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绿茶的操作规程.doc_第1页
有机绿茶的操作规程.doc_第2页
有机绿茶的操作规程.doc_第3页
有机绿茶的操作规程.doc_第4页
有机绿茶的操作规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机绿茶加工操作规程1、绿茶加工艺鲜叶杀青揉捻(做形)干燥2、 鲜叶的要求2.1嫩度:要求独芽、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初展。2.2叶色:要求叶色绿和深绿,蛋白质、叶绿素含量高,对外形色泽和叶底较好。2.3叶型:长炒青要求柳叶型,圆炒青要求椭球形。2.4品种:以小叶种最好,中叶种其次,大叶种较差,但经工艺处理后仍可做,外形较粗大。因小叶种一般嫩茎短而细,芽叶要比大叶种小,制成绿茶外形条索较为紧细美观,而且中小叶种茶多酚,咖啡碱含量相对较少,可减轻绿茶的苦涩味。3、摊凉萎调,鲜叶采摘回来后,在室内进行薄摊,厚度为1厘米左右,经2个小时的摊放后4、 杀青:杀青是绿茶初制的关键性工序,绿茶绿不绿,会不会产生红梗红叶,由杀青来决定,技术掌握好,品质就好。4.1杀青的目的:4.1.1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防治叶子红变,为保持绿茶绿叶清汤的品质特征奠定基础。4.1.2蒸发业内一部分水分,从而降低细胞的膨压,增强韧性,使叶质变软,为揉捻成条创造条件。4.1.3随着叶内水分蒸发,使叶内具青臭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会发,高沸点芳香物质显露,增进茶香。4.2杀青的原则:4.2.1高温杀青,先高温后低温杀青的主要目的是破坏酶的活性,防治叶子变红,鲜叶在一般室温下,叶温在20-30,要防止产生红梗红叶,必须在最初的二、三分钟内,使叶温升到75以上,才能钝化酶的活性,制止酶促氧化作用。4.2.2抛闷结合,多抛少闷主要是抛闷的作用不同,抛是为了散发水分,散发青草气,保持香气,保持叶色青绿,闷是为了提高叶温,促使叶片受热,便于逊色破坏酶的活性。因为芽叶各部位的水分含量和酶的活性是不同的,顶芽和嫰茎含水量较高,酶活性也较强,在杀青时顶芽水分蒸发快,容易炒焦,而嫰茎的水分蒸发慢,最容易出现红变。因为叶片受热面积大,叶梗受热面积小。而梗子本身含水分高,散发水分速度慢,剩余水分也高。因此,抛闷结合的方法就是利用闷炒形成的高温蒸气穿透力,使顶芽和嫰茎内部迅速升温,是防止顶芽炒焦断碎和产生红梗红叶的有效措施。4.2.3嫩叶老杀,老叶嫰杀所谓嫰杀与老杀,主要是指杀青程度问题,因为嫩叶含水量较多,表皮角质层较薄,酶的活性较强,在杀青中所需的热量较多,受热的时间也相应的相应的要长,若不老杀,不仅容易产生泛红现象,而且在揉捻中汁液易六十。老叶之所以要嫰杀,则是因为水分含量较少,若是杀得过老,不仅易产生烧边和焦斑,且条索也不易揉紧。杀青的方法:4.2.4手工杀青取鲜叶2-3斤,投入倾斜的杀青锅里,锅温要掌握先高后低,一般锅温在200左右,以手背平锅口感到灼手时即可。炒青时要炒得快,翻得均匀,抖得散,捞得头,做到高温快炒,多抖少闷。炒两分钟左右,叶子水分已大量散发时,应降低锅温,再炒一分钟左右,待叶子市区原有的鲜绿色泽,叶色带暗绿,叶片叶梗柔软,具有黏手感觉,青草气小时,清香产生,即为杀青适度。4.2.5机械杀青杀青机械又分锅式杀青机,滚筒式杀青机,槽式连续杀青机。机械杀青生产量较手工杀青大,杀青程度应根据投叶量、机器转速、杀青温度来控制,杀青原理与手工杀青一样。杀青的程度:生产上坚定杀青程度的方法通产是通过感官来判定的。适度标准是:叶质柔软,略带黏性,手握成团,松手不易弹散,粗梗折而不脆断,细梗折而不断。叶色由鲜绿变为暗色,表面光泽消失,嗅无青草气,略有清香。过度的特征是:叶边焦枯,叶质硬脆,叶片上呈现焦斑并产生焦屑。不足的特征是:叶色似鲜绿深浅不一,梗子易折断,叶片欠萎软,青草气重。鉴定杀青程度时,应同时注意有无红梗,红叶,焦边,焦叶,干湿不匀,生熟不匀,叶色发黄等现象。 5、 揉捻(做形)5.1揉捻的目的:5.1.1塑造茶叶外形,营造产品特色5.1.2破坏细胞膜结构5.2揉捻的方法:5.2.1手工操作每次取茶青叶斤左右,以两手紧抱成团,先团揉(即将茶叶往一个方向团团转),但用力不必太重,揉2-3分钟,茶叶便初步成条索。然后抖散茶团散热,将茶叶收回成团状,改为推滚揉(或称单把推揉法),即以左手扶住茶团,右手向前推滚,接着以右手扶住茶团,左手向前推滚,左右手交替。至揉捻适度时,即解散团块,薄摊待干燥。5.2.2机器操作绿茶揉捻一般适用于中、小型揉捻机。绿茶产区使用的老式揉捻机,小型的CR-20型和CR-40型,浙245型,中型的有255型和265型等。用于绿茶初制的揉捻机,一般转速控制在45-60转/分钟之间。揉捻技术5.2.3投叶量视揉捻机大小、性能和原料老嫰程度而定,投叶量过多,叶子在揉桶内翻转困难,揉捻不均匀,扁碎叶较多,而且时间较长。叶子过少则不易成条,工效低,碎茶多。一般以投叶至揉桶上沿,稍经揉捻成条后为桶腔的三分之二左右为宜。5.2.4揉捻叶温度高档茶以冷揉为好,杀青后应立即摊开散热,冷却后再进行揉捻,外形色泽好,水色清明,没有水闷气,中等原料杀青后稍经摊凉,余热未散时(叶温40左右)进行揉捻,以利茶条紧卷,即为温揉。较粗老的鲜叶,以热揉为佳,即便于成条又可促进内含物的转化,减少茶叶的粗老气味,不宜摊凉后再揉。总结为嫰叶老揉,老叶嫰揉。5.2.5揉捻加压轻重和时间不论原料老嫰,在整个揉捻过程中,加压均应掌握轻中(重)轻的原则,即开始不加压,到桶内揉叶略现条形,粘性增加时,视叶子老嫰不同,逐渐加压,促使条索卷紧,揉到茶汁被茶条吸收,以免流失。做到嫰叶轻压短揉,老叶重压长揉,解块分筛,分次揉捻的原则。因较嫰的芽叶易成条,茶汁容易外溢,揉捻中压力宜轻,时间宜短,否则造成碎片多,揉叶茶条不完整,滋味苦涩。粗老原料,叶质硬化、细胞难以破损,茶条不易揉紧,因此加压较重,揉捻时间也相应较长,低级原料经筛分后,筛面茶复揉。加压时间的长短和压力的调节,还要根据季节的不同、气温不同,灵活掌握,看叶揉茶、合理调节。5.2.6揉捻的程度要求嫩叶成条率在85%以上,粗老叶成条率在60%以上。细胞破损率要求在45-65%。如高于70%则芽叶断碎严重,滋味苦涩,茶汤浑浊,不耐冲泡。低于40%,虽耐冲泡,但茶汤淡薄,条索不紧结揉捻叶下机后,应立即进行解块筛分,降低叶温,解块后的茶坯,必须及时进行干燥,以免叶色变黄,尤其是杀青不足的叶子,更要及时高温干燥,防止叶子继续红变。6、 干燥6.1干燥的目的6.1.1彻底破坏揉叶残余酶活性,制止多酚类物质的氧化6.1.2进一步散发叶中的青草气,巩固和发展茶香,增进滋味醇浓。6.1.3进一步紧结茶条,塑造外形。6.1.4蒸发茶叶中的水分,固定品质,便于贮运。6.2干燥的方法6.2.1手工干燥手制绿茶又分锅炒和烘焙两种,锅炒二青的投叶量约5-6斤(即2-3锅杀青叶合并一锅炒),下锅温度120-140,炒时茶叶发出轻微的爆声,约炒5分钟左右,温度逐步下降,直到茶叶不太烫手时为适度。温度太高易产生泡点,太低叶子易闷黄,叶底也暗。炒二青的方法是手心向下,手掌贴着茶叶沿着锅壁向上推起翻炒,轻抖轻炒,但用力不可太大,否则易压成扁条,并注意随炒随解散团块,随着水分逐步散失,茶条开始由软变硬,用力也逐步加重。以炒紧茶条。炒至6-8成干时,即可出锅摊凉,以便辉锅干燥。烘二青的方法是,用焙笼或土灶炉烘焙,烘炉以烧木炭最好,待烟头全部烧尽后,上盖一层灰,改成中间厚四周薄,使火温从四周上升,焙心受热均匀。烘茶前要把焙心烧热。初烘时焙心温度达到90是开始上茶,上茶时焙笼应移到托盘内,摊叶要中间厚四周薄,每笼摊揉捻叶1.5-2.0斤。烘焙过程中,每隔3-4分钟翻一次,大约经过5-7次,达到6-8成干时,即可下焙摊凉。摊凉目的使初干后的茶坯内外干湿一致,有利于复干时干燥程度均匀,摊凉至室温时,即可进行辉锅。辉锅时以合并2-3锅二青叶做一锅为好,辉锅温度以80-90为宜,茶坯下锅后无炸响声,当茶条开始转为灰绿时,锅温下降至70左右,这时炒的速度应加快,用力宜轻,每分钟抖炒翻动约40-50次,当炒到茶香外溢时,手碾成粉末状,色泽灰绿而起霜,即为辉锅完毕。辉锅时间一般为30-45分钟,干毛茶含水率为4-6%。炒茶中产生的茶末,应分次从锅中扫出,以免茶末烧焦,成茶产生焦味。6.2.2机械干燥方法当前,绿茶干燥方法,由于各地使用的机具不同,干燥的方法也不同,我们认为,绿茶干燥方法采用先烘后炒较好。即二青采用烘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很多优点。烘二青在生产上用自动烘干机或手拉百叶式烘干机,采取一次干燥法。温度控制在100-110,摊叶厚度1.5-2CM。当烘至6-8成干时即出烘摊凉散热。6.2.3辉锅(足干)辉锅温度以掌握100左右为宜,当茶条回软,内外叶温一致时,也可适当提高叶温,在辉锅过程掌握温度也是由高到低,最低60左右即可,出锅时锅温以50-60为好,辉锅好的茶叶其外形色泽灰润有光泽,茶条完整度好,香气高爽,干茶含水分在5%左右。6.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