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更鼓制度初探.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更鼓制度初探.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更鼓制度初探.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更鼓制度初探.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更鼓制度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更鼓制度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地方志和官箴书资料,讨论了明清时期的更鼓制度。本文在考 察明清更鼓制度时,侧重讨论的是官方对时间的管理制度,尤其是谯楼、阴阳生 和更夫等从计时到报时的制度。本文认为,京师与地方各府州县一般都建有谯楼、 钟鼓楼等报时楼,上设刻漏、日晷、香篆等计时工具与钟鼓等报时工具,由阴阳 官生负责谯楼的管理与报时工作。明清时期,地方设立阴阳学制度,将各地阴阳 生纳入官方的管理体系之下,地方阴阳学直属中央钦天监管理,实现了中央对地 方的控制。中国古代实行夜禁与夜巡之制,设立更夫,夜晚根据谯楼更点往来巡 逻,起到了报时与防卫相结合的双重作用。京师与宫廷作为特殊的场所,其更鼓 制度又有不同于地方的特殊之处。近代以来,随着钟表的广泛使用与中国近代化 的进程,更鼓制度最终走向了历史的终结。 关键词:更鼓制度谯楼阴阳生更夫 明清更鼓制度初探 a b s t r a ct t h e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t h et h es y s t e mo fw a t c h m a n sd r u mi nm i n g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b ym a k i n gu s eo ft h el o c a lc h r o n i c l e sa n do f f i c e r - i n s t r u c t i o nb o o k s t h i s a r t i c l ef o c u s e si t sa t t e n t i o no nt h eo f f i c i a lt i m e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 ,e s p e c i a l l yo nt h e s y s t e mo ft i m e - k e e p i n ga n dt i m e t e l l i n gg i v e nb yt h ew a t c h t o w e r , y i na n dy a n g e x p e r t sa sw e l la st h ew a t c h m e n i nt h i sa r t i c l e ,t h ea u t h o rb e l i e v e st h a tt h ec a p i t a la n d l o c a lg o v e r n m e n t sa l l g e n e r a l l yh a v et i m e - t e l l i n gt o w e r ss u c ha sw a t c h t o w e r s , i n t e g r a t e dw i t ht i m e - k e e p i n gi n s t r u m e n t sl i k ec l e p s y d r a s ,s u n d i a l s ,i n c e n s es e a l sa s w e l la so t h e rt i m e t e l l i n gi n s t r u m e n t sl i k ed r u m sa n db e l l s t h ey i na n dy a n go f f i c e r s a n de x p e r t sa r ei nc h a r g eo fw a t c h t o w e r sm a n a g e m e n ta n dt i m es e r v i c e d u r i n gt h a t p e r i o d ,t h el o c a lg o v e r n m e n t ss e tu py i na n dy a n gs y s t e m ,b r i n g i n ga l lt h ee x p e r t so n y i na n dy a n gu n d e rt h eo f f i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l o c a ly i n a n dy a n g s y s t e mi sd i r e c t l ya f f i l i a t e dt ot h ec e n t r a la s t r o n o m i c a lb u r e a u ,w h i c hc o u l dr e a l i z e t h ec e n t r a lg o v e r n m e n t s c o n t r o lo v e rl o c a la r e a s 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 t h es y s t e m so f s t r i c tc u r f e wa n dn i g h tw a t c hp a t r o la r ec a r r i e do u ta n dw a t c h m e na r es e tt op e r f o r m n i g h tw a t c hp a t r o l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t i m eg i v e nb yt h ew a t c h t o w e r 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o ft h e s es y s t e m sc o u l dn o to n l yt e l lt h et i m et ot h ec i t i z e n sb u tc o u l da l s og u a r dt h e s a f e t yo ft h a ta r e a a ss p e c i a lp l a c e sl i k et h ec a p i t a la n dp a l a c e ,t h es y s t e mo f w a t c h m a n sd r u mi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a to ft h el o c a la r e a s s i n c em o d e mt i m e s ,w i t h w i d e s p r e a du s eo fc l o c k sa n dc h i n a s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t h es y s t e mo fw a t c h m a n s d r u m f i n a l l yw a l k e dt oi t sg r a v e k e y w o r d s :t h es y s t e mo fw a t c h m a n sd r u m ;w a t c h t o w e r ;y i na n dy a n g e x p e r t ;w a t c h m a n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 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均 在文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并符合法律规范和厦门大学研究生学 术活动规范( 试行) 。 另外,该学位论文为() 课题( 组) 的研究成果,获得() 课题( 组) 经费或实验室的 资助,在() 实验室完成。( 请在以上括号内填写课 题或课题组负责人或实验室名称,未有此项声明内容的,可以不作特 别声明。) 声明人( 签名) :征彩霞 卅年7 月7 e l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 学位论文( 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 ,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书 馆及其数据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 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 1 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或填上相应内容。保密学位论文 应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未经厦门大学保密 委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声明人( 签名) :强孬弓霞 叫年7 月7 日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时间,目前仍是人类无法超越的客观存在,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人都必须生 活在时间之中。它是真真切切的存在,但却又看不见、摸不着;人们每一分每一 秒都感受着它从指尖划过,可又不太确定它是如流水般逝者如斯、一去不复返, 还是可以循环往复,或是能够倒流逆转? 也许正是这种鲜明的双重特性,使它格 外具有魅力,吸引着科学、哲学、文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热烈的探索它、思考它、 描述它。当然,历史学家也不例外。 从史学分析的角度,对时间进行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首先 是技术史层面,考察人们用什么工具计时,计时的方式又如何;其次是制度史层 面,研究计时、报时机构如何运作;最后是心态史层面,探讨各个时期、不同地 区的人的时间观念。本文着重探索的是第二个层面,时段定格于明清,研究这 一时期的更鼓制度。 首先,我希望对“更鼓”一词作一简要的阐释。根据外延的由d , n 大,“更 鼓 一词有三种不同的涵义。其最基本的涵义是指夜间改更时击鼓,古代夜分五 更,改更击鼓,改点击钟或击钲;其涵义可再进一步延伸为夜间报时,如宋 名臣言行录中称萍乡夜间“更鼓分明”, 就是指其夜间报时准确;更鼓的涵 义还可更进一步延伸为官方对时间的管理,名义考对“更鼓 一词是这样解 释的:“古者审时以刻漏,昼夜皆然,后用日晷与鼓,从简便也。鼓谓之更者, 率更官名,师古日掌刻漏故日率更,以漏筹更易为义,更鼓义又祖此。 可见, “更”是指官员对计时工具的管理,而“鼓 则是指一种“审时 的工具,所以, “更、“鼓 连用可解释为官方对时间的管理。更鼓一词在古代诗词文章中经常 之所以选择明清时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作者本人的专攻方向是明清史,有一些基本的学术积累,其 次明清时期的史料相对详实一些,有助于作更深入的分析,最后由于明清时期是更鼓制度发展的最后一 个时期,它既是前面历代更鼓制度发展的集大成时期,对前代制度有诸多继承和发展,同时又是更鼓制 度的终结时期,面对新旧时代的碰撞,会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见王立兴:纪时制度考,中国天文学史文集( 第四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8 6 年,第l l 页。 另外古籍文献记载唐宋时期实行这种更鼓之制,见欧阳修: 本。 周祈:名义考) 卷2 ,第3 1 4 - - - 3 1 5 页,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明清更鼓制度初探 出现,已经成为一个为人所熟悉常用词汇。而古代社会中的确存在一套官方对 时间进行管理的体系,我们可以借用更鼓广义上的涵义,赋予这一体系一个更为 简洁的名称,称之为更鼓制度。圆本文所讨论的“更鼓制度便是指统治者对时 间进行管理的体系。 其次,介绍一下前人的研究成果。关于明清时期的更鼓制度,前人鲜有系统 的研究。目前笔者所见到的较为相关的文章有两篇,一为王立兴的纪时制度考, 他在文章开篇便指出:“本文主要考释天象纪录中采用过的纪时用语,偶尔兼述 测时报时的方式和用具史,也述及官方与民间纪时用语含义的异同。所以,他 文章的重点并不是论述古代测时与报时的情况,只是偶尔兼述,并且所论述的范 围也相当宽泛,上启先秦汉唐,下至清末民国,并没有单独或重点论述明清。不 过此文仍搜集了一些重要的史料,做了许多精辟的总结,让读者可以对古代的测 时与报时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另一篇文章为e n d y m i o nw i l k i n s o n 所撰的中 国历史手册一书对中国报时制度的介绍,固此书介绍了中国古代计时与报时的 相关情况,并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可以为其它人更 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提供有意的线索。 关于时间的技术史层面的研究则异常丰富与深入。国外的研究以全面丰富而 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约瑟( j o s e p hn e e d h a m ) ,他在其长篇巨著中国科学 技术史中,对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做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国内虽然没有长篇 大作,但也以细致深入而见长,对许多具体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本文在第二章 将专门讨论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与计时方式,此处不再作详细论述。关于时间的 心态史层面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 但由于本文构架所限,以及笔者学力之不足, 例如:徐硕过嘉兴诗云:惆怅禾兴路,三年几度经,云帆连夜发,更鼓隔城听,落月低烟树,秋 风冷露萤,客怀容易感,宜醉不宜醒。”见徐硕:至元嘉禾志卷3 l 题咏,第2 1 6 页,台湾商务印 书馆 翻译小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7 5 年,第3 3 6 - - - 3 8 3 页。 4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与计时方式 流行,在乡村简单的受水型漏壶一直使用到十四世纪,称之为“田漏”。 他将较为复杂的受水型漏壶分为五种类型,并对中国历史上的刻漏进行了详 细的介绍。甲型刻漏是在贮水壶和受水壶之间加入一个或多个补偿壶,二世纪时 至少已有一个补偿壶,四世纪中叶孙绰作漏刻铭暗示其中有一到两个补偿壶, 多壶的趋势在唐代完全确定下来,补偿壶最多曾达到六个,广州现存有一个著名 的多壶式刻漏,建于元代延祜三年,一直连续使用到1 9 0 0 年。乙型是在一列漏 壶中加入一个漫流或恒定水位壶,最早的描述载于殷夔的漏刻法( 约公元5 4 0 年) ,宋代的燕肃和沈括也制作过漫流型的漏壶。甲乙复合型漏壶在六经图 ( 约1 1 3 5 年) 和大清会典( 1 7 6 4 年) 中有记述。丙型是把典型的中国秤与 受水壶结合起来,它的体积很小,便于携带,这方面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北魏道士 李兰写的漏刻法( 约公元4 5 0 年) ,到了隋代,行漏车已成为皇帝仪仗队中必 不可少的一部分了。丁型是用秤称下面补偿壶内的水量,它似乎是隋代著名工匠 耿询和宇文恺创造的,在唐宋时期是作为公共场所和宫殿的时计使用的,这类刻 漏一直连续使用到宋末。戊型称为“轮漏”,出现于明代,这种装置已经不用简 单的滴漏原理,而是依靠一种鼓轮的作用,所起的作用和液体擒纵器相似。轮漏 易于制造,明太祖还积极鼓励各省、各府州县制造轮漏。 李约瑟还提到了使用沙漏记时的情况。沙漏计时的方法,明代曾有改进。据 明史记载:“明初,詹希元以水漏至严冬水冻,辄不能行,故以沙代水。然 沙行太疾,未协天运,乃以斗轮之外,复加四轮,轮皆三十六齿。厥后周述学病 其窍太小,而沙易堙,乃更制为六轮,其五轮悉三十齿,而微裕其窍,运行始与 晷协。 李约瑟认为,用沙轮驱动的时钟似乎是直到1 7 世纪末才绝迹的,此后 就被欧洲的标准方式( 先是重锤,然后是发条) 所取代。 陈美东专文论述了西汉漏壶的型制、技术等问题。他首先介绍了考古发现和 文献记载的五件西汉漏壶,其中满城铜漏是汉武帝元鼎四年( 前1 1 3 年) 以前之 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泄水型( 沉箭式) 漏壶实物;千章铜漏是迄今为 止发现的容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结构也最为成熟的西汉漏壶;兴平铜漏当造于 参见廖启愉:东鲁王氏农书译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4 年,第7 0 9 1 l o 页。 参见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二分册,第5 6 2 页。 明史卷2 5 天文志一 ,第3 6 2 页。 参见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四卷,第二分册,第5 6 6 - - 5 6 8 页。 明清更鼓制度初探 满城和干章铜漏之间;丞相府漏壶和汉错银车马纹漏壶记载于历史文献之中。他 进而将西汉漏壶分为两种型制,其中丞相府漏壶属于受、泄水型,另外四件漏壶 均属于泄水型,他认为受、泄水型漏壶是由泄水型演进与发展而来的,并且它又 是向单一的受水型漏壶发展的一种过渡型制。他还对漏箭及其刻划作了探讨,认 为古人针对水位下降不均等的情况,直观的采取不均等刻划的漏箭的可能性较 大,沉箭的刻划下宽上窄,而浮箭的刻划则下窄上宽。最后他探讨了管流口径的 调试方法。 华同旭出版了研究中国漏刻的专著。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验 两方面对中国漏刻发展史和计时精确度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全书首 先探讨了中国漏刻高精度发展的原因。接下来介绍了中国漏刻发展史,并且通过 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否定了若干过去的结论;研究了影响漏刻计时精确度的主要 因素及古人的解决措施;推导了漏刻流量计算公式,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的 比较,说明了以前计算公式的错误。然后介绍研究各种典型漏刻计时精确度的实 验方法及其结果,模拟复制的几种漏刻。最后介绍经实验证明可以消除粘滞系数 对流量的影响,并给出了理论解释,指出古人在实际中已能做到这一点。难能可 贵的是,作者通过实验的方法,解决了刻漏方面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些难题。 李约瑟博士对中国机械水钟有过卓越的研究。他以苏颂的新仪象法要一 书为切入点,对中国、朝鲜、日本、乃至印度、阿拉伯、欧洲的时钟机构进行系 统的研究,认为时钟的擒纵机构不是1 4 世纪初由欧洲发明的,而是创始于中国, 始于公元8 世纪一行和梁令瓒制造的天文钟,中国对时钟制造的贡献在世界史上 整整被埋没了六个世纪。擒纵机构是齿轮时钟的灵魂,它能使机轮的旋转速度放 慢,与天体的周日运转相匹配,它最初被应用于展览、演示天文模型。擒纵机构 的发展历程如下:典型的中国杆秤与刻漏结合形成秤漏;秤漏与张衡等人的仪器 的优点相结合,形成了一行和苏颂等人的水轮桥秤式擒纵机构;中国的擒纵机构 通过一个扩散的激发性作用从东向西传播;最终1 4 世纪初欧洲出现了立轴和摆 杆式的擒纵机构;明朝后期,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将自鸣钟传入中国。李约瑟对 中国擒纵机构时钟发明的社会背景也作了相关的探讨,认为皇室私生活的要求和 参见陈美东:试论西汉漏壶的若干问题,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8 9 年, 第1 3 卜l “页。 参见华同旭:中国漏刻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1 年。 6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与计时方式 历法计算上的需要作为两个并行的因素同时存在。 2 、日晷 日晷是和刻漏并用的古代计时工具。明清时期不少日晷还保存至今,其中以 屹立在北京故宫的日晷最为有名。学者们对日晷也有诸多研究,其中对西汉时期 的日晷有何用途各持己见。但赤道式日晷至少产生于南宋,日晷上刻有十二辰, 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李约瑟认为,日晷在亚洲的发展,很可能是和西方并行的。他比较详细的介 绍了西汉时期的两个日晷的情况,尤其是现藏于多伦多博物馆的石灰石日晷的情 况及其详细的构造,介绍了相关学者对日晷用途的推测。西方学者马伯乐 ( m a s p e r o ) 认为这些日晷根本不是计时器,而是漏壶的较准器;刘复认为带有 刻度的晷面是按赤道面倾斜放置的;怀特( w h i t e ) 和米尔曼( m i l l m a n ) 提出了 关于这种赤道式日晷如何运行的较为圆满的解释,认为立在中央的是一块矩形铜 板,有铜架与圆周上的t 形表相连,这样的设置既可指示时间,又可指示季节。 李约瑟指出按季节双面使用的赤道式日晷始于南宋的曾南仲;晚近的中国携带 式日晷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甲型是地平式日晷,它需要平面投影的几何知识,很 显然是由耶稣会传教士传入中国的,乙型是赤道式日晷,至迟在宋代已经出现, 并且通过阿拉伯人或犹太人之手传入欧洲,在十七世纪已风行欧洲。他还介绍了 西汉时期神秘的t l v 纹,这对于揭开日晷之谜至关重要。 李鉴澄认为日晷作为仪器名称大约出现于明清时代,是相当晚的,把秦汉时 代的文物称为目晷不太妥善,他根据汉书律历志“议造汉历,定东西,立 晷仪的记载,称之为晷仪。他根据现存的三件文物都是用小篆书写,推测晷仪 的创制和行用年代,当在秦末汉初。他还对晷仪的用途作了探讨,认为晷仪是我 国古代人民在大量测定方向的实践基础上,由原来在大地上进行操作,简化到在 仪器上进行测定,这样即方便又可以携带,即晷仪是秦汉时期用以测定方向的仪 参见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二分册,第4 8 9 一- 5 9 8 页。 关于曾南仲发明的赤道式日晷,在独醒杂志中留下了著名而有趣的记载,见曾敏行:独醒杂志 卷2 ,第5 3 6 巧3 7 页,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参见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四卷,第一分册,第3 0 3 - - 3 3 6 页。 7 明清更鼓制度初探 器。 郭盛炽也对西汉日晷的用途做了推测,认为它不大可能是赤道式日晷,因为 要了解表影移动的均匀与否,最好的方法是利用计时工具来进行观察,而我国古 代在宋代以前用来计时的漏壶或机械钟表的精度都不是很高;也不是马伯乐所认 为的漏壶校准器,因为当时人们应该无法掌握太阳出没时的地平经度与昼长的关 系;也不是李鉴澄所讲的用来测方向的晷仪,因为用晷仪测方向不如八尺表杆那 样方便和精确,他认为晷仪可能是一种后来人们统称为浑仪的天文观测仪器,或 者可能是日晷和某种浑仪的合称。他所做的推测是这两块石板很可能是秦末汉初 时民间所使用的一种计时精度不高的地平式日晷。 3 、香篆 香篆,因将线香盘曲成篆文的形状而得名,又称之为“火钟 。它作为计时 工具使用始于宋朝,由于它方便易得,价格低廉,成为民间流行的计时方式,清 代甚至连京城和州县的谯楼中也使用香篆。 关于香篆,王立兴有一篇专门的考证文章。 他指出焚香习俗,汉代只用来 祭天、崇星,魏晋时朝廷、宫苑都开始焚香,唐宋时期,已相当普及,于是到了 北宋,就出现了香印、香篆等民间计时仪器。他详细的介绍了制作香篆的工序, 从香印模的制作一直到香篆的余灰的处理,一共有十一道工序。他还介绍了明末 一种能够自动报时的香漏:南汇县的叶映榴,幼年孤贫,其母自己教子读书,怕 幼子过于劳累,“尝以线香,按定尺寸,系钱于上,每夜读,则以火燕香,承以 铜盘,至系钱处,则钱落盘中,锵然有声,以验时之早晚。谓之香漏。 十七世 纪时,耶稣会传教士安思文( g a b r i e lm a g a l h a e n s ) 也对这种报时香漏作过介绍 。 直到本世纪四十年代,这种报时香漏还存在于北京的琉璃厂。 参见李鉴澄:晷仪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仪器,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1 9 8 9 年,第1 4 5 1 5 3 页。 参见郭盛炽: ( 第五集) ,北 京:科学出版社,1 9 8 9 年,第2 5 8 - - 2 7 6 页。 锄经书舍零墨卷3 ,又见南汇县续志,转引自王立兴:民间计时器。香漏”考 ,第2 7 4 页。 参见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一分册,第3 7 9 - - 3 8 0 页。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与计时方式 第二节中国古代的计时方式 中国古代存在多种计时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有百刻制、十二辰制和更点制, 其中前两者结合又形成了辰刻制。与漏壶加赤道式日晷的计时工具相配合,“昼 用辰刻制,夜用更点制”的计时方式,在我国连续使用了一千多年,是我国古代 最为重要的计时方式。 百刻制是配合漏壶使用的计时制度。它将一昼夜分为一百刻,一刻又分为六 十分。刻漏分为昼漏和夜漏,纬度不同的地区,昼夜长短有异,同一纬度地区, 昼夜长短也随季节变化,但一支漏箭上刻度固定,不能伸缩,只好按季节需要, 更换箭身刻数不同的漏箭,叫做“改箭”,全年应有多少支不同刻数的箭以及应 改箭的日期,是由朝廷法令规定的。我国历史上就对改箭方法进行了多次改革, 使之越来越趋向于科学合理与实用。百刻制始于何时,各家说法不一,阎林山 等认为百刻制产生于商代,尤其是在盘庚迁殷之后的可能性更大。宋镇豪认为百 刻制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春秋时使用亦较为普遍了。清代官方废除了百刻制, 采用明末西方传教士传入的二十四时制,但民间仍有行用百刻制的。 十二辰制是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计算时辰的制度,每时 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它是一种以正午为固定基准点的计时制度,每天的“午时 正”相当于现在的中午十二点。宋镇豪认为十二辰制可能起源于战国中晚期,最 早产生于民间历法家之中,在秦代尚未形成实用之制。现在流传下来的明清时期 的日晷都是采用十二辰的刻划方法。 可见,百刻制是与漏壶相对应,十二辰制是与日晷相对应的计时制度。后来 十二辰制与百刻制逐渐结合起来,形成辰刻制,成为白昼的主要计时制度。这样, 每个时辰平均有a n - 十分,出现了大小刻之分。 清初将西方的h m s 制( 时分 秒制) 定为官方制度,每天分为9 6 刻,但在民间,直到晚清西洋钟表通行之后, h m s 制才为普通人所熟悉,所以关于清代中法、西法辰刻制的分歧要格外注意。 参见王立兴:纪时制度考,第l 4 7 页。阎林山、全和钧:论我国的百刻计时制,科技史文集 ( 第6 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8 0 年,第l 6 页。宋镇豪:先秦时期是如何计时的,文 史知识1 9 8 6 年第6 期,第8 卜8 4 页。 参见王立兴:纪时制度考,第1 9 _ _ 2 0 页。 关于大小刻的顺序按排,可参考王立兴:纪时制度考,第3 7 - 一4 1 页。 日下旧闻考记载:。自康熙甲寅岁( 公元1 6 7 4 年) ,始命专用西洋法定时,嗣后遵行弗替。”参见于 敏中:日下旧闻考 卷7 l 官署钦天监)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第1 1 7 8 页。 9 明清更鼓制度初探 更点制是一种黑夜报时制度,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古代把蒙影 的明暗过渡时间也算作昼,“夫天之昼夜以日出没为分,人之昼夜以昏明为限,日 未出二刻半而明,日入- n 半为昏。故损夜五刻以益昼,是以春秋分漏昼五十五 刻。”更的起点,在“夜漏上水”,即“昏 ,叫做“起更 ,“更初”。更的止点, 在“夜漏尽 ,即“旦 或“明,叫做“更尽”,“止更”。 清代改用西法,各地 蒙影时刻不同,不同于古法的“两刻半 ,而是以日出前减当天当地蒙影时刻为旦, 日入后加当天当地蒙影时刻为昏。 汉代就有“五分夜”,“五更”之说,隋书 记载:“夜有甲、乙、丙、丁、戊 ,这种更点制一直流传到民国年间。 ,第1 1 页。 参见王立兴:纪时制度考,第1 6 页。 参见王立兴:纪时制度考 ,第l l 页。 参见王立兴:纪时制度考) ,第7 页。 l o 第三章谯楼时间的发出地 第三章谯楼时间的发出地 谯楼是我国古代更鼓制度运作的中心舞台,时间经由这里发出,它是一切相 关制度运作的起点,所以它也理所当然成为本文首先要探讨的问题。本章首先讨 论谯楼的名称、位置、格局、设置、更鼓之节等基本问题,再探讨谯楼的修建情 况,最后对更鼓制度的政治意涵作一初步的探讨。 1 、谯楼的名称 第一节谯楼的基本状况 谯楼的名称由来以久,起于何时,说法不一。丹铅录记载谯楼出于庄子, 庄子盛鹤列于丽谯之间,丽谯本魏城门名,意为壮丽而谯娆;无锡县志认 为谯楼在秦置郡县时已见于史传,“古者兵车所次,必巢居于其上以观敌”,谯楼 就是仿照古代兵车而建; 前汉书陈胜传日“战谯门中 ,门上为高楼以望, 故名谯楼; 湖广通志记载:“世传丽谯之楼,魏武所造,画角三弄,曹子建 所撰也”;姑苏志记日:“谯楼即鼓角楼,唐节度使入境,州县立节楼,迎 以鼓角,故称。或谓宋淳化二年六月,诏州府监县应所受诏敕并藏敕书楼,今之 鼓角楼是也。 谯楼悠久的历史由此可见其一斑,由于它雕梁画栋,雄伟壮丽, 因而又称为丽谯,唐宋时期还称为鼓角楼、敕书楼。 2 、谯楼、钟楼与鼓楼的区别及其位置 众所周知,谯楼是用于计时和报时的高楼,但是翻阅地方志会发现,州县中 报时的高楼除了谯楼外,还有钟楼和鼓楼,虽然它们同样都雄伟壮丽,都恪守着 沈自南:艺林汇考栋宇篇卷3 ,第3 7 页,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不著撰人:无锡县志卷4 下,第7 7 2 页,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沈自南:艺林汇考栋宇篇卷3 ,第3 7 页。 迈柱:湖广通志卷l l o ,第7 8 1 页,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王鏊:姑苏志) 卷2 2 ,第3 9 4 页,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明清更鼓制度初探 传达时问的功能,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微妙的差别,需要做一个细致的比较。 首先,谯楼一般是单独出现,金鸡独立;而钟楼和鼓楼则一般是成对建造, 形影不离。 其次,两者的位置不同。谯楼一般建立在县署的大门之上;而钟楼和鼓楼则 位于县署前的东西两侧,成对称格局。大多数州县的格局是,在县署的头门之上 建谯楼,因此谯楼也称为谯门,门外左右为旌善亭和申明亭,大门之内为仪门, 实行重门之制。见同治即墨县志、嘉庆如皋县志、雍正扬州府志: 知县署在城中正北,元至正间县尹董守中建,大门上为谯楼,门外 左为申明亭,右为旌善亭 宋,庆历初,县令许元始建谯门。 仪征县治署在城内西北隅,前为仪门,东为寅宾馆,土地祠西 为司狱,前为鼓楼( 明成化二十三年知县陈吉建,旧志云先是县治厅事 惟仪门横其前而门外纵横衢道,人无屏蔽,自吉建楼于前,即以其下为 正门而重门之制始备) 。 由于中国古代的建筑布局十分讲究对称美,所以钟楼和鼓楼一般成对出现, 呈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的格局。如山东阳谷县志记载: 钟楼在县治东,明成化十年知县李纪建。 鼓楼在县治前,明弘治三年知县孙预建,后移县治西,今废。 最后,谯楼又称鼓楼,也有州县将鼓楼设于大门之上,但两者也有区别,谯 楼上一般设有钟鼓,而鼓楼上只设鼓,另立钟楼设钟。谯楼和鼓楼可以通称,有 的县门上的高楼直接就称为谯鼓楼,如咸丰重修兴化县志记载: 同治t a p 墨县志 卷2 建置,t e e 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6 年,第1 6 7 页。 嘉庆如皋县志 卷3 建置,t e e 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0 年,第1 2 1 页。 雍正 ,t e e 国方志丛书 ,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4 年,第1 3 8 一1 3 9 页。 民国阳谷县志 卷3 公署 ,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6 8 年,第1 7 9 页。 1 2 第三章谯楼时间的发出地 县署在城内中央来范里,又南为大门三间,上为谯鼓楼。 谯楼上一般钟鼓俱全,在因条件所限,不得不从两者择其一时,往往是舍鼓 而取钟,钟的地位显得比较重要,如乾隆济阳县志记载: 谯楼五间,上悬大钟,高四丈六尺,知县张端建,司徒珍重修,今 复增修,置鼓其上。圆 而鼓楼上永远不可能钟鼓俱有,它的名称已经决定了它的设置,需要另建钟 楼以安放钟,这也是钟、鼓楼一般总是成对建立的原因。如山东冠县, 鼓楼三间,在县前。高四丈余,上悬大鼓; 钟楼三间,在署东。高四丈余,上悬大钟。 前面提到钟楼和鼓楼一般总是对称分布,但如果鼓楼位于县治前,则很难实 现对称,但是古人还是尽量兼顾两者,做到两全其美,掖县志中就记载了一 个两相结合的完美例证: 鼓楼在县治西南府署前,明指挥茆贵建,宣德二年知府夏升重修高 台洞门,建鼓楼五间,东南建钟楼以警昏旦 鼓楼既位于府署之前,又以县治为中轴,与钟楼左右对称。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知谯楼与钟鼓楼的区别,并且可知谯楼一般设立在县署 的前方,位于县城之中,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将谯楼或鼓楼建于城门之上,如光 绪松江府续志与弘治吴江县志分别记载: 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1 公署。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0 年,第1 0 3 页。 乾隆济阳县志) 卷2 廨署,中国方志丛书 ,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6 年,第2 5 7 页。 道光冠县县志 卷2 公署,中国方志丛书 ,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6 8 年,第1 6 3 - - 1 6 4 页。 乾隆掖县志 卷l 公署,中国方志丛书 ,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6 8 年,第1 8 0 页。 明清更鼓制度初探 ( 嘉庆) 二十二年知县林沛重修四门谯楼;。 ( 县城) 周围五里二十七步,高二丈八尺,厚一丈五尺,东为东门、西 为西门、南为南门、北为北门,其上各有鼓楼一座,水门五座。 谯楼设于城门之上,这可能是谯楼原初的军事功能之遗义。谯楼本义是建在 门上的高楼,最初用来望敌阵,起军事上的作用。名义考记载:“门上为高楼 以望,日谯。古者为楼以望敌阵,兵列于其间,下为门,上为楼,或日谯门, 或日谯楼也。” 到隋唐时期,谯楼的用途发生了变化,主要用于计时和报时,一 般都设在城市的中心地区,而城墙上起嘹望作用的高楼有了更为醒目的名称 敌楼。明清时期位于城门上的谯楼和鼓楼可能兼具报时和防卫的双重功能。 3 、谯楼的规模 了解了谯楼的位置,下面再来看谯楼的规模。 谯楼一般筑于高台之上,台以砖砌,台高一般是二丈五尺,有的规格较小的 钟、鼓楼,台高也有二丈,台中留有门洞以通行人。台上筑高楼,楼的总体高度 一般在四丈以上,如济阳县和冠县: 谯楼五间,上悬大钟,高四丈六尺。 鼓楼三间,在县前,高四丈余;钟楼三间,在署东,高四丈余。 这相当于现在四五层楼的高度,。在古代比较低矮的房屋建筑中,谯楼确实 显得鹤立鸡群,格外的雄伟壮观,位高才能声远,这也是为了报时的需要。上述 讲的只是方志上记载的一般的情况,现代保存下来的著名的报时楼则更加高大壮 丽,如山东聊城的光岳楼足有百尺之高( 3 3 米) ,也许正是这样的雄伟高大,使 光绪松江府续志卷8 建置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4 年,第8 0 5 页。 弘治吴江县志卷2 城池,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8 3 年,第7 6 页。 周祈:名义考) 卷3 ,第3 2 3 页。 参见薄树人:袁州谯楼研究我国现存最早的从事时间工作的地方天文台,薄树人文集,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4 7 8 页。 乾隆济阳县志 卷2 廨署,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6 年,第2 5 7 页。 道光冠县县志 卷2 公署,第1 6 3 一1 6 4 页。 古代的一丈等于1 0 3 米。 1 4 第三章谯楼时间的发出地 它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中国三大名楼。 谯楼一般为三间,自宋元以降便是如此。如江苏昆山县: 谯楼s - n ,即县大门,宋淳佑巳酉知县楱条重建。 有的钟楼规格较小,只有一间,如莘县的钟楼: 钟楼一座在旧署东,明知县贾克中移置鼓楼西,台高二丈,楼一问。 而府治的规模比较大,一般至少有五间,如乾隆掖县志记载: 鼓楼在县治西南府署前,明指挥茆贵建,宣德二年知府夏升重修高 台洞门,建鼓楼五间。 宋代时除了正f - j z 楼,还比较流行建两旁挟楼,咸淳毗陵志记载: 谯楼在内子城南乾道初叶守衡创两抉楼。 有的楼建有两层甚至多层,重檐多角,饰门如城阙状,把中国古代建筑的特 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罗哲文:中国名楼,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7 年,第6 2 - - 6 4 页。 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3 ,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0 年,第5 2 _ 6 0 页。其它 例子请参见民国沾化县志官署,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6 8 年,第6 8 页;道光 冠县县志卷2 公署,第1 6 3 1 6 4 页;光绪德平县志卷2 建置,中国方志丛书,台北: 成文出版社,1 9 7 6 年,第1 0 1 页;民国邹平县志卷4 ,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6 年,第3 2 7 3 2 8 页:嘉庆( - k 山县志卷2 公署,中国方志丛书 ,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6 年, 第1 1 6 页;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6 廨署,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0 年,第1 0 8 页;乾隆句容县志卷2 建置志公署,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4 年,第1 1 0 页;万历盐城县志卷3 ,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8 3 年,第7 6 页。 民国莘县志卷2 建设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6 年,第9 4 页。 乾隆掖县志卷l 公署,第1 8 0 页。 成淳毗陵志 卷5 官寺一 ,中国方志丛书 ,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8 3 年,第3 4 9 8 页。 参见罗哲文:中国名楼。 1 5 明清更鼓制度初探 4 、谯楼的内部设置 下面让我们走进谯楼中,看它的内部是如何设置的。其实要完全复原谯楼的 内部摆设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年代久远,侥幸现存的谯楼中,其内部设备有的只 残存一二,有的则荡然无存。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结合方志记载,探究谯楼中大体 包含哪些设施。先看宋代湖广和明代江南一带的情形: 凡郡必有城,城有楼,其名日谯楼,之上设鼓角与漏三物,所以壮 军容,定昏晓,兴居有节,不失其时,其为制旧矣。o 谯楼即鼓角楼,楼设鼓角、点钟、日天池、夜天池、平水壶、 益水壶、减水壶、滴水壶。 谯楼是用以传达时间的建筑,时间在这里计量,在这里发出,谯楼兼俱计时 和报时两种功能,因此谯楼里自然要具有一套计时设备和一套报时设备,上述的 刻漏便是用于计时的,而鼓角、点钟则是报时设备。 计时设备中最重要的是刻漏。翻阅地方志,清代之前存在许多谯楼中设有 刻漏的记载,如正德松江府志记载:“府治在城之中,前为仪门,门内 为戒石亭,其外为谯楼,成化中知府王衡始置刻漏及画角于谯楼。 但清代 谯楼中的刻漏大多己不存在了,如乾隆淮安府治记载:“谯楼旧城中央, 旧贮铜壶、刻漏、更筹、十二辰、二十四气牌,令阴阳生居之,原额日谯楼,后 改日南北枢机,今皆无。这大概是由于清代更香更为流行,代替刻漏而成为最 主要的计时工具。 有的州县在鼓楼中还设有日晷,如汪天锡的官箴集要记载:衙门内月台 迈柱:湖广通志卷1 1 2 ,第8 2 0 页。 王鏊:姑苏志卷2 2 ,第3 9 4 页。 正德松江府志卷1 l ,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8 3 年,第2 7 5 页。 1 6 第三章谯楼时间的发出地 及门鼓楼上各置时刻日晷并时辰牌小楼一座。但这样的记载很少,说明它的使 用远远没有刻漏那样普遍,这可能是由于刻漏与日晷相比,不受白昼黑夜与天气 阴晴的限制,计时也更为精确的原因。 报时设备中最为普遍的是钟鼓,或者还有画角,它是一种更为古老的报时工 具,最初使用于野外行军。有的鼓楼上不仅设有一面鼓,如咸淳毗陵志就记 载其谯楼上设有更鼓十四面。圆 钟楼上的钟一般都建的十分庞大,如观县钟楼: 钟楼今废,大钟犹存,明万历二年制,高八尺余( 2 6 7 米) ,重九 千九百九十余斤,俗称万斤钟。 这样才能钟声远播,将时间传送的更广更远。 5 、谯楼的更鼓之节 谯楼报时遵循一定的节律,历代各有不同,一般是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 或击钲为节。 明代更点一更三点之初才报更,早晨五更三点初立即攒点止更, 首尾只有二十一点,其报时方式是在一更二点末放“定更炮”即“头炮 ,随起 一更三点,钟鼓各一声。“改更 或“转更”,放第二炮,随起三更一点,钟鼓如 前。三更五点尽,以转四更、五更,钟鼓如前。到五更三点尽,停钟鼓,放“明 炮”而止。 清代采用西来的时分秒制,一昼夜9 6 刻,起更于日入后西法八刻, 即1 2 0 分钟,止更于日出前西法九刻,即1 3 5 分钟。 晨昏击鼓,称之为关鼓,“伐鼓或用木子或用竹筹,初严以三百六十根为度, 筹尽鼓止,二严半倍初严之数,三严倍初严之数,当以鼓两面或止一鼓两人对击, 庶使音续不绝,凡每日晨昏及习仪拜贺等项俱以此为节。”o 汪天锡:官箴集要卷下,官箴书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 9 9 7 年,第一册,第3 0 2 页。 嘉庆成淳毗陵志卷5 官寺一 ,第3 4 9 8 页。 道光冠县县志卷2 公署) ,第1 7 1 页 参见第l 页,注释。 参见王立兴:纪时制度考 ,第1 7 一1 8 页。 参见王立兴:纪时制度考) ,第1 5 页。 汪天锡:官箴集要) 卷下,第3 0 3 页 1 7 明清更鼓制度初探 晨昏击钟叩一百零八声,“天下晨昏钟声之数,叩一百八声者,一岁之义也。 盖年有十二月,有二十四气,又有七十二候,正得其数。但声之缓急节奏,各处 不同。吾苏歌日:紧十八,慢十八,中间十八徐徐发,两度凑成一百八。杭州歌 日:前发三十六,后发三十六,中发三十六声急,通共一百八声息。越州歌日: 紧十八,慢十八,六遍凑成一百八。台州歌日:前击七,后击八,中间十八徐徐 发,更兼临后击三声,三通凑成一百八。 明清时期,谯楼发出的更鼓信号可以覆盖全城。而在唐朝报时工具并不发达, 还不能成功的做到这一点,如唐朝宝应元年( 公元7 6 2 年) 十月二十八日,左金 吾将军臧希晏奏:“诸街铺鼓比柬依漏刻发,从朝堂发远处,每至夜才到,伏望 今日以后减常式一刻发声,度绝违犯。勒旨依奏。”这说明唐朝从中央测时站发 布信号,逐步向远郊区传播,存在滞后的误差。但到了明清时期,谯楼建的更为 高大,钟鼓的规格也远比唐朝时大,因此谯楼发布的更鼓信号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