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陈平.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陈平.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陈平.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陈平.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陈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摘 要 陈平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在亡秦灭楚、建立西汉的过程中充当了重 要的角色。在刘邦去世后,又在混乱的局面当中站住脚跟,在诛杀诸吕中充当了主谋, 并为西汉皇室挑选了继承人,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生产力迅速的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经济上得到壮大的新兴势力,谋求更多 的权益,需要造就出为其服务的人物。思想领域,新兴势力也需要选择一种能解决社会 实际问题、兼容并包的成熟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历 史的选择。 陈平出身劳动人民,有着自己天然的优势,丰富的社会阅历,使他了解劳动人民的 疾苦,从而为其政治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显示出陈 平的政治抱负和志向,激励着他向着目标前进。每个人都有向往成功的愿望,但必不可 少的是聪明才智和随机应变、审时度势的能力,陈平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成功自然向他 招手。另外,陈平在军事上的才能、处世之道都是其成功不可或缺的。总之,陈平的出 身、聪明才智以及把握机遇的能力、军事才能和处世之道等因素综合结果把他推向了时 代潮流的前列,可以说陈平是历史的选择。陈平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和自身因素偶然 性的必然产物。 评价陈平,应坚持“以公平之心,勿以爱其长而护其短,勿恨其过而并没其功”的 态度。首先,应该给陈平正确的定位,因为陈平正确地认识理解社会的条件,促进了历 史向前发展,但是要明确历史是劳动人民的历史。其次,我们要把陈平放在历史的角度 来看,还原当时的社会条件,也就是从当时的条件出发,不能以现在的水平来要求历史 上的陈平,要根据陈平的实际行动和政治行为来给他正确的定位。评价陈平,不能忽视 全面的观点,陈平作为其阶层的一个代表,有其特殊性,也有普遍性,有其优点,但是 也有其缺点,他的任何政治行为都是有利有弊的。最后,判断陈平的历史功绩,根据他 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应当肯定的是陈平的所作所为客观上顺应了社会发展的 需要。 关键词:关键词:陈平 历史的选择 评价 3 abstract chen ping is the outstanding statesman and strategist in western han dynasty. h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ath of qin dynasty, the perishing country of chu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fter liu bangs death,chen ping kept his feet in the chaotic situation. he served as a mastermind in the totally killing lv family. what is more, mr chen seleceted the heir to the royal family of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maintained the situation of stability and unity. the wide use of the iron made the productive forces develop quickly, which would inevitably demand the change with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y sphere. in political regions, the new power who developed the economy quickly demanded more power and wealth, thus causing cruel wars. that required the characters who were adapt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within the chaos.in ideas, with the revolution of the economy and politics, ideas had a tendency from the encouraging diverse thinking to collabrating. confucianism was chosen by the history in that situation. chen ping, born of the working people, had its own natural advantages and rich social experience. he understood the working peoples sufferings, which laid a good foundation of the political career. being a prime minister, gaining the average meat, shows chens great political ambitions and aspirations, which encouraged him toward the goal. of course, everyone has a desire to succeed, but it is essential that you have intelligence and resourcefulness, the ability to size up the situation. chen ping ,who had such a capacity, was waved naturally by success. in addition, chan pingmilitary skills and life skills are essential to its success. in all, at that time the follow factors, such as mr chans origin, social e experience, wisdom and the ability to seize opportunities in areas pushed him to the front of history. as you can put it, chen ping was a historical choice and was an inevitabl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ir own inevitable result of accidental factors. we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to evaluate chen ping balance his strengths and shortcoimgs and merits and faults with the fair heart. first of all, we should give chen ping a correct position. firstly, the recognition of mr chens historical role is necessary because 4 chen ping understand social conditions correctl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forward, but it must have a clear history which belongs to the working people; secondly, we look at chen ping on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and restore the prevailing social conditions, that is,we should not demand the history of chen ping for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but from the actual time.at the same time, give him the correct positio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action and political action; evaluatiing chen can not be ignored the overall point of view. chen ping,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class, has its own particularities, and universality. it also has its advantages and its shortcomings. his acts are beneficial to any political acts but also haveits disadvantages; finally, it is certain that chans actions comply with the peoples wishes, for example, the existing ping temple, chen ping tomb, chen ping ancestral hall, which could see peoples memorying mr chans feelings. key words s:chen ping, the choice of history, evaluation 1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论陈平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 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一陈平研究学术史的回顾 (一).历史记述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最早对陈平进行记载的著作。司 马迁史记不仅在陈丞相世家中对陈平进行了描写和评价,而且在高祖本纪 、 吕太后本纪以及绛侯周勃世家中有着相关的记述。司马迁在史记陈丞相世 家 写到了陈平的雄心壮志, “使平得宰天下, 亦如是肉矣” , 与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 “大丈夫生当如此” ,都是借主人公之口表达其志向。在文中描写陈平六出奇计更是词 中寓赞, “捐金行反间计,离间项羽君臣” ; “以恶草进楚使” ; “夜出女子两千,解荥阳 之围” ; “蹑足请韩信稳定军心” ; “请刘邦伪游云梦擒韩信” ; “解白登之围” 。 汉书张陈王周传中多同于史记的记载,但是增加了吕后欲王诸吕,王陵、 陈平和周勃的对话,体现出王陵的耿直、陈平的善变。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比较详细的描写了陈平的事迹,还记载了陈平在吕后专权, 陈平患诸吕,力不能制,恐祸及己,在此时写到了陈平的心理变化。 关于陈平的“六出奇计” ,后人认识还是有分歧的,宋代的魏了翁古今考中, “六 计”指间疏楚君臣、荥阳夜出女子两千人东门、蹑汉王封韩信、伪游云梦擒韩信、平城 解围以及从击臧荼、陈豨黥布。明代冯梦龙智囊补中, “六计”指捐金行反间、恶 草具进楚使离间亚父、夜出女子两天解荥阳围、蹑足请封齐王信、伪游云梦缚信以及使 画工图美女间遣人遗阏氏说之解白登之围。甚至有人怀疑六出奇计并非上述记载, “世 莫能闻” ,司马迁都没有记载。 关于陈平的出身与属性问题,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劄记的汉初布衣将相之 局中说陈平“白徒”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说陈平是“游士” ;孙玉太的论陈 平与周勃之间的关系中,说陈平是知识分子的普通农民。我认为都有道理,但是只是 针对陈平某个时期的归纳和分析,应该把陈平放在发展的过程中给他定性。 (二).评论陈平 1.古代 1.古代 司马迁在史记陈丞相世家称赞“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 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倾侧扰攘楚魏之闲,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纠纷之难, 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 2 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司马迁赞扬陈平早已树立远大的理想,最终功成名 就,是别人不能比的。 班固在汉书张陈王周传赞“陈平之志,见于社下,倾侧扰攘魏、楚之间,卒 归于汉,而为谋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平竟自免,以智终。 ”班固在言语中显示出 对陈平赞许。 西汉刘向在新序杂事中谈到“秦不用叔孙通、项王不用陈平而皆灭,汉用之 而大兴” ,更为直接的是“此谓陈平也,宏大达通也。 ”他高度的赞扬陈平的贡献,把汉 兴与陈平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汉朝扬雄的法言中“或问近世社稷之臣,曰若张子房之智,陈平之无悟,绛侯 勃之果,霍将军之勇,终之以礼乐,则可谓社稷之臣也。 ”指出当时社稷之臣的条件。 曹操说,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 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 三国志许 靖传中有“昔伊尹去夏而就殷,陈平违楚而归汉,犹曜德于阿衡,著功于宰相”的说 法。 东晋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外篇博喻中谈到, “小疵不足以损大器,短疢不足以 累长才夺田不可以薄萧何,窃妻不可以废相如,受金不可以斥陈平” 。 他认为不能 因为受金而否定陈平的才能,能够正确的认识陈平。 范仲淹在范文正公文集选任贤能论中, “王者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 下乱,张良陈平之徒,秦失之亡,汉得之兴” 。范仲淹把张良、陈平看做是贤杰,是秦 亡汉兴的关键所在。 翁洲老民在海东逸史遗民中赞陈平“太公佐周而周王,陈平在汉而汉兴” 。 以上观点持赞扬陈平的态度,承认陈平的历史作用,司马迁、班固、扬雄、曹操、 葛洪的观点都是比较客观的评价。 但也存在夸大陈平的个人作用, 比如刘向、 翁洲老民。 北宋程颢在二程遗书杨遵道录中说, “陈平只是幸而成功,当时顺却诸吕, 亦只是畏死,汉之君臣,当时岂有朴实头为社稷者,使后来少主在,事变却时,他也则 随却。如令周勃先去北军,陈平亦不是推功让能底人,只是占便宜,让周勃先试难也, 其谋甚拙,其后成功亦幸。如人臣之义,当以王陵为正。 ”程颢崇尚儒家的礼义,批评 陈平的黄老之学“无为”观点。 南宋学者黄震在古今纪要卷二陈平中说, “陈平,奸诈小人。高祖既 崩阿吕后王诸吕,几亡汉。端居深念时亦自无策,赖陆贾傅会将相,周勃为将诛诸吕, 3 平为相,亦与窃汉安之名,不知汉亡有此不安者,皆陈平之罪也。 ”一句小人,否定了 陈平的一切。 明代的张时彻在芝园集陈平周勃中评论陈平, “陈平安刘氏盖侥幸以就功名, 而非乃心王室者也,始则阿谀以取荣,终则观望以趋利,刘氏之祸非吕氏也,陈平也, 刘氏之不亡,天也,而非陈平也。厥后陈何弃市灭国非不幸也” 。他指出,一切都是天 意所为,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明代的姚舜牧在来恩堂草吕后欲王诸吕中评论说, “吕氏武后俱妇人称制者, 俱欲立其族人,但吕氏性强悍有言即吐出当时吕氏有言,王陵以正对,陈平周勃宜 继之,则可斩其谋,而当时无后日之患矣,乃二人者畏其强悍阿意从之,使产、禄辈有 一种凶暴之才握其兵柄,而太尉无以措手将若之,何故知平勃之能,全社稷定刘氏者乃 齐王朱虚侯之所为,而非其功也” 。他指出诛诸吕是齐王朱虚侯的功劳,否定陈平。 明代黄汝亨在寓林集卷二十一陈平中评论陈平, “曲逆侯出奇计者六而天 下莫不多其智也,愚庸子曰此智盗也。能阴而不阳窃人之有以为已有也。何以明之,彼 弃魏而楚而汉,以护军为市而窃其金也。荥阳之危以反间得脱,然而黄金四万斤汉王与 之而不问出入也,则又以荥阳为市也。汉王怒淮阴侯之请王也,蹑汉王而卒许之,又窃 于良以为功者也。淮阴侯无反而不足烦云梦也,诚反而以兵袭云梦,即召之不来,召之 来无反明矣,而因擒之,则又窃淮阴侯以为功者也。开平城之围有大功焉,昔者张仪不 许郑袖乎,则张仪之智也。斩樊哙而以身幸吕后而留宿卫也,听王诸吕而汉几乱,此又 窃汉,以结于吕氏也。微王陵,微朱虚侯,平安刘乎,吕后不死,太尉不得入北军,平 安刘乎吕王而窃汉,汉留而窃平吕以为功。盖平之言曰:我多阴谋,道家之所禁。 平亦自愧其智也,夫窃物者夜行而昼伏,欺人所不见而负之以走,平之智类是乎,然能 愚天下之入奇其与子房并称,而窃智名也,故曰智盗也。 ”他指出陈平六出奇计,实际 都是智盗,而非陈平真正的能力所为。 清朝学者刘体仁在通鉴札记高帝用权术之士而不专任中, “高帝二年陈平亡 归汉,陈平有附和之罪,而无纤毫之功,高祖言其难任信矣” 。他指出陈平因 为没有任何功劳,而高祖才说陈平难任,显然是不成因果关系的。 清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史记中,提出“陈平邪说” , “陈平,小人也, 汉得天下皆韩信功,一旦有告反者,闾左蜚语略无证据。平不以此时弥缝其隙,乃倡伪 游云梦之邪说使信无故见黜。其后为吕后所杀,直平杀之耳。迨高祖命即军中斩樊哙, 而平械之归,哙吕氏党也,故平活之,其揣时附势如此。目平六出奇计,而其解白登之 4 围特画美女以与阏氏,计庸鄙,又何奇焉。 ” 综合以上对陈平的评论,他们彻底否定陈平的历史作用,比如程颢、黄震、张时彻 黄贞父、刘体仁等。 分析以上几种观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各时代的思想差异所造成的。在汉朝, 黄老之学兴盛,让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能认同陈平。到明清时期,随着思想控制的加强, 儒家思想受尊崇,多数学者对陈平的黄老之学是持反对的态度,如程颢、黄震等。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在民间还依然存有其他的思想,所以有像翁洲老民的评论。 提到陈平解白登之围的奇计,世莫得闻。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说到,汉之所以 动阏氏解围者止于重赂而已,乌有所谓奇秘之计哉,在韩王信、夏侯婴、匈奴等传都说 到,另一则以美女动之,不惟鄙陋可羞,亦诬陈平甚矣。 史记注译关于陈平解白登 之围的奇计,也是两种说法:一种是用重金贿赂,二是纳美女于单于来威胁阏氏。真是 如此,不知道陈平的做法还能称的上是奇计吗? 2.现代 2.现代 在论文方面,关于陈平的成功的原因方面,陈晓光在领导文萃2009 年第 8 期发 表的陈平三策兴汉室指出陈平“三策”追求实用、预知危险、不办没谱的事,是其 立足的简短的概括。孙玉太在山东大学学报2005 年第 2 期发表的论陈平对陈平 的志向做了总结, “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故亦远矣” 。单单依靠陈平的主观因素或者 客观条件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是当时历史发展必然和自身因素偶然性的共同作用。 士居、 开存在思维与智慧1996 年第 1 期发表的奇才 奇智 奇谋指出陈平的事迹, “首 先是违俗择婚,割肉言志,其次三异其主,择善而从,最后六出奇计,安邦定国” 。冯 尔康教授在紫禁城1985 年第 1 期发表的萧何、张良、陈平在建立汉朝中的作用 充分地肯定了陈平等文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为西汉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孙玉 太在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年第 2 期发表的论陈平与周 勃的关系中,指出“陈平、周勃都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他们着眼于国家利益,具有推 贤让能、唯才是举的高尚品格,对现在社会具有示范作用和警示意义。 ” 从以上可以看出历代学者对陈平的一生的概括和评价都不具有整体性,不够完美, 有的评论更是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希望能在此尽微薄之力,为陈平研究添砖加瓦。 5 二造就陈平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陈平,伟大的政治家、谋略家,出生年代不详,卒于公元前 178 年。秦末汉初阳武 户牖乡人(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 , 陈留索昏库上里社铭记载: “惟斯库上里,古阳 武之户牖乡。秦时有池子华为丞相。汉兴陈平由此社宰,遂佐高帝,克定天下,为右丞 相,封曲逆侯。 ” 1陈平相继在魏、楚、汉担任太仆、都尉、护军中尉、郎中令、左丞相 和右丞相,平步青云形容他也不为过。 陈平出身贫寒,少年立志,公元前 205 年,投奔汉王,开始其成功的政治生涯,六 出奇计,安邦定国,先后辅佐汉高祖、汉惠帝以及汉文帝,最终功成名就。 秦末汉初,政治局面混乱,统一的潮流不可逆转,势必建立新的朝代。思想领域, 社会思潮激荡, “百家合流”成为趋势,必然出现新的思想来适应历史的需要。这样的 情况下,陈平顺应了历史发展,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可以说陈平是历史的选择,是当时 历史发展必然和自身因素偶然性的必然产物。 (一).历史选择陈平的必然性 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 前提。换句话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就是发展生产的历史,即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的矛盾运动过程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方式中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 决定性的方面,而且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能够展现出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 果和能力。生产力的变化与发展,必然推动生产关系发生量的或质的变革发展。同时, 生产关系作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对生产力又存在着反作用,起到促进或者 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一定的社会关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 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诸多形式构成该社会的上层建 筑。其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所谓的社会经 济形态, 就是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与其上层建筑相统一过程中的 存在的方式,归根结蒂我们可以看成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因而,一 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发展,必然是由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来决定的。 1 邓安生蔡邕集编年校注卷一编年作品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第 46 页。 6 1.生产力发展状况 1.生产力发展状况 春秋战国以及秦末汉初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铁器的应用,促使春秋战国时代经济 的迅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得到巨大的提高。在考古发掘中,河北兴隆的燕国遗址出土铁 器达到八十七件,在河南的魏墓中出土铁农器达到五十八件,河北石家庄的赵国遗址出 土的铁农具占到所有出土农具中的百分之六十五以上, 而且种类繁多, 2说明了在战国时 期铁器广泛的应用于农业生产。 由于铁器的广泛应用与推广, 使生产耕作方面发生变革, 铁犁牛耕得到重视。 “以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膚田牛。卒岁,以正月大课之,最, 赐田啬夫壶酒束脯,” 3,足以见证统治者对耕牛的重视,可见牛耕在农业方面所做 出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由于人是生产力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劳动 者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也导致人身依附关系逐渐的松弛,极大地调动了劳动人民的生 产积极性,必然相应的引发社会结构构成的演变。 2.政治领域 2.政治领域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相应的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各国为适应发展 相继进行变法运动,我们比较熟悉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 变法等,在客观上形成以下方面的影响:首先,土地所有制形式开始发生变革,奖励军 功等措施,极大的增强了人们争取功名利禄的信心,使一股新的势力迅速崛起,并且他 们在政治上要求取得更多的权力,从而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其次,在社会变革中产生 的新的势力要求, 为了更多的权力和财富进行混战, 使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备受煎熬, 内心希望和平安定。其三,促使社会阶层发生变革,士的地位逐渐地提高,适应能力很 强,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强,成为各国君赖以成功不可或缺的角色。墨子曾说, “入国而 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 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 4“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 完,畔魏魏伤” 5。说明士人地位举足轻重,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 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6,士人成为历史发展的必需品。 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变革,目的是富国强兵。变法中,商鞅依靠的是 旧贵族统治集团,但是得到了新兴阶层的拥护和平民阶层的支持。奖励军功,适应了当 2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春秋战国史 ,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49 页。 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 ,文物出版社 1990 年,第 164 页。 4孙诒让墨子閒诂亲士 ,中华书局 1954 年,第 1 页。 5王充论衡卷一三效力篇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第 204 页。 6孙诒让墨子閒诂尚贤上 ,中华书局 1954 年,第 27 页。 7 时时代的要求,同时削弱了旧的贵族,给新势力增添了砝码,客观上为新的生产关系的 产生创造了条件。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具备了统一的能力,在战国末期的争霸战争中取 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国家。显然,秦始皇的 统一,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但是统一后,劳动人民所期望的、所要求的和平局面, 变成了泡影,依然在残暴统治下生存。自然,残暴的统治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推翻残暴的统治,这样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虽然陈 胜、吴广以失败告终,但是秦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楚汉相争,需要适应潮流的人物涌 现出来,去帮助完成天下的统一、社会的稳定,给人民所希望的和平。士的作用在此时 显现无疑,因为此时的士阶层是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发展,是新的事物,具有顽强的生命 力,他们大多数文武双全,有相应的统治经验和一定的社会阅历,拥有沟通之便,对上 可以体察政治动态,对下可以沟通风俗民情,所以他们是统治者可以依赖的力量,而且 事实上也是社会希望的所在。历史造就了他们,同时历史又迫切的需要他们。 3.思想领域 3.思想领域 政治领域的变革, 必然引起思想文化的变动。 随着统一趋势的不断的增强, 以往 “百 家争鸣”的局面也开始向合流的趋势发展,各家相应的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丰富和完善, 来适应社会的要求。此时黄老之学成为时代的“宠儿” 。 黄老之学在西汉初年得以兴盛,首先与人们要求社会安定的心理是有关系的。孟子 曾对战国时期的人们所受战争之苦作过揭露: “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 7秦始皇对人民施行残暴 的统治,严酷刑罚,让人民忍无可忍,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秦末农民大起义,随 之而来又是楚汉之争,这种局面整整持续了七年之久。到公元前 202 年刘邦重新安定天 下时,整个中国大地已是满目疮痍,人民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社会安定,生 活美好安宁的愿望,便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向往和呼声。社会思潮开始转向求安思治, 因而使主张与民休息的黄老之学得到发展的契机。 其次,频繁而长期残酷的战争,使生产搁置,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人口损失严重, 大片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恢复和发展经济,安定人民生活成为当务之急。 “高帝 南过曲逆,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 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 故 问御史曰: 曲逆户口几何?对: 始秦时三万余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 7 孟轲著、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卷七离娄上 ,中华书局 1960 年,第 175 页。 8 户 。于是乃召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 ” 8财政上遇到了严重危机, “汉兴,接秦之敝, 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 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无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 9因此,恢复 和发展经济,稳定人民生活,成为统治者面前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黄老之学主旨是是 与民休息,恰恰适应当时的环境。 再次,百家争鸣向合流趋势的发展以及思想领域的现实也与黄老之学有密切的联 系。汉朝建立后,选择哪种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成为面临的最大问题。秦朝的残酷 刑罚使法家思想臭名远扬,汉朝如果继续选择法家思想,显然是违背民意的,是不切实 际的。如果选择儒家思想作为统治的指导思想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儒家经受了秦始皇焚 书坑儒的打击,基本上消失殆尽,如果要它为汉朝服务,必须重整旗鼓。但是在当时紧 急的情况下,也是不切实际的。由于战争和焚书坑儒,其他思想也均遭受严重打击,当 时可以提供给汉朝的成熟思想实在不多。在交错复杂的思想文化氛围之中,黄老之学能 担当统领百家的角色,也唯有黄老思想才能被统治者所选择。因为,黄老思想主张清静 无为,与民休息,可以消除秦朝残酷刑罚而导致的弊端;黄老思想主张因循自然,可以 使统治者传承旧制,来应对汉初满目疮痍的局面;黄老之学主兼容并包,取其精华,弃 其糟粕,来为汉初封建统治服务。 六家要旨认为, “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 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 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 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 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 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 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 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 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 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 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 10可见道家思想之先进所在,吸取多家精华,揉合而 成。黄老学在汉初得以兴盛,既有其政治、经济上的原因,又有其赖以生存的思想文化 氛围。说到底,它既能满足当时社会的客观需要,又是秦末汉初特定时代的产物。 8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 ,第 2058 页。 9 班固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 ,中华书局 1962 年,第 1127 页。 10史记卷一百三太史公自序 ,3289 页。 9 张家山汉墓竹简中引书以老子的“道法自然”和“阴阳”为理论框架,导引中 渗透了顺应阴阳四时等思想观念,则可能更多的是受到当时黄帝学派道家思想的影响;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乙本前有四篇古佚文, 学者认定为汉书中的黄帝四经 ,三号墓的主人倾向是道家黄老之学,兼有阴阳、 术数、兵家以及纵横家的色彩,可见黄老思想在当时受尊崇是比较明显的。 结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政治变革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等多方面的因素,时代要 求造就英雄,来为社会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陈平的自身因素的偶然性 1.陈平的出身和良好的自身形象 1.陈平的出身和良好的自身形象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 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平为人长大美色。人或谓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 之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糠核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 ” 11从 这简短的一段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以下方面的内容: 首先,陈平出身于农民,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能够体会和了解劳动人民的疾苦,增 加了其社会的阅历。之所以陈平能够始终立于主动地位,与这是分不开的。因为正确的 认识来源于对客观事实反映,只有通过深入劳动人民,调查和理解他们的呼声和要求, 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 陈平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教 训,陈平在自己年少之时广交各种人物,也就为自己在以后的政治生涯能够最终功成名 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平从劳动人民中来,有着自己“天然”的优势,同时也有着良 好的群众基础。 其次,陈平良好的自身形象。 “陈平为人长大美色” 12、 “陈平侍丧,张负独视伟平” 13、 “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14、 “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 15、 “绛侯、灌婴等人谗陈平: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16。无疑显示出 陈平的相貌英俊。我们知道相貌俊美和成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相貌英俊能给别人感 官上留下美好的印象,使事情能够得到发展的机会。陈平亡楚归汉即得到刘邦的重用, 甚至引起周勃、灌婴的妒忌,这或多或少的都与陈平的英俊形象相关。 11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 ,第 2051 页。 12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 ,第 2051 页。 13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 ,第 2052 页。 14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 ,第 2052 页。 15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 ,第 2053 页。 16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 ,第 2054 页。 10 其三,陈平有丰富的社会阅历。阅历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对生活中所发生的 事情的经历以及个人对它们的主观理解。人,每天都在经历着事情,自然不自然地都会 对事情进行思考,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必将形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看法,形成自己 的办事原则,经历越多,阅历越是丰富。陈平出身农民,不务生产,但是却得到哥哥的 支持,进行游学,必然比一般的农民更有社会阅历,在陈平结婚后, “陈平既娶张氏女, 资用益饶,游道甚广” 17。然后陈平相继在魏咎、楚王项羽、汉王刘邦、吕后以及汉文 帝处任职,接触到很多种人的性格以及处事原则和方法,必然有利于丰富自己的社会阅 历,为陈平在政治上始终处于有利的位置。 2.陈平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志向。 2.陈平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志向。 蒲松龄曾说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 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18这句至理明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图强。虽然陈平 没能读到这句, 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奋发的进取精神、 不屈的顽强毅力、 自信的心理状态是亘古未变的。 不仅仅在我们现实社会, 就是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 “志向”始终是人类生存、探索和发展思考永恒的主旋律。陈平之所以成功,是和当时 的“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19的志向分不开的,其意明确地表达了陈平的政治抱 负,要宰天下。正所谓, “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20。就是说,无论是 谁,做什么事情,要想取得成功,有所作为,必须先立志。可见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必 须立下了自己的志向,才能有我们一生奋斗的目标,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克服困难, 不断地战胜艰难险阻,沿着自己确立的人生目标而奋勇前行。正如法国的化学家、生物 学家巴斯德先生所说的“立志是事业的大门” 。 21 陈胜曾说过,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3,年轻的时候就 立志干出一番事业。秦朝的残暴统治,使陈胜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战争, 使反秦斗争的烈火燃遍大江南北。 司马迁评价 “陈胜虽已死, 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由涉首事也” 24。汉高祖刘邦在年轻时曾经在咸阳服役,观秦始皇,曰“嗟乎,大丈夫 17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 ,第 2052 页。 18 覃富鑫选注帝王名人对联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第 81 页。 19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 ,第 2052 页。 20 林逋省心录 , 丛书集成初编 ,中华书局 1985 年,第 369 册第 1 页。 21 梁长峨漫谈自学与成才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第 14 页。 22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 ,第 1949 页。 23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 ,第 1952 页。 24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 ,第 1961 页。 11 当如此也! ” 25可见此时刘邦的志向,刘邦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起义领袖转 化而来的布衣皇帝,他以非凡的政治敏感和魄力,再加上远大的志向,借助农民反秦大 起义的革命风暴登上历史舞台,继而又以雄才大略,知人善用,马上夺得天下,马下治 理天下,成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陈平从小立志读书,决心治理天下,并且在接连 的失败中走出来,继续着自己的艰难的历程,在自己的信念指引下,最终实现了自己的 心愿。古往今来,凡能成就一番大事的人,大多数都是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由此 青少年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带着对未来美好憧憬,为人生的目标自强不息的去奋斗, 只有通过立志的大门,才能通向成功的殿堂。 3.陈平的聪明才智和随机应变、审时度势的能力 3.陈平的聪明才智和随机应变、审时度势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向往成功的愿望和目标,但是却不能事事随愿。成功是各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聪明才智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仅仅依靠聪明才智显然也是不足的,最重要的是 还应该具备表现聪明才智的能力和本领。无论任何一个人,随着社会经验的丰富、实践 的增加以及知识的不断的积累, 都会具备相应的能力, 如何把他们具备的能力表现出来, 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因此,我们常常听到像“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 “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怨言,实际上就是说缺少表现聪明才智的能力和本领。机会摆在人们面前是平 等的,就看你是否能抓住机遇,是否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推销出来,表达出来。陈平所 以能成功,是因为他具备了聪明才智的同时,善于抓住机遇,善于推销自己,把自己最 优秀的一面全部展现出来,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陈平初归汉, “平等七人俱进,赐食。 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悦之。 ” 26机 会摆在了陈平等七人的面前,只有陈平从中“脱颖而出” ,从而走向成功的目标。从陈 平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伯乐固然重要,但是等待伯乐无异于守株待兔,只有自己 才是了解自己最好的伯乐,从这件事能表明陈平对于自己的理解程度是很高的。 随机应变,是指随着情况的变化进行灵活机动的应付。陈平“渡河,船人见其美丈 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杀平。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 人知其无有,乃止。 ” 27陈平如果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在那时已经遇害了,当然历史也 就不会选择陈平来帮助刘邦统一天下,更谈不上功名成就。还有“淮阴侯破齐,自立为 齐王,使使言之汉王。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 25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第 344 页。 26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 ,第 2053 页。 27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 ,第 2053 页。 12 卒立信为齐王。 ” 28因为陈平的随机应变,为汉王刘邦争取了韩信,最终灭楚。陈平对汉 文帝,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 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 29于是周勃自知其能不如陈平远矣,乃谢病请免相,陈 平专为丞相。其实,陈平和周勃同样都是不清楚每年刑狱以及钱谷多少,但是不一样的 回答,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归根结蒂在于陈平的随机应变。 审时度势,就是说人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观察分析时势,估计事件的变化,利用 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的效果。陈平在秦末汉初,首先从少年往事魏王,说魏王不听。其 后陈平亡魏归楚,又遇上刚愎自用、不可一世的项羽,也是没有陈平的用武之地,因为 陈平的审时度势,正确的分析了秦末汉初的局面,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弃魏归楚、 亡楚归汉,那是必须的。如果汉王刘邦依然是不重视人才、笼络人才,我相信陈平还会 继续寻找政治生涯的下一站。陈平对当时局面的分析是透彻的,指出天下安定的条件,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世之廉洁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今大王慢而少礼, 士廉洁者不来; 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 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 30建议刘邦吸取项羽的长处,去掉自己的 短处,即可安定天下。汉六年(公元前 197 年) ,有人告韩信谋反,诸将主张讨伐,刘 邦无所适从,问陈平,陈平为刘邦分析, “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 是促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 31,于是伪游云梦擒韩信。我们反过来可以想象,如果战 争再起,天下未必属刘氏,对于百姓也是种折磨,陈平审时度势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也是高人一筹的最重要的方面。王文涛在陈平择主而仕的启示中谈到,”陈平与魏 王、楚王、汉王之间的交往是上下级之间的交际。从陈平两次出逃,三次择主而仕,反 映了陈平能够审时度势选择上级的智慧。” 32杜小棠的陈平的攻心术中所举出的“用 反间智驱范增” 、 “美人图解白登之围” 33以及陈平善变通明哲保身,都是陈平攻心术的 成功应用。实际上,无论陈平在三次择主而仕上体现的审时度势的能力,还是陈平的攻 心术,都是陈平能力的组成部分,仅仅从单方面阐述是不全面的。 4.陈平有一定的军事才能 4.陈平有一定的军事才能 汉高祖曾说: “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振国家,抚百 28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 ,第 2056 页。 29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 ,第 2062 页。 30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 ,第 2055 页。 31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 ,第 2057 页。 32 王文涛陈平择主而仕的启示 , 公关世界1999 年第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