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语言学研究成就及历史贡献.doc_第1页
汉代语言学研究成就及历史贡献.doc_第2页
汉代语言学研究成就及历史贡献.doc_第3页
汉代语言学研究成就及历史贡献.doc_第4页
汉代语言学研究成就及历史贡献.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汉代的语言学研究 摘要:汉代是语言学研究兴盛的时期,研究领域涉及多方面,主要以文字学,或者说训诂学为主,随采用多种释义方式,但主要还是以形意之间的关系为重。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语言学家和语言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带语言学的建立。本文简述汉代语言学兴起的背景,通过对汉代这一时期语言学家及专著的浅析,阐释语音,词汇,语法,语义,文字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而得出结论,概括出汉代语言学的历史贡献。关键词:汉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历史贡献,小学,训诂学 训诂方式 今文经 古文经 特点正文: 语言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语言的学问。最早对语言的研究,有证可查的当属文字的产生。文字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是对语言深入研究的结果。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文字,距今约有六千多年,也就是说华夏民族对语言的研究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对语言研究的资料最早的记载是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先秦诸子关于语言的激烈争论是关于“名实”的问题的。这个问题从本质上来看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对语言的研究从语言的社会本质入手,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其后训诂学、方言学、文字学、词源学、语音研究、音韵研究、修辞研究、语法研究等相继出现并不断完善。整体来看,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语言学研究概况。其任务是总结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状况和不同阶段的衔接。态度是有继承有发展的。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处于萌芽状态,发展到了秦汉时期,语言学逐步兴起,出现了一批语言学家和著作,西汉时有尔雅和扬雄的方言;东汉时有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等。汉代语言学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汉代国家更加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和发展有助于语言的统一。中国古代语言学在封建社会里一直被称为“小学”,“小学”之名就是从汉代开始使用的。“小学”最初的意义就是童蒙识字课本,而在古代,有关文字的“六书”、“六体”都是学校教育的内容,故以“小学”指称有关文字的学问,直到东汉初年,“小学”都是指文字之学。汉代是“小学”的创立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创立时期。这个时期的语言学研究范围较广,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就实际研究内容和范围而言,两汉时期的语言学已全面涉及文字的形、音、意问题,文字研究、词汇研究、方言研究、虚词研究、词源研究都已展开并取得较大成绩。汉代的语言学研究之所以会取得巨大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第一,先秦时期已有的成果,如词语训释和字词汇编,为汉代语言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线索。比如扬雄的苍颉训纂和杜林的苍颉训纂就是直接在苍颉篇的基础上进行字词研究的。尔雅虽然完成于西汉,其由来则颇为长久,可能是从春秋历战国而至汉初,汇集各种资料才成书的。第二,社会历史剧变为语言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秦汉之交巨大的社会动荡,导致了语言文字的急剧变化,造成了对历史文献学习、理解上的困难,为了继承文化遗产,为了传播文化知识,迫切需要进行实用的文字、训诂研究。列入汉书?艺文志“小学”类中的凡将篇、训纂篇、急救篇、元尚篇等,都是汉人的作品,是作为识字教育的课本出现的,虽然这些书在语言学上并无多大价值,却反应了当时重视识字教育和文字应用的局面。第三,今文经学、古文经学的斗争推动了文字学、训诂学的发展。所谓今文,是指汉代通行的隶书,今文经就是汉代儒生们口耳相传并用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所谓古文,是指秦统一前的六国文字及小篆,古文经多是从地下发掘出来的经文古本。本来今文经与古文经只是在来源、文字形式和句读等方面有所不同,但由于学术态度、观点和方法上的差异,研究今文经的人和研究古文经的人形成对立的两派,这就是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西汉时,今文经学占统治地位,被朝廷立为学官,而古文经学只在民间私学中传授和发展。东汉时,古文经学得势,并最终取得压倒性胜利。一般而言,今文经学繁琐庞杂,穿凿附会,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和谶纬成分。古文经学学风比较朴实重视名物训诂,以考据求实为其特色。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十分重视研究经典,力图通过对经义的阐释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或学术主张。由于这些经学家们大多也是小学家,因此,经学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小学(主要是训诂学)的发展。经学家对小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书注解方面,出现了不少名家大师,如注尚书的杜林、贾逵,注周易的郑众、马融,注诗经的卫宏,注春秋的颍容、服虔等,这些人都属于古文经学派。今文经学家较著名的有董仲舒、何休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较量,对文字学的研究也有推动作用。许慎的说文解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正本清源,批驳今文经学派对文字和经典的胡乱说解。许慎属古文经学派,师从贾逵、马融等人,他的说文解字也可说是与今文经学派相斗争的结果之一。第四,汉代的客观条件也比较利于学术发展。汉代社会稳定,政治环境宽松,物质环境较前有所改善,这些条件适于各种学术的生存和发展。因为有以上的这些原因,汉代的语言学蓬勃地发展起来了。汉代语言学,即前面所讲的“小学”,是以文字研究为核心的一门学问。文字有形、有音、有义,汉代小学主要是研究文字的形体、意义以及形意之间的关系。若从研究对象来看,汉代语言学可以统称为“文字学”,即文字之学。若从研究方式来看,则汉代语言学又可以统称为“训诂学”,即注释之学。然而无论析字解词释句,落脚点都在意义上,都是为了说清字词句的意义以及为何有此意义、为何要这样解释它。随文释义与专书训诂是汉代语言研究的两种基本方式,随文释义指直接在古书正文上加注解,专书训诂是指专门著书解释词义。如汉代的语言学名著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等都是专书训诂的。汉代研究语言的方法,主要就是训诂的方法,都是围绕解决词义或字义这个中心问题而产生的,而解释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一,地域说明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研究方言,是从地域分布上对词语进行说明研究。扬雄的方言是使用这种方法的代表作,在说文解字、释名中也有应用。如方言中:“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又如说文解字中:“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周谓之黎民。”二,以今释古法。社会在发展,语言文字也在变化,要使古人为今人所知晓,必须用今人通用的语言加以注解,这是古书注解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有时为了表明古今语文的差异,在注文中标以“ 古”或“今”,更能使人一目了然。如释名疏证补中注道:“车,古者曰车,声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车,舍也,行者所处若居舍也。”以今语翻译古文大意,也是古文注解中常用的一种方式。还有的书籍采用古书教材,不用原文而直接以今语译其大意,算是以今释古的特例。三,同义辨析法。用同义词作注释是训诂的常用方法,有时为了揭示同义词之间的差异,需要使用对比说明的方法。如说文解字中:“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一些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也可采用这种对举的方式。四,语源推求法。这种方法着重说明词语意义的来源或事物得名的由来。释名是使用这种方法的代表作,其他训诂专书和古注中亦时有运用。如释名中:“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又如说文解字中:“黍,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五,字形解析法。字形解析法主要是通过字形分析来说明词义,即所谓“形训”。说文解字是使用这种这种方法的代表作。如说文解字中:“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六,反切注音法。注音正读也是训诂的重要内容。汉代的注音条例,主要是“读若”和“读如”,东汉末年才出现反切。反切的出现,表明古人已经能够分解一个汉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这是语音认识上的一大进步,是汉语音韵学成立的先决条件。以上六种汉代解词释义的方法在使用时都有彼此相结合的情况,只有多方位多角度的阐释才能透彻地解释一个词语。汉代语言学研究的特点是很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古书的注解偏重于儒家经典。因为秦以前的许多儒家典籍传到汉代,由于种种原因,如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秦朝的焚书坑儒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于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儒家经典作注解,这也是适应当时经学发展的需要。二,文字研究注重形、意之间的关系。以说文解字为中心的文字学研究,注重探求字的本义,而主要依据是字形,主要理论是“六书”。据形索义,重形、意之间的关系是这一时期文字研究的特点。三,同义词研究成果丰富。汉代的词汇研究,主要是同义词研究,尔雅是代表作。此外说文解字、方言、释名中都有辨析同义词的资料。还有训诂学中的“直训”,基本上都是以同义词作释的。四,方言研究具有开创性。扬雄的方言本质上属训诂学著作,它开创了从地域角度观察、研究词汇的先例,是汉语方言史上第一部研究专著。五,辞书编纂初具规模。尔雅、说文解字等都是首位具备、体例完整的词典、字典,为历代辞书之楷模,按义类排列、按部首排列成为后世辞书的基本排列方式。汉代语言学同样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因为科技的局限,这时甲骨文还没出土,辞书所收集的也只是自晚周、秦皇以来的文字,就免不了作者在对一些字词解释时的主观臆造,牵强附会。语言学家经常也会受当时封建统治阶级,以及某些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辞书的字词排列顺序也较紊乱,难以查询。比如许慎把9353个汉字分540部,虽开创了部首编排法,但过于琐碎,不易查检。汉代识字教育受重视,文字研究得发展,汉代出现新的识字课本:司马相如凡将篇,扬雄训纂篇,史游急就篇,李长元尚篇,贾鲂滂喜篇。急就篇,西汉史游著,今本34章,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多数为七字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识字与常识课本。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词汇学词典,第一部语言学专著,是我国古代训诂学的第一布专著,方言说文释名等都受到它的影响。“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它的作者不详,是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尔雅有3卷20篇,现存19篇。尔雅释例办法:文同训异、文异训同、训同义异、训异义同、相反为训、同字为训、同声为训、辗转为训。尔雅的贡献:是我国第一部语言学专著,它是古代典籍词语的总汇。为中国古代汉语词汇研究勾画出大致的轮廓。标志古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形成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它的编排和训诂,已经反映出词汇研究上已经能区分出通用词和专用词,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文物制度和古代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关于同义词和近义词的排列就不太科学。尔雅的作用:第一,通过它了解古代的社会和自然各方面的知识。第二,利用它认识和研究汉语词义的演变。第三,是编纂同义词典、百科辞典的借鉴。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著作,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方言比较词汇集而开方言地理学之先河。关于其作者有争议,但考证的结果,应为扬雄所作。今本方言13卷,9000字,方言在体例上仿尔雅。方言一书所记方言地域广阔,书中收集并保存了相当的汉代口语词汇,为我们了解汉代普通话的词汇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我们研究古今语音语义的变化规律提供了很好的资料。扬雄及方言语言研究的贡献:扬雄作方言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是真正的语言科学的研究,他以汉代的活的口语为调查对象,这是科学研究语言的开始。扬雄是我国第一个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家。扬雄作方言使用了调查法和比较法。方言中的“奇字”,即用一个汉字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对方言分区也有贡献。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许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大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传统的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全书15卷,序一卷和正文14卷,用小篆写成,共收字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为1163个。许慎把9000多字按偏旁归为540个部首,部首的排列是“始一终亥”。说文解字按照文字学原则分部,即依照六书体系。说文解字在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所谓“六书”学说。并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做了全面的、权威的解释。从此,“六书”成了专门之学。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分析部首,进而从音、义、形三个方面来解字。说文解字对于语言学方面的贡献:创建了以偏旁分部的体系。创造了汉字解字原则,形义相依。抓住了词的本义,形象描述。具有百科性。提供了形音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文字的规范有一定的作用。释名,作者是汉末训诂学家刘熙。全书八卷27篇,所释名物典礼共计1502条。体例仿尔雅,全书的名物语词都用声训的办法来解释,释名为第一书,是刘熙的独创。所谓声训,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释名中的声训,从训释词和被训释词的关系来看,大致有几种情况:同音。音近。双声。叠韵。另外,释名还用语源学研究方法,探究事物典礼命名的本源,这在我国古代语言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释名的贡献和影响:使声训法成为一种很重要很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注释方法。已经使用了现代描写语音学的办法方言比较研究。广泛使用声训释义,对后世语言研究影响很大。在传统训诂学上价值很大,和尔雅方言鼎立为三。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语源学方法为目标,摒弃对儒家思想的宣传。不足之处:有宣扬封建迷信之处,声训中也有穿凿附会之处,有些地方违反语言的约定俗成特质。释名在训诂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语音:a.使用声训释义。b.保留了很多古代读音。c.使用了较科学的现代描写语音学的研究方法。词汇:与古文献参证。还保留了汉代的一些古语。解释了日常名物。被列入了五雅全书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释名(又叫博雅)。从上所述可见释名对研究训诂学、语言学、社会学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著作。结束语总体来说,两汉时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是一个里程碑,在这个时期内产生了如扬雄、许慎、刘熙、郑玄等伟大的语言学家,他们的著作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如扬雄的方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言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