(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西汉奏疏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西汉奏疏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西汉奏疏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西汉奏疏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西汉奏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以刘邦称帝、汉朝开国( 公元前2 0 2 年) 至王莽篡权( 公元8 年) 期间的奏 疏为研究对象,因为西汉时期的奏疏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体,它本身承担着其它文体 所不能承担的特殊使命。研究这一段时间的奏疏,其风格呈现出由疏直激切到典雅醇 厚特点的转变。通过探究奏疏风格及转变的缘由,奏疏体现出在不同时期所承载的特 有的思想、文化内蕴。然而,目前学界对西汉奏疏的研究较少,且重点放在对奏疏的 艺术特点方面的研究,对奏疏文化方面探讨的文章很少。有鉴于此,本文选这一题目 从文学与文化两方面进行探讨。本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奏疏溯源与内涵界定 一文章对所研究的对象奏疏,从先秦至汉代的流变情况做了简要的梳理。对内 涵进行了界定,并说明它具有异名同体现象。 第二章西汉前期奏疏创作的主题取向及时代特色 首先对汉初奏疏的创作情况进行了整理,这一时期的奏疏多围绕着历史反思主题 来展开,人文关怀的“民本思想”很明显地体现在里面。文章又对这一时期奏疏的突 出特点纵横驰骋的战国遗风以及疏直激切特点的形成进行了探究。 第三章武、宣时期奏疏的发展、演变 武帝朝的士人类型出现多样化,仍有纵横家遗风的士人群体;有以歌颂武帝朝为 风格的;还有以张骞出使西域为内容的奏疏,以东方朔的上书自荐( 应诏上书) 为特点的并开创的自荐之风等等。这是一个胸怀开阔、心态坦荡的时代,奏疏不仅在 数量上、文化视野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一时期奏疏的内容与主体风格明显地 呈现出发展、演变的趋向,这种发展、演变又包括二种不同的风格交叉进行。武、宣 时期,奏疏中还部分地保留着汉初战国策士遗风的特点,但这又不完全等同于前期的 风格,且与之有着较大的差异f 真正体现了西汉中期( 武、宣时期) 臣民上书的主导 风格的是变纵横驰骋而为典雅醇正,变剑拔弩张而为坐而论道的特点。文章第三节重 点探讨奏疏与经学的关系问题。 第四章西汉后期奏疏的新变 通过对西汉末奏疏的创作情况研究,此一时期的奏疏彰显出独特的文化现象。这 一时期“灾异说”非常流行,臣子大多援引经义、灾异进行上疏,以此达到谏君的目 m 的。对这种现象的由来及成因、意义进行了阐说。下文对西汉晚期的“礼制 转变问 题进行了讨论,它此时已不同于以前的礼仪。以前基本上将礼制定位在仪式层面,作 为政治制度的一种修饰,而这时儒生们已经把礼制当成政治制度本身了,认为“礼仪 一定,天下自正”,但最终未能挽救西汉衰亡的命运。 关键词:奏疏经学灾异礼制疏直激切典雅醇厚 a b s t r a c t t h eo b j e c to ft h i s p a p e ri s c o u s h uw h e nb e g i n n i n gw i t hl i u b a n ga sa l le m p e r o r ,t h e f o u n d e r s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 ,e n d i n g 、i mw a n g m a n gu s u r p e r ;b e c a u s ec o u s h ud u r i n gt h e 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i sam a t u r es t y l e ,i t so w nc o m m i t m e n tc a l l tb er e p l a c e db yo t h e rs t y l e s t h es t u d yo fc o u s h uf o rt h i sp e r i o do ft i m e ,t h es t y l ee m e r g e do b v i o u sc h a n g ef r o m i n f r e q u e n ts t r a i g h tc h a r a c t e rt o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e l e g a n tm e l l o w e x p l o r i n gt h eo r i g i n s a n dc h a n g e so fc o u s h u ss t y l e ,i tr e f l e c t e dl o a d i n g lt h eu n i q u e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a t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 h o w e v e r ,t h ec u r r e n t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o nt h ew e s t e r nh a n d y n a s t y sc o u s h ua r el e s st h a nw h a tw eh a v ee x p e c t e d m o r e o v e r ,t h ee m p h a s e so nt h e c o u s h uf o c u so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a r t c o m p a r e dt h a t ,t h en u m b e ro fr e s e a r c hi nt h e f i e l d so fc u l t u r ei sv e r yr a r e i nt h ev i e wo ft h i s ,t h es e l e c t e dt o p i ca i m e dt od i s c u s sf r o m l i t e r a t u r a la n dc u l t u r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c h a p t e r s : t h e ,f i r s tc h a p t e rr e f l e c t st h eo r i g i no fc o u s h ua n dc o n n o t a t i o nd e f i n e d t h ea r t i c l ep u t t h es u b j e c tu n d e rs t u d y c o u s h ui nab r i e fc o m b i n ga b o u tt h er h e o l o g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f r o mt h e p r e q i nt oh a nd y n a s t y t h ec o n t e n to ft o p i ci sd e f i n e da n df o u n d i n gt h a ti ti ss y n o n y mo f t h es a m ep h e n o m e n o n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s h o w st h a tt h ee a r l yc o u s h uo f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d i s p l a y e dt h e t h e m eo fo r i e n t a t i o n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t i m e s f i r s t ,t h ec r e a t i o no ft h ee a r l yh a n d y n a s t y sc o u s h uw a ss o r t e d c o u s h u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o fh i s t o r yw e r ed i s p l a y e da r o u n d w i t ht h et h e m eo fr e f l e c t i o no fh u m a n i s t i cc o n c e r n e s p e c i a l l y ,h u m a n ec a r em u s tb ec l e a r l y r e f l e c t e d a m o n gi t t h ep r o m i n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c o u s h u d u r i n g t h i s p e r i o d c o n g g u a n g c h i c h e n g sl e g a c yo f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w a si n q u i r e da sw e l la si n f r e q u e n ts t r a i g h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e s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m a i l yt e l l st h ec o u s h ui nt h em i d d l eo f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h a d g a i n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v o l u t i o n t h ek i n d so fs c h o l a r si nh a n w u d i r u l e dp e r i o dw e r e d i v e r s e f o re x a m p l e ,t h e r ei ss t i l lal e g a c yo ft h ep o l i t i c a ls t r a t e r g i s t ss c h o l a r s ;t h e r ei st o e x t o lt h e 啊l eo fe m p e r o r ;t h e r ei s c o n 一一t e n t o fc o u s h u 嬲z h a n g q i a nw h oh a dg o n et ot h e w e s t e r nr e g i o n s ;b e s i d e s ,c o u s h ut oal e t t e rf r o mt h ed o g f a n g s h u os a c r a la n d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r e c o m m e n d e dh i m s e l ft oc r e a t eat e n d e n c y ,a n ds oo n t h i si sab r o a d m i n d ,t h em a g n a n i m o u sa t t i t u d eo ft h et i m e s ,c o u s h uh a dr e a c h e d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h e i g h t si n q u a n t i t ya n dc u l t u r a lv i s i o n 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 ,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 so fc o u s h u 弱w e l la si t s s t ) ,l e a r ec l e a r l ys h o w i n gat r e n do f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v o l u t i o n , i n c l u d i n gt w ok i n d so f d i f f e r e n ts t y l e st oc r o s s i np a r t ,c o u s h ua l s or e m a i n e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w a r r i n g v s t a t e sp o l i c y m a k e r s l e g a c yi nt h ee a r l yh a r td y n a s t y ,b u tn o ti ne x a c t l yt h es a m es t y l eo ft h e e a r l y ;f u r t h e r m o r e ,e x i s t i n gg r e a td i f f e r e n c e s t h ed o m i n a n ts t y l e o fc o u s h ud u r i n gt h e m e d i u m - t e r mo f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i st oc h a n g et h ec o n g g u a n g c h i c h e n gt oe l e g a n c e , c h a n g et h ev a r i a b l et e n s i o nt o f a i rr i d i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t h i r dq u a r t e ro fa r t i c l ea r e e m p h a s i z e do nt h eq u e s t i o n o f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c o u s h ua n dj i n g x u e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i so b v i o u s l yd i s p l a y e dt h a tt h el a t ec o u s h uo f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h a de m e r g e dn e w c h a n g e s b ys t u d y i n gt h ec r e a t i v es i t u a t i o n so fc o u s h ui nt h el a t ep e r i o do f 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u n i q u ec u l t u r a lp h e n o m e n o nh a dd i s p l a y e dd u r i n gt h i st i m e i nt h i s p e r i o d ,“s a y i n go fc a t a s t r o p h i s t ”w a sv e r yp o p u l a r ,m o s t l yi n v o k e db yc h e n z ij u s f i c e , c a t a s t r o p h i s tt os h a n g s h ua st ot h ep u r p o s eo fr e m o n s t r a n c e - j u n t h eo r i g i n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w e r ei l l u s t r a t e d t h ec h a n g e di s s u e sa b o u tl i z h ii nt h el a t ew e s t e r nh a n d y n a s t yw e r ed i s c u s s e d ,w h i c hw e r e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f o r m e rc e r e m o n y b a s i c a l l y ,t h e f o r m e rl i z t f iw e r eo r i e n t e da tt h ec e r e m o n yl e v e l ,a sam o d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 a n dt h e ns c h o l a r sa r ea l r e a d ya tt h es y s t e ma sa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i t s e l f t h e yw e r eb e l i e v i n g t h a t “ac e r t a i nr i t u a l ,t h ew o r l di sb e i n g ”,b u tu l t i m a t e l y ,t h e s ef a i l e dt os a v et h ed e c l i n ea n d f a l lo ft h e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sd e s t i n y k e yw o r d s :c o u s h uc a t a s t r o p h i s tc e r e m o n yo ft h es c h o o ls y s t e mi n f r e q u e n ts t r a i g h tj i a o q i e l e g a n tm e l l o w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西汉奏疏研究,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 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标明。 ,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 签名) :砧妻竞往 指导教师确认( 签名) : 加9 降,月i 。日。沙p 6 年广月i1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 签名) :礴舅耀 指导教师( 签名) : 跏口子年r 月l 口日2 一吞年5 - 月【1 i i 引言 奏疏,中国古文书的一类,又称“奏议”,是封建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的统 称。它也是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下情上达、更好地实行社会管理、密切君 臣联系的一种必要手段,也是统治者掌握大局以进行最终决策的依据,甚至是加强统治 的工具。奏疏本身是一种文体的总称,在古代总集、选集或文体分类书等浩如烟海的中 国古代典籍中,历代臣民奏疏可以说是独具一格的文献。它既是前人留下的一笔值得继 承、借鉴的宝贵遗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文学文体之一。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刘 邦称帝、汉朝开国( 公元前2 0 2 年) 王莽篡权( 公元8 年) 期间的奏疏。 针对西汉的文体来说,前人主要对汉赋、诗歌、散文等作为研究的重点,而对属于 散文之一的奏疏却缺乏集中且重点的研究。西汉奏疏的研究意义可以从它的影响与历史 地位上来体现。它体现的谏臣意识以及不同时期的士人心态,对后世文学的创作可资借 鉴。它还对汉代以后的奏疏、书信、诗歌等体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奏疏是君主决策 的依据,资政的龟鉴。所以,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注意收集、整理奏疏的一些工作,对 。后代君臣的执政,会大有裨益,即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借鉴意义。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西汉奏疏的研究概况: 在汉代,奏疏虽是文的一种,但它与诗、赋相比,文学性较弱,所以在以后的“文 笔”之争时,奏疏已属于“笔”,是文章学范畴的东西,属于实用性很强的公文,人们 注意的重点逐渐放在其内容所提的问题及其对策上。近代以来,由于学科分类趋于 细化等原因,奏疏一类“杂文学 研究,进一步受到了冷落。 奏疏是目前散文史、文学史研究中一个有待深入开掘的领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 来,此领域发表的论文仅有张建业文学史研究中一个不应再忽视的领域一论历代名臣 上帝王书的价值。n 1 这篇文章作为张建业先生历代名臣上皇帝书的序言,有着不可 忽视的指导意义。张先生首先在文中驳斥了历代臣下向帝王的上书被忽视的两个原因: 一是人们认为这类作品是向帝王的呈文,一定带有很浓厚的封建思想。二是从艺术上看, 文学意义不大。张先生针对这两种看法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歌功颂德之作肯定 不少,但也有不少作品议论国家大事、朝政得失、指斥时弊、直斥帝王的昏聩,从不同 的角度表现出可贵的思想价值,并从历朝历代中举出代表性的篇章作证明。后文还谈到 了一些进步的思想见解以及对作为议事言情的章奏谏疏的艺术特色进行了阐述。 刘振娅论历代奏议体散文的文学成就,乜3 这篇文章首先对奏议的文体进行了界定, 并认为它作为民族的文化遗产,仍有认识及借鉴作用。下文中分别从奏议体散文所具有 的浓郁的抒情色彩、生动感人的形象、富有文采的语言、构思及语气的灵活等方面来讨 论奏议体散文的艺术成就。局限是讨论问题只是禁锢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开创意义有限。 鲁林华汉代奏疏艺术论略,胎3 作者是从汉代奏疏的文风明显地呈现出由雄浑壮丽 向典雅深厚到疏荡清峻的转变的痕迹出发,联系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风气以及士人心 态等因素来共同探讨,最后在讨论后得出结论:奏疏的巨大成就也导致了两汉散文以理 为主的审美特征。不足之处是论述的太简略。象上面那样的文章,不仅数量少,而且较 为概括,横向发展、纵向延伸、综合创新等方面都很有限。 至于专门对某一奏章从文学角度进行研究的,除李斯谏逐客书、贾谊治安策 等名篇外,其余为数也不多。有的虽有涉及,但也只是概略介绍。与汉代奏疏相关的书, 目前有明代杨士奇的历代名臣奏议,张建业、王玉璋编历代名臣上皇帝书,丁守 和等主编中国历代奏议大典,刘振娅历代奏议选,夏兵主编历代名臣名谏等。 至于对汉代官文书( 诏书、章奏、官府文书、司法文书等) 进行综合考释、研究的 专著,目前有汪桂海汉文书制度,该书从历史学的角度论述了汉代各类官文书的制 作、运行和管理等情况。作者依据的不仅是大量的简牍文书,还有众多传世文献、碑刻、 封泥等。通过作者的努力,详尽勾划了一幅从官文书类别到其制作、运行与管理的过程, 使我们首次全面地了解汉代朝廷、各级官府如何通过文书而环环相连,结为一体。本书 主要就官文书制度本身加以研究,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朝廷与各级官府如何以制作 文书、上传下达为媒介处理政务,实施统治,认清汉代统治方式,把握中古国家面貌等 大有裨益。 目前学术界对西汉奏疏的研究缺乏集中的研究,只是可见一些零星的篇章论文。如 张斌荣试论汉初散文的主题取向h 1 、张爱雄从奏议视角看汉文化思维模式的多样 性晦1 、王允亮西汉灾异奏疏研究3 、闵泽平汉代奏疏的论述策略、李治安、 杜家骥官员奏疏和官府行移阻1 。 以上所说的都是单篇论文,除此之外,还有与之相关的二篇博士论文:何志军汉 代应用文文体形态略论。文章通过对汉代应用文文体形态繁盛的历史考察,选取了两 汉时期的几类重要的朝廷应用文体和日常应用文体作为考察对象。其中朝廷应用文体分 为诏令文和奏议文,日常应用文体分为书牍文和碑志文。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些重要的应 用文体之间关系的观察,窥探两汉封建社会结构的运作方式以及置身其中的人们的精神 2 世界的一面。本文的研究对象一西汉奏疏,只是汉代应用文文体形态略论中的一小 节一“奏议文”所涉及到的内容,且将时间限制在西汉这一时期,对奏疏进行集中考察, 这样会更深入一些。还有,二者考察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汉代应用文文体形态略论 很明显是从文体形态的角度来考察,本文主要对西汉奏疏在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以及在 每个阶段所带来的一些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 零四年,王启才的博士论文汉代奏议的文化意蕴与美学阐释,从文体学、文学、 美学、文艺理论的角度对汉代奏疏进行的一项比较深入的研究。文章对汉代奏议的名称、 源流、文体特点、流传与编纂概况、文化意蕴、文学价值与美学特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其中文章的重点是论述汉代奏议的议事范围、类型和文化意蕴以及文学价值与美学阐 释。议事范围与类别分为:议政、荐举、谏诤与弹劾、上贡与颂贺、言灾异、谢恩与乞 骸骨。文化意蕴包括:追求实用、体现大汉气象、忧患意识与参与精神、天人感应与灾 异谴告以及讽谏文化心态。文章中的文学价值是与美学阐释结合着来谈的,下文分别从 汉代奏议的个性特点与人格美、典雅美、讽谏艺术、篇章美与修辞特点等方面来论述。 实际上,上面所提到的议事范围与类别不外乎刘勰在文心雕龙奏启中所说到的奏 疏的功能:“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文心雕龙章表:“秦 初定制,改书日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日章,二日奏,三日表,四日议。章以谢 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王启才博士论文中的文学价值与美学阐释部分, 主要从汉代奏疏的艺术特色角度,即人物形象、语言修辞、感情与气势等方面去论述。 这一点在其它相关的论文中也普遍地涉及到。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西汉奏疏,重点是在西汉这一特定的时期内,通过对臣子所上奏 疏的内容与风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来考察奏疏的风格演变与政治形势变化的关系。透 过奏疏的表面,可以看到奏疏在不同时期承载着特有的思想、文化在里面。在西汉初期 奏疏的主题取向上体现了“民本思想 ,它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中期开始, 经学思想慢慢渗透到奏疏中,出现了以经学为依托和载体的奏疏。尤其是到了西汉后期, 以“言灾异”这种方式存在的奏疏盛极一时。本文对这些现象及问题做了一些较为深入 的探讨。从上面所谈及到的西汉奏疏所体现的文化内蕴,可以看出它不同于汉代奏疏 的文化意蕴与美学阐释中的文化意蕴部分。二者有谈到天人感应与灾异谴告,但本论 文将其看作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西汉后期,奏疏所反映出来 o ( 梁) 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 9 9 5 年版,第3 1 5 页。 。( 梁) 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 9 9 5 年版,第3 0 6 页。 的一些礼制文化较之以前出现了重要的转变,本篇论文也做了一些探讨。在上面所论及 的内容,其它论文或者未曾谈到,有的谈到也只是一些概括、简单讨论。本文认为奏疏 所承载的特定思想、文化方面,是本文的一个突破点。本篇文章重点就是从这个角度进 行探讨,以期在前人的感召下,有所突破,有所发展。 4 第一章奏疏溯源及内涵界定 一、奏疏溯源 从春秋、战国、秦汉一直到清末,奏疏一直是使用较多的应用文体之一,大致相当 于上行的书面或口头的请示、报告。奏疏可分为两种:奏言( 口头形式) 和奏章( 书面 形式) 。奏疏到底起于何时,现在还没有较明确的、具体的证据来说明。一般认为,作 为口头形式的奏言,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而奏章的出现, 本文认为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秦汉。在文选、古文辞类纂之类 通行的书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观点:文选“上书”类首选的是李斯上书秦始皇, 古文辞类纂“奏议”类则是楚莫敖子华对威王。上书秦始皇又名谏逐客 书,作于战国末年、秦统一之前,而后篇出于战国策,后世于是以为这些作品是幸 存最早的范本。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苟子非相:“故人言大矣,起于上所以道于下,政令是也;起于下所以忠于上, 谋救是也。” 可见,荀子一书明显地把公文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上道于下”的 下行文,政令;一类是“下忠于上”的上行文,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规谏的作用。荀 子一书的作者基本上就是苟况,作者的生活年代早于李斯,对公文类型的划分,可以 说明在战国中、后期以前,上行的“谋救”文比较盛行;而谏逐客书只是具有比较 典范的意义,而不是最早的奏疏。从尚书等典籍的记载来可以看出,已经出现不少 公文文书,只是由于当时的记录手段还比较原始,完好地保存起来难度较大;所以,除 了有限的考古发掘外,现在已经无法真实地了解其文书的面貌。从出土的甲骨文的内容 来看,商代已经出现了类似请示、报告的上行文,而且从结构上看,已经有了比较固定 的格式。郭沫若卜辞通纂认为,一篇完整的b 辞,包括六部分:署辞、前辞、贞辞、 兆辞、果辞、验辞,初具文书形态。此后的钟鼎铭文比甲骨文又前进了一步。根据陈梦 家王若日考分析,钟鼎铭文影响了后世奏疏中的对策、表等文体。姚鼐在古文辞 类纂奏议类的“序”中说:“盖唐虞三代圣贤陈说其君之辞,尚书具之矣。”固对尚 o ( 梁) 萧统撰文选,上海书店1 9 8 8 年版,第5 4 1 页。 。( 清) 姚鼐撰古文辞类纂,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2 6 页。 梁启雄撰苟子简释,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5 7 页。 。( 清) 姚鼐撰古文辞类纂,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4 页。 书如何影响后世奏疏的,在此不做赘述。对周代奏疏的一些情况:据尚书记载, 周公作无逸,在文中周公告诫成王,在位不可安逸享乐,要知稼穑之艰难等。周公 晚年又作立政,告诉成王“官人之道 ,即用人、理政问题。此外,在国语中, 还保留着一些奏疏篇章。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是“士”阶层迅速崛起的时期,在 “百家争鸣 的学术自由气氛下,思想解放,文化繁荣,为公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十分 有利的条件。文心雕龙书记:“春秋聘繁,书介弥盛。”可见,春秋时期,外交往 来,交往频繁,对书牍文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效。战国至秦统一前,留下一部分 奏疏保存在战国策、史记等书中。被称为奏议之冠冕的是李斯的谏逐客书, 在奏疏文体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此篇奏疏不论从奏疏发展史上,文学价值上, 论述策略上,前人已论述的比较详备,此不赘述。 二、奏疏的内涵界定 奏疏,中国古文书的一类,又称“奏议,是封建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的统 称。它也是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下情上达、更好地实行社会管理、密切君 臣联系的一种必要手段,也是统治者掌握大局以进行最终决策的依据,甚至是加强统治 的工具。奏疏本身是一种文体的总称,在古代总集、选集或文体分类书中,它或被列为 上书类,或被列为奏疏或奏议类,或和诏令等列为告语类。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分别 属于“笔”、“书牍文”、“上书公文”、“应用文 、“杂文”等文体类别。在正式的论文写 作中,可以对其进行比较详细的阐述。对奏疏这种文体的特点,一般认为:它既然作为 一种实用文体,奏疏有其自己特定的写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明确性。要求有明确的上书 目的,针对性较强,注重实用与时效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语体、风格等特点。 奏疏又称奏议,它具有异名同体现象,在不同的朝代,其名称不一,形式有所变化, 但其功能和实质并没发生太大变化。第一,“章、表、奏、议 ,从宏观上都属于所研究 的“奏疏”范围。文心雕龙章表:“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主,皆称上书。 秦初定制,改书日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日章,二日奏,三日表,四日议。章以 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从总体上来说,臣下呈献天子的文书都叫“上 。( 梁) 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 9 9 5 年版,第3 4 0 页。 。( 梁) 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 9 9 5 年版,第3 0 6 页。 6 书”,但就其功用大体可分为四种:章、表、奏、议。从上文中,也可以看出:“上书 也属于“汉代奏疏”的研究范围。文心雕龙奏启:“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 之辅,上书称奏。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可见,到了秦汉时 期,臣子的上书叫做“奏”。实际上,它涵盖了上文中提到的“章、表、奏、议”。第二, “奏疏”也包含“谏 、“疏 二者文体。文心雕龙奏启:“秦始立奏,而法家少文。 自汉以降,奏事或称上疏,儒雅继踵,殊采可观。谷永之谏仙,理既切至,辞亦通畅, 可谓识大体矣。”由此,从宏观上,“奏疏”也应该含有“疏 、“谏”二者。第三,“封 事也是一种特殊的“奏疏”。文心雕龙奏启:“白汉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 故日封事。之所以采用“封事”,为了保密的缘故。第四,文心雕龙议对中谈到 对“议”、“对 的界定,虽然这种“对策”、应诏而作,但也应属于“上行文书的一 种。 o ( 粱) 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 9 9 5 年版,第3 1 5 页。 口( 粱) 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一1 1 , 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 9 9 5 年版,第3 1 5 页。 国( 梁) 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 9 9 5 年版,第3 2 3 页。 7 第二章西汉前期奏疏创作的主题取向及时代特色 一、汉初奏疏创作情况考述 西汉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奏疏是西汉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开说:“文莫胜于西汉,而汉人所谓文者,但有奏对封事。”( 与阮芸台宫论文书) 可见,在一定程度上奏疏可看作为汉代散文,尤其是应用文的代表。处于汉代政权刚刚 建立的汉代初年,臣民围绕着一些共同的或相似的问题进行上书讨论,为了方便行文, 特将代表这一时期( 公元前2 0 2 年一公元前1 4 1 年) 的奏疏创作情况整理一下: 陆贾新语1 2 篇 贾山至言1 篇 晁错贤良文学对策、c t = 书皇太子宜知术数、c e 书言兵事、言守边备塞务农 力本当世急务二事、复言募民徙塞下、说文帝令民入粟受爵、复奏勿收农民租、 说景帝削吴、请诛楚王9 篇 贾谊上疏陈政事、上疏请封建子弟、上疏谏王淮南诸子、论积贮疏、谏 除盗钱令使民放铸、上都输疏、论定制度与礼乐疏、论吏平政宣民宁之道在帝王 躬亲8 篇 张良论不可立六国后、谏西归( 与陈平合奏) 、请指地韩信彭越各自为战、 请从刘敬言都关中、论封赏( 与陈平合奏) 、请急封雍齿、请听樊哙言出舍、 请令郦食其持重宝略秦将8 篇 萧何天子所服议、请王关中、请以上林空地为民田、请以韩信为大将4 篇 陈平奏议定列侯功次、上代王即位议、奉诏除连坐法议、请伪游云梦4 篇 韩信论楚汉得失疏、上尊号疏、论将兵多多益善、议定三秦4 篇 刘敬上书谏高祖、请徙六国后及豪杰名家居关中、请都关中议、请与匈奴 结和亲议4 篇 8 从以上的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汉初年奏疏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从地域上分, 有以贾谊为代表的中央朝士之文,有以枚乘为代表的藩国臣子之文。从另一角度来看, 又有文吏与儒生之别。能够充当奏疏写作者的前提条件,必须经常与文字打交道,并以 熟练掌握文字能力为要务的人。在这一前提之下,文吏、儒生、文士这三类人可作为典 型代表,他们也是西汉应用文体最主要的承担者。汉代文吏以熟练掌握律令条文为基本 准则,以相关的文书往来和薄书记录为主要任务:儒生则以通经文、释章句为基本素养, 其目的在于通经致用,以儒家理想参与和改造政治现实,主要使用的是章表奏议等朝廷 应用文体;文士则以诗赋写作和兼能各种文体而迥异前二者。当然,在应用文文体的写 作上,在臣子的上疏中,也会打上各自的烙印。在汉初,文吏和儒生是汉代官僚机构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代朝廷应用文体的直接承担者。汉承秦制,以文吏为基层行政的 主要力量,迅速有效地执行最高统治者的意志和政策、法令,而在这一官僚机构中,儒 生参政、议政力量在汉代逐渐上升。一方面,他们是维护大一统帝国秩序的力量;另一 方面,还有对统治者有制衡的作用。这就决定了文吏和儒生之间有着先天的矛盾和斗争, 而在大一统的现实生活中,又不得不发生融合,文吏和儒生之间即产生了由分化到融合 的过程。这种过程的发展、变化也会在奏疏中体现出来。 二、汉初奏疏的主题取向 首先在汉代初年所建立起来的是一种平民政权,在此基础上士人心态较之以前有很 大的不同。汉王朝与以前王朝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统治者身份以及由此而来的政权性质 发生了变化。原来的贵族政治一变而为平民政治了。对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总结这一 时期政府的特征时曾经指出:“秦灭六国,二世而亡,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 溃,而秦亡为其最后之一幕。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钱穆先生的 这几句话说出了这一巨变在政治史上的意义。实际上,这种政治上的变迁意味的绝不仅 仅是一场“天下姓什么”的问题,而且隐含着更深刻的文化意义。这种全新的“平民政 权”的性质及面貌给当时的士人知识分子带来了极其巨大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重新唤 起了他们对于建设新社会的热情和积极性。他们要么反思历史,寻求借鉴;要么考察当 今,出谋划策。时代的变化,终于为他们带来了实现理想的机会和条件。在这种形势下, 。钱穆国史大纲( 上册) ,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版,第1 2 8 页。 9 他们的那种蓬勃的入世情怀和治世热情又重新高涨起来,有时甚至更激进、更直白、更 功利。陆贾在新语中就曾反复表达过这种心态。他认为,人生在世,就要“建大功 于天下,而不能像避世遁隐的道家者流那样。为了表明自己的所谓“道德”,只知“苦 身劳形,入深山,求神仙,弃二亲,捐骨肉,绝五谷“播布革,乱毛发,登高山,这 样的人看起来很潇洒,其实只是一批“视之无悠游之客,听之无仁义之辞”的俗人,陆 贾极不赞赏这样的人。在他的心目中要立大志、建大业,这样的人生才算得上有意义。 通过以上的分析,足以看得出新兴政权建立后士人精神的转变。贾谊、晁错等人的理想、 见解更多的是对国家、君王的热切忠贞之意。贾谊在新书阶级篇中说:“天子如 堂,君臣如陛,众庶如地,此其辟也。”今人刘毓松赞扬:“西汉承暴秦之余习,公卿 多刀笔吏,皆以薄书钱谷为事,而不知大体。即所谓学士大夫如兄宽、公孙弘者,亦不 过修饰为进身之具,曲学阿世以自保其身家。求其沉潜经术,学贯天人,上足以匡君, 下足以救世,卓然自立,不愧为一代之大儒者,吾得二人焉,一为洛阳贾谊,一为广川 董仲舒。”圆的确,如果没有如此强烈的功业心和责任感,贾谊就不会在陈政事疏以 及其它上书中为汉政权而“痛息 、“流涕”、“长叹息”以及“昧死以闻”了。而贾山在 至言中说得更激切,气势更壮大:“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直谏主,不避死 亡之诛者,臣山是也。 而汉初的晁错更是为了安定汉的天下付出了自己可贵的生命。 所有这些都充分地反映了汉初的士人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如何追随时代,为新 的王朝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这样就会给此时的奏疏带来了现实性和使命感。 其次,汉初奏疏还体现出了历史反思主题。 汉代初年,几乎是在全社会范围内都掀起了一股反思之风。不论在当时上书者的身 份如何,在他们的奏疏中,都有相同或相似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上疏的中心问题就是围绕着如何加强并巩固崭新的西汉政权? 从短暂秦朝的灭亡中得 到什么经验教训? 即这一时期围绕着“过秦”情节展开讨论。这种“以史为鉴”的论述 策略,从来都是臣子们规谏人主的常备武器。汉代士人也很精通此道。五帝三王之事, 幽远杳渺,朝臣献道定谳,褒扬激励,多以此为证;而剖析得失,指陈厉害,讥谈时政, 则多引周秦之事为佐。汉朝去秦未远,秦朝的土崩瓦解,更使汉朝统治者胆战心惊,士 人借秦为喻,评判时事,便有不容分说的力量。如贾山谏文帝“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 直与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便陈说秦因“亡辅弼之臣,亡 。王洲明、徐超贾谊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7 5 页。 o 王洲明、徐超贾谊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5 2 2 5 2 3 页。 国( 清) 严可均撰全汉文,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版,第1 4 卷,第1 4 8 页。 1 0 进谏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而亡。贾谊为时人苟且偷安而痛心 疾首,故大声疾呼“何异于秦之季世”。晁错力主守边备塞,也同样议论“秦之发卒, 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圆这种种情况,可以表明汉初士人充分利用了当时人的“过 秦”情节。秦朝的迅速灭亡,留给汉代士人的批评资源毕竟相当有限。它对于汉代儒生 的思想资助,更侧重于“破 而不是“立 ,对于汉代的文化建设,也只能作为借鉴和 参照尤其是汉王朝在秦短命而亡之后建立起来的,所以秦朝的灭亡实在是很自然地成 为了汉初士人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一个焦点、一个切入点。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卷 五“秦隋之恶 条中曾详细地列举了汉人对秦亡历史的反思情况: 自三代迄于五季,为天下君而得罪于民,为万世所麾斥着,莫若秦与隋,岂二 氏之恶浮于桀、纣哉? 盖秦之后即为汉,隋之后即为唐,皆享国久长。一时议论之 臣,指引前世,必首及之,信而有征,是以其事暴白于方来,弥远弥彰而不可盖也。 尝试裒举之。张耳日:“秦为乱政虐刑,残灭天下,北为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 外内骚动,头会箕敛,重以苛法,使父子不相聊。”张良日:“秦为无道,故沛公得 入关,为天下除残去贼。”陆贾日:“秦任刑不变,卒灭赢氏。”王卫尉曰:“秦以不 闻其过亡天下。”张释之曰:“秦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以故不闻其过, 陵夷至于二世,天下土崩。”贾山借秦为喻日:“为宫室之丽,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 而托处,为驰道之丽,后世不得邪径而托足,为葬埋之丽,后世不得蓬颗而托葬。 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 疲) 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人与之为怨,家 与之为仇,天下已坏而弗不知,身死才数月耳,而宗庙灭绝。”贾谊日:“商君遗礼 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灭四维而不张,君臣乖乱,六亲 殃戮,万民离叛,社稷为虚。”又日:“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今日即位,明日 射入,其视杀人如刈草营然。下憎恶之如仇雠。”晁错曰:“秦发卒戍边,有万死 之害,而亡铢两之报。天下明知祸烈及己也,陈胜首倡,天下从之如流水。”又日: “任不肖而信谗贼,民力疲尽,矜奋自贤,刑法暴酷,亲疏皆危,外内成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