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生活性街道安全设计策略研究.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生活性街道安全设计策略研究.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生活性街道安全设计策略研究.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生活性街道安全设计策略研究.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生活性街道安全设计策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生活性街道安全设计策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图书分类号:tu984 国际图书分类号:711 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城市生活性街道安全设计策略研究 硕 士 研 究 生 : 曾丹 导师 : 王耀武 副教授 申请学位 : 工学硕士 学 科 、 专 业 : 城市规划与设计 所在单位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答辩日期 : 2008 年 12 月 授予学位单位 : 哈尔滨工业大学 classified index:tu984 u.d.c:711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engineering research on the safe designing strategy of urban living street candidate: zeng dan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 wang yaowu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ter of engineering speciality: city plan the traffic safety construction, as the same condition, should to control the the volume of traffic, the road condition, the peripheral environment of street and the protection of traffic strengthenly;the defence security ,followed the theories of urban dead angle and defened space ,should pay attions on the streets domain space, the surveillance condi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reflection. integrated the above factor, the living streets safe designing strategy contains the following aspects: eliminating the hidden danger, consummating the related rules; balancing transportations distribution, respecting the pedestrian rights and interests; constructing defense network, making favor street environment for all strategy and so on. these strategy not only will be safeguard peoples activity security, the traffic safety, strengthening the stree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bility, promoteing the neighborhood contaction, molding good life atmosphere on street, implying good satisfies for people need, abstract -iii- but also be a guidance for our country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keywords living street; activity security; traffic safety; defence security; safe designing strategy 目 录 -i-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第 1 章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街道安全是城市安全的主要部分 . 1 1.1.2 我国的安全理论研究需要加强 . 1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3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3 1.2.2 国内现状综述 . 4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1.3.1 研究目的 . 4 1.3.2 研究意义 . 5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5 1.4.1 研究方法 . 5 1.4.2 研究内容 . 5 1.4.3 研究框架 . 6 第 2 章 城市生活性街道安全基础研究 . 8 2.1 城市生活性街道 8 2.1.1 城市生活性街道释义 . 8 2.1.2 城市生活性街道构成 . 9 2.2 城市生活性街道安全 10 2.2.1 概念释义 . 10 2.2.2 安全分类 .11 2.2.3 设计内容 . 16 2.3 城市生活性街道安全特征 16 2.3.1 共性特征 . 17 2.3.2 个性特征 . 18 2.4 城市生活性街道现存安全问题概述 20 2.4.1 活动安全问题 . 21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2.4.2 交通安全问题 . 23 2.4.3 防卫安全问题 . 25 2.5 本章小结 28 第 3 章 城市生活性街道安全影响因素 . 29 3.1 活动安全影响因素 29 3.1.1 环境设计 . 29 3.1.2 场所安全性 . 31 3.1.3 管理制度 . 32 3.2 交通安全影响因素 32 3.2.1 交通量 . 33 3.2.2 道路状况 . 34 3.2.3 周边环境 . 37 3.2.4 交通安全设施 . 39 3.3 防卫安全影响因素 40 3.3.1 领域空间 . 41 3.3.2 监视条件 . 43 3.3.3 环境感知 . 48 3.4 本章小结 51 第 4 章 城市生活性街道安全设计策略 . 52 4.1 活动安全设计策略 52 4.1.1 设计适宜的步行距离与路线 . 52 4.1.2 消除街道环境中的安全隐患 . 52 4.1.3 设置牢固的街道设施 . 53 4.1.4 建构及时有效的管理机制 . 54 4.2 交通安全设计策略 54 4.2.1 职责分明的街道网络 . 54 4.2.2 行人优先的交通模式 . 56 4.2.3 人车友好的交通控制 . 57 4.2.4 因地制宜的交通环境 . 59 4.3 防卫安全设计策略 62 4.3.1 主次有序的防卫网络 . 62 4.3.2 领域明确的街道空间 . 62 4.3.3 视线通透的街道环境 . 64 目 录 -iii- 4.3.4 兼具防范作用的街道家具 . 66 4.3.5 强化防范性能的针对性设计 . 67 4.4 本章小结 68 结 论 . 69 参考文献. 70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74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74 致 谢 . 75 第 1 章 绪论 -1-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街道安全是城市安全的主要部分 城市发展使城市安全凸显,一方面表现为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人口的 膨胀,市民对生活环境需求标准的攀升;另一方面表现为城市社会系统与自 然系统之间存在的既有平衡不断被打破, 贫富差距扩大、 劳动力供求不平衡、 社会控制力弱化、 人员物资的高度集中等。 这些现象使得社会矛盾冲突不断, 滋生了大量犯罪现象,影响了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 水平的提高。 街道作为城市生活的舞台,市民对城市的认同度多来自于街道上的体 验, 所以街道安全建设应该成为城市安全建设的主调。 在中国, 尤其是现在, 处处都在建设宜居城市, 生活性街道作为住宅与城市间的过度空间不仅为人 们的交往与合作提供了一个机会,一种尺度,其环境安全建设也应是宜居城 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如果街道的安全性不高, 人们就会缺少安全感, 为了降低风险,他们会采用一种回避的态度来面对街道,进而降低对街道以 及城市的认同感。因此,城市街道环境的安全建设,不但是宜居城市建设的 重中之重,而且也因为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成为确保城市安定团 结、缓解城市矛盾的重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追求提升, 很多城市都面临着街道整治问题这也为重新审视并实现街道安全提供 了一股“东风”。 1.1.2 我国的安全理论研究需要加强 较之西方而言,我国的安全理论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城市犯罪是因城 市的诸多社会问题而产生。城市是人类各种心理、行为发生的主要空间,并 在相对狭小的地域空间里集聚了众多的人口、物质、能量、财富与信息。人 口发展失控,经济结构失调,社会关系失衡,土地负担过重,能源供应紧张, 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己成为现代城市普遍存在的病症。 城市犯罪就是基于这 样一种特殊的城市软环境而产生的社会毒瘤,环境也是引发城市犯罪的因 素,犯罪学研究成果表明物质环境与犯罪活动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物质环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境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特定的物质环境还可以 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犯罪活动。物质环境既然成为了犯罪行为的一个因素, 那么它必然也能成为实施犯罪防控的一条途径。 设计者通常为认为犯罪是社 会问题,而设计师是城市物质环境的制造者,两者间关联不大,因而忽略了 物质环境与遏制犯罪间的关系。城市是社会的城市,城市的物理环境不会也 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 在设计之始就努力从社会问题中寻求方案制 定上的策略,为包括犯罪现象在内的社会问题提供本专业范畴内的解答,提 高对街道安全的认识并体现在设计中。 事实上专业领域内针对安全的认识与研究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如交通安全方面从雷德伯恩模式中的人车分离到布恰南报告中提出的街道 容量, 从交通安宁政策提出的人行优先到大规模的步行道建设以及最后的人 车共享观念的出现, 这些理论研究以及随后的实践无一不是在尝试着寻找一 种合适的途径来达到人车和谐的目的。 至于犯罪问题, 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内防范犯罪主要依靠人力或物力设 置障碍的原始方法,或者采用刑罚的威慑、宗教及伦理的教化等缺乏整体性 和科学性的手段。 采用清除诱发犯罪的原因和致使犯罪猖獗的条件来实现防 卫安全的现代预防犯罪思想则起源于 18 世纪中叶,实行利用环境设计预防 犯罪则出现的更晚。用环境设计预防犯罪起源于美国。美国预防城市犯罪对 策经历了加强警察实力,启发性、教育性的活动和以工程学为基础的利用环 境设计来预防犯罪这三个阶段。 从发展来讲正在从前两个阶段的直接效果大 强的硬措施向以提高间接效果为目的, 利用物理环境和空间的完善来确保区 域性和监视作用的温和措施方向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阶段的出现并不意 味前两个阶段被遗弃了,而是这些阶段是积累而成的,每个阶段的出现都为 了预防犯罪这个共同目标而努力1。尤其是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把 环境的物理性一面看作进攻或防守的对象, 利用物质环境和空间设计的方式 来对抗犯罪、建设容易防守的城市空间的想法,对解决膨胀的城市空间和城 市犯罪具有极大地潜力。 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经过长时间反复的论证 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公认的成效,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认可。它充实了 人们对物质环境与预防犯罪间联系的认识。 虽然我们意识到了中国的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 但是我国城市安全理论 发展在近几年乃至几十年却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如在犯罪方面,中国在关于 犯罪预防的方针上一直主张“治本” ,这是一项根本性的措施但也是一个长 期的过程。 国内的学者们往往都容易注视着未来辉煌的成就而忽视了在这个 第 1 章 绪论 -3- 漫长过程中我们面对犯罪该如何防范。 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前任会长康树华在 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 “当代中国社会犯 罪,主要缘于社会分化中社会结构方面无以化解的紧张,以及其在个体生活 中的投射。无以化解的紧张是犯罪的直接的、决定性的作用力”2。他 在后文关于犯罪预防对策中也提及了环境预防犯罪理论并认为由于其理论 仅仅“治标不治本” ,与我国所倡导的“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预防理论 方向有所偏差而予以否定,但是他认同了其在国外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 改变现实生活中所处的环境是缓解这种社会紧张的最直接的方法, 也是 有效减少偶发性犯罪的最有效方法; 特别是在中国人所具备的强烈的主人翁 精神以及浓厚的地缘观念会进一步加剧其实施效果。 这也是在城市化加速进 程中, 面对各种原因导致犯罪多发的局面提倡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最直 接原因。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研究概况 为了改善街道环境,满足街道上各类使用者的需求,尤其对其中的弱势 群体的通行环境予以保证,国外较早地展开了其理论上的探索和研究。其中 比较突出的有雷德伯恩模式、英国布恰南报告、交通安宁政策、人车共享理 论。 西方个人防御需求较高,所以犯罪问题一直是其研究重点。简雅各布 斯在美国大城市之生与死一书中提出通过明确划分公共及私人空间领域 及“街道眼”等自然监控力量保护居民安全。奥斯卡纽曼则结合其实践经验 在其著作可防卫空间以及其后的著作中指出空间的防卫性设计必须在环 境设计中整合领域感、自然监控、意象和环境四方面要素,强化人的参与意 识,提高空间防御性能。杰弗瑞则提出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概念。而受 911 的影响,街道环境设施的防御功能得以凸显。华盛顿规划的精华部分就 在于其对街道上的安全防御提出了分区的理念。 灾害方面的研究则以日本为代表。日本由于处于灾害多发区,长久以来 一直非常关注灾害安全问题,而且对于灾害问题研究的比较透彻,相应的措 施也非常全面、完善。如最近所出台的“安全安心区划” ,针对灾害、交通 以及防卫等都做了具体的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4- 1.2.2 国内现状综述 我国的街道建设一直都非常注意安全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从上 到下相关人员和部门的共同努力,很多地方的交通问题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街道上的残缺不全的设施也焕然一新。但是对于新近增长的治安问题,则由 于我国现代犯罪学的历史较短,许多理论仍处于争论、探索的阶段,所以在 制止犯罪方面,总体上还是侧重于法律方面,强调公安部门的作用,综合的 犯罪预防研究仍较薄弱。 现在已逐渐开始重视社区防控和犯罪根源治理的作 用。一些城市已提出以降低犯罪率为评价指标的“全国最安全城市”的建设 目标,但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对于“安全城市”建构与实践仍然更多地侧重 于预防自然灾害的城市防灾规划。学界与犯罪空间相关的研究文章较少,涉 及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欠缺,且多为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引述。主要的研 究有:汪丽、王兴中从心理安全层面对西安进行了心理安全空间分布研究; 王发曾对城市犯罪分析与空间防控的研究, 较系统地论述了城市各类空间的 犯罪防控,但对国外经验的总结居多;而现在对通过环境设计减少犯罪的理 论研究也正在兴起,相关研究文章有 2002 年江毅的硕士学位论文城市住 区安全防卫规划研究 、2003 年张磊的硕士学位论文住区空间可防卫性设 计研究 、2005 年刘成的硕士学位论文住区物质环境的犯罪预防与安全 、 2006 年刘峘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犯罪预防的城市居住空间规划研究等 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住区安全防卫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通过对国外安全相关理论的学习与汇总,得出现今安全研究的涵盖范 围,扩展我国街道安全设计的涵盖面,并提供一种能缓解街道安全乃至城市 安全的途径。具体而言,即通过汇总与分析国外现有安全理论及实践得出街 道安全的涵盖内容; 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街道安全问题的收集与整理找出我 国街道的主要安全问题,明确我国街道安全设计的主要内容,找出影响我国 街道安全的因素, 并针对各种因素提出创建安全型街道的设计策略以提高街 道的安全性,为人们打造一个能够安心通过,放心使用的安全型街道。 第 1 章 绪论 -5-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国外早在七十年代就已经提出了通过物质环境设计预防 犯罪的概念,并且得到了较大范围的认同与实践。相对而言我国的安全理论 发展及实践则出现了停滞的现象。安全自建立之初至今,中心一直限定在活 动与交通安全的需求上而没有较大的变动。如今,城市问题日益严重,治安 问题也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国外安全理论及实践的汇总与分析,在街道原 有安全基础上引入了防卫安全的理论以弥补街道防卫安全的空白, 充实我国 安全理论建设。 1.3.2.2 实践意义 城市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街道作为反映城市生活 最直接载体,往往也是城市问题表现最严重的地方。从安全原理出发,物质 环境作为街道的实体,对于实现街道安全也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的实践 意义主要有两个: (1)通过对街道上常见安全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以改善街道建 设,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安全需求,为人们的安居乐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氛围。 (2)将街道作为防控犯罪的对象或依托,探索对街道犯罪实施空间防 控的途径和手段,为安全城市的街道建设提供一个参考。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论文首先从基础资料的收集、建设实例的调查入手,发现现实中的不足 并捕捉与安全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及趋势, 思考问题的症结所在及可能的解 决方案,其间通过对相关文献、专著的查阅、分析和比较,同时结合我国城 市街道特征,提出街道安全设计对策及方法。 本文鉴于研究目标的特性,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在具体规划对策中则在 不同程度上运用了安全学、犯罪学、城市建筑学、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学、 行为学等学科的方法与思想。 1.4.2 研究内容 本文从街道安全的定义和构成出发, 针对城市生活性街道的安全问题进 行深入的研究,以寻求相应的对策和合理的解决手段。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6- 论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首先,通过安全发展历程研究界定了街道安全的构成,再结合我国生活 性街道的主要安全问题得出我国生活性街道安全的需求类型不但包括活动 安全和交通安全,还包括针对街道上新出现的治安问题而增加的防卫安全。 其次, 针对我国生活性街道上的各类安全问题的特点结合相关理论与案 例分析得出主要影响因素。 最后,着重从人在街道上生活的多种需求出发,提出街道安全建设的设 计策略,提出一种可以解除人们在进行街道活动时的安全顾虑的方法。 1.4.3 研究框架 本文按照“研究缘起基础研究影响分析策略建议”的总体 框架对城市生活性街道安全展开研究。论文框架如下: 第 1 章 绪论 -7- 图 1-1 研究框架示意图 fig. 1-3 framework of this research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第2章 城市生活性街道安全基础研究 2.1 城市生活性街道 城市生活性街道是城市生活的主要发生场所, 反映的是城市最真实的一 面,所以也是最具有城市特色的代表。 2.1.1 城市生活性街道释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街道是这样解释的:“街道是指旁边有房屋的 比较宽阔的道路。 ”芒福汀在街道与广场一书也对街道做了解释: “路(道 路)是一种骑在马背上的行为,是一种通用路线,使用者是马匹、步行者、 和车辆,着重点在于两地之间的运动。而街道则是一条重要的路,它是相邻 房屋之间的线型表面,其上有运动, 街穿过两列房屋和店铺之间 ”3。芒 福汀的解释分清了街道和道路的区别,指出了街道的两边的构成要素:房屋 和店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街道的穿越性和生活性。 由于现代交通对街道的影响,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街道类型。不同类型的 街道在城市生活、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鉴于此有关专家学者从 街道的交通特征、 在城市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和街道的景观特征等因素综合考 虑,将街道划分为城市交通性街道、城市生活性街道、城市步行商业街和其 它城市步行空间。4 其中对于生活性街道的描述是建立在各种道路的相互比较的基础上的。 由于商业街以及其它步行空间都尊重人类自身的一种极度体现, 是一种独立 出来的步行空间,所以相对而言,街道按交通特征划分应分为城市生活性街 道和城市交通性街道。如表 2-1 所示,生活性街道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生活 性街道是解决城市各分区内部的交通, 满足各分区内部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 需要的街道。其次是生活性街道交通量不大,街道路幅较窄,机动车道以不 宜超过 4 车道。另外生活性街道上车种较为复杂,车速较慢,行人较多,两 侧建筑使用功能复杂等。 第 2 章 城市生活性街道安全基础研究 -9- 表 2-1 城市生活性街道与交通性街道比较 table 2.1 comparison between life street and transportation street 街道类别 城市生活性街道 城市交通性街道 主要功能 为区域(功能区)内部人流和物流提 供移动空间 为区域间的人流和物流提供基 本的物质条件 区位关系 区域内部的交通网络,特别是居住、 商业、文教、办公等区域内部与人们 生活密切相关的街道 连接城市的主要对外出口, 主要 对外交通枢纽, 重要的大型公共 建筑、公共场所等,是城市的骨 架和轴线 交通特征 交通流量小、车速慢、人流多 担负着城市的主要交通运输任 务,交通流量大,车速快,人车 分行 街道形态 路幅不宽,汽车道不宜超过 4 车道, 交叉口多为平交 路幅较宽(4 车道),交叉口距 离较大与支路多采用立交, 少数 的平交常采用顺进顺出的交通 组织方式 两侧功能 建筑使用功能复杂,各种规模的商 店、餐饮店、影剧院、办公楼等 不宜设置人流大的建筑出入口 交通工具 机动车、公交车、自行车、人力车以 及行人 以机动车、公交车为主,非机动 车和行人较少 人车关系 尊重行人,人车和谐共存 机动车交通优先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 4,5 2.1.2 城市生活性街道构成 根据以上对生活性街道的释义, 我们可以判定城市生活性街道包含以下 类型: 2.1.2.1 支路以及具有生活功能的主、次干道。交通工程按道路在城市中的 地位及作用等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快速路和主 干道属于交通性街道,次干道则兼顾交通性和生活性两重功能,并以交通功 能为主;支路一般都属于生活型道路,在居住区、商业区以及工业区内部起 着广泛的联系作用。实际生活中常依据车速和车流量来判别街道的性质。将 车速度比较快,车流量比较多,偏向于交通功能的道路归为交通性街道,而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把车型速度相对比较慢,车流量相对比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道 路归为生活型道路。 2.1.2.2 传统城市街道 由于传统城市街区的建成历史较久, 街道尺度不满足 车行需求,而道路扩宽又面临着拆迁困难以及历史沿承、文脉保护等需求, 所以一直保留着原有格局,遗留着较为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一种具有浓厚生 活韵味的生活性街道。 2.1.2.3 城市居住区及小区级道路 城市居住区及小区级的道路亦属于生活 性街道范畴。因为居住区、商业区、文教区、办公区以及综合区等与居民生 活密切相关,其道路是为各个区域内交通服务的。这些区域内的目的性以及 相关性的出行和到达占据着交通量的主体。 2.2 城市生活性街道安全 2.2.1 概念释义 2.2.1.1 安全释义 “安全”作为一个汉语语词,在各种辞书中有着基本相同 的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对“安”字的第四个释义是:平安;安全(跟“危” 相对) ,并举出“公安” 、 “治安” 、 “转危为安”作为例词。阿伦(raymond aron)对“安全”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5。 辞海 对“安”字的第一个释义就是“安全” 。英文 safe 似乎可以与汉语的“安全” 一词相对应,但具体到详细设计时,safety 和 security 两个单词就会出现。 safty 一般指免于事故的安全,主要针对天灾而言,而 security 则是为人祸所 设,其经常被提到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是安全的状态,即免于危险,没有恐 惧;另一是指对安全的维护,即安全措施和安全机构。从以上中西文对“安 全”一词的解释来看“安全”的基本含义就是不受威胁和避免危险6。 另外,虽然尚无定论,但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有学者明确把安 全感作为安全的一个方面,是安全的构成要素之一。在国外,阿诺德沃尔 弗斯在其 1962 年出版的冲突与合作中指出:“安全,在客观的意义上, 表明对所获得价值不存在威胁,在主观意义上,表明不存在这样的价值会受 到攻击的恐惧7。 ”对此,有学者把这个说法概括成“所谓安全,就是客观 上不存在威胁, 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 他还进一步指出 “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可以解释为“安全感” ,认为“安全不单涉及客观状态,而且还涉及一种心 态,即所谓的安全感 ” ,并说: “安全状态包括两个方面,即主观方面和 客观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而主观的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 ” 第 2 章 城市生活性街道安全基础研究 -11- 安全感可以说是安全主体对自身安全状态的一种自我意识、自我评价8。 2.2.1.2 街道安全释义 安全在汉语中表达着一种状态、一种属性,而在现实 生活中任何状态、属性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实体。20 世纪以来, “安全”概念在与不同类型的安全主体联系中被赋予各种不同的 含义:当安全依附于人时,那么便是“人的安全” ;当安全依附于国家时, 那么便是“国家安全” ;而当安全依附于街道时,便是“街道安全” 。在“安 全”及“街道安全”等概念的不同定义中,人们实际上都在努力揭示安全或 街道安全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上文提到安全是“免于危险,没有恐惧” , 是“不存在威胁和危险” 。街道是由物质部分和社会部分的环境组成的,它 为汽车行驶、社会交往、市民活动提供场所。所以街道安全可定义为“街道 上的行为(各种活动社会部分)与状态(客观环境物质部分)不受 威胁和侵害” 。换句话说,街道安全就是为道路上的各类人流提供一个安全 的物质环境,保障人在街道上的各种正当行为的安全进行。 2.2.2 安全分类 近几十年来街道安全问题的研究多附属于城市安全, 作为城市安全研究 的一个子项目,所以街道安全的发展与城市安全的发展是同步的。而关于城 市安全研究与发展,代表性的国家是日本和欧美等国。 日本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限制,城市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在 开展城市安全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早,重点是防灾减灾。早期研究较为分散, 主要是由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独立进行。 在 1995 年 1 月 17 日阪神大地震发生 之后,对于城市安全的研究开始转向各研究单位的系统、合作研究。1996 年 5 月在日本神户大学成立了“都市安全研究中心” ,代表日本关于城市安 全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该中心认为安全、舒适的城市理念是:城市首先 应当成为充满活力的生产、经济、文化活动场所,它具有多种功能,并为市 民的舒适生活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称为“安全安心的城市” 。 欧美等国由于存在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更重视人身安全防卫设计 方面的研究,安全城市的研究也偏向于防卫。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加拿大 多伦多着手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方针和政策, 其目的在于从城市规划和设计 的角度改善城市治安。英国早在 1988 年也实施了“安全城市计划” ,其初衷 是减少犯罪,减轻人们对犯罪的恐惧感,创造一个经济和社区生活都很繁荣 的安全城市。随后“安全城市”关注的焦点为:加强政府与公民,尤其是边 缘群体的合作;通过环境设计、社区发展和教育来阻止治安性犯罪;将社会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阻止和物质环境变化的方法结合起来, 城市安全性成为引起环境变化的催化 剂。 而 2003 年由加拿大皇家骑警队和英国哥伦比亚保险公司合作发起的 “安 全城市”计划,则旨在为道路上的各类行人提供一个安全的交通环境,确保 通行安全9。 综上所述,现阶段城市安全关注的问题 包括灾害问题、防卫问题、交通问题以及如 何打造更适合人居的城市环境等。街道是为 人服务的,所以街道安全设计的最终目标就 是保障街道上人的安全。而众所周知,人的 安全可以分为两大类: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