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平煤十矿1.8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1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平煤十矿1.8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2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平煤十矿1.8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3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平煤十矿1.8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平煤十矿1.8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 )字 号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题目: 平煤十矿平煤十矿 1.8Mt/a 新井设计新井设计 平煤十矿厚煤层回采巷道支护技术平煤十矿厚煤层回采巷道支护技术 姓名:姓名: 学号:学号: 21106112 班级:班级: 采矿工程采矿工程 2010-2 班班 二二 一一 四四 年年 六六 月月 摘 要 本设计包括三部分:一般部分,专题部分和翻译部分。 一般部分为平煤集团十矿 1.80Mt/a 新井设计,平煤集团十矿井田位于平顶 山市东北部,行政区划平顶山市卫东区。区内地势较为坎坷,井田东西走向长 度 4.1 千米,南北倾斜方向长 6.58 千米。面积为 27.04 平方千米。井田可采煤 层自上而下为戊 10 和己 15。厚度分别为 5.5 米,1.8 米,戊 10 与己 15 煤层相 距 70 米。煤层倾角平均为 9 度。井田可采储量为 141.4Mt,新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1.80Mt/a,服务年限为 56 年。矿井正常涌水量为 100m3/h,最大涌水量为 400m3/h。本矿井属于高瓦斯矿井,戊 10 煤层为 12.11m/dt。 井田设计采用立井两水平开采,第一水平标高为-230 m,第二水平标高为- 580m,主井装备箕斗,副井装备罐笼。主运输采用胶带运输机运煤,辅助运输 采用电机车运输,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 矿井年工作日为 330d,工作制度为“三八”制。 一般部分共分十章: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井田境界和储量,矿井工 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井田开拓,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采 煤方法,井下运输,矿井提升,矿井通风及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专题题目: 平煤十矿厚煤层回采巷道支护技术 英文题目为: Influence of Tremors Induced By Mining on the Liberation of Methane in to Workings 翻译部分主要内容: 采动对工作面内瓦斯释放的影响 关键词:长壁开采 ;新井设计 ;大采高 ;通风 ;支护技术 全套图纸,加全套图纸,加 153893706 Abstract The design includes three parts: general part , thematic part and translation section. Generally part of Pingdingshan Coal Group mine ten 1.80Mt / a new well designed , ten Pingdingshan Coal Group mine field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Pingdingshan Weidong District of Pingdingshan City . The region is more bumpy terrain , Ida things strike length 4.1 km long north-south direction inclined 6.58 kilometers. An area of 27.04 square kilometers. Mine coal seam from top to bottom as amyl 10 and has 15. Thickness was 5.5 m , 1.8 m , amyl apart seams 10 and 70 have 15 Meters. Seam dip average of 9 degrees. Ida recoverable reserves of 141.4Mt, design and production capacity of the new wells 1.80Mt / a, the service life of 56 years . Mine water inflow is normal 100m3 / h, the maximum water inflow is 400m3 / h. The mine is a high -gas coal mine , amyl 10 seams of 12.11m / d t. Ida mining shaft design uses two levels , the first level of elevation of -230 m, the second level of elevation of -580m, skip the main shaft equipment , auxiliary shaft equipment cage . Main transport using coal belt conveyor , auxiliary transport with motor vehicle transport, mine ventilation central parallel ventilation. Mine was working for the 330d, working system for the March system . General section is divided into ten chapters : Overview and Ida mine geological features , Ida realm and reserves , mine work systems, design and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service life , Ida development, preparing the way - band roadway layout , mining methods , underground transport, mine hoist , mine ventilation and mine the basic technical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 Thematic topics : 10 Mine thick seam roadway support technology English title is: Influence of Tremors Induced By Mining on the Liberation of Methane in to Workings Translate some of the major contents : Mining influence on the face Nevas release Keywords : longwall mining ; new well design ; large mining height ; ventilation ; support technology 目 录 一般部分一般部分.1 1 1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 1 1.1 矿区概述 .1 1.1.1 矿井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交通条件概述 .1 1.1.2 矿区气候条件 .2 1.1.3 矿区水文及地震情况.2 1.1.4 矿区水源、电源、通信及供应.2 1.2 井田地质特征 .3 1.2.1 井田地形地势以及井田的勘探程度.3 1.2.2 井田煤系地层概述 .3 1.2.3 井田地质构造及断层特征 .5 1.2.4 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7 1.2.5 矿井涌水量 .9 1.3 煤层特征.9 1.3.1 可采煤层特征 .9 1.3.2 煤层围岩性质 .10 1.3.3 煤层的特征 .10 1.3.4 煤层瓦斯及煤尘情况 .11 1.3.5 地温和地压 .11 2 2 井田境界和储量井田境界和储量.1313 2.1 井田境界.13 2.1.1 井田境界确定 .13 2.1.2 井田开采界限及面积 .13 2.2 储量计算 .14 2.2.1 井田钻孔及勘探情况 .14 2.2.2 煤层可采厚度 .14 2.2.3 储量计算基础 .14 2.2.4 矿井地质资源量 .15 2.2.5 矿井工业资源/储量 .15 2.2.6 矿井设计资源/储 .16 2.2.7 矿井的可采储量 .17 3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919 3.1 矿井工作制度 .19 3.2 设计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9 3.2.1 确定依据 .19 3.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确定.19 3.2.3 矿井的服务年限 .19 3.2.4 确定矿井服务年限 .20 3.2.5 井型校核 .21 4 4 井田开拓井田开拓.2323 4.1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23 4.1.1 井筒形式,数目及位置 .23 4.1.2 工业广场位置、形状及面积 .26 4.1.3 阶段划分和开采水平设置 .26 4.1.4 主要开拓巷道及井底车场 .27 4.1.5 确定开拓方案 .28 4.2 矿井基本巷道 .34 4.2.1 井筒 .34 4.2.2 井底车场及硐室.38 4.2.3 巷道支护.46 5 5 准备方式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带区巷道布置.4747 5.1 煤层地质特征 .47 5.1.1 采区煤层埋藏条件 .47 5.2 采区煤层的特征 .47 5.1.3 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 .48 5.1.4 煤层瓦斯及煤尘情况 .48 5.1.5 地表情况 .49 5.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49 5.2.1 带区准备方式的确定.49 5.2.2 带区巷道布置 .50 5.2.3 带区生产系统 .50 5.2.4 带区内巷道掘进方法 .51 5.2.5 确定带区各种巷道的尺寸、支护方式 .51 5.3 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51 5.3.1 带区生产能力 .51 5.3.2 带区采出率 .53 5.4 带区车场选型设计 .53 5.4.1 带区车场设计 .53 5.4.2 带区车场的形式和线路布置 .53 5.4.3 带区主要硐室布置 .54 6 6 采煤方法采煤方法.5656 6.1 采煤工艺方式 .56 6.1.1 采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56 6.1.2 采煤方法确定 .56 6.1.3 确定采煤工艺方式 .56 6.1.4 确定回采工作面长度、推进方向、推进度 .57 6.1.5 回采工作面破煤、装煤方式 .58 6.1.6 回采工艺 .59 6.1.7 工作面运煤机械选择.61 6.1.8 回采工作面支护方式 .63 6.1.9 端头支护及超前支护方式.65 6.2 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 .66 6.2.1 回采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 .68 6.2.2 劳动组织形式 .69 6.3 工作面经济与技术指标 .71 6.3.1 回采工作面吨煤成本(C)的计算.71 6.3.2 工作面经济与技术指标.73 6.3.3 回采巷道参数 .74 7 7 井下运输井下运输.7676 7.1 概述 .76 7.1.1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工作制度 .76 7.1.2 煤层及煤质 .76 7.1.3 运输距离和货载量 .76 7.1.4 矿井运输系统.76 7.2 带区运输设备选择 .77 7.2.1 设备选型原则: .77 7.2.2 带区运输设备选型及能力验算.77 7.3 大巷运输设备选择.78 7.3.1 胶带回风大巷设备选择 .78 7.3.2 带区辅助运输设备选择 .78 7.3.3 轨道大巷(辅助)运输设备选择 .81 8 8 矿井提升矿井提升.8383 8.1 概述 .83 8.2 主副井提升 .83 8.2.1 主井提升 .83 8.2.2 副井提升 .86 9 9 矿井通风与安全矿井通风与安全.8888 9.1 矿井通风系统选择 .88 9.1.1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88 9.1.2 矿井概述 .88 9.1.3 矿井通风系统和通风方式的选择.88 9.2 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90 9.2.1 工作面通风 .90 9.2.2 通风构筑物 .91 9.3 矿井风量计算 .92 9.3.1 矿井需风量的计算 .92 9.3.2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98 9.3.3 矿井通风时期和困难时期的确定 .99 9.3.4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97 9.3.5 矿井通风总阻力 .99 9.3.6 两个时期的矿井总风阻和总等积孔.99 9.4 通风机选型 .100 9.4.1 选择主要通风机 .100 9.4.2 电动机选型 .103 9.4.3 对矿井主要通风设备的要求 .104 9.5 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 .105 9.5.1 预防瓦斯事故 .105 9.5.2 预防火灾事故 .106 9.5.3 矿井水防治 .107 10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108108 专题部分专题部分.116116 平煤十矿厚煤层回采巷道支护技术平煤十矿厚煤层回采巷道支护技术.117117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36136 翻译部分翻译部分.138138 致致 谢谢.156156 一 般 部 分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 矿区概述 1.1.11.1.1 矿井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交通条件概述矿井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交通条件概述 (1)地理位置 平顶山煤田位于河南省中西南部,分布于平顶山宝丰、襄城县、叶县、郏 县、鲁山县境内,平顶山煤田有平顶山矿区和韩梁矿区组成的。 平顶山矿区东起沙河、汝河交汇地带附近,南至湛河北岸、西至红石山、 北至汝河,东西走向长达 38km,南北宽约 1020km,含煤面积 550km2。 韩梁矿区位于平顶山西部,位于宝丰、鲁山县境内,走向长约 18km,宽约 4km,含煤面积 80km2。 (2)地形特点 平顶山煤田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分区渑池确山小区,地处汝河以南,沙河之 北的伏牛山余脉低山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向东红石山、龙山庙、 擂鼓山、落凫山、平顶山、马棚山、焦赞山绵延不断,山脉呈北西走向,组成 分 区的地表分水岭。海拔高度一般在 150500m 之间。 图图 1.1 交通位置图交通位置图 (3)交通条件 矿区有专用铁路与国铁京广线、焦支线相连接,国铁京广线、焦支线分别 通过矿区东部和西部,孟庙铁路线通过平顶山市与京广线、焦支线相连接;东 距京广线孟庙火车站 70km,西距焦支线宝丰火车站 28km。矿区专用铁路线与 孟宝线平顶山东站相接。公路以平顶山市为枢纽,有柏油公路通向附近各县市, 中国矿业大学 2014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117 页 东与四通八达的许南公路相连,交通便利,见图 1.1。 平煤集团公司十矿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区东部,程平路何庄北,西距平顶 山市区中心约 6km,南距平顶山东站 5km。 1.1.21.1.2 矿区气候条件矿区气候条件 根据平顶山历年的气象资料,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燥季风气候,四季 分明,春多风干旱,夏炎热多雨,秋晴和日照足,冬寒冷少雪。年平均降雨量 794.6mm,年最大降雨量为 1323.6mm(1964) ,最小降雨量为 373.9mm(1966) , 雨季一般集中在 79 月份。历年平均蒸发量为 2269.2mm,年最大蒸发量 2825mm,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年平均气温为 15,最高气温 42.6 (1968.7.18) ,最低气温-18.8(1955.1.30) 。常年风向多为北西和北东,以北 西风的风速最大,为 24m/s;无霜期大致 190-220 天,最大积雪厚度为 16cm, 冻土最深 22cm。 1.1.31.1.3 矿区水文及地震情况矿区水文及地震情况 (1)水文情况 本区属于淮河上游水系。矿区地表水系不发达,沙河、汝河流经矿区的南 部和北部边缘,沙河距矿区最近 3.2km,最大洪峰流量 3300m3/s,旱季流量 0.8m3/s;汝河流经煤系之上,最大流量 3000m3/s,旱季流量 0.28m3/s。湛河在 煤田南部自西向东流过。湛河宽 50m 左右,流量 0.087.8m3/S;沙河宽 150250m,流量 0.85120m3/S。河上游为白龟山水库。 井田范围发育着冲沟和季节性小溪,多数沟宽 1520m,平时为干沟。井田 东南部地势平坦,泄水条件不好,易积水形成小面积内涝洼地。比较大的月台 河发源于尹充村冲沟,从井田中部流过,属间歇性小河。该河受大气降水补给, 冬季河床干涸断流,雨季呈涓涓细水,大雨时山洪暴发,经冲沟汇入河中,汛 期历史最高洪水位可达 92m,最大洪峰流量 8000m3/h。 (2)地震基本烈度 平顶山位于许昌淮南震带的南缘。据国家地震烈度区域划分的意见,本区 为 VI 级地震列度区。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 519 年到公元 1942 年的 2461 年间, 许昌地区共发 生地震约 84 次,河南省有史以来的 8 次大地震中,7 次对本区有较大破坏。 1556 年 1 月大地震时,汝州、宝丰、郏县等地的地震烈度为 6 度。本地区地震 频繁,说明新构造活动强烈。本设计地震烈度暂按 6 度考虑。 1.1.41.1.4 矿区水源、电源、通信及供应矿区水源、电源、通信及供应 (1)水源条件 矿区距市区较近,矿区西南有白龟山水库,水源充足,可实现集中供水。 再者地下水有寒武系灰岩含水层,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处理后均可作为矿 井生产、生活用水。 (2)电源条件 矿区电源主要来自平顶山市电业局所辖的贾庄、肖营和孙岭变电站的 中国矿业大学 2014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118 页 110Kv 和 35Kv 系统以及平煤集团公司所辖的谢庄 110Kv 变电站、月台 35Kv 变电站、焦庄(平八矿西风井)35kv 站, 。 矿井电源可取自月台 35Kv 变电站之 6Kv 母线。月台变电所现有两台主变, 容量为 21250KVA,电压等级为 35/6Kv,正常情况下两台主变同时分列运行。 月台站 35Kv 主送电源取自贾庄 220kv 站。备用电源可取自焦庄(平八矿西风 井)35kv 站,当主送线路故障时,备用电源可通过装置自动投入。 (3)通信 矿区己形成自动通信网络,各矿与平煤集团公司以及对外联系十分方便。 通信系统包括行政管理电话、生产调度电话和井下移动通信工程。电话电缆选 用 HUYVA20 型,电话机选用本安电话机 HAK-1 型。 (4)供应情况 区内大部分为山坡地,比较贫瘠。居民绝大部分务农,主要农作物有小麦、 大豆等。本矿井建设期间,所需要建设材料,除钢材、木材和部分水泥需由国 家计划供应外,其它砖、石、砂等土产材料,均由当地供应,均能满足建设需 要。 1.2 井田地质特征 1.2.11.2.1 井田地形地势以及井田的勘探程度井田地形地势以及井田的勘探程度 (1)地形与地势 十矿井田位于平顶山煤田东部,平顶山市东北部平顶山、马棚山之间的山 口以南的开阔山前冲积平原上。井田的东南部为开阔的冲积平原,西北部为砂 岩组成的山岭,山脊平缓,山坡陡峭,约为 30,向南逐步过渡到平原。地势 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有平顶山,北部为马棚山,山的相对标高为 360m460m,平原一般+80+100m,井口标高 128m,井田最高峰马棚山海 拔 462.7m。 (2)井田的勘探程度 矿区经过普查、详查、精查勘探及使用综合勘探的精查补充勘探后,使完 成勘探线 24 条,平均间隔 500m;钻孔 154 个,共计工程量为 45043.68m,其 中水文钻孔 12 个,共计工程量为 4789.60m。根据勘探情况,矿区的地质条件 已基本清楚。本井田无陷落柱、剥蚀带及火成岩侵入情况。 1.2.21.2.2 井田煤系地层概述井田煤系地层概述 依据地表出露与钻探揭露,十矿井田内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为:寒武纪张夏 组、固山组;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第三、四系。明显的从海向沉积 通过海陆交互相沉积,逐渐变为陆向沉积。其中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 石盒子组为含煤地层,含煤地层总厚度近 900m,见图 1.2 地质综合柱状图。 十矿井田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寒武系崮山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 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和第四系。 地层未受区域变质和岩浆活动影响。 (1)寒武系崮山组(3g) 中国矿业大学 2014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119 页 本组地层为煤系沉积基底。岩性为灰深灰色,厚巨厚层状含不明显鲕粒 白云质灰岩,上界是本溪组铝土质泥岩底面,厚度大于 20m。 (2)石炭系(C) 井田缺失下石炭统,中上石炭统也发育不全。中上石炭统为海陆交互相的 铝质岩、碳酸盐岩及含煤碎屑岩组合。 a.本溪组(C2b) 下界为崮山组白云质灰岩顶面,上界为太原组下层灰岩(L7)底面。层位稳 定,厚度不均,最小厚度 1.2m,最大厚度 12m,一般厚度 58m。岩石为铝土 质泥岩,底部往往富含黄铁矿集合体和黄铁矿结核。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 接触。在十矿该组无煤层沉积。 b太原组(C3t) 下以底部灰岩底面(L7)与本溪组分界,上以顶部灰岩(L1 或 L2)顶面或己煤 底板砂岩底面与山西组分界,呈整合接触。厚度 79m 左右。本组含灰岩 67 层, 富含蜓类和腕足类化石。含庚组煤 67 层,多以灰岩为顶板,煤层薄层位不稳 定。 (3)二叠系(P) 二叠系主要为含煤碎屑岩和红色碎屑岩组合。可划分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和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 a.山西组(P1s) 上以砂锅窑砂岩底面与下石盒子组分界,下以 L1 灰岩顶面或己煤底板砂 岩底面与太原组分界,整合接触,厚约 102m。下部为矿区主要含煤层位,含己 组煤 14 层;其中己 15 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上部不含煤。 b.下石盒子组(P1x) 本组上以丙组煤顶板砂岩底面即田家沟砂岩与上石盒子组分界,下以砂锅 窑砂岩底面与山西组分界,整合接触,厚度 358m 左右,含植物化石及腕足类 化石,为矿区又一重要含煤地层,含戊组煤 24 层和丁组煤 34 层, 其中戊 10 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丁 5 煤层局部可采。 本组顶以田家沟砂岩,底以砂锅窑砂岩作划分标志并与区域对比,组内下 部有大紫泥岩,老君庙砂岩等重要标志层,又有戊、丁、丙煤作辅助标志层, 组合特征明显。 c上石盒子组(P2s) 本组顶界为平顶山砂岩底面,下界为田家沟砂岩底面,整合接触,厚 352m 左右,为陆相含煤碎屑岩组合,无可供工业开采的煤层。甲 1、乙 2 煤层局部 达可采厚度,但因煤薄或质劣,仅有小窑开采。 d石千峰组(P2sh) 本组在井田北部平顶山,马棚山一带出露于山脊,大面积遭受剥蚀,厚度 360462m,其下部为灰白色,浅肉红色巨厚层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即平顶山砂 岩,厚 120m 左右;中部有紫红色砂岩夹紫红色泥岩 120160m,上部为紫红色 中国矿业大学 2014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120 页 厚层状中粗粒砂岩具暗红铁质斑点,厚 120 余 m,无煤层沉积。与下伏地层呈 整合接触。 (4)第四系(Q) 除北部山梁有基岩裸露外,第四系松散沉积物遍布井田,与下伏地层呈角 度不整合接触。其厚度数米至 150 余米,北薄南厚。北部山坡多为残坡积碎石 夹亚粘土,局部有风成黄土堆积。南部山麓区多为洪冲积含钙质结核亚粘土, 其底部有厚数米卵石层,上部偶夹流沙层或卵石层,顶部为耕植土壤。 图图 1.2 煤层地质综合柱状图煤层地质综合柱状图 平顶山十矿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 地层系统 界系统层 (组) 煤 层 名 称 地层 厚度 (米) 柱 状 1:1000 标志 层编 号 岩 性 描 述 含 水 组 序 号 地 下 水 类 型 含 水 层 富 水 层 地 下 水 化 学 性 质 灰色泥岩局部具斑块 煤、硬块 煤、硬块 灰色泥岩夹砂质泥岩 灰绿色细砂岩,顶部有砂质泥岩 夹硅质岩的砂质泥岩 砂质泥岩 深灰色致密泥岩 灰色泥岩 煤 灰黑色泥岩 灰白色细至中夹砂质泥岩,具交错层理 煤,顶部较硬,中间粉末状,底部有0.5m的硬煤, 戊11煤层质劣,含小夹矸多层,夹矸厚0.10.5m,向东部及东北部分叉 深灰色泥岩及砂质泥岩夹薄层菱铁矿结核中具鲕状 紫红及灰黄色斑块状泥岩 灰色细砂岩顶部为砂质泥岩产植物化石 灰绿及紫红色斑状泥岩 灰白色中至粗粒砂岩,上部颗粒较细含 黑色矿物小点,下部砂质胶结坚硬 煤,己15煤层粉末光亮 煤 炭质粘土页岩 灰白色薄层中至粗粒砂岩具炭质条带含菱铁矿结核及泥质角砾块 灰色石灰岩产:Schuagerina化石,含燧石结核 深灰色石灰岩产:Psendoschuagerina化石,含燧石结核 q=0.34 k=2.142 裂 隙 水 q=0.005 至0.0438 k=0.0165 至 0.019 3 Na 型水 Ph=8.8 M=1.082.01 Kk=-9.5213.462 裂 隙 水 3mgNa Cl Ph=8.08.4 M=4.529.6 Kk=-5.98.5 q=0.124 至 0.148 k=0.0294 3 Na- Ph=8.3 M=9.7 Kk=-4.2 Kk+0.5C =-4.492 a K戊D2 K戊D1 戊D1 戊C5 戊C4 K戊C3 K戊C2 K己B3 S己B1 L7 3.71 10.59 00.35 1.60 00.55 3.14 0.81.00 17.05 0.69 5.07 00.60 18.94 13.37 7.26 23.88 3.50 0.44 2.43 1.63 0.230.83 6.14 7.20 7.40 2.91 上 古 生 界 二 叠 系 P 石 合 子 统 PSh 山 西 统 P.S 己 煤 组 己14 己15 戊 煤 组 戊12 戊11 戊10 戊8 岩 溶 裂 隙 水 戊9 0.81.00 68.00 灰色泥岩夹砂质泥岩 己16 灰黑色泥岩 煤 中国矿业大学 2014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121 页 1.2.31.2.3 井田地质构造及断层特征井田地质构造及断层特征 (1)地质构造 平顶山矿区突出的地质特征是为四周凹陷所拱托的隆起,西北为宝丰、郏 县凹陷带,南为叶县、漯河凹陷带,东北为襄县、临颖凹陷,这些凹陷带一般 都有厚度较大的新生界沉积。 十矿井田位于平顶山煤田东段,主体构造为一枢纽向北西倾伏的宽缓向斜 构造-李口向斜。十矿矿区的主体构造为一宽缓的复式向斜,即李口向斜,并伴 生着一些一级的背斜和向斜。十矿位于李口向斜南翼,处于、二级构造郭庄背 斜和牛庄向斜上。 郭庄背斜:在地表不显现,轴向与牛庄向斜平行,该背斜的南翼即牛庄向 斜北翼,但收敛与展开方向与牛庄向斜相反,即背斜西北端呈封闭收敛,东南 展开;背斜北翼即李口向斜南翼,倾角较大 1727,向深部逐渐变缓。根据矿 区实际开采情况和地质报告,本井田无陷落柱、剥蚀带及火成岩侵入情况。井 田地质构造简单,褶曲、断层不发育。 (2)主要断层特征 矿井田位于李口向斜南西翼中东段,主体构造为向北东倾斜的单斜。 褶曲: A、郭庄背斜:位于北翼进风井-郭庄一线,向西消失于一矿 28 勘探线附 近,东延纵贯十二矿,延伸长度 6km 以上,该背斜轴北距李口向斜轴 3.0km。 走向 300310,与李口向斜基本平行,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倾角 58,北东翼 倾角 527,在-320m 标高附近倾角最大,轴部稍缓。背斜南东端扬起,北西端 倾伏,倾伏角 46,脊斜轴稍有起伏,呈鼻状构造。丁、戊组煤层同产状,己 组煤层波状起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