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i i i 摘要 张岱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本文以张岱年的文化观“文化综 合创新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形成过程、方法论和哲学基础以及文化综合创新的源 头活水,论述了张岱年如何综合中西文化的优秀成果以及如何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文 化的思想。 本文紧紧围绕张岱年的文化观,首先阐述了“文化综合创新论”的形成过程,然后 分析了“文化综合创新论”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即辩证法和“兼和”思想,接着提出 了文化综合创新的源头活水,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剖析了中西文化的异嗣 以及这两种文化的优缺点。文章接着着重研究如何综合中西文化的优秀成果,提出了中 西文化综合的关键问题,即文化体系中文化元素是否相容或相离,并论述了中西天人观、 价值观、思维方式进行综合的方法。本文最后分析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形态和状况,指出 了不足,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指导原则,并着重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 核心是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建立。 关键词张岱年文化综台创新社会主义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d a i n i a ni s af a m o u sc o n t e m p o r a r yp h i l o s o p h e ra n d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h i s t o r i a ni n c h i n a ,w h oi sap r o f e s s o rt e a c h i n ga tb e i j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 t h et h e s i sa n a l y z e st h ef o r m i n g p r o c e s s 、m e t h o d o l o g y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o fh i st h e o r yo fc u l t u r a l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w i t hr u n n i n gw a t e rf r o mi t ss o u r c e i ta d v a n c e sh o wt oc o m p r e h e n dt h ee x c e l l e n t r e s u l t so f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 sa n dh o wt oi n n o v a t ea n de s t a b l i s han e ws o c i a l i s t c u l t u r e b a s i n go nz h a n gd a i n i a n sc u l t u r a lc o n c e p t i o n ,t h et h e s i sf i r s te x p o u n d st h ef o r m i n g p r o c e s so fh i st h e o r y , t h e na n a l y z e st h em e t h o d o l o g ya n d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 t h e o r y , t h a ti s ,d i a l e c t i c sa n dt h et h o u i g h to ft o l e r a n c ea n dh a r m o n y , p u t sf o r w a r dt h e e v e r f r e s h i n s p i r a t i o n o ft h ec u l t u r a l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t h a ti s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w e s t e r nm o d e mc u l t u r e ,i n q u i r e si n t o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t h et w oc u l t u r e s ,a n dt h ea d v a n t a g e s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o ft h e ma sw e l l i nt h e s e c o n dp a r t ,t h et h e s i sc o n d u c t sar e s e a r c ho nh o wt oc o m p r e h e n dt h ee x c e l l e n tr e s u l t so ft h e t w oc u l t u r e s ,p r e s e n t st h ec r i t i c a lp r o b l e mi nt h ep r o c e s so f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 ,t h a ti s ,t h e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a n di n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o fc u l t u r a le l e m e n t si nt h et w oc u l t u r a l s y s t e m sa n d e x p l a i n sh o w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c o n c e p t i o n so fh e a v e na n dm a n , v a l u e s ,m o d e so ft h i n k i n g c a l lm e l tw i t he a c ho t h e la tl a s t ,t h et h e s i sa n a l y z e sc h i n e s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u l t u r a ls t a t ea n d c o n d i t i o n s ,p o i n t so u tt h ed e f i c i e n c i e so fi t ,b r i n g s o u tt h eg u i d i n gp r i n c i p l e sf o r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an e ws o c i a l i s tc u l t u r ea n dd i s c u s s e se m p h a t i c a l l yt h ek e yt o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t h en e wc u l t u r ei st oc o n s t r u c tn e wv a l u e sa n dan e wm o d eo ft h i n k i n g k e yw o r d sz h a n gd a i n i a n c u l t u r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 i n n o v a t i o ns o c i a l i s m l i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沦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罔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坦望年,_ 月尘日 日期:年月日 引言 引言 张岱年( j 9 0 9 年5 月2 0 0 4 年4 月) ,字季周,河北省献县人,是中国当代著名 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岱年1 9 0 9 年5 月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献县。1 9 2 8 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大学期间受其长兄张申府影响,研读了不少西方现代哲学著作,并发表多篇学术文章。 9 3 3 年毕业后,被清华大学哲学系聘为助教。“七七”事变后清华大学南迁,张岱年 滞留北京,闭门著书。抗战胜利后,1 9 4 6 年清华大学复校,回清华大学哲学系工作,1 9 5 1 年晋升为教授。1 9 5 2 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直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孔子研究会会 v -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 张岱年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哲学理论研究,主要代表著作有哲学 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 品德论、天人简论五部哲学论稿,简称 天人五论:二是中国哲学史研究,主要代表蓑作有中国哲学大纲,开辟了以问 题为纲的哲学史体例;三是文化问题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文化观“文化综合刨新论”, 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赞同。 “文化综合创新论”主要包括三个核心问题,+ 是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二 是综合什么,怎样综合的问题;三是刨新什么,怎样刨新的问题。 张先生的个人著述近二十部( 主编者不计在内) ,其代表作为中国哲学大纲、 天人五论、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史研究、中国哲学史 方法论发凡、中国占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等。他的著作和论文从1 9 8 8 年开始编 入张岱年文集出版,1 9 9 6 年张岱年全集( 共八卷) 出版。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文化综合创新论”的形成过程 1 1 文化“综合创造”论的提出 2 0 吐纪3 0 年代,针对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社会上出现了一场大讨论,以胡 适为代表的“全盘西化论”和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复兴论”流行一时,张岱年 积极投身于这场文化论争当中,对“全盘西化论”和“中国文化复兴论”进行了批判, 提出了文化“综合创造”论,可以看作是“文化综合创新论”的雏形。 1 1 1对“全盘西化论”的批判 “全盘西化论”产生于1 9 2 9 年,代表人物是胡适。胡适认为,中国的旧文化已经 病入膏肓,已不能起死回生,仅仅凭借自身的文化资源已经无法自我更新,必须引进西 方文化。但由于中国文化自身具有强大的惰性,只有通过全盘引进这种矫枉过正的态度, 4 能真弓f 进一些西方文化。如果以调和折中的态度。引进西方文化的努力必定完全失 嫂。胡适还认为,文化无所谓民族性,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完全是由时代性造成的。 张岱年认为“全盘西化论”是危险的、有害的。“自汉至明,少数民族的贵族常给 中原的汉民族以创伤,但因其是低文化的,终为中原的汉民族的较先进的文化所同化。 现在,情况却大异往昔,中国遇到了外国资本主义文化的侵略,而中国民族不特失其同 化的力量,且有被同化的危险。但是,国内有一些人却对此缺乏认识,竞提倡全盘欧化, 显然,这种主张是有害的。”】 张岱年认为全盘西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全盘西化论者不过是高谈理想, 其实完全没有顾到现实的可能。我们可根本问一句:全盘西化或整个西化是可能的吗? j :论西方丈化中如何对立,我们难以一齐把这矛盾的文化取过来,既是西方文化中无分 裂,我们也难以摧个的采纳过来。”1 2 一般谈全盘西化者,其心目中所谓西方文化大概 是指资本主义文化,但我们可闯:现在中国处在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帝国主义的宰割束 缚之中,能够建设起一个健全的资本主义文化吗? 帝国主义容许我们的民族资本尽量发 展吗? ”【2 我们说全盘西化不可能,即是说在现在中国的情形下妄想建立起个资本 主义文化是不可能的。”【2 】“全盘西化不惟不可能,且亦不必要。” 2 】“我们在现在想建 立起一个资本主义文化固是不可能,而在这全世界资本主义没落之日,我们还妄想建立 第l 苹“文化综台刨新论”的形成过程 1 个新的资本主义国家,根本也不必须。”f 2 张岱年批驳了全盘西化论者关于文化具有不可分性,对于西洋文化,如采纳只能全 部采纳的观点,提出文化是可析取的。“由对理来看,文化固是一个整体,而亦是 可分的。”【2 “西洋文化可以说有许多要素或成分,亦可说有许多单元。有些要素有必然 关系,必须并取;有些要素则无必然关系,却可取此舍彼。”f 2 】“从文化发展上看,文化 之可析取,更为显然。如社会主义文化要否定资本主义文化,然而于资本主义文化亦非 无所取,对于资本主义文化之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是要选择的承受的。” 2 1 “所以,文化 并无不可分性,而是可析取的。文化各要素,并非都是不可解的必然联系。” 2 1 1 1 2 对“中国文化复兴论”的批判 “中国文化复兴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梁漱溟。粱漱溟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差异,而 忽视了文化的时代性。他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形式。每种文化都好比是一个生 命,它有独特的原初意欲,决定着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独特样式,这些样式就构成了文 化类型,中国文化就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他主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反对引进西方 文化。他虽然承认当前文化占有优势地位,但认为西方文化之所以具有优势,是因为其 适应了人类目前的问题,而中国文化在今日的落盾,只是不合时宜罢了 张岱年旗帜鲜明地反对“中国文化复兴论”,反对复古,认为不加分析的全部保持 j f _ | 文化,将是死路一条。“我觉得,现在要仍照样保持中国的旧文化,那是不可能的。” 1 】“中国人如果守旧不改,则无异于等着毁灭。”e l i “以此,要保持旧文化,不思与世界 文化相适应,结果必归于绝灭而已。”阶中国文化的许多特征可以说是农业文化的特征, 中国今后,还自保持其农业文化吗? 如必须进到新的工业阶段,还能保持其农业时代的 特征吗? ”口 i 所以我们不只主张不复古丽己,我们亦主张反古;我们不只要发拜乒 越的文化遗产,我们也要扫除要不得的文化赘疣! 工作是两方面的,我们岂主张与旧势 力妥协! ”【2 】 1 1 3 提出文化“综合创造”论 张岱年在反对“全盘西化论”和“中露文化复兴论”的同时,指出了中国文化的唯 一出路,提出了文化“综合创造”论。“主张兼综东西两方之长,发扬中国固有的卓越 的文化遗产,同时采纳西洋的有价值的精良的贡献,融含为一,而刨成一种新的文化, 但不要平庸的调和,而要作一种创造的综合。”【3 l 3 间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岱年提出文化的综合必须是创造的综合,进而提出了“文化创造主义”,是文化 “综合创造”论的深化。“所谓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主张,更显明的说,其实可以说是 文化的创造主义。不因袭,亦不抄袭,而要从新创造。对于过去及现存的一切,概 取批判的态度;对于将来,要发挥我们的创造的精神j 宇宙中一切都是新陈代诌 的,只 有创造力永远不灭而是值得我们执着的。”【3 h “文化创造主义即是一方反对保守旧封 建文化,一方反对全盘承受西洋已在没落的资本主义文化,而主张新的社会主义的中国 文化之创造。在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条件未具备以前,主张充分的作准备工作。”【2 张岱年根据3 0 年代时代背景,预料到中国的前途绝对不可能是资本主义,中国文 化的当务之急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做准备。“要之,中国现在必须踏入文化的新阶段, 丽处在现在世界环境之下,想建设成一健全的资本主义文化,是不可能的,想建设社会 主义文化,此时也不可能,然而却有可能之目。中国现在只有尽其力量求工业化、科学 化求达到西洋的水平线,同时却不要执着资本主义,而时时作转入社会主义文化的准 备。”【3 】 张岱年通过3 0 年代关于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的论争,确立了自己哲学体系和 文化观的走向,那就是“综合创新”,为建立成熟的哲学体系和文化观奠定了基础。 1 2 “文化综合创新论”的提出 2 0 廿土纪8 0 年代,隧着中国改革开放,在神州大地上又掀起了本世纪末“文化热 的最高潮,“全盘西化论”、“传统文化否定论”沉渣泛起。这时已年近八旬的张岱年, 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以全副热情投入这场文化之争。 张岱年对“全盘西化论”和“传统文化否定沧”进行了无情的批驳,认为当今的时 代,这种论调没有把握时代精神,是荒谬的。他指出“在近几年的文化问题讨论中,有 的学者所提出的观点,似乎很新,实际上却没有把握时代的精神。”( 4 】 那八十年代和二三十年代的时代精神有何不同,应该如何把握当今的时代精神? 张 岱年对此作了深入分析:“在2 0 、3 0 年代,当时讨论的是;中国走向何处? 中国文化走 向何处? 中国到底应如何办? 这是那个时代箍糕构鸿蘧。时隔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我 国早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2 0 、3 0 年代丽临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目标和方向已经确定 了。现在的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 “一定的文化总 是一定社会形态的反映。我国当今的社会状况与2 0 、3 0 年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l 苹“文化缧台创新论”的形成过程 1 1 i i i 已大不相同,而是大大进步了。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时代的精神。在文化建设上,今天 我们掘何把握时代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我认为对这个问题应有一个明确的认 识。” 4 i 张岱年还对贬低、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调深感痛心,他说:“近年来,有一种论 调,在国内影响甚大,我称之为传统文化否定论7 。他们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应一概 否定,完全向西方学习。有人奢谈什么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甚至说,在中国,人 还没有萌芽。毋庸讳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不足之处,但是,如果说有五千年文 化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出现人的概念,这就不但彻底否定了中国的文化,而且连中华 民族也彻底否定了。我认为,这种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玷污、诬蔑。如 此观点,对中国文化的浅层结构都不了解,何能谈文化的深层结构呢! , 4 3 张岱年也对看不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作了严厉的批评,他说:“可是,在8 0 年代的 中酬人中,有人却偏偏看不起自己,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如果说中国国民性中有奴 性的一面,那末,这些人看不起中国的思想,正是奴性、劣根性的表现。我们 有责任来纠正这种思潮。” 4 1 张岱年在批判、纠正“全盘西化论”和“传统文化否定论”的同时,正式确立了自 己的文化观“文化综合创瓤论”。1 9 8 7 年,在山东济宁市召开的一次全围学术会议 上,由张岱年作主题发言,正式提出了他的“文化综合创新论”。 张岱年对什么是综合,什么是创新,作了如下阐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 个刨新的事业。我认为:一方面要总结我国的传统文化,探索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经 过深入的反思,对其优点和缺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西方文比, 对西方文化作具体分析,对其缺点和优点也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根据我国阑情,将上 述两个方面的优点综合起来,创新出一种更高的文化。什么是创新? 创新意味着与中国 传统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都不相同。因为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人 类文化史上高度民主、高度科学的新文化。近几年,针对文化问题,我写了一些研究文 章,自己撰了一个名词:文化综合创新论。” 4 1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汲取西 方在文化上的先进贡献,逐步形成一个新的文化体系。这个新的文化体系,是在马克思 列宁主义原则的指导下,以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来综合中西文化之所长而创新中国文化。 5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它既是传统文化的继续,又高于已有的文化。这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新文化。”1 4 j 从3 0 年代的文化“综合创造”论到8 0 年代的“文化综合创新论”的问世,经过半 个世纪的发展,张岱年的文化观己自成体系,指明了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方向。 6 第2 章“文化综台创新论”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 第2 章“文化综合创新论”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 2 1“文化综合创新论”的方法论辩证法。 张岱年认为,在研究文化问题中,只有运用辩证法,“才能既有见于文化之整,亦有 见于文化之分;既有见于文化之变,亦有见于文化之常;既有见于文化之异,亦有见于 文化之同;”【2 1 脱离辩证法来研究文化问题,是不能把握文化的实际的。 运用辩证法研究文化问题,就能看到文化的以下特性,它们是“文化综合创新论” 的理论依据。 2 1 1 文化的变革性和连续性 张岱年认为文化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断变革的,但文化的发展和变革不是凭空的, 而是有其来源和基础的,这个来源和基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体现了文化的连续r 陛。 正是基于文化具有变革性和连续性,而且二者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张岱年才坚决 反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调,提出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他晓:“文化是发展的。文化在发展的历程中必然有变革,而且有飞跃的变革。但 是文化不仅是屡屡变革的历程,其发展亦有连续性和累积性。在文化变革之时,新的虽 然否定了旧的,而新旧之间仍有一定的连续性。”【1 他认为,在新旧文化交替之际,其实二者并没有完全断裂,新的思想观念本来就孕 育在旧学说之中,在旧时代就有其根基。实际上是一部分本来存在于旧学说中的具有生 命力的观念发扬昌盛起来,取得了“革故鼎新”的成就。即使是创造性的新观念,也往 往利用旧有的形式,如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其实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序幕。这就充分体 现了文化发展中变革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2 1 2 文化的交融性和独立性 张岱年认为各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应该筮相交流,才能促进文化的发晨,但同时要 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否则就有被同纯的危险。“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与较 高的不同的文化相接触,便易于走入衰落之途。然雨虽衰,却因没有较高的文化来征服, 亦不易即趋灭亡。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较高的文亿相接触,固然可以因受刺激面获得大迸, 但若缺乏独立自主精神,也有被征服被消灭的危险。” 1 河北大学哲掌硕士掌位论文 张岱年批判“全盘西化论”和“中国文化复归论”,就是从文化的交融性和独立性 出发,认为这两种论调都是片面的,割裂了文化交融性和独立性的统一。 2 1 3 文化的整体性和可分性 “全盘西化论”和“中国文化复归论”认为,文化的各元素是一个整体,是不能分 离的,要取则全取,要舍则全舍,不可能把一个文化系统里优秀元素取出来,而把落后 元素留下。张岱年则认为文化的元素不但是可分离的,而且还可以和另一个文化系统中 的元素相窖。因此,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从整个文化系统 中取出来,然后进行综合,而后创新。 张岱年认为,每一民族的文化都具有一定的体系,其中包含许多层次、许多方面、 许多条目、许多成分。这些不同的层次、方而、条目、成分,相互维系、相互扶助、相 爱补充,共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这是文化的整体性。文化体系之中,不同层次、不 同方面、不同条目、不同成分,又是可以分析的,是可分别辨识的,这是文化的可分性。 “每一民族的文化形成一个文化系统。每一民族的定时代约文化也形成自己的系 境。任何文化系统都包含若干要素,可称为文化要索”c 5 1 “一个文化系统所包含的文化 要素,有些是不能脱离原系统而存在的,有些是可斟经过改造丽容纳到别的文化系统中 去的。” 5 1 “同一文化系统或不同的文化系统所包含的文化要素之间有相容与不相容的关 系。有些不同的文化要素,虽然似乎相反,实际上却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如果仅取 其一个而排斥另一个,就会陷于偏失,引起不良的后果。” 5 1 2 1 4 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全盘西化论”者把中西文化的差异归结于文亿的时代性的差异,而无视文化的民 族性差异,“中国文化复归论”者恰恰相反,把中西文化的差异归结于文化的民族性的 差异,而无视文化的时代性差异。张岱年提出,中西文化既有时代性的差异,又有民族 性的差异。“但是两个民族文化的不同,并不只是由于两个民族所有的生产力发达程度 的不同,实亦受地域的因素的影响,即为其周固豹自然状况所决定。有许多人认为两个 民族的文化之不同,可以专从其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不同来理解,这还没有看至0 现象的全 面。两个生产力发展程度相同的民族,由予地域蒂同,其文化虽大致相似而仍不相同, 这从古代世界的各民族以及近世欧洲各国的历史可以看出。”【l 】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文化,鹾方近代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这是中西文化时代性的 8 第2 章“文化综合创新论”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 差异。但二者同时具有民族性的差异,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 的和谐和统一,而西方文化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和斗争。 张岱年从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出发,既肯定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看到 了西方近代文化中科学、进步的东西,使文化的综合创新成为必然。 2 2 “文化综合创新论”的哲学基础“兼和” “兼和”一词最早出现于张岱年天人五论之五天人简论中。天人简论 是前四论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品德论的总结。他在天人简论 中提出“宇宙大化有三极:一元极,二理极,三至极。元极者最根本的物质存在。理极 者最根本的原理,即最普遍的规律。至极者最高的价值准则。”【6 “宇宙大化”是中国哲学中传统的宇宙观,即认为宇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无始无 终的,而且是生生不息的永远变化的宏大流程,人与万物剐同处于这个宏大流程之中。 “宇宙大化有三极”,其中“极”是顶端的意思,即最根本的或最高的,也就是说,宇 宙的发展包含三个根本原则,就是“一元极”、“二理极”、“三至极” “元极”指最根本的物质存在。“最根本的物质存在即最究竟的物质基本粒子。一 般物体由原子电子构成,原子电子由基本粒子构成,基本粒子由最究竟的基本粒子构成。 最究竟的基本粒子不可能再剖别为更微细的粒子,然仍可分析为不同方面。” 6 1 这就是 说,宇宙是物质的,“宇宙大化”是物质的发展和变化。表明世界是唯物的。 “理极”是指宇宙最根本的原理和普遍规律。张岱年指出“宇宙大化”最根本的规 律足对志统一,即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日两一,即对立而统一。凡事凡物,莫非两 1 。物莫不两,两莫不一。凡物皆有其两,凡两皆有其一。”【6 这说明对立与统一是不司 分割的,有对立必有统一,有统一必有对立,对立存在于统一之中,统一之中存在着对 立,对立和统一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至极”是最高的价值准则,“宇宙大化”最高的价值准则是“兼和”。张岱年浼: “最高的价值准则日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简云兼和,古代谓之曰和,亦曰富有目新而 一以贯之。易传:富有之谓大业,曰新之谓盛德。惟日新而后能经常得其平衡, 惟目新而后能经常保其富有。”【6 】文中的“异”指差异、不同、矛盾。“众异”指众多的 差异和不同或众多的对立面。“兼赅”指集合到一体。“兼和”就是将众多的差异和对立 综合融会到一起并处于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兼和”不是单纯的“和”,而是众多差异、 9 洞北大学曹学碛士学位论文 矛盾的均衡、统一。但这种平衡不是静态的、永恒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平衡。“富 有”是指事物发展的不断充实,“日新”是指事物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变化,不断创 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平衡。 “兼和”思想是辩证唯物论与中国的重“和”传统和“目新”精神的综合。中国哲 学自先秦始,在对立与斗争、统一与和谐的关系上,已形成了重统一、和谐的传统。西 周末,史伯在与郑桓公的谈话中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语郑语) “和” 指和谐,多样性的统一,“同”指两个以上的相同事物的叠加。史伯认为,“和”才能生 育万物,而“同”则不能。“兼和”可以说是中国哲学中“和”的继承和发展,但“兼 鄙”还贯穿着“曰新”、富有的思想,“亦日富有日新而以贯之”,并说“唯日新而后 能经常得其平衡,唯日新而后能经常保其富有”。 “元极”说明宇宙是物质的,“理极” l 兑明宇宙发展的规律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而“元极”和“理极”是“至极”的基础, l 旦就是说,“兼和”的基础是唯物的、辩证的。同时,从理论上讲,“兼和”思想本身即 是辩证唯物的,“兼和”即统一,“众异”即对立。对立和统一是相互依存的,不存在没 育对立的统一,也不存在没有统一的对立。即没有“众异”就没有“兼和”,也不存在 ;殳有“兼和”的“众异”。 u j 见,“兼和”思想是张岱年哲学中的创新,为其“综合创新”的哲学体系和文化 观的建立和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 从3 0 年代的文化“综合创造”到8 0 年代的文化“综合创新”,张岱年的文化观是 “一脉相承的,其思路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糟方近代文化的优点“综合”于体,以 “创新”中国文化。其实,“综合创新”就是用在文化中的“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 也就是张岱年“兼和”思想在文化观上的体现。 第3 章文化“综合创新”的源头活水 量曼曼蔓鼍曼曼量曼曼鼍曼蔓! 皇曼曼鼍皇曼蔓苎篁曼曼皇皇篁篁量曼笪蔓蔓黑置邕ii 篁蔓曹皇曩墨恿曼量寰曼邕蔓董皇蔓舞甚甍墨冀皇曼曼邕 第3 章文化“综合创新”的源头活水 张岱年在阐述自己的“文化综合创新论”时,一直强调,社会主义文化不是空中楼 阁,必须有其源头和基础,而这种源头活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所以只 有正确考察、分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才能分清哪些是社会主义新文 化可以吸收和继承的,哪些是必须要批判和遗弃的,才能进行综合创新,真正建立起社 会主义新文化。 3 1 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张岱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对于社会上鄙视、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的论调非常痛心,他在文章中多次谈到要正确认识、了解传统文化,不要把传统文化看 的一无是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有陈腐的东西,但也有很多优秀的东西。社会主义文 化不是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要真正踏下心来,认真研究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建 设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本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继续前进的内在根据。如果否认本民 赣的优良传统,把过去的历史都看成团糟,那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基础,今后的发展将 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缺欠,也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克 服那些阻碍进步的传统习惯势力,刻苦努力,奋勇前进。” 7 1 i 对于中国文化中既有优秀传统,也有鄙陋传统,张岱年有清醒的认识,他说:“列 宁提出了两种文化的观点,认为每一民族中都具有两种文化,既有陈腐的文化,也 有进步的文化。中国文化自然也是如此,既含有鄙陋的传统,也含有优秀的传统。”【8 】 而对于如何区分优秀文化和陈腐文化,张岱年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区别优秀和鄙 陋的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看思想观念是否符会客观实际:二是看思想观念是否符合社 会发展的需要即是否有益于社会的发展。这两条是一致的。凡是符合自然及社会生活实 际从而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即是正确的思想意识,构成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8 1 张岱年在其文章中多次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缺点,谈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由于张岱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看法也是不断发展豹,所以提法也是不断丰富和完 善。加以总结和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 ! ! ! ! ! 皇! ! ! | e ! 自目皇! e ! e ! e ! e ! e e | | 皇it e e 曼自! ! ! ! ! ! ! ! ! ! 自| 是 3 1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 3 11 1 以德育代宗教张岱年认为西方文化中的道德是和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 的,出宗教信仰中引出道德原则,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将道德归于人的本性,直接将道 德作为人生的追求,而没有借助宗教的力量。 “在欧洲、西亚以及印度,宗教是维系人心的力量。许多宗教都信仰上帝,佛教僧 徒则皈依于佛。对于上帝、神、佛的信仰是他们的糟神寄托,他们从上帝、神、佛的信 仰中引申出道德原则。唯独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不以对于上帝、神的信仰为 道德的根据。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对鬼神持存疑态度, ;奠为义的根据不在神而在于人民的生活。孔子再传弟子公孟子( 即曾子弟子公明高) 倡篙无鬼神。儒家不信鬼神,不讲来世、不信天堂地狱和因果相应,而对于道德却 有坚强的信念,将道德的根源归之于人的本性( 盏予) 或群屠的需要( 苟予) ,虽然还没有 达到科学的道德观。但已基本上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儒家的道德观可以称为人本主 义的道德观,比宗教的道德观为高明。”【9 311 2 辩证思维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就有辩证思维,充满了辩 证思想。 “中国哲学富于辩证思维,这是人所共知的。周易六十四卦的爻卦已表现了辩 证的智慧,这是古代辩证思维的开始。老子提出反的观念,所谓反就是否定性。 老予阐发了物或损之而益,或盏之而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对立 转化的观点。7 l 子提出叩其两端的论辩方法,断言过犹不及,都表现了辩证智 慧。周易大传更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日新之谓盛德, 7 二生之谓易等光辉命题,达到先秦辩证法的最高成就。汉代扬雄继承了易、老 的辩证思维;北宋张载更提出了两一概念,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 用息。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 正蒙太和) 两即对立,一即统一。张载以两 一表示对立的统一。后来王夫之更发挥了张载的学说。”【拍l 31 13 人本思想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承认人有独立的意志,有独立的人 格,承认人的内在价值和人格尊严。 “孔子肯定人人都有独立的意志,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t 子 罕平民的意志较之三军的统帅还要坚强,是不可夺的。人具有独立的意志,因而具有 第3 章文化“综合色i 新”的源头活水 寰曼皇葛簟墨曼黑舅量葛曼曼曼舅舅舅曼曼曼鼍! 蔓鼍皇舞邕兰i i 醺鼍警墨皇鼍曼吕詈置皇鼍曼曼曼置鼍曼曼墨黑 独立的人格。孔子称赞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同上书微子) ,即坚持 了独立的人格。” “盂子特别强调一个人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尊严。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同时亦承认 别人的人格尊严,孟子称之为义。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 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菲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孟子告予上) 从孟子所 举的例证来看,所谓所欲有甚于生者即是人格的尊严;所谓所恶有甚于死者, 即足人格的屈辱。呼尔而与之、馒t 尔而与之,就是不尊重对方的人格,这是人们所 不能接受的。礼记檀弓记载饿者不食嗟来之食韵故枣,这说明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在春秋时期已是社会上的风气,不是思想家的 空言。”o o “孟子提出良贵观念,良贵即人的内在价值。他说:人人有贵于己者,弗 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盂之所贵,赵蟊能残之。良贵是人人所固有的价 值,而不是人之所贵。人之所贵是可以剥夺韵,良贵是不可能剥夺的。孟子认为良贵就 是人的道德觉悟。”【l 叫 3 1 1 4 爱国传统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 族尊严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部族与部族之间、民族与筏族之间以及对外的矛盾斗争。 在这类斗争以及战争之中,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受侵略的一方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 族尊严的斗争乃是正义的,孔子讲杀身成仁,盖子讲舍生取义,值得为之杀身舍 生的,主要是民族的主权与尊严。宋代宗泽、岳飞反对金兵入侵,宋元之际文天祥、谢 枋得,明清之际史可法、黄道周都以身殉国,都发放出崇高舶烂的辉光。鸦片战争以来, 更涌现出很多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表现了艰蔷率绝、可歌可泣的精神,令人仰慕、 令人感动! 这一个爱国主义的传统是不成忽视韵。”f 9 】 洞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缺点 3 1 2 1 缺乏分析思维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擅长辩证思维、整体思维, 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去看待去研究,而缺乏把事物分解研究的分析思维。 “自周易、老子以来,许多思想家都长于辩证思维,物极必反、相反相 成已成为社会上流行的成语。重视整体、重视关联,是其优长,而对于事物的分析研 究却显得很不够。” 9 1 正是因为缺乏分析思维,中国近代的自然科学没有发展起来,导致中国的自然科学 落后西方几百年。恩格斯说:“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十五世纪下半叶才开始,从这时 起它就获得了日益迅速的进展。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 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 来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 反杜棒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 4 0 页) “这种思维方法对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积极作用。这种 思维方法,在西方,从1 5 世纪开始高度发展起来,在中国却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 9 j 312 2不重视对于自然事物的研究张岱年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 的儒家只重视人伦道德,不重视对于自然事物的研究。这也抑制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儒家鄙视对自然事物的研究,把其看作是小道。孔子弟子子夏说:“虽小道,必有 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论语子张) 朱注:“小道,如农圃医b 之焉。”苟子说:“无用之辨,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 别,则曰切磋而不舍也。”( 萄子天论) 张岱年说:“把对于自然现象的研究看做无 嗣之辨,不急之察,这是狭隘的实用观点。” 9 1 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对自然事物的研究也是相对的,也有一些人对自然 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但这并不是主流。“汉唐寐元时代,有些自然科学家对于自然研 究做出了贡献,但是多数哲学家轻视对于客观世界的实际探索。程颐、朱熹宣扬格物 穷理,但是他们论穷理的方法仍然以。读书谫确义理为重点。张载讲体物,朱熹 曾解释所谓体物之意云:此是置心在物中究见箕理。( 朱子语类卷九十八) 所 谓置心在物中,正是近代西方哲学家所谓直觉。搴实上,直觉的置心在物中 只是一种主观的神秘经验,真正进入物中究见其理,只能透过科学实验。中国传统中缺 乏近弋的科学实验方法。” 9 1 1 4 第3 章文化“综合创新”的源头活水 31 23 承认等级制度是台理的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承认人人都 有独立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有内在的价值,但同时还认为等级制度是合理的,这样人 的独立人格是受到限制和制约的。 “儒家是重视人格价值的,以为做一个人应具有独立的人格。但是,儒家又承认等 级制度是合理的,在等级制度的压制之下,独立人格是受到制约的。应该承认,个人只 能生活在人际关系之中。所以自由只能是相对的。如果人际关系是平等的,个人自由的 范围就比较宽广些;如果人际关系是不平等的,较高等级的人有较多的自由;较低等级 的人所可能有的自由就很有限了。” 9 1 在中国封建时代,由于等级差别很大,所以所谓自由只能由一少部分人享有,而大 部分人是没有自由的。“中国封建时代,大多数人是没有自由的。道家对于儒家的君 子、小人之分予以深刻的批判,杨朱为我,主张全性葆真,就是强调个人自由。 南宋以后,在变本加厉的三纲的束缚之下,广+ 大人民的个人自由被剥夺了。” 9 3 3 1 2 4 德力分离的不良倾向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教育,以道 德提高为要,忽视“力”的作用和培养,导致了“德”和“力”的分离。他说:“但是 儒家思想也表现了一定的偏向,最显著的一点是儒家把德与力对立起来,看不 到德与力的密切联系。孔子曾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论语宪问) 事实 t ,千里马之所以为千里马,不但在于其性情温良,也在于其日行千里的力量。孟子以 以德服人与与力服人为王与霸的区别,事实上他所推崇的商汤周文不但有德, 而且有力。”】 他氓为,德与力应该并重,道德境界和精神力量的提高也要以物质生活和物质力量 为基础。他说:“事实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相成互济的,如果物质力量虚弱不宴 精神境界也就难以提高。以力压人,以势凌人,是不文明的现象。没有物质基础的道德 说教也是起不了实际作用的。” 5 1 他又说:“道德的提高是重要的,力量的培养也是重要 的。人是生物,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也必须充实生命力,增进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 力量。如果没有充足的物质力囊作为基础,仅仅高谈邀德境界的提高,将成为不切实际 的空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儒学所表现的偏向的影响下,忽视生命力的培育,这不能不说 是一个严重的缺欠。”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313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持续发展中,虽有过暂时衰微之势,但是没有消亡,而是 走向重振、复兴,其中必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也遭遇过多次外族 入侵、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但通过一次次抵御外侮,反抗暴政的斗争,始终保持民族 和文化的独立。这其中必然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这种精 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张岱年称之为“中华精神”。 张岱年认为,中华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自强不患,厚德载物”。他说:“近几年来, 我多次著论,提出民族糖神与中华精神的问题,认为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有其民族精神, 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可称为中华精神。我认为中华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自强不息,厚 德载物。当然,中华民族精亭申具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但其核心可以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