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腋下结构设计与服装审美的相关性研究——新型职业女装设计开发.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腋下结构设计与服装审美的相关性研究——新型职业女装设计开发.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腋下结构设计与服装审美的相关性研究——新型职业女装设计开发.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腋下结构设计与服装审美的相关性研究——新型职业女装设计开发.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腋下结构设计与服装审美的相关性研究——新型职业女装设计开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腋下结构设计与服装审美的相关性研究——新型职业女装设计开发.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腋下结构设计与服装审美的相关性研究 新型职业女装设计开发 摘要 本文系统的研究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服装的影响,吸收了人体皮肤 伸展变化率以及服装舒适性等服装基础性研究成果,着重从功能和结构的角 度研究服装款式设计,得出新型职业女装版型( 主要涉及处理腋下部位结构) 并制作出样衣,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互补和交融。 文章中涉及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服装的影响,因此搜集了包括中国 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服装结构方面在内的相关文献资料,为完成论文提供了 严谨、可信的论据体系。 在人体结构研究环节,参考借鉴了很多前人的研究成果。考虑到可操作 性,将实验姿态指定为上肢前举1 2 0 0 。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皮肤伸展率实验, 测量出了人体侧面,包括臂跟周围、腋下的皮肤伸展幅度,为新型职业女装 的结构设计提供了较为精确的数据。 以实验数据为依据,设计新式职业女装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功能性, 符合中国人的服装审美需要,并且能够为消费者所接受。 关键词:职业女装传统结构设计服装审美 n e ws t y l eb u s i n e s ss u i t - d r e s sn 钢盯e r nm a k i n g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e x tm a k e sas y s t e m i cs t u d yo nt h ei n n u e n c co f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 l ,e e nm e c u l t i l r eo fe a s ta 1 1 dw e s tu p o nm ec l o m i n g ,d b s o r b i n gt h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t h eo f h u m a nb o d ys k i nt os t r e t c ht h ev a r i e t ym t ea n dt h ec l o t h i n gc o m f o r t a b l es e xe t c , e m p h a s i z i n gr e s e a r c h i n gc l o t h i n gs t y l ed e s i g no f t h ef i l n c t i o n 锄dt h es t n l c t l l r c , g e t t i n gt h en e w 啊l eb u s i n e s ss t l i t d l 岱sp a t t e n l ( m a i n l yi n v o l v ep r o c e s s i n gt h e a 姗p i ts t m c t i l r e ) a n dm a k e af o m e r ,i n c a m a t et h eb l e n do nc i l l t l l r e t h ea r t i c l ei n v o l v e st h ei n f i u e n c eo f t h ed i f 俺r e n c eb e t w e e ne a s ta n dw e s tu p o n t l l ec l o m i n g ,t h ec l l l t u r ea i l dt h ec l o t l l i n gs t f u c t l l r eb l dt o g e t h c r ,s oic 0 1 1 c c t e da l o to f r e l 舢e di i t e r a t u r c i n c i u d i n g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ic u l t l l r ea n d t h ec h i n e s e n a d i t i o n a lc l o t h i n gs t m c t l l r c ,p r o v i d i n gap r e c i s e n e s sa n da u t h e n t i ca r g u i n e n t i nm e p a r to f t h eh u m a nb o d ys t m c t u r er e s e a r c h ,id r e w 1 e s s o n sf - r o mt h e 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o f al o to f p e o p l eo f t h ep a s t i n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 m a n e u v e r a b i l i 够, a n nr a i s i n g12 0 。a h e a dc o u l db es p e c i f i e dt h ee x p 嘶m e mc a 币a g e g of o n v a r dt o c a r 叮t h r o u 曲as k i n s t r e t c hf a t ee x p e r i m e n ti nt h i sf o u n d a t i o n ,im e a s u r et h e s t r e t c h e sr a n g eo nt h eh u m a nb o d yo nt h es i d e ,i n c l u d i n g t h es k i no fa mh e e l s u n d u n d i n g sa n da m l p i t ,p r o v i d i n gam o r ea c c u r a t ed a t af o rt h es t n l c t u r ed e s i g n o ft h en e ws t y l eb u s i n e s ss u i t d r e s s t a k et h ee x p e n m e n td a t aa sb a s i s ,ir e c o n s i d e rt h ec o m p o s i n gs u c ha st h e s 啪u n dm e a s u r e ,s l e e v cw i d t h ,s h o u l d c rp i t c ha l l dt h e 卸g l eb e t w e c ns h o u l d e ra n d s l 。e y ce t c a n dd e s i g t lt h en e ws t y l eb u s i n c s ss u i t - d r e s sp a t t e n l ,m a k ci ts a t i s 匆t h e s n d n g e rm n c t i o nn c e d ,a n dt h 衄m a t c hc h i n e s eo f a p p r e c i a t e , a p p c a rc h i n e s e 仃a d i t i o nc u l t u r eo fe s s e n c e ,m o r ei m p o r t a n t ,c a nb ea c c 印t e db ym o d e mc o n s u m e r y w o r d :b u s i n c s ss u i t d r e s st r a d i t i o n p a t t e m 础i k i n g d r e s st a s t e 附图清单 图1 职业女装压力分布图2 图2 传统职业女装结构图5 图32 0 世纪初西方女裙效果图及结构示意图1 2 图42 0 世纪初古代中国女单衣结构图及外观图1 4 图5 北京小学生暑假体验:穿汉服学礼仪1 9 图6 上肢静止曲度示意图2 2 图7 上肢运动幅度示意图2 2 图8 成年女性横纵截面图2 3 图9 臂跟截面示意图2 4 图l o 侧长变化示意图2 5 图1 1 上臂皮肤变化展开图2 5 图1 2 上臂皮肤展开图2 6 图1 3 手臂| j 举肩斜角度示意图2 7 图1 4 体表皮肤伸展步骤2 9 图1 5 新式女装结构图3 6 图1 6 新式女装肩袖角度变化3 7 图1 7 新型职业女装效果图3 9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胄哮 签字日期:妒年2 月乒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服装学院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北京服装学院。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青穹 签字日期:7 7 年7 2 月) 乙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 刹矽 签字日期:谰年i2 月f 。日 电话: 邮编: 1绪论 1 1 课题研究意义 职业女装是工业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文化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受过较高文 化教育,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的知识女性走向社会。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工作环境、 业务需要、自身文化素质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她们对衣着打扮比较重视,且具有较高的 文化品位,从而形成“办公室一族”女性消费群体,“职业女装”由此应运而生。职业女装体 现了商业交际中礼仪规范,统一了社团整体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职业女装是由西方服饰体系中的女西服等经典款式演变而来,秉承西方服饰的特点。 以上衣外套为例,采用曲线剪裁,大多采用刀背缝或公主线结构,装袖,西服领,这种结 构注重体面表现和胸腰臀的造型,可以使服装符合人体的外轮廓,外观整洁。但是这种结 构却有着先天的不足,具体表现在: 前举4 5 。 前举9 0 。屈肘抱脖 砭多轻度受力罨毳爹中度受力 缓;多重度受力 图l 职业女装压力分布图 上肢作大幅度动作时,衣服对人体的束缚 职业女性在工作环境经常做的动作主要有手臂伸展前举,手臂弯曲上抬( 趴卧于办公 桌) ,上半身前弯等动作。穿着职业女装容易在肘部、背部等支撑点产生压迫力,影响穿 着的舒适性。( 见图1 ) 2 此外,服装与人体之问的空间较小,服装的防暑、防寒性能较差 人体肤面最舒适的气候条件一般在温度3 2 度,湿度在5 左右,气流为2 5 厘米秒左 右保持人体的理想气候与服装造型形式有一定关系。 同本一著名的卫生学家曾对和服和西服处于安静状态,在不同环境气候条件下的保温 效果和散热效果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是:安静状态下( 坐时) ,冬、秋、春三季和服比西服 保温性好;夏季高温、高湿有风条件下,和服比西服凉爽。冬季和服保温性,除面料本身外, 还与其宽大的空间结构有关,因空间大,可含大量的空气,由于人体的散热作用,形成了 一个温暖的内空间。夏季和服散热力大,是因为内空自j 的空气对流大,所以它散热的速度 就快,这也许是和服被日本妇女宠爱至今的原因之一。传统西式职业女装由于造型美的需 要,省、肩斜角度等各部位的缝缩都使得职业女装非常的贴近身体,这就大大的减少了服 装与人体问的空间,过小的空间量使得面料的热传导效果明显,热损失较大,不利于人体 的保暖。 3 。不能满足文化层面的需求 与时装不同,职业女装虽然也表现时代特征、关注时尚和重视流行趋势,但职业女装 总是悟守职业规则,讲究严肃性和一丝不苟的精神,立足于职业特点、从业需要以及突出 团体形象标识。中国企业j 下处于与国际接轨的关键的转型期,建立个性鲜明的团体形象标 识,从众多公司中脱颖而出,是很多国内的大型企业都关心的问题。职业女装,作为企业 形象标识系统中重要的环,在塑造企业形象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我国一 直以来都是孥持独立自主地发展原则,经济上不依附,精神上不屈服于任何一个西方大国, 直主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学习他们的长处,而不是照搬他们的成果,是要结合 2 中国的国情,发展自己的方法。国际商业交流舞台上,中国的大型企业的女性高层管理人 员穿用西方的职业女装,作者认为无论从美观性看还是从企业形象塑造角度考虑都不是最 佳选择。 综上三点原因,本论文要探讨并设计的新型职业女装主要有三个特点: 1 重新设计围度、袖肥、侧长、肩斜、肩袖角度等部位构成,满足较高的功能性要 求。 2 吸取传统职业女装的结构优点,同时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结构设计中借鉴合 理的要素,应用到现代职业女装的结构设计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3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为消费者所认同。 1 2 相关研究现状 1 ,2 1 传统职业女装板型结构研究现状 目前流行的职业女装都是由女西服结构演化而来的,图2 是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一款职 业女装的版型示意图。 圈2 传统职业女装结构田 观察上衣的款式图,可以把它的造型特征总结为挺胸、收腰和下摆略展开。以下着重 分析平面纸样结构是如何实现这种立体着装效果的。 将纸样以袖窿底水平线作为胸围线,把分散的j i i 中片、前侧片、后侧片和后中片拼接 在一起,使袖窿弧线完整,各片在胸围线处相交。 1 胸角度的处理 前侧片上刀背的省尖分别指向胸部和下摆,显然,这个刀背包含了胸腰省和腰臀省, 解决了一定的胸、腰、臀差量。 2 利用分割线和体面关系造型 分割线和省道的作用都不是单一的,它们上下贯穿,利用线的走向、曲直变化,使单 个曲面相互连接,从而构成复杂的体面。 总之,这种结构善于表现人体造型,塑造合体、整洁的外观,牵扯较少,所以利于满 足小幅度的运动。但是它也存在着缺陷,主要体现在背宽、袖肥、侧长和袖底长的不足, 在上肢大幅度运动时,容易造成衣服对人体的压迫、牵拉。 4 1 2 2 人体组织结构伸展研究现状 国外方面,中泽愈先生在人体与服装【1 】中做了详尽的阐述。以实物为基础,运用 照相、石膏等多种手段,比较动静态人体组织形态的差别,分析了人体骨骼、肌肉、皮肤 及皮下组织同服装结构的关系。人体的运动与纸样文中从骨骼、肌肉、皮肤和皮下 组织各个层面详细的分析了人体上肢的运动对于服装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了人体皮肤伸 展部位的规律,并作出了若干种解决机能问题的结构设计尝试,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宝 贵的资料。 国内方面,张丽在插角袖结构中插角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研究【2 1 中阐述了 上肢各方向运动,对结构的影响。对特定群体进行测量,归纳测量所得数据,分析手臂运 动对纸样设计的影响;刘东在服装舒适性与夹档处理方法【3 l 一文中提出,结构设计在 于解决服装是否适合人体活动或不因人体活动受力发生拉伸变形的问题。如何使职业装更 适合人体活动以及提高工作效率,这实际向我们提出了服装舒适性的课题。文中列举了多 种袖裆的处理方法,对新型职业女装的结构设计很有帮助。 1 2 3 古代中国传统服装研究现状 在传统服装的研究方面,大多集中在从款式、色彩、图案等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化对人 的穿着影响,蔡子谔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服饰美学史【4 】中,详细、系统的论述了由先 秦至近代,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服装样式,总结归纳出了儒道释等思想体系对于服装样 式演变的影响。冯友兰先生在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5 】中精辟的阐述儒道释合一的思想 体系,贾玺增在他的文章论中国古代服装“意在留褶”的造型倾向与审美内涵【6 1 罩通过 对比中西方服装褶皱的成因的分析,阐述了中国古代服装追求“完整、天成、留褶”的造型 倾向,并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古代服装与中国古代文化内涵和社会道德、礼仪等因素的相互 5 联系归纳出中国古代服装“意在留褶”的审美内涵。彭颢善在论文 前侧长1 0 3 - 3 自口斜长8 8 3 后测长8 3 3 袖下长6 8 3 。以侧长为例,计测点 由于处于腋下,而在这个部位积蓄了大量细碎的皱纹,当上肢前举时,这些皱纹就展开, 3 3 来满足运动的需求。所以,侧长在腋窝这个部位的变化率是很大的,达到了1 6 7 以上。 而在腋窝下6 锄以内的范围内也达到了1 1 6 7 。而由腰线腋窝尺骨茎突一线长 度变为7 6 锄,远大于传统职业女装的侧长和袖底长之和。可见,在职业女装结构设计中, 对侧长的满足至关重要,而且主要针对的部位是臂根周围。 由表4 横向线段变化率所得数据可以看到在实验姿态下,人体皮肤横方向上的变化幅 度远小于纵向,变化不大,尤其是胸围线,在实验姿态下在侧面还有收缩。但背宽线在靠 近后腋部位的部位变化率较大,约为1 0 4 。由图上所反映出来的背宽变化可以看出,对 于上肢前举动作来说,在横方向上,主要对背宽的要求较多。 4 3 与设计相关的各部位结构关系分析 4 3 f 身宽、侧长、袖下长结构关系 传统的职业女装,上肢在9 0 0 以内前举时,无论身宽、袖肥的松量比较多或少,侧长 加袖下长的长度都可满足上肢运动的需要,但是上肢上举的幅度再加大时,侧长就不能满 足需要,底摆被大面积吊起,而袖下长度也不足,袖口被大幅度拉回。所以说,对于上肢 前举来说,侧长和袖下长变化的幅度最大,对这两个长度变化的满足也是新型职业女装版 型设计最需要注意的部位。而且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臂跟周围,尤其是腋下,是活 动量欠缺最多的部位。 身宽的变化相对于侧长和袖下长来说不太明显,主要体现在背宽,由图中可以看到, 背宽在前举9 0 。的时候最大,大约增大了2 8 。背宽、袖窿较大,穿、脱以及上肢的出入 都比较方便,但职业女装最为一种工作装,但在身宽过大的情况下,就不适合灵巧的工作。 所以为了与灵巧的作业要求楣适应,上肢上举比较容易,身宽的设计要适中,侧部较长, 活动灵活方便。 t 3 2 袖山高和袖肥 箍幽斓淌 图1 4 上臂皮肤变化展开图 图1 4 是上肢静止、前举9 0 。、1 3 5 。和前举极限,四个手臂角度的皮肤展丌图。国中可 以看到随着上肢前举幅度加大,手臂的形状和皮肤的面积都发生了变化,铡如,袖山高变 短,袖肥变大,袖底长变长等。所以加大袖肥,加长袖底长和侧长确实对满足皮肤的伸展, 有很大的意义。 无论任何情况,上肢前举时,腰围线抬高量较少,运动的机能较高。同时,袖予与此 相适应,袖山低则袖肥宽,袖底长,袖口的变化量较小。但是,假如袖山过低,相应的外 观有所变化,上肢下垂时就会出现斜向皱纹。 设计时应取多大的袖山高,这要根据上肢下垂时允许出现多少皱纹来决定。结合设计 意图,降低袖山,加长袖底,加宽袖肥,便于袖的活动,对于满足上肢大幅度前举很有帮 助。 4 3 3 装袖线结构关系 对于西方服装的装袖结构而言,袖窿线的位置,与服装的机能性袖肥相关。袖肥根据 装袖线的变化而变化,袖山高相同时,袖肥越大,功能性越强。所以设计合适的装袖线, 使袖肥更大,运动机能更好,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除了袖山高度,袖肥的大小还同装 袖线切入点的位置相关。装袖线通过腋点的袖型,比较装袖线在远离前后腋点位置的袖型, 或在它的下方切入身宽的袖型,胸背宽变窄,侧宽变大,手臂向自口运动比较方便。所以, 装袖线位置是新式职业女装设计的一条可以考虑的设计思路。 5 新式职业女装的设计 在功能性和社会性方面,传统的职业女装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此同时,不同的文化 决定了不同的穿着习惯,中国人也有着自己的审美情趣。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本论文下面 将设计符合中国人穿着习惯的新型职业女装结构,在传统职业女装结构的基础上,借鉴古 代中国传统服装的结构要素,使之既附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同时 还能满足较高的功能性需要。 图1 5 新式女装结构图 图1 5 是结合实验结果数据所设计的新型职业女装结构图。由于出发点是高功能性, 所以版型采用以肩点为圆心,向上旋转袖子,增加袖角度的方法,加长腋下部位的侧长和 袖底长。这样会在腋下增加比较多的空间,当然,从西方服装审美的角度来看,由肩点向 腋下放射的绺,腋下集聚的量都有悖于美的标准,但是古代中国服装上这种随意自然的松 量是很常见的。中国人并不介意衣服上的皱褶,反而觉得随意自然,达到了浑然合一的感 觉。下而分别阐述版型各部位的构成方式。 3 6 5 1 新式职业女装围度放量 围度放量是穿着舒适、满足良好功能性的重要因素。由实验数据可知,上肢前举1 2 0 0 时,人体皮肤长度方向上变化很大,当衣服的侧长不能满足需要时,围度放量也可以起到 补充的作用。同时,“厚”的品德推崇,也对中国消费者的审美取向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 放量过大带来多余部分不必要的牵扯,反而会损失功能性。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服装围 度放量的要求比较大,虽然穿着舒适,但行动不便,这也是中国传统服装广受诟病的原因。 而传统职业女装的围度放量较小,成衣胸围在9 8 c m 左右,袖肥在3 6 a n 左右。这个数 值可以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小幅度的动作,没有多余的部分,所以外观比较简练,便于 活动,但对于更大范围的运动就稍显不足,背部、上臂大范围的压力和腋底的牵拉很常见。 经综合考虑,设定围度放量如下: 表5 围度放量 i 部位腑同 i 腰同 臀同 f 袖肥 i 尺寸l o o ( 8 4 + 1 6 )8 4 ( 6 8 + 1 6 ) 1 0 6 ( 9 0 + 1 6 ) 4 1 5 2 新式职业女装长度设计 单位:( c i n ) 本结构设计采用背宽1 8 3 c r n 、胸宽1 7 8 c m 、肩宽3 9 c m 、背长3 8 锄,而新型职业女装 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侧长和袖底长的设计。 由表3 纵向线段变化率中可以看出,各个条计测线的纵向变化率,变化最为剧烈的部 位大多集中在腋窝周围的四个线段,也就是6 c m 范围内,其中侧长的变化率最大。所以满 足侧长和袖底长,共7 6 c m ,是适应手臂前举1 2 0 。的关键。传统女职业女装肩袖角度很大, 肩峰处有明显的转折感,此时肩部造型立体,但是同时造成了袖底长和侧长( 至腰线) 很 短,约为5 3 c m 左右,这个数值同手臂前举1 2 0 。姿态所要求的7 6 锄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3 7 随着袖子的抬高,侧长和袖底长也必须不断增大。 为了适应人体手臂的运动,就需要在各种肩袖角度中做出选择。如果选择了类似手臂 侧举9 0 0 的位置,即肩袖角度接近o o ,甚至超过0 0 时,那么腋下就有足够的长度能够保证 手臂自如的抬起,同时也会产生皱褶。 一图1 6 新式女装肩袖角度变化 新型职业女装在设计侧长和袖底长时,采用如下方法,先将袖长5 5 锄的袖子,以肩 点为圆心,旋转到与身体呈1 2 0 0 角度后,设计后袖口宽1 4 c m ,前袖口宽1 2 咖,圆顺腋下和 肩袖结合部位,侧长和袖底长大约为7 5 咖,结合面料的延展性和围度松量,这个长度数据 是合理的,形成自然绉的款式风格( 见图1 6 ) 。 5 3 新式职业女装肩斜角度的设计 肩斜角度影响着服装的整体平衡。合适的肩斜对于运动量的满足和穿着的舒适都具有 重大意义:理想的肩斜角度可以使得衣服在人体的着力部位均匀的分布在由颈侧到肩峰的 肩线上,减少疲劳感,为肩部向上运动提供一定的活动量:理想的肩斜角度还可以使得服 装的外观平整,避免出现垂绺。 中国传统服装讲究上下统一的整体感,以最简单的方式表达无限的含义,所以大多采 用前后片相连的结构。但是0 0 的肩斜也破坏了衣服的平衡,使得“前蹶后翘”的情况十分普 遍。 而传统职业女装的肩斜一般是以人体的自然肩斜为基准的。考虑到符合人体角度的肩 线的上述诸多优点,新型的职业女装也可以参照人体的角度设定肩斜,即以参照日本文化式 原型中的肩斜,前肩斜1 8 0 左右,后肩斜2 2 0 左右。 5 4 设计方案总结 设计方案采用黑色仿毛呢面料,手感厚重,款式简洁、干练,同传统职业女装款式略 有出入,但易于为消费者所接受。服装版型简单,采用平面构成,两片结构。设计中心是 由肩点自然下垂几道绺至腋下,形成腋下积量。当手臂前举时,腋下的积量随即展开,穿 着舒适,无论静态还是运动,都能很好的满足需要,功能性十分出色( 见图1 7 ) 。 5 5 成衣尺寸 以下表格为新型职业女装各部位尺寸设定 表6 成衣尺寸 部位数据 胸围 1 0 0 腰闱 8 4 臀同1 0 6 侧& ( 由腋窝至农摆) + 袖f 长 9 5 农长( 由预侧至卜摆) 5 9 袖口甬 2 6 单位:( m ) 图1 7 新型职业女装效果图 柏 6 1 受试者人体数据 6 新式职业女装性能评测 表7 受试者各部位尺寸麦 部位 茹号 身赢体重胸围腰围臀围 l1 6 l 5 3 21 6 25 l8 2 7 0 9 6 31 7 65 78 36 6 9 2 41 6 24 78 3 6 4 8 9 51 6 35 58 46 79 0 61 6 65 48 66 98 9 71 6 05 2 81 6 05 0 6 2 受试者对职业女装总体评价 6 2 1 问卷调查结果 你在日常生活中,一月有多少天穿职业装? oo 在2 0 无阻上在7 玉列1 9 无之阃 6 在7 天以下我一般不穿职业装 单位:( c m ) 4 1 豳:雹 你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在什么场合穿着职业装? 穿着职业装上肢前举1 2 0 0 时,是否舒适? 你是否愿意在商务活动中穿着这种新型职业女装? 6 2 2 受试者对职业女装总体评价 1 绝大多数受试者平时不穿职业装,且只在工作和特殊场合穿着。 2 穿着职业装上肢 ; 举1 2 0 。时,舒适度得分为5 8 分,近于非常舒适,无压迫部位。 3 商务活动中穿着新型职业女装满意度为“愿意”3 人,“一般”3 人,“不愿意”1 人,“非 4 2 常不愿意”1 人。 总体来看,新型职业女装较传统职业女装,功能性良好,可以轻松满足大幅度动作需 求;大部分消费者认同新型职业女装的设计方案,通过合适的手段能够得到普及。 7 1 结论 7 结论 经过作者系统的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 1 结构差异是中西方服装差异的重要体现。西方服装通过省道、角度、重叠和推归拔 等工艺,来表现造型和形式感,中国古代服装结构简单、宽松、灵活。 2 儒道释合一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决定了中国古代服装“简单”、“柔和”、“大 方”等风格特点。这也是所有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服装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本论文 中新型职业女装也遵循这个原则。) 3 穿着传统职业女装,上肢作大幅度动作时,对人体有较大束缚、服装与人体之间的 空间较小,服装的防暑、防寒性能较差、不能满足文化层面的需求,所以新型职业女装的 结构必须进行改良。 4 皮肤的尺寸变化直接的提供了结构设计时的参考数据。上肢前举1 2 0 。姿态下,皮 肤伸展率纵向远大于横向,最大的区域在前后腋点、腋窝区域附近,其中侧长在腋下部分 的变化率最大。受试者侧长和袖下长之和为7 6 c n l 。 5 新型职业装结构设计基于人体规格尺寸,采用背宽1 8 3 c m 、胸宽1 7 8 锄、肩宽3 9 锄、 背长3 8 c m ,胸、腰、臀围采用1 6 锄的放松量,前后片皆采用连袖结构,侧长和袖底长为 7 5 c m ,袖子呈上扬形态,采用适合人体肩斜角度,前肩斜1 8 。,后肩斜2 2 。 6 穿着新型职业装上肢i j 举1 2 0 。时非常舒适,受试者基本愿意在商务活动中穿着新 型职业女装。 7 设计方案采用黑色仿毛昵面料,手感厚重,款式简洁、干练,同传统职业女装款式 略有出入,但易于为消费者所接受。服装版型简单,采用平面构成,两片结构。设计中心 是由肩点自然下垂几道绺至腋下,形成腋下积量。当手臂i ; 举时,腋下的积量随即展丌, 4 4 穿着舒适,无论静态还是运动,都能很好的满足需要,功能性十分出色。 7 2 不足与建议 l 本论文的皮肤率伸展实验比较笼统,设计方案仅涉及“腋下变化率最大,侧长和袖底长 之和为7 6 c m ”等结论。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更细致的分析每一条计测线,包括横方向上 的线段,设计对应的长度数据,会使新型职业女装样板更完整。 2 样衣制作过程中,工艺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于胸角度的处理应该更加到位,比如在驳领 下设置胸省。 3 在主观性评价方面,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本文仅选取了8 名在校女学生进行考察,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增加样本容量,考虑各种年龄段之间的差异,以便能够进行深入、系 统的研究。 4 s 8 参考文献 【l 】中泽愈人体与服装冲国纺织出版社2 0 0 0 年4 月第一版 【2 】张丽插角袖结构中插角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研究 学位论文】北京服装学院图书 馆北京服装学院2 0 0 6 年 【3 】刘东服装舒适性与夹档处理方法国际纺织导报2 0 0 4 2 :7 9 - 8 4 【4 】蔡子谔中国服饰荚学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 0 0 1 年1 0 月第二版 【5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5 年2 月第一版 6 】贾玺增论中国古代服装“意在留褶”的造型倾向与审美内涵天津工业大学学 报2 0 0 4 2 3 ( 5 ) :9 - 1 1 【7 】彭颢善服饰造型的立体空问美济南纺织化纤科技2 0 0 6 2 :1 2 8 邱萍服装设计的空间问题艺术广角2 0 0 4 4 :8 1 8 3 9 】潘春字服装形态与内空间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 0 0 0 1 9 ( 4 ) :4 1 8 - 4 2 0 1 0 1 李艳红中国古代服装平面构成说质疑装饰2 0 0 0 9 :1 7 1 8 1 l 】欧内斯廷科博等月最装纸样设计原理与应用中国纺织出版社2 0 0 0 年4 月第一版 【1 2 】吕进服装舒适性与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c o t t o n t c x t i l e l 耐m o l o g y 1 9 9 9 ( 8 ) :4 6 0 4 6 2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