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专业论文)晚清顺天乡试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晚清顺天乡试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晚清顺天乡试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晚清顺天乡试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晚清顺天乡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史专业论文)晚清顺天乡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本研究在晚清时代巨变的历史背景下,探讨顺天乡试各方面的变化。乡试是 科举考试中竞争最为激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级考试,而顺天乡试又具有“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对于晚清顺天乡试的研究,其意义在于理论上 对科举学内容的丰富,有利于对这一地区晚清乡试状况的梳理和对其考试特点的 总结。在论文的写作中,主要采用文献法,对晚清顺天乡试的资料尤其对道光二 十年庚子恩科乡试至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恩科顺天乡试的主考官和举人名录的整 理和分析,对清末顺天乡试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顺天乡试与当地学校教 育之间的关系。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 空间、研究方法和工作步骤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对乡试的形成和发展作一定的梳 理。第三部分是对晚清顺天乡试的概况描写,包括顺天乡试的时间,考试的地点 顺天府贡院,顺天乡试考官的选择任用情况及晚清顺天乡试大兴和宛平举人的大 体情况。其中着重从考官的籍贯、官职和任用人次等方面对最后二十九科顺天乡 试主副考官进行了分析。另外,对大兴、宛平两县举人作了具体的分析,包括两 县的辖区和人口、举人的人数统计、举人的出身和解元等几方面。第四部分主要 是对晚清科举考试内容改革过程的介绍和对晚清顺天乡试试题的整理,尤其是最 后两科乡试试题的变革。第五部分是对晚清顺天乡试特点的总结。顺天乡试允许 其他籍贯的贡监生在京师参加考试,其举额经历了一定的增减变化,但额定录取 名额一直居各省首位。清末顺天的最后两科乡试的考试内容不同以前,是科举考 试内容改革的最终实践。由于顺天贡院的损坏,这两科乡试借闱河南开封贡院。 顺天乡试为了防止“冒籍”,实行了审音制度,这也是其独特的一点。此外,北 京特定的地理文化环境也使得顺天乡试在清末呈现了独特的地理和文化上的特 点。第六部分论述了顺天乡试与地方教育的关系,主要是顺天乡试对八旗教育和 顺天书院的影响。 关键词:乡试;顺天府:科举考试:晚清 a b s t r a c t t h es t u d yi so nt h ec h a n g e so fs h t m t i a np r o v i n c i a l l e v e le x a m i n a t i o ni n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t i m eg r e a tc h a n g ei n 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p r o v i n c i a l l e v e i e x a m i n a t i o ni st h em o s t c o m p e t i t i v ea n di n f l u e n t i a lo n eo ft h e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t h e s t u d yo fs h u n t i a np r o v i n c i a l l e v e le x a m i n a t i o n i nl a t e q i n g d y n a s t yi sn o to n l ye n r i c ht h ec o n t e n to f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b u ta l s oh e l p u st oc o m b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p r o v i n c i a l l e v e le x a m i n a t i o ni n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i nt h i s a r e aa n ds u m m a r yi t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i sp a p e r , i tm a i n l yu s e s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m e t h o dt oa n a l y s i sa n dc o o r d i n a t et h em a t e r i a lo fs h u n t i a np r o v i n c i a l l e v e l e x a m i n a t i o ni n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 e s p e c i a l l yf o rh e a dp r o c t o r sa n dj u r e ni n2 9 p r o v i n c i a l 1 e v e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f r o m1 8 4 0t o1 9 0 3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o ft h ep a p e ri sa b o u tt h er e s e a r c hb a c k g r o u n d ,r e s e a r c hg o a l , l i t e r a t u r es u m m a r y ,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a n dt h es t e p so ft h ep a p e r i n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i t c o m b s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r o v i n c i a l l e v e le x a m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 i nt h e t h i r d c h a p t e r t h e r ei st h e d e s c r i p t i o n o f g e n e r a l s i t u a t i o na b o u ts h u n t i a n p r o v i n c i a l l e v e le x a m i n a t i o ni n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i ti n c l u d st h et i m e ,p l a c e ( s h u n t i a n e x a m i n a t i o nh a l l ) ,s e l e c t i o na n da p p o i n t m e n to fe x a m i n a t i o no f f i c i a l ,a n dj u r e n s s i t u a t i o ni nd a x i n ga n dw a n p i n gd i s t r i c t i t c o n c r e t e l ya n a l y s e s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 e x a m i n a t i o n o f f i c i a l ,a n d j u r e ni nt h el a s t2 9s h u n t i a np r o v i n c i a l l e v e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i nt h ef o r t hc h a p t e r , i tc o n t a i n st h er e f o r mo n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i n l a t e q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t e s t q u e s t i o n i nt h e2 9s h u n f i a np r o v i n c i a l l e v e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t h ef i f t hc h a p t e rr e f e r st os h u n t i a np r o v i n c i a l l e v e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r ei n g e o g r a p h y , i nc u l t u r ea n di ne d u c a t i o n p a r t i c u l a r l y , t h e l a s tt w os h u n t i a np r o v i n c i a l l e v e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w e r eh e l di n k a i f e n g ,h e n a np r o v i n c e i nt h el a s tt w oe x a m i n a t i o n s ,t h er e f o r mo nt h e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c o n t e n tc o m et u r e w h a t sm o r e , t h e r ei sa s p e c i a lm e a s u l ec a l l e ds h e n y i n t o p r e v e n t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m a o j i i n t h el a s t c h a p t e r , i td i s c u s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b e t w e e ns h t m t i a np r o v i n c i a l l e v e le x a m i n a t i o na n dl o c a le d u c a t i o n m a i n l ys h u n t i a n p r o v i n c i a l - l e v e le x a m i n a t i o nh a st h ei n f l u e n c eo ne i g h tb a n n e r se d u c a t i o na n dl o c a l a c a d e m y k e yw o r d s :s h u n t i a np r o v i n c i a l l e v e le x a m i n a t i o n ;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 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 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 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盍:芷枥汤 3 一f 年i o 月习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 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 质版和电子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 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 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缸琊 o - 一m 1 l 一! , 日期:j 妒红 月习日 日期:土卵年卢月鸟日 导言 导言 北京是三千年的古城,六百年的帝都,她不同于晚近兴起和建设的一些城市, 也不同于其他的中国名城古都,北京是地球上人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又是近千 年来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乡试是科举考试全过程中竞争最为激烈、影响最为 深远的一级考试。对于晚清顺天乡试的研究,正是基于其地理位置、时代背景和 乡试的特殊性。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对晚清顺天乡试研究这一问题的选择,可以拆分成三个问题,也就是题 目中的三个关键词,即为什么选择乡试研究;为什么选择顺天乡试;为什么选择 晚清顺天乡试。从题目本身就可以看出,本文对于科举考试中乡试一级,做了时 间和地点的限定,这种限定并非出于偶然或者冲动,而是具有特定的目的和意义, 至于乡试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自然更是重中之重,影响巨大而深远。 ( 一) 乡试的性质和特点 乡试的名称开始于金朝,作为省一级的考试开始于元代。明清时期,乡试是 科举四级( 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的一级,是省一级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 是科举考试全过程中竞争最为激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级考试。参加乡试的应考 者和录取人数的比例极低,登科难度最大,因此乡试也最受重视。明清时说科举 考试,往往就是指乡试。尤其到了清代,读书士子在乡试的考场上上演了一出出 人生悲喜剧。最典型的就是通过范进中举后疯癫似的狂喜来反映考试竞争的残酷 和当时读书人悲哀的生命状态。 ( 二) 顺天乡试的特殊性 顺天乡试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顺天府作为当时清朝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特 殊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以及文化和教育方面的优势。科举考试和政治、经济、文 化息息相关,顺天府恰恰处于全国的中心,重要性不言自明。其次,顺天贡院既 是顺天乡试的考场,同时也是全国会试的考场。此外,顺天乡试的考生的来源比 较复杂。其它省乡试只准本省生员参加,而顺天乡试则不然,从其考试卷分号就 晚清顺天乡试酬究 可看出,“今顺天乡试卷分号最多,则各以地分。如“满”字号者,满洲蒙 古也;“合”字号者,汉军也;“夹”字号者,奉天也;“承”字号者承德也;“旦” 字号者,宣化也;“贝”字号者,直隶生员也。“南皿”者,江南浙江江西福建两 湖贡监生也;“北皿”者,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贡监生也;“中皿”者,四川两 广云贵贡监生也。”。顺天府乡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其进 行研究十分必要而且相当重要。 ( 三) 晚清的时代特点 清代的历史,一般分为清初、清中叶和晚清三个时期。清初,一般指从清朝 建国到雍f 年问;清中叶,一般指从乾隆至道光二十年( 1 8 4 0 ) ;晚清,指从 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至清朝亡国。晚清是一一个新旧剧烈碰撞的时代。自乾隆、嘉 庆以来,清土朝已由“盛”转“衰”,国内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处处呈现着“日 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末世景象。道光后期,外患内忧愈演愈烈,沉重地打击着 清王朝的统治。r 1 九世纪三十年代,鸦片走私日趋猖獗,“京师皆为所困”。1 8 4 0 年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在此之后,中国在强大的外力下,面临的是“千年未有 之变局”,传统的价值观和制度处于一一种被颠覆的状态。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科举考试也是如此。在经历了一系列颇富戏剧化的改革之后,终于于1 9 0 5 年寿 终正寝。清末顺天乡试的研究主要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来探究。 综上所述,这篇论文写作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视角,运用前人 的研究方法,梳理前人未曾系统研究的一个问题,期待能得出一定的结论,具有 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研究现状和意义 目前对乡试专门的论著比较零星,而科举学的研究成果则很丰富。以下文献 主要从教育学视角总结科举学的研究成果,以两个维度进行归纳:首先是从纵深 逐层递进来看。一是关于考试史通史类的著述,全面论述自古至今考试的发展脉 络,如杨学为主编的中国考试通史和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以及中国考 试发展史等。中国考试通史系统的梳理了考试自古至今发生、发展的脉络。 尤其是对科举考试产生、发展、形成至废止1 3 0 0 余年经历的一系列过程的描述。 回南省公余录 砌卷四,页一三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 清代部分) e m 北京:中国劳 动出版社,1 9 9 3 ,3 4 4 2 导言 书中关于科举考试的论述部分,是根据朝代不同分别论述,大体内容包括考试的 层级,考试的内容、体裁,考试的科目以及科举考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 面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乡试作为科举考试层级体系的一级,主要从考试的内容、 考题、举人的一些情况如出身、出路、考官的选择和任用几方面描述。本文也是 参考这一体例,大体的内容和结构与之极为相似。不同之处就是范围缩小到清术 顺天乡试的情况。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也是对学校考试和科举考试分别论述, 不同之处,这部书是对历史文献的分别整理。在这部书中,并没有将乡试独立出 来论述,关于乡试的内容散落于各部分之间,这更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乡试的大 概情况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二是关于科举考试史类的著作,主要集中论述科举考 试形成发展的过程,如王道成的科举史话、刘海峰、李兵的中国科举史 等专著。乡试在这类著作中也是概括性的介绍,并没有具体到特定的时代或区域。 三是关于清代科举考试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于断代史研究和专题研究,还有清术 参加科举考试的一些人物回忆性的著作,这类著作颇多。其中,有比较系统的像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也有专门对科举文化、科举家族、状元、进士等 方面的研究,涉及面很。 另外是从横向科举考试层级来看,相对于乡试研究,关于会试、殿试的研究 则比较丰富,大多是集中从社会学和文化史的角度探究这一问题。关于状元的研 究尤其丰富,涵盖方面很广泛。有对状元群体整体的研究,也有把个别人物作为 研究对象的,如明代状元杨升庵,还有专门研究状元的试卷或一定区域状元 的情况。另外,还有些作品把状元和文化、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研究。总之,状元 作为古代中国社会最为辉煌的一个群体,得到了学术界最为隆重的偏爱。关于进 士的研究著作近几年也层出不穷。有多洛肯的明代福建进士研究、明代浙江 进士研究,还有庞思纯的明清贵州七百进士等,都是对于进士断代区域研 究。关于乡试本身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刘海峰教授关于最后一科乡试的研 究,这篇论文发表于2 0 0 3 年,也就是乡试停止l o o 周年,意义尤为深远。文章 详细论述了乡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着重指出了乡试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尤 其对末科乡试的过程和意义展开了深刻的论述。另外还有关于元代乡试和贵州开 科乡试的一些文章。总的来说,相对于会试和进士,乡试和举人的专门研究还有 很大的研究空间。 晚清顺天乡试研究 除了科举学方面的专著之外,北京地区地方志和地方教育史类的著作也有不 少涉及顺天乡试的内容,为顺天乡试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料。除了光绪 顺天府志外,北京市志稿也是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其中的文教志占 二十五卷之多,收录了大量档案资料。选举表收录了历代顺天乡、会试举人 和迸士的名录。此外,还有北京通史等地方历史著作中也有关于科举考试的 大量论述。通过本文的研究,力求在理论上可以丰富科举学研究,尤其丰富乡试 研究的内容。 三基本思路 文章火体框架分为六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是研究的背景:研究 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问;研究方法和工作步骤等内容。第二部分是乡 试的形成和发展。通过探讨科举考试层缴的演变,进而梳理乡试作为省一级考试 的发展过程。第三部分是清末顺天乡试的概况,主要从考试的时间、地点、考官 和举人等方面介绍顺天乡试的大体情况,并对清术顺天乡试的考官和大兴、宛平 两县的举人作了具体分析。第四部分是论述清末顺天乡试的考试内容,主要从清 术考试内容的改革和清木顺天乡试试题的内容和变革等方面写作。第五部分是总 结清末顺天乡试的特点,通过前几部分的梳理,本章概括tj i f 页天乡试在额定录取 名额、文教特色及最后两科乡试的特殊性和顺天乡试“冒籍”问题等方面的特点。 第六部分试介绍顺天乡试和八旗教育以及顺天地区书院教育的关系。本章介绍了 顺天八旗教育和当地书院的概况,分析了顺天乡试与地方教育的关系。 第青乡试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乡试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科举是隋唐以后历代人文教育活动的首要内容,乡试则是明清5 0 0 余年问各 省最令人关注的活动之一。乡试是中国科举史上各层级考试中最迟出现的一级考 试,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还是最早退出历史舞台的一级考试。乡试 的产生和发展和科举考试的发展和完善息息相关,乡试作为省一级的考试,它的 重要性和稳定性持续到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才出现明显的变化。 第一节科举考试层级的演变 “科举”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即从西汉以后 分科目察举或制诏策试人才任予官职的制度;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即从隋代 设立进士科之后以考试来选拔人才任予官职的制度。科举考试经过隋唐、宋、 金个朝代,其曾级经过了以下演变过程。 一隋唐科举考试的建立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考试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成 为我国考试选士制度史上的一个历史分水岭。固在隋代,分科举人和进士科初设 奠定了科举考试的制度基础。在后代的不断发展完善中,进士科逐渐取代其他的 科目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科目。可以说,隋朝开启了中国考试制度的一个新时代。 进入唐代,科举考试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科举制度也日益完备。可 以说自宋代以后的科举考试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是从唐代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 的。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制科和常科,制科一般不定期举行,应考者通过被举或 自举到长安直接参加考试,登科者可以直接做官。相对于制科考试,常科就复杂 许多。其中,唐代府州解试相当于明清时的秋闹。府州举送考试又称“乡赋”、 “乡荐”或“乡试”,第一名为解元或解头。之后,举人和贡士到尚书省报到,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j 一的晟后一科乡试 j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3 ,( 5 ) 。刘海峰:科举学发凡 j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4 ,( 1 ) 。刘海峰等:中国考试发展史 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4 1 。刘海峰等:中国考试发展史 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l 版社,2 0 0 2 ,8 4 5 晚清顺天乡试研究 参加“省市”。虽名为省试,但与明清省一级的乡试并不相同。清人曾对这两者 进行了区分,“谓省试为今乡试,此殊不然,前代无乡试,唐以礼部试士即是省 试,谓尚书省也,盖乡无省名。元以郡县上加中书行省一官,而明初因之,始改 道路为省,唐未有也。况唐赴省试,必由府县馆监课其成者,然后贡赴礼部,其 不由诸试进者名日乡贡。乡与省正水火相反,岂可混称。” 二宋代三年一次三级考试制度的确立 宋朝是科举制度发展和完善的时代。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露都有一定程 度的改革,殿试制度化,实行别头试、锁厅试,试卷采取糊名等措施。同时,宋 代科举处于科举制的上升发展时期,比隋唐发展的更为完备,又较之明清的刻板, 显示了制度的优越性和活力。这种活力体现在宋代对科举制度不断地进行得改革 措旌,f 如美国汉学家贾志扬指出的:“在悠久的科举史上,使宋朝与其他各朝 有最大区别的是它的特别喜爱改革。科举制度在任何其他时代都没有像在北宋那 样从根本上受到挑战和进行过如此果断的试验。”因此,宋代的科举体现了公正 平等的考试原则,为社会培养和选拔了优秀的人才。 科举层级的改革,三年一次三级考试制度的确立,也是北宋众多改革之一。 在宋朝初期,科举常科考试效仿唐代,实行的是两级考试。第一级是各州举行的 “取解试”,第二级是礼部主持的“省试”。而殿试是作为省试的复试,也是最高 一。级的科举考试。“取解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省试”第一名称为“省 元”,而“殿试”的第一名称为“状元”,形成了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在宋英宗 治平三年( 1 0 6 6 年) ,科举考试由不定期举行、一年一举行最终改为三年一贡举, “三年一试”成为定制,- - i 苣延续到清末。 三金代科举四级试选制 金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分别是“乡试”、“府试”、“会试”和“御试”。 据金史选举志载,“凡诸进士举人,由乡至府,由府至省,及殿廷,凡四 试皆中选,则官之”。金代乡试一般在贡举之年的三月二十日开始举行,八月二 。尹德新:历代教育笔记资料( 清代部分) m 北京:中周劳动出版社,1 9 9 3 ,3 3 4 。转引: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 0 0 4 ,1 5 6 6 第一章乡试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十r 府试,次年丁f 月二十日会试,三月二十只御试。 金代“乡试”与明清乡试不同,它以县为单位举行,县令主持,科目粗分为 诗赋和经义两类,合格者由州县送至府。乡试第一名称为“乡元”或“解元”, 解元还可以免府试而直接参加会试。后来,有人认为乡试“似为虚设”,于是乡 试被罢止。“府试”分别在金大兴、大定、大同、开封、东平、京兆、辽阳、平 阳、益都等府举行,一般在专门的考试院进行考试,由中央派遣的考试官负责主 持。“会试”在中都燕京( 今北京) 举行,考试内容和形式和府试大致相同,考 官由皇帝委派。另外,“会试”这一称法也始于金代,它的级别同于唐宋时期的 “省试”,后来被元明清三朝沿用。 第二节乡试作为省一级考试的形成和发展 乡试之名始于金朝。但乡试作为省一级的考试是在元代。经过明代的定型和 清代前期、中期的发展完善,乡试成为科举考试中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以 下论述乡试作为省一级考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元代乡试作为省一级考试的正式形成 乡试之名始于金朝。元代以前的所谓地方性考试一般是卅i 府县级的考试。元 仁宗皇庆二年( 1 3 1 3 ) ,在中断科举多年之后,终于重建科举考试制度。当时科举 分为乡试、会试、御试三级。这时的乡试已是省一级的考试,所以,我们通常所 说的省一级的乡试是始于元代。元代乡试按1 1 行省、2 处宣慰司、4 处直隶省部 路共1 7 处举行。元代乡试三场的日期和考试内容,据元史选举志载为: “乡试,八月二十日,蒙古、色目人,试经问五条;汉人、南人,明经经疑二问, 经义一道。二十三日,蒙古、色目人,试策一道:汉人、南人,古赋诏诰章表内 科一道。二十六日,汉人、南人,试策一道。”。上述考试内容,可以看出蒙汉题 目的差异,元代的科举考试体现了明显的民族差异和民族歧视政策。但同时,这 种差异也从另一层面体现了对落后民族的文化教育的扶持,维护了考试的公平原 则,元代的科举考试对明清科举发展到鼎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刘海峰等:中国考试发展史 蝴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1 1 7 :刘海峰:胄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科乡试 m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3 ( 5 ) ,2 1 - - 2 6 “元史 m 卷8 1 选举志 晚清顺天乡试研究 二明代乡试的定型 洪武十七年( 1 3 8 4 年) 礼部颁行的“科举成式”,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即童 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这一成式为明清两代科举制奠定了基础,此后5 0 0 多 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成为名副其实的“永制”。 按照此成式,乡试的考试时间为子、午、卯、酉年的八月,农历的八月已是 秋天,乡试也就被称为秋闱、秋试、秋榜、桂榜、秋贡、秋赋等。乡试的地点“直 隶州县则于应天府,在外州县则于各布政司”。明迁都北京以后,直隶地区的考 生分南北两京应试,应天府乡试称为“南闱”,顺天府乡试称为“北闱”。其余各 省在省会城市举行,按明制:“分天下为十五国,南、北两京为天子京畿,故不 言省。而十三省乃中书省之分署,故日省。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山 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云南、贵州为十三省,合南、北二京,为 十五国。三年一大比,子、午、卵、酉之年,大集举子于省会。”。 明代的考试内容,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儒家经学化。明初年,乡试的 考试内容规定:“初场试经义二道,四书义一道;二场,论一道;三场,策 一道。中式后十同,复以骑、射、书、算、律五事试之。”。之后,明洪武十七年 的科举成式规定乡试三场的考试内容:乡试八月初九为第一场,试四书义三 道,每道2 0 0 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3 0 0 字以上,未能者允许各减一道。考试 时要求依据程朱理学作答,“四书义主朱子集注,经义,诗主朱子集传, 易主程、朱传义,书蔡氏传及古注疏,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胡 氏、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十二日第二场,“试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 语五条,诏诰章表内科一道。”十五日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未能者许减其二, 俱三百字以上” 而首场的经义四书文,都要以八股文形式作答,这是录取与否 的关键。清代乡试的内容和形式,大体沿袭明代,直到清末才对科举考试的内 容进行了改革。 明代乡试中额有一定的增减变化,但大体上还是随着应试人数的增加而不断 。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m i 嗨:东方 ;版中心,2 0 0 4 ,2 8 0 。王世贞:弁山堂别集 m 卷8 1 科试考1 。朱之瑜:朱舜水集 埘卷1 0 答源光国问十一条 。明史 m ,卷7 0 选举忐 。千世贞:弁山堂别集 m 卷8 1 科试考1 。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 0 0 4 ,2 8 5 r 第一章乡试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增加的。以英宗币统元年( 1 4 3 6 年) 为例,乡试录取名额增加,“顺天至八十人, 应天满百人,浙江、福建六十人,江西六十五人,河南、广东五十人,山东、四 川四十五人,陕西、山西四十人,广西三十人,云南二十人,自后科始。”。可见, 就当时来说,顺天乡试在录取名额上较之其他省份也有很大的优势。至于乡试的 录取率问题,很难精确的计算。根据现有文献,顺天和应天乡试的比例最高,例 如,成化二十二年( 1 4 8 6 年) ,顺天乡试时,“赴试之士二干三百人,试中者百 三十有五人。”由此可推断此科乡试的录取比例为5 8 。可见乡试的竞争之激 烈,正因为此,中举之后,举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都会产生巨大的飞跃。在 明代,举人也可以通过吏部铨选,担任一些地位较低的地方官员。 三清承明制:清代乡试的概况 清代沿袭了明代的科举制度,并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以适应统治的需 要,科举制度发展到清朝达到了极端完备的顶峰,同时,制度的弊端也显露无遗。 清代的科举同明代一样,也分为四级考试,其中“章士是士人科举生涯的起点, 殿试是科举生涯的终点,而乡、会试则是决定士人命运的关键考试。”。 清代的乡试考试成式基本和明代相同。乡试的考试时间也在农历八月,逢子、 卯、午、酉年进行。只是,清代还在皇帝登基、大寿等喜庆年份举行恩科乡试, “其中万寿恩科始于康熙五十二年( 1 7 1 3 年) ,登基恩科始于雍正元年( 1 7 2 3 年) 。”。清代乡试的另外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关于顺天乡试允许监生参加。清朝政 府规定,一省各府州县通过科试的生员由学政造具名册送布政司衙门,然后允许 参加乡试,所有的生员都只能在本省参加乡试,而且还规定:“生员科举,由各 省学政录取。其世官子弟不准于父兄原任衙门移送各省。”。而监生既可参加顺天 府乡试,也可以参加本省乡试,“贡监应本省乡试,由府州县申送学政录科; 准应顺天乡试,取具本籍族邻甘结,地方官文结,加具印结,备造籍贯、年貌、 三代清册,分晰官民字号。其曾经拣选、捐纳、就职、议叙者,文内声明。赴国 子监考到,取具同考五人互结录科。”。 0 1 转引: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m l 海:东方出版中心,2 0 0 4 ,2 8 6 。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 0 0 4 ,2 8 6 。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 0 0 4 ,3 5 4 ”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 0 0 4 ,3 6 3 o 钦定礼部则例卷8 5 生监科举乡试 o 转引: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m 上海:东方出瓶中心,2 0 0 4 ,3 6 4 9 晚清顺天乡试研究 清代乡试延续前代的体例,虽然作了一系列的调整改革,但科举制度已不能 适应时代的巨变,在晚清特殊的历史时期内,经历了一场可谓翻天覆地的变革, 终于在1 9 0 3 年举行了最后一科乡试,随后1 9 0 5 年,科举制也被废止。即便如此, 这段时期内一些改革情况还是值得现在我们研究以提供借鉴。本文以下将就晚清 顺天乡试的概况进行详细梳理。 第二章晚清顺灭乡试概况 第二章晚清顺天乡试概况 乡试作为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级考试,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十 分完备。晚清顺天乡试的考试地点顺天贡院同时也是全国会试的场所,考试时间 一般在农历八月。考官和举人是乡试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受关注的两个群体。乡试 的考官分工极为精细,各种考官的选择和任用也都有特定的规定。尤其作为乡试 的主考官,对于考官本人既是莫大的荣耀又担当着风险:对于国家取士来说,主 考的选用关系着考试的公平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具体主副考官的分析,有助于对 这一群体的深入认识。而举人这一群体,无疑是科举考试中的幸运儿。以下着重 就大兴、宛平举人的个别分析,描述举人的出身,乡试中的五经魁和解元等方面 的情况。 第一节考试的地点和时间 乡试作为省一级的考试,其举行地点都在各省贡院。顺天乡试在顺天府贡院 举行,它也是举行全国会试的场所。而乡试的考试时间是在农历八月。科举考试 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其考试的地点和时间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一贡院 贡院其实就是举行考试的地点,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几种称法,如举场、棘 院、棘围。首先说贡院二宇的由来。据宋史选举志记载:“景德四年,命 有司详定考校进士程式,送礼部贡院,颁之诸州”,贡院二字由此而来。举场, 国史补:“进士为时所尚久矣,其都会谓之举场。”就是国家考试各地方贡举 来的人员的场院。棘院,在中国古代考试极为严厉,周围墙上皆插棘,所以也叫 做棘院。棘围的称法与棘院相同,五代史和凝传:“时进士浮薄,喜为喧哗 以动主司,主司每放榜则围之以棘”。可见,这些称法来源很久。” 顺天府乡试的考场在北京贡院。北京贡院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由于当时正 在修建紫禁城和北京的城墙,财力物力不足,所以贡院只用简单的木板、苇席等 。齐如山:中国的科名 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6 ,6 6 1 1 晚清顺灭乡试研究 物搭建,都是低矮的“号舍”考棚,共约九千问。考生就是在又矮又窄的小木板 房里,点燃蜡烛,搜肠刮肚,苦思冥想,做八股文章。因每人一盆火以取暖,所 以贡院里处处存在着火的隐患。尽管在通道上设置有很多救火用的大水缸,但等 于虚设,贡院里着火的事件屡屡发生,多次烧死烧伤考生,烧毁考卷。最严重的 一次是明英宗天顺七年的一次“春闱”失火。因考生都被锁在考棚内考试,结果 烧死一百多举人,后都埋葬在朝阳门外,人们称之为“天下英才冢”。直到万历 年间,由大学士张居正提议,贡院才改成以砖瓦结构为主的房间。到了清代,贡 院的规模又有扩大,在行素斋杂记中就有描述“京师贡院号舍一万两干余问, 每遇乡试人多,需添棚号。光绪丙戌以后,经言官陈奏,扩地增建三千间,较旧 舍加大。” 北京贡院其实是全国会试的场地,所以房屋很多,规模极大。因为顺天府就 在京师,况且留驻京师的人员很多,为了避免长途跋涉回本省考试,朝廷特允许 各省的考生都可在京师参加考试,所以顺天乡试的考场就利用了全国会试的考 场。清代北京贡院乡试的情况,可以从一些时人的笔记或著书中了解。如在齐如 山先生的中国的科名中,描写了清末北京贡院的情况。“这座贡院规模很大, 最南面有东西两门,名e i 夕t - 砖门,门里一个极大的院落,往北为内砖门,再北又 是一院,再北才是真正贡院门,又名日龙门,再进一层贡院门,再北还有栅栏门, 进去才是贡院。两旁两大片房屋,由北往南有几十排成行之房,每行有几十间房, 每房高不过六尺,宽不过五尺,前边- d , 院宽约三尺,再前就又是前排房的后墙 了,这便叫做号房。正北便是至公堂,当然还有许多别的房屋院落。至公堂的匾 额字大约三尺余,为明朝严嵩所书,他人虽坏,字却写的极好。清朝乾隆皇帝, 以为至公堂的匾额为一奸臣所书,未免有违至公堂之义,且于国体有损,想着把 它换掉,特命满朝能书写者写之,乾隆自己也曾写过,但都不及旧的,遂未更换, 这也总算是一件憾事。”。 如今,在我国北方现存的贡院十分罕见。北京贡院在城市的夹缝中只能从地 名辨认。在东长安街北侧,顺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长安大戏院之间的小街往北走, 周围的胡同分别叫贡院东街、贡院西街以及贡院头条、二条、三条,这里过去就 是“贡院”。现在,这里是北京房地产业的黄金区域,地价高到令人瞠目的地步, o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 清代部分) m 北京:中国劳动 h 版社,1 9 9 3 ,3 3 7 。齐如山:中国的科名 m 沈阳:辽宁教育l 版社,2 0 0 6 ,6 7 6 8 1 2 第一二章晚清顺天乡试概况 北京著名的豪宅“贡院六号”就建在贡院三条。 二考试的时间 乡试三年一次,考试是在秋八月,故叫“秋闱”,一般从初九日到十七日。 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称为正科。若遇庆典,有时加科,称为恩科。 乡试考三场,每场考三天。科举考试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国家大事,它的考试时间 也就不可能轻易变更。但如有一些例外的情况。如遇到天灾人祸等等,考试的时 间也有推迟。嘉庆六年就因为“京师自本月初旬以来,雨水连绵,贡院墙垣、号 舍多有坍塌渗漏之处。惟气候蒸湿,恐难如期修竣。且近畿一带道路泥 泞,士子等来京应试,跋涉维艰所有本年顺天乡试,或展期至八月下旬、九 月初旬。”。此外,道光元年的辛巳恩科也因为“疾疫流行”而向后推迟。 所中乡试的士子于第二年春天参加会试,地点仍在顺天贡院。在顺治元年恩 诏中规定了乡会试的具体考试时间和场次,“各直省开科,以二年秋八月举行乡 试,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俱先一日点入,次日防出。 三年春二月举行会试,三场试期与会试同。”顺治二年又定“嗣后以子、卯、午、 酉年八月乡试,丑、辰、未、戌年二月会试。奉特旨开科则随时定期。”后又于 顺治十八年定“改会试期於三月初九日。”。因会试在春天举行,被称为“春闱”, 会试又由礼部主办也被称为“礼闱”。会试发榜之日正值四月中旬,此时杏花盛 开,所以称杏榜,会试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二节乡试考官 在科举考试中,选任考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考官是否忠于职守直接关 系着整个科举考试是否公正。作为顺天乡试的考官,更是责任重大,对这些考官 的籍贯、官职进行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考官的类别和选择 在科举考试中,选任考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考官是否忠于职 守直接关系着整个科举考试是否公正。考官的选择十分严格,清廷对考官十分重 。杨学为主编: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 第六卷)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7 5 。杨学为主编: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 第六卷) 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7 3 1 3 晚清顺灭乡试研究 视,“国家揄才大典,首重试官”。 科举考试中的考官也称为帘官,因科考的贡院有内帘、外帘之分,所以考官 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帘官,另一类是外帘官。所谓内帘官是指主考及同考 官等,外帘官为管理考场事务的各官,包括监试官、受卷官、弥封官、誊录官、 对读官、巡绰官、搜检官、供给官等等,主要负责维持考场秩序,确保考试规则 的实行以及辅助内帘官,确保考试的公f ,分工极为细致、周密。 科举考试中乡试的主考官。明、清时代,举行乡试,由朝廷选派考官赴各省 主持,称为主考。其职务为总阅试卷,分别去取,核定名次,将取中举人及其试 卷奏报皇帝。其官有正有副,均以翰、詹、科、道及阅、部、府、寺进士出身的 官员担任。明史选举志二:“主考,乡会试俱二人。”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 述录第二章第四节:“考官宋时皆选外官有文者任之,不限资格。元制或由部 选差,或由行台及廉访使公开选差,或由京官典试。明初由监临、提调等官延聘, 或为教职,或为儒士,其用京官典试自嘉靖戊子始,参用翰林自万历乙酉始 康熙十年从御史何元英之请,考官专用进士出身之员,然举人出身者尚间有之。 雍正三年颁考试典试官之令,始限翰林及进士出身部院官。自是以后,顺天主考 用一二品大员,各省主考分大、中、小省,用侍郎、阁学、翰詹科道及编修检讨 不等,亦有用内阁与各部之进士出身者。各省乡试每省主考二人,正副各一。” 此外,照磨掌管核对文书及乡试缮册弥封之呈,并兼管贡院( 顺天府乡试、会试 考场) ,照磨是顺天府的职官。顺治二年规定,外帘各官,从八府知县和教官内 的科甲出身者中选择,其中“外帘四所书役,必取土著正身,以防顶替。”还规 定“直省乡试,取医士一名入场听用”。 二考官的主要职责 考官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考试的全过程。其中在科举考试中,内帘官最为主 要的职责就是负责出考题。对于出题的过程要求极为严格,内帘官需提前两天( 农 历八月初七) 进入贡院,随从也只能带一名不识字的人。一旦进入贡院,即封锁 内外门户,使内外有别,严禁私自出入。即便向内帘官递送试卷或所需物品,要 由提调、监视等官共同查点,启锁送入后立刻关闭封锁。过程的严格主要是为了 。杨学为主编: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 第六卷) f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 9 8 。杨学为主编: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 第六卷) 【m 】北京:高等教育m 版社,3 9 4 1 4 第二二章晚清顺天乡试概龇 防止串通考官、泄露试题等舞弊行为。考官在出题时,同样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例如,经史试题必须要含蓄不显,使考生能够清楚地明白题意:而策论的试题则 要简洁明了,直入主题,若问钱粮就直言钱粮,问水利就直言水利。凡是摘裂牵 缀、试题有误,一旦被发现,考官都要受到严厉的处罚。除了出试题之外,内帘 官还要负责阅卷。可以说阅卷是乡试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着科举考试的 公正、公平与否。 外帘官的种类很多,各个种类的考官职责也不同。监临、监试官,专司纠察 考场奸弊,从考生编号、内帘进入贡院到乡试录的编写,每一环节都要督察,做 到按章办事,不得有误,否则,将要受到惩罚。收掌试卷官、受卷官,置立专门 的文薄,负责收纳考生试卷,并一一记录。在考生全部交完试卷后,才能休息。 同时,必须确保所交试卷的完好无缺。一旦遗失试卷,将受到严惩。在试卷登记 完毕后,交由弥封官弥封。弥封官,负责糊名,将试卷书写考生姓名的边角折叠, 用纸条封闭,然后用印关防加印,并一登记在案,以备查考。誉录官,负责试 卷誊录事宜。由于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