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史: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汉语史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意义一、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先看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用今天的话来念,第一、二章还押韵,第三、四、五章已经不押韵了。但在诗经时代都是押韵的。“得、服、侧”同属于职部,“采、友”同属于之部,“芼”属于宵部,“乐”属于药部,宵药合韵(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第474页,中华书局,1999年第3版)。再看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第一段:晋侯(按:指晋文公)秦伯(按:指秦穆公)围郑,以其无礼于晋(按:指晋文公为公子逃亡时经过郑国,郑没有以礼待他),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an2)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如果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会发现有许多地方不同。例如,“军”、“是”,词性不同;“无礼于晋”、“贰于楚”、“言于郑伯”,语序不同;还有“子”的意思、语气词等很多地方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因为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无时无刻不在变。但这种变化是渐变的,短时间里可能不容易看出来,时间一长,差别就显示出来了。以上两例都是上古汉语材料,距离今天已经很遥远了,所以差别很明显。但同样也存在继承。这种发展变化,就是汉语史的研究对象。我们今天使用的现代汉语并非无源之水,如果从商代算起,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里,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就是汉语史要研究的内容。汉语史是研究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就是汉语发展、变化的历史。具体一点说,是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各要素在不同时期如何变化、发展的历史,整个汉语从古至今如何变化、发展的历史。其任务主要有四:第一,描写汉语历史演变的各种现象。第二,解释这些演变的原因。第三,总结汉语历史演变的特点和规律。第四,预测汉语发展的方向,以指导现代汉语的使用和各种规范的制定。二、研究汉语史的意义1从大的方面说,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通过对汉语史的研究,不仅可以对汉语的发展历史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且能够解决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中存在的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若干实际问题,这样就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学科研究的实际贡献。并且,建设汉语史学科本身,就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从与现代汉语和方言的关系说,研究汉语史有助于深入了解现代汉语和现代方言。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的结果。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的规范必须建立在汉语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不了解汉语发展的历史,就很难了解现代汉语的现状。同样,现代汉语各方言也是汉语历史发展的结果,通过汉语史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理解方言歧异的原因及其对应规律。3从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说,研究汉语史有助于普通语言学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普通语言学理论来自具体语言的研究。科学地阐明汉语发展的规律,无疑会丰富普通语言学的内容,甚至会改变其中的某些结论,从而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语言学理论体系。汉语史的研究,对于中国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哲学史、民俗史的研究都有意义。第二节 研究汉语史的原则、依据和方法一、研究汉语史的原则我们研究汉语史,也像研究其他语言的历史一样,应该注意四个原则:1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的研究,着眼在古代的某一平面,特别是先秦一段。静态的研究对汉语史来说是必经的阶段,但是单靠静态的研究并不能达到建立汉语史的目的,还必须把各个时代的静态材料连缀起来,以显示语言的历史发展过程。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语言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影响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分化、接触等都会给语言带来影响。比如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会促使语言产生新词或新义;跟外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的密切接触、佛教的传入都对汉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重视语言内部各要素的联系在语言的构成要素中,语音、词汇和语法是互相联系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方面的变化,会影响其他方面也产生变化,应将三者结合起来研究。例如,从古到今语音发展的总趋向是简化,一套全浊辅音全部消失了,精组和见组在细音前合流了,入声塞尾也没有了,这样就导致同音字(词)的大量出现,如“精/经”在中古前者读ts母,后者读k母,现在普通话读音相同。同音词太多,就会影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效率。为了分化同音词,汉语采取增加音节长度的办法,这样词汇从以单音词为主发展到以双音词为主的格局。词汇的变化,又带来语法的变化,出现了构词法的合成法(包括复合法和附加法)。4认清语言发展的方向语言发展的方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古代语言循着什么方向达到今天的状况;二是今天的语言将来要朝哪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方面是总结过去,第二个方面预测未来。语言的发展是复杂的,中间可能有一些现象是逆向的。这就需要把握大局,认清语言发展的总趋势。二、研究汉语史的依据古人不能复活,古代的有声语言也无法还原。那么,我们根据什么来建立汉语史呢?特别是语音方面,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语音的实际面貌不能在一般书面语言上反映出来,因此,汉语史的研究是会遇到一些困难的。但是我们也并不是不能找出足够的证据来建立汉语史。这些证据有以下方面。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古代汉语、近代汉语都是通过书面语言的形式保存下来的。研究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就要利用这些书面材料。例如,研究商周时期的语言,就必须利用甲骨文和金文材料;研究上古韵部,离不开诗经和楚辞;南北朝世说新语、齐民要术、佛经翻译、唐代变文、宋人语录、宋元话本、元代杂剧,以及明清小说如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三言、二拍、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都用古白话写成,它们是研究中古和近代汉语的重要依据。2汉字的形体结构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汉字虽然不是拼音文字,但其中也蕴涵着丰富的语言信息。例如,字的本义往往代表造字时词的本义;利用形声字的谐声偏旁可以发现古音的特点。试举一例。形声字的声旁是很好的证明材料。人们假设,在造字之初,声旁与整字的声音是相同或非常接近的。如以“非”为声旁,有“菲、匪、诽、绯、翡”等,还有“排、徘、裴”等;以“奉”为声旁,有“俸”,还有“捧、棒”等;以“方”为声旁,有“房、放、防、芳”等,还有“旁、彷”等。这种现象不是一个字两个字,而是大量的。据此可以推论,在造字之初(上古)双唇音和唇齿音是不分的。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知道在上古是读双唇音还是读唇齿音呢?理论上,两种可能性都有。下面的证据可以帮助判断。(1)用今天的读音衡量,大量存在的是唇齿声母谐双唇声母的情况,双唇声母谐唇齿声母的情况不多。双唇声母的声旁谐双唇声母的,如“白”,有“柏、泊、伯、舶”等,“皮”,有“披、疲、波”等。例外的是“不”,有“否、芣”等;“卜”,有“赴”等。如果说在上古只有唇齿音,那么对双唇声母的声旁谐双唇声母的情况就不好解释。有人要问,你怎么知道是唇齿音呢?(2)在今天许多方言的文白异读里,白读音(口语音)是双唇音,文读音(读书音)是唇齿音。如河南固始话里,“杜甫”口语说成tu53pu35,“赴汤蹈火”的“赴”,口语说成pu213。白读音的时间层次要早于文读音。(3)根据世界语言的普遍规律,没有发现哪种语言不存在双唇音。儿童获得语言也是先学会双唇音。因此,只能说先有双唇音,不能说先有唇齿音。清钱大昕“古无轻唇音”的论断是正确的。3前人的研究成果前人在小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对汉语史的研究很有价值,应当批评地继承。历代的字书、韵书和韵图以及大量的训诂资料,都是宝贵的财富,如属于词汇词义研究方面的,有尔雅、方言、释名等;属于字形、字义研究方面的,有说文解字、字林、玉篇等;属于字音研究方面的,有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等。还有汉代郑玄、唐代陆德明、孔颖达、宋代朱熹、清代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等人的研究成果都值得借鉴。4现代方言口语现代方言口语也是宝贵的资料。比如一些人名、地名的特殊读法,可能残存早期汉语的痕迹。 汉语方言十分复杂,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共时的差异反映了历时的演变。例如,汉语入声塞音韵尾的消失是一种历史音变,北京话已经完成了这种变化,但比较各地方言,可以理出入声塞尾消失的大致过程。例字 广州话南昌话汕头话上海话下江官话北京话十 -psap -t一 -tjat -k / 六 -klok -k入声塞尾演变的趋势是:逐渐后化、弱化,以至消失。5借词和亲属语言借词包括汉语借出的词(贷词)和汉语借入的词(借词)两种。古代朝鲜语、日语、越南语都曾从汉语里借去大量的词语,现在还保存着当时的一些读法,可以作为汉语古音构拟的旁证。例如,古奉母,现代日语吴音都读b,如“肥”bi、“妇”bu、“饭”bon。一般认为,汉藏语系包括汉语、藏缅、苗瑶、壮侗四个语族,汉语与其他三个语族的语言都是亲属语言。亲属语言的材料可以旁证汉语史上的事实。例如,普通话叫“公鸡”、“母鸡”,现代南方很多方言说“鸡公”、“鸡母”(或“鸡婆”)。苗瑶、壮侗语族的一些语言也是如此。这些说明,汉语史上可能存在修饰成分后置(如上古的“鸟乌”即今天的“乌鸦”)或前置后置两可的情况。三、研究汉语史的方法研究汉语史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法。所谓比较法,就是通过比较不同的语言现象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可以拿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比较,与现代方言比较,这一时期与那一时期比较,与亲属语言比较,甚至与外语比较。例如,拿广韵音系与中原音韵音系比较,就可以看出汉语语音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大势。跟比较法相关的是历史比较法。这种方法是十九世纪初在研究印欧语系各语言的亲属关系时建立起来的,由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d J. Karlgren)在二十世纪初运用于汉语史的研究而为中国学界所熟知。法国语言学家梅耶(Antoine Meillet)称它是“建立语言史的唯一方法”,即一种语言(或方言)只有在跟其他亲属语言(或方言)的比较中才能重建历史。这种方法运用于印欧语言的研究效果显著,也比较容易操作。因为记录印欧语言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比较容易找出“语音对应规律”。拿来研究汉语则困难一些,因为记录汉语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文字本身语音信息不明显,还需要借助其他方法,比如文献资料。因此,建立汉语史不能单纯依靠历史比较法。但这种方法有它的价值,可以通过比较语言材料的横向的共时差异以求得纵向的语言历时演变的线索。上面举的汉语入声塞尾的消失过程就运用了此法。研究汉语史还有以下其他方法。归纳法:从许多语言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方法。统计法:对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的方法。实证法:列举大量实例以证明某种语言现象存在的方法。探源法:探明某种语言事实的起源及其演变,以便了解它的发展线索和规律的方法。可以往上追溯,也可以向下推求。推论法:利用存在的语言事实推论出某种语言现象可能存在的方法。例如对上古可能存在复辅音的推论。材料:京惊景晾凉,各格阁洛烙,都存在k、l两个声母系列,如果上古没有复辅音,就很难解释它们今天声母差异的来源。第三节 汉语史的分期一、关于汉语史分期的不同观点汉语史的分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原因在于:(1)语言是渐变的,量的逐渐积累才产生质的飞跃,其间并没有截然的分界线;(2)语言内部各要素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依据的要素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分期。关于汉语史的分期,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1918年,钱玄同在国音沿革六讲中的分期是:一期:周、秦(前11世纪前3世纪);二期:两汉(前2世纪2世纪);三期:六朝(3世纪6世纪);四期:隋、唐、五代、宋(7世纪13世纪);五期:元、明、清(14世纪1911);六期:民国(19111918)。220世纪30年代,罗常培在音韵学研究法中的分期是:一期:周、秦、汉(前11世纪2世纪);二期:六朝(3世纪6世纪);三期:隋、唐、五代、宋(7世纪13世纪);四期:元、明、清、民国(14世纪当时)。320世纪50年代,王力在汉语史稿中的分期是:上古期:3世纪以前;中古期:4世纪12世纪;近代期:13世纪19世纪;现代期:20世纪(五四运动)以后。420世纪80年代,唐作藩在讲授汉语史时的分期是:远古汉语时期:商及以前(甲骨文时代,前11世纪以前);上古汉语时期:周、秦、汉(前11世纪2世纪);中古汉语时期:六朝、隋、唐、五代(3世纪10世纪);近代汉语时期:宋、元、明、清、民国前期(11世纪1919);现代汉语时期:五四运动以后(1919当时)。520世纪80年代,吕叔湘在近代汉语指代词序(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中把汉语史分为两期。他说:“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转引自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2页)621世纪初,蒋绍愚倾向于三分法(详见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3-6页):古代汉语时期:晚唐五代以前;近代汉语时期:晚唐五代清初(18世纪中期)现代汉语时期:18世纪中期以后。二、本课程采用的分期我们根据向熹简明汉语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40-44页)的说法,采用四分法,即:1上古期即商、周、秦、两汉时期(公元前18世纪公元3世纪)。其中商是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这一时期的汉语有以下重要特点:(1)语音上,没有轻唇音;没有舌上音;阴、阳、入三类韵母配合整齐;有声调(对上古声调有不同看法,后面再论)。(2)词汇上,以单音词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3)语法上,实词的功能比较灵活(一词多功能);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面;被动句通常用“于”“见”等虚词表示。2中古期即六朝、隋、唐、宋时期(4世纪12世纪左右)。其中六朝是中古前期,唐代是中古中期,宋代是中古后期。这一时期的汉语有以下重要特点:(1)语音上,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系统形成;有平、上、去、入四声;轻唇音产生;舌上音产生;庄组声母和章组声母合并。(2)词汇上,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复音词大量增加;有了一定数量的外语借词。(3)语法上,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动词时体系统开始出现;系词“是”和新的判断句广泛应用;否定句、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普遍移到动词后面;用“被”表示的被动句出现;用“将”和“把”表示的处置式产生;“动词+否定副词+动词”式的反复问句出现。(4)出现文言和白话两种书面语言。模仿上古汉语的文言占有统治地位,同时,反映口语的白话开始形成,并在变文、语录中广泛应用。3近代期即元、明、清时期(13世纪20世纪初)。其中元代是近代前期,明清是近代中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是近代后期。这一时期的汉语有以下重要特点:(1)语音上,浊音声母清化;舌上音和正齿音合并,并变为卷舌声母;后期尖团音逐渐相混;韵部系统简化,-m尾消失,并入-n尾;入声消失,并入平、上、去三声;平声分阴、阳两类。(2)词汇上,由于白话文学普遍传播,口语词汇(包括方言词汇)大量进入文学语言;中期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大量外来词,并根据外来概念创造了大量新词。(3)语法上,时体助词“着”、“了”的用法进一步固定;开始貌、继续貌、短时貌先后产生;结构助词“地”、“的”普遍使用;新的语气词系统形成。4现代期“五四”运动以来至今(1919年今)。这个时期,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最终形成。思考与练习1汉语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学习和研究汉语史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3关于汉语史的分期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4研究汉语史要遵循哪些原则?说说你对每个原则的理解。5哪些材料可以作为建立汉语史的依据?请举例说明。6研究汉语史的主要方法是什么?什么是历史比较法?用来研究汉语史有什么不足?第二章 汉语语音史第一节 声母的发展一、从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发展1上古声母上古声母有多少个,音值是什么,意见还不完全一致。清代以降,学者们对上古声母的考究用力甚勤。钱大昕首次提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等著名论断,对后世影响很大。章炳麟提出“娘日归泥”说,黄侃提出“照二归精、照三归知”说,曾运乾提出“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这些论断都是后世研究上古声母的重要参考依据。关于上古声母的数量,意见也不统一。章炳麟分为5类21个,黄侃分为5类19个,现代学者王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出32个(又有33个的说法,多个“俟”母)。我们采用王力汉语史稿32个声母的说法。每个声母及其拟音排列如下(见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第79-82页):喉 音 见 k 溪 k 群 疑 N 晓 x 匣 影 舌头音 端 t 透 t 余 d 定 d 泥 n 来 l舌上音 章 昌 船 书 禅 日 齿头音 精 ts 清 ts 从 dz 心 s 邪 z正齿音 庄 tF 初 tF 崇 dV 山 F唇 音 帮 p 滂 p 並 b 明 m 后来王力又把余母拟为舌面中边音,认为全浊声母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一律改为不送气(见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例言第4页)。这样一来,上表按五音可重新排列如下:唇音 帮 p 滂 p 並 b 明 m (非) (敷) (奉) (微)舌音 端 t 透 t 定 d 泥 n 余 dj(喻四) 来 l(知) (彻) (澄) (娘) 章 昌 船 日 书 禅 齿音 精 ts 清 ts 从 dz 心 s 邪 z 庄 tF 初 tF 崇 dV 山 F牙音 见 k 溪 k 群 疑 N 喉音 影 晓 x 匣 (喻三) (注:“余”母,向熹拟为dj,见简明汉语史上册,第5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这里采用向熹拟音。)拿中古“三十六字母”作为参照系,关于上古声母需要注意的几点是:(1)“古无轻唇音”。这是钱大昕提出的,已是公认的观点。也就是在上古没有“非、敷、奉、微”这组唇齿音,发音跟“帮、滂、并、明”这组双唇音一样。何以知之?可以根据形声字材料推出。这点前面已经说过。另外,还可以从诗经时代的双声联绵词得到证据,因为古代联绵词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双声叠韵关系,如果一个联绵词不是叠韵关系,一般应是双声关系。例如,“匍(p)匐(f)”,按今音读,是叠韵。但在上古,“匍”属于鱼部,阴声韵,“匐”属于职部,入声韵,所以不是叠韵。再看它们的中古声母,“匍”是并母,“匐”奉母,可以判断它们是双声关系。再如,“缤纷”,在中古“缤”是滂母,“纷”是敷母,所以也可以推出它们在上古有双声关系。一旦某种现象大量存在,就形成了规律。(2)“古无舌上音”。这也是钱大昕提出的,得到普遍认同。也就是在上古没有“知、彻、澄、娘”,中古的这组声母要读成“端、透、定、泥”。何以知之?我们用形声字的谐声偏旁来说明。在中古,“带”是端母,“滞”是澄母;“堂”是定母,“瞠目结舌”的“瞠”是彻母;“登”是端母,“橙(水果名)”是澄母,“澄”有定母、澄母两读;“兆”是澄母,“挑”有透母、定母两读。种种迹象表明,中古“知、彻、澄、娘”与“端、透、定、泥”在上古是不分的。以今音证之,这些字都存在舌尖中音和卷舌音相谐的情况。这条规律有助于我们学习普通话。如果一个字不知该读平舌或翘舌,那就看有没有读舌尖中音的谐声偏旁或同族字,有,就读卷舌音。(3)“三十六字母”中的“照、穿、床、审”在上古分为两组,一组是“庄、初、崇、山(也写作生)”(照二组),一组是“章、昌、船、书”(照三组)。清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上古庄组应归为精组,即“照二归精”之说。例如,谐声材料,“宗”精母,“崇”崇母;又音材料,如“参”,苏甘切,音sn,心母;又所今切,音shn,生母;又仓含切,音cn,清母;又楚簪切,音cn,初母。如果按照这种观点,上古只有28个声母。(4)“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在上古一分为二,一个归到匣母里去了(喻三),一个独立(喻四),这是王力的观点。按照曾运乾的观点,喻三归匣母,喻四归定母。例如,“云、域、烨(y)”都是喻母三等字,而“魂、或、华”却都是匣母字,它们与前组字有谐声关系。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刚来南方,不知道什么是“云吞”,后来才知道就是“馄饨”。那么“馄饨”怎么会读“云吞”呢?“饨”“吞”好办,同音假借;“馄”属匣母,“云”属喻三。“馄”“云”不分,反映了喻三和匣母的密切关系。再如,诗经邶风静女:“自牧归(ku)荑(t),洵美且异。” 在中古,荑,定母,夷,喻四,以夷谐荑。又如,余,喻四,荼、途、涂,定母,皆以余谐音。这些都说明,中古喻母在上古与匣母和定母有密切的联系。(5)复辅音问题。上古有没有复辅音声母?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很多学者从谐声、现代方言口语、亲属语言材料论证上古有复辅音。我们赞同上古有复辅音的说法,理由是,现代语言有这种痕迹,上面已经举过谐声的例子,再举一些口语的例子:角旮旯 孔窟窿 茨蒺藜 精机灵 搅革喽(固始方言)2中古声母讲到中古汉语声母系统,便不得不提“三十六字母”,也就是36个声母。唐末和尚守温受梵文拼音字母的启发,首创30个字母。如下:唇音 不、芳、并、明舌音 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是舌上音牙音 见(君)、溪、群、来、疑等字是也齿音 精、清、从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喉音 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音浊宋代学者增补调整,成三十六字母,它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如下表:发音部位新 名发音发音 方法部位旧名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双 唇唇音重 唇帮p滂p并b明m唇 齿轻 唇 非pf 敷pf 奉bv微M舌尖中舌音舌 头端t透t定d泥n舌面前舌 上知彻澄娘舌尖前齿音齿 头 精ts心s 清ts 从dz邪z舌面前正 齿 照t审 穿t 床d禅舌 根牙 音见k溪k群g疑N喉 音影舌 根晓x匣舌面中(半元音)喻j舌尖中半舌音来l舌面前半齿音 日但需注意的是,三十六字母一般认为形成于唐末宋初,时间上处于中古中后期,要晚于中古的典型时段,因此并不能准确地表示中古声母。中古音系通常以隋末陆法言的切韵(601年)、宋初陈彭年、邱雍等修订的广韵(1008年)这个系列的韵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为代表。切韵(193韵)集六朝韵书之大成,一般认为它反映的是南北朝至隋代的语音系统。广韵(206韵)是对切韵的增益,虽然吸收了宋时的读音,但语音系统没有实质的变化。清代学者陈澧首创“反切系联法”,将广韵反切上字进行系联,得到40个声类。后代学者在他的基础上继续研究,结论互有参差,但总的趋势还是比较接近的。多数学者认为中古的声母有36个,但与三十六字母有所不同。以三十六字母为基础来叙述则是这样:唇音非敷奉微4母并入帮滂並明4母之中,这样就减少4个;齿音照穿床审中分出庄初崇生4母,这就多出4个;喉音喻母分成喻三(也称于母、云母)、喻四(也称以母、余母),但同时把喻三与匣母合并,认为喻三与匣母在当时是一个声母;三十六字母的其余字母不变。这样中古声母总数仍然是36个,但是与三十六字母有了很大不同。根据这样的研究结果,可以把上列三十六字母表改造如下:唇音 帮(非)p 滂(敷)p 并(奉)b 明(微)m舌音 端t 透t 定d 泥n知 彻 澄 娘齿音 精ts 清ts 从dz 心s 邪z庄(照二)tF 初(穿二)tF 崇(床二)dV 生(审二)F章(照三)t 昌(穿三)t 船(床三)d 书(审三) 禅牙音 见k 溪k 群g 疑N喉音 影 晓x 匣(喻三) 喻(喻四)j半舌 来l半齿 日(注:向熹的处理略有不同:泥、娘不分,归入泥;云(喻三)独立,拟音为j,以(喻四)拟音同上。见简明汉语史(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第118-120页。)3汉语声母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比较各个时期的声母系统,可以发现,从上古到中古声母发生的主要变化有以下几方面:(1)轻唇音的产生上古没有唇齿声母“非、敷、奉、微”,切韵音系还未分化,唐末守温三十字母也只有一类唇音,到三十六字母才明确从双唇声母“帮、滂、并、明”中分化出来。时间上,唐以前轻唇音、重唇音还只是一类,从初唐到中唐有了分化的趋势,晚唐以后才彻底分化(向熹简明汉语史(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第136页)。(2)舌上音的产生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娘”,在切韵音系里舌上音已基本上从舌头音中分化出来了,后来的守温三十字母、唐宋三十六字母仍然沿袭。因此,最晚在隋代就产生了舌上音,比轻唇音的产生要早。(3)庄组(照二)和章组(照三)的合流根据王力看法,上古照组分为庄组(照二)和章组(照三)两套。切韵音系仍是两分的。到守温三十字母已经合并为照组一套,三十六字母依然如此。(4)云(喻三)的分化及其与以(喻四)的合流从王力构拟的上古声母系统看,上古没有中古的喻母,多出余母(以)。到切韵音系云母还归在匣母之中。最迟到唐末,云(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按:向熹认为,从汉以后即分为匣、云两类。见简明汉语史(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第151页),并与上古的余母(以)合流为中古的喻母。三十字母、三十六字母都是如此。总起来看,有分化,有合并。二、从中古声母到近代声母的发展1近代声母研究近代汉语语音系统,一般以元末周德清所撰中原音韵(1324年)为重要依据。因为这部韵书为北音之始,记录了当时大都(今北京)口语语音的实际面貌。关于中原音韵的声母,学者们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有20个、21个、24个、25个不同说法。这里以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第534页)为据,列出中原音韵的21个声母:崩p 烹p 蒙m 风f 亡v东t 通t 农n 龙l宗ts 葱ts 嵩s支章tS 眵昌tS 施商S 戎Z工姜k 空腔k 仰N 烘香x邕明代兰茂韵略易通(1442年)收录的早梅诗大体可以反映明代的声母系统:东t 风f 破p 早ts 梅m,向x 暖n 一 枝t 开k。冰p 雪s 无V 人 见k,春t 从ts 天t 上 来l。下表按发音部位把这些声母用汉语拼音与国际音标对照方式列出:双唇音 b p p p m m 唇齿音 f f v V舌尖中音 d t t t n n l l舌根音 g k k k h x舌尖后音 zh t ch t sh r 舌尖前音 z ts c ts s s零声母 大致说来,这首诗代表的音韵格局是现代北方音的前身(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第513页)。中原音韵和早梅诗的声母系统没有本质的差别。区别只有两点:一是N母的有无,也有学者认为中原音韵时代,N母不作为音位独立存在。至少可以说,N母正处于消亡当中。二是舌叶音和卷舌音的不同。我们认为,元、明是卷舌音的形成期,开始时音值可能不那么稳定,所以两种拟音没有本质的不同。2汉语声母从中古到近代的演变下面以三十六字母和早梅诗声母为例谈声母从中古到近代的演变。总的发展趋势是合流、简化。重要的变化有:(1)浊音清化或趋于消失。首先,全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都清化了,如“步(并母) 、杜(定母)、共(群母)、自(从)、助(床母)、丈(澄母)”分别变为不送气的清声母b、d、g、z、zh、zh,“脾(并母)、颓(定母)、葵(群母)、才(从母)、唇(床母)、池(澄母)”分别变为送气的清声母p、t、k、c、ch、ch。浊擦音声母变为清擦音,如“胡(匣母)、松(邪母)”分别变为h、s。其次,次浊声母或弱化,如微母读为摩擦轻微的半元音V,上举“无”即是;或残存,疑母一般读为零声母,如“牙、眼”,但还有读N母的情况,如“敖、昂”,还有读n的,如“聂、臬”;喻母消失,与影母合流,如“一、云、以”。(2)“非、敷、奉”演变为唇齿擦音f,“微”变为半元音V。(3)知组声母和照组声母合流,演变成一套卷舌声母。上述可见,近代声母基本上形成了现代声母的格局。三、从近代声母到现代声母的发展1现代声母以普通话为代表,现代汉语声母共21个辅音声母,另有1个零声母。有人作太平歌,每字代表一个声母。如下:子ts夜久t难n明m,喜报p东t方f亮l。此ts日笙歌k颂s太t平p,众t口k齐t欢x唱t。可按发音部位排列如下:双唇音 b p p p m m 唇齿音 f f舌尖中音 d t t t n n l l舌根音 g k k k h x舌面音 j t qt x舌尖后音 zh t ch t sh r 舌尖前音 z ts c ts s s零声母 2汉语声母从近代到现代的演变有两大变化:(1)微母、疑母变为零声母,如“晚(微母)、文(微母)、傲(疑母)、我(疑母)”。(2)从舌根组声母“见、溪、群、晓、匣”和舌尖前组声母“精、清、从、心、邪”中演变出一组舌面声母j、q、x,两组在洪音(开口呼、合口呼)前不变,在细音(齐齿呼、撮口呼)前变为j、q、x。这是最重要的变化。其他细微变化详如下表(摘录自宋学农等主编古代汉语上册,第204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中古、近代、现代声母对照表中古三十六字母近代二十一声母现代二十二声母帮 并(仄)冰 pp滂 并(平)破 pp明梅 mm非 敷 奉风 ff微无 V端 定(仄)东 tt透 定(平)天 tt泥 娘 疑(少数)暖 nn来来 ll见 群(仄)见 kk/ t溪 群(平)开 kk/ t疑(部分)疑 N晓 匣向 xx/影 喻 疑(部分)一 照 知 床(仄) 澄(仄)枝 tt穿 彻 床(平) 澄(平)春 tt审 禅上 日人 (摩擦轻微)精 从(仄)早 tsts/t清 从(平)从 tsts/ t心 邪雪 ss/四、声母发展的总体特点汉语声母发展的总特点可以概括为:分化与合并兼有,总体上朝着精简的方向发展。从上古到中古早期(南北朝),知组从端组分化出来,到中古晚期(唐末宋初),非组从帮组分化出来,但同时庄组(照二)和章组(照三)合流为照组;到近代,非组(非、敷、奉)合并为一个擦音f,知组和照组合并为一套卷舌声母;到现代,从见组和精组中分化出一套舌面声母。从数量上看,上古、中古的声母都在30多个,到近、现代,只有20多个;从音值看,上古、中古的一套全浊声母(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到近、现代全部清化,次浊声母弱化或消失。因此,声母系统大大简化。纵观汉语声母发展史,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讨论):1为什么到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声母系统一下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不仅全浊声母消失了,还产生了一套卷舌音的读法?从语言本身很难得出圆满的解释。2为什么到现代会产生一套舌面声母?这从语言本身可以得到解释:腭化所致。第二节 韵母的发展一、从上古韵母到中古韵母的发展1上古韵部韵部是把互相押韵的字归在一起所建立的类。为什么讲上古韵部而不讲上古韵母呢?道理很简单,韵部易找,韵母难求。因为在上古没有韵书可资借鉴,只能根据诗经押韵和说文谐声等材料加以归纳。而押韵和谐声材料都只能看“韵”,不能看“韵母”,所以只好归纳韵部了。如何归纳上古韵部?主要用系联法,把互相押韵的字或谐声的字互相串联起来,就形成一个个韵部。下面以诗经为例说明。材料一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材料二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材料三豳风七月: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材料一“冈、黄、觥、伤”互相押韵,材料二“苍、霜、方、长、央”互相押韵,材料三“霜、场、飨、羊、堂、觥、疆”互相押韵。通过材料三的“霜、觥”把这些字都串起来了。以此方法扩大到所有可以联系的字,这样建立一个韵部,取个名叫“阳部”。即使有些字诗经里没出现,还可以利用谐声材料串联。假使“阳”没出现(其实出现了,如“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根据谐声偏旁,也可以把它跟“伤、场”联系起来,因为它们的声旁相同,这样“傷、場、陽、揚、湯”都属于同一个韵部。根据这样的道理,就可以把所有的字分类建部。学者们对上古韵部的研究比上古声母倾注的精力更多,意见更加纷杂。顾炎武分10部,江永分13部,段玉裁分17部(如果把入声独立出来单立韵部的话,则是26部),孔广森分18部,王念孙分21部(晚年增加冬部,总数为22部),江有诰分21部,章炳麟分23部,戴震分9类25部,黄侃分11类28部。王力在黄侃28部的基础上,又做了一番改易增补工作,确定周代诗经韵29部,战国楚辞韵30部。王力29部与30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冬部独立与否上,冬部与侵部合并就是29部,冬部独立就是30部。总之是越分越细。下面列出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第34页)所定周秦古韵30部及其拟音:阴 声入 声阳 声无韵尾之部 韵尾-k职部 k韵尾-N蒸部 N支部 e锡部 ek耕部 eN鱼部 a铎部 ak阳部 aN侯部 屋部 k东部 N宵部 o沃部 ok幽部 u觉部 uk冬部uN韵尾-i微部 i韵尾-t物部 t韵尾-n文部 n脂部ei质部 et真部 en歌部ai月部 at元部 an韵 尾-p缉部 p韵尾-m侵部 m盍部ap谈部 am(注:在古代汉语教材里把“沃部”改为“药部”,“盍部”改为“葉部”。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版,中华书局,1999年第3版,第二册,第677-688页。向熹把“元部”改为“寒部”。见向熹简明汉语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87页。)2中古韵部学者通过系联广韵反切下字,得到206韵。需要注意的是,这206韵是按声调不同分韵的,如“东、董、送、屋”分别代表这个韵部的平、上、去、入四声,一个字代表一个韵。如果不计声调,举平声韵目以赅上、去、入,如上举四字都属于东部,广韵实际上只有61个韵部。阴声韵26部,阳声韵35部,入声韵34部。入声韵与阳声韵相配整齐,-p配-m、-t配-n、-k配-N,古人把入声算作声调,因此计算时只计一次。从现代语言学观点看,入声不纯是声调问题,韵尾也不同。如果这样计算,应为95部。韵部不计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面试秘籍与模拟题详解
- 2026届四川省德阳市重点中学化学高二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 2025年电力行业电网公司技术岗位预测试题集
- 2025年旅游行业公共卫生管理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 桌面裁判培训知识课件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B级船舶检验专业基础环境与人员保护)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 2025年招聘面试官进阶课程后勤管理面试题解析与实战模拟
- 2025年健康管理师面试技巧试题及答案
- 河南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B级船舶检验法律法规)测试题及答案一
- 旅游行业导游培训制度与措施
- 初二学生入学教育
- 九年级《开学第一课》课件
- 数据标注培训课件
- 《视觉表现技巧》课件
- 五社联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 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 车间5S现场管理标准图
- 《高压开关柜》课件
- 装配钳工高级试题(附答案)
-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2课时)课件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