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宁波地区民居聚落特征的研究及应用.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宁波地区民居聚落特征的研究及应用.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宁波地区民居聚落特征的研究及应用.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宁波地区民居聚落特征的研究及应用.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宁波地区民居聚落特征的研究及应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宁波地区民居聚落特征的研究及应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特定的人文环境、特定的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变革、特定的社会 背景造就了特殊的聚落民居形态。本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研,综合文献资料,对聚落 布局、空间结构层次、公共空间分析、建筑形制、建筑装饰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出 以明堂庭院为中心的合院住宅是宁波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其建筑空间型制成熟,堂 前与明堂是民居建筑最为关键的一对空间形式,堂前构成文化的核心,明堂构成空间的核心。 深入分析人口迁徙及民系形成过程及地域社会文化背景,探讨聚族而居的村落和建筑与宗族 组织、家庭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力图从自然因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揭示聚落形 态形成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建立宁波民居聚落的动态研究系统,以期从建筑整体机制上把握 宁波民居聚落发生、发展的演化规律。 探寻宁波民居聚落在利用环境、协调环境、保护生态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并予以重视和利 用,为我们当前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观提出新的思路。在现代生活条件下对民居传统 文化的继承及创新、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给古老民居以新生,努力做到历史与现代兼容, 时间和空间关联,建筑以人为本,创造富有宁波地域特色的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为现代设 计探寻地域、生态、文化及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的追求提供了可鉴的思路和启迪。 关键词:聚落空间地域文化社会应用 江南大学硕士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s p e c i a l 弱s 翎曲埘咖a c l l l 缸h o 璐ep a t t 锄麟u l t s 的mm ep a n i c l l l 盯g c o g r a p l l i c a l 锄d n a t u 仡l 铋v i m n i m n t p e o p l e 硎忙n t c de n 、,i i d 彻1 e 咄r e g i o n a le c 伽l i l i m 懿,s o c i a l 撕e 1 0 p i m n t 柚d c h 柚g 鼯,粗ds o c i a lb a 暾目f o u n d s a r 盯am 私so ff i e l d w o 出锄d 伽v c y w i 也矗b u n d a n t 啪e f i a l s 引l di i l f 0 加1 撕o n t h i sn l e s i s 绷6 e l :i l p t st 0m a k eac a r e f i l ls t i l d y s e m e i i 忙n tl a y o u t ,s p a c es 仃u c t i l 他 l e v e l p u b l i cs p a c e 彻l a l y s 懿,柚dt h ei l i f l u e n c eo fs 甜1 e m e n t sb y 妇d i t i o n a lc i n t u r e 觚d 蝣i o n a l v 讯珊田旧n t i tc c l u d e s 血a tt t l eq u a d 啪g l ed w e l l i n gw i 吐lt h ec 0 t ) ,枷懿i t sc 0 他i st l l e 啪s t 帅i c a lv e m a c u l 甜b u n d _ i n g ,也es p a c cs 缸u c :t i l p 硼姗so fw h i c hs mv e r y 撇t i l 】呛i ta i s op o i i l t s o u t 血a t t b e m a i n 加1 0 m o f t h e h o 哪e 柚d 出e c 呻a r d i s t h e i n o s tc n l c i a l p a i r o f t t l e s p 钏c e f 锄s o f v e n l a c l l l 盯b u i l d i n g s :山e 嫩i nr mc o n s 廿t i l t e st h ec 0 o fc l l l t l l 佗a n dt l l ec 饥l n y a r dt t l ec 0 佗o f s p a c c t h i st l i e s i sn l o r o u g h l y 柚a :l y s 髓血ep r o c e s so fm ep o p u l a t i o nm i 莎a t i 伽a n ds h a p i n g 印弱 w e n 雒血e 伽j t 毗a lb k 粤舢d0 f 也ef e g i o n a ls o c i e 哆,柚dd i s c l l s s e st t l em u t i l a lr e l 撕o n s h i p b e 咖nn 地p a 缸i a 】r c i l a lo f g 柚泣a t i 魄e 吐l e rw i m 也e 伽m i l yl i f ca n d 也ev m a g e s 魄e 廿l 盯w 池 t h eb l l i l d i n g sw h e 他也ec l a 璐i n e nl i v e i ta 】l s om a k e sa na t 忙m p ta t v e a h n gt h e 璐s e 皿c e 彻a d = e e p 盯l e v e l 丘d mm 匝y 勰p e c t s i tm 蛐a g e s 幻e s 切【b n s hm e 由瑚m i cr 鹊r c hs y s t e md b o u t n i n g b 0 sv e m a c l l l 甜b u n m n gi n0 r d 髓t 0m 硒t 盱i t se v o l u d n gl a wo f 也e0 c c 町c n c e 柚d d l w e l 0 i m e n t t h e 廿舱s i sa t 匕d 舱si 玎币o n a n c et 0h i ) ws e m 即a 即t su s e ,c c 删畦m a t e 觚dp i m e c t 恤 饥v i f o 珊n t 懿w e 懿也ec c o s y s t c m na l s op u t s 胁砌an e w 山i n k i i l go fs 惦t a i l l a b l e d c 、,e 1 0 p i 眦mi nt h ec s 仇l c d o no ft h eb m 啪_ n v i n ge i i n m e n t hc c m d l l s i 伽,i tp i i t sf b 刑砌 d 把钏t 蛔,sp e 璐伽a ls 组n d p o i n to ft l l ei i i n o v a 6 0 n 锄dd e v e 蛔p l n to ft h e1 0 c a ld w e m n g a 此h i t e c n 】伯lc l l l t i l 眦i d 盯m em 仪l 锄l i _ v i n gc 0 玳i i 垃。船;i tc o m b i i i e st 1 1 e 赫n tw i t ht h em o d 锄; i ti n d i c a 嗡al i i l l 【b e t w e s p a c ca n d6 n 砖hs 胁,t h ep a p c r 仃i e st 0p r o 恤t t l ee n l i g h t c n m e n t a n dt t i e 仃a i no fn l o u g i :i t sf 叫m 0 l e :mc o n s 仉l c 石o nd l e s i 印t 0c r e a l eab 嘶f i i la n d 伽衄f a 吡出l e l i v i n g 跚删n d i n g sw i m 也ec b a r 删s t i c s0 fn i n g b o k | e yw o f d :辩t d 铷n ts p a c cr e g i 伽l 佗 s o c i e l ) ra p 皿i 觚伽 h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本人为获得江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p ) 年g 月舶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江南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签名:导师签名:碰:二! 日期:矽年月蟛日 绪论 绪论 1 、研究内容 通过对宁波市境内大量的传统聚落的调研、分析,对民居模式、聚落整体布局模式进行 研究,归纳总结宁波传统聚落建筑文化的特征。并结合宁波特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人文 条件,分析宁波传统聚落建筑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在成因的分析过程中,不仅关注起主导 作用的关键要素对聚落建筑文化发生单独影响的方式和效果,同样也关注多元环境要素对聚 落建筑文化发生的系统性综合性影响的机制和效果。联系相关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中 提供的信息,分析宁波聚落建筑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并针对宁波传统聚落遗存的现状,探 讨对其进行保护、利用的原则和方法。 2 、研究背景 2 1 理论背景 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5 0 年代。在2 0 世纪的后2 0 年,形成一个 相对的高潮,不仅在所有的古典建筑研究典籍中占一定的篇幅,而且涌现出大量的民居建筑 研究专题著述,国内也有专门的民居学术会议定期召开。如果对这些研究作一个整体的观照 的话,我们会发现其方法论上潜在的一致性:即静态的视点。这种静态的视点所获得的研究 成果是聚落与民居研究的基础,这也是最近二十余年聚落与民居研究成果中最丰硕的部分。 在这种研究方法中,无法获得聚落主体( 即人) 的社会生活与空间的对应关系,它更多 地强调了研究对象的“器物层”的一面,而忽略了作为空间主体的人的个体生活。如果说在 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中,陵墓、坛庙等类型的建筑尚可以部分地忽略建筑与人的关系的 话,那么民居这一类型则最不应该忽略的一个研究类别。u 1 近年来,有学者开始从社会关系及结构入手,对民居进行研究。王浩峰先生认为,民居 因为把各种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纳入到它的空间组织之中而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属性,同时社 会关系在建筑中遵循着特定的空间模式而使其具有了相应的物质、空间属性。 陈志华先生在对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的研究中提出了整体地研究方法:以“生活圈”为 单元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单栋房屋;【2 】动态地研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引起村落和房屋的变 化;对一个地区的建筑类型、形制、构造方法、形式风格和聚落形态等与其他地区做比较研 究。从西方引入的种种新史观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学术成果也被运用到民居研究当中。 民居聚落研究必须结合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社会组织、经济制度、宗教信仰形成的地域 文化环境。建筑学的研究虽然不同于地理学、民族学的研究,但是相关学科所提供的概念为 我们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一一注重聚落的结构和形态,以及它们背后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圈 的诠释,注重探索研究聚落的整体面以及住区的空间结构和聚居形态,这种研究要侧重于血 缘及地缘对于宁波地区聚落和民宅空间组织间的关联性。这正是本文的研究取向。 2 2 现实背景 在主张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多样化的今天,如何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建筑是建筑师 长期探索和研究的主题。 当前许多地区的新居住建筑,一部分由于没有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习俗 和心理要求,一味的仿古,对传统民居盲目的照搬照抄,既不利于提高土地开发价值和建筑 师、规划师的创造力的发挥,同时也与城市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而另一部分居住建筑则由 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造成了现代居住建筑的特色的丧失和趋同,模糊了地域、文化与民 族之间的界限,在这种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中国的城镇建设和人居环境( 以城市住宅 小区为主) 建设,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来应有的亲和力,割裂了城市的文脉。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3 研究对象的限定 宁波位于浙江东部,隶属越海民系文化圈。浙江是历代北民南迁的主要选择地,随着移 民的迁入,不断地融会并丰富自身的民族文化,同时创造出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在浙江境内 古镇聚落星罗棋布,分布极广,总数约超过5 0 0 个。从聚落整体到民宅单体,无论是平面布 局,空间组织、立面造型还是构造装修、材料技术都有强烈的地方特色。这些古聚落,因历 史发展、文化沿革、风俗民情、地理限制等方面的原因形成各种各样不同形态的空间布局。 宁波所处的区域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脉络延续性,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 不可或缺的紧要地位。在此区域文化浸润下的的聚落建筑文化必然具备一定的统一特征。位 于东海之滨的宁波,具有得天独厚的海上交通地域优势。从7 0 0 0 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发祥地渡 口开始,发展到春秋时期的句章港,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一直到近代的“五口通 商”,宁波是我国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兴盛港之一。境内发现的距今5 0 0 0 多年 的河姆渡遗址,其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从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稻谷 遗存和6 支木桨、陶制船模型等,足以证明河姆渡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发源地和原始造 船航海活动的发祥地之一,并向4 周传布,越过海洋传至东北亚和东南亚。宁波港首次对外 开放于1 3 5 0 年前,海外贸易兴起,造船航海甚是发达。因此宁波不仅是历代北民南迁的移民 聚集地,是北、南文化频繁交流碰撞的发生地,同时也是与海外文化交流的场所。 但在近代宁波虽然是五个通商口岸,与国内其它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落 后,其开发建设程度较低( 特别是对于相对封闭的农村地区) 。但这种弱势反而为传统聚落 的生命延续、占民居的保存利用提供了空间。从对相关资料研究发现,很少有展现宁波传统 聚落、民居风貌的详细著述,更缺乏对其聚落建筑文化的深层次解析。在周边地域建筑文化 研究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宁波的空白被掩盖在其它地域的建筑文化特色之下,失去了其主 体精神。通过对宁波传统聚落建筑文化的研究,从中认识浙江民居的多元格局和主体特色, 并进一步探讨各自然地理因子和社会文化因子对聚落建筑文化的综合作用机制。 在对民居建筑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受当时建筑材料、技术水平的局限,一般的 民居建筑的生命都比较短暂。再加之所居住的宗族兴衰变迁、维修保护的能力限制,我们 如今在宁波区域内所调查到的民居实物遗存绝大部分只到明朝。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限定为 明清一一民国期间营建的聚落,结合反映该地区关于传统建筑文化的考古发现和历史资料记 载( 文字、图象、模型等) ,以求全面获得历史信息并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验证和说明 观点。由于聚落内部总是处于一定的更新和改造进程之中,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只要不同 于那些完全适应现代生活方式需要按照现代规划设计观念所营建的新民居建筑,保持和延续 了传统面目的聚落,便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列。 人类聚落由不同层次的空间构成,大到区域、地景和都市,小到村落及院落,彼此相互 关联,构成有机地整体。对聚落层次的界定取决于研究者的目的和方法。本课题是以村落型 聚落和集镇型聚落为主要研究单位,旨在考察宁波地区的传统居住文化,必须考虑宁波的社 会文化环境。由于城镇聚落受官方文化影响比较大,缺少民间居住文化的特征,而村落型的 聚落和集镇型聚落的物质文化状态和生活方式较为接近,更具民居文化研究的典型性。而且 村落作为中国社会结构中最小的地域单位,具有独立而完整的生活及行政组织功能。 民居聚落所处的生态环境、社会组织、经济制度、宗教信仰形成的地域文化环境不同导 致聚落所包含的意义不同,所具有的品格也不同。聚落品格往往取决于构成其“边界”和“中 心”的要素以及构成聚落的各种其他要素的聚集方式。所有这些要素可简单的分为物质形态 要素和非物质形态( 人文) 要素。物质形态是聚落的有形形态,是聚落社会经济、文化、技术 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当人们通过居住聚集在一起时,便形成聚落特有的社会文化关联, 显现出复杂多样的非物质形态意义。另一方面,聚落非物质形态要素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形 态要素来体现,与其结合构成丰富多样的聚落形态。聚落建筑文化也是由物质形态要素和非 2 绪论 物质形态要素组成的,不仅要注重聚落的结构和形态,以及它们背后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圈的 诠释,而且也应注重探索研究聚落的整体面以及住区的空间结构和聚居形态。 2 4 本课题的意义 传统聚落建筑所表现出的对自然重视、顺应、与亲和的价值取向,以及宜情悦志、寓教 于乐、以人为本的建筑原则,给现代建筑以无限启发,为现代中国的城镇建设和人居环境( 以 城市住宅小区为主) 的建筑活动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参考价值。特别是现在,我国现代建设的 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多元文化的溶入,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个性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不断被扩展和深化。 如何建造出符合时代、文化、地域肌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建筑,成为城镇建设和城 市住区建设关注的重点。 本课题以聚落为主要操作单位,从整体研究的角度出发,将一个地区的不同地域、不同 年代的建筑类型、形制、构造方法、形式风格和聚落形态等做比较研究,对宁波传统居住文 化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和探讨,通过动态的研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引起聚落模式和房 屋的变化,寻求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最终能够指导实际的工作。 注释: l 李东、许铁城空间、制度、文化与历史叙述阴建筑师,2 5 ( 6 ) 2 陈志华乡土建筑研究提纲一以聚落研究为例阴建筑师,1 9 9 8 。4 - 3 - 南大学硕学位论文 第一章宁波地区概述 1 1 地理位置 宁波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的东海之滨,居全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长江三角洲的东南隅, 宁绍平原的东端。地理坐标东经1 2 0 。5 5 至1 2 2 。1 6 ,北纬2 8 。5 l 至3 0 。3 3 。北 临钱塘扛、杭州湾,西接绍* 市的上虞、嵊县、新昌三县南濒三门湾,陆域南缘与台州的 三门、天台两县接壤,东与舟山市( 舟山群岛) 隔海相望。市境陆域东西宽1 7 5 公里,南北 长1 9 2 公里,总面积9 3 6 5 平方公里。境内地势由两南向东北缓慢倾斜。西有仙霞岭山脉的 支脉天台山和四明山,东北部和中部系卜纲冲积平原,低山丘陵间有小块河谷平原( 如图 1 - l 所示) 。 境内河网密布t 主要水系甬 江,为省内七大水系之一,全长 1 3 01 公里,流域面积5 6 0 9 平方 公里。内河水网纵横,兼收灌溉、 供水、航运、捧涝之利。酆东、 鄞西、扛北、姚慈平原水阿自成 体系叉互有联系,比邻城区构 成老市区向四乡辐射的内河水 网台称“三江六塘河”流域 面积占陆域的5 9 。象山港沿 岸和三门湾北岸分布着众多独 流 海的溪流。奉化、象山、宁 海、北仑小河网区独立成系。京 杭运河抵市区,延伸至镇海。 宁渡濒临东海,属北亚热带 季风气候。夏冬长,春秋短,四 季分明季风交替明显,雨量充 ;蒜溪市 黼; 戳0 沛温和湿润。冬季主要受西风 图1 _ 1 宁渡行政区划圄 带冷空气控制,夏季则受副热带高压、台风和西南气流影响多异常天气。严寒时间不长, 酷暑日子不多。年平均气温1 62 。南部降雨量多于北部,且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多雨区集 中在西部山区。全年有二个相对雨期,3 7 月第一雨期春雨连梅雨,第二雨期8 母月秋 雨台风雨多狂风雾雨。年平均降水量1 3 鹊j 毫米年无霜期2 3 0 天至2 4 0 天相对湿度 年均值8 l 左右属全国最湿润地区之一。 l _ 2 经济文化 宁波地处宁绍平原东端属江南鱼米之乡。唐代己是主要产粮区水稻亩产量达到当时 全国水稻的最高产量。宋代三北一带广植棉花,沿海各县外海捕捞、海涂捕捞较盛。清初番 薯的引种推广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开发。 宁波港是全国古老对外交通贸易港口之一,约历二千余年历史。宁渡港对外开放的历史 可追溯到唐代。日本遣唐使舶曾在明州靠泊上岸和启碇返航,“海外朵国,贾船交至”,形成 远航至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锡兰、波斯、埃及的“海上丝绸之路、瓷器之路”的起 点和通道。现在的宁渡港己转变成为由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湾港相结合的港口。 同时由于宁渡地处海滨,田少人稠长期来有外出经商传统,又受到浙东学派“工商皆 本”的启蒙思想影响,出现了一批实业家。逐渐形成了宁波商帮, 1 3 建置沿革 第一章宁波地区概述 宁波历史悠久,在夏商时期属“东夷”地,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 公元2 2 2 年秦灭楚后平定楚江南地,降百越之君,置会稽郡,始置为鄞、郧、旬章和余姚四 县。此后,历两汉、三国、两晋至南朝,均为四县并置。隋时以原鄞、郧、余姚入句章县, 是为宁波历史上最大县境。6 2 1 年废句章县立鄞州,设治于今老市区三江口。6 9 0 年废鄞州, 改为郧县徒治小溪( 鄞县鄞江桥) 。7 3 8 年8 月3 日始立明州。五代时属五越国。1 1 9 5 年1 月7 日改明州为庆元府。元代改为庆元路。明朝复名明州府。1 3 8 1 年3 月2 日,取“海定 则波宁”之意,明州改名宁波。宁波名称迄今已有6 2 0 余年历史。清代在行省与府之间增设 宁绍台道,1 6 5 8 年道置迁驻宁波。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1 9 1 4 年以清时宁绍台道政区置会 稽道,道尹行政公置驻宁波。1 9 2 7 年废除道的建制,县直属于省。1 9 4 9 年5 月2 5 日宁波解 放,市和专区并设,设立浙江省辖宁波市,并设浙江省第二区专员公署,由于慈溪、奉化两 县撤县建市,遂形成今宁波市的六区三市二县的行政区划l l j 。 1 4 入口迁移与聚落更替 新石器时代,姚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是我国东南沿海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文 化特征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河姆渡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边的文化,同时也验证了。 黄河、长江同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河姆渡遗址是以干栏式建筑为特征的聚落。在遗址中发 现了采用榫卯木作技术,居住木结构房子,据考证为“干栏式”建筑遗迹。这种既可防潮又 能防止野兽侵袭的“干栏式”建筑是我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的祖源。 河姆渡建筑遗迹所在地段西靠小山、北l 临湖沼,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略呈缓坡。房屋依山 而建,背山面水布置,地势低洼潮湿,需要把居住面抬高。在遗址中发现了较有规律的排桩 2 5 排以上,这些木桩的走向,总的来说,是西北东南,从这里的地形而论,是西南向东 北略呈缓坡而下,而干栏式建筑的纵轴正在等高的位置上。桩木打入地下,高出地面1 0 0 厘米,其上架设大、小梁承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基础,在基础上立柱架梁盖顶,形成了干栏 式建筑。出土的芦苇席残片,可能是椽木承托茅茨屋面的席箔,也可能是地板上的铺席,或 是围护墙,或用来分隔房间。根据排桩的走向组合,推测至少有六组( 栋) 以上的建筑,面 东,方向正北或北略偏西,最长的面宽至少2 3 米以上。进深约7 米左右,带有1 3 米的前 廊过道,据出土标本推测柱高约2 6 3 米。【2 】这种干栏式架空的建筑基础有利于通风防潮和防 兽类侵袭,非常适合当时的河姆渡气候地理环境。河姆渡遗址地处东海沿岸,“夏秋间太平 洋上形成的台风常由东南方向袭来,其猛烈程度可拔树倒屋,将单间的房子连品成列,既 可节约建筑材料,又能增强抗风的力度:而整幢房子呈东南一西北走向,可以从正面避开 台风的袭击,使房屋的受风面缩小到最低限度”。哺1 由此可见,7 0 0 0 年前的河姆渡人能正 确的认识地形、地貌,并且能巧妙利用它来为其所用,尽量减少台风对他们袭击的危害,是 整治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文化遗址中还发现距今约5 6 0 0 年左右、由2 0 0 余根桩木和长圆木等组成的水井,是 我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木构水井。水井的出现,更进一步证明了河姆渡先民定居生活的 稳定,并开始讲究饮水卫生。 有文献根据当时出土的资料,把该遗址的建筑物,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 栽桩架板的干栏式建筑,第二阶段是栽柱打桩式的地面建筑。第三阶段也是栽柱式地面建 筑。”1 4 j 但迄今为止,对河姆渡地区的文化遗址和调查远远不足以解释当时聚落的全貌,已 揭示的部分在整体所占的比重也远无法估计。因此,对新石器时代宁波地区聚落形态的认识 还是相当有限的。据张之恒先生研究认为:“从河姆渡遗址下层文化遗存所反映出的总体经 济文化水平,以及邻近同时代的马家派文化早期的社会经济形态来看,河姆渡早期阶段,尚 处于母系制的繁荣阶段,一座长屋可能代表一个母系氏族,抑或代表一个母系大家庭。四 夏商时期,宁波境属“东夷”地,当时在鄞县( 现鄞州区) 已经有奴隶制村落存在了。 约在原始社会末期,至迟在夏朝初,“鄞”已成为确定的地名,鄞由“堇”和“邑”( 1 s ) 两 5 一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字合成。顾祖禹读史方舆论纪要称:“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加邑为鄞”。通 过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在宁波地区发现的商周遗址以达几十处,大约在公元前2 1 0 0 l 1 6 4 0 年鄞县东南赤堇山一带形成了原始部落群;公元前1 1 0 0 一- 7 0 0 年鄞县南钱岙一带半山区出现 了奴隶制村落。 春秋时属越国。公元前4 7 3 年,越王勾践灭吴后,为表彰霸功,垂示子孙,筑城于旬余, 改称句章。此乃为今宁波境内有城之始。因此宁波地区深受越文化的影响, 晋室南渡之后,江东人口大增,宁波也逐渐被开发,专注于平原恳拓的开发是始于南朝。 后有宋室南渡,因宁波离临安( 今杭州) 较近,有大批的北方士族迁居至此,出现了南北文 化的交融。在宁波现有保留较完好的古村落中,大部分村落都由宋时的外地移民建立,迁来 之前,他们大多是仕宦人家,凭借文化优势和经营能力,使这些村落成为宁波最有文化成就 的,也是当地乡土建筑的代表。 此外,众所周知,宋末元兵的大烧掠,严重破坏了宁波的经济和文化。明朝建立后的初 期至中叶,各氏族力图振兴,大大强化了宗族制度。至清初,类似情况因为类似原因又再一 次进行。 回顾历史,根据有关史料不难推知,宁波境内的聚落规模不大。至元朝,宁波地区因战 乱之故,聚落发展水平倒退现象十分严重。明清时期,虽然中间也曾因为战乱的破坏而有若 干次倒退,但总体上仍是发展上升的。但是,这种发展并不平衡:平原地区发展较快,而丘 陵地区发展的程度则相对有限。 注释: l 俞福海,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宁波市志【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1 0 2 刘稚东南傣佬系民族源流初探 j 东南亚,1 9 8 6 ( 3 ) 3 于平陵半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建筑科技进步性及其相关问题比较研究 j 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 4 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j 】文物,1 9 ( 5 ) 5 张之恒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4 6 - 第二章宁渡地e 聚落厘民居的基本特点概述 第二章宁波地区聚落及民居的基本特点 2 1 聚落布局 “聚落”一词的原义指区别于都邑的居民点,但现在多指人类生活地域中的村落、城 镇和城市。聚落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特定的生话方式,井且有共同 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生括空间和领域。它既是一种空间系统,也是一种复杂的经 济、文化现象和社会发展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相 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正是由于自然生态系统、经济技术系统、社会组织系统和文化观念系统 的共同作用,使不同的聚落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具有不同的品格气氛。聚落品格往往取决于 构成其各种要素的聚集方式。这些要素可简单地分为物质形态要素和非物质形态( 人文) 要 素。9 物质形态是聚落有形的形态,是聚落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的物质载体表现形式,当 人们通过居住聚集在一起时便形成聚落特有的杜会文化关联,显现出复杂多样的非物质形 态意义并时时向人们传播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聚落非物质形态必须通过一 定的物质形态来体现。并与物质要素相结合,构成丰富多样的聚落形态。由此可见,人类聚 落由不同层次的空间构成彼此相互关联,构成有机的整体。 2 1 _ 1 形成 7 ,7 。,一一一一, 宁波地区一般每个村落多系同姓 :o z “。、o 、善三、。一 同族聚居,自古傍水而建,宅腺为巷,¥ ,一“r 、,j 。 大部靠近田地。由于过去的经跻是建 ,一。7 。二一 。i 。j 、| 二 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所咀反映在,;鼍4 。i 。h - 一 聚落的布点和规模上是分散而大小不,。7 、1 ,= 。, 等,而互相间的距离却不大远,都是+ 掣- i。一一, 选择有利地形建立起来的。较小的村 “。,一“一,、r 珏, 、 落多为自然形成的自然村,较大的村 o 5。 一 -t 、 落和集镇多由小的自然村发展扩大而。 , 成,有时反映出一定的规划思想,较一 。 ,一? 大的城镇则多按预定的规划意图或长 一,。 二 二。, 期习惯的规划方式形成虽然有时在、,。,一, 局部地方仍不免保留许多自然形成的苟,q ,。 特点( 如图 1 1 ) 。聚落初建时,房 一 屋原为整齐排列,i = 上后逐渐增建,往 往利用旧有墙壁互相连接。聚落内外 疆 图21 l 鄞闸区水网及聚落分布略图 ( 资料来源;宁渡市志) !j 。型j 涵譬; 羔曼骄i 博蟹 雩鹫群霞 闰 l 策落内部组织( 资料来源:浙江民居) 交通由若干干道、桥粱构通。聚落内部常见用小巷连通宽度l 公尺至l5 公尺不等。道路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建筑始多泥地面。桥梁多竹木构措,束代起,石砌桥粱增多。出现少数艺术造型的石拱桥 清代多数村内河岸、溪岸已驳石】勘,村桥、河埠普遍用石砌,宅弄、村道铺设石板、卵石 一般位于平原的聚落多为“一河两面街”或单面石板街,半山区系职面卵石街。 i b 图2 1 0 慈城镇总平面( 蛊料来源 自己的领域不受侵扰,人们采取了很多防 御措施。首先考虑的是以自然环境中的山 水为屏障,建立聚落;其次在村落的周围 构筑围墙防护。备家各户为防止盗贼,在 自家院落的出、a 口处设置围墙,解放后, 村中围墙逐渐废旧,村庄的界限亦随之消 除。但自然的地势环境己经约定恪成地划 定了聚落的领域空间确定了领域的形状 及范围。 前童村所处位置不在交通要道如盆 地似的为四面山所围,村前还有白溪作屏 障,村内建筑都高筑围墙,仅有大门可以 村庄位置多避风向阳,一般 均位于较平坦地区。村中房屋排 列紧密借以避风雨。房屋多朝 南或朝东南因以南向偏东为 尊,唯庙宇大殿方朝正南。 村中一般都有宗桐等建筑, 也有群众集台的小广场( 如图 2 - l - 2 ) 。 2 1 2 领域范围 宁波大部分地区是位于平 原低丘陵地带,往往缺少抵御外 来侵扰的天然屏障。为了保卫自 己,人们除了同族而居使整个 聚落布局紧凑,共阿来抵街外来 的侵略还会利用河岸、小桥、 山峪口作为村落的 口,易守难 攻( 如图 1 3 ) 。 浙江民居) 为了保卫村落的安全,捍卫 图2 - 】5 石浦老城墙 图2 - 1 4 前童古村落入口 出入( 如图2 1 4 ) 。这样的环境,正符合 人们的防卫要求,让人感到一种“领域癌” 和“安全感”。 而石浦老城则用筑城墙来构建自己的 领域范围( 如图2 - 1 5 ) 。城高二丈三,周 长六百有七丈辟有西南北三座城门。老 城以山头为制高点南门直面海湾不过百 米远- 城墙依山势适逢盘旋,用以挡倭患 盗贼。 2 1 _ 3 领域标志 宁波地区的聚落一般都有标志,常见 第二章宁救地e 聚落及民居的基本特点概述 的标志物有“风水亭”、“牌坊”、“象征树”等。这些标志物常常建在村内或附近的山岗、峰 顶或位置显著的地点,或是进出聚落的必经之路导航。 “风水亭”在江南是一种常见的标志物( 如图2 - 1 缶) 。 “牌坊”是聚落领域的大门既作为领域的标志物,有是领域范围的界定,更是村落荣 耀的象征。因此,村民便会在心理上形成“家”的印象。并且在一看到它的时候安全、亲 切、自豪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如图2 - 1 4 ) 。 “象征树”通常被栽种在村落边上较为醒目的地方,如入口处或较开阔的地段,使人 在很远的距离就能看见。它是视觉形象上的标志,具有引导视线的作用( 如图2 1 _ 7 ) 。 图 l 石韩岭广济亭图2 - l - 7 鄞州石浮桥村口象征树 作为领域标志的物体一般所处的位置相对独立、突出,本身的形体也较为独特,尺度较 大,因而容易从周围环境中脱离出来成为视觉中心。它作为标志,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们从远处就可以看到整个聚落的地理位置。同时这些标志物作为整个聚落领域的象征有 利于人们识别环境和记忆环境。 2 2 聚落公共空间分析 聚落中的公麸空间是关系到聚落稳定完整的锁钥是聚落物质环境建设的中心内容必 然会得到可以营造。通过这种i 憾的营造,使得它对聚落成员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吸引得到极 大的提升,增强了聚落成员对象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保障了聚落的存在。 每个聚落中都会存在一个能够起到将整个聚落凝聚为一个整体的关键性的公共空间,它 使得聚落得以成为一个聚落。它在聚落空间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往往是聚落吸引 物化的表征。 宁波地区的聚落大多聚族而居。聚落的形态和结构聚落的生括等都是咀宗族或亚宗族 为划分基础,聚落的生活圈,即市场圈、婚姻圈、祭祀圈等等都与宗族制度密不可分。“ 囡此。聚落中的公共话动空问,包括祠堂、水井、广场、街道等都与其宗族联结起来,表现 出极强的凝聚力。 这些聚落即使是面积不大的小村落,都会有着数量众多的公共建筑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公 若空间。这些公共空间用途迥异含义也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都是供聚落内成员集体活 动,具有特殊意义的公共场所。它们不仅是沟通村落内各成员以及整个村落联系的重要元素, 而且作为情感载体,承载着各村落成员宗教信仰情感成为社会习俗交往方式的产物,同时 还对聚落的布局和景观有着很大的制约。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这些众多的公共空间中,桐堂、戏台、寺庙是宁波地区自然村落中昂为常见堆为典型 的公共空问,这些空间不仅为当时孤立封闭的乡村进行有限的社会交往提供了不可取代的公 共场所而且也集中反映了当地民俗风情、生存方式以及建筑技术与艺术水平, 2 21 公共空间的类型 l 、祠堂 宁波地区的村落多为聚族而居,村内必有一姓或数姓的大家族,建宗祠( 家庙) 以祭祖 修宗谱以滴血缘脉派,订家规约制家风故一宗柯立一家族立。对于以血缘维系的聚落来说, 祠堂是必不可少的公共建筑,它既是家族的象征也是维系血缘芙系的纽带。尤其在宁波, 建立了大量的以血缘为纽带的村落,以姓氏为名的柯堂成了村里不可缺少的建筑,它既是家 族的象征,也是维系血缘关系的纽带。由于它起着敬祭祖先的作用人们以同祖意识在祠堂 里进行祭祖活动。在除此之外,祠堂作为宗族组织的公共活动中心还具有宗教、行政,教 育,甚至文化娱乐的功能。凡祭祀或庆丰收,常约戏班在戏楼演剧,其时族内人等均搬座观 看,并向邻村旁族开放。 宁渡村落中的祠堂一般采用严格的轴线对称布 局,院落空间由数进建筑构成,一般包括大门、仪 门、正厅、后寝等前殿多有戏棱,中厅可议事, 后堂祭祖也有中、后堂合一( 如图2 2 - 1 ) 。柯堂的 正厅亦称享堂、祭堂,是拜祖先神主、举行祭祀仪 式及宗族议事之所,后寝为安放祖先牌位和悬挂祖 先画像之所。依据宗法观念及其制度,祭粗是非常 神圣和严肃的事,涉及到祭祀的类型、祭器、供品、 祭告的内容、有关人员的职责、祭礼的程序、祭后 的宴会等。通过隆重的祭祀活动,达到后辈与祖先 精神上的沟通,祈求先人保佑在祖宗的感召下把 宗族成员团结在一起,正是清初宁波籍经学家万斯 大在学礼置疑宗法中所云:“统族人以奉祀也, 祭已德之祖,而收见在之族”之意。 图2 - 2 - 1 鄞州秦氏余庆堂 宁海的前童村是一个以祠堂为中心建立的聚落, 虽然是以单一姓氏为主,然而由于人口的发展原因,又形成了不同的支宗,因此宗祠下面还 分有支柯和家祠,所以在村内共有柯堂3 】座。其中童氏大宗祠,建造于明年初洪武1 8 年, 占地1 _ 2 亩,檐头四注,两廊发 阁,南高戏台,北存祀室。其它 支宗的俨思祠4 、永言祠。、 崇本祠等数十座小祠环村而 筑。这些大小祠堂作为聚落组团 和家族的中心,民居均围绕其分 布,整个聚落就形成了有一些不 同的居住生活领域和空问范围 的簇状群。因此祠堂是人们聚会 和交往的第一空问,是人们内心 神圣的所在,也是社会结构的中 心。 2 、戏楼 戏楼建筑是农村建筑中最 图2 - 2 2 韩蛉戏楼 第二章宁波地e 秉落及民居的基本特点概述 具娱乐性质的场所( 如图 2 0 ) 。在祭礼和过年过节时,村中总要出几场乐舞、戏曲,以增 添喜庆热闹气氛,戏楼建筑就是在伴随着乐舞、戏曲艺术,而进一步兴起发展。开始只是供 演出用的空场,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为了解决观赏的问题,表演区便相对升高,为了遮风 避雨,又在露台上加建了屋聩从而形成了一种楼台建筑。随后后又在后面、加建侧墙,加 强了演唱的音响效果,也排除了视线的干扰。 戒楼是江南广大农村不可缺少的公共建筑,在浙江尤为突出。浙江的传统地方戏曲十分 发选戏种多样。至今宁波农村逢年过节常有戏班子在各村落里搭台表演,因此在各村落 里也势必有专门的场所供其演出。 3 、寺庙 在封建社会宗教迷信受到提倡和保护,很多聚落都建有寺庙,其规模大小常与聚落大 小有关( 如图2 2 3 ) 。在一些较大的城镇中,寺庙往往占地很大,设在水陆交通入口或交汇 点、街道的中心地段或地势显著的坡顶。 前有广场,内有院落,不仅进行宗教话 动,而且也往往是集市和文娱演出的场 所。在庙前广场或寺院内部常建有戏楼, 在庙会节日期闻寺庙实际上变成商场 及游乐所在。 庙宇中唯独孔庙与佛、道等宗教庙 宇不同这是因为封建统治者把孔子推 崇到至尊的地位,文武官员在庙前都要 下马步行,因此孔庙犬都不设在交通频 繁的主干道上。建筑也较庄严富丽而 且不在内进行商业或文娱活动。 图2 2 0 鄞州东林寺 在宁波的农村,经常可见庙宇( 如 图2 - 2 1 4 ) ,这里所谓的庙宇和寺庙建筑, 不同于在名山大川之中的庙堂寺观,是 一个世俗化的宗教场所。观音菩萨、关 圣大帝、文吕大帝、真武大帝、财神、 土地、龙王、药王等等,只要是能保佑 祈福的,就能在村落里找到他们的庙宇, 材民们求神拜佛不是出于某种虔诚的 宗教信仰,而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之 事,为了能得到求助与解脱,而进行祷 图2 2 4 象山石浦关帝庙 告祈求,往往是有神就有庙,这里充分 体现民间信仰的实用性与功利性届时- 这种村里的庙宇还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由于村 中庙宇常会在内部建有戏楼或者庙宇前面往往留有空地,逢年过节,往往会在这里举行盛 大的祭耙活动,演出各种剧目。例如象山石浦的关帝庙座落于古镇的中心道路的尽端。因而, 村落中的寺庙是村民们的欢娱场所,是比较重要的公麸建筑。 这些庙宇正如上面所分析的那样,村民对其都寄托一定的保佑祈福的愿望,同时也是村 落重要的节点,构成村落空间的高潮。 4 、广场 聚落中的广场很少预先合理规划,大多是从某些功能,在聚落发展的过程中自拣形成。 除了某些公菇建筑,如宗祠庙宇前面的广场是与建筑物同时产生,可以按设计做成规整平面 外- 一般都是不规则的平面,面积也不甚小者只有一百平方米左右。 旺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设置在寺庙、宗祠等公共建筑或大宅第门前的入口广场( 如图 2 、2 2 缶) 主要为 了停放车轿、人流集散和突出建筑的重要性,造成一些气派。但庙前广场常常同时也就是集 市贸易和节日演出( 地方戏、杂耍等) 的场所,特别是在宗教节日、庙会期间更为热闹,庙 前常建有永久性戏台。 图2 五 韩蛉金氏宗祠前广场 而作为水运装卸及临时堆放物品之用 的交通广场常设在河道码头泊岸边、河端 等水陆转运的交接点。为陆上道路的三叉、 十字、五叉路口及弄道转折点也常有一个 小广场作为交通缓冲和流动商贩停留之 处。 还有极具水乡村镇的特点的水源广场 及休息之用。 图2 - 2 石梅墟镇局部平面 ( 资料来源:浙江民居) 常设在河边、池边、井边等处是为了取水进出 此外,还有一些广场是为了堆放生产工具或打晒谷物而设。 这些各类广场,是聚落中人们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和文化休闲话动的中构核心并使聚落 形态呈一种多核心凝结结构。 2 2 2 公共空间的位置 这些公共空间有些会位于聚落中轴线上或街道的尽端。由于公批空间在地位上的重要 性其往往位于聚落轴线上,如位于中轴线上的戏楼和位于石浦古镇中轴线尽端的关帝庙; 也有的公共空间位于聚落的出入口址,传统聚落的出入口娃是聚落空问的起始点,它不但是 聚落的交通枢纽,而且也是人们忙集交往的公其活动场所,是公共建筑的最佳选址,大多数 的宗祠往往建在此处:更多的公共空间常会位于聚落的中心,聚落的几何中心对于整个聚落 的各个边缘都有近乎一致的控制作用对于聚落内的居民们来说,这是公共集会的良好场所 又由于祭祀和娱乐活动所具的心理向心缘故,所以一些公共建筑往往成为聚落的实际形卷的 中心。如位于宁波城中心上的城隍庙和关帝庙。 2 2 3 公共空间的作用 公共空间对聚落空问层次起划分节点的作用。在宁波传统聚落中每一个被区划的地域 都有自己的庙宇或祭祀中心。正如彭一刚教授所说“村落空间往往便困这种亲疏远近关系c 血 缘关系) 不同而自然的呈现某种地域上的区划一”位于宁波鄞州的大多数村落,都是通 过柯堂家庙和道路系统,村落的整个形态空间自然的被划分为几个部分。而这些公共空间正 是这几部分分界的控制点和转折点。 墨三兰主垫些些墨堡墨垦星盟苎查矍皇塑望 公共空问是聚落的公共括动中心。正如上面分析,传统聚落中公共建筑,尤其是庙宇和 宗祠,并非一个单纯的祭祀空间,一些大型的集会、村落家族大事等往往也在这里举行。宗 教和信仰都程世俗化,庙宇前一般都有一片空场,成为聚落居民进行交往的公共活动中心。 定期举行的庙会,连年过节请戏班在戏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