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郧阳抚治对郧阳府地方的历史贡献.doc_第1页
明朝郧阳抚治对郧阳府地方的历史贡献.doc_第2页
明朝郧阳抚治对郧阳府地方的历史贡献.doc_第3页
明朝郧阳抚治对郧阳府地方的历史贡献.doc_第4页
明朝郧阳抚治对郧阳府地方的历史贡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朝郧阳抚治对郧阳府区域文明的历史贡献与启示徐永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人文社科系,湖北 十堰 442002)摘要:郧阳府从成化年十二成立到崇祯五年的一百五十多年间,是形成其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质的重要阶段,其中郧阳抚治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开设新府,安置流民,保障地方平安,重视农业和水利建设、城市和水陆交通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与文化事业等,使之成为这一时期鄂豫川陕毗邻地的区域性中心,并对当下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有积极启示。关键词:郧阳抚治,郧阳府,精神传统中图分类号:K248,K249 文献标识码:A郧阳抚治是明朝推行督抚制度的产物。从天顺八年(1464)十一月,明廷“升工部员外郎刘子鐘为湖广布政司左参议,专抚治荆、襄、汉阳流民”起,经成化十二年十二月己丑 (1477.1.4)设郧阳府,改“抚治荆襄”为“抚治郧阳”,至崇祯十七年(1644),又自清顺治二年(1645)至康熙十九年(1680),历经明朝181年、清朝36年,时间跨度217年,历任抚治126人,在明清督抚制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郧阳抚治的设立对辖区 抚治辖区包括湖广荆州、襄阳、郧阳,河南南阳,陕西汉中及西安府之商州,即“五府一州”的范围。所在地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产生了多方的积极影响。特别是郧阳抚治坐镇郧阳府,使郧阳从设府之时起,就成为鄂豫川陕毗邻地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区域性中心。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郧阳抚治对郧阳府地方的历史贡献:一、开设新府,安置四方流民建设郧阳府之功,首推原杰其人。原杰于成化十二年五月(1476.6),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之职,往荆襄等处抚治流民。赴任后,“遍历诸郡县,深山穷谷,无不亲至”,安抚流民,并开府置县,以郧县县城置府,拟名“郧阳”,即其地设湖广行都司,附城立郧阳卫;分襄阳府所属竹山、房县、上津、郧四县来属。又于竹山之尹店置竹溪县,于郧县之南门堡置郧西县,又于陕西汉中之洵阳白石河置白河县,以上七县俱隶新府; 成化十三年(1477)九月,白河县因“县民以南北水土不同,人不安习”,复隶陕西金州(今陕西安康)。弘治十一年(1498),割房县之地置保康县。郧阳府所辖仍为七县。 在境内要隘之处增加军堡,设立巡检司;创办府学、县学等,所考量、实施之事,囊括政治、经济、军事、治安、文化教育等领域,涉及府城规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诸多细则,可谓周详尽备至。 开设郧阳府的起因与过程,在郧阳抚治形成时期的三位一体结构及其历史地位一文中有详细论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他“荐知邓州吴远为郧阳知府。诸县皆择邻境良吏为之,将还,以地界湖广、河南、陕西,事无统纪,因荐御史吴道宏自代。” 明史卷159原杰传郧阳府的建立,使鄂西北在历史上首次成为具有独立行政建制的地方,设府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对本地区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原杰后升南京兵部尚书,未及任,成化十三年五月十二日,卒于南阳之驿舍。郧阳官民在郧县城郊立原公祠以志纪念。成化十三年(1477)闰二月,监察御史吴道宏往郧阳府抚安人民。十五年升大理寺右少卿,抚治郧阳。周洪谟在创府治记有如下评价:“吴文博继之,抚治有方,军民忻戴。其抚新集(流民)如慈母之保赤子。” 周洪谟:创(郧阳)府治记,嘉靖郧阳府志专辑。郧阳志汇编(上册),237页。张培玉,郧阳志汇编(上中下册),十堰市地方志办,鄂十内图字2007年第001号。(后面所引不同时期郧阳府志皆出自此书,不再注释书名,只注明册数、页码)吴离任后,官民在原公祠旁为其建祠共祀之。安置流民是郧阳抚治的首要任务。设府之初,原杰会镇守太监韦贵及湖广、河南、陕西抚、按官等,安置“流民之数,户凡一十一万三干三百一十七,口四-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明朝郧阳府历史研究(2005z156),项目负责人。作者简介:(1963),男,湖北竹溪县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双学士。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副教授,鄂西北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民间文学与地方文史。十三万八干六百四十四”。 宪宗实录卷160,p481。见谢贵安编,明实录类纂湖北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出版。后所引此书内容,注释简化为“宗实录卷,P页”形式,以备查。其中的大部分留居在郧阳府各县,开始形成了郧阳府以各地移民占据主要成分的人口特征。此后,凡遇灾荒之年,则有流民进入郧阳,安置工作也因此持续了很久。弘治年间的头八年,是灾害频发时期,抚治官员能够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有关准备。如弘治元年十二月甲午(1489.1.6),抚治郧阳都御史郑时奏:“郧阳、荆、襄三府流民啸聚,恐生他患,乞将各府起运南京粮米留五万石,及布政司官库银拨支五万两备用。” 孝宗实录卷21,p483得到准许。弘治十八年(1505)到正德年间,灾荒的严重性比之以往更甚。弘治十八年四月,朝廷特起复刑部侍郎何鉴兼都院左佥都御史以处置荆襄等处流民。正德元年三月(1506.4),何鉴“清查过荆、襄、南阳、汉中等处流民二十三万五千六百余户,七十三万九干六百余口。其愿附籍者,请各给户由,收入版籍;愿还乡者,量宽赋役;” 武宗实录卷11,p488十一月,提督抚治郧阳等处都御史孙需奏:“续清出荆、襄、郧阳、南阳、汉中、西安、商、洛等府州县流民一十一万八干九百七十一户,愿附籍者九万二干三百七十户。” 武宗实录卷18,p488,原文为“正德六年”,考孙需任职时间以及上下文联系,当为“正德元年”之误。信息与数字显示了这一次流民治理规模、数量和困难之大,都是以前不可比的。嘉靖十年五月甲辰(1531.6.5),户部覆:“郧阳巡抚潘旦奏,请敕湖广、河南、陕西布政司管册官,及今大造黄册之期,按行郡县督率有司清查流逋之民,或应附籍,或应发遣。逃亡者,开除旧册;添报者,补添虚户。务严示晓谕,遵照律例施行。”报可。 世宗实录卷125,p489 考证明实录类纂(湖北史料卷)“流民”条内容,这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涉及抚治辖区流民治理的举措,应该在此前后,建立健全了对辖区人口的户籍制度,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大大增强。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为郧阳府社会的和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殚精竭虑,保障一方平安郧阳设府之后,在郧阳抚治辖区内仍然不时发生社会动乱事件。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孙应鳌,曾于隆庆元年十月(1567.11)、万历元年六月(1573.7)两度出任郧阳抚治,他对设立郧阳抚治之后的辖区内的较大的事件有如下概括:“唐、邓盗起,流毒汉南,是以有成化乙巳(成化二十一年,1485)之变;竹山寇野王刚作乱于洪平,是以有弘治庚戌(弘治三年,1490)之变;何淮作乱于宜城,是以有弘治庚申(弘治十三年,1500)之变;蓝、鄢盗起,襄、汉之贼皆云集响应,是以有正德庚午(正德五年,1510)之变;廖时贵、喻思俸作乱于褒斜,是以有正德癸酉(正德八年,1513)之变;徐学作乱于均州武当山后,是以有嘉靖癸未(嘉靖二年,1523)之变;杨文正作乱于商南、南郑,是以有嘉靖己丑(嘉靖八年,1529)之变;郭仲才作乱于竹溪、平利,杀死主簿张文英,是以有嘉靖己亥(嘉靖十八年,1539)之变;田世爵、张万友等作乱于凤县,是以有嘉靖甲子(嘉靖四十三年,1564)之变;河南矿贼桂佳等越境犯襄阳、枣阳、随州,匡悟车、刘孟湖等作乱于西乡、洋县、石泉、汉阴,刘本川等作乱于紫阳,杀死典史高洪,是以有嘉靖丙寅(嘉靖四十五年,1566)之变;常自良行劫双沟、樊城,杀死巡检穆文深,汤济民突入保康,杀死知县张士勋,是以有隆庆丁卯(隆庆元年,1567)之变。” 孙应鳌:议加兵备职衔疏,万历郧台志“奏议”条。上册,127128页。上述事件中完全发生在郧阳府境内的有四起,相互间的间隔很长,且短期即被平息,没有造成区域性的大动荡。正德五年的蓝、鄢之乱与与正德八年的廖时贵、喻思俸之乱有内在的连续性,事件涉及人物多,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但是其活动的主要地区在四川、陕西境内,在郧阳府只有局部和短期的战事出现。 关于蓝、鄢之乱与与廖、喻之乱的详情,参见本人郧阳抚治历史阶段的划分与主要事件一文。据史料分析,从郧阳设府直到崇祯五年(1632)明末农民军进入郧阳之前,境内没有出现过象成化元年(1465)和成化六年(1470)两次影响到全国稳定的荆襄流民起义事件,以及影响整个抚治辖区安全的事件。“以故百余年来民安盗息,晏然无警。” 神宗实录卷115,p33这既得益于郧阳抚治、湖广行都司都坐镇郧阳府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与郧阳抚治历来重视本地区的军备建设有关,孙应鳌本人就是一个代表。万历二年(1574),他奏请朝廷将“提督抚治”“请更玺书为提督军务兼抚治”,节制荆襄、南阳、金州、商州、汉中等地官军,是年三月癸卯(1574.4.19)改提督抚治郧阳等处都御史为“提督军务,兼抚治郧阳等处”, 神宗实录卷23,p236其称谓变化的内涵则表明郧阳抚治在军事权力上得到了加强。伴随着社会逐步走向稳定,郧阳抚治的职能从主要是治理流民、维护安定,又开始向其它社会领域扩展。三、重视民生,狠抓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以建府前成化八年(1472)与正德七年(1512)比照为例,正德时期是郧阳山区社会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主要表现为劳动人口的猛增,加上官府从生产资料等方面给予支持,从而为山区经济的开发和增长提供了保障。此后人口变动趋于平稳,至万历年间,基本保持了正德七年的人口水平。人口的来源地是“陕西之民五,江西之民四,山东、河北之民二,土著之民二,皆各以其俗为俗焉。” 康熙湖广郧阳府志“风俗”条。中册,583页。 表41 成化八年与郧阳府正德七年户口田赋对照表 时间县名成化八年(1472年)正德七年(1512年)户口田(亩)赋(石)户口田(亩)赋(石)郧 县24819327 409575006 2984368431853265434上 津20867312 17683 690 139016131 201481075竹 山13406348 137221608 212014253 198571869房 县12075030 485383281 146711317 433733030郧 西11983188 181411014 165712253 210371081竹 溪13796744 124091256 139016130 256431791宝 康 267 750 699 351 1257 9827 11096 555合 计986838699152149132061226511675432648014835资料来源:嘉靖湖广图经志书根据表41的数据分析,在四十年的时间里,郧阳山区的人口比建府之前增加了两倍,超过了十一万,所开发的土地面积也增加了一倍多,达到了三十二万多亩,而赋税只提高了百分之十二。水利是农业的根本保证,在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区,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就更显重要。郧阳抚治与地方官员长期致力于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尤其在明朝中后期,修建、重修了多处蓄水灌溉工程,比较重要和著名的有郧县的武阳、盛水二堰,郧西的千工堰,房县的潵澥堰等处。盛水堰“在县北五里,居民赖以灌溉。其地东南高、西北下,雨则西北皆涝,旱则东南不稔。成化初,知县戴琰率民旁鉴一渠,计地四百余丈,以备灌溉,自是田无高下皆稔。” 嘉靖郧阳府志专辑“山川”条。上册,213页。其后又在县西北三十里处修建武阳堰,“灌溉四十余里。”两堰原灌田千余亩,“为利甚溥”,后因年久失修,弘治十五年(1502)秋,郧阳抚治王鉴之与知府胡伦、武当山提督太监李麟、参议华山“撤可缓之财以资其费,而都指挥黄焘、指挥甄昂辈又以力役相之,命指挥徐琬、推官周迅、董浩治工规模宏远,制度精密,蓄泄有时,斡旋有机,视昔则十倍有加焉。” 王鉴之:重修武阳盛水二堰记,康熙湖广郧阳府志“艺文”条。中册,660661页。潵澥堰在嘉靖以前就有,万历年郧阳抚治王世贞在潵澥堰斗门碑记中,记载了房县令朱衣改造潵澥堰的事迹:县南的万余亩水田分上、中、下三畈,三畈农民常为用水不合理而引起争讼,朱衣率乡民“俾环畈而圩之,无使旁泄。自上而中而下,至绾谷之口,凿石为斗门,大者三,小者三十有五,上溢则障之,下涸则泄之三畈以时启闭”, 康熙湖广郧阳府志“艺文”条。中册,666页。科学地解决了水源的蓄泄与分配问题。根据嘉靖湖广图经志书统计,此时的郧阳府七县建堰50处,其中以房县最多,有14处,次为郧西有13处,其它为郧县4,上津4,竹山3,竹溪9,保康7。一般设有堰长、塘长具体负责分水、修浚等诸事务。可见这一时期郧阳府的水利建设已具备了相当规模,至万历年间又有发展。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二“水利志”记载湘鄂西山区陂塘堰水利灌溉工程共205处,鄂西北就有64处,占30%多。反映出本地水稻、小麦种植面积较其它地区为广,水资源利用程度为高。今十堰市各县以堰命名的地名颇多,实源于此。不迟于嘉靖元年(1522)前,在郧县县南六十里处“因溪作十堰以溉田”,同16就是十堰地名的来历。抚治官员重视防洪设施和饮用水源的建设,以郧县最为突出。吴公堤“旧名捍江堤。成化十三年(1477),都御史原杰乃委官督民修筑,以防汉水之患。成化十四年(1478),江泛堤崩,监察御史吴道宏仍命督工增筑自是水患顿息,军民德之,名曰吴公堤。”同16崇祯四年(1631),蒋允仪抚治郧阳时,城“西北一带夏水泛涨,民多漂没,公引流凿石,澎湃无虞。郧人德之,勒石其上,号曰蒋公堤。” 康熙湖广郧阳府志“宦绩”条。中册,598页。 过去,郧县城中无井,居民只能取用江水,“往返甚劳况饮之者多生瘿疾”。建府之初,知府吴远、都指挥佥事吕钟等先后凿井四口,以供军民饮用。弘治九年(1496),城中居民已数千家,四井远不足用。都御史沈晖命官员疏浚旧井,并“于各坊里通衢,相地之宜,增凿六井,以便汲饮” 沈晖:十井记,嘉靖郧阳府志专辑郧阳府文集,上册,241页。各井皆有名称。万历年,王世贞亲自相地,开凿了使院井。据同治郧阳府志所记,郧县城内有二十多口井,绝大部分都是明朝官员主持开凿的。这些举措大大方便了军民生活,也减少了“瘿疾”对人民身体健康的危害。经济的发展,使山区的面貌有了变化,明末徐霞客的游太和山日记有他经郧县入均州境的见闻:“十一日登仙猿岭。十余里,有枯溪小桥,为郧县境,乃河南、湖广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间矣。”从中可见地处深山的武当山已是初步繁荣,平川地带景象如何就可想而知了。这证明了学者的观点:明朝时,对整个湘、鄂西山区的开发,就是先由鄂西北开始的,自此至明末,鄂西北的经济水平在西部山区当属最高。 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P176177.四、百年大计,推进城市和水陆交通建设城市建设 郧阳府设立伊始,府县两级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原无城者新建,旧有城者扩建。此后,各城都有扩建、重建。成化年间所建多为土城,后多在重修和扩建过程中代之以砖石。府治所在地郧县于天顺八年(1464)由知县戴琰筑土墙,成化十二年(1476),都御史原杰依旧基“恢拓之,筑以砖石,周围八百余丈,高二丈五尺,为门四。”嘉靖三十六年(1557),都御史章焕又于东北一带,开筑二百余丈,计六里多。嘉靖四十五(1566)年秋,大水冲毁了东南城,“都御史刘秉仁修筑之,高二丈一尺,厚一丈八尺。城上为窝铺二十,为门楼七,为瓮城楼三,为角楼一,而规制始备矣。” 康熙湖广郧阳府志“城池”条,中册,538页。城内的街道、集市、祠堂、庙坛以及府县各机构部门的排布也都井然有序。明末,郧城始终未被农民军攻破,实有赖于历代抚治之功。在郧阳抚治的重视和带动下,新设之县也都颇具规模,如竹溪县成化十二年筑土城一座,开东西南三门。弘治元年(1488),知县吕聪以城东多隙地,始设城之北门。正德九年(1514),“知县张瓒以土城易圮,难备不虞,取石更筑之,又建南北楼。”此后,知县李云续建东西二楼。“万历甲戌(1614),知县周继文,添增高五尺,又添四角楼成之,周围二里三分,高一丈七尺,雉堞三十六,窝铺八。”同22,542页城池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中不仅考虑到军事防御的实用性,也充分体现了城市景观和人文情怀的审美效果。 水陆交通 汉水河是湖北联系西北、北方的一条重要水路。郧阳府是汉水上游连接湖北、陕西以及河南西部水运的第一站,在军事及物资流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设府之时,原杰就考虑到了汉水上游的水陆交通问题,提出“且于光化、均州、郧县各置水驿,驿设五舟,摘于湖广所属偏僻水驿,各令州县摄之,否则拟奏铨注。陆路则以里甲马匹递给,无须置驿” 宪宗实录卷160,p884成化十四年(1478)秋七月,设湖广郧县郧阳、均州均阳、光化县酂阳三水驿。 宪宗实录卷180,p884郧阳水驿、均阳水驿各设驿丞一员,负责对往来船、物进行管理。直到万历九年(1581)九月,郧阳抚治被裁革后,郧、均二驿因“地僻差简”,俱被省革。 神宗实录卷116,p888弘治年间,郧阳抚治沈晖“许民之无田者得耕废弃地,免其租三年。岁余,得常稔田数千顷,又辟郧阳城十有二里,于襄樊往来要津造浮梁八十艘,以便涉者,民甚德之。” 武宗实录卷166,p1379郧阳建府后,以郧县为中心修筑了四条通向外省的道路,一条通往陕南汉中,一条通往省会西安,一条通往河南南阳,一条通往四川保宁、夔州。这些大道平阔地段宽1.5丈,险狭之处亦宽六七尺,沿途“增置铺舍,疏凿险阻,今商旅络绎不绝,公文四达无留,居民乐业,政令流通”。 余子俊地方事疏,见明经世文编第61卷 郧县、房县、竹山、上津四县明初就建有铺舍,各铺配有铺兵若干名。成化年间又有增设,三个新县亦于设府后建起了铺舍。至嘉靖年间,各县铺舍计有八十七处之多,每铺间隔距离在二十五到五十里之间不等,说明到这一时期,郧阳府的道路网络建设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对推动山区与外部的经济、文化交流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五、百年树人,重视教育与文化事业建设府学县学 郧阳府学原为郧县县学,建于元代,后毁于兵火。洪武初,知县马伯庸创建,成化二年(1466),知县戴琰重修。十二年设府升郧县学为郧阳府学。虽然经过成化十八年(1482),知府余盖维修,弘治二年(1489)都御史戴珊维修,但“庙未改作,卑隘殊弗称。越若干年,至弘治十四年(1501)都御史王公鉴之抚其地,瞻谒之际,惕然感焉曰:是何以安圣灵,示仪式也!”隔两年,在资金问题解决后,以知府胡伦具体负责扩建工程,“为殿九间,崇四丈,深加其一,广三倍之。梁栋竦峻,轮奂辉赫,廉陛轩级,层起叠见”,并配制了“南都乐舞之仪节度数”。 李东阳:修建郧阳府学记,康熙湖广郧阳府志“艺文”条。中册,660页。正德年间进行了两次重修。“嘉靖三年,抚治章拯移建府治北”,“三十六年,抚治章焕改建城东门外”(经后任吴桂芳完工,“其区画布置,悉出心计,更厘定其祭器、乐器”。同19,597页),“四十五年,抚治刘秉仁重葺”。“万历间,抚治裴应章复修”。 同治郧阳志“学校”条。下册,10921093页。可见郧阳抚治对教育的重视。郧阳府学缺少教师,尤其缺少“经明行修,学有所长者”,于是聘请“荆襄、汉中、南阳饱学之士,讲习课业”。弘治十年(1497),黎福由御史抚郧时,“流民习尚不一,公求吴楚士,得五六人,礼而训之,教以案牍。旬月之间,粗有可观,流人亦遣子孙读书,风俗为之丕变。”同19,596页上津、竹山、房县在洪武年即有县学,竹溪、郧西于成化年间、保康于弘治年间先后建起了县学。各县学亦多有重修或迁建之事。各县还建立了数量不等的社学,以竹山、竹溪为多,分别为15所和9所。 根据嘉靖郧阳府志专辑学校、康熙郧阳府志学校统计。县学、社学的设立,对传播教育、开启民智显然起到了普及推广作用。书院 明初,由于朱元璋实行的专制统治,压抑思想学术活动,全国各地的书院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自明中叶弘治年到万历年间(14881620),湖北书院才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郧阳府也先后建立了三座书院。正德十年(1515),知府王震在府治北创立了五贤书院,“因曾、周、程、张、朱五贤像,春、秋崇祀,俾生员讲会于此,以兴景仰之意。” 嘉靖郧阳府志专辑“书院”条。上册,220页。“郧山书院在府治东北,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抚治于湛建,万历十四年(1586),知府沈鈇增修。” 于湛建郧山书院,“各属士自肄业其中,廪饩楮墨,悉捐廉以给,生徒争趋受学焉。” 同治郧县志书院万历三十五年(1607)正月,抚治黄纪贤与王嗣美等人捐资,“当城中为书院一区,题曰龙门书院,以治近龙门山也。”书院于次年十月竣工,从它的结构中我们大略可以看到当时书院的一般概貌,其内“为堂者二,题曰讲堂、校艺。其中后曰石室,聚书于内,旁列号房十余间,以为藏修之所。又置学田、建铺房,以为久远修葺之资。” 郭正域:龙门书院记,见古今图书集成第15册郧阳府艺文黄纪贤建龙门书院,“招郧、荆、襄、汉中、南阳多士肄业其中,一时人材最盛。如陕西解元、罗士济,襄阳给事汪士亨,南阳翰林马之奇、马之俊,皆出其门。” 清汪阗:亟表先贤,康熙湖广郧阳府志补“条议”,中册,673页。修志 盛世修志。据知第一部郧阳府志始修于明正德初年,府与县分载。后有嘉靖湖广图经志书郧阳府专辑。“(徐学谟)万历时抚治郧阳。郧志创于正德之初(1506年),甚荒略,公聘周绍稷纂修,因为改观。” 同34。(“正德初”编修郧阳府志,当为汪舜民、李士实抚治期间,嘉靖二年正月到嘉靖六年十一月之间。) 现存万历六年(1578)刻本。 参阅张培玉.明清郧阳府志述略J. 中国地方志,2007,12 嘉靖二十六年(1547),郧阳抚治叶照主持编修郧台志略。万历十五年(1587)十一月至万历十七年(1589)十月裴应章抚治郧阳期间,在郧台志略的基础上,主持编修郧台志,万历十八年修成,为后世留下了一部研究明朝督抚制度的珍贵历史文献。 2003年,十堰市地方志办公室通过台湾友人,获明万历十八年版的郧台志影印本。该书四百多年后重归故里,乃一文化幸事。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and inspiration of Yunyang Circuit Inspectors in Ming Dynasty to the region civilization of Yun yang stateAbstract: The years between the 12th year of Chenghua and the 5th year of Chongzheng witness the formation of the historical features and cultural traits of Yunyang state, to which the Yunyang circuit inspectors contributed considerably. The successive inspector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ettlement of refugees , the maitenance of local public security , the water an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Cities and the amphibious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 and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undertakings. As a result of their ceaseless and unremitting efforts, Yunyang state grew into the regional centre of the regions adjacent to Henan , Sichuan, and Shanxi provinc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Yunyang state can provide some valuable enlightments to the current strateg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hiyan into aregional central city.Key words: Yun yang circuit inspector,Yun yang state,spiritual tradition联系方式:湖北省十堰市车城西路167号汽车学院人文社科系,邮编:44200213677192861,人才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表现在人才数量的增加上。据郧阳府志统计,以举人为例,成化年前各县属襄阳府时期,有23位举人,主要集中在永乐年间,计郧县6人,房县6人,上津4人,竹山2人。其他为房县宣德年1人,上津景泰年1人,郧县成化年1人。另竹山、房县分别有5人、2人直接由贡监任官。成化后属郧阳府时期各县举人数量是:郧县21人,房县5人,竹山6人,郧西6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