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外群体情境中信息类型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 中文摘要 2 0 世纪8 0 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 w p d a v i s o n ) 教授提出了第 三人效应( t h i r d p e r s o ne f f e c t ) 这一概念。所谓第三人效应是指个体倾向于认为 具有说服力的媒介信息对自己的影响较少,对他人会有较多的影响。2 0 0 0 年之 前,国外的大量研究证实了第三人效应的存在,并且研究者也认为第三人效应是 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关于第三人效应的影响因素目前研究发现主要有信息内 容、社会距离和个性特征三种。负面的或不需要的信息内容会造成较大的第三人 效应,正面的或需要的信息内容则不仅不会造成第三人效应,甚至可能造成颠倒 的第三人效应。社会距离和个性特征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尚不统一。研 究者们目前对第三人效应的产生提出了以下几种理论解释:1 自我服务偏好,这 种偏好表现为多种形式,如归因偏好、自我知觉偏好、群际偏好;2 判断偏见; 3 乐观偏见。 综观国外有关的实证研究,研究者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方式等虽各不相 同,所得出的结论皆证明了此效应的存在,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影响第三人 效应的一些因素,比如信息内容、个性特征和社会距离等等。但以往的研究主要 是在个体水平中探讨第三人效应,更多关注的是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和对他人影响 的差距。本研究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内群体和外群体概念,在群体水平 上考察信息类型和社会距离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 该研究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群体,实验一采用性别这种自然群体,实 验二采用小群体,即随机组合的群体。实验一采用2 ( 性别:男、女) x 2 ( 信 息类型:亲外群体、亲内群体) x 4 ( 社会距离:自我、内群体、其他人、外群 体) 的混合设计,考察信息类型和社会距离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实验二为了消 减群体的刻板印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用小群体范式,随机把被试分为高估组 和低估组,实验二采用2 ( 组别:高估组、低估组) x 2 ( 信息类型:亲内群体、 亲外群体) x 4 ( 社会距离:自我、内群体、其他人、外群体) 的混合设计,考 察小群体情景中是否会产生第三人效应。两个实验的因变量均为被试报告的自 我、内群体、其他人和外群体分别受到了多大程度的影响。 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对于亲外群体的信息,被试报告自我受到影响的程度小于内群体成员受 到的影响程度,内群体成员受到的影响程度小于其他人受到的影响程度,其他人 受到的影响程度小于外群体成员受到的影响程度,这说明产生了第三人效应。对 于亲内群体的信息,被试报告外群体受影响的程度小于其他人受到的影响程度, 其他人受到的影响程度小于内群体成员受到的影响程度,这说明产生了颠倒的第 三人效应。无论是亲内群体的信息还是亲外群体的信息,被试报告自我受到的影 响程度都较小。 2 无论是第三人效应还是颠倒的第三人效应都随着社会距离的增大而增强, 这说明社会距离影响第三人效应。 3 女性受影响的程度大于男性受到的影响,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说 服性信息的影响。 关键词:第三人效应社会距离信息类型内群体外群体 分类号:b 8 4 2 l l a b s t r a c t 1 1 1t h e19 8 0 s ,w p d a v i s o no ft l l ec o l u m b i au n i v e r s i t yp r o p o s e dm ec o n c 印t i o n of t h i r d p e r s o ne 行e c t 1 1 1 e 雠r d p e r s o ne f f e c t i sm et e n d e n c yf o r p e o p l e t 0a s s u i n e that m e d i ac o n t e n th 邪as t l 0 n g e re f 凳c to no t h e rp e o p l em 肌m 锄s e l v e s e m p i r i c a ls t u d i e s oft l l et h i r d p e r s 0 ne f f e c th a v ec o v e r e daw i d ev 撕e t yo fm e d i am e s s a g e s , s u c h 笛敷l v e r t i s i n g ,p o l i t i c a l 觚ds a f e t ) ,m e s s a g e a s a r e s u no f tllis,t h i r d p e r s o np e r c 印t i o ni sg e n e r a l l ya c c e p t e d 舔a valid p h e n o m e i l o n r e c e n t s t l l d i e s h a v ef o c u s e d m o r e s p e c i f i c a l l y o nt o p i c s sucha st h e 咖e so f m e s s a g e s t h a t 1 e a d t 0 t l l i r d - p e r s o ne f f 瓷t ,m er e l a t i o n s l l i p be铆eellm ep e m e p t u a la l l db e h a v i o m lh ) ,p o t h e s e s , u n f 0 嘲m a t e l y ,n l er e s u l t so ft h e s es t u d i e sh a v eb e e ns 0 m e v m a tm i x e d o i 把o ft h e f h n d 锄e n t a la r g u m e n t so ft 1 1 i r d - p e r s o ne f r e c ti 羹强甜山善嚣鋈薹燮,l l 霸萎耋亏 塞冀薹主粪引羹翼;墓蕈薹羹霪简曼鬈弱;雾q 麓囊_ 】霪羹囊鬣;霎苞蠹耋s s 鋈羹i 薹著l 王藿菱蓁鍪翼雾羹謇萎蔷薹霎 囊璧妻蒸l p 菱蓁蠡鬓l q 羹霹公蓄冀醚鏊鬟冀g 馨嗫固| 量! 垂篓l e e 蓁i 霸萋羹鬟囊l 霉鏊蕊霪寒i 蓁一匡萎霉囊l d 复囊委l i 义嚏;型蓬霾雾稍嚯叼嚣璧雾| 荔喜l l e ,i n w h i c ht h ep a r t i c i p a n t sr e p o rt e dt h em e s s a g e h a v i n gal e s se f f e c to no u t g r o u pt h a no no t h e r s ,a n dal e s se f f e c to no t h e r st h a no n i n g r o u p t h ep a r t i c i p a n t sr e p o r t e db o t ho ft h em e s s a g e sh a v i n g al e sse f f e c to n h i m s e l fo rh e r s e l n om a t t e rw h e ne x p o s e dt ot h ep r o o u t g r o u pm e s s a geo r p r o 。o u t g r o u pm e s s a g e 2 s o c i a ld i s t a n c ei n f l u e n c e st h ei m p a c to fth et p e b o t ht h et p ea n dt h e r e v e r s e dt p ew i l lb es t r o n g e rw i t ht h ei n c r e as eo fs o c i a ld i s t a n c e 3 f e m a l e sw i l lb em o r ei n f l u e n c e db ym e s s a g et h a nm a l e s ,s h o w st h a tf e m a l e si s e a s i e rt ob ei n f l u e n c e d k e yw o r d s :t m r d p e r s o ne f f e c t m e s s a g eb i a s s o c i a ld i s t a n c e i n g r o u p o u t g r o u p c a t e g o r y x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毛杀叉分7 新签字:杠秀芳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堂撞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 i 毛;权 i 签字同期:2 0 0g 年髟月加日 导师签字:在秀男 签字日期:2 0 08 - 年夸月如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献综述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用户点播电视等新媒介的普及,包括电视、报纸、杂志、 广告等等各种媒介的空前发展,它们的社会渗透力不断增强,我们的生活也越来 越多的受到了影响,因此关于传媒信息对大众的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社会心 理学学者和传播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第三人效应理论。 1 第三人效应及相关研究 1 1 第三人效应的概念 2 0 世纪8 0 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 w p d a v i s o n ) 教授提出了第 三人效应( t l l et h i r d p e r s o ne 虢c t ) 这一概念。他于1 9 8 3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j 传 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的文章,文中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发现在 太平洋一个小岛上,所驻扎的美军部队由白人军官和黑人士兵构成,于是日军便 对该小岛上的美军部队以空投的方式散发传单。传单内容强调:这是白人的战争, 日本人和有色民族并无纷争,并且该传单告诉黑人,不要为白人牺牲,要找 机会投降或逃亡。日军空投传单后的第二天,该小岛上的美军就撤退了。后来的 调查发现,传单对黑人士兵并没有影响,但却使白人军官担心黑人士兵逃亡,因 此造成美军的撤退。戴维森教授认为,这是“第三人效应在起作用,即人们认 为大众媒介内容对自己的影响较少,对他人会有较多的影响( d a v i s o n1 9 8 3 ) 。 第三人效应是以“我”和“他们 这两个概念为中心而展开的。人们常常假 设,在潜在的说服性传播中,其他人所受到的影响要比自己大,继而人们的行为 将受到这个假设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认为他人会更多的受到信息内容的影响, 在产生了这种认识之后,他们会有一些相应的行动。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对于 说服性信息的实际效果来说,信息本身是一个因素,人们如何看待信息对他人的 影响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第三人效应的研究自从1 9 8 3 年戴维森教授提出之后,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 过程:第一个十年的研究重点在于对第三人效应进行验证。在大量的证据证实了 第三人效应存在的基础上,第二个十年研究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具体表现为:第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人效应认知和行为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第三人效应又受哪些因素的影 响等等。所有这些研究都丰富了第三人效应理论,加深了我们对第三人效应的理 解。 1 2 第三人效应的研究历史 早在戴维森提出第三人效应概念之前,很多学者都已经注意到第三人效应这 一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和犹太人对盟国 的强烈支持,有人假设这会导致美国人对犹太人有更多的好感。但是在1 9 4 5 年 民意调查公司( o p i n i o n r e s e a r c h c o r p o r a t i o n ) 在调查美国人对犹太人的态度 时,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将近五分之四的美国人反映欧洲发生的对犹太人的 大屠杀并没有改变他们自己对在美国的犹太人的态度。但是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其 他人的态度会朝着一个良好的或不好的方向转变。 戴维森在他的研究中也提到,1 9 7 7 年“根 ( r o o t ) 这部电视剧在美国的 热播引发了多项研究。在电视剧的每一集播放之前,调查机构试图调查它对美国 民众的影响力大小。大多数的受访者预测这个电视剧会对美国白人和黑人的态度 都产生实质影响。调查者预期,白人会更加宽容和富于同情,而黑人会感到愤怒, 并表现出忧虑和敌意。当问及他们自己所受到的影响时,黑人和白人的报告大都 显示,此剧对他们的影响是使他们感受到一种悲痛的情感,而态度并没有什么改 变。研究者认为,总体上这部电视剧并没有像调查者认为的,对种族态度产生广 泛的影响。另一项研究是针对西德发布的新闻社论,调查发现大部分受访者认为 新闻社论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很少,但对普通读者的影响则是相当大的。当时,并 没有实证研究来验证这种观点,我们可以暂且将其称之为“第三人效应假说”。 为了验证第三人效应假设,戴维森曾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如请被试评估美 国总统里根当时的强硬外交政策是否影响受试者个人或其他选民的投票倾向。调 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试者认为,里根外交政策对其他选民的投票倾向的影响大 于对自己的影响。于是戴维森初步认为第三人效应存在于许多传播过程与新闻议 题中,并于1 9 8 3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的文章,论文 中正式提出第三人效应。自此,第三人效应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兴趣与重视,相 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了进一步验证第三人效应假设,佩瑟尔和彼特( w o l f r a mp e i s e r & j o c h e n p e t e r , 2 0 0 1 ) 在中西部两个城市进行了调查,结果证明有9 0 的受访者认为他们比 其他人所受的大众传媒的影响要小,教育程度高的受访者认为其他人受的影响很 大,他们自己受的影响小,年老的受访者也倾向于认为大众传媒对他们自己的影 响要比其他人小。g u n t h e r ( 1 9 9 5 ) 的研究最具影响力,他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6 4 8 位1 8 岁以上的美国成年人进行了电话访问,以探讨第三人效应与媒介色 情内容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媒介色情内容对别人的不良影 响较大,对自己的不良影响较小。 台湾地区的胡幼伟( 1 9 9 8 ) 曾在1 9 9 4 年台北市长选举期间,对1 0 7 4 人进行 了电话访问,结果发现,台北市的选民倾向于认为电视、报纸、广播及杂志的选 举新闻,对别人做投票决定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此外,胡幼伟也在1 9 9 6 年底在台北市访问了1 8 5 8 位高中学生,结果发现男女受访学生均倾向于认为色 情信息对自己的负面影响较小,对别人的影响较大。 2 0 0 0 年之前,国外有关第三人效应的研究数量迅速增长。大量的研究数据证 实了第三人效应的存在,并且,第三人效应也被研究者认为是极其普遍的社会现 象。理解第三人效应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人们认为大众媒介内容对他人的影响 大于对自己的影响,这是认知层次;第二层则是人们认为媒介内容对他人可能的 影响会使他人改变态度或采取相应行动,这是行为层次( d a v i s o n ,1 9 8 3 ;g u n t h e r & t h o r s o n ,1 9 9 2 ;p e r l o f f , 1 9 9 9 ) 。大部分学者关心这两个层次中的第一个,即认 知( p e r c e p t i o n ) 方面的问题。如裴儒夫和沙尔文等学者对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而且已经在不同领域的大量研究成果中得到验证和支持( 陶鹤山,2 0 0 1 ) 。在最近 几年中,有些研究人员的注意力转向了行为层次,因为行为层次的假设在广告和 政治运动中表现比较明显。 戴维森在提出第三人效应时就曾认为,此认知效应很可能有其行为效果,如 导致信息内容的受众认为相关部门应该规范媒体信息( p e r l o f f , 1 9 9 3 ) 。在戴维森 提出此理论之后,陆续有不少研究者着手探讨第三人效应的行为效果,如g u n t h e r ( 1 9 9 5 ) 以色情影片为评估对象,验证了当受访者产生第三人效应时,受访者认 为相关部门应该对色情影片的发布进行整顿。s a l e w n ( 1 9 9 8 ) 以美国总统选举信 息为评估对象,也发现了第三人效应确实使人们倾向于支持对媒体信息的管制。 在网络媒体传递的色情内容所引发的第三人效应的研究发现,学生在评估其对自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己与对一般社会大众的影响时,确实存在第三人效应,且此第三人效应有其行为 效果;换句话说,第三人效应可以预测受访者是否支持相关部门管制网络媒体的 色情内容。 g o l a n 等人( 2 0 0 5 ) 根据被试的投票倾向验证行为效果,如果观看政治广告 后所产生的第三人效应能够产生投票行为,那么就证实了第三人效应的行为效 果。台湾地区的洪雅慧( 2 0 0 7 ) 通过被试对电子邮件的转发行为验证第三人效应 的行为效果,结果显示第三人效应越大就越不可能转发。这个研究对行为效果是 一个新的突破,因为严格说起来,过去文献中实验所考察的“是否赞成支持规范 更倾向于考察态度而不是考察行为。此外,g o l a n 等人( 2 0 0 5 ) 以“投票倾向 验证行为效果也不完全贴切,因为没有真正知晓受访者当日的投票行为。所以有 研究者认为洪雅慧的研究真正验证了第三人效应的行为效果。 综观国外这二十几年来第三人效应的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研究主题包罗万 象:政治与新闻( d u c k ,h o g g ,t e r r y , 1 9 9 5 ;p e r l o f f , 1 9 8 9 ) 、广告( g u n t h e r & t h o r s o n ,1 9 9 2 ) 、公关( p a r k s a l m o n ,2 0 0 5 ) 、政治竞选信息( r u c i n s k i & s a l m o n , 1 9 9 0 ) 、色情信息( g u n t h e r , 1 9 9 5 ;l e e & t a m b o r i n i ,2 0 0 5 ) 、音乐( m c l e o d ,e v e l a n d , & n a t h a n s o n ,1 9 9 7 ) 、电视收视行为( p e i s e r & p e t e r , 2 0 0 0 ,2 0 0 1 ) 、性爱v c d ( 偷 拍光盘) ( c h i a ,l u ,& m c l e o d ,2 0 0 4 ) 以及枪支管制信息( d o u g l a s & s u t t o n ,2 0 0 4 ) 等;这些研究不仅印证了第三人效应的假说,且扩展了第三人效应的研究范围。 与国外相比较,第三人效应在台湾进行的研究主题也很丰富,主题包括选举 议题( 胡幼伟,1 9 9 7 年6 月) 、民意调查( 王旭,1 9 9 6 ;胡幼伟、蔡炯青、谢佳 珍,2 0 0 0 ) 、媒介负面内容( 罗文辉,2 0 0 0 b ;罗文辉、牛隆光,2 0 0 2 ) 、情色研 究( 罗文辉,2 0 0 0 a ) 、电视犯罪新闻( 陈洁宁,2 0 0 4 ) 。这些研究也证实了第三 人效应的存在。但是目前在大陆,相关的研究甚少。 2 第三人效应的影响因素 2 1 信息内容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 研究发现信息内容会对第三人效应产生影响,如果信息内容是负面的或不需 要的( 如暴力、色情、负面广告等) ,受访者会认为该信息内容对自己的影响较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对别人的影响较大。并且信息负面内容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越大,第三人效 应越明显。如果信息内容是正面的或需要的( 如公共倡导、新闻报导等) ,受访 者会认为该信息内容对自己的影响较大,对别人的影响较小,或是认为该信息内 容对自己和别人的影响差别不大。也就是说负面的或不需要的信息内容会造成较 大的第三人效应,正面的或需要的信息内容则不仅不会造成第三人效应,甚至可 能造成颠倒的第三人效应。如果受访者认为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于对别人的影 响,则称为“颠倒的第三人效应 ( r e v e r s e dt h i r d p e r s o ne f f e c t ) 。 g m n t h e r 与m u n d y ( 1 9 9 3 ) 以7 3 位威斯康辛大学的学生为被试,要求他们 评估四种可能有利的信息和四种可能有害的信息。这八种信息均刊登在报纸或杂 志上,其中可能有利的信息为:安全日光浴秘诀、使用安全带的建议、高血压危 险的警示、建议每天吃燕麦以降低胆固醇:可能有害的信息为:乐透奖与获奖技 巧、睡眠减肥药丸的新闻、家庭邮购事业能迅速致富的消息、蛋白乳液能强化头 发的文章。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这四种可能有利的信息中,被试认为有两种对 自己的影响大于对别人的影响,另外两种则对自己和别人的影响差距不大:但对 四种可能有害的信息,被试均认为这些信息对别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d u c k 与m u l l i i l ( 1 9 9 5 )则在澳洲进行了两项相关实验,第一个实验以1 1 2 位澳洲大学生为被试,要求他们比较三种信息内容( 负面内容、正面内容及公共 服务倡导内容) 对自己及别人的影响,结果发现被试认为公共服务倡导内容对自 己的影响大于对别人的影响。此外,被试也认为信息的负面内容和正面内容对别 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但负面内容所产生的第三人效应大于正面内容所产 生的第三人效应。第二个实验则从购物中心随机抽选6 4 位澳洲公民为被试,要 求被试比较暴力内容和醉酒驾车内容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结果显示被试认为暴 力内容对他人的影响较大,对自己的影响较小;但醉酒驾车内容对自己和他人的 影响差距不大。换而言之,暴力内容比醉酒驾车内容会产生更大的第三人效应。 h o o r e i l s 和i h i t 叫1 9 9 6 ) 在荷兰以1 2 0 位提尔伯格大学的学生为被试,比较 需要的信息和不需要的信息产生的第三人效应强度是否有差距。他们选择六种需 要的信息( 交通安全、犯罪预防、器官捐赠、环保、人权组织、研究基金) 及六 种不需要的信息( 军火交易、调制鸡尾酒、极端右翼政党、诽谤重要政客的信息、 清洁剂、把发展中国家当成豪华的度假去处) 。结果表明,被试认为不需要的信 息对别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需要的信息则会造成颠倒的第三人效应。 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除了社会距离和信息内容,也有研究者开始对个体特点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 进行探讨。有研究发现,那些不易受他人影响的个体更易产生第三人效应,还有 研究发现第三人效应也和个人经验相关。年龄和教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两大焦 点。h e 血k s e i l 和f l o m ( 1 9 9 9 ) 研究了烟草广告对儿童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 第三人效应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年龄大者日常生活经验丰富、信息渠道多,大 都觉得自己对于社会信息有更好的判断和抵御能力,或者说自己有更强的独立思 维和判断能力而不容易受其影响,因此容易发生第三人效应;年轻者则刚好相反, 因此不易发生第三人效应。然而也有研究者发现年龄并不是重要的变量。关于第 三人效应中对受教育程度这一变量的研究所得结果并不一致。有人提出受教育程 度与第三人效应成正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第三人效应,但这种猜 测并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也有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不是第三人效应的重要影 响因素。 有人提出自尊可能是造成第三人效应的原因,但并未对自尊和第三人效应的 关系进行探讨。少数研究验证了高自尊者认为说服信息对自己的影响较小,低自 尊者认为说服信息对自己的影响较大。根据b r a n d 饥( 1 9 9 6 ) 等人的分析,完整的 自尊状态应该包括自我尊重( s e l f r e s p e c t ) 和自我效能( s e l c e m c a c y ) 两个方面。自我 尊重是一种自我喜好( s e l f - l i l 【i n 曲,这是对于自身存在价值及适应社会价值体系的 肯定,是内化社会价值的结果;自我效能是一种对于自身心智运作、思考能力、 理解力、学习力、选择及决断力所持的信心,常常是对自身能力的肯定或否定, 也是一种对自我能力或自我信心的评估。罗文辉( 2 0 0 3 ) 把自尊分成自我尊重与 自我效能两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自我尊重比自我效能 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更大。这种发现表明,自我尊重涉及社会层次的判断,因此 更有可能影响社会认知;而自我效能属于自我能力的评估,和社会认知关系不大, 因此对第三人效应影响较小。 3 第三人效应的理论解释 为何会产生第三人效应?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不需要的信息内容对别人的影 响较大,对自己的影响较小? 为什么被试会觉得自己受到的消极影响比他人少, 积极影响比他人多? 颠倒的第三人效应和第三人效应的内在心理机制是否相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同? 对此研究者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理论解释: 3 1 自我服务偏好 所谓自我服务偏好( s e l f - s e r v i n gb i a s ) 是指对自己、自己的行为以及他人的 行为以一种有利于自我的方式所进行的判断或解释。人们不仅对有关自己的信息 表现出一种认知偏好,而且在加工这类信息的方式上也往往存在自我服务偏好。 这种自我服务偏好可表现为多种形式,如归因偏好、自我知觉偏好、群际偏好等。 3 1 1 归因偏好 归因偏好或自我服务归因( s e l f - s e r v i n ga t t r i b u t i o n ) ,是指个体对积极结果进 行内部归因,对消极结果进行外部归因的倾向。根据m i l l e r 和r o s s ( 1 9 7 5 ) 的 观点,对积极结果的内部归因体现了一种自我增强的偏好,而对消极结果的外部 归因则体现了自我保护的偏好( 有些研究者把自我保护倾向和自我增强倾向统称 为自我增强倾向或自我增强偏好,因此自我服务偏好有时也被称为自我增强偏 好) 。自我增强倾向可以使人们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聪明,从而强化自尊 及自我的价值。因此,人们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能抗拒说服性信息,更不 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 g u n t h e r & m u n d y , 1 9 9 3 ;h e n r i k s e n & f l o r a , 1 9 9 9 ) 。 b l a i n e 和c r o c k e r ( 1 9 9 3 ) 归纳了个体在进行成败归因时经常采取的三种自 我服务偏好:( 1 ) 倾向于以自己的成功而自豪,而且否认自己失败的责任;( 2 ) 把一系列有利的随机结果归因于能力,而把不利的结果看作运气不好;( 3 ) 测验 成绩好则认为该测验是对其知识的有效测量,而如果成绩不好则批评该测验没有 测出其实际能力。 当人们进行归因时,往往产生归因错误( a t t r i b u t i o ne r r o r ) 。原因除了忽略 情境因素的影响外,也有可能是受到个人特质所致,对自己所处情境产生错误解 读。因为人们常常倾向于将自己放置在较优越、较理性、较独特的位置,而忽略 自身所受到的社会控制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实际上是与其它社会成员相同的( 陈洁 宁,2 0 0 4 ) 。 这种归因的倾斜有多种可能的原因,大部分可分为两类:认知的和动机的 解释。认知的模型认为,自我服务归因起源于我们加工社会信息模式的某些倾向。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群际偏好主要体现为内群体偏好( i n 鲫u pb i 勰) ,即个体对本群体( i i l 印u p , 自己所从属的群体) 的认知和高于对外群体( o u t g r o u p ,薹霪捌蚓甲坠羹蓑| 蚓 鸶曼雾魏哗- 1 瓣雾l 露筵;誊塞震主l ,尊酌薷尊薪篱制嵛祧戳剃薹蹦飘鬟愿 ! | 篓,饕蓟! 囊耄耋;:垂羹i 出孵燮墼,萋雾即冥赞动机随础惠蓁量瓢器雾囊雾霎雾雾 蓁熏蚕;营嚣墓羹需霪囊在对自我的知觉和评价中存在积极效应或积极偏好。国 内有研究者把这种个体在对自己知觉的过程中产生的积极自我偏见称为自我提 升( s e l f - e n h a n c e m e n t ,即自我增强) ,这种自我增强偏好主要有两个比较标准: 一是相对于知觉他人的自我增强偏好,另一个是相对于外在标准( 如客观的外在 成绩,观察者的评定等) 的自我增强偏好。如j o h n 和r o b i n s ( 1 9 9 4 ) 的研究要 求被试自评其任务成绩,并请其他5 名群体成员和1 1 名评委对该成绩进行评价。 结果发现,被试对自己的评价没有评价他人时准确。平均而言,他们对自己成绩 的评价比同伴或评委的评价要积极一些。t r a f i m o w 等人( 2 0 0 4 ) 的研究发现, 无论是归因还是行为评定,被试对自己的行为比对他人的行为都给予更积极的评 价。如果行为是消极的,被试会把自己的行为评定得比他人的行为较不消极;如 果行为是积极的,则自己与他人之间无显著差异,从而表现出一种自我防御性策 略。 f a r h 和d o b b i n s ( 1 9 8 9 ) 把这种自我知觉积极偏好称为宽厚偏好( 1 e n i e n c y b i a s ) 或宽厚效应( 1 e n i e n c ye f f e c t ) 。并且在研究中发现,该偏好与自尊呈正相关。 而且被试在对模糊的成绩维度( 如课堂参与程度) 作自我评定时比对不模糊的成 绩维度( 如出勤率) 作评定时更为积极,表现出更强的偏好效应。 t a y l o r 和b r o w n ( 1 9 8 8 ) 把个体这种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称为“积极 错觉”( p o s i t i v ei l l u s i o n ) 。b r o w n ( 2 0 0 4 ) 在其著作自我一书中回顾了与心 理健康有关的三种积极错觉:( 1 ) 积极的有偏差的自我评价,( 2 ) 高估自己对结 果的控制能力,( 3 ) 对自己的未来不现实的乐观。他在该书中明确指出这些积极 错觉普遍存在,在高自尊者中表现的尤其明显。 3 1 3 群际偏好( i n t e r - g r o u pb i a s ) 1 0 x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乐观偏见( o p t i m i s t i cb i a s ) 强调,听众对信息负面内容的影响常有“它不会 发生在我身上”的期待。在社会心理学家中,乐观偏见是指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 ( w 色i n s t e i n ,1 9 8 0 ) 。乐观主义者认为,自己面对各种问题时总比他人有较强的处 理能力,且这种优质潜能让自己更少碰到灾难,能避开所有坏事。而这种乐观也 可能间接影响了其在评估媒介说服信息对自己影响时所衍生的判断偏见自 己不会受影响,只有他人会受影响。例如,、a l e n 等人( 1 9 9 4 ) 的研究发现, 高中生认为自己会酗酒、自杀、患心脏病或患癌症、艾滋病的机率比其他同学低; 即使是1 0 岁到1 3 岁的儿童,也会认为自己患艾滋病、心脏病、癌症的机率比其 它同龄的儿童低。 4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综观国外有关的实证研究,研究者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方式等虽各不相 同,所得出的结论皆证明了此效应的存在,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影响第三人 效应的些因素,比如信息内容、个性特征和社会距离等等。但以往的研究主要 是在个体水平中探讨第三人效应,更多关注的是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和对他人影响 的差距。本研究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内群体和外群体概念,在群体水平 上考察信息类型和社会距离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所谓内群体是指当人们按照一 定的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分类时,总有那么一个类别,他们是其中的一员,这个 类别对他来讲就是内群体,而他不属于的类别就是外群体。将第三人效应放在群 体情境中进行考察,一是在信息类型的操纵上,采用亲内群体信息和亲外群体信 息。以往的研究中,对信息类型的操纵,无论是从个体需要不需要角度还是正面 负面的角度,信息本身都不涉及群体印象。二是评价对象除了自己和他人之外, 还包括内群体和外群体,即把社会距离的远近,分为四个水平:自我,内群体, 其他人,外群体。除此之外,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群体,实验一 采用性别这种自然群体,实验二用小群体,即随机组合的群体。 实验一采用2 ( 性别:男、女) 2 ( 信息类型:亲外群体、亲内群体) 4 ( 社会距离:自我、内群体、其他人、外群体) 的混合设计,考察信息类型和社 会距离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实验二为了消减群体的刻板印象对实验结果的影 响,使用小群体范式,随机把被试分为高估组和低估组,实验二采用2 ( 组别: 1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估组、低估组) x 2 ( 信息类型:亲内群体、亲外群体) x 4 ( 社会距离:自我、 内群体、其他人、外群体) 的混合设计,考察小群体情景中是否会产生第三人效 应。两个实验的因变量均为被试报告的自我、内群体、其他人和外群体分别受到 了多大程度的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1 对于亲外群体的信息,被试报告受到影响的程度是自我 内群体 其他人 外群体,这说明产生了第三人效应。对于亲内群体的信息,被试报告受影响的程 度是外群体 其他人 内群体 自我,这说明产生了颠倒的第三人效应。 2 无论是第三人效应还是颠倒的第三人效应都会随着社会距离的增大而增 强。 1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验研究 实验一采用两段描写男女公交车驾驶员的驾驶能力的文字作为实验材料,以 男女大学生为被试,探讨性别群体中信息类型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实验二为了 消减群体的刻板印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用小群体范式,随机把被试分为高估 组和低估组,实验材料是两段描写高估者和低估者驾驶能力的文字。 1 实验一:性别群体中信息类型和社会距离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 1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探讨性别群体中信息类型和社会距离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信息类型 分为亲内群体信息和亲外群体信息,由于实验材料分两种,一是亲男性群体材料, 二是亲女性群体材料。如果男性被试阅读亲男性材料、女性被试阅读亲女性材料, 这时的信息类型为亲内群体信息;如果男性被试阅读亲女性材料、女性被试阅读 亲男性材料,这时的信息类型为亲外群体信息。具体见表1 1 。社会距离分为自 我、内群体、其他人和外群体四个水平,并且从自我、内群体、其他人到外群体 社会距离依次增大。因变量为被试报告的自我、内群体、其他人和外群体分别受 到的影响程度。 表1 - 1 不同性别被试阅读不同材料对应的信息类型 本研究的假设为:1 对于亲外群体的信息,产生第三人效应;对于亲内群体 的信息,将产生一个颠倒的第三人效应;2 无论是第三人效应还是颠倒的第三 人效应都会随着社会距离的增大而增强。 1 2 实验方法 1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1 被试 本实验从济南市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选取被试1 2 0 人,其中男性6 0 人,女 性6 0 人。被试均为在校学生,不熟悉第三人效应。 1 2 2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 ( 性别:男、女) 2 ( 信息类型:亲外群体、亲内群体) 4 ( 社会距离:自我、内群体、其他人、外群体) 的混合设计。性别和信息类型是 被试问因素,社会距离是被试内因素。因变量是被试报告的自我、内群体、其他 人和外群体受影响程度。其他人指除了自我之外的所有人,理论上包括内群体成 员和外群体成员,为了在社会距离的四个水平上得到更有效的实验数据,问卷中 的“其他人 受到影响一题始终都在“内群体”和“外群体 受到影响的题目前 面。 1 2 3 实验材料 两段描写公交车驾驶员驾驶能力的材料,一是亲男性群体的材料,二是亲女 性群体的材料。 亲男性群体的材料: 美国的t h eg u a r d i a n ) ) 报纸报道说,科研人员对男女公交车驾驶员的驾驶 能力差异进行了研究,结论是女公交车驾驶员的驾驶能力要优于男性。根据他们 随机对2 0 0 0 位( 男女各1 0 0 0 位) 公交车驾驶员进行的调查,每十万公里保险公 司赔付额度男性的平均值是3 8 6 7 美元,女性为3 7 5 4 美元;每十万公里赔付次 数女性为o 3 1 次低于男性的o 3 6 次;每十万公里有事故记录的男性驾驶员的人 数为4 8 人,女性驾驶员人数为3 7 人;另外他们在考取驾照时,女驾驶员的平均 成绩比男性的平均成绩高2 3 8 分;而且女驾驶员的补考人次为1 7 ,低于男性的 平均补考人次2 1 。科研人员对他们还进行了现场的专业技术测试,结果男性的 平均成绩9 4 8 9 分,也低于女性的平均成绩9 6 6 6 分。 除此之外,对5 0 家公交公司进行的访问调查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调查中 有3 5 家公司认为在相同行驶公里的条件下,女驾驶员驾驶的车辆车况较好。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证据充分的证明了女公交车驾驶员的驾驶能力更加优秀。这些研究结果还刊登 在了( ( e p i d e m i o l o g y ) ) 杂志镩。 三八裁薹挈烂引劐剖聚氅蟛卿耋囊蒴雾隆e 晡琴戥鍪蓠; l 。霎= 羹誊矧驰茎 雾羹蓁霎蓁茎季卅垂雾茎j 霎薹薹羹薹萋蓁蕃雾耋雾霎篓蓁蚕薹蠢囊萋萋薹篓 冀蓁荔篓;里蓁薹雾! 耋霎翻通濠雾祷笊矗娄冀氢;借璺惫蒲甜墨篇莒i ;i 奏 息,由于实验材料分两种,一是亲高估者群体材料, 二是亲低估者群体材料。如果高估者被试阅读亲高估者群体材料、低估者被试阅 读亲低估者群体材料,这时的信息类型为亲内群体信息;如果高估者被试阅读亲 低估者材料、低估者被试阅读亲高估者材料,这时的信息类型为亲外群体信息。 具体见表2 1 。社会距离分为自我、内群体、其他人和外群体四个水平,并且从 自我、内群体、其他人到外群体社会距离依次增大。因变量为被试报告的自我、 内群体、其他人和外群体分别受到的影响程度。 采用小群体范式( m i n i m a lg r o u pp a ra d i g m ) 是为了消减因现实生活中对不同 群体的驾驶能力存在刻板印象造成的误差,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人为的把被试分 为高估组和低估组。以探讨在小群体中是否会产生第三人效应或颠倒的第三人效 应。我们预期会和实验一产生同样的结果。 表2 1 不同组别与材料对应的信息类型 2 2 实验方法 2 2 1 被试 x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z o = 影 响 程 度 社会距离 信息类型 口亲内群体 亲外群体 图1 1 不同信息类型和社会距离下被试报告受影响程度的平均值 表1 2 各组被试报告的不同群体受到影响程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对信息类型和社会距离的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见表1 3 。对于 亲内群体的信息,被试报告自我、内群体、其他人和外群体受影响程度存在显著 性差异,p o 0 0 l ;对于亲外群体的信息,被试报告自我、内群体、其他人和外 群体受影响程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 o 0 0 1 。 1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探索差异的可能来源,我们使用事后多重比较( l s d ) 对数据进行进一步 的分析。在阅读亲外群体信息的条件下,被试报告自我受到的影响程度小于内群 受到的影响程度,内群体受到的影响程度小于其他人受到的影响程度,其他人受 到的影响程度小于外群体受到的影响程度,差异性均十分显著,p 。 0 0 0 1 。这 表明被试阅读亲外群体信息的条件下,出现了典型的第三人效应,且第三人效应 随着社会距离的增大而增强。具体数值见表1 4 。 表1 4 亲外群体信息中社会距离四个水平的l s d 事后多重比较检验 注:宰宰木表示p o 0 0 1 在阅读亲内群体信息的条件下,被试报告内群体受到的影响大于其他人受到 的影响,p o 0 1 ,其他人受到的影响大于外群体受到的影响,p 0 0 0 1 ,我们可 以说产生了颠倒的第三人效应。说明信息类型为亲内群体时,在内群体、其他人 和外群体三个水平上出现了颠倒的第三人效应,且颠倒的第三人效应随着社会距 离的增大而增强。平均数差异见表1 5 。 1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1 5 亲内群体信息中社会距离四个水平的l s d 事后多重比较检验 注:宰宰p 0 0 0 1 ,宰宰p 0 0 1 对社会距离和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 结果见表1 6 和图 1 - 2 ) :在自我水平上,女性比男性报告受到的影响值大,且差异显著,f ( 1 ,1 1 6 ) = 1 8 7 2 ,庐0 0 0 1 ;在内群体水平上,女性比男性报告受到的影响值也大,且差异 显著,f o 。1 1 6 ) = 7 5 5 ,p o 0 1 ;在其他人和外群体水平上男性和女性无显著性差 异。这表明无论阅读信息的内容如何,女性都比男性认为她们自己和内群体成员 更容易受到信息的影响,但是对其他人和外群体成员的评价上女性和男性无显著 差异。 z o = 影 响 程 度 社会距离 性别 口男 女 图1 2 不同性别根据不同社会距离报告的受影响程度 1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1 - 6 a 因素在c 的四个水平的简单效应分析表 注:牛宰弗表示p o 0 0 1 木宰表示p 0 0 1 信息类型不同的条件下,不同性别的被试报告自我、内群体、其他人和外群 体分别受到的影响程度见图1 3 和图1 4 。 6 0 0 5 0 0 z 盘j o o = 影 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五人格与教育政策执行力的关系研究
- 智慧城市防灾减灾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实践
- 智慧城市安全防护新篇章视频监控与大数据的融合应用
- 教育机器人在职业培训中的应用和价值分析
- 教育数据分析提升课程设计的有效途径
- 技术在商业竞争中的关键作用
- 医疗创新重塑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
- 抖音商户直播价格策略审批登记制度
- 公交优先策略对2025年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影响分析报告
- 公众参与视角下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策略研究报告
- T/CCOA 50-2023低菌小麦粉生产技术规程
-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整版
- 2025届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2025+NCCN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解读
- ECMO治疗暴发性心肌炎
- 2025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解读课件
-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评估导则
- 卫生系列高级职称申报工作量统计表(医疗类)
- 宠物店聘用合同协议
- 食堂外人出入管理制度
- 大数据驱动设备优化设计-全面剖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