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经传释词》虚词分类的现代观照.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经传释词》虚词分类的现代观照.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经传释词》虚词分类的现代观照.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经传释词》虚词分类的现代观照.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经传释词》虚词分类的现代观照.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摘 要要 王引之经传释词是一部虚词研究专著,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和重要价值。从根本上说它是一部训诂著作,它以解经为目的,延承传统训诂学的 模式,以单个的虚词为线索,逐字辨解,拾遗补缺,补前人之所未及,充实旧说, 使之更加完善。但是它已经闪烁出耀眼的语法学思想的光芒,其中一点是王氏对虚 词进行了科学的分类,本文试图从语法学的角度来对经传释词的虚词分类与现 代汉语的虚词分类来进行观察对照。 首先,对经传释词进行简述。介绍作者王引之的情况,该书的版本;并简 单说明经传释词的体例,对其收词、编排、释文予以介绍。 其次,从成就和不足两方面来评价经传释词 ,以学者们对经传释词研究 的研究内容为线索,分为七个方面的研究,总结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现状。 再次,重点分析经传释词的虚词分类,进行现代汉语词类的观察对照。主 要包括:第一,介绍经传释词的虚词理论及虚词分类理论。王引之对汉语词类 进行了虚词、实词的明确分类,并认识到虚词的“足句”作用,同时通过术语和分 列义项来对虚词进行下位分类。第二,对明确标有术语的词类进行现代汉语系统的 归类,理清词类和术语的关系。并且与现代汉语的虚词词类进行观察对照。以现代 汉语语法上所界定的虚词的基本词类为线索,搜集同名术语的虚词义项,进行分析, 归纳,根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普遍性的义项为大部分虚词归类,进行古今比较。 最后,总结经传释词虚词分类的成就。基于王氏的虚词词类基本上成一系 统,并且可以与今之汉语虚词词类相对应,我们今天语法上所界定的一些词类如: 助词、连词、叹词、语气词、介词等都能够在其中找到对应的词类术语或者义项。 可见,其对现代汉语虚词分类方法的影响。 关键词: 关键词: 经传释词;虚词分类;现代观照 i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abstract jing zhuan shi ci( 经传释词 )is a monograph which researches function words. fundamentally speaking it is an explanations of words in ancient books work, for it s goal is to explain the ancient works, extends receives the traditional exegesis of ancient texts the pattern, take the single function word as the clue, made excuses word by word, appropriates lost articles fills a vacancy, makes up the predecessor not and, enriched said old, caused it to be more perfect. but it already glittered the dazzling grammar thought ray, a spot was wang shi has carried on the science classification to the function word, this article attempted from the grammar angle to come jing zhuan shi ci(经传释词) the function word classification and the modern chinese function word classification carries on the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firstly,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jing zhuan shi ci(经传释词)and the life of the wang yinzhi(王引之)and the edition of the work.then elucidate the structure,collection of the words and compilation of the work. secondly, make an assess of jing zhuan shi ci( 经传释词 ) from its achievements and limitations.releases the research content which take the scholars to jing zhuan shi ci(经 传释词)studies as the clue, divides into seven aspects the research, summarizes each aspect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thirdly, the selective analysis jing zhuan shi ci(经传释词) the function word classification, carries on the modern chinese part of speech the observation comparison. mainly includes:1. introduced jing zhuan shi ci ( 经传释词 ) function word theory and function word category theory. wang yinzhi(王引之) classified the function word, the national word and realized that to the function word had function of“the full sentence”, and gave the sub-clsssification of function words through terminology.2. to the function words which are clearly signed to have the terminology part of speech to carry on the modern chinese systems classification, clears off the part of speech and the terminology ii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relations. and carries on the observation comparison with modern chineses function word part of speech. the function word basic part of speech which limits by the modern chinese grammar in is the clue, the collection terminology empty word meaning item of the same name,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he induction, has representatively, the universal righteousness item according to some for the majority of function word classification, carries o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omparison. finally, summarizes jing zhuan shi ci(经传释词) the function word classification achievement. basically becomes a system based on wang shis function word part of speech, and may correspond chinese of function word part of speech with now, we in the grammar limit today some words as for example: the auxiliary, the conjunction, the interjective, the expression word, the preposition and so on can found corresponding the part of speech terminology or righteousness item. obviously, it to modern chinese function word taxonomic approach influence. key words:jing zhuan shi ci ( 经传释词 ) ; the classification for function words; morden linguistical observation and contraposition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它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李桂华 日期: 2008 年 5 月 28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2008 年 5 月 28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文属于 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引引 言言 清人王引之经传释词 (以下简称释词 )是一部系统地解释“语词”即“虚 词”的著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突出的地位和重要的学术价值。王氏对虚词独到 和深入的见解均为前人所不及,其对虚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及释义的准确性,对后 世虚词的研究也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按传统观念分类, 释词属于训诂学,按现代 语言学观点,它应属于语法学范畴,但是不管用什么标准分类, 释词在汉语语法 学上的地位是不可抹煞的,关于其中所体现的语法思想,包括王氏对虚词的理论, 虚词分类思想和研究方法等,前人都有较为深入的探讨,本文只略为提及,不作详 细论述。 释词在训释过程中给虚词作了较为科学的分类,不少词类还冠有类名, 其词类基本上成一系统,与今人的归纳相去不远,故可以找出与今之汉语相对应的 虚词词类,本文仅根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普遍性的义项为大部分虚词归类并进行 古今比较,旨在管窥全貌。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经传释词简介经传释词简介 1.1 作者作者 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清代经学大师、训诂学家王引之。王引之,字伯申,号曼 卿。江苏高邮人。父念孙、祖安国,皆以治名物训诂称著。生于乾隆三十一年(公 元 1766 年) ,早年,承其家学,究心尔雅 、 说文 、 方言 、 音学五书等, 以求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嘉庆四年(公元 1799 年)为进士,以优异成绩径授翰 林院编修,后擢升至礼部左侍郎。参与纂修词林典故 ,任实录馆、国史馆副总裁。 道光七年(公元 1827 年) ,晋工部尚书。曾奉旨勘订康熙字典讹误,辑为考 证十二册。卒于道光十四年(公元 1834 年) ,谥号文简,生年六十八。 其学力主通核,不尚墨守,以文字训诂最为专精,与其父王念孙齐名,并称“高 邮二王”。乾嘉之世,汉学中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与高邮二 王鼎足而立,同为汉学旗帜。所撰经义述闻三十二卷,本其父说,主张以古音 求古义的训诂学见解,为其代表作。该书旁征曲喻,博稽载籍,订正历代学者误说, 在训诂学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不仅得到当时汉学诸家交口赞誉,许为千古“绝学”、 “海内无匹”,而且抨击汉学的理学家也认为“汉唐以来,未有其比”。其另一代 表之作即为经传释词十卷,专以古文虚词为考论对象,训释经传所见虚词凡一 百六十个。博搜例证,考其源流演变,尤其是对诸词特殊用法的训释,多具卓见, 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该书虽间有武断之处,但可补尔雅 、 说文 、 方言 诸书之缺,亦不失为一部足资参考的文字训诂学著述。王氏对虚词独到深入的见解, 其对虚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及释义的准确性,即反映在经传释词中,对后世虚 词的研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王引之一生为学朴实无华,不尚虚文,其书札短篇, 后人辑为王文简公文集刊行。 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版本版本 经传释词十卷成书于清嘉庆三年(公元 1798 年) ,前有王氏自序一首。嘉庆 二十四年(公元 1819 年)刻版行世,其师阮伯元序此刊本。道光九年(公元 1892 年)广东学海堂刊皇清经解本。道光二十四年(公元 1844 年)钱熙祚守山阁 丛书本。以上是清代已有的四种版本。 民国以后,有 1928 年成都书局刊本,并附有孙经世经传释词补及再补 各一卷。1931 年有商务印书馆学生国学丛书本。1936 年有世界书局古书字义 用法丛刊本。1936 年有中华书局重印本,该书附有经传释词补和再补 ,以 及王引之的语词误解以实义 、章太炎王伯申新定助词辨 、裴学海的经传释 词正误 。1956 年中华书局重印本。1984 年,湖南岳麓书社刊行了以中华书局 1956 年本为底本的校注本,是目前使用最为方便的版本,该书天头上刊布了黄侃、杨树 达所作的批语 370 多条,这对于我们今天研读经传释词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1985 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王氏家刻本影印的高邮王氏四种本,该书前有 自序、阮元序,后有钱熙祚跋,并附有王引之语词误解以实义 、章太炎王伯申 新定助词辨 、黄侃经传释词笺识 、裴学海经传释词正误 ,以及王引之石臞 府君行状 、王寿昌彦和寿同伯申府君行状 、刘盼遂高邮王氏父子年谱 ,这是 搜罗较全的本子,便于研究经传释词及了解王氏父子生平。本文所选用的版本 为 1984 年湖南岳麓书社刊行的以中华书局 1956 年本为底本的校注本及该书的电子 文本。 1.3 体例体例 关于经传释词的体例,王引之在其自序中有较为清楚的说明, “自九经、 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凡语助之文遍为搜讨,分字遍次,以为经传释词十 卷,凡百六十字,前人所未及者补之,误解者正之,其易晓者则略而不论” 经传释词分十卷编次,共收词 160 个,均为单音虚词,在有些词目下随文 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注释或以义项形式出现有少数复音虚词。 经传释词收词严瑾,选取九经、三传及 西汉以前的书面语,代表性强,收词全面,基本能反映出上古汉语书面语的虚词状 况。 经传释词将 160 个词目按古声母喉、牙、舌、齿、唇五音排列,同类相从。 第一卷至第四卷为喉音,第五卷为牙音,第六卷为舌音,第七卷半舌半齿音,第八 卷至第九卷为齿音,第十卷为唇音,每一卷内所收各字发音部位相同,各卷之间发 音部位相近,一卷之内所收各字发音部位相同,各卷之间发音部位相近,一卷之内 各虚词因声近而义得相通,两卷之间亦因声近而联系紧密,使得全书浑然一体。同 时,王引之以声音为线索,将音近而义同的不同虚词归为同一词目,实现虚词的同 条共贯,使读者涣然冰释。如:卷二“欥聿遹曰”为一词目,王氏曰:“欥,诠词 也。字或作聿、或作遹、或作曰,其实一字也。”毛郑诗考正曰:“欥盖本文, 同声假借,用曰聿遹三字。”多以同义或近义词语进行释义,有:某,犹谋也;某, 某也;某,某也,某也;某者,某也。如: “ 广雅曰:如,若也” , “苟,且也” , “曷,何也” 。兼用术语诠释,书中使用五十多个术语,使用了 160 多次。一些多音 字或少数不常见的虚词予以注音,注音方式主要采用直音法和反切法。 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前人对经传释词的评价及研究现状前人对经传释词的评价及研究现状 2.1 对经传释词的评价对经传释词的评价 经传释词是一部古汉语虚词研究的重要著作,自它问世以来,以其对虚词 独到的见解,精湛的研究,精审的论断,为历代学者所关注和推崇。 经传释词不 仅是一部训诂学著作,在论及古汉语虚词研究时,它是很多学者都无法回避的一部 专著,同时它已经闪烁出耀眼语法学思想的光芒,它在汉语语法学上的地位也是不 可抹煞的。但是它毕竟是传统训诂学的产物,由于时代的局限,它也难免有些缺陷。 2.1.1经传释词的价值经传释词的价值 经传释词是一部系统的研究古汉语虚词的专著,其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着 突出的地位。可以说它是一部承上启下的一部研究虚词的著作,它虽然延承传统训 诂学的模式,以单个的虚词为线索,逐字辨解,但是它能够拾遗补缺,补前人之所 未及,充实旧说,使之更加完善,同时在对虚词的认识及其处理虚词的方式,对虚 词的研究方法都有所创新,对现代汉语的虚词研究具有深刻的影响。 (1) 经传释词关于虚词的理论 王氏对虚词的认识主要体现在释词及自序 ,和他后来为补释词而作 的语词说解以实义的万字论文中。他明确地用“有义” 、 “无义”的标准将词类 划分为“实义所在”之词和“语词”两大类,即实词和虚词;指出实词和虚词的对 立,二者在语言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经典之文,字各有义,而字之为 语词者,则无义之可言,但以足句耳。 ”指明虚词具有“足句”的作用,可见他已经 认识到虚词所体现的语法功能和意义;初步具备了虚词内部分类的思想,为马氏 文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已做到由比勘句式来明确虚词的语法功能,由研究虚 词的作用连及句法结构和句式的分析。同时认为虚词皆取字音,不取字本义,以语 音为线索,用语词通转的方法来释解,说明王氏已认识到虚词与语音之间存在着客 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观联系,从而开拓了虚词研究的新局面。 (2) 经传释词的虚词研究方法 王引之研究虚词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因声求义、比勘训释、依文作释。正因为 经传释词运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才会达到如此高的学术水平。因声求义,是 训诂学中解释词义的一种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声训” ,是较为科学的训诂、校勘的 研究方法,后被王氏父子发扬光大,他们打破了汉字形体的束缚,直求音义的同条 共贯,在经传释词中,王引之通过“一声之转” 、 “声相近” 、 “声之转” 、 “同声” 来训释归纳虚词。如:有3,犹“为”也。“为” 、 “有”一声之转,故“为”可 训为“有” , “有”亦可训为“为” ,互见“为”字下。再举一用“同声”训释虚词的 例子,云4,犹“或”也。 “或”与“有”古同声而通用,故“云”训为“有” ,又训 为“或” 。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里不再详举。 经传释词的“因声求义”研 究方法,对汉语虚词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比勘训释即为通过比勘类似的句式、 比勘同文、引文及异文等,来说明其中处于同等地位的虚词作用相同,相当于现代 语言学研究中的替换,只不过,在古代一直被运用到训词之中。在经传释词中, 王引之运用比勘类似(结构相同)句式、比勘同文、引文及别本之异文、比勘结构 对称的句式即互文以证义来进行虚词训释。 如: 比勘结构类似的句子, 惟, 独也。 诗抑曰: “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 ”言女惟湛乐之从也。 书无逸曰: “惟 耽乐之从。 ”文义正与此同。通过比勘这两个类似的句式,发现“虽” 、 “惟”音近义 同,实为一词。这种训释方法需要引征大量的语言事实来证明,也是较为可靠的一 种研究方法;所谓的依文作释就是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训释某一虚词的语法意义和作 用,因为王引之认识到虚词无实义,只有语法意义,只能起“足句”的作用,而“足 句”的不同用法只有在“文” ,即具体的语境中才能辨识。如卷一“於”字条下,分 列出许多义项, “於,于也” , “於,犹在也” , “於,犹为也” , “於,犹如 也”等等,这些义项都是根据“於”在不同的语境中体现出不同的语法意义而归纳 出来的。可贵之处在于,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的依文作解是“比物丑类” “约举 一隅,以待三隅之反” , “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 ,即不是依据孤立的句子任 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意作解,而是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归纳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来。 (3) 经传释词中的虚词次范畴理论 经传释词在体例上并没有对虚词作词性上的系统分类,比如今天语法学上 所界定的介词、连词、助词等系统,还是以单个的虚词为线索,分词编次,逐字辨 解,沿袭传统训诂学的研究模式,但是王引之处理虚词的具体做法却体现了他的虚 词次范畴分类思想。可也从两个线索看出,一是用术语来为同类虚词冠以名目,一 是通过分列义项来体现不同的词类或者系连相同的词类,对大多数虚词采用同义词 互训的作法,同时指出某类词不当归为某类词,根据词类对立,来区分非同类虚词。 王引之运用这些方法,体现了他的虚词语法观和系统观,通过分析和归纳可以发现, 他的虚词分类思想与今之现代汉语语法的虚词分类基本一致,可见经传释词对 后世虚词研究的影响之深远。关于这一部分,本文在第三部分会有详细论述,在此 不再赘述。 2.1.2经传释词的不足经传释词的不足 鉴于时代的局限,尚存在一些缺陷。如,受传统训诂学逐字为训的影响,在义 项的处理上存在不少问题,在确立某些义项时误以实义为虚义,本应分立的义项却 未加辨析当作一个义项来处理,本应合并的义项却分开来立,还有王对旧说的订正 也有极少数的强出新解。举一义项合并之例:然 14,犹“乃”也。 晋语 : “文公谓 寺人勃鞮曰: 岂不如女言,然是吾恶心也。吾请去之。 ”然 15,犹“则”也, 墨子尚同篇曰: “何以知尚同一义之可而为政于天下也?然胡不审稽古之治为 政之说乎?” “则”与“乃”同义,均有承接之意,但是王引之却分立为两条。杨树 达在“然,犹则也”条上批注: “训乃也。 ”可见这两条应该合并。如章太炎先 生在王伯申新定助词辨中指出: “卤莽灭裂处亦多,肆意造词,视为习惯,且有 旧解非误而以强词夺之者,亦有本非臆造,而不能援古训比声音以自证者。 ”由于其 以解经为目的,语言材料的选取只限于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而且只限于经传 中或古书中难的和有疑义的,其余的往往简单地说明是“常语”而一笔带过,这就 有些限制他自身的眼光。无论从目的还是模式来说, 经传释词还是传统训诂学的 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产物,一些训释还是受其影响而造成一些失误。 总之, 经传释词的价值及其在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已经比较突出并为学者所公 认,尚存在的一些不足,但是瑕不掩瑜, 经传释词仍然是虚词研究的领域的一块 丰碑。 2.2经传释词的研究现状经传释词的研究现状 自经传释词问世以来,就受到一些学者的极大关注,并且愈推愈广,在今 天它已经是研究古汉语虚词必不可回避的专著,同时也是今人阅读先秦两汉典籍必 备的工具书。近二十年来,学者们对经传释词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专家学 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它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 在清代,自从经传释词问世以来,先后有些学者对其进行增补订正,如清 代孙经世编撰的经传释词补 、 再补 ,吴昌莹撰经词衍释十卷,对经传释 词所收每个虚词逐一增补。 今人对经传释词的研究从研究内容来分,主要有七个方面的研究: 2.1.1 关于经传释词作者的研究关于经传释词作者的研究 关于经传释词的作者是谁的问题,在学术界有些争论,但是大多数学者都 认为其作者是王引之,并且已经成为定论。刘如英、李德先在从看王 引之的治学一文中认为其作者为王引之,对王引之的治学精神和方法作了较为详 细的论述。然而,于广元在作者考证中认为经传释词虽然署名 王引之,实际应为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二人合作。此外,单殿元在简 论中也有类似的观点。本文在提及经传释词的作者时还是依照经传释词 的署名来说明相关问题。 2.1.2 关于经传释词与语法学关系的研究关于经传释词与语法学关系的研究 经传释词在本质上来说,还是一本训诂学著作,但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 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是虚词,并且其中所透露出的虚词分类思想都与语法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这方 面的研究主要有徐莉莉的论的语法思想及其作用 、周静贤、吴礼权的 在汉语语法学上的地位两文主要通过分析经传释词关于虚词的 认识、 虚词分类的思想以及重视语法分析等研究方法所体现出的语法思想来说明 经 传释词 与语法学的关系; 朱彦的 从的虚词分类看其系统观和语法观 、 郝文华的从词类术语看王氏虚词词类观两文主要是着重论述经传释词处理 虚词的方法所体现的虚词分类的系统观。 学者们在强调释词与语法学的关系方面主要强调的是这一点,即王氏的虚 词分类思想和其系统观,但是很少详尽地描述王氏的虚词词类与现代汉语词类的关 系,本文试图理清释词里的虚词词类与现代汉语词类的关系。 2.1.3 关于经传释词虚词研究方法的研究关于经传释词虚词研究方法的研究 经传释词的虚词研究方法为众多学者所称道,主要是因为它的研究方法的 科学性。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杨郁的的引据法研究认为经 传释词运用得其中一种方法为引据法,即引用证明法,分为释词训诂引据法和释 句训诂引据法;袁海林的论王引之的虚词研究方法一文认为王引之 以声音为线索、结合句法结构、依据语言环境、运用此已发展变化的规律、宏观把 握虚词系统化分析五个方面来说明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张金霞的王引之虚词研 究方法讨论认为王引之研究虚词有以文例求义、以汇证求义、以声音求义三种方 法;吴礼权在王引之的学术价值一文中也从因声求义、比例而知触 类长之、依文作释三方面来详细论述王引之的研究方法。本文在提及经传释词 的研究方法时遵照吴礼权的看法。 2.1.4 关于引据的研究关于引据的研究 关于经传释词的引据,袁海林王引之的引据一文通过四个 方面作了论述:一是语料丰富,断限严格;二是依据丰富语料,验证结论正误;三 是引用例证追本溯源,通其流变;四是采摭成说,择善而从。另外还有上文提到的 1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杨郁的的引据法研究对经传释词的引据也有详细论述。 2.1.5 关于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和地位的研究关于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和地位的研究 经传释词以其精湛的研究,独到的见解对近代及现代的虚词研究具有深远 的影响。姜宝琦在对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几点重要启示一文中认为: 王引之提出的“比例而知,触类长之”的原则对我们今天研究某词在某代的词义时 采用的统计归纳法,从句式入手研究虚词的类比法都有很大的启迪;吴礼权在王 引之的学术价值以稳中通过论述经传释词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其虚 词分类的语法思想来论述经传释词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梁保尔 在略论在虚词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地位中通过将刘淇的助字辨略 和经传释词进行比较来论述经传释词在语言学史上的独特魅力。 2.1.6 关于经传释词评介的研究关于经传释词评介的研究 这方面的成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读者的角度对经传释词作整体上的 评价和介绍,如谭学智的读 ,从体例编排、注释方法以及志疑三个方 面对其分析;单殿元在简论中认为经传释词应为王氏父子合璧 之作, 并且对其优缺点作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分析。 还有一类是从词典学的角度对 经 传释词进行评价,把经传释词看为一部系统研究我国古代虚词的词典,辞书 来评价。如陈应中的解释古代虚词的重要词典及其补遗之作中 从其体例特点、训释词义的方法及其不足的角度作了论述;马固钢的论改变句子 语气而释词评以来某些辞书的倾向 ,以经传释词 、 经词衍释 等辞书为例来署名一些辞书常常忽略一些原文句子的一,不加限制地运用互文、对 文等句式结构,影响了辞书释义的准确性。 2.1.7 关于经传释词不足的研究关于经传释词不足的研究 鉴于时代的局限, 经传释词也有不足之处。章炳麟的王伯申新定助词辨 、 1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裴学海的经传释词正误对此都作了具体阐述,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今人俞敏 札记 、王泗源古语文释例也有对经传释词不足的论述。近年 来,学者大都从经传释词的细微之处观其不足,并对失误之处进行纠正和完善。 如顾恩多的从“爰”的释义看的几点不足 、毛毓松的词气、训诂与 音韵的得失 、徐仁甫的反诘句相反见意辨“不” “无”为语词之误和诗经反诘句,传笺正言之辨“不” “无”为 语词之误 、毛毓松的论“所” “可”互训异议 、刘如英的读志疑 、 常青的正误二则 、郝维平的谈对的批评 、 刘翠的古汉语“不”的一类特殊用法兼与商榷 、赖积船的“所”释发疑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逐渐深入,关于经传释词的研究已经日渐成熟和 完善,为以后学者研究及学习经传释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现代汉语归类及观察对照现代汉语归类及观察对照 3.1经传释词的虚词的理论以及虚词分类理论经传释词的虚词的理论以及虚词分类理论 前面我们在论及经传释词的价值时已经提到王氏的虚词的理论以及王氏对 于虚词的分类理论。在这里我们为了系统的阐述本文的论题,再略微阐述一下。 3.1.1经传释词的虚词的理论经传释词的虚词的理论 经传释词对虚词作了系统的研究,并且超越前人对虚词进行了理论上的探 讨,王引之的虚词理论对之后的虚词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局面。 (1)指出汉语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之分 经传释词自序中指出: “语词之释,肇于尔雅自汉以来,说经者 崇尚雅训,凡实义所在既明箸之矣,而语词之例,则略而不究;或以实义释之,遂 使其文扦格而意亦不明。 ”我们可以看到王引之已经把汉语词划分为“实义所在”之 词和“语词”两大类,其实就是实词与虚词两大类的初步划分。马建忠的马氏文 通词类划分理论也深受王氏词类划分理论的影响。 (2)指出虚词具有“足句”的作用 王引之在经义述闻语词误解以实义中指出“经典之文,字各有义,而字 之为语词者,则无义之可言,但以足句耳。 ”在这里,王引之的观点与今天我们认识 虚词的观点大致相同,认为虚词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但是虚词能充当“足句”的 成分,即虚词所体现的语法意义和功能。在经传释词中虚词的“足句”作用主 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凑足音节的作用。如“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 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国名,而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 ”二是有 助辞气的作用。如经传释词中对语气助词“也”的描述:也, 玉篇曰: “也, 所以穷上文也。 ” 颜氏家训书证篇曰: “也,语已及助句之辞。 ”有结上文者, 若论语 “亦不可行也”之属是也。有在句中助语者,若“其为人也孝弟”之属是 1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也。这说明王引之重视助辞气的虚词在句中的地位,辨析了语气词“也”在不同语 言环境中帮助表达不同的语气。 (3)以语音为线索,实现语词通转求义 王引之在经传释词自序中说: “ 粤 、 于为曰 , 兹 、 斯为此 , 每有为虽 , 谁昔为昔 :若斯之类,皆约举一隅,以待三隅之反。盖古 今异语,别国方言,类多助语之文。凡其散见于经传者,皆可比例而知:触类长之, 斯善式古训者也。 ”根据“因声求义”的线索,按“足句”功能“比例”分析,发现 了许多虚词间的通转关系,用语词通转的方法求解,可见,王引之已经认识到虚词 与语音之间存在着可观的联系。 3.1.2经传释词的虚词分类理论经传释词的虚词分类理论 释词不仅体现了王氏对虚词的科学认识和独到见解,同时对虚词进行的较 为系统的分类研究,在语法学史上也具有开创意义。如林玉山在汉语语法学史 中所说: 经传释词较之以前研究虚词的专著,诸如元卢以纬的语助 、清刘淇 的助字辨略 、清袁仁林的虚字说等“分类更加细密,类似连词、介词、语气 助词、叹词的用法都能分出来了,连词又分为转折、假设、疑问等。语气助词又分 为表惊、表疑、表完结等,已与后来的马氏文通之类的语法专书所讲的虚词不 相上下了。 ” 虽然从体例上来看, 王氏仍然沿袭传统训诂学的模式, 以单个词为线索, 分词编次,逐字辨解,并未对虚词作词性上的系统分类,但他所运用的一些词类术 语以及对虚词分列义项等都体现出他具有明确的分类思想。我们今天语法上所界定 的介词、助词、连词、叹词、语气词、代词等,都能够在其中找到对应的词类术语 或者义项。 释词的虚词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表明术语进行的明确分类和不标明 术语而以分列义项来体现的分类。 3.2经传释词虚词分类的现代观照经传释词虚词分类的现代观照 下面本文将根据标明术语进行的明确分类和不标明术语而以分列义项来体现的 1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分类这两方面来对王氏的虚词分类进行现代观照。 3.2.1 标明术语进行的明确分类标明术语进行的明确分类 在释词中,王氏用虚词术语来标明词类的地方一共有一百六十多次,其中 除去借用前人的虚词分类术语,其它一百二十多处的分类术语都是释词所首次 分立出来的,对这一百二十余处的分类及术语进行分析、归纳,我们可以看出王氏 已把汉语虚词分成了五十多类。这些术语是:语助、句末语助、句中语助、句中助 词、语中助词、叹词、发语辞、发语之长声、承上启下之词、承上之词、词之承上 而转者、发声、语已词、指事之词、状事之词、状物之词、比事之词、别事词、转 语词、假设之词、更端之词、大略之词、拟议之词、疑词、不定之词、且略之词、 未定之词、词、语词、助语词、急词、愿词、语终词、语末词、句绝之词、连及之 词、不然之词、或然之词、本然之词、词之终、语已及助句之词、疑而量度之词、 申事之辞、叹声、惊语、怒声、将然之词、言之间、异之之词、词两设、词之转、 问词、问词之助、合声等。这些术语大都是汉至清历代虚词研究积淀的产物,王引 之对其沿袭其义,并首创新的术语,在释词里这一个平面上展现出来,所以, 它们的意义在今人看来并非一目了然,因此,我们认为对这些明确标有术语的词类 进行现代汉语系统的归类,理清词类和术语的关系,以助于消除望文生义的误解, 同时也可以让释词的虚词分类系统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 我们知道虚词不可能有五十多种类别,但是这些术语能与现代语法学家所分的 虚词类别相对应。所以下面我们就利用这种对应关系,按照朱德熙先生的现代汉语 词类分类体系把虚词分为助词、连词、语气词、叹词、副词等,对这些术语进行一 些粗略的归类。同时因为代词在经传释词里也作为虚词来解释,所以,我们遵 照王引之的原义,也对其进行了现代汉语归类。 (1)助词 助词是虚词中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类,常附着在词或词组上边,表 示一定的附加意义。常用于句首、词尾、短语中起各种标志作用。包括语气助词, 音节助词,结构助词,状态助词。 1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语气助词 经传释词中的“发语词”和“发声词”大都是语气助词。它们是语首 的发声之词,无义,有时可以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发语词如: 惟1 ,发语词也。 书皋陶谟曰: “惟帝其难之。 ” 云7,发语词也。 诗卷耳曰: “云何吁矣! ” 抑2,发语词也。诗十月之交曰: “抑此皇父。 ” 此外还有“伊3” 、 “且13” 、 “迪2、 “思2” 、 “谁2”等。这些词大多位于句首,有时位 于句中,往往赋予句子某种语气或含少许意义,或增强感情色彩,或表示强调,王 氏已注意到它们的共同点,以同名冠之,归为一类。发声词如: 逝,发声也。 诗日月曰: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 ” 式2,发声也。 尔雅曰: “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 ” 薄,发声也。 诗葛覃曰: “薄汙我私,薄澣我衣。 ” 此外还有“乃17” 、 “夫6” 、 “爽” 、 “畴2” ;发语词与发声词是同一概念,其在句子中 的位置以及在句中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多用于句首、句中帮助句子表达一定的语 气,均为语气助词。 音节助词 在释词中为音节助词的被标明术语的有两个,一个是“状物之词”中 的“有4” ,一个是“状事之词” “其2” 。它们被用来凑足音节以助成双音节专名 的。 有4,状物之词也。若诗桃夭 : “有蕡其实”是也,他皆放此。 在这里“有”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与单音节形容词结合之后,起加强的作用, 助成双音节。 其2,状事之词也。有先言事而后言其状者:若“击鼓其镗”有先言状而后 下标数字表示虚字条下的义项顺序号 1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言其事者:若“灼灼其华” “其”用在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前,使单音节词与其叠音词相当, “其镗”即 “镗镗” ,故它和“有”都是音节助词。 结构助词 可归为汉语中结构助词的有 “别事词” “者1” 和 “言之间” 两例中的 “之1” 。 者1, 说文 : “者,别事也。 ”或指其事,或指其物,或指其人,或言者,或言 也者。皆常语。 王氏对“者”的说解很详尽,几乎概括了现代语法著作中关于结构助词“者” 的全部用法及意义。 “者”位于动词、形容词、短语或句子之后,使之变成以“者” 字结尾的名词性结构,可译作“的人(事、物) ”等。 “之”类似于我们现代汉 语的“的” ,是我们最熟悉的结构助词,处于两个实词之间,故曰“言之间” 。 之1,言之间也。若“在河之洲”之属是也。常语也。 状态助词 释词中的“比事之词” , “状事之词” (除前面所提到的音节助词“其” 之外)大都可归入状态助词。它们用在形容词、副词、动词之后,表示事物或 动作的状态。如: 然8,状事之词也。若论语 “斐然” “喟然” “俨然”之属是也。 然9,比事之词也。若大学 “如见其肺肝然”是也。亦常语。 乎3,状事之词也。若易乾文言 “确乎其不可拔”之属是也。亦常语。 此外还有“焉”字,这些词的共同特点是附着于另一个词,作为那个词的附加 成分,并不改变原有词性及意义,而是对这种意义起强化作用。 (2)连词 连词用在词或词组,分句或句子之间,表示各种连接关系,每个连词必定连接 一定的成分并表示一定的关系,根据各种连接关系,我们可以把连词分为并列连词、 假设连词、承接连词、转折连词、选择连词、递进连词、因果连词,这些在王氏术 1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语中均能找到对应。 并列连词 即为王氏的“连及之词” ,连接两个并列关系的结构,仅有一例。即“于8” 。 于8,犹“越”也;与也。连及之词。书大诰曰: “大诰猷尔多邦, 越尔御事。 ”王莽仿大诰作“大告道诸侯王三公列侯,于女卿大夫元士御事。 ” 是连及之词“越” ,亦曰“于”也。 假设连词 有“假设之词” 、 “或然之词” 、 “词两设” ,表示其所在句子是一种假设条件。 “假设之词”出现在“为”的训释中,有“如果” 、 “假设”之意。 为5,家大人曰:为,犹“如”也,假设之词也。 列子说符篇曰: “为我死, 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