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尽心知性”与“即心即佛”——孟子与慧能心性论之异同的形而上学思考.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尽心知性”与“即心即佛”——孟子与慧能心性论之异同的形而上学思考.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尽心知性”与“即心即佛”——孟子与慧能心性论之异同的形而上学思考.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尽心知性”与“即心即佛”——孟子与慧能心性论之异同的形而上学思考.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尽心知性”与“即心即佛”——孟子与慧能心性论之异同的形而上学思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尽心知性”与“即心即佛”——孟子与慧能心性论之异同的形而上学思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至趣日期:迎! z :业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蝴粼:堡翩硌j 蛐日期:旧肚。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作为“天人”之学的中国哲学,其视角必然以人类的生存为中心而展开。人 类独有的思辨心灵成全了对自我反思实践的落实。无疑,中国哲人眼中的世界是 充满价值意义的世界,而价值的赋予需要借助人类独有的灵明知觉心,以及 与之相关的“性”的思考。因此,“心性”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深层次且核心的课 题。本文探讨的主题孟子与慧能的心性论之异同,是在形而上学( 本体与现 象) 的视野之下,探讨二者心性论的异同。孟子与慧能分属于不同的学术系统, 孟子思想属于传统儒家,慧能思想是在整个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站在佛教立 场上展开他的心性论思想。因此,这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关联。本文共 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孟子的心性论。首先分析孟子心性思想的理论来源。孟子以前, 先秦儒家涉及“心性”的讨论主要有孔子、郭店楚简和中庸。通过简单陈述三者 的观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孟子的心性论形成的学术背景。其次从本体与现象的角 度分析心性的实质,并且从孟子的心性论中总结出对于本体与现象的认识。孟子 认为:心性都是先验的,本有的,后天经验的东西不是本有之性。现实对于本有 之性的展开是一种妨害l 因此孟子极力反对人们现实的行为,而热衷于对先验之 性的追求。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这也体现了孟子对“本体”的崇拜。再次讲与 心性论相适应的修养工夫。君子之性是最高的目标,普通人的心容易被现实中的 所在而迷惑。因此,孟子通过批判现实,高扬人要回归自己的至善之性,让本性 彻底无余的展现在生命历程之中。 第二部分讲慧能的心性论。同孟子的陈述思路一样。慧能的思想如何能够得 到佛法的传心之旨? 所传之心是什么? 接着对慧能的心、性分别作鉴定。慧能不 同于孟子。孟子认为心、性都是先验的,经验的东西不是人之本性。慧能把现实 的东西也当成了人的心、性。这体现在它心性不二的思想之中。进而分析出心性 的关系,由慧能对心性的诠释可以反映出其对本体与现象及其关系的认识。慧能 认为性是不二的,因此包含了本体与现实的成分。慧能的理论贡献就是扩大了本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体的内涵,把现实的所在包含到本体的规定中。 第三部分说明二者的异同。首先从整个学术的大背景之下分析二者之间能够 借鉴的必然性,其次讲慧能对孟子的继承和创新之表现。从继承方面讲,二者对 现实都作了否定。孟子批判现实,惹能首先也是对现实予以否定再肯定的。对于 二者的相异之处,本文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述: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并进行 了形而上学的辨析。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借助形而上学的基本观念从本体与现 象的角度对二者的心性进行分析。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二者之异同的学理意义。二者思想上的异同,正是表征 了中国古代形而上学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孟子与慧能的心性论上的异同,正 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理论思维发展的进程,差别的存在也体现了中国古人在 对哲学理论认识上的进步。研究孟子与慧能心性论之间的异同,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 关键词:心;性:本体;现象;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l i n 髓ep h i l o s o p b yi s 硒t l l ep r t i c e t i v i t yo f m 知虹n di st h e 锄s p e c t i o nf o r 1 】n i v e 培a la n d c i a ll i f et h a tc e m e r 印r e a d so l i lt h es 印a r a t es p u i a t i v es p i i i to f w h i c h m m d l l do w nh 罄h e i p c df o rs e l fi n 的s p e c t i o n 舯c t i c ei m p l e m 龃t u n d o u b t e d l y ,血e w o d d i nc 舡n e s a g ee y e i s 也e w o r l d t 置l a t 6 l l s w i m v a l u e m 朗l l i n g 觚d t l l e 锄d o 讹g o fv a l l l en dt 0 咖et h e a i do ft h eh u m 锄s p u l a t i v es p 试tt oa c c o m p l i s h1 h e r e f b r e 也cp r o b l 锄o f m i l l d h 啪a n i 妒b e c o m 铝m ed e 印锄dc e n t e rd i s c 璐s i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瑚e a r c h t h et h 锄et h a tt h i sa n i c l ed i s c 砸螂丽t l li sl h es i n l i l 撕t i 鹳觚d d i 珏l 踟c 嚣o f “m i n d - h u 皿m i t y ,d o c t r i b e m e m e n c 池锄dh l l in 即函9 0o n 岫d e r t l i e 丘e l do f “s i 衄“m e t a p h y s i c s ( 啪e n 翘dp h e n 嘲e n o n ) m 锄c i 珊w i t hh l l i n e i l gd i v i d ei n t 0t l l ea c a d 锄i cs y s t e m l a tb e l o n 拳t od i 任醯胁c e ,m e n c 珧n l o u 曲t b d o n g st 0 仃a d i t i o n a lt h ec o n f i l c i a d i s m h l l in e l l gt h o u g h ti st h eb i gb k 舯岫di nt 1 1 e c u l t i l o fe n t i r e ( 抽n au n d e r ,s t a t i o ni s b e i i i gb u 蛐i s t t o s p r e a d o u th i s “m i i l d h 啪卸i b ,d o c 缸面et h o u g b to np o s i t i 1 1 l e r c f o t h e t w oh 嗍e l l e o 璐 c u l t u 硝证l li n e v i t a b l yh a v e 硝舐o n t 1 l i s 枷c l ed i v i d e si n _ t o4p a r t st o t a l 蜘 1 h ef i r s tp a ni i l t e r p r e t sm 锄c i u sd 0 c n i n eo f m i n d - h u m a n i t y ,f i r s 锄a l y s 懿恤 t l l e o f e t i c a l u r c eo fm 锄c i 邺d 0 c 缸i n eo f m i n d h u m a n i 矿,b e f o 糟m e n c i l l s 1 a c cq i n 恤ec b n 如c i a n i 锄sd i 璐s i 伽t h a ti s c o n c 锄e d 丽t h 讧i n d h u m a n i t y ,h a v e c 0 n f h c i l l s 、b a 加b 0 曲o o ki n 洲i 髓锄dt 1 1 ed o c t r i n eo fm e 孤n i r o u 曲坞s i i n p l e v i e w p o 缸o fs t a t i n g3 ,c a nl m o w b e t t c rt h ea c a d 锄i cb a c k g r 0 蚰do f m e n c i u sd o c t r i o f m i n d _ h u m a n i t ) ,”f o m s s e c o n d l y 勰a l y s 鹤t 王”s u 晒a n c eo f m i i l d - h u m a n i 妒 f m mt h ea n g l eo f u m e n o n 锄dp h e n o m e n o n ,觚ds i n c et h em e i i c i u sd o c t f i n eo f m i n d - b n 趾i t y , i sd i s c u s s o d s 啪m 锄i z 器q u a i n t a n c ef o rn o 啪a l 柚d p h 肋0 m e n o n m e n c i 吣t h i n k s :b o t hm i n d 锄dh l m l a n i t ya 旭印r i o r i t y ,t h e ys h o u l dh a v e b l i p o s t e d o r i 、锄p i r i c a lt l l i i l 挚d o n tb en a m r l i 够f o r n a t u r es p r e a do u “sal d n d o f i m p e d i i i l e l l t ! f o r em 锄c i 璐t r i 瞄b e s tt oo p p o 跎t h e 咒a l i s t i cb e h a “o ro f p e o p l e , 觚d b e f o n d o f i n t h e p u r s u e f o r m e 删嘶够n a t u r 色f r o m t h e 柚g l e o f m e t a p h y s i c s t h i s h 猫a l s or e p r e s e mm c i 峭矗嚣龟o u m e n o n ,w o 岱h i p s a ya g a i nc l l l t i v a t i 嚣s 虹l lw h i c hi s a d 印t i v e 谢md o c 伍l l eo f q m n d - h u m 趾i t y ,1 1 圮n 缸l l r eo fg 酬锄e n i sh i 曲e s tm o r a l s p l l l _ s i 圮g o a l ;t h e 枷o fo r d i l l a r yp e r s o ni se 鹤yt op u z 丑eb yt h e 也i n gi nm a l i t y t h e r c f o m e n c i l l st l l i i l :i 【st b 枷g hc r i t i c i z i n g 心a l i t yt 量l a tp e r s o ns b o u l dr e 掣_ e s st l l eo w n h m n a n i t yt 0p a 砌o m t 窘0 0 d l e th i so w nh u m a l l i t yt l l o r o u g hd on o th a 、,er e m a i l l o d d i s p l a yi nt h ec o u r s eo f l i f e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 e c 衄dp a r ts a y sh l l in e n 窖d 0 c 缸n eo f m i r l d h u m a n i ni st l l es a m et h a t m c i u s ss t a t e 廿a i l lo fn l o u g h t w h a ti st l l el i l i n dt l m th u in 吼gc 觚g c t 妇nb u d d h a 吐i a t l em i i l dp a s s e d ? t 1 1 锄f o rh u in e i l gm i n d 锄dh u m a n i 母d i f f 酹c em a k e a p p r a i s a l h u in e n gi sd i 曲mm e i l c i u s ,m c i u st h i l l l ( sm a tb o t l lm i n da n d h 脚a n i t y a r e 印r i 谢t y ,p o s 矧o r i 、曲1 p i r i c a lt i l i i l g sd o n tb en a t l l r c h u in e n g d i g 嚣tr e a l i s 6 ct h i n gt ot l l ei m e i l s i o no f 吐地m i n d 如dh u m a n i 够o fp e 蝎1 1 l i s 啪b o d i m 朗ti nl l i sm i n d 锄dh 砌a i l i t yn o tt h et h o u 曲to f2i n a i l dm e n 黝l y s i sm 俎【e m er e l a t i o no fm i n d 趾dh u m 锄i t y ,f b mh i l in e n g sc o i l s t n l ef o rm i n d 锄dh u m a i l i t y c 姐r e n e c ti t sh l o w l o d 鹭ef b fn o u m 锄o n 孤1 dp h e n 川n e n o n 锄di t sr e l a t i o n s h i p h i l i n e n g t h i n k p o w e r o f b u d d l l a i s n o t m e l a w o f 2 ,h u m a i l i t ya l s o i s n o t 2 ,l l a v ec o n t i i n e d m ec l p o s i t i o no fn o i l l l m o n 觚dr e a l i t y h l l in e n g st he l d r e d c a lc o n t r i b u t i o ni st h e i l l t e n s i o n 也a th a s 豇d a 唱e dn o 咖e n o n ,c o n t a i n 此a l i s t i cp l a c et l l e s t i p u l a t i o n o f n o u n n l e n o ni n t kp a r to f3 r de x p l a i n st h es i i i l i l 撕t i e s 枷d i 腧f e i i c 韶o f b o t h f i r s t 的mm eb i g b a c k 衄。眦do f 饥t i r es c i e n c eb e t 、】l 帕ma m l y s i sb o t hm ec e n a i m yt h a tc 趾b er e f e r r c d t o ; s e c o n d l y ,s p e a l 【h u in e n g s 娃p r e s s i o n l a tc 觚b ef b rm c i i c i u s si i l i l 喇t e d 雒d c r e a t e d s a y 肋mt h ei i l i l 耐t i n g 嬲p e c t ,b o t l l 砌r c a l i t yh a v em a d et on e g 砒e m c i 懈 r e p u d i a t e dr e a l i t y 柚d h u i n e n g i sa b i e t o b e f i r s ta 1 t h ea g a i l ld e f i i l i t er e a l i t y o n t h e b u n 蝴o nw i mn e g a t h et e a l i 母f o rm ed i s t i n c t i o no fb o t h ,t b i s 砒i c l ed i s c u 豁丘o m3 鼬p o c t s :o n t o l o g y 、s i 【i l lt l l 0 0 r ya n dd o c t r i n eo fe x t e n tr e a c h e d a n dh a v ec a 玎i e do u t t l l ed i s 耐删o no fm 唧h y s i c s t h er e s e a r c ht e c l l n i q u eo ft l l i sa n i c k 侬髓t 1 1 e 觚g l e o f m e t a p h y s i c sf o rt i l ed o c 妇eo f m i i l d h u m i 妒o f b o t l l n l e f i i l a l p a r to f 矾c l ed 鼯c m c s m 饥c i l l s w 池h l l i n e i l g t h e t l l e o r e t i c a l 姗a i l 啦 o fd o c t r i n eo f m i n d h u m a n j t v ss i r n i l a d t k s 越dd i f f e r e n c e s 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鼯a n d d i 强玎e n c e so nb o mm o u g h ti sj u s ts y m p t o mm ed i 插溯l th i s t o r i c a is t a g et 1 1 a tc h i n e a i l c i e n tm e 呻h y s i c sd e v e l o p s m e n c i 瑚w i mh u in gt l l es i m i l 撕t i e s 锄dd i f f b r e n c e s 0 nd o c t r i l l eo f m i n d - h l l l n a l l i t y ”,h a v e0 1 1 l y 锄b o d i e dt 1 1 ep r o c e s st l l a tc t l i n e s e a n c i 锄tp 柚o s o p h ym e o r c t i c a lt l l o u 曲td e v e l o p s ,t l l e 甑i s t e n c eo fd i f f 色r 髓c eh a v ea l s o a n b o d i e dc h i l l e s e 锄c i e n t si nt h ea d v a i l c eo np h i l o s o p h yt t l e o r e t i c a lk n o w l e d g e s t i l d y m e n c i u sw i mh u in e i l gt h es i r n i l a r i t i e sa 1 1 dd i f 衔朗c 嚣0 i ld o c t 血eo f m i n d - h l l i i l a i l i t v h a v ei m p o n a n t 廿l e o r e t i c a lm e a n i n g 4 k e ) 啊o r d s :m i n d ;h u m 觚i t y ;n o 咖朗o n ; p h o m c i l o n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每个人都有一颗灵明知觉的“心”。对于人的“心性”的探索是每一位哲 学家力求把握的重要课题。冯契先生说:“人性是一个由天性发展为德性的过程, 它和精神由自在而自为的过程相联系着。因此,换句话说,认识自己也就是认识 自己的心灵、德性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o 冯契先生肯定了人性的本质特征是此 “心”对外物及自身的能动的反思行为。由此可知,他把人的心性看成是一种精 神的力量和表现。同时冯先生还认为人的心性不是那种具有机械性的物的存在, 而是把它当成一个可以涵养并且可以随着道德情操的践行,而对自身有一个不断 的提升。人性是日日全新的变量的存在,心性是可以涵养的! 郭店楚书竹简云:“君 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亡中心之智,则亡中心之悦,亡中心之悦则不安, 不安则不乐,不乐则亡德。”回这里的“中”指的就是人的心性。这句话为我们指 明了成德的途径敬持其心,观照本源。心性是人成德的核心要素,心性问题 是整个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熊十力曾经在其论文集中就明确指出了儒佛两家相 同的根本点是两家都讲了心性论。“儒佛二家之学,推其根极,要归于见性而已。 诚能见自本性,则日用间恒有主宰,不随境转,此则儒佛之所大同而不能或异也。” o 孟子与慧能分别站在各自文化背景之下理解心性问题。从孟子对人性的认识, 可以看出孟子是要我们回归本然之性,要剥落现实附着在本体上的迷惑。从而让 人性得以自由地展现。惹能运用早期佛教“八不中道”的思想解释其不二之性。 把本体与现实统一起来。并且在界定本体的时候,不仅规定为先验的,而且赋予 本体以现实的品格。其哲学思维更进一步,体现了人类认识思维的不断深化。 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3 5 4 页。 丁朋新:郭店楚简语,转引自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第1 3 5 页。 熊十力:十力语要 ,转引自儒释道比较研究主编:傅永聚、韩钟文,中华书局,第l o 页论语阳 货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孟子的心性论思想 第一节孟子心性论的理论渊源 孟子( 公元前3 7 2 前2 8 9 年) ,名轲,战国中期邹( 今山东邹县东南) 人。 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先秦儒家重要的代 表人物,与儒学的创始人孔子齐名,世称“孔孟”。孟子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 人。孟子继承孔子的“仁”的学说,并将之运用于政治,这就是孟子的“仁政” 学说。他的仁政思想一直没有得到施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 “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思想是继承了孔子开创的儒学的一贯传统。他的心性论思想是深化并发 展了孔子以来的儒学思想。因此,认识孟子的思想有必要对孔子的思想做些了解 和把握。 ( 一) 孔子“性”的思想( 从形而上学的角度) 孔子是儒学的开创者,孔子关于人性的认识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 也。”o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所禀之性,即天性,它是先验的存在,同时为 什么又有不同呢? 因为后天的教化,学习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差别的。从 形而上学的角度讲,人性是入存在的根本,“性”规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孔 予认为:人的“性”是一致的,这就规定了人性是天生的,先验的,但是由于后 天的习染从而有了善恶的分别。什么才是人性的自然展开之表现呢? 那就是“仁”。 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称其为人的标志。能够成为人的存在,首先必须具有“仁” 的品质。而“仁”的品质是什么? 子日:“仁者爱人”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的仁学是从亲亲之情开始向外推广而达到仁爱天 下。在这个意义上讲,仁是人之所以存在的根据。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 鼢 卷嚣器灌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仁,游于艺。”国人之所以存在,依赖于“仁”的涵有与实践。“仁”是人之本性 的真正。孔子是高扬“仁义”的,把仁义当成人立身之本。即仁具有本体的意味。 一个人只有“人”之形体,但没有仁爱的品格,我们不能称其为人,因为他的存 在是没有价值意义的。“君子忧道不忧贫” 这里的道指的是“仁道”。仁义之道也 就是“人道”。周易中说:“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 日仁与义。” 人作为人的根本在于“仁”。仁就是爱,因此,孝可以是仁,义可以 是仁,忠可以是仁,等等。孔子在高扬仁义道德品质的同时,相应的对于“利”, 孔子却做了区分对待。孔子对于“利”的态度主要有: “见得思义”9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囝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o 这里,“利是人类对社会生活中诸种现象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利益是几种 事物、现象之间的一种关系。利这个词的本意是锋利,刀锋与锐利的关系。义是 处理利益的根据旧按照现象学的观点,“利”也是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 关于“利” 为什么是一种现象,以及它与性的关系为何反映了本体与现象的关系,这些问题 将在下文的论述中详细说明。) 孔子对“利”的态度是:赞同合理的利,即符合义 的利,而对于不符合义的利,孔子是反对的。由此可见,孔子从经验的立场上相 信了“利”具有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注重利的,也就是说孔子认可现实。但 是孟子并不这么认为,在孟子那里,“利”是受到严重批判的。孟子批判了利消极 的一面,认为: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 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论语述而 论语卫灵公, 易传说卦 论语季氏 论语里仁 论语学而 论语泰伯 沈顺福:儒家道德哲学研究德性伦理学视野中的儒学) 山东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6 月第一版,第 8 0 页 孟子告子下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还有孟子的“伐牛山之木”的比喻,都说明了孟子对“利”的批判,并且又 由于“本体”在孟子那里表现为人性,( 为何“性”可以看作本体? 这个问题将在 下文中说明。) 而“利”是一种现象,从孟子对“性”的热情追求,却对“利”进 行批判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孟子是在用本心之性来制服“利”,以便不使其对本 性造成伤害。可见,孟子的认识比孔子更进一步,孔子仅从经验主义的立场谈到 利有好有不好的方面,但是没有说为什么,孟子从利对人性的残害这一点上分析, 得出利的消极处,这是孟子与孔子的不同之处,同时也反映了孟子思想的进步。 孟子正是沿着孔子的道路,高扬仁义道德。同时,亦深化了孔子所开创的儒学, 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个进步。庞朴先生把孔子以后学者的领悟路向分成了向内求 索和向外求索的两条路径。向内求索是探求人之为人的根本处,主要由孟子来完 成。在孔孟之间的重要一环是:郭店楚简的心性理论。 ( 二) 郭店楚简的心性论 一九九三年十月,湖北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批 竹简,学术界认为这是由孔子向孟子过渡学派的论文集。其中简帛五行和性 自命出这两部前秦儒家楚简集中探讨了“心性”问题。 简帛五行所体认的“心”的内涵是与身相对而言的,它说: “耳目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o “心也者,悦仁义者也。” “仁义,心同者,与 心 若一也。” “耳目口手足六者,人 之民,人 体之小者也。心,人 之君 ,人体之大 者也,故曰君也。”固 可见,简帛中赋予了心统帅的地位, 这里的心是一种经验知识可以把握的心, 关于“性”,简帛是这样理解的: 第3 2 8 至3 3 5 行帛书云: 心对于其他感官具有领导和支配的权力。 不具有超验的层面。 转引自z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 0 0 0 年l o 月版,第1 4 9 页 同上 同上 同上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天监下,有命既杂者也。天之监下也,杂命焉耳。循草木之生( 性) 则有 生焉,而r 无好恶。循j 禽兽之生( 则有好恶焉,而无礼义焉。循人之生( 性) 则巍然r 知其好j 仁义也。”o 在这里,五行说认为:天是万物之性所从出的根源。在天创生万物的过程 中,万物因循各自的特殊之性而生长。这里为我们描绘了生命的几种不同的层次 以及在各自的层次之上“性”有何特点。草木顺着自己的性的方式成长,它的生 命充分体现了草木的性;禽兽顺着自己的性的范式而成长,它们生命体现了禽兽 之性;对于人的生命而言,也应该是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性”的特征。简帛 认为:性有形上与形下两层的含义。形上义指的是:天生为性,是就天命而言的。 形下之意指的是万物区别于其他物之不同而言的。人有仁义的要求,人之生好仁 义。为什么好仁义呢? 是因为人之心偏好于仁义。 性自命出篇之“心性论”认为好恶是性。心在外物的诱惑之下,对其产 生了好恶之感,这种感觉是从内心自然而发的。因此,好恶本身就是人的性。好 恶所指向的对象就是“所好所物”,这是性之体发用后所指向的对象。其实,这种 好恶也是一种情感的发泄,属于情的流露。简帛云:“喜怒哀乐之气,性也。”圆可 见,喜怒哀乐之气在内则为“性”,因感而发于外,则表现为“情”。情气就是所 谓的性。这里,简书显然是站在“自然主义”的立场上论述“性”的。情与性不 同,内在于心时就是性,发用于外时就是情。因此,性仅仅是潜在于人们内心深 处的“可能性”,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这里的“性”是出自于“天命”的,是天 所赋予的。可见,心性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不可捉摸的超越之物,而是存在于现实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身上。这颗心是一颗经验之心,也会受到外物、外情、外习的 感染。对于心与性的关系,简书中说:“虽有性,心弗取不出。” 并作比喻说性与 心的关系如同金石与其声的关系。金石本身含有能够发声的潜质,但必须待物的 作用才可显现。性在内,只有通过外物作用于心,才能使性显现出来。性自命出 对性的渊源作了说明,认为性来源于“天命”,心与性都可能受到外界的干扰“物” 而发生动静之变。所以,性自命出中的心性仍属于经验的层面,待到中庸 转引自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 转引自丁网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 转引自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 , 东方出版杜,2 0 年1 0 月版第1 4 9 页 东方出版社,2 0 0 0 年1 0 月版。第1 7 3 页 东方出版社,2 0 0 0 年l o 月版。第1 7 4 页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讲心性时,已经完全不同于它了。郭店楚简的理论贡献就是把“性”与“天”联 系起来,人的性情是天命之禀赋,因此性与天可以实现贯通。同时,引入“物” 对心性的影响。物作用于心,从而使性得以展现,并以情的样式表现出来。这里 的“物”按照康德的现象学理论是人们经验到的现象,而性是先验地内在于人身 之中,但外物作用于心,现象作用于人之“心”,如果此时心没有定志的话,就会 感于物而任性展现,表现为各种情。可以看出,现象是对心性本体的妨害,需要 心的定志才可消除这些不利一面。孟子也注意到这一点,认为现实是对本体的遮 蔽,让我们回归心性之本源处。可见,这些简书上的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理论来源 之一。 ( 三) 中庸之“性”观 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直接把性等同于天命。这里的“天命”也可以叫 做“天道”是一种超验的存在。就是天赋之理。在天称为“命”,在人称为“性”。 是万物一源,它规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也就是人之性的内涵。可见,中庸 讲的“性”已经不同于性自命出所讲的现实存在的“心性”,它的超越意味更 加浓厚且深远。在先秦儒家看来,人的一切都是禀源于天道。所以人之所以为人 的内在根据也在于天道。所谓的圣人就是能够体悟天道,并且能够把天道内化为 自己的心性之中的人。圣人知晓“赫赫在上”的天道,并且把心性与天道相贯通, 圣人之性不断向那个超越的天道本体趋近,直至二者合二为一,使天道完满自足 地展现在自己的生命实践当中。如此,圣人具有了完满的天德。此时,圣人之心 亦更加明朗,因为天德的关照使其智慧充盈。“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 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 也。”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终境界。也是儒家所努力达到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目 标。孟子正是继承了儒家这种论心性思想的传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性善论”。 礼记中庸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孟子心性解析 ( 一) 。心”的内涵 对于“心”的把握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前提,即人作为存在有两个认识的维 度“自在”与“自为”。人作为存在而言,首先他是“自在”的。这是人作为 一个具体的可以被我们经验感知的事物而存在,也是人作为存在这样一个事实的 规定之一。人不过是宇宙万物中的一个物而已,但是人不是被动地机械地存在于 这个万物流行的宇宙之中,因为人还是一个“自为”的存在体。能够“自为”是 因为人有“心”。心能够思考,进行感知活动,体察万物多变的种种情态背后的所 以然根据,以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并且尝试着按照自己的理想的蓝图绘制着这个 世界的应然之态。这是人用思想所造就的事实的存在,也是人这个存在体所必然 表现出来的样式。它体现了人是“主体性”的存在,预设着人的能动性。人的“自 为”性在这种意义上讲也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存在的必然的规定。因为人“存在” 这样一个事实,必然表现为“自在”与“自为”这两种方式。二者是“人存在” 这一事实不可或缺的规定性。人是“自在”与“自为”的统一。而本人这篇文章 所讨论的主题是“心性问题”。不容置疑,人的这两种作为存在之呈现的“自在” 与“自为”就是认识人的“心性”的两个不同的维度。孟子的“心”有以下两个 方面的涵义: 第一:先验的感知模式 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心灵感知模式,这种感知模式人类大体是相同的。孟子日: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 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 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o 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通过自身的眼、 耳、鼻、舌等等这些感觉器官去接触事物,外在的事物进入人类的视野当中,人 类感知到它们的存在,从而形成对某事物的感觉印象。这种感知模式是先天本有 的,与生俱来的。就好比“种子”一样,是人类所特有的属性,预设着将来成为 人的各种可能性。这也是孟子之“心”为什么具有先天性的原因所在。先秦的苟 孟子告子上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子也提出了相同的认识。苟子说:“然则何缘而以同异? 日:缘天官。凡同类同 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知模式,并且依靠这些本有的 模式去感知对象性的存在。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现象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对 于眼前的同一件东西,人们所感知的印象是相同的,例如,看见五星红旗,印入 我们的感知模式并做出相应的判断它是一面红色的旗帜,不会有人认为它不 是旗帜,或者说认为它是蓝色的。这种感知模式是先天的。在孟子看来,人们先 天具有这样的感知模式,并且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而感知天下的各种味道、声音、 色彩等,而人心则是共同趋向于对“仁义”的追求,在文章的前面说到,郭店楚 简中提到了关于人心的所好问题。说:“心也者,悦仁义者也。” 可见,在人心中 有贵仁义之性,此“性”使人心趋向于仁义道德,这是心之本性使然,这是人心 之所同然者。孟子的“心”所昭示的是人类的“心”的普遍存在形态,体现了人 心的主观性。 第二、道德律( 价值涵义) 儒家是注重对事物进行价值的分析,对于人的心性而言,亦然从价值的层面 考虑。孟子论心的地方很多,他反对告子所谓的“生之谓性” ,认为人的自然之 质不足以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也不足以把人与禽兽的本质特征标识出来。 孟子转而从价值方面立意,以便区分人性之特质。由此可知,孟子所说的“心”, 已经不是作为经验知识的心了,它不仅具有认知的理性功能,而且具有了某种先 验的意义。这种先验含义的表达,就是作为人的良知和良能而体现的。孟子认为 人之心有仁义之性,正如简书上说的只有心才好仁义。然而,简书上所说的心还 只是经验层面的,孟子之心已经脱离了经验层面而上升到了超验层面,已经是作 为体现当然层面的纯义理之心。如孟子所论心的几处: 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 人之心,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 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 章诗同注:萄子简注,上海人民m 版社,1 9 7 4 年7 月第一版,第2 4 6 页 转引自;丁网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 0 0 0 年1 0 月版,第1 4 9 页 孟子告子上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 孟子日;“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 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日:求则得之,舍则失之。”o 孟子日:“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o 可见,只有道德价值才是区别人禽之别的关键,也是人异于“禽兽”的“几希” 之处。对于价值的拥有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人的基本特征就体现在人对仁义价 值的内在性的追求和涵养。价值是人的一个显著的标志,没有价值的事物是不能规定 为人的。并且人的这种价值的呈现是人所本有的,而不是后天的努力附加在人身上的。 显然动物是没有这种价值层面的规定。孟子把“心”对仁义价值的追求看成是对“大 体”的涵养,而注重感官知觉的仅仅是“小体”。人之贵就表现在人的这种仁义价值 的属性。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之端是内在于人心的,是人心本有的东西。“君子所性, 仁义礼智根于心”。它们显现的萌芽就是四端之心。作为人的本体性规定的“心”,是 以“仁义礼智”这些价值为其内容的,同理,也正是这些价值体现了“心”的向善的 趋向。同时,心的这种特殊的属性也是人异于禽兽的地方,代表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 质性的规定。在我们定义“人”这个涵义时,或者说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人”,这些 价值的内涵在人身上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价值,没有道德律的规定,人是不能称其为 人的。价值构成了人的本质的规定。 ( 二) 孟子之“性” 如何界定入之性? 我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层次上理解“性”的含义? 且看告子与 孟子在人性理解上的争论。 告子日:“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告子上 孟子告子上 孟子尽心上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日:“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 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 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 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对人性的理解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例如,告子把性比喻成“杞柳”,仅 仅是一种可以塑造的材料,没有善恶的分别。他说性犹如湍水一样,可以向东流 也可以向西去,以及他说的;“食色性也。” 皆是从万物最原始的层次谈性的,论 及人性依然如此。但是告子所能够给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一个知识性的万物之间的 差别的问题,站在这个层次上来看人性,也只是把人与其他万物做了类别上的区 分。但是,儒家所要证实的并不仅仅是类的差别,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层次的 背后的根据,万物之间自然的差别只是最基本的一层。因此,儒家把目光锁定在 了更高一层的探索在价值意义上界定人性。 孟子反对告子以自然之质来界定人性,而是以仁义之心来说性的内涵。 孟子日:“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 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 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醉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孟子日:“口之于昧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 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 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但是“性”的本质含义是什么呢? 孟子以心说性,内在的仁义之心,发显于外则是人的良能之才。对于性的理解, 不能背离这一个原则,那就是:我们之所以要规定“性”,目的是为了标识出人之所 以为人的本质,特性。人之所以区别其他万物的原因在于人的价值层面,即人心性上 的道德趋善性。孟子认为“性”是区别于其它物种的标示。也就是说:性即本体。在 古代,按照语言学的观点认为性的本意是“生”。傅斯年在其所著的性命古训辨证 引语中用生字解释“性”。徐复观认为应该从思想史的角度把“性”与上下文意结 合起来理解。他认为:“性之原义,应指人生而即有之欲望、能力等而言,有如近日 孟子告子上 盂子告子上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下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所说之本能。其所以从心者,心字出现甚早,古人多从知觉感觉来谚0 ;人的欲 望、能力多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而始见,亦即通过心而始见,所以性字便从心。其所以 从生者,既系标声,同时亦即标义;此种欲望等等作用,乃生而即有,且具备于人的 生命之中此生而即有的作用为性。”呵见徐复观把人的性界定为欲望、能力。这 些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