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教学的价值取向.doc_第1页
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教学的价值取向.doc_第2页
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教学的价值取向.doc_第3页
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教学的价值取向.doc_第4页
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教学的价值取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1: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推荐表 单位名称:云南师范大学 填表日期:2008年11月28日论文题目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教学的价值取向作者姓名论文答辩日期学科专业方向邬林珍2007年7月7日学科教学(语文)攻硕期间及获得硕士学位后一年内获得与硕士学位论文有关的成果发表学术论文(题目,刊名,时间,社会影响)对语文阅读中“举三反一”的思考发表在2007年教育研究第五期上,引起同行界的关注,获2007年教育研究编辑部与中国教育教学研究协会颁发的一等奖奖状。论文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对作者工作及所在单位工作) 本人在教学中注重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从而让学生从高一开始就通过开设阅读课,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来扩充自己的阅读面,为学生以后的高考阅读以及阅读习惯的养成打下扎实的基础。这种做法对边疆落后地区、文化底蕴较单薄的学生来说,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虽然效果不是一朝一夕能体现出来的,但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达到目的。出版专著(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获奖项目(名称、等级及时间)论文对语文阅读中“举三反一”的思考获2007年教育研究编辑部与中国教育教学研究协会颁发的一等奖奖状。中文论文摘要(论文选题的意义,论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教材的研究,一般走两条线:一条是教师、教材、学生,一条是课程、教材、教学。前者着眼于语文教学活动,教材是从教学活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要素”;后者着眼于事物的结构,教材是从语文教育这一事物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层级”。前者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着眼于教材与教师、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解决的是一个“如何使用教材”的问题。后者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解决的是一个“语文教材是什么”的问题。本文从后者这一维度来探讨唐诗宋词的教学价值取向问题,探讨的立足点有两点:第一,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不同,是有区别的;第二,探讨唐诗宋词价值的依据是新课程标准。本文依据新课程标准,探讨入选教材的唐诗宋词作为教材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问题。教材中的唐诗宋词除了具有人文价值、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外,还具有教学价值。教材的使用者容易捕捉到人文价值、文学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教学价值中的情意价值、知识价值,但教学价值中深层的智能价值易被忽略,因而更多的时候是把它们看作感性的文学作品来分析,从而容易忽略其中所包含的理性东西,即智能。认识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的教材价值的独特性并处理好其内部的种种关系,是搞好诗词教学的关键。因此本人认为挖掘教材中这一深层价值,把它与其他的价值整合,将会优化古典诗词的教学效果。主要参考文献:1沈家庄.宋词的文化定位.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羊列荣著.黄霖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诗歌卷.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13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王小舒.中国文学精神宋元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5孙学堂.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6孔汝煌主编.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87海林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8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9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10潘庆玉主编.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等主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12丁启阵.诗歌与人生.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1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15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16周军.教学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17唐诗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8宋词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9田望生.空山诗魂.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11.20李辉、余松.中国文学理论纲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21刘叔成.夏之放.娄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2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10.23靳玉勒主编.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2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25王志清.盛唐生态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26陈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味.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227刘新华、陈国忠.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028吴小英.唐宋词抒情美探幽.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29陈玉秋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实践教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30蔡燕.唐诗宋词艺术与文化审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专家推荐理由邬林珍同志是经过多年培养的彝族中学教师,长期生活在云南边远的怒江州泸水县。经过本人的努力,教学成绩显著,成功考入我校,攻读教育硕士学位,能写出这样一篇专业学位论文,实难可贵。论文紧密联系边疆语文教学实际,依据新课程标准,深入探讨语文教材中唐宋诗词教学的价值取向,对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人格有积极意义,特此推荐。 专家签字:王渝光 单位推荐意见 同意推荐云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签章):杨 林 单位公章 2008年12月17日 说明:学科专业方向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和学科教学,其中学科教学要说明具体方向,如学科教学(数学)。本表可复印、附页。分类号 密级 UDC 编号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文题目: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教学的价值取向学 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名称 学 科 教 学 研究方向 语 文 研究生姓名 邬林珍 学号 03200203020 导师姓名 王兴中 职称 教 授 2007年6月15日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云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 年 月 日目 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绪 论1一、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的人文价值3(一)唐诗宋词的性质界定3(二)唐诗宋词入选教材的思考与分析5(三)唐诗宋词的人文教育7二、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的文学价值10(一)关注生命形态10(二)文学精神的凸现13(三)唐诗宋词的人格影响17三、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的审美价值21(一)唐诗宋词的审美价值21(二)唐诗宋词的审美教育23四、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教学理论的价值25(一)唐诗宋词的教学方式25(二)唐诗宋词的教学目的29结 语36参考文献37致 谢38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教学的价值取向摘 要:教材的研究,历来是一个热门话题,在众多的研究中,一般走两条线:一条是教师、教材、学生,一条是课程、教材、教学。前者着眼于语文教学活动,教材是从教学活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要素”;后者着眼于事物的结构,教材是从语文教育这一事物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层级”。前者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着眼于教材与教师、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解决的是一个“如何使用教材”的问题。后者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解决的是一个“语文教材是什么”的问题。本文从后者这一维度来探讨唐诗宋词的教学价值取向问题,探讨的立足点有两点:第一,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不同,是有区别的;第二,探讨唐诗宋词价值的依据是新课程标准。本文依据新课程标准,探讨入选教材的唐诗宋词作为教材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问题。教材中的唐诗宋词除了具有人文价值、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外,还具有教学价值。教材的使用者容易捕捉到人文价值、文学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教学价值中的情意价值、知识价值,但教学价值中深层的智能价值易被忽略,因而更多的时候是把它们看作感性的文学作品来分析,从而容易忽略其中所包含的理性东西,即智能。认识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的教材价值的独特性并处理好其内部的种种关系,是搞好诗词教学的关键。因此本人认为挖掘教材中这一深层价值,把它与其他的价值整合,将会优化古典诗词的教学效果。关键词:教材 ;价值取向;文学价值;智能价值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eaching and lerning Tang and Song Poetry in Senior Chinese for China Abstract:A study on a textbook has been a hot one. Among so many studies, two approaches are popular: one is teacher-textbook-learner and the other is course-testbook-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former is based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activity, in which the textbook is one “factor”. The latter focuses on the structure Chinese education, where the textbook is one “class”. The goal of the former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How is the textbook used?”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book, the teacher and the learner. And the goal of the latter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What is Chinese Textbook?”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book, the teacher and the learner. This thesis chose the latter pattern to explor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ang and Song poetry. The study is theoretically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textbook and the Curricular New Standard. The Tang and Song Poetry has i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value besides the humanity value,Literary value and appreciation value. The textbook user can easily find values of humanity,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and the affection value knowledge value but ignore the rational value in the depth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value so that the poetry has been analyzed as the perceptual literal woks, as a result, the rational things which belong to intelligence ability are ignored. The ke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ang and Song Poetry lies in knowing the unique value of Tang and Song Poetry in Senior Chinese for China and properly dealing with its various inner relationships. Therefo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o explore the deep value and integrate it with all the other values of the textbook can surely help to reach the go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classic poetry.Key Words: textbook;orientation value; literary value;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绪 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建构起我们民族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从语文教育的角度看,唐诗宋词的教学价值的理论是教育研究工作者和语文教师必须钻研的一个重要领域。首先,作为中华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在精神的熏陶上,唐诗宋词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需要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感染、熏陶学生,使其内化为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部分。江泽民总书记在欣赏“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之后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词,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今天,唐诗宋词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其次,唐诗宋词教学价值的理论研究,能够推动并指导诗词教学。对于古典诗词而言,只有研究透它们的价值,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挖掘其意蕴,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要进行高质量的诗词教学,就必须深入了解古典诗词的价值。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生活在盛唐的王维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反映了其宁谧的心境。取得浪漫主义诗歌最高成就的李白,在诗歌中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功名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经历安史之乱的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晚唐诗人李商隐以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沉郁的风格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宗国之哀。宋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阆苑里,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宋词中那些闪烁着爱国主义、人文主义光辉而又达到很高艺术境界的作品,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入选了众多的名家作品,这些名家中有完成宋词第一次转变的柳永,虽然他未能从内容上根本突破“艳科”的藩篱,但翻新了词的音乐外壳;大改革家王安石在桂枝香这首刚健豪爽的怀古咏史词中骋其豪杰英气;苏轼在很大程度上解放词体,打破“诗言志”而“词言情”的题材分工,冲决“诗庄词媚”的风格划界;怒澜排空的南宋爱国词潮中上升到颠峰的辛弃疾,“以文为词”;“婉约派”出类拔萃的词人李清照,以其纯挚和缠绵悱恻的心理吐露女性的心声,辞淡而味浓,获得了“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清人沈谦填词杂说)的高度赞誉。 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入选了几位名家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很有代表性。在提倡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今天,在绚烂夺目的唐诗宋词园地里,如果能让更多的学生以自己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来认识她、欣赏她,那么,无疑,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大的意义。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在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的要求中就提到:“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 、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作为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的研究颇多,各类专著,各种鉴赏类的书籍也不断在亮相。可以说这块研究领域从不曾寂寞过。很多评点式的论断告诉我们唐诗宋词有很高的价值,达到了中国文学之美的极致,哪些诗词是美的等等。在诗词教学上也谈了应该怎样进行鉴赏,但是这些文章论著要么从宏观上泛泛而谈,要么具体深入到一首诗,一首词中来谈它们的艺术特色,并没有细细分析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到诗词中。当然,在素质教育口号提出,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对教材的研究也颇为热门,对诗词教学的研究也不甘落后,涌现出了大量的理论著作。素质教育的目的都是使受教育者不仅掌握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健康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唐诗宋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这里从唐诗宋词的价值中选取几个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基本命题,以此为视角来探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唐诗宋词所具有的教学价值,希望对诗词教学有所启发。这里还需一提的是,国内、国外的唐诗宋词的价值理论研究成绩斐然,其中以台湾、香港的研究尤其深入。这些研究从基础工作到理论探讨,全面展开,并且都取得了新的成果,非常值得我们重视。一、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的人文价值(一)唐诗宋词的性质界定1.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的区别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是有区别的两桩事情,目前,存在一种弊端,那就是把二者混淆在一起,这会误导课程层面与教材层面的概念界定,所以只有先弄清楚唐诗宋词的范畴,才不至于在研究的过程中走入歧途,才会有一个明晰的方向。在语文术语上,不辨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将两种含义紧紧地纠缠在一起。“术语纠缠,意味着理念的混乱,而混乱理念中的实践运作,不仅盲目,而且可能南辕北辙。”王荣生.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237长期以来,最为流行的说法,就是“教材就是教什么” “语文教学就是教教材”。语文教材,成了“语文教学(课程)内容”的代名词。这种说法,不仅强化了“教教材”的传统观念,使教师安心于填鸭式教学,而且还堵塞了语文教材的革新、繁荣之路。所以,在理论上辨明“语文教材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王荣生先生认为,课程内容,课程论研究中一般称为“课程要素”,“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它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学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简言之,语文“课程内容”,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研究的走向是研究教学内容;而语文“教材内容”,回答的是“用什么去教”的问题,研究的走向是教学方法。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一方面,“教什么”的问题与在“教什么”既定的前提下“用什么去教”的问题,两者有因果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也会有一些循环往复。也就是说,教材内容必须反映、体现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必须“教材化”。教材化,“就是通过什么具体事实使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大致可以看成是“直观性原则”,或看成是加入“同生活、劳动、社区结合的条件”的“生活化”。钟启泉.现代学科教育学论析.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6107语文教材内容也不同与语文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不能代替教学内容,也不会自动地转化为教学内容。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国内学者已多有论述。王荣生先生是这样区别二者的:“语文教材内容,是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指为了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语文教学内容,则是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王荣生.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47 2.唐诗宋词的教材属性语文教材这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表达不同的概念。“作为广义的用法,语文教材指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作为特指的用法,它是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在更狭义的范围内,语文教材又专指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潘庆玉主编.语文新课程理合与实施.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63本人在这里所说的语文教材指的是狭义的概念,即语文教科书,研究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试验)第一册至第六册中出现的唐诗宋词。教材中出现的唐诗宋词是高质量的选文。“选文本身不是课程的内容,也不构成学习的对象,它只是一种教授语文课程内容的手段,一种学习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或途径。”王荣生.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 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96一本特定的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可能会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作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教与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选文”;一种是充当学习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途径、手段,目的是借此“选文”让学生掌握外在于这一特定选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那么,作为教与学目的物的“选文”与充当途径、手段的“选文”的区别是什么呢?王荣生认为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文,从本质上讲,是圆满自足而各自为政的,将它们贯穿起来的“线”,多数是人为的外在标准,甚至主要是编排者的创意或对某种编辑效果的追求。而作为学习课程内容途径、手段的“选文”,严格地讲,在语文教材中不具有自足性。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篇好文章就把它放进教材,放进教材也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要去学它。之所以出现在教材中,之所以出现在教材的这一部分,是因为要在这一部分就事先已确定的某一方面某一点派它用场,而且往往还只派这一用场。一篇诗文的入选,它在教材中的位置,是由外在于它的别的东西主宰的;这篇选文在前,也并不意味着选文之间发生了关系。关系实在是发生在主宰它们的那些别的东西之间,也就是说,在“教材内容”含义上的选文,其本身实际上不存在什么“系统性”的问题。将一篇选文放置在一个有充足理据的处所,便以为将这些原本各自为政的选文纳入了“系统”,而且,从教材编撰的角度,认为将本来是选文之外所决定的“系统性”比如“彻头彻尾采取文章学的系统”,进一步引申性地看成是选文本身的“系统性”,这种推论方式缺乏逻辑上的严密性。很明显,教材中的唐诗宋词具有第二种属性,编选者的目的不只是在于让学生领会教材上的这几首诗词,否则就不会在配套的读本里编选众多的诗词进行课外阅读。这就决定了教授者要根据选文本身的属性来选择教授点,而不应该面面俱到,这就看教师怎样理解选文的价值了。语文教科书中关于课本的说明部分有如下表述,“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适当配合,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水平。”这句话包含了这么一条重要信息:教科书上的唐诗宋词是以例子和凭借的身份出现的。(二)唐诗宋词入选教材的思考与分析1.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唐诗宋词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长江中的最美丽的一片琉璃,如果把整个中国文学比作一个大花园,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便是那花园里最美丽的一朵奇葩。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和词是这个诗歌王国里最为成熟和发达的两种样式。中国的诗词就是中国的文化,辉煌的唐宋诗词,不仅是华夏民族美育和文学教养的经典,也是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教材的编选者们通过唐宋诗词的设计、编排,力争使学生在唐宋诗词的美好意境中,在领悟、学习中国诗人独到的民族审美眼光和独特的表现方式、表现手法中,享受快乐,丰富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诗性智慧。在课文的编写体例上大体按唐宋诗词的题材内容或情感倾向编排,兼顾了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重要作家作品。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课文篇目也在发生变化,编选者对一些篇目进行了增删,但不管怎样变化,唐诗宋词的篇目在教材中仍占了很大的分量,现将2003年版的篇目统计结果如下:唐诗:十九首(其中四首为课外背诵篇目),占所选诗的67.86%(诗总共有二十八首);宋词:十首(其中四首为课外背诵篇目),占所选词的76.92%(词总共有十三首)。现将29首诗词罗列如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唐诗十九首作 者篇 目作 者篇 目李 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 甫登 高李 白蜀 道 难杜 甫蜀 相李 白将进酒杜 甫兵车行李 白峨眉山月歌杜 甫客至李 白春夜洛城闻笛杜 甫旅夜书怀元 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杜 甫登岳阳楼白居易琵 琶 行李商隐锦 瑟刘禹锡石 头 城王 维山居秋暝柳宗元渔 翁杜 牧过华清宫李 贺李凭箜篌引宋词十首作 者篇 目作 者篇 目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柳 永雨霖铃苏 轼江城子秦 观鹊桥仙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声声慢周邦彦苏幕遮李清照一剪梅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姜 夔扬州慢2.教材中的唐诗宋词与新课标的关系编写者是在课标的指导下,进行选文的编选。课标的理念影响着哪些诗词入教材,所以研究透教材中唐诗宋词的价值取向,对于正确执行新课标的要求,发挥很大的作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十条建议,其中的两条和唐诗宋词的编选密切相关。第二条:“教科书的编写应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唐诗宋词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和课标很自然就挂上了钩,是和新课程息息相关的事物,把唐诗宋词放在课标下研究,才不会偏离教育轨迹,才能挖掘出具有时代信息的东西。第五条:“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语文教科书离不开选文。让学生读什么样的文章,就是让学生接触什么样的文化,这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选文反映着编写者的思想深度、学术视野和审美眼光,可以说,选文品位的高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教科书品位的高下。唐诗宋词作为民族文化的主流,其品位是相当高的,用它可以衡量出一个人的文化底蕴。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唐诗宋词作为选文处理好了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关系。第二,处理好难易深浅的关系。第三,处理好价值导向与阅读兴趣的关系。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教材中的唐诗宋词在品位上是毫无挑剔之处的,它们历经历史长河的淘洗,留下的是精华部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绝对不会被各种新兴事物取代的。它们有自己的生命力,就像陈年老酒,随着时光的流逝,只会越来越香醇。在难易程度上,有朗朗上口,浅显易懂的诗词;也有阐述人生哲理,充斥作者一腔悲愤的诗词。浅易与深奥掺杂搭配,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个弹性空间。在鉴赏的过程中能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使其举一反三,提高阅读能力。教材的编写者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目标,在唐诗宋词这一内容上做了积极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个别作品流露出了一定的消极情绪,但那是次要的,积极的、向上的一面才是主流。(三)唐诗宋词的人文教育1.语文素养的提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理念,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二、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对“语文素养”,有学者是这么解释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巢宗祺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65课标突出强调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一面,强调语文课程在育人中的作用。有研究者认为,语文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则集中体现在其人文性上,其中一方面,“语文是一种文化构成,负载着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包孕着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符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语言的文化代码性质决定了它鲜明的人文属性,而汉语汉字的人文属性则尤为突出,它重人生、人伦、人情、人性,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积淀着汉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所以,从根本上说,学习汉语言,就是让学生感受汉民族先贤智者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杰出的创造,就是接受汉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王景华等.聚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现代语文网,2004-8-3高中语文课程为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从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审美能力中谈到:“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22.人文精神的培养新课程在科目目标中加强了人文精神,强调了人文素养。作为人文学科,语文自然要承担起这一重任。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这样一种意识、观念、态度、主张或宗旨,它强调人的价值的重要性,强调人的精神追求或心灵追求(包括情感追求、审美追求、道德追求、认知追求与创造追求等)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价值和本质,它是任何一个精神健康的人安身立命的生活之根。”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8语文教材中想象力丰富的唐诗宋词教我们如何欣赏,帮助我们充满想象地看待世界,使我们看到了隐匿的美和内在的含意,从而使我们变得更为敏锐、愉快,也具有更多的能力。诗人词人触动了我们心中的活力,使我们内心诗词的气质焕发出来。文学之所以重要,在于能给予学生以心灵的慰藉,陶冶人的情感,使人与人能建立起一 种非功利的精神联系,拓展人的精神空间,以有利于避免人类社会生活中物质主义的泛滥和精神的极度匮乏。以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了解文化传统和人的价值等为宗旨的广博的人文教育,通过一篇篇、一部部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思想和才华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和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文学,它关怀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命运,关照每一个人丰富多彩而又有个性的独特的人生,它使我们体会到他人有不幸,有苦恼,有希望和绝望,有欲求和矛盾,有奋进和退缩,有欢喜和惆怅,那都是真实的、丰富的人的生活、人的色彩、人的气息。文学的一种伟大意义就在于它培养我们具有人的情感,培养我们对人的处境的体验、同情、悲悯、理解、宽容、尊重和责任感。新课程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把课程教材中的人文价值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去感受和交流这种人文情怀。精神趣味,需要上百年的培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更需要注意精神文明的发展,以避免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造成“物质愈发达,精神愈衰颓”的局面。提倡大力加强人文教育,便是促使人类在文学等事物中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重新唤起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热爱、信念和追求,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激发人的生命活力,以及为了信念、为了追求美好的事物不惜献出一切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精神已经提上了日程。二、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的文学价值(一)关注生命形态作为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精挑细选的唐诗宋词进入教材,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提升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心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诗词中浓厚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意识,需要教师去挖掘。语文教科书包含文学和文化的内容,这是语文学科自身的属性决定的。语言文字、文学和文化是语文教科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将很难完成语文教育的使命和任务。文学和文化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集中在高中阶段,入选的大量诗词自身所蕴含的文学、文化的因子是可以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的,只是在深度上把握即可。唐诗宋词作为古典文学的代表入选教材,在新课标中,诗词是作为培养阅读鉴赏能力的对象出现的,那么它们体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又以什么样的精神熏陶感染着学生?下面就来探讨这些问题。古典诗词如同一罐罐的陈年佳酿,芬芳香醇;也像一尊尊的完美雕塑,精美绝伦。所以,阅读诗词,也如同欣赏雕塑。优秀的诗词是诗人词人将所看到的春花秋月,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所品尝的酸甜苦辣,经过艺术处理后转化成的纹理神采。所以,教材中的唐诗宋词是一座精美绝伦的雕塑园,能够深入阅读作品,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唐诗宋词包含着众多的生命元素,每一种元素都值得人们去细细玩赏、咀嚼。阅读需要读者与作品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进行心灵的交流,进行文本的对话。如果学生能将教材中的这些诗词体味透了,那可算是一次次充实的情感体验。将生命状态进行深入的探究,对学生情感的熏陶,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都有较大的帮助。豪气报国,关爱民生;心系天下,陶冶胸襟;勤勉为政,通达事理,是历代仁人志士的优良传统,更是唐宋诗词里反复歌咏的耀眼主题。人们倡导的爱国主义,人们企盼的人民立场,人们磨练的政治智慧,人们追求的人格素养,在教材入选的唐诗宋词中绝非虚玄的抽象之物,它们是可以审视,可以触摸,可以呼吸,可以体味的。这些作品言志抒情,感怀叙事,描绘出当时的政治风云和士子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更透露着让后人感慨不已的英雄情怀和思索不已的政治见识。生命意识是人对于存在于世界中的自身的把握。心理学认为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灵智和欲求。人的生命要和谐完整,首先的取向是获得自身生命存在的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失生命意识的内容。汉语言文字与文化同构的特征使汉语言文字本身就是先民的生命故事、情感智慧的表达。每一个汉字都是一段文化,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生命过程。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激情的赞叹过汉语言文字的文化魅力,汉字是我们这个民族美丽不灭的灵魂,是我们这个民族生命百科全书。一个方块汉字就是一个天地,就是一个世界;一个方块汉字就是一个历史,一种希望,一种情思。由汉语言组成的文学作品则负载了更丰富的生命意识内涵,中国古代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和时间的感受正是先民的生命意识的自我觉醒。虽然入选教材的唐诗宋词在内容,风格上各有特色,但细究起来不难发现都关注人生,关注生命的状态,借用丁启阵先生在诗歌与人生中的说法,本文把这些诗词概括为三种倾向:抒发志向怀抱、宣泄情感、绘景写趣。1.抒发志向怀抱。“诗言志”,从广义上说,就是诗歌表现感情的意思。从狭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志”的含义限制在人生决心、理想和志趣的“怀抱”范围内。这种诗歌里的表现人生决心、理想和志趣的做法,可以上溯到诗歌史的源头,一直追溯到国风和楚辞。这里所说诗歌,包括了唐代之后出现的词。虽然有“诗言志,词言情”的说法,似乎词是专门用于浅唱低吟、表现儿女情长的,但是,自宋代苏轼开了以诗为词的头之后,许多作者都不受这种传统的约束,而在词里表现自己慷慨激昂的志向怀抱。于是,以诗歌表现志向,就不再是诗人们的专利了。人的志向各有不同,所以历代诗歌中所言之志也不尽相同。概括一下,可以简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稷苍生为念的志向,即兼济天下;一类是以自身完善为务的志向,即独善其身。唐代诗人虽然生活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仍有忧患意识,特别是那些儒家思想的信徒,他们把拯救社稷苍生当作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积极出世,总希望着能有机会一展抱负,因此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这种抱负理想。杜甫的兼济天下主要表现在百折不挠的追求过程中,作为一介书生,杜甫早年就立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以契、稷两位古圣人为自己的榜样,勤奋学习,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为这种抱负,杜甫走上了一条充满艰辛与坎坷的谋求实现之路,忧国忧民则成了他一生贯彻的主题。这是一位做着宰辅梦想的儒生。在登岳阳楼一诗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也可看出,诗人因为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使得其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只能休官回家。李白,到处游历、广交名流,在放荡不羁的外衣笼罩下,有其政治理想追求,“申管宴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在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悲愤之余表现出来了一种蔑视富贵、借酒浇愁的张狂。将进酒就是很好的例证。诗人在双鬓成霜,英雄老去,政治腐败,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之时,生出了这样的悲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但在悲愤之余,诗人对政治并未完全绝望。“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可算是他对未来登上政治舞台,一展抱负的一个期许。在旷达豪放中有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盼着有一天能够再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当然,很多时候,理想与现实是相矛盾的,只能是“与尔同销万古愁”。独善其身的方法各式各样,有的蔑视权贵,有的洁身自好,有的纵情诗酒,有的寄情田园。忧国忧民是志向,退归林泉独善其身也是志向。诗佛王维的好静与忘情山水则显然已经进入了一种半宗教的境界。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虽然不是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但也不失为养生独善之道。王维能够生活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清幽环境中,算是找到了理想中的乐土。和杜甫、李白相比,他的理想就简单多了,因而也容易实现。2.宣泄情感。诗歌记录的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情感如水,随物赋形。它往往来无影去无踪,无法触摸,难以描摹,但通过诗词,能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形象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情感的丰富性,难以用笔墨一一描绘清楚,有国家、乡土、人民之情,亲人、朋友之情,也有男女之情 教材上的唐诗宋词内容很广泛,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感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贬谪之痛,“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归隐决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壮志未酬之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离愁别绪,“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痛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悲愁,“隔篱呼取尽余杯”的欢喜致醉 在几首唐诗宋词中,就展露了人间的悲愁离恨,喜怒哀乐。让学生能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对人生能有一种全面的了解与感悟。3绘景写趣。中国古代诗词写景往往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情景交融,王国维将诗词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与“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60“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众多的诗人与词人,对山水怀有特殊的情感,要么是敬意,要么是喜爱。崇山峻岭,清流激湍,到处是美景,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致,诗人们诗兴大发,诗人们以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发现了山水的美,以各自的慧眼和彩笔给山水写貌传神,将各自慧心和感悟融情于景,中国的山水诗歌就在代代相传的积累中,美学内涵得以日益丰富和深化。景除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