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索菲的选择》的寓言性叙事.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索菲的选择》的寓言性叙事.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索菲的选择》的寓言性叙事.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索菲的选择》的寓言性叙事.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索菲的选择》的寓言性叙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斯泰龙是美国 20 世纪下半叶重要的小说家。其扛鼎之作索菲的选择被誉 为“西方小说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反映了二次世界大战的深远影响、体现了战 后思想的急剧动荡。斯泰龙有意无意地采用了寓言性叙事方式,其目的是要让读 者在阅读中,对索菲的悲惨经历和爱情悲剧始终保持着陌生感和震惊感,从而领 会索菲的“选择困境”其实是一种普遍的际遇、一种普适的寓言。 经过本雅明等理论家的深入挖掘,寓言性叙事已成为一种追求梦幻般寓言效 果的叙事形态。它在思想内容上充满分裂与异质因素,在内在结构上具有鲜明的 断裂性和重复性,在叙事方式上则表现为碎片化和拼贴式的形态。斯泰龙的索 菲的选择正是这样一个文本:它在思想内容上将各种矛盾的、异质的思想共熔 一炉,融汇了多重寓指、自我否定的内涵,表现了斯泰龙的思想立足点在不停地 移形换位,始终立足别处,不断针对生活与历史进行自我辩驳与自我超越的探索 精神。在叙事结构上,它则不断通过索菲回忆、倒叙和插叙,把当下的纽约生活 与回忆中的波兰集中营故事压缩、并置于同一个时间进行叙述,让事件像舞台背 景一样向空间展开,剔除历史的纵深而将其横陈于现实。结构的断裂性和重复性 成为达成叙事目的的独特方式,成为对“20 世纪是断裂世纪”这一时代特征的摹仿。 在叙事方式上,小说中的主观化视角使叙事显得支离破碎,索菲碎片化的回忆性 语言与穿插拼贴其间的斯汀勾几次短暂的爱情闹剧片断,不断交织。这种碎片化、 拼贴式地叙事方式体现了寓言的“破坏美学”。斯泰龙以这种独特的寓言性叙事方 式,展现了“二战”以后人类精神世界所面临的复杂矛盾与危机。 关键词:关键词:威廉斯泰龙;索菲的选择;寓言性叙事 ;异质;断裂;重复 ii abstract sophies choice is representative work of william styron(1925-2006), an important american writer of later half 20th century. the work reflects the profound war-influence in 20th century and manifests the postwar turbulent thoughts. styron uses allegorical narration , his aim is to make readers have a feeling of strangeness and shock towards sophies misery experience and love tragedy, so as to be aware of the morbidity and crisis of the real life and to realize that “sophies choice” is both a kind of common condition and a common allegory. after benjamin and other theory experts research, allegorical narration has developed into a kind of narration style which chasing dreamlike result. allegory is a text with split and heterogeneous content, broken and repeating structure, fragmental and pasting narrating tactics. sophies choice is just such text: it forms multiple connotations and self-negation coherent by combining the contrast and multiple heterogeneous thoughts, and this express william styrons consistent chasing to social problem solving. as for as the structure, sophies choice narrates modern new york life and poland memory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sophies disorder recall. it makes the sceneries expressed at the same time instead of one by one. the broken and repeating structure imitates the century specialty of “20th is a broken century”, so it becomes a unique expression method in order to transfer the novel ideal. when it comes to the narrating method, the subjective standpoint makes the story destructive, and sophies fragmental language mingles with several short stingos love dramas. this reflects allegorical “destruction aesthetics”.with such special allegorical narration, styron illustrates the complex dilemma and crisis which block human spirit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key word: william styron; sophies choice; allegorical narration;heterogeneity; fragment; repetition 5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绪绪 论论 斯泰龙及其索菲的选择 斯泰龙及其索菲的选择 威廉斯泰龙(william styron, 1925-2006)是美国当代重要的小说家。 索菲的 选择(sophies choice)是他的扛鼎之作,该小说被誉为“西方小说史上里程碑式的 作品”1。斯泰龙同时是美国南方文学、黑人文学、犹太文学、集中营文学的重要作 家和文学评论家。2006 年 11 月 1 日,他在美国麻省马撒葡萄园岛以 81 岁高龄逝 世。次日美国国内外各大媒体均发布了消息,称他为“继福克纳、海明威之后美国 最伟大的小说家”2,“一位有着黑暗人生观的光彩熠熠的小说家”3,“作品将因独特 力量而传世”4。 斯泰龙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的纽波特纽斯(newport news),曾获豪威尔斯奖章 (howells medal) ,入选美国艺术科学学院。他并非多产作家,但获得了一个作家 在美国能获得的几乎所有奖项。其创作明显地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 (1951-1978)是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发表了 5 部重要的中、长篇小说,并获得了重 要奖项。 索菲的选择由美国著名的兰登书屋 1978 年出版,它的发表引起了世 界性的轰动,获得权威评论界的高度评价,被称为是“西方小说史上里程碑式的作 品” 5,后来此书获得美国图书奖、美国国家小说奖、美国国家艺术奖。这部小说 甚至被列为弗吉尼亚州全州必读书目。该书还入选美国兰登书屋“上世纪百部最佳 小说”6、 时代杂志“1923 年至今百部最佳英文小说”7和中国“1945 年以来百部世 界小说经典”8。第二个时期(1978-1994) 作品以非小说类为主。由于严重的抑郁症 以及酗酒引发的健康问题,斯泰龙辗转于疗养胜地,成果有两部畅销散文集、一 本自传、一本书评、一部电影剧本和不很出名的 4 部小说9。 斯泰龙独特的创作代表了他置身的时代几乎每一种美国文学的流变10。 就像福 克纳(william faulkner)创建了一个约克纳帕塔法文学体系一样,斯泰龙所有的 作品都与他的家乡弗吉尼亚潮汐镇有关联。但他将注重修辞、尊重传统、意识流 1索菲的选择的详细介绍eb/ol 2 “critics and readers alike ranked him among the best of the generation that succeeded hemingway and faulkner. ”christopher lehmann-haupt. “william styron, novelist, dies at 81”n.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2, 2006. 3 bob minzesheimer. “styron: a shining author with a dark view of life” n.usa today, november 2, 2006. 4 “i think for years to come his work will be seen for its unique power,” mr. mailer said of mr. styron in a telephone interview a few years ago. chiristopher lehmannhaupt. “william styron, novelist, dies at 81”n.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2, 2006. 5索菲的选择的详细介绍eb/ol 6 “100 best novels”j/ol. 7 “100 best english novels since 1923”j/ol. 8 张永. 1945 年以来百部世界小说经典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 9 不很出名的四部小说是:shadrach (1979),mr jefferson and our times (1984),inheritance of night: early drafts of lie down in darkness (1993),the way of the warrior (1996)。 10 sam knight. “william styron, author of sophies choice , dies at 81”n.times, november 2,2006. 2 等南方特色和犹太文学想象绮丽、真幻难辨的长处糅合,因此被公认是超越了福 克纳的南方文学新领袖,并得到冯尼古特(kurt vonnegut)和福克纳的高度称赞。 冯尼古特说他“极端地擅长语言”1,福克纳生前还把他的作品摆放床头。而作为犹 太文学和集中营文学作家, 索菲的选择刻画的犹太人和受害者形象别具一格, 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被誉为 “写作了美国最有争议而又受到高度评价的两部小 说”2。美国的大江健三郎对“索菲”的形象高度评价,在其著作生的定义中,他 将长子受到原子弹辐射致残的痛苦和索菲的战争后遗症联系在一起,认为索菲的 痛苦是人类应该记住的“生的资本”,是历史的教训。 斯泰龙研究的现状斯泰龙研究的现状 .1 美国的斯泰龙研究美国的斯泰龙研究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作家,斯泰龙生前就声名远播,世界各国都有学者对其 展 开 研 究 , 比 如 , 1995 年 瑞 典 的 伊 丽 莎 白 海 利 恩 希 拉 菲 迪 ( elisabeth herion-serafidis)出版了研究专著 忧郁的模式:斯泰龙小说研究 (a mode of melancholy: a study of william styrons novel) 。 就综合类研究工具而言,在美国本土,各种文学史、百科全书、辞典、文学 研究网站(例如美国当代文学 、 哥伦比亚百科全书 、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 维基百科全书 、 当代文艺传记辞典 、南方文学基金库和当代文学批评数据库 等)都有斯泰龙的辞条或章节和对他的总体评论。学界取得共识的是:极其丰富 的作品内涵; 早期作品的南方特色; 受到威廉福克纳、 托马斯伍尔夫(thomas wolfe) 和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的影响。但是,学者们对索菲的选择的评价不 一样,对他的小说风格特色也有相左的意见。丹尼尔霍夫曼(danniel hoffman) 主编的美国当代文学 ,指出斯泰龙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各种极端形式的自我身 份的样品”3,在这些人物身上,一切历史的标记,包括有关家庭关系方面的,都渐 趋无形。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索菲的选择具有散文的特色。结构上是 一个失败不令人满意”。 哥伦比亚百科全书评价斯泰龙作品特色是具有“挽歌 基调”和“极端注重修辞”。 当代文艺传记辞典把他归入集中营文学作家,强调了 他的“纳粹邪恶之所以恐怖因为它不仅仅是反犹太,而且是反人类”的人文思想。 这些百科全书都建立了斯泰龙的电子资料库,列出了相关的研究专著和研究论文, 非常全面。收录斯泰龙的研究资料最齐的是网站“南方文学基金一览表”(sssl:a checklist of scholarship on southern literature) ,虽然它没有任何介绍与评论,但它列 1 “he was dramatic, he was fun. he was strong and proud and he was awfully good with the language. i hated to see him end this way.” sam knight. “william styron, author of sophies choice, dies at 81”n.times,november 2,2006. 2 2007 columbia encyclopediag.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7.发表于 50 年代的历史小说纳特特纳的自白引起 整个美国黑人界的抗议,小说中以现实人物为原型的黑人抵抗运动领袖没有被塑造成英雄,反倒成了一个苦于内 心折磨、惶恐不安的人物,这引起了舆论界整整 20 年的争论。 3 张永义.美国作家-威廉斯泰龙n.中华读书报,2006-4-4. 3 出迄今为止关于斯泰龙研究和生平的 180 篇文章或专著,分别与其原文建立链接, 并列出了 10 位最重要的研究者。美国的“当代文学批评数据库”对斯泰龙做了一个 比较公正客观的总结:他是一个有着宽广的人类眼光的民族作家,而不仅仅是一 个南方作家。该数据库还梳理了他思想变化的轨迹,他早期作品里谨慎的乐观主 义,到后期的作品潮水镇的早晨中演变为在困厄前的超强耐力,这其中夹杂 着虚无厌世思想、存在主义思想。这条思想轨迹清晰地体现于 50 年代的远征 , 70 年代的索菲的选择 ,90 年代的自传体三部曲潮汐镇的早晨等系列作品。 从研究成果看,迄今为止美国已经出版 8 部斯泰龙作品研究专著1,两部和三 篇2访谈录,两部传记,发表了数量在 120 篇左右的相关研究论文。两部访谈录其中 一部由其好友詹姆斯lw维斯特(james l. w. west)主笔,该书留下很多宝贵资 料3。两部传记一部由作者本人主笔,另一部是好友维斯特写成。 集中营与文学 杂志多次发表涉及斯泰龙作品的研究论文4,将其作为集中营文学的代表来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1978 年之前,对斯泰龙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写历史小说的人物不遵从史实反而更好”5的艺术主张。1978 年索菲的选 择发表之后,研究焦点转向了这一作品。这部小说使他除拥有南方作家和黑人 文学作家的身份外, 又兼上了集中营文学作家的身份。 里查德l卢本斯坦 (richard l. rubenstein) 注意到了这种转变。 他论述了南方小说风格和集中营小说风格在 索 菲的选择 中的不同表现6。 80 年代较多集中于作品的主题方面, 比如, 约翰朗 (john lang)的上帝的漠视:斯泰龙的索菲的选择 (“gods averted face: styrons sophies choice”)探讨了作品“拒绝神,人才能自立”的变革主题。约翰肯尼克瑞 恩(john kenny crane)根据斯泰龙贯穿始终的思想,把斯泰龙所有小说的主题概 括为“邪恶之根”7。 卡洛林 a多哈 (carolyn a. durham)和罗达斯林 (rhoda sirlin) 则对索菲的心理结构和负罪思想进行了较好的诠释。从 90 年代开始,对斯泰龙的 研究开始拓展到文本的非主题因素,比如理查德g罗(richard g. law)在小说 的成就:斯泰龙的索菲的选择的叙事技巧 (“the reach of fiction: narrative 1 研究专著的作者分别是: m. j. friedman (1974), r. k. morries and i. malin (1981),a. d. casciato and j. l. w. west (1982), j. k. crane (1985), j. ruderman (1987), g. cologne-brookes (1995), d. w. ross (1995), e. herion-sarafidis (1995),具体书名见后面的参考文献。 2 美国本土杂志发表的 3 篇访谈录,1979 年现代文学(contemporary literature )发表采访威廉斯泰龙 (“an interview with william styron”) ,1997 年著名的人文学 (humanities)杂志又发表了威廉斯泰龙对话录 (“a conversation with william styron”) ,1999 年维吉尼亚甘费柯(virginia gunn fick)在南方季刊上发表访谈文 章威廉斯泰龙:一次访谈(“william styron: an interview”)。 3 另一部访谈录是:s. coale. william styron revisited m.boston: twayne,1991. 4 把索菲的选择作为集中营文学、犹太文学代表作加以研究的有:集中营文学主题介绍(david h. hirsch .“introduction: holocaust literature issue”j. modern language studies.vol.24. no 4,2001.)、寂静的尘土 (philip w. leon.“the qiet dust”j. south atlantic review. vol.48, sept 1983:83-85.)、重建美国身份:黑人化、 白人化和美国化特征(susan m. clein. reconstructing americanness: blackness, whiteness, and american national identity, 1954-1972d. cansas: universe of cansas.2002.) 等。 5 james l. w. west. conversations with william styronm.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85. 6 richard l. rubenstein. “the south encounters the holocaust: william styrons sophies choice”j. michigan quarterly review, 20 (1981): 425-442. 7 john kenny crane. the root of all evil: the thematic unity of william styrons fiction m.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84. 4 technique in styrons sophies choice”)中论述了该文成功的视角转换左右了读者的审美 阅读, 使人们与一位集中营的受害者一起经历无法想象的种族清洗历史场景。 瑞杰恩罗 森瑟(regine rosenthal)发表的论文挑战禁忌:里的空间感 (“defying taboos: the sense of place in william styrons sophies choice”)研究了 该作品对传统小说中的空间设置的挑战,他揭示了小说中三个主人公与三个地点 的对应,三个地点(美国南方、纽约布鲁克林区、波兰)分别代表基督教新教、 犹太教、波兰天主教,共同的种族歧视与人类罪恶是三个地点的内在逻辑联系, 也是在这些地点发生的历史与故事的逻辑联系。瑞杰恩罗森瑟(regine rosenthal) 发表的论文 挑战禁忌: 里的空间感 (“defying taboos: the sense of place in william styrons sophies choice”)研究了该作品对传统小说中的时空设置 的挑战,肯定了小说在结构上的成就。也有学者论及小说中的音乐,简妮特m斯 坦福(janet m. stanford)的 索菲的选择里小提琴音乐的暗示 (“the whisper of violins in styrons sophies choice”) 侧重论述小说中索菲播放的古典音乐的暗示 作用。另有评论者露西莫里森(lucy morrison)侧重赏析了小说中诸多音乐家比 如莫扎特、 勃拉姆斯、 瓦格纳隐喻的景象, 声称这种安排“胜过了任何言语和沉默”1。 利萨卡斯顿(lisa carstons)撰写的论文 索菲的选择里的性别政治和忏悔表 现 (“sexual politics and confessional testimony in sophies choice”)讨论了性别 政治。1994 年,学者吉姆康普(jim kamp)在美国文学导读中指出斯泰龙对 南方文学的重要意义:斯泰龙正处于南方文学的衰落时期,他本人的作品就代表 了这种衰落,这表现在他不仅把南方文学因素和犹太文学因素共熔一炉,而且悲 剧主题从南方奴隶制拓宽到纳粹集中营。这种融合是对南方的背叛,“觉悟与背叛 共生”,显示了斯泰龙代表的南方文明应对新时代文明冲击时体现的策略2。进入 21 世纪,美国的斯泰龙研究有了明显转变,即转向一种总体研究,且研究焦点是 作品中的泛反犹太习俗思想(liberal anti-judaism) 。2001 年,布赖恩彻特(bryan cheyette) 、保罗布雷内斯(paul breines) 、dg梅瑟(d. g. myers)三个作者分别 撰写论文,对斯泰龙作品中的犹太人形象展开了讨论,指出他作品中的犹太人都 是传统犹太教的反叛者,是“失去记忆的犹太人”3。目前,也许是因为斯泰龙的逝 世给他自己的创作画上了一个句号,评论家们纷纷把目光往回投向斯泰龙的早期 创作,开始探讨他早期作品的艺术成就,因为他们发现斯泰龙的风格、想象力、 人物形象都可以上溯到他的早期作品。 .2 中国的斯泰龙研究中国的斯泰龙研究 在我国, 索菲的选择迄今有 5 个译本,分别由山东文艺出版社(1979) 、 1 lucy morrison. “beyond words and silence: classical music in william styrons sophies choice”j. southern quarterly, 36 (fall 1997): 85-97 2 jim kamp. reference guide to american literatureg. st. james press, 1994. 3 paul breines. “an assimilated jew speaks: notes on jews without memory ” j.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13 ( 2001): 530-539. 5 作家出版社(1980)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和中央 编译出版社(1994)翻译出版。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专著出现。 最早对斯泰龙的作品展开研究的是范革新 1996 年发表在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的 索菲的选择 和威廉斯泰龙的选择 。 第一篇论文出现三年之后, 也即 1999 年, 学术界才出现第二篇研究论文,而且作者是同一个人,可见当时国内学界对斯泰 龙的冷漠。本世纪初,随着国人研究的深入与视野的拓宽,才又有人意识到斯泰 龙和他的代表作索菲的选择的文学成就,斯泰龙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在研究中,国内学者普遍承认斯泰龙的作品思想和风格都极为复杂。他被有 些人称为文体家,风格极为独特,很难被归入某一个风格流派。还有人认为他的 小说在写人性的高度上比不上福克纳,但是比福克纳更擅长使用技巧,并且认为 他的开山之作在黑暗中倒下是一部写作技巧大全。“我想,威廉斯泰龙同样是 位无法归类的作家就像一只快乐的跳蚤,他带给作家的启示是:真正的作家 完全可以跨越文学流派的限制,不要被历史和眼前的现实所迷惑,永远都要为了 倾吐内心的秘密而写作”1。 关于索菲的选择 ,目前搜寻到公开发表的论文一共有 7 篇,外加 1 篇译者 前言和 2 篇学位论文2。看过该小说或电影的许多人发表的随感式的杂文、散文约 有 20 余篇,散见于报刊杂志。“索菲的选择”已被赋予特定的哲学和伦理意义。其 中,成就最高的是刘小枫的苦难回忆为纪念奥斯维辛四十五周年而作 ,文 章对“索菲的选择”的社会意义和道德意义作了深刻的阐释。综观国内学界关于索 菲的选择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对于斯泰龙作品主题的探讨。余开伟写的译者前言性爱和生存困惑 的深刻观照把这部浩繁之作的主题归纳为性爱、种族、死亡三个方面,认为作 品中令人深思的矛盾纠葛构成了人类生存困惑的谜语。这篇译者前言肯定了索 菲的选择的世界名著地位,指出“索菲的选择是继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之 后,所出现的当代描写人类性爱和生存困惑最深刻动人,最淋漓尽致的杰作,但 是,它所涉及的社会内容和涵盖的思想容量则比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深厚得多, 丰富得多”3。 范革新在 索菲的选择和威廉斯泰龙的选择中探讨了邪恶主题,指出斯 泰龙的选择之所以是让索菲死去,是因为他认为人类社会环境和社会机制促成了 1 张永义.斯泰龙的启示n.中华读书报, 2006-4-4. 2 它们分别是:余开伟.性爱和生存困惑的深刻观照a.威廉斯泰龙.索菲的选择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1994 :1-5; 范 革新.索菲的选择和威廉斯泰龙的选择j.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6,(3):55-58; 范革新.女人,人生悲剧中的主角 美国当代作家威廉斯泰龙笔下的女性j. 国外文学,1999,(1):78-81; 张玉娟.叙述形式的人文价值索菲 的选择的叙述结构分析 j. 浙江大学学报,2001,(3)133-136.133; 陈威卫.人类救赎与自救的幻灭j.沙洋师专学 报, 2001,( 10):60-64; 陈锐.索菲的选择的叙事策略的主题意义d.成都:四川外语学院,2002; 王爽. 流放者归来 d.长春:吉林大学, 2004; 范欣.谁杀害了女主人公浅论索菲的选择的负罪主题j. 北京联合大学学 报,2005,(3). 吴竹.爱与美神索菲的艺术形象j.学术导刊,2005(12):86-89.杨友玉.当上帝缺席的时候对 威廉斯泰龙索菲的选择的新历史主义解读d.郑州:河南大学,2006. 3 余开伟.性爱和生存困惑的深刻观照a.威廉斯泰龙.索菲的选择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4. 6 集中营这样的绝对邪恶的产生,而且人类本身无法消除它。 王爽讨论了斯泰龙迥异于基督教的生死观念。在论文流放者归来中,她 指出斯泰龙的观念是“生死是统一的,死亡与生命如影相随”,这显然反叛了基督教 传统的“生死二元对立”的观念,是对传统基督教的背叛1。由于国内鲜从宗教角度 研究文本,这篇文章显得颇有新意。 范欣解析了负罪主题。她从心理角度揭示了索菲为什么宁愿死而不愿生存, 在谁杀害了女主人公浅论索菲的选择的负罪主题中,她指出“索菲的 死是她摆脱负罪感的最后选择。罪恶的阴影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它给人 带来的心灵创伤会永远存在”2。 其二,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探讨。范革新在女人,人生悲剧中的主角 美国当代作家威廉斯泰龙笔下的女性中论述:这些女性都是美国南方历史进步 的过程中性别上(也可说是某些文化)的牺牲品。作者敏感地捕捉到了斯泰龙对 人类极端境遇下的自我拯救的关注,在社会变革中,“因为比男性更多地担负社会 文化和宗教在家庭中的传承,女性往往更易成为文化和宗教剧变中的牺牲品”3。吴 竹在爱与美神索菲的形象中认为作者塑造了索菲爱与美两方面的非凡神 性,但她在人间遭遇悲惨,说明了当代女性的生存境况4。 其三,以新的理论工具解析斯泰龙作品。陈威卫的人类救赎与自救的幻灭 指出了斯泰龙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人类邪恶本能是无法理解的。此文把作品中 许多难懂的、隐含的文化心理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可以说准确 地把握了作品的创作意图5。杨友玉当上帝缺席的时候对威廉斯泰龙的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指出斯泰龙特别刻画了这样的历史图景: 二战时期, 人类一方面抛弃上帝,另一方面又想得到精神和道德上的救赎,最后,放弃了自 己,走向了死亡6。作者证明斯泰龙的历史观与新历史主义是一致的,他的创作目 的就是打破文史界限,建立起文学话语和历史话语之间的复杂对话,构造新历史。 该文明显借鉴了国外同类论文。 其四,对作者纵横肆意、难以模仿的叙述风格进行文本分析。斯泰龙是著名 的文体作家,尤其索菲的选择被认为是创造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7。张玉娟 和陈锐从作品形式包含的审美价值入手,认为作品中“对聚焦、场所、时空等结构 因素的安排遵行了结合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优点的一种全新的模式心理现实 主义,这虽然使作品历史的明晰性有所减弱,但却增强了情感力度,有利于表现 人和社会的紧张关系,从而将生活提高到哲理的层次进行思考,真正达到了艺术 1 王爽.流放者归来d.长春:吉林大学,2004 2 范欣.谁杀害了女主人公浅论索菲的选择的负罪主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5,(3). 3 范革新.女人,人生悲剧中的主角美国当代作家威廉斯泰龙笔下的女性j.国外文学,1999,(1):78-81. 4 吴竹. 爱与美神索菲的选择中索菲的人物形象j.学术导刊,2005,(12):81-82. 5 参见:陈威卫.人类救赎与自救的幻灭j.沙洋师专学报, 2001,(10):60-64. 6 杨友玉.当上帝缺席的时候对威廉斯泰龙索菲的选择的新历史主义解读d.郑州:河南大学,2006. 7 张玉娟.叙述形式的人文价值索菲的选择的叙述结构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2001,(3):133-136.134. 7 作品中对结构因素的最高要求”。文中三个主故事因讲述者不同而有节奏快慢之 分,平和与狂暴之分,语言雅俗之分;三个故事相互推进,叙述的动力是索菲的 回忆,索菲回忆顺序的颠倒富有人文意义1。 从中外学者的现有研究中可以看出,斯泰龙的叙事特色已经引起了人们广泛 的兴趣和普遍的关注,但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如彻斯特e艾森贾(chester e. eisinger)和利萨c哈珀(lisa c. harper)就对其叙事方式进行了抨击:认为其文 本生搬硬套了几位哲学家的论述,引用和文本没有紧密地合为一体,是小说的败 笔。但罗伯特阿尔塔(robert alter)却说它的结构 “极端有力”2。张玉娟也称赞 它的结构“达到了艺术创作对结构形式的最高要求,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3。本人 则关注到斯泰龙的索菲的选择在恢复复杂生活的原貌,向空间展开文本结构 以与现实特征形成对应关系,以及应用碎片化与拼贴式的叙事方式等等方面与寓 言,尤其是与本雅明以来人们对寓言的理解有着深刻的精神上的共鸣,因此本文 拟从寓言性叙事特征这一角度来切入索菲的选择研究,试图从其叙事特征这 一个侧面来发现和清理斯泰龙的独特艺术价值,尝试将斯泰龙作品中的结构松散、 削平历史深度、句式杂糅、思想隐晦而深广等特点用本雅明等人关于寓言的理论 予以分析、概括,将其归结为一种普遍性的表达要求的结果,试图给斯泰龙研究 注入新的活力。 寓言与寓言性叙事 寓言与寓言性叙事 .1 寓言及其理论发展寓言及其理论发展 寓言学家陈蒲清先生认为我们所说的广义寓言对等于英语中的 allegoric tales,“寓言一词,应该与英语中的 allegaric tales 对等” 4,包括 fable、parable、 allegory、morality play 四类皆有言此意彼的双重结构的作品,是一种寄寓了讽喻 或教训意义的故事。这几个术语意义有所区别。fable 指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寓言, 常以拟人化的生物为故事主人公,例如伊索寓言 、 拉封丹寓言 。parable 指故 事主角为人的训诫故事,包括圣经中的训诫故事和大部分中国古代寓言,例如圣 经中的但以理书 , 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 , 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 士 。 “中国寓言一词, 更接近于 圣经 中的 parable 故事, 因为中国寓言和 parable 故事中的主角多半是人,而 fable 故事中的主角多半是拟人化的生物(主要是动 物) 。” 5allegory 是指长篇寓言,比如班扬的天路历程 、斯宾塞的仙后 、李 汝珍的镜花缘等。morality play 指寓言戏剧,例如约伯记 、明代康海杂剧 1 陈锐.索菲的选择的叙事策略的主题意义d.成都:四川外语学院,2002; 2 转引自:encyclopedia britannicag.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2007. 3 张玉娟.叙述形式的人文价值索菲的选择的叙述结构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2001,(3):133-136.134. 4 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 5 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 8 中山狼以及被称为“临川四梦”的紫钗记 、 牡丹亭 、 南柯记 、 邯郸记等。 寓言在主题表现上都言此意彼,以事寓理。多数寓言在结构形式上还具有重复性 特征,如印度寓言盲人摸象那样,不断反复,以达到寓理于事的目的。 mh艾布拉姆斯则对寓言概念有不同见解:“寓言是一种散文和诗歌体裁中的 叙事,作者通过精心设计行为者和行为, 有时还包括场景,以便在符号的字面或 第一层含义上产生连贯的意义,同时也在相关的符号秩序的第二层面上产生意 义。”1而按照张隆溪先生的理解,“寓言”(allegory,张隆溪先生译为“讽喻”)是 指“在表面意义之外,还有另一层寓意的作品”,“就是在能指和所指之间有明显差 异的作品,包括文学作品和造型艺术作品,这类作品在其直接和表面的意义之外 还有另一层比喻的意义”。但“寓言”和“比喻”还是有区别的,“比喻是局部的,往往 限于一个意象,以一句或几句话为范围,而讽喻却往往以全部作品为范围,所以 讽喻的另一个定义是范围扩大的、持久的比喻”2。 寓言在不同的时代地位高下不一。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与民主城邦制要求 政治清明、社会进步相应,注重教化、劝惩说教的寓言得到充分发展。中世纪时, 用故事解说精神或道德的寓言作为解读经文手稿的方法被广泛推崇并应用,成为 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文学概念。 圣经故事和神曲毫无例外地被引申为某种宗 教精神,就连歌颂爱情的雅歌也被认为寓指着对上帝的爱。文艺复兴时期的 人文学者在对埃及象形文字的研究中,催生了近代意义上的寓言。其象形精神在 后来的巴洛克文学中终于占居主导地位,成为巴洛克艺术的主要风格3。17 世纪到 19 世纪,几百年间寓言一直被贬抑,原因是教会的力量在启蒙时代以后逐渐衰落, 基督教寓言解释也就慢慢失去了在中世纪那种毋庸置疑的权威性4,更为世俗化的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概念盛行。20 世纪以来,随着对时代自身的批判,人 们发现这种讲故事的方法难以把读者引向一种思维形式的真实,因此又把目光转 回到寓言。“在一部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作品里,如果作品中的事件不成为一种 否定自身,把自身引向一种思维形式的寓言性真实,那么它所表明的意义便是一 种虚假的意义。这种存在与意义的矛盾同样是历史的结果”5,于是,这一矛盾 使寓言在新的层面上成为“意义”的显现方式。 对传统意义上的寓言做了极大发展和全新诠释的理论家,主要还是 20 世纪德 国的本雅明(全名瓦尔特本迪克斯舍恩弗利斯本雅明 walter bendix schonflies benjamin,1892-1940) 。他重新发现了寓言(allegory)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试图恢 1 “allegory: an allegory is a narrative, whether in prose or verse, in which the agents and actions, and sometimes the setting as well, are contrived by the author to make coherent sense on the literal, or primary, level of signific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signify a second, correlated order of signification.” abrams,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thomson learning, 2004:5. 2 张隆溪.讽喻 a.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26. 3 参见:曹雷雨.寓言(allegory)a.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g.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465. 4 张隆溪.讽喻 a.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28. 5 乐黛云.世界诗学大辞典g.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721. 9 复寓言在文学中的地位,他使得寓言成为 20 世纪文学领域的主要词汇之一,令当 代人对 20 世纪的部分文学作品有了合适的术语去解释。在其著作德国悲剧的起 源 (the origin of german tragic drama,1928)中,他指出 16 世纪的德国古典 巴罗克悲剧并非仅仅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巴洛克作品,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体, 他将之称为寓言(allegory) 。特殊之处在于它的“伪古代”,巴洛克悲悼剧已经呈 现出完全不同于古代悲剧的文体与世界,但它“不选择背叛古典诗学,采用一种全 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反而坚持强调古典文本,把无法被古代世界的框架进行解释 的新思想与现象削足适履地挤在古典主义的框架中”1。 本雅明指出貌似和谐的外表 下隐藏的冲突恰似一件旧衣捆绑住人的手脚,故古典巴洛克悲悼剧以文体形式和 内容的矛盾展示时代的变化,将之以形式与内容的冲突而不是故事本身表现出来。 故此,本雅明认为:寓言实际上只是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首先要求读者不是看 故事而是看讲故事的方式才能理解寓言。本雅明寓言理论代表了 20 世纪人们努力 寻求的一种新思维:祛除一贯统治人们的单一性思维,恢复异质思维的合法地位。 这给予了那些看来难以理解的作品全新的评价。因为文学作品的文学形式可以是 “一种内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