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当代大学生社团变革研究.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当代大学生社团变革研究.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当代大学生社团变革研究.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当代大学生社团变革研究.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当代大学生社团变革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当代大学生社团变革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摘 要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 的深入以及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日益凸显、价值观的日趋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越来越重要。大学生社团必须因时而变, 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根据新的环境条件,明确大学生社团 的组织定位,确立组织发展的当前和长远目标,才能有效地指导大学 生社团变革。 本研究综合运用教育学、政治社会学和组织变革等相关理论,采 用文献分析、调查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从分析当代大学生社团的 性质入手,探讨了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剖析了大学生社团变革的 环境条件,提出了大学生社团变革的组织定位,并就如何进行大学生 社团变革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本研究认为: 大学生社团是学生非正式群体,由初级群体促成、逐渐向次级群 体发展,是非正式组织和公民自治组织。当前大学生社团在获得长足 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学生管理主体地 位缺失;社团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有限,教师指导不足;自主发 展空间有限,社团资源缺乏。研究认为, “自主基础上的学习型社团” 应是当代大学生社团变革的组织定位。要做到这一点,在变革策略选 择上,一方面需要大学生社团加强自身核心能力建设,增强自主发展 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实施一系列外部计划性变革干预,通过政策、 经费导向和权力下放等途径,积极引导、扶持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 社团;主动放权,根据不同类型的社团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实施制 度创新,建立激励性的社团组织能力评估机制等。 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社团研究成果,开阔大学生社团研究视 野,对当代大学生社团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具有较高的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变革,自主发展,学习型社团,组织定位,计 划性变革干预 当代大学生社团变革研究 ii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imes, our country civil society,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and college students main body consciousness and outlook on values, the function of the student organiz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student organization should change in time to adap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need. with the new environment, to guide the student organization transform better, we should relocate its orientation and make its present and long-term goals. based on education, political sociology and organization transforms theories, this research makes use of literature analysis,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the natur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ambient reforming conditions and orient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tactics of college student organization. this research has the following viewpoints: the student organization is an informal group, it is promoted by primary group, it develops to secondary group gradually, and its an informal organization and the citizen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 the current student organizations have developed a lot while there still are some problems which restraints there furthers developments, such as the hiatus position of students main body management; the limited capability in self-learning and self-development; the teachers deficient guidance; the limited space for development and short of development resource. we think that “a learning community based on its self-development” should be the student organization transforms orientation. to achieve this goal, the student organization should build its core abilities; strengthen acting on selfs own developing ability. the college should make a series of outside planning transformation firstly in choosing transform measures, such as policy and outlay guide and power transfer. the college should guide the college student organization who accords with times request and support actively, give up some power, manage different student organizations by different methods, make system innovation and build encouraged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student organizations.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this research enriches student organizations research result, broadens student organizations study ken, it is helpful to reform, construct and develop student organization. key words: student organization, transformation, self-development, learning community, orientation, outside planning transformation.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 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大学产生之初,学生的学习便以社团的形式出现。追溯人类文 明进步的历史,社团是民主和自由的产物。回顾近百年来中国大学生 社团的发展,我们深深体会到:学生社团是孕育新思想的摇篮,是培 养人才的阵地,是反映社会变革的窗口。大学生社团在不同的历史时 期发挥着不同的教育功能。 当代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而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组织,按照一定价值行为规范自主开展活动。 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当代大学生社团是学校教育有益 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创新品质和开 放精神的有效途径,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丰 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优良校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 社团是人际关系结合的实体,并且运行于一定的社会网络之中, 社会网络的动态性决定社团的动态性。社团作为一个实体,具有明确 的目标、行为规范和文化价值取向。一旦客观环境发生变化,社团的 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取向也将发生变化,社团组织本身的变革也就成 为社团发展的客观需要。 新时代、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社会对创新人 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由国家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要求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造就公民社会自治组织的生力军队伍。高 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入,扩招、后勤社会化、学分制改革、收费制度等 改革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他们造成了相当大的压 力,在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状况上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人格特征。 而原来班级作为最基本的教学与管理单位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弱化,大 学生社团教育功能的重要性也就越发地显现出来。 从近几年来大学生社团数量的猛增和社团活动覆盖面的不断扩大 可以看出,现阶段各方面对大学生社团的需求很旺盛。现代社会在为 大学生社团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求大学生社团适应新环境,发挥 出应有的功能。 当代大学生社团变革研究 2 但调查发现,资源缺乏、管理乏力、动力不足、学生社团管理主 体性地位缺失、教师参与社团指导积极性不高等却是目前大多社团共 同面临的突出问题。这折射出了社团本身出现的问题以及社团与新环 境间的诸多“欠匹配”和“不适应”问题。因此,大学生社团组织变 革问题成为现阶段社团研究的重点,社团能否适应环境变化的新要求, 适时变革,以满足学生、学校、社会日益膨胀的需求,能否发挥出社 团应有的功能是当前大学生社团发展必须关注的问题,这也是本研究 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大学生社团的改革势在必行,但 是目前关于大学生社团变革研究的立足点多把学生社团局限在教育圈 内,局限在学校之内,关注点多放在学校与社团的关系、学校怎样管 理社团上,很少讨论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我国 经济与社会转型等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作为我国社会团体的一个特 殊部分,自身已经采取和应该采取怎样的改革措施。而后一种讨论对 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大学生社团的变革需求、指导大学生社团改革都是 必要的。正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大学生社团对于怎么样着手改革, 应对新的社会环境挑战,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本研究旨在关注大学生社团的现实发展需要,在分析西方发达国 家大学学生社团建设的成功经验、述评国内高校学生社团研究历史与 理论贡献、揭示国内高校学生社团发展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明确新 形势下中国大学生社团变革的组织定位问题,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大学生社团变革的策略选择。这将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社团研究成 果,开阔社团研究视野,对当前大学生社团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具有 较高的实践指导价值。 1.3 大学生社团变革研究综述 大学生社团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团体,参考 我国一般社会团体的变革理论和模式,对研究大学生社团组织的变革 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1.3.1 社团变革研究综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当代中国社团改革,是民主治理转型的产物。从语义分析来看, 社团改革指认的是当代中国社团体制、内部管理模式的改革。如果问 题意识和问题建构是社团改革领域学术研究必须关注的问题,那么中 国社团改革的视角至少有三个:变迁视角、管制视角以及管理视角。 变迁视角的研究,既在价值上对全能政府模式下社团功能的异化进行 批判,又以全球化、市场化和分权化的外在变量论证民间公共组织的 合法性;管理视角的研究,站在组织理论的角度,探讨社团组织变革 的基本取向;管制视角的研究,分析的是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 本文 对大学生社团的变革研究是在综合涉及这三个视角的基础上着重于管 理视角的研究。相对社团与政府的关系,本文着重讨论的是大学生社 团与高等学校这个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问题。 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地对组 织系统包括组织结构、职权层次、人员等方面进行变革,以适应客观 发展的需要。近一二十年来,组织发展和组织变革逐渐发展成为一个 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学者们围绕组织的生命周期、组织变革的动力 与阻力以及组织变革的策略与过程,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相关的 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克特勒温(kurt lewin)提出的力场分析法被广泛 应用。力场分析法认为,组织是一个具有稳定状态或者由相等的反向 力量制衡的 “平衡体” , 变革的推动力和变革的阻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 构成一种动态平衡。 李建设在其现代组织学 (1998)中进一步提 出组织是一座“冰山” ,一半沉入水中,一半露出水面。沉入水平面以 下的是组织文化变革,包括组织的基本信念、价值体系、基本行为规 范等。露出水平面的是组织行为变革,包括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业 务流程等。组织文化、组织核心能力是成功实施组织变革的保证。 因 此,进行组织变革立场分析时,寻找推动组织文化、组织核心能力变 革的动力是组织变革的切入点。 钱平凡在其组织转型 (1999)中 提出,组织变革的路径是由组织历史和组织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组织环境对组织有着重要影响,但是组织并不是被动接受环境选择, 而是积极变革,主动适应环境,从而获得组织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匹配, 孔繁斌.从限制结社自由到监管公共责任-中国政府社团管制正当性及其制 度改革j.研究纵览 cpa 中国行政管理,2005(2):83. 孙彤,李悦.现代组织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89:185-223. 李建设.现代组织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18. 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2. 当代大学生社团变革研究 4 维持组织自身及环境之间的平衡。因此,组织外部环境的改变必然带 来组织变革。但是组织发展的“惯性”与“惰性”使得组织历史对于 组织变革的路径有不可忽略的影响。组织“惯性”产生所谓的“路径 依赖” ,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就可 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组织“惰性”体现在组织习惯于现状、满足 于现状从而对组织变革产生阻碍作用。 总结这些理论,他们都认为组织变革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 是当组织进入组织生命周期的僵化期,二是组织环境发生改变。分析 第一种情况下组织变革的着眼点主要是组织内部,观察组织为什么不 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当组织出现下列情形时就必须进行组织变革,第 一,决策失灵,即组织决策缓慢,或经常出现错误,以致无法把握良 机。第二,沟通不畅,组织内意见沟通不良,组织成员之间以及上下 级之间常常不能进行顺利、有效的意见沟通,信息不灵,部门协调不 力,以致造成活动失调、人事纠纷等严重后果。第三,机能失效。组 织的主要机能不能发挥效率,或不能真正起到作用,无法保证实现组 织目标,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出来。第四,缺乏创新,组 织因循守旧,难以产生新观念、新制度、新方法,阻碍组织目标的实 现和组织发展。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就要对组织进行变革,首先必须 找出发生问题的症结,以确定从哪些方面进行组织变革。 而分析第二 种情况下的组织变革,其着眼点首先是组织所处的环境,组织为了适 应环境的变化,需要进行怎样的变革。 通过这些理论,我们不难看出这些组织变革理论都是基于心理分 析的组织行为理论和组织与环境关系的一般组织理论,制度因素在这 里很少考虑,笔者认为,虽然组织自身能力的发展很重要,而且制度 并不直接决定组织绩效,但是组织能力的发展必定要受到制度规范的 制约。因此,本文在探讨大学生社团变革时,一方面看到社团自身的 组织能力是社团发展及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也看到现有制 度和体制对大学生社团的制约,笔者认为应该结合两方面的因素综合 考虑大学生社团的组织变革。 1.3.2 大学生社团变革研究综述 与国外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历史相比,我国大学生社团历史非常短 钱平凡.组织转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86-193. 龚昌义.组织循环变革模式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6(3):4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暂,对社团的认识和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更缺乏深刻的社团理 论研究。目前关于大学生社团变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社团的 定位、功能发挥、社团与学校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学校所采取的管 理模式等四个方面。 1.3.2.1 大学生社团的定位 大学生社团是我国社会团体的一部分,目前我国没有给社团一个 明确公认的定义,大学生社团的定义也是各种各样。总结这些定义描 述,大部分都指出了大学生社团的成员是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有 共同点的高校在校大学生;成立社团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培养、提高 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社团成立的原则是自愿的;社团成立的条件是必 须得到学校有关部门的批准;社团自身必须具有特定目标、组织章程 和活动方式。基本上把大学生社团定位于学生群体组织,是学生中相 对于班级等正式群体的非正式群体。如果从社团组织的受益方式划分, 我国学者大部分把学生社团归为学生互益组织。 关于大学生社团组织是否是正式组织,目前研究中主要存在三种 观点:第一,把大学生社团定位为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这也是目 前大多数学者的观点;第二,把大学生社团定位为半正式组织,有学 者认为“学生社团位于正式组织(如班集体)到非正式组织(如小团伙) 这个连续体的中间位置” 。 第三,把大学生社团定位为大学生中的正 式组织,此观点认为“当学生社团组织一旦正式注册成立后,在本质 上就是学校的正式组织,而不是非正式组织” 。 后两种观点虽然提出 了给大学生社团定位的不同观点,但是并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要这样 定位。随着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兴起、高教改革深化,有学者认为大学 生社团应该是部分具有共同爱好、兴趣、观点或某方面有共同追求的 大学生自发建立起来的、既具有特定目标又有一定规范的“公益性组 织”或“互益性组织” ,是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社会中的非营利 组织的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的重要力量。 新定位突出强 调了学生社团的创建动机已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爱好和兴趣,还有的 是为了共同的价值追求;不仅有“互益性”的目标,也有“公益性” 彭志越.高校学生社团中的组织承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2002(1):140. 丁建洋.构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模式d.辽宁:辽宁 师范大学,2004:15. 李毅昂.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社团的变革和发展j.改革与战略, 2005(5):58. 当代大学生社团变革研究 6 的取向。虽然大学生社团的非正式群体的属性没有改变,但事实上它 已经成为了公民社会组织的重要一员,其影响已跨越校园、走向社会。 此定位从意图上看已表达了重新认识大学生社团的愿望,并开始把大 学生社团放到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讨论,但是仍没有对大学 生社团的群体和组织性质做出系统、准确的定位。 1.3.2.2 大学生社团的功能 在大学教育的历史长河中,社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的教育功 能多种多样,但主要表现为社会本位、学科本位、学生本位三种形式, 有的时期往往一种或几种功能表现交织在一起。 社会本位的学生社团主要出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抗日战争 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等国家非常时刻,主要目的就是“结社救国” ;学 科本位的学生社团在各个时期都有出现,但相对集中的还是在蔡元培 改革北大时期北大成立的各科学会和研究会, 主要目的是 “结社学习” ; 学生本位的学生社团在各个时期都很普遍,主要以兴趣爱好类社团为 主。改革开放后,学生本位的学生社团才蓬勃开展起来,对于大学生 社团的研究也开始出现。 早期的研究者认为,大学生社团只是学生发展兴趣爱好的第二课 堂。当社会心理学被引入到学生社团的研究中时,大学生社团促进学 生社会化的功能受到重视,学生在社团中培养锻炼自身人际交往和合 作竞争能力。同时,通过大学生社团这个桥梁,学校对学生进行各种 品质和精神的教育;随着大学“象牙塔”的开放,大学生不再被封闭 在校园中,他们逐步走向社会,在从社会民众中汲取养料同时,也向 社会奉献聪明才智,提供直接和间接的服务。作为大学和社会有效沟 通的渠道之一,大学生社团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凸显。只不过在服务 的实现方式上,早期大学生社团的社会服务功能是通过先教育学生个 体,再通过个体在社会中发挥作用而造福社会,而现阶段的大学生社 团已经呈现出直接服务社会的趋势,但这时期社团的社会服务功能还 不是社团功能的主要部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对大学生 的多样化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社团已不仅能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 更是成为大学生发展社会要求的各种实际素质、能力的基地。在当今 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学生社团则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可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其对学生、对学校、对教育的要求的不 断提高,大学生社团的功能是一步步扩展的。现有研究充分论证了大 学生社团的发展有利于学校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大学生社团是校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利于高校的安定和稳定,有 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在现有研究看来,大学生社团为社会服 务的功能只是教育手段而非社团目的,即服务社会仅是为了教育学生 而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而不是履行社团本身的社会责任。这种认 识不足之处就是把学生社团局限在学校之中,导致社团功能的定位似 乎是单向且自上而下的,忽视了大学生社团作为整个社会组织的一部 分,在代表学生利益、维护权益和建设社会等方面的应有功能,而在 新形势下社团的这些功能的发挥显得尤为突出和紧迫。 1.3.2.3 大学生社团与学校的关系 由于大学生社团的成立和发展都受到高等学校的影响和制约,最 初大学生社团被认为是学校的附属,甚至一度是学校开展日常工作的 工具,其工作方向是自上而下的。随着大学生社团的不断发展和整个 教育环境的改变,人们已经认识到社团应该回归到本意,开始自下而 上地发展。社团自身也在积极从只满足学校的要求转变为服务于同学、 学校、社会,增强了服务意识,同时社团在努力摆脱对学校的过度依 赖而自主发展,积极在学生群体中、从社会寻找自身发展的资源。但 是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由于人们一直把大学生社团放在一个依赖学 校的从属地位中,一直无法突破这样一个思维模式,导致了对大学生 社团变革的指导仅仅局限在学校如何改进社团的管理上,忽视了对大 学生社团自身变革的支持与引导。 1.3.2.4 社团管理模式的比较 在对大学生社团的管理上,由于一开始并未充分重视大学生社团, 所以在管理上基本上是放任的,只要不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就行。 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为了防止出现 80 年代末高校社团发展的那 种无序局面,各高校基本上都将社团纳入学校的统一管理,并加强了 社团管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这样做本身是必要的,但这种统一管理 却不知不觉地造成了大学生社团管理的官僚化倾向,继而导致学生社 团的运转无论是活动的内容还是活动的形式都远远不如以前具有生机 与活力。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学生社团的管理中“疏于管理”和“过 度管理”的现象都存在。概括起来,在对各个社团的管理中,主要有 以下几种管理模式: 林伯海,刘国平.我国高校社团管理官僚制化倾向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育,2006(2):68. 当代大学生社团变革研究 8 第一种:在团组织或学生会设社团部,由社团部负责各个社团的 日常管理与协调工作。这是传统的社团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社团兴 起的早期,产生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也是现在许多高校仍然使用的 模式。由于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初期,一般以较单纯的兴趣爱好型或理 论学习型为主。前者是以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主要原动力 推动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后者一般是以党团组织的扶持与引导为主要 动力推动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因此,社团的创建与发展或许以明显的 自发为主,或许以明显的扶持为主;其活动的内容与范围明显是团组 织指导下的学生会的补充。对于这种社团的管理模式,相对较规范、 较简单。但随着大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社团的种类、数量已大大 增加,其教育功能已成为学生会所无法替代的,社团创建与健康发展 的动力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这种管理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当前 大学生社团发展的需要。再有,随着高校的扩招,学校及各院(系)学 生数量明显增多,仅靠学生会的活动已难以满足学生需要。因此,改 变学生自治组织的这种管理模式,促进社团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是当 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二种: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直接隶属于学工部(处), 由学工部(处)负责社团组织的具体指导工作;或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或 组织部主管,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具体负责社团的日常管理 工作。指导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的可能是宣传部或组织部,也可 能是团委。因此,各社团成立的批准机关也自然是学工部(处)、党委 宣传部、组织部或党政办公室,或特设的学生社团领导小组。 这种管 理模式突出了社团的重要位置,但又明显存在管理的多头性,存在与 社团、学生会活动不相协调的现象,因此,也是不够科学的。 第三种: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会),直接隶属于团委。社团 联合会(或理事会)与学生会享受相当的“地位待遇”同级或略低 半级,即“一体两翼” (一体:团组织;两翼:学生会、学生社团)的 工作新格局。社团联合会(理事会)在团委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这 种管理模式是近几年随着社团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是建立在学生会 与社团在高校学生的“三自”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 中的不同作用而又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基础上的。基本上把握住了社 团地位、作用与社团的重要功能,对正确引导与科学管理大学生社团 穆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的科学性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 19(3):119-12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有较积极的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本研究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大学生 社团的性质,针对当代大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原 因。在分析了新的时代环境条件对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影响后,提出了 社团变革的组织定位和功能预期,并提出了大学生社团变革的策略选 择。 本研究的整体框架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 (文献综述) ,研究的思路、框架和方法,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需要进 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系统分析当代大学生社团的准确性质。 第三章,全面概括当代大学生社团变革的起点,即大学生社团的 发展现状,包括发展概况、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章,分析当代大学生社团变革的环境条件。 第五章,提出当代大学生社团变革的组织定位。 第六章,提出当代大学生社团变革的策略选择。 1.5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文献法。本研究通过对社会学理 论、公民社会理论、学习型社会理论和组织变革理论的应用分析来探 讨大学生社团变革的环境条件以及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社团变革的组织 定位。二、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大学生社团的性质及其社会网络关 系。三、调查法。通过网络调查和现状访谈,了解当前大学生社团发 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四、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研究,提出新形势 下大学生社团变革的策略选择。 1.6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本研究突破了目前社团研究仅从高校 角度来探讨社团管理的局限,而从社会学角度对大学生社团的性质、 所处社会网络关系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从社团自身发展的角度, 提出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变革的组织定位,并给出大学生社团变革的 当代大学生社团变革研究 10 路径选择模式,总结出大学生社团变革的主要流程。在社团自身变革 的能力建设上,本研究提出了大学生社团需要增强的能力和高校在这 个过程中需要开展的工作。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社团的有效 变革是一个系统的渐进过程。大学生社团如何有效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如何协调好自主发展与学校支持之间的关系,大学生社团激励机制如 何科学构建等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逐步解决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社团的性质分析 2.1 当代大学生社团的性质 从概念上讲,大学生社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大学生社 团是指由一些具有一定共同的价值取向或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自 发组成的、在行政上不隶属于学校任何机关和部门、具有一定组织结 构和责权关系的学生自治团体。广义上的大学生社团是指在学校内出 现的任何以学生名义组建的集体。大学生社团中除了包括上述狭义上 的大学生社团组织外,还包括各级各类官办组织(例如学生会组织、 研究生会组织)和各类形式松散的学生组织。本文探讨的是狭义的大 学生社团,是指高校中学生会组织、研究生会组织和各类形式松散的 学生组织以外的各种专门性的学生组织。对大学生社团的性质进行准 确分析,是我们科学认识大学生社团、针对环境变化要求正确指导社 团变革的前提条件。 2.1.1 大学生社团的群体性质 在社会学中,群体是指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由若干人组成的能 够直接交往沟通的、相互作用的集合体。大学生社团正是由大学生群 体中有着共同特质的这样一部分人,为了满足成员的共同需求集合起 来结成的组织。其共同特质表现为:生活理念、业余爱好、专业兴趣、 学术观点或其他方面的共同追求。成员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 作用,能够直接进行交往沟通。 2.1.1.1 大学生社团是非正式群体 社会学家根据群体的组织化、正规化程度把群体划分正式群体和 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按照组织规程正式建立 起来的组织内部的群体,而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是指为满足 成员的个人需要,在共同的工作与交往中自发组合到一起的一小群人, 是一种自然结合的、成员活动和成员相互关系无明文规定的、组织结 构无固定形式的群体。 大学生社团正是由于有共同特质的同学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建立 了亲密的情感,达成了共同的目标指向,为了实现群体成员的共同目 标,大家聚集在一起成立的。大学生社团是适应组织成员的某种需要 而逐步形成的,包括学习上的、工作上的、社会上的、感情上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社团变革研究 12 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交往中自发形成的,而非组织干预的结果;组 织内有成文或不成文的群体规范与内在影响力;是建立在感情逻辑基 础之上的,主要追求成员之间的亲密情感、友好相处。由此可以判断,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社团的群体组成属于非正式群体,即其成立过程是 自下而上的。但也有少数大学生社团是自上而下在学校组织指导下形 成的,比如各级各类学生会组织和研究生会组织,但此类“官办组织” 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2.1.1.2 大学生社团由初级群体促成、逐渐向次级群体发展 从群体成员间结合的基础和亲密程度上,群体又分为初级群体和 次级群体。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是指人际关系亲密的社会群体, 亦称首属群体、直接群体或基本群体。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 会学家 ch库利提出,他认为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 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 库利这里所说的初级群体概念主要是指家庭、 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伙,并强调这些群体在人的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所发 挥的重要作用,把它看作是“人性的养育所” 。后来的社会学家将这一 概念扩大到人际关系亲密的一切群体。初级群体的特征主要是: (1) 面对面的互动。这是初级群体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离 开直接的交往与合作,就不可能形成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就无初级 群体可言。 (2)有限定的群体规模。初级群体通常是小型群体。人员 相对少是彼此能够有足够机会接触和交往的重要保证。 (3)不能完全 替代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这是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即社会组织 的明显区别之一。个人在初级群体里扮演多种角色,参加各种活动, 表现其全部个性。这样人与人之间便形成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关系, 如有意外的缺员或置换便会引起群体的震荡和不安。 (4)靠习俗伦理 维持的群体控制。初级群体不存在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而依赖于风 俗、习惯、伦理、道德等非强制性的因素。初级群体如果企图诉诸于 法律的强制手段,便标志该初级群体的衰落或发生由初级关系向次级 关系的转变。次级群体又叫次属群体或间接群体,它指的是其成员为 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 社会群体。群体成员间的感情联系相对不如初级群体牢固,面对面的 互动有限。典型的次级群体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公司、政府机构、学 校等。次级群体的规模可大可小,较小的次级群体,如一个科室、班 (美)科瑟(coser l.a).社会学思想名家-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下的思想m. 石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3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组。在较大的次级群体中,总会出现一些较小的初级群体,如军队中 的战友群、工厂中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群体等。 大学生社团的最初发起人应该属于初级群体。但这并不是说大学 生社团在形成组织、达到一定规模后其成员的组成仍是初级群体。由 于大学生社团在形成组织并得到校方的注册许可后一般会形成自己的 章程和活动规则,相应的组织内部也基本具备一定结构,由于规模的 逐步扩大,社团成员间无法完全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这时候的社团 组成人员已经不具备初级群体的特征或者说超出了初级群体的范围, 转而向次级群体转化。 2.1.2 大学生社团的组织性质 2.1.2.1 大学生社团是非正式组织 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分工关系分类,社会组织可分为正式组织 和非正式组织。如果个社会组织内部存在着正式的组织任务分工、 组织人员分工和正式的组织制度,那么它就属于正式组织,如政府机 关、军队、学校、工商企业等。正式组织是社会中主要的组织形式, 是人们研究和关注的重点;而非正式组织内部没有确定的机构分工和 任务分工,没有固定的成员,也没有正式的组织制度。非正式组织可 以是一个独立的团体,比如学术沙龙、文化沙龙、业余俱乐部等,也 可以是一种存在于正式组织之中的无名而有实的团体,即一种事实上 存在的社会组织。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因为人们有互相结合的需要, 倘若不能从正式组织或领导措施上获得需要的满足,则非正式的结合 就会增多。非正式组织关注的是人及其关系,而正式组织强调以权力、 责任体现的正式地位。因此,非正式的权力属于个人,而正式权威则 依附于职位。非正式权力带有个人色彩,而正式的权力则有官方色彩。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因内部个别 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为此,非正式组织中有 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 则和道德规范等。我们都属于许多社团在工作中、在学校、在家 里、在爱好方面。有些社团有名称,有些没有。有些我们能够识别, 有些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无形的。 大学生社团在形成组织实体(即正式 得到学校的许可成立社团)之前,是存在于学校班级这类正式组织之 (美)埃蒂纳温格,理查德麦克德马,威廉姆m施奈德.实践社团:学习 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m.边婧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5. 当代大学生社团变革研究 14 中的无名而有实的团体,在形成组织实体(即正式得到学校的许可成 立社团)之后,大学生社团则是非正式组织中有名有实的独立团体。 总的来说,大学生社团是由一些兴趣爱好志向相投的人发起,在 经过学校相关部门的许可后(由于一般学生社团组织是在学校内部活 动,无须到我国的民政部门登记注册) ,成为学校的单位内社团。在未 形成独立团体之前,社团的发起人属于非正式群体,也是初级群体。 而在形成独立团体、成立组织之后,学生社团虽然在组织性质上还是 非正式组织,但在群体属性上,由于社团人数的增加,社团规模的扩 大,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社员间无法实现面对面的 互动,这时候的社团一方面如果经营不善就会走向衰落,另一方面, 群体属性开始从初级群体向次级群体转化。更有学者指出,由于我国 的高校社团是在党团组织的领导或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并因此自始至 终都受到了高校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引导和约束。由此决定了高校 社团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初级群体,而是一个次级群体、一个 社会组织。 所以, 针对大众化条件下班级等正式组织功能弱化的情况, 大学生社团组织应该是学生在正式组织和初级群体之外的主要归属 地。 总结大学生社团的形成发展特征,可用如图所示: 图 2.1 大学生社团形成发展图 2.1.2.2 大学生社团是公民自治组织 大学生社团本质上是由大学生自发组成的,自主生存、自我发展 的学生组织,不是外在力量强行组成的,成员加入方式上具有“自愿 性” ,所以大学生社团的生成和发展方式上具有“自组织性” 。大学生 自主意识发展水平的提高,为社团自治提供了心理基础。而在管理方 式上,社团的自主空间大,较少体制上的行政隶属桎梏,因此与各级 林伯海,刘国平.我国高校社团管理官僚制化倾向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育,2006(2):68. 衰落 非正式组织 (无名有实的团体) 初级群体 形成组织 成立学生社团 非 正 式 组 织 (独立团体) 经营不善 兴趣爱好志向 相投的一些人 规模扩大、 管理官僚化 等 次级群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学生会组织相比,大学生社团的官办色彩淡薄了很多。它更具有“民 办”组织的高度自治性。虽然它在某些领域也受到了学校行政机构的 约束,有时也接受行政部门的某些扶持政策,比如对于学生社团的活 动范围严格规定在校内,一旦想超出这个限定就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 但总的来说,它的性质还应划归到自发的“民办”组织中来。因为不 论社团组织的产生还是开展的日常活动完全是应学生们的要求促成, 根据同学自己的意愿自行策划、组织和实施活动,自筹经费,各学生 社团有权选择参与或不参与学校的统一活动。在行政上不隶属任何一 个校方组织,使得大学生社团在日常的运作中有很大的自主权。 2.2 当代大学生社团的社会网络关系 大学生社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开放性不仅表现在内部的开放, 比如活动种类繁多,方式灵活多样,成员流动性大,跨专业、跨系科 等方面,还表现在社团组织和周围的环境进行密切的互动上,在互动 中获取必要的生存资源,实现有效的产出并以此获得合法性地位。 新 形势下,大学生社团活动正由社团内部或校内相对封闭的方式变为走 出校园,深入社会,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组织功能的拓展。其特 征主要表现为:社团联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出现了高校内的社团联合 会和国内高校间的社团联盟;在服务性质上由互益型组织向互益和社 会公益结合型组织转化;新型社团形式的出现(比如网络社团)等。 要想准确把握大学生社团的性质,还要厘清大学生社团在新形势下的 社会网络关系。这有助于明确大学生社团在这个网络中的角色地位、 和网络结点所存在着的冲突与合作、网络中可利用的资源、可供借鉴 的模本等,可以为大学生社团的变革寻求核心意义上的社会资本支持。 国家政府、学校主管部门、部分其他民间社会团体和非营利部门、 学生会、社会公众群体、学生公众群体、社团成员这七个主要的结点 构成了目前大学生社团所处的社会网络图。其中前六个为大学生社团 外部网络的结点,而社团成员属于大学生社团的内部网络结点。可如 图所示: 合法性是社会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术语,哈贝马斯认为“合法性意味着某种 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以及事实上的被承认” 。 主要指事物由于被判断和被相信 符合某种规则而被承认或被接受。 参阅:联邦德国哈贝马斯(habermas,j.)著. 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84. 当代大学生社团变革研究 16 图 2.2 大学生社团社会网络关系 2.2.1 大学生社团与国家政府的关系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大学生社团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在百年 的发展历史中,大学生社团发挥了孕育新思想、培养优秀人才、反映 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而大学生 社团又是开展有效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所以,国家政府会为大学生 社团发展提供保障,给予大学生社团合法性上的承认,主要表现在为 社团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法律支撑和政治上的支持。由于它们一般 都在学校内部开展活动,国家政府不要求其到民政部门登记。然而, 出于政治社会化的原因,无论何种性质和类型的国家,国家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