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王文璧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王文璧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王文璧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王文璧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王文璧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王文璧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文璧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中文提要 王文璧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 中文提要 整个曲韵史上共有五部名为“中州音韵”的韵书,其中以王文璧本为首的四部出 现在南曲复兴之后。本文力求从音系方面寻求五部的源流关系,探讨“中州音”的语 音性质、以及南曲的用韵情况。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啸余谱所收王文璧本中州音韵为重点研究 对象,采用逐韵逐字考查的方式,通过韵书内部音切对比,参合广韵、中原音韵, 比照现代方言,以及明清时期的曲论著作,系统整理出王文璧本共有3 0 个声母、4 3 个韵母、3 个声调;反映的是“存雅求正”的音系,其中融入了一些吴语的因素。 以整理出的王文璧本音系为媒介,分析了其余四部与之的不同。 各本反映的都是一种“存雅求正”的音系,由于韵书编撰者主观看法的差异,“存 雅求正”的程度也不一样;由于戏曲艺术自身的继承性,南曲同北曲主体用韵一致, 其中或多或少地渗入了一些吴语的成分。 关键词:中州音韵音系存雅求正南曲吴语 作者:张燕 指导教师:张玉来( 教授) a s t u d yo nt h ep h o n o l o g i c a ls y s t e mo f w a n gw e n b i sz h o n g z h o uy i n y u na n ds o m er e l a t e dp r o b l e m s a b s l t a c t a s t u d yo rt h ep h o n o l o g i c a ls y s t e mo fw a n g w e n b i s z h o n g z h o uh n y u na n ds o m er e l a t e dp r o b l e m s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a r ef i v eb o o k sn a m e dz h o n g z h o uy i n y u ni nt h ee n t i r eh i s t o r yo fq uy m lw i t l l w a n gw e n b i sh e a d e db yt h ef o u ra p p e a r i n ga f t e rt h er e v i v a lo fs o u t h e r nd r a m a t h i s p a p e rt r i e st of i n do u t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o ff i v eb o o k s , t od i s c u s sw h a ti sz h o n g z h o uy i n a n dt h er h y t h mo f n a nd r a m a f o u n d e do nt h ep r e d e c e s s o r s 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 e s ,t h i sp a p e rt a k e sw a n gw e n b i s z h o n g z h o uy i n y u nc o l l e c t e db yx i a o ) r u p ua st h ek e y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w es t u d yi tw o r db y w o r da n ds y l l a b l eb ys y l l a b l e ,c o m p a r i n gi t so w np h o n e t i cn o t a t i o n d u r i n gt h er e s e a r c h , w et a k eg u a n g y u na n dz h o n g y u a ny i n y u na sr e f e r e n c e ,a sw e l la st h em i n g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b o o k sa b o u tt h et h e o r i e so f d r a m a 。 t h e r ea r et o t a l l y3 0i n i t i a l s ,4 3f i n a l sa n d3t o n e si nw a n gw e n b i sz h o n g z h o u y i n y u n i ti sas y s t e mo fc u n y aq i u z h e n g ,i nw h i c hs o m ef a c t o r so fw ud i a l e c t p e r m e a t e a sam e d i u m ,w ec o m p a r et h eo t h e rf o u rb o o k sw i t hi t t h ef i v eb o o k sa l lr e f l e c tt h es y s t e mo fc u n y aq i u z h e n g a st h ea u t h o r s s u b j e c t i v e j u d g m e n t sa r ed i f f e r e n t ,t h ed e g r e eo fc u n y aq i u z h e n gi sn o tt h es a m e b e c a u s eo ft h e d r a m aa r t so w l li n h e r i t s ,n a nd r a m au s e st h es a m er h y m ew i t l lb e id r a m a , w h i c hs o m e f a c t o r so f w ud i a l e c ta r em e l t e di n t o k e yw o r d s :z h o n g z h o uh n y u n ,p h o n o l o g i c a ls y s t e m ,c u n y aq i u z h e n g ,n a nd r a m a , w ud i a l e e t i l w r i t t e nb y :z h a n gy a h s u p e r v i s e db y :p r o f z h a n gy u l a i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蟹日期:皇立且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i 盘垒日期:垒丑:z 导。师签铲丝鐾只期:狃! :2 王文壁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 引言 引言 一、南、北曲流变概说 宋元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学艺术本身条件的成熟,我国产生了戏 曲。首先在北宋中叶,南方的温州带产生了南曲戏文( 简称南戏) o 。随后在金末 元初,北方的大都( 今北京) 、平阳( 今山西临汾) 等地产生了北曲杂剧。当时南北 分治,两者一南一北,各以自己的方式发展与流传。 元朝灭南宋、统一全国后,汉人地位下降,许多知识分子科场失意,转而埋头创 作杂剧,北曲进入全盛时期;南戏暂时被北方杂剧的繁兴掩盖。 元末明初,北曲衰落,南曲开始复兴:高明将传统戏文赵贞女蔡二部改为琵 琶记,文词典丽,格律一新,朱元璋嘉赏其内容,将之推行全国,南曲地位迅速提 高;嘉靖中叶,弋阳、余姚、海盐、昆山四大声腔兴起,南曲遂与北曲对抗,并逐渐 向北发展,北鳇受之影响,也逐渐呈现南曲化的倾向;隆庆、万历时期,魏良甫“愤 南曲至讹陋也,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墨,拍捱冷板。腔曰昆腔,曲名时 曲。”圆,昆山腔迅速崛起,弋阳、余姚、海盐腔等日趋衰退,北曲更是一蹶不振。何 良俊四友煮丛说( e 3 8 2 3 8 3 ) 云:“余家小鬟记五十余曲,而散套不过四五段,其 余皆金元人杂剧词也。南京教坊人所不能知,老顿言:顿仁在正德爷爷时随驾至北京, 在教坊学得,怀之五十年,供筵所唱,皆是时曲。此等辞并无人问及,不意垂死遇一 知音。是虽曲艺,然可不谓之一遭遇哉! ”可见,正德时南曲已有时曲之称。万历以 后则完全主导曲坛,南北之界泯灭。 二、南、北曲韵律问题 随着南、北曲的兴衰起落,各自的韵律问题也受到关注。北曲有周德清专门为之 而作的中原音韵,杂剧家们奉为创作准则,“北遵中原”,无敢逾越。南戏则不然, 产生之初,由于多采自里巷歌谣,所以“韵守自然之音”,依吴侬口语谐韵。复兴之 后,随着地位的提升、流传的广泛,再也不能仅仅守“自然之音”了,南北语音的差 异导致了一场关于南曲韵律的大辩论:传统派坚持按吴音押韵的习惯,改革派提倡依 据韵书检韵,其中沈瑗主中原音韵,王骥德主洪武正韵,沈宠绥“折中论之”, 提出“北叶中原、南遵洪武”的理论。一部分戏曲理论家、音韵学家也纷纷而起,希 望为南曲编制专门的韵书,从而掀起了一股曲韵书编纂的热潮。 ”关十南戏的产生地点,目前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说法,除温州说外,还有福建说、潮州说,和多点同时形赢说。 。沈宠绥度曲须知曲运隆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五) 。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8 0 ,p l 9 8 l 王文壁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同题研究弓i言 三、“曲韵派”韵书沿革 伴随着戏曲的发展,曲韵书也应运而生。周德清首先冲破传统韵书樊篱,创作了 中原音韵一书,其体例上的创新、语音方面的别开生面,在音韵学史上意义非凡。 从此,尤其是明代南曲复兴之后,仿照中原音韵编撰的韵书屡见不鲜,形成了近 代语音史上一大流派“曲韵派”,与“小学派”鼎立而存。这些韵书包括:卓从 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1 3 5 1 年前) 、朱权琼林雅韵( 1 3 9 8 ) 、陈铎蒹斐轩词 林要韵( 又称词林韵释,成化年间,约1 4 8 3 年) 、王文嬖中州音韵( 1 5 0 3 年 前) 、范善臻中州全韵( 1 4 8 8 1 4 9 8 ) 、朴隐子诗词逶韵( 1 6 8 5 ) 、王煞中州音 韵辑要( 1 7 8 1 ) 、周昂新订中州全韵( 1 7 9 1 ) 、沈乘唐曲韵骊珠( 约乾隆末年) 。 自琼林雅韵始,平声不分阴阳,同时在中原音韵的基础上增字添注:自中 州音韵始,开始反切注音;自中州全韵始,恢复平分阴阳,并把去声阴阳两分; 继而周昂新订中州全韵又把上声分阴阳;最后曲韵骊珠独立入声,立为八部, 也各分阴阳。 众多“曲韵派”韵书中,出现了五部以“中州”命名的豺书:中州乐府音麴类 编、中州音韵、中州全韵、中州音韵辑要、新订中州全韵。五部书体例继 承中原音韵,除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外,均有注释、反切。它们为何都以“中 州”冠名? 自古“中原”“中州”同义,难道像中原音韵一样,意在记录“中原 之音”? 这种“中州之音”是什么? 五部书跨越元、明、清三朝,“中州之音”有无 变化,变化多大? 各本之间源流关系如何? 中州音韵而后的四部书专为南曲而作, 南曲与北曲用韵有何异同? 这些问题都引起了我们的好奇。本文将以啸余谱中所 收王文鐾本中州音韵为重点研究对象,整理其语音系统,归纳其音系性质;并以 中州音韵音系为比较的媒介,从音系方面研究各部之间的源流关系,总结南曲用 韵情况。 2 王文壁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问躔研究第一章“中州音韵”源流 第一章“中州音韵 源流 一、五部韵书基本情况 ( 一) 各本简介 1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又名中州音韵、北腔韵类、中原音韵类编,元人卓从之作于至正辛卯( 公 元1 3 5 1 年) 之前,收入同朝杨朝英所编之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卓从之,燕山人, 生平事迹俱不可考。此书体例完全同于中原音韵( 下文简称“中原”) ,但收字 少,共有4 1 3 1 个字,1 5 7 9 个小韵;平声有阴、阳、阴阳三类,中原东钟、庚青 两韵兼收字只收于东钟韵下,歌戈、萧豪两韵兼收字只收入萧豪韵;改中原韵目 字“皆来”、“歌戈”、“侵寻”为“皆莱”、“哥戈”、“寻侵”。续修四库全书第1 7 3 9 册收有北京图书馆影印的明刻本,陆志韦、廖殉英据此加以钞校,卢前、隋树森也曾 经校注过。本书历来争议颇多,有人认为它就是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提到 的散失江湖的“墨本”( 赵荫棠1 9 5 6 ) ,有人认为是卓从之,根据中原“墨本”而作 ( 张世禄1 9 8 4 、忌浮1 9 8 2 、李新魁1 9 8 6 ) 。 2 中州音韵 明王文璧作于弘治十六年( 1 5 0 3 ) 之前。此书取消了中原平分阴阳的做法, 并将中原去声同一小韵内中古有清浊对立的字按清浊的不同相应地分为两个韵: 每个小韵首字下加反切或叶音注音,每字下给予释义:入声派入三声,并用非入声字 注音,李新魁( 1 9 8 6 ) 先生据此认为“此时的入声己真正消失”。全书共8 1 5 7 个字, 1 7 8 5 个小韵。 3 中州全韵 范善臻作,大致成于明孝宗弘治元年至十一( 1 4 8 8 - 1 4 9 8 ) 年。范善臻,字昆白, 燃藜居士序称:“吾友范君昆自,少善音律,弱冠精弦索,即为畛城( 今上海嘉定) 绝唱乃弃而游姑苏”。另有北词韵正,“往时北曲会阴阳、弃开合、会鼻 音、会闭口,而范君为之分阴阳、辨开合、入声派平上去三声”。全书十九韵部,每 韵一卷,共十九卷;韵目用字前者阴平,后者阳平;始将去声分为阴、阳两类。全书 共有1 6 5 1 0 个字,1 7 4 8 个小韵。 4 中州音韵辑要 清王鹅作于乾隆辛丑( 1 7 8 1 ) 年。王鹅,字履青,昆山人,别号樗林散人。关于 王文璧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章“中州音韵”源流 本书写作起源,序称:“近世词家,率以中原音韵为宗,而注切未明,阴阳互混; 及见中州全韵,而觉远胜于彼,惟纂熊过繁,而应备之字却尚未尽,并校对疏略, 字画多讹,重复舛误之处亦不少。不揣翦劣,斟酌两本,删其僻而辑其要,并辨正字 体”,同时参证了朴隐子的诗词通韵;改中州全韵十九韵部为二十一韵部, 从中州全韵的“机微”韵中分出“归回”韵,“居鱼”韵中分出“苏模”韵;每 韵一卷,共二十一卷。“字音总归中州而正,其南北异音之字自应分析方为明晓,兹 凡声中南北音异者,悉为注明。”书中对南北音异之处详加注释,对研究当时的语音 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所注者特别着重于入声字,如支时韵入作上声“涩”下注日 “洗日切,北叶史,不滑也”,“塞”下注日“僧则切,北音死,填也,又皆韵”。本 书对入声字的处理,一般是注明“入声作声”,每个小韵下先注“中州正音”的反 切,再注“北叶x ”,即北音的读法。全书共1 1 1 7 8 个字,1 8 6 0 个小韵。 5 新订中州全韵 清周昂作于乾隆辛亥( 1 7 9 1 ) 年。周昂,字少霞:昭文( 今江苏常熟) 人,曾为 沈乘唐曲韵骊珠作序。此书以范善臻中州全韵为底本,参考中原音韵。、 中原雅音、洪武正韵、“叶本胡本”,以及“官韵”、“今中州音”、吴语“俗 音”和前人戏曲用韵而成,周昂自诩为“天籁”、“开数百年未启之秘”。在中州全 韵的基础上增一“知如”韵,每韵一卷,共二十二卷;继承周德清平分阴阳、范善 臻去分阴阳的做法,并将上声、入作三声也各自分阴阳;每韵平声小韵的首字上加注 发音方法,如“i 勰# f 。* 东”;引用了许多别的韵书中的音切,记录了当时的一些“中 州音”、吴语“俗音”,对于语音史某些问题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全书共计1 8 8 3 4 个字,2 1 1 3 个小韵。 附:各本韵目、小韵、字数对照表: 。似乎不是周德清原作,书中称为“高安本”、“中原音韵”,引用了其中很多反切,我们怀疑可能是王文壁中 州音韵的某一个版本。 4 王文壁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章“中州音韵”源流 中,h 乐府音的类箱 中1 1 1 音均 中州全韵 中州音韵辑妥新订中州全曲 ( 1 3 5 1 年前)( 1 5 0 3 年前)( 1 4 5 8 - 1 4 9 8 )( 1 7 8 1 ) ( 1 7 9 1 ) 茵目小的 字教韵目 小韵字数翰目 小的字数 韵目小豹字教的目小耪 宇数 东钟 6 4 2 0 1东钟 7 13 7 9 衷同 7 28 。7 末同 8 25 6 5东钟8 5 3 2 s 扼嘲l o o2 s 2缸阳1 1 9 4 ” 江南1 2 3 1 1 8 4江南1 2 s6 9 0江阳1 5 3 1 3 2 7 直思2 71 4 6 支思 2 9 2 支时3 03 1 9支时 3 02 6 9 直时3 7 3 7 7 归目 8 6 5 5 4归回9 4 8 1 3 齐徽1 3 7 5 4 6 齐徽 1 6 61 1 7 5 机徽 1 5 01 6 3 7 齐徽 j 傩1 4 0 4 机微 1 1 71 1 8 9 知如 4 94 3 5 居鱼 7 8 5 _ 7 2 鱼模 1 3 24 2 2鱼穰j 5 l8 9 6居鱼1 3 31 4 9 3 居鱼5 0 4 3 5 苏模 9 66 4 8 苏徒 1 0 89 2 5 皆蓁8 31 9 8皆来1 0 2 3 7 9 皆来 9 66 4 0 皆柬 9 9“5 皆来t 2 7 ,4 2 真文 1 1 32 h真文1 3 64 8 9真文1 3 71 0 0 5真文1 3 86 真文1 5 71 0 9 5 寒山 6 7 f 4 f裹l i j8 52 7 5干蹇8 65 5 3 干寒 8 2 3 2 5 寨山1 0 85 髓 桓欢3 98 6桓欢 4 41 6 9 欢桓 4 4 1 8 l敢桓 4 4 2 0 7桓欢 4 62 9 8 先天8 42 5 5先天1 0 4 4 8 4 夭田1 0 l8 6 5天田1 0 25 9 9先天1 2 29 8 9 萧囊1 4 03 3 9 萧橐 1 7 27 7 7萧蠢1 6 61 6 5 7 萧囊 1 6 61 0 5 l萧囊1 9 01 7 4 1 哥戈7 91 7 4 歌戈 9 63 4 8 歌罗 9 48 6 1 歌罗 1 0 24 7 8敢罗2 19 6 2 家麻6 8l5 9 家麻 8 93 6 5家麻7 45 1 9 家麻 8 74 5 9家麻1 3 38 2 2 车遮 6 31 7 3 车遥 7 33 1 6 车蛇 7 4s 2 7 车蛇 7 24 3 5 车遮 9 61 0 5 7 庚青7 32 5 l庚青9 44 5 6庚亭9 61 2 0 0庚亭9 75 9 3庚青1 3 31 2 蚪 尤侯 7 52 1 2 尤侯 9 84 4 3 鸠尤 1 0 31 1 5 l 鸠由 1 0 46 1 5 坞由1 2 4 1 1 8 9 寻侵 4 l 8 2寻侵 4 61 3 9 侵寻 5 44 4 0 侵寻4 22 2 5侵寻4 73 0 6 监成5 i1 1 l监成5 82 1 0监威5 46 1 l监成5 63 2 9监咸7 96 7 9 鏖纤4 39 9廉纤5 21 7 0纤廉5 34 纤囊 5 22 9 7 廉纤 6 6s 汐 合计1 5 7 94 1 3 1 1 7 8 5s 1 5 71 7 4 81 6 5 l ol 1 1 1 7 82 1 1 31 8 s 3 4 ( 二) 前人有关此派韵书的评述 “中州音”,自切韵以来一直代称汉语的标准音,即“中原地区的河洛语音”, 直至明清时代的“正音”“雅音”“汉音”“官音”,仍是指中州音( 李新魁1 9 8 0 ) 。五 部韵书以“中州”冠名,是否志在展现这个标准音? 它们在体例上存在明显的继承性, 那么各部之间的源流如何,语音性质怎样? 关于这些问题,前辈学者们未专门研究, 但偶有提及: 赵荫棠( 1 9 5 6 ,e 3 4 ) 先生说:“洪武正韵之后,作南曲者亦奉守中原, 惟因时代和地域的关系,遂使中原失了本色。其最大之点即是阴阳消灭,但到万 历前后,阴阳又被南曲家所承认。承认之后,更变本加厉,将上去亦分出阴阳来。入 声也因之正式出现于韵书上。” 王文璧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章。中州音韵”源流 张世禄( 1 9 8 4 ,e 2 3 0 ) 云:“这派的著作大都受了洪武正韵南化的影响,又 因时代和地域的关系,丧失了一些中原音韵的本色,就是,这派对于字调的分析, 大都从南而不从北。” 李新魁( 1 9 8 6 ,e 6 8 ) 认为“这些韵书,都是在中原音韵的影响之下,在它 的基础上加以补苴或改作的,都是中原音韵一书的继作,是它流传发展的余绪。 这些书尽管芜杂不一,各有特色,但都基本上反映了自元代以来中原地区的语音,即 共同语语音。它们编纂的主要目的,是为制作词曲( 主要是北曲) 服务的。” 李开( 1 9 9 3 ,e 1 5 8 ) 认为“从卓从之到周少霞书,都是在中原音韵影响下 的后继之作,它们都是元中叶以来的中原语音即共同语音的反映,它们都是中原音 韵系的韵书,但它们都重在曲韵,为词曲家,包括北曲和南曲的作者服务。” 董同稣( 2 0 0 1 ,e 7 5 ) 说:“南曲盛行之后,自然也就有人作曲韵,不过他们都 缺乏创作力,大家都拿周德清或卓从之的书作底本,再参照洪武正韵改订而已。” 林焘、耿振生( 2 0 0 4 ,e 2 7 7 ) 指出:“南曲本来没有韵书,以北曲韵书作为用韵 的规范,但是南曲所根据的语音毕竟不和北音相同,所以明清时期不少曲韵书向南音 靠拢,呈现南化的趋势。”( e 2 7 8 - - 2 7 9 ) “明清的曲韵派韵书虽然以中原音韵 为宗祖,但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反映北方实际语音,而朝着复1 日和南化 两个方向改订。把阴平阳平合并为一个平声,采用三十六字母和开合四等,这是复 旧;声母有全浊音,去声和上声分阴阳,这是南化。后一种趋向多少反映了近代 吴方言的一些特征。” 综而论之,几位学者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类:一、几部韵书是运用北曲韵书体例 为南曲所作,有南曲的语音基础,体例上的变革,反映了南曲韵书逐渐完善的历程; 二、与中原一样为北曲而作,反映了自元代以来的共同语语音。 二、王文璧本中州音韵 为弄清五部韵书及南曲用韵的情况,本文打算从啸余谱所收王文壁的中州 音韵入手,讨论中州音韵的音系,全面比较上述几部韵书的语音情况,以期明 了各部书的关系。 ( 一) 中州音韵版本一览 据许德宝王文鐾校正( 中州音韵) 的初刻年代和诸版本的关系问题一文统计, 中州音韵的版本共有十二种,我们根据许先生的统计,制成下表: 6 项目 卷 小韵收藏情 版八 刻刊时厕刻刊人 敝式内客次序字致 数 数 况 内阁本 半叶八虞集中原序、凡 ( 1 4 9 9 _ 日本内 ( 初刻张萤行、每行 倒八条,十九韵目、 8 1 6 21 6 9 1 1 5 0 3 ) 托 卷 阁文库 本)十六字 韵谱、张圣后序 钱式嘉跋、蔡清序、 弘治本 弘治十七罗列、半叶十 上海 ( 精刊( 1 5 0 4 )姚鹏请行、每行 卷 虞集序、凡例八条、 8 1 5 91 6 9 0 圈书馆 本) 芷 于“公” 二十字十九掳且、韵谱 小学 第 考所载正德、嘉 _ 蔡清序靖年问 系 本 保 万历已未 半叶九 持 蜗啸 ( 1 6 1 9 )行、每行 十九韵日、韵谱 8 1 5 91 6 9 1 原 本卷 盆 二十字 书 康熙壬寅 半叶九 体 消啸 十九韵耳、掳谱、司 ( 1 6 6 2 )行、每行 9 1 5 91 6 9 1 制 本卷马温公切韵 一 芷 二十萼o 半叶九 十九韵目、韵谱、司石印 民国初年吴梅行、每行 s 1 5 81 6 9 l 太 卷马温公切韵 二十字 曲韵 同 同 五书同上同上同上 同上同上 上上 茗 万历辛丑半叶九b 二南中原音韵 北京 第 万历本 ( 1 6 0 1 ) b - - - 南行,每行 两 序) ,凡例十三条、目8 7 7 01 8 3 0图书馆 一 卷 _ 芷 十八字 录、韵谱( 平分阴阳)等 系 明末天半叶九 b - 南序( 残阙) ,凡 宝翰楼 两中科院 按 启、崇祯 行,每行例十三条,目录、韵 印本卷图书镩 年问十八字谱 中 厦 九思堂 两台湾 音 印本卷史语所 韵 三槐堂 v 印本( 即 1 6 3 9 年以 半时九 体 中原行,每行 两 二南序( 残鲴) 、韵天津 后卷谱圈书馆 制 音韵问 十八字 加 以 奇集) 改 国子监清代中后 半叶九 造 行,每行 两b - - 南序、凡例十三北京 、一 藏本期卷条、目录、韵谱图书馆 十八字 由于条件所限,我们无法见到上述诸种版本,目前最常见的当是续修四库全书 , 王文壁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章“中州音韵”源流 所收程明善啸余谱本,以及民国时张汉重新校勘的北大石印本,这也是我们选择 啸余谱本作为研究重点的原因。 ( 二) 明啸本中州音韵 1 啸余谱 明代程明善所辑。序中称“人有啸而后有声,有声而后有律、有乐,流而为乐府、 为词曲,皆其声之绪余也。故集若干,卷首啸旨,次声音数、次律吕、次乐府、 次诗余,致谱南北曲,而终之以切韵,名日啸余谱。”收集历来有关乐府、词 曲的各种理论,内容安排如序所述。值得注意的是,“北益谱”后列中原音韵、“南 曲谱”后列中州音韵,这是无意的巧合还是有意的安排? 从全书结构安排考察, 我们认为是程明善故意这样安排的,他将中原音韵作为北曲创作的规范,中州 音韵作为南曲创作的规范。啸余谱现有明、清两个版本:明刻本刻于万历四十 七( 1 6 1 9 ) 年,也叫“原刻本”,收于续修四库全书第1 7 3 6 册;清刻本刻于康熙 元( 1 6 6 2 ) 年,又称“清刻本”,张汉校。 2 内容及作者 。 无序、无凡例、无跋,卷首列十九韵目,次列韵谱,韵谱“东钟”韵日下有“古 歙赵善达校”几字,据赵荫棠、张世禄、许德宝几位先生考证,此本就是历代所说的 王文璧之中州音韵。王文璧,生平事迹难寻。清代谢启昆小学考卷三四云: “吴兴王文壁先生隐居乐道,沉潜书史而不废音韵之学,今年九十矣,乃能取家藏故 本。大加订正,视故本为益精且详。以吾闽宪佥张公某,甥也,属为梓行之。适漳守 罗侯某及龙溪尹姚君某获见某书,遂请于公以成其事。”内阁本后序说:“先宜人母弟 王文璧先生,通书史,善音律,参互考订而加修饰焉。缺者补之,讹者正之,音切注 释,视旧本尤详。”o 从上面两段话可知,王文璧籍贯吴兴( 今浙江湖州) ,在某个“故 本”( 或“旧本”) 的基础上著成我们今天所见的中州音韵。那么这个“故本”是 什么? 许德宝( 1 9 8 9 ) 认为是中原雅音,但他的两点论据中原雅音与中 州音韵“收字相同”、“声韵系统相同”很勉强,所以结论也很难让人信服。1 9 9 1 年 中国语文第1 期上发表了曾晓渝女士的“( 中原雅音) 就是( 中州音韵) ”质疑 和龙庄伟先生的论( 中原雅音) 与( 中州音韵) 的关系两篇文章。前者从许文两 点论据出发,逐条重新考察,发现两条都难以成立:后者全面比较了两书的收字情况, 分析了两者的声韵系统、以及内阁本的前后序文,认为中原雅音与中州音韵 。转0 i 自许德宝王文璺校正 的初刻年代和诸版本酌关系问题,中国语文,1 9 9 1 年第1 期 8 王文壁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章“中州音韵”源流 是了无相涉的两部书。两篇文章论据充分、论断有力、结论可信。关于“故本旧 本”问题,在未找到更为有力的材料之前我们暂且存疑。许先生考证了内阁本后序作 者张晷的生平,发现张墨曾“系狱七年”,削职为民,其舅王文璧受其牵连,中州音 韵因而流传较少。 3 体例 ( 1 ) 反切 与切韵系韵书反切比较,中州音韵展现了一种新的面貌:切下字按各系 声母自成系统,不与其它系声母用字发生关联,即帮组字的切下字是帮组字,端组字 的切下字是端组字,精组字的切下字是精组字,章组字的切下字是章组字,见组字的 切下字是见组字。如东钟平声: 帮组:崩越切、烹铺蠢杆、篷琦蕈坍、蒙群_ 坍、风夫_ 坍、冯扶奠研 端组:东鱿切、通他睦切、同徒慧切、农奴摩切、龙卢寡切 精组:宗勰切、忽粗益协、装墓暑切、鬈嚣采协 照组:中2 杰切、充 m ”、虫镕瘕切、戎i 十协 见组:公越翁切、空枯蚴、烘呼工切、红胡i 坍、翁乌酱研 全书几乎都是这种体例,也有一些不多的例外,如: 江阳平声娘e | 、良 上声 两自# ”、沆日竞协、盎袁明* 去声醣昆辟切、亮赢重切、盎乌稿协 因此,传统的系联反切上、下字以分析声、韵的方法对研究 中州音韵的作用 仅限于同声系的小韵,要从整体上分析音类分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我们在研究的 过程中,一方面从韵书内部音切入手,另一方面参考了广韵、中原、其余“中 州音韵”、现代方言以及同时期的曲论著作,如王骥德曲律、沈宠绥度曲须知 等。 ( 2 ) 叶音 书中有两种叶音方式:叶声、叶。前一种如“省。曼,、絮。4 ;声”,被注字 与注字声韵相同、声调有异,在后面直接说明应该读的声调;后一种主要用于入作三 声部分,如“熨”蔚、卒”m ”,平上去声只有“悴 $ ”国一韵,这种叶音在被注字的后 面直接标注“叶”,“”一般是平上去声的字,被注字与注字语音上相似,纵观全 。齐微去声第4 0 韵:悴”s 脆停翠颧烨淬萃,按照中卅音韵的体倒,被注字“伴”与注字“翠一完全周音,用 “翠”注音似乎不妥。 9 王文壁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章“中州音韵”源流 书,我们认为这种相似只是声、韵一致,声调上一为入声,一为舒声。 4 校勘 明啸本由于据某“旧本”而成,加之流传有限,其价值也就受到一定的局限。根 据我们的统计,全书共有8 1 5 7 个字,1 7 8 5 个小韵。;小韵之问用“o ”隔开,但有 不少误加或漏加“o ”的地方: 东钟平声“蘸踪夤# 自”“绢虫* m * ”间缺o 。 江阳平声“鲸穰c 制”、上声“允爽 霜t ,”“抢颡脯w ”、去声“盎丧g # ”间 缺o ,平声“疆* t q 强”、去声“嘴* 籀”间多o 。 齐微去声“跪缀z t ”间缺o 。 鱼模平声“摹居。* * ”间缺o ,平声“泸墟”、去声“诅胙”间多o 。 皆来去声“盖丐”问多o 。 歌戈入作去声“鳄薄自* ”间缺0 。 尤侯入作去声“肉”| t - 褥”间多o 。 廉纤平声“签剑”间多o 。 每个小韵首字给予注音,或反切或叶音。个别小韵未注音: 真文上声“牝”寒山平声“鼾” 萧豪上声“殍”歌戈入作上声“涸” 寻侵上声“您”监咸平声“担” 廉纤平声“舱” 每字下给予注释,个别字缺: 寒山平声“顽女* ”下的“癞”、去声“但* ”下的“謦” 另有一些反切有误,通过韵书内部音切对比,参考广韵、中州全韵、中州 音韵辑要、新订中州全韵,改订如下: 原来的音切广韵全韵辑要新订 改订后的音切 东钟虫他戎切 直弓切池戎切雏戎切池容切池戎切 齐微荠青细切徂礼切情细切秦祭切青细切情细切 真文陈他入切直珍切池入切驰人切 池人切池人切 桓欢宽谤完切苦官切蒋剜切科剜切 药剜切蒋完切 瀚工管切胡管切 王管切 吴管切 王管切王管切 _ _ _ - -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一 j 。许德宝王文鐾校正 的初刻年代和诸版本的关系问题一文统计得8 l 5 9 个字,t 6 0 t 个韵。 1 0 王文鐾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章“中州音酌”源流 段当乱切徒玩切堂乱切驼乱切堂乱切唐乱切 先天廛饱然切直连切池然切持然切池然切 池然切 歌戈坐臧佐切 徂卧切 藏佐切 横佐切 藏卧切藏佐切 家麻怕 傍骂切。 普驾切滂骂切攀骂切旁骂切滂骂切 尤侯朐阿哥切呼侯切呵勾切呵讴切呵勾切啊哥切 有些音切由于字迹不清或与别的啻切重复而无法校正,暂先存疑:雌m b 自( 支思) , 崔g i ( 齐微) ,咀趋糊、树箱q 、聚奇絮( 鱼模) ,豚h 日( 真文) ,栈,* ( 寒山) ,遣 m ( 先天) ,阿t * ( 歌戈) ,瓜t * ( 家麻) ,撑? 生( 庚青) ,搜2 镕切、抠捧、九鼻_ ( 尤侯) ,站勰* ( 监成) ,飚s m 。( 廉纤) 。整理音系时,我们主要根据中吉音韵地位、 参考其余“中州音韵”,确定声、韵、调,如“雌”韵,反切与“资f s ”矛盾,根据 中古来源,确定为清母。 另外,卷首所列十九韵目字“庚青”,韵谱中为“庚清”,本文统一作“庚青”。 ( 三) 王本音系研究概况 由于中州音韵与中原在韵目、声调安排与体例上的一致住,大多数学者 认为两书的语音系统差不多,因此很少有学者专门系统地论述过其声、韵、调,我们 目前看到的只有何九盈先生的( 中州音韵) 述评。根据何先生的归纳,声母系统接 近洪武正韵,有2 9 令声母,分别是:帮、滂、蓝、明、菲、奉、微、端、透、定、 泥、来、耪、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晓、厦、影; 韵母系统接近中原,如果按照杨耐思 音系中的4 6 个韵母计算,中 州音韵中有4 4 个韵母:萧豪的 i a u i e u 合流,歌戈没有【i o 】;不计影喻阴阳对立的 话,只有平、上、去三个声调,没有入声。 中州音韵音系研究中引起较多关注的应该是下面两个问题; 1 清浊对立的性质闯题 中州音韵取消中原平分阴阳的做法,将中原去声同- - d , 韵内中古有 清浊对立的字按清浊的不同相应地分为两个韵,反切上字也系统地分为清浊两套,这 就引起了其音系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的讨论:这种清浊对立的性质是什么? 反映的是 声调上阴阳的不同,还是声母清浊的不同昵? 学术界看法不一。 种意见以李新魁先生为代表。李先生( 1 9 8 3 、1 9 9 1 ) 明确指出反映的是声调方 面的问题,除舌音声母去声还存在全浊外,上声清浊界限已消失,乎声清浊声母的区 。全书无“傍”字 王文璧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章 。中州音韵”源流 别已转化为声调上阴、阳的不同。 另一种意见认为这种清浊对立是声母方面的问题,如张世禄、何九盈、龙庄伟等。 张世禄( 1 9 8 4 ,e 2 3 2 ) 说“我们看王文璧所增的反切,正是清浊分纽,和洪 武正韵的声纽系统相同;他们把阴阳取消,正是表明北音韵书里阴阳之分,不适用 于南方方音。” 何九盈( 1 9 8 8 ) 统计了书中全浊小韵的数目,发现平、去声完整地保留着全浊声 母,上声残存个别;进一步指出这种全浊系统有别于广韵的全浊系统,内部已经 出现了清化的迹象。 龙庄伟( 1 9 9 4 ) 从中古的全浊塞音、塞擦音、擦音声母在中州音韵里与同部 位的清音、次清音声母构成对立出发,得出了与何先生相同的结论。但“入作三声” 部分的声母属于北音系统,己完成了浊音清化的过程,书中的清浊混用,只反映属于 吴语区的王文璧掌握北音不准确而已。舒声韵的全浊声母上声字已大部分混同于全浊 声母去声字:王文璧对家藏故本重新编排而表现出来的清浊相混,应该有实际语音作 为依据,这些清浊相混的例证并不影响中州音韵还系统地保留着全浊音声母这个 结论的成立。 2 音系性质的问题 中州音韵在中原的基础上注音、增字、加释,一般认为与中原一样, 是一部曲韵用书。那么,它的语音性质是什么? 是否与中原一样,记录的是当时 北方的实际口语呢? 若是这样,为何取消平分阴阳的做法? 是沿承切韵系韵书的 传统,还是有实际语音基础? 在校正中原的过程中,作为吴兴入的王文鐾有没有 受其方音的影响? 抑或就是根据其方音重新编排的? 过去学者的研究中,共有以下五 种说法: ( 1 ) 蓝青官话说 钱玄同( 1 9 8 8 ,e 1 2 ) 在1 9 3 2 年2 月1 3 日写给魏建功的信中说“是明朝的江浙 票友硬把能转的官音改成蓝青官话耳。” 尉迟治平( 1 9 9 1 ,e 2 0 7 ) 提到“是一种既不代表北音也不代表南音的南化不彻 底的韵书。” ( 2 ) 北音说 张世禄( 1 9 8 4 ) 将中州音韵列于“近代北音韵书的源流”一节中。 王力( 1 9 9 1 ,p 6 0 - 6 1 ) 中认为每一音下面所附反切或直音,是“根据近代北音所 王文壁本中州音豹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第一章 。中州音韵”源流 作的音切”,“这种音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代的语音系统。” 李新魁没有明确说过t e e 州音韵的性质如何,但他在研究中原的时候,直 接用中州音韵的反切给中原注音。 ( 3 ) 南音说 赵荫棠( 1 9 5 6 ) 指出王文璧是北韵变为南韵的中坚人物,包括中州音韵在内 的一派韵书,地域都是在江苏,背景都是南曲。 林焘、耿振生( 2 0 0 4 ) 认为反切上字区别清浊,反映的是吴音。” 何九盈( 1 9 8 8 ) 认为中州音韵是为了适应南曲的需要而编撰的一部南曲韵书, 王文璧依据南曲的基础方言吴音来“厘别”中原,从而使南曲韵书的语音有别于中 原,达到“渐正”。 ( 4 ) 南北音杂糅说 龙庄伟( t 9 9 4 ) 认为入作三声部分的声母属于北音系统,已经完成了浊音清化的 过程;舒声部分属于吴语系统,是个存浊系统:两个系统貌合神离。 ( 5 ) 南方官话说 黎新第( 1 9 9 5 ) 认为全浊清化状况反映了南方系官话方音。 以上就是“中州音韵”的一些相关情况,学术界虽然在这方面傲了一些工作,也 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正如上文所说,除了何九盈的 述评以外,各本 “中州音韵”只见到一些概述性的介绍。要弄清楚各本“中州音韵”之间的源流,最 重要的是得弄明白各本的音系,然后从音系方面比较各本异同。我们采用逐韵逐字考 查的方式,通过韵书内部音切对比,参照中原音韵,结合现代方言及明清时期的 曲论著作,先整理出王文璧中州音韵的语音系统,然后再以整理出的音系为比较 的媒介,看其在其它“中州音韵”中的分合情况,从而整理出各本的音系,以明了彼 此的源流关系。 王文壁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第二章王文壁中州音韵音系 第二章王文璧中州音韵音系 啸余谱本中州音韵中共有1 7 8 5 个小韵,其中入作三声部分2 6 9 个,平 上去部分1 5 1 6 个。平上去部分叶音注音的2 2 8 个,未注音的6 个,反切注音的1 2 8 2 个。我们整理其声、韵、调时,以平上去字为主要研究对象,入作三声的注音作为参 考。统计反切上下字时,只计算1 2 8 2 个反切,叶音部分不计。 中州音韵中有3 0 个声母、4 3 个韵母、3 个声调。 一、声母 ( 一) 声母研究方法 搜罗中古同声母的字,注明这些字在中州音韵中的反切,参考陈澧切韵考 分析广韵声母的方法,运用同用、互用、递用的原则,系联归纳;同时运用反切 比较法、参合古音、比照现代方言,从而得出中州音韵的声类,注明音值。 7 ( 二) 声母概况 运用上述研究方法,我们发现中州音韵共有3 0 个声母,采用传统三十六字 母名称分别是:帮、滂、韭、明、非、奉、微、端、透、定、泥、来、精、清、从、 心、邪、照、穿、床、审、祥、日、见、溪、群、晓、匣、影、喻。o ( 三) 分组讨论 1 帮组:帮、滂、蓝、明 “帮滂蓝明”传统语言学称为重唇音,现代语言学叫做双唇音。帮母来自中古( 以 广韵音系为代表) 帮母,少数来自中古监母:蚌傍棒、否倩备被倍、膑、腑、鳔 曝、凭蓝病,另有奉母一字:唪,滂母两字:怖、摞。滂母来自中古滂母,另有韭母 九字:邳圮否痞蓓瑕旆、攀、骗,帮母三字:秕辔、圃。韭母来自中古韭母,另有帮 母三字:臂瀑坝,滂母一字:胖。明母来自中古明母。切韵至今,四个声母的演 变比较稳定,脉络比较清晰,可以拟为嘲、【b 】、【m 】。反切用字情况如下: ( 1 ) 帮母共用反切上字五个,分别是: 邦2 1 ( 数字表示出现次数) 耻”巴1 2 # 癣忉、逋6e 彻、边1e * 、补1 * 4 五字可以系联成一组。 。本文中的“照穿床审”只是沿用唐宋三十六字母的名称,范围比唐宋三十六字母中的广,实际包括广韵中 的知庄章三组,详见下文。 。全文拟音参考了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杨耐忍中原音韵音系k 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何九盈 述评、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等。 1 4 王文壁本中州音韵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第二章王文壁中州音韵音系 ( 2 ) 滂母共用反切上字五个; 滂2 2 _ 忙坷、铺1 0 清曩仞、葩2 清霹切、批2 蕾琏切、偏l 黼切 五字系联成两组:滂铺葩、批偏。两组因韵母洪细( 见下文) 有别而分化,根据 语音学上的音位互补原则,应是一类声母。下文同。 ( 3 ) 韭母所用反切上字四个: 旁1 2 甜忙坍、蒲8 旁棋坍、昆4 平琏坍、平l 昆明切 四字系联成两组:旁蒲、昆平。同上文,应是一组。 ( 4 ) 明母共用反切上字七个: 忙2 0 群邦切、席k1 0 攥巴研、迷4 哽非协、蒙1 庸一切、模l 忙t 切、谟1 忙遁切、明l 琏兵切 七字可以系联成两组:蒙麻模谟忙、明迷。同上文,应是一组。 2 非组;非、奉,微 “非奉微”传统语言学称为轻唇音,现代语言学叫做唇齿音。中古非、敷两母合 流成非母,中古奉母有些己清化进入非母:奉俸凤缝、吠、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