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丈意在探讨“汉赋”这种文学体裁何以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基本性质。引言 部分集中表达了把握“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汉赋”的基本要求以及对所谓“文学 体裁”的前提性的理解。第一部分试图通过引介传统的研究汉赋( 赋体) 的基本 思路,来展示这些研究路数对于把握汉赋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性质所存在的根本 困难。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无论从渊源、题材、体式哪一方面对汉赋( 赋体) 进行考察,考察方式中都蕴含着汉赋是作为一种抽象的文章类型来把握的。因此, 对汉赋作出的解释或批评的问题便转化为对汉赋进行分类说明的问题,而无论是 从渊源,还是从题材、体式的角度入手,都并不改变其研究的历史的或认知的性 质。第二部分试图通过对丈心雕龙文体观念的疏理,为研究汉赋找到一条路 径,或赢得一个基本的理解视野。通过澄清徐复观先生所论文心雕龙的“文 体”观念中的语焉不详之处,由此展开我们对交心雕龙“文体”观的基本理 解。第三部分讨论汉赋作为文学体裁的成立根据,即集中讨论汉赋之为汉赋的基 本性质。在澄清作为汉赋丈体特征的“体物”一词的基本意义之后,着重揭示 的是汉赋“体物”的基本特征与“赋家之心”之间的关联,也就是揭示汉赋“体 物”的文体特征的审美经验史上的意义;“赋家之心”g f n a 赋这一文体所呈现和 所承诺的一种新的审美经验之类型。然后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作为汉赋之基本规定 的“体物”与汉赋的体貌特征之间的关联。第四部分讨论汉赋之开展,从文体流 变的意义上考察汉赋“体物”特征的历史性展开,即结合作家作品分析汉赋“体 物”特征内在衍生的诸种面相。结语部分回到较为宏观的层面,来讨论以“文体” 为中心进行文学批评的意义与限度,也就是讨论以“文体”为中心考察文学之变 迁与以“人性”史或以审美经验史为根据展开文学批评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汉赋文体体物 中图分类号:1 2 2 2 4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a i m sa td i s c u s s i n gi nw h a ts e n s eh a nf uc a nb et a k e na sa “w e nt i ”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1w i l lf o c u so ne x p l o r i n gt h eb a s i cr e q u i r e m e n t st ou n d e r s t a n d h a nf ua sa “w e nt i ”a n dt h ep r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w e nt i ” i n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t r a d i t i o n a lp a t h so ft h i n k i n gt o s t u d yh u nf u ( f ut i ) a r e i n t r o d u c e dt od e v e l o p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d i f f i c u l t i e si ng r a s p i n gt h en a t u r eo fh a nf ua s a “w e nt i ”t h ep o i n ti st h a ta n yk i n do ft r a d i t i o n a lp a t h si m p l i e st h a th a nf uw o u l d b eg r a s p e da sa “a b s t r a c tg e n r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eq u e s t i o no f e x p l a n a t i o no rc r i t i c i s mo f h a nf uw o u l dt u r ni n t ot h eq u e s t i o no fi t so r i g i na n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a n di tc a nn o tb e c h a n g e dt h a tt h es t u d yh a san a t u r eo fh i s t o r yi n s t e a do fl i t e r a t u r e i nt h e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 , 1a t t e m p tt of i n dap a t ho rg a i nab a s i c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b ym e a n so fc o m b i n go fi d e ao fl i t e r a r ys t y l ei nw e nx i nd i a ol o n g i n s p i r e db yx uf u g u a na n dt h r o u g hc l e a r i n gw h a tx uf u g u a nl a c k si nw h a th es a i d a b o u tt h ei d e ao f “l i t e r a r y s t y l e ”i nw e nx i nd i a ol o n g ,1w i l le x p o s em y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t h ei d e ao f “w e nt i ”i nw e nx i nd i a ol o n g i n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 1w i l ld i s c u s st h ef o u n d i n gg r o u n do fh a nf ua sa “w e nt i ”,1 ) f o c u s i n go n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c h a r a c t e ro fh a nf u ,n a m e l y , t iw u ,w h i c hm a k e s h a nf ua sa “w e nt i ”:2 ) a c c o u n t i n gf o r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iw ua n df uj i az h i x i n ,t h a t st os a y , r e v e a l i n gw e nt i s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h u nf u st iw ui nt h ea e s t h e t i c e x p e r i e n c eh i s t o r y ;a n d3 ) f i n a l l y , a n a l y z i n gt h ec o n n e c t i o n st iw ua n dh a nf u st i m a ot h r o u g hs o m ew o r k sb yd i f f e r e n tw r i t e r s i nt h ef o t t r t h c h a p t e r , 1w i l l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a nf u ,t h a t st os a y , 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i s c l o s u r eo fh a nf u sc h a r a c t e ro ft iw ut h r o u g h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 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w e nt i i n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s ,1w i l ld i s c u s st h em e a n i n ga n dl i m i to f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 c e n t e r e da r o u n d “w e nt i ”,n a m e l y ,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r y c h a n g ec e n t e r e da r o u n d “w e nt i ”a n dc r i t i c i z i n gt h el i t e r a t u r eo nt h eg r o u n do ft h e h i s t o r yo f “h u m a nn a t u r e ”o rt h ea e s t h e t i ce x p e r i e n c eh i s t o r y k e yw o r d :h a n f u w e n t it i w u c l a s s i f i e ds e r i a ln o :1 2 2 2 4 引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汉赋 我们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谈论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汉赋呢? 这罩的关键之处 在于:第一,汉赋能否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性创作来看待? 第二,如果我们承认 汉赋是一种真正的文学体裁,那么它可能具有怎样的本质规定性? 可咀说,对汉 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本质内涵的探讨,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对汉赋价值的质疑,代不乏人。如西汉赋家扬雄晚年自悔少作,以为赋乃“章 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1 而在最近出版的学术专著中,仍有人以汉大赋中 “何曾见到一个人影”为由,否认它为“自觉的文学”即“严格意义上的文学”。 2 难怪著名辞赋研究专家龚克昌先生要特撰一文汉赋文学自觉时代的起 点,将“文学的自觉时代”提前到司马相如的生活年代,以为汉赋创作的文学 性质“正名”。3 但我们认为,从所谓“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划界来判定汉赋的文 学性质,可能会掩盖问题本身的真相。因为一方面,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文 学的自觉时代”的问题,自鲁迅先生提出以来,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意见纷呈, 有“战国论”、“两汉论”、“魏晋论”、“六朝论”等诸种不同的提法4 ;另一方面, 所谓“文学的自觉”与创作的文学性质也并非总是同一个问题。就本文而言,问 题的实质在于,究竟依据什么标准来判定汉赋创作的文学性质或非文学性质,而 关于“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诸种提法恰恰不是建立在同一种文学观念的基础之上 的;甚至相当多的讨论仍然未曾触及,至少是未曾言明其立论由以出发的文学观 念。 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鲁迅先生写道:“他( 指曹 丕引者注) 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 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蜕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 为艺术而艺术( a r tf o r a r t ss a k e ) 的一派。”先生的意思十分明白,曹丕“诗赋 不必寓教训”的主张类同于“近代的文学眼光”即“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观念, 因而他( 曹丕) 的一个时代便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因而这里所谓的“文 学的自觉”即“为艺术而艺术”意义上的文学之自觉。但后来的学者讨论所谓“文 学的自觉”问题时,大多隐去了鲁迅先生“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这一具体的 限定,将这一判定中所蕴含的特定的文学观念等同于鲁迅先生的基本立场,并作 为一般的前提不加反思地接受下来,而遗忘了对讨论的基点进行追问。 可见,所谓“文学的自觉时代”的争论,其症结仍在于文学的基本观念。撇 丌所谓“近代的文学眼光”是否就是鲁迅先生的文学立场这一问题不谈,至少可 以肯定的是,我们今天并非必得采取这一立场来判定汉赋的文学或非文学的性 质。因而,无论是通过将“自觉时代”的提前来肯定汉赋的文学价值,还是通过 延后以否定其文学价值的做法,都不具有真正的说服力。汉赋的文学性质应当在 更为明晰的文学观念的基础上,更为直接而内在地加以澄清,而这正是本文全篇 所力图尝试着去做的事情。下面将就我们追问汉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本质 内涵所具有的前提性理解作一个大概的陈述。 首先,我们是在王围维先生所峭“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高度上来谈论“作 为- ;l c b 文学体裁的汉赋”的。追问汉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本质内涵,也就是追 问汉赋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内在根据。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自序中写 道:“j , l - - 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 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蒋寅先生认为,“这种见 解是建立在丰富的文学史尤其是多种文学样式的嬗变上的,所以不太容易在叙事 文学尚未发达的唐代之前产生。而到元明以后,文学代兴之迹斑斑俱在,它就成 了人人能言的常谈。”据他考证,元代虞集即己发其先声,明代叶子奇、王思任, 清代李渔、顾彩、焦循等人都有过类似的议论。5 而我们之所以仍然特别倚重王 国维先生的论断,其一是因为王国维先生纯粹从文体嬗变的角度立论来谈文学的 代兴,可以说抓住了事情的根本,其二是因为他将汉赋与楚之骚、六朝之骈语、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等并列,不言而喻地肯定了汉赋作为一种体裁的文学价 值。 其次,我们想要提及的是钱钟书先生有关“诗分唐宋”的著名论断。钱先生 认为“诗分唐宋,唐诗复分初盛中晚,乃谈艺者之常言”,而他特别指出的有以 下四点:其一,“就诗论诗,正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 衰吻合”;其二,“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 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其三, “日唐日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日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 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丌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 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非但如此,且“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 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唐以前之汉、魏、六朝,虽 浑而未划,蕴而不发,亦未尝不可以此例之”;其四,“夫人禀性,各有偏至。 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有不期而然者”,所谓“格调之别,正本 性情”,而“性情虽主故常,亦能变运。岂日强生区别,划水难分:直恐白有异 同,抟沙不聚”。6 我们之所以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大段引述钱钟书先生的言论,是想借此点明本 文的论证所将依傍的几条重要的批评原则:其一,论诗赋之枢轴在于体裁自身的 迁衍变异,而不在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衰;其二,汉赋之“汉”与诗之“唐宋” 一样,“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汉赋之“汉”非仅指汉代之赋而言, 更确切地说,是指赋体所达到的最高成就而言,即就赋体之义例而苦:其三, 赋与诗,体裁与格调,皆本于性情,所谓“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因此, 本文特别注重从赋家之心、即赋家之情、即赋家之世界的“变运”中体会汉赋的 兴盛与流变。 此外,我们还想对本文所特别标举的“体裁”一词的基本用法作一种简便的 交待。我们所谓的“体裁”,首先意味着某种特定的审美经验的凝聚,正如德国 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所占“作品( 特指艺术作品引者注) 存在就是建立一个 世界”7 ,体裁的意义即在于与某种特定的审美经验的内在关联,在于始终朝向 和丌启着“一个世界”。一种体裁的生成,必定意味着一种特定类型的审美经验 的诞生即一个新“世界”的开启:而体裁一旦成熟,对此种体裁的运用,又必然 承诺着与其本质关联的某种审美经验或“世界”。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娩嫡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贾政命 宝玉、贾环、贾兰为“婉姬将军”林四娘各赋挽诗一首。曹雪芹令贾兰先成七绝、 贾环继成五律各一篇,独借宝玉之口道:“这个题目,似不称近体,须得古体, 或歌或行,长篇一首,方能肯切。”又借众人之口言道:“我说他( 指宝玉引 者注) 立意不同,每一题到手,必先度其体格宜与不宜,这便是老手妙法。这题 目名日婉姬词,且既有了序,此必是长篇歌行,方合体式。或拟温八叉击 瓯歌,或拟李长吉会稽歌,或拟白乐天长恨歌,或拟咏古词,半叙半议, 流利飘逸,始能尽妙。”s 且不论“宝玉”( 曹雪芹) 所拟歌行是否妥帖,单是“每一题到手,必先度 其体格宜与不宜”的这番议论,便蕴含着对于体裁之意义的极为深刻的理解,尽 管这种理解是以否定的形式展露出来的:文“题”之于体裁的先在限定。这里所 谓文“题”或“每一题”之“题”,绝不可一般地了解为“题目”或题材,而恰 恰关涉着上文所晚的“世界”或审美经验的特定类型。或者说,“老手妙法”为 文时,“一题到手”即对其所关涉的“世界”或审美经验的特定类型有所领会, 而此种领会的养成又与对特定体裁的谙习相关。倘若遭遇的是一种既成的诸种体 裁都无法范固的“题”材,那便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审美经验类型或一个新的“世 界”的涌现,对此种审美经验或“世界”的感性表达就意味着创制一种新的体裁。 正是本着刑于体裁的这种基本理解,我们认为,澄清汉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 的本质内涵的关键在于,如何内在地阐明汉赋所关涉的那个“世界”或审美经验 的特定类型的由来及其基本规定,并如何进而内在地阐明汉赋这一体裁当中诸种 面相、样式之间差异的情形与根据。 一传统的汉赋研究的常见方式及其基本困难 历史地讨论汉赋可以说是迄今为止的汉赋研究中最为根本的论说倾向之一。 历史性研究的基本目标在于求真,因而首先是将汉赋作为一个认知的对象来加以 把握的,以致关于汉赋的理解问题主要成了关于汉赋的源流与分类问题。具体而 言,历史地研究汉赋的基本途径有如下几种:或由源流以论汉赋,偏重一种关于 汉赋的发生学或社会学的研究;或山题材以论汉赋,偏重于从所谓表现内容的角 度对汉赋进行类似于文献学、目录学的分类研究;或由风格以论赋,偏重于由作 品的纯形式特征对汉赋进行分类研究。其中,第三种即所谓由风格论汉赋,看似 非历史地办即文学艺术地讨论汉赋,其实不然。因为这种看似文学艺术地讨论的 方式,常常潜在地向由源流论汉赋的方式转化,或者说依然常常是以对汉赋的源 流考辨为底蕴的,并且常常局限于对作品的纯形式因素( “体式”) 的源流进行考 辨。 历史地讨论汉赋的方式可谓由来已久,而众多的关于汉赋的现代研究著述都 未能脱其藩篱,故而这早拟就上述三种汉赋论说方式的基本类型略作分析,以期 显示此种历史的解释路径的基本困难,因而明了另辟解释蹊径的必要性。 ( 1 )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由渊源析赋之基型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可以说保存着迄今为止有关赋体的最早的、较为 系统的研究思路。对其中析赋义例的探询以及对此种义例的自觉遵从形成了由渊 源论赋体的种基本解释路径。9 除了诗作之外,诗赋略将赋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屈原赋”,属以唐勒、 宋玉、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王褒等一:十家,计赋作三百六十一篇:第二类“陆 贾赋”,属以枚皋、严助、朱买臣、司马迁、扬雄等二十一家,计赋作二百七十 四篇:第三类“孙卿赋”,属以秦时杂赋及李思、广川惠王刘越、贾充等二十五 家,计赋作一百三十六篇。在上述三类中,都按时间先后分次作家姓氏和赋作数 目,第四类则与此不同,而以作品的题材及数目为序,列“客主”、“杂行出及颂 德”等十二种,计赋作二卣三i ,三篇。 刘歆、班固分赋为四类,其内在根据是什么? 对此,前人多有揣测。但因所 录赋篇佚失殊多,义例澄清极为不易。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校雠通义汉志诗 赋第十五中慨叹道: 汉志分艺丈为六略,每略又各别为数种,每种始叙列为诸家;犹 如太玄之经,方州部家;大纲细目,互相维系,法至善也。每略各有 总叙,论辨流别,义至详也。惟诗赋一略,区为五种,而每种之后, 更无叙论,不知刘、班之所遗耶? 抑流传之脱简耶? 今观屈原赋二十 五篇以下,共二十家为一种;陆贾赋三篇以下,共二十一家为一种;孙 卿赋十篇以下,共二十五家为一种;各类相同,而区种有别,当e l 必有 其义例。今诸家之赋,十选八九,而叙论之说,阙焉无闻,非著录之遗憾 与? 若杂赋与杂歌诗二种,则署名既异,观者犹可辨别;第不如五略之有 叙录,更得详其源委耳。” 尽管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审慎念度,章学诚对汉志诗赋分类之义例还 是提出过一些具体的看法,认为“诗赋前三种之分家,不可考矣,其与后二种之 别类,甚晓然也。三种之赋,人自为篇,后世别集之体也。杂赋一种,不列专名, 而类叙为篇,后世总集之体也。歌诗一种,则诗之与赋,固当分体者也。” 近人章太炎、刘师培对章学诚所谓“不可考矣”的“诗赋前三种之分家”, 也提出了他们自己的推断,二人人者略近而微有不同: 七略次赋为四家:一日屈原赋,二日陆贾赋,三曰孙卿赋,四日 杂赋。屈原言情,孙卿效物,陆贾赋不可见,其属有朱建、严助、朱买臣 诸家,盖纵横之变也。“ 汉书艺文志叙诗赋为五种,而赋则析为四类:屈原以下二十家 为一类,陆贾以下二十一家为一类,荀卿以下二十五家为一类,客主赋以 下十二家为一类,而“班志”于区分之意,不注一词。近代校雠家,亦鲜 有讨论及此者。自吾观之,客主赋以下十二家,皆汉代之总集类也;余则 皆为分集。而分集之赋,复分三类:有写怀之赋( 即所谓言深思远,以达 一己之中情者也) ,有骋辞之赋( 即所谓纵笔所如,以才藻擅长者也) ,有 阐理之赋( 即所谓分析事物,以形容其精微者也) 。写怀之赋,屈原以下二 十家是也。骋辞之赋,陆贾以下二十一家是也。阐理之赋,荀卿以下二十 五家是也。写怀之赋,其源出于诗经;骋辞之赋,其源出于纵横家;阐 理之赋,其源出于儒、道两家。” 相比较而言,刘师培认为屈赋主抒情、陆赋主骋辞,实际上与章太炎的说法 相同,“所不同的是刘师培不以荀卿为“效物”之赋,而为“阐理之赋”,且认为 屈原、陆贾代表南方之文,荀卿代表北方之文。“但在左盒集书汉书艺文志 后中,他的提法则又几乎与章太炎之说完全相同了: 主客赋十二家,皆为总集,萃众作为一编,故姓氏未标,余均别集。其 区为三类者,盖屈平以下二十家,均缘情托兴之作也,体兼比兴,情为里而 物为表。陆贾以下二十一家,均骋辞之作也,聚事征材,旨诡而词肆。荀卿 以下二十五家,均指物类情之作也。侔色揣称,品物毕集,舍文而从质。此 古赋之大略。“ 章太炎、刘师培二人之说的主要困难集中在关于第二类即“陆贾赋之属”的 义例的分解上:“盖纵横之流为文赋,始于唐( 勒) 宋( 玉) 而盛于西汉,枚乘 七发,相如子虚上林等皆其著者”,故而若汉书艺文志本意在以陆 贾一类系之于纵横之流,则为何枚、马属第一类,扬雄反属第二类,而“以扬雄 赋与枚、马之作相较,扬雄与纵横家言为远,枚、马为近”。” 章、刘之后,于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之义例阐说最力者,首推当代学 者程千帆先生。 关于前三种分类,程千帆先生认为“屈、荀之作,初未定称。名之日赋,以 冠一三两种,后人为之。盖汉人白作,乃多称赋。屈原赋二十五篇以下二十家 为第一种,楚辞之属是也。今传楚辞,刘向所辑;而汉志独无其书。 盖即今之第一种赋耳”;“次则陆贾赋三篇以下二十一家为第二种。今多亡失,唯 扬雄之作独存。以今沦之,则汉赋之属。汉代赋家,或因循屈、宋,无所 变革,第一种中汉人诸作是也。或则入以纵横之风,一变楚臣之忠爱缠绵,从容 辞令;庄谐杂出,快意为主。此类之作是也。及其久也,乃夺楚辞之席而 为汉代辞赋之主流。志以紧次楚辞,非偶然也。再次则荀卿以下二十五 家,其书皆亡,可旁征者,荀予赋篇而已。”而“据赋篇以推荀赋,论 理虽弱,亦学者所不敢废也。”“夫赋篇文体,实介诗与楚辞之间。 是苟之诗,又曾入楚问俗。此种文体之产生,有由来矣。” 关于第四种“杂赋”。程干帆先生认为杂赋著录,今虽尽皆亡佚,“然依标目, 办有数事可征:皆无作者,则其一也。皆无年代,则其二也。皆署主题,则其三 也。多冠杂字,则其四也。”班、刘“既依作述源流,叙赋为屈原、陆贾、苟卿 以下三种,而民间所进,中秘所减,书简缺脱,篇章总杂者,亦所多有。其中当 不乏作者莫征,年代失考之作。又畴能析其源流,为之附丽? 然则首二事者,当 日著录之困难也。因噎废食,前哲致讥,既属秘书,安得无录。故唯有著为变 例,别录主题,以类相从,于凌乱之中,辟识别之径:或缘问对,或述情感,或 标技艺,或举自然,以及动植之文、谐隐之篇。取譬草木,区以别矣! 又以部次 未周,人代难详,乃多冠杂字,诏示来学。然则后二事者,当日匡救之方法 也。” 6 程于帆先生汉志诗赋略义例阐说较之章学诚以下其余论述的优胜处在 于: 其一,列举以“地域”、“时代”、“气息”( 如“楚气”、“齐气”,楚人多怨、 齐人谐隐等) 、“主题”( 如抒情、骋辞、效物等区分) 、“巨细”( 如近人姚振宗 条理以萄赋类为小赋) 、“声音”等为分类标准所存在的困难而 主张以源流作为前三种赋以类相从的根据。并据源流以证明淮南王群臣赋( 今存 招隐士一篇“即小山之流”,“实楚辞之遗响”) 入第一种,秦时杂 赋( “当是苟卿赋流支”,“杂”之义不同于“杂赋”之杂) 入第三种,并非如章 学诚所说是“以人次”、“以时次”,是“类例不通”,“概以意为出入”者。其说 既合于汉人治经讲求师法家法的学术传统,也深体刘、班“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的著录用心。“其二,对于众人皆含糊其词的第四类“杂赋”,能从虚( “无作者”、 “无年代”) 实( “皆署主题,多冠杂字”) 两面,推显至隐,发微阐幽,以现“当 日著录之困难”与“匡救之方法”,可谓通人之论。且持论稳重而灵活,不以今 骇古,如虽然赞同前三种与第四种赋类的分别,“或已具别集、总集之形”,但同 时认为“固不得谓前三种者别集,但可谓诗赋一略纂录之法,已隐有别集、总集 之雏形。然亦必非刘、班所著意如章氏( 指章学诚引者) 之说耳”;其三, 于| i 人释艺文志诗赋略近乎“死角”的扬马、乘皋分列于第一、第二类的 问题,也作出了较为合理而一贯的说明,“扬、马自来并称,所作形体又类,子 云盖亦自意文似相如;乘、皋父子,应亦无殊。而相如、枚乘,列第一种; 子云、枚皋列第二种。何邪? 以意度之,非有他故。相如尚有骚人绪风,子云则 无复其遗意矣。而据前引汉书皋传,以例乃父之作,则七发虽诡,状物 为多,未同传述皋制。此办可见。” 对于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义例的理解,尽管在细微处还存在着很多的 分歧,但上文的梳理表明由渊源析赋的确是其基本的取向。而这种取向在迄今为 止的汉赋研究当中有着巨大的影响,以至于离开对渊源的讨论便似乎无法展开关 于汉赋的批评与诠释。 ( 2 ) ( 昭明文选:由题材析赋之基型 如果说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杂赋”即是以题材论赋体之滥觞,但 诚如程千帆先生所说毕竟是由“当r 著录之困难”而生的“匡救之方法”。而在 昭明文选中,以题材为依据,对赋作进行分类整理,则完全是一种自觉地有 意为之之事。 文选分赋体为十五类:京都、郊祀、耕藉、畋猎、纪行、游览、宫殿、 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情。后世继承这种分类方式的有: 宋李畸文苑英华,分赋为四十六类:天象、岁时、地理、水、帝德、京都、 邑居、宫室、苑囿、朝会、襁祀、郊、大礼、行幸、讽谕、儒学、军旅、治道、 耕藉、阳、农、乐、钟鼓、杂技、饮食、符瑞、人事、志道、志、射博弈、工艺、 器用、服章、书图、宝、丝帛、舟车、薪火、畋渔、道释、纪行、游览、哀伤、 鸟兽、虫鱼、草木。每类之下,或有子目,或无子目,极为繁琐。姚铉唐文粹, 分赋为十七类:宫殿、京都、郊庙、符宝、象纬、阅武、誓师、海、名山、花卉 草木、鸟兽昆虫、古器、物景、决疑、修身、哀乐愁思、梦。清陈元龙历代赋 汇,分正集、外集、逸句、补遗四部。首标天象、岁时、地理、都邑、治道、 典礼、祯祥、临幸、苋狩、文学、武功、性道、农桑、宫殿、室宇、器用、舟车、 音乐、玉帛、服饰、饮食、书画、巧艺、仙释、览古、寓言、草木、花果、鸟兽、 鳞虫三十类;次分言志、怀思、行旅、旷达、美丽、讽谕、情感、人事八类,合 共三十八类。专收清代赋作的清道光年间张维城所编分类赋学鸡跖集,分赋 为三十大部:天文、岁时、地理、宫室、帝治、仕宦、性道、人品、文学、文具、 武各、i l l 0 、乐制、农桑、技艺、人事、释道、服用、器用、珍宝、饮馔、草、 木、花木、花草、果、岛、兽、水族、虫豸。每部之下,又分列若干细目。如“文 学部第九”下载:书籍、碑帖、文、诗、词赋、勤学、博学、书法等;“人事部 第十六”下载:形体、壮志、早惠、交际、思慕、游览、送别、感愤、梦寐、人 事杂载等。 由上可见,以题材分类是历代主要赋集所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且后出转繁。 这一方面体现了文选分赋体例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也招致了后世学者的强 烈批评。如宋吴子良林下偶谈批评文选骚赋析分之不当:“太史公日: 离骚者,遭忧也。离,训遭;骚,训忧,屈原以此命名,其文则赋也,故班 固艺文志有屈原赋二十五篇,梁昭明集文选,不供归赋门而别名之日骚, 后人沿袭,皆以骚称,可谓无义,篇题名义且不知,况文乎? ”“苏东坡志林 批评其作家、作品选材不精:“舟中读文选,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齐梁 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文选序斯可见矣。今观渊明集,可喜者甚多, 而独取数首,以知其余人忽遗者多矣。渊明作闲情赋,谓国风好色而不淫者, 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 而统大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也。”清俞樾 第一楼丛书之九湖楼笔谈卷六批评其分类标目不确:“文选一书,辞 章家奉为准绳,乃其体例,实多可议,如赋、诗宜以时代为次,多为标目,反或 拘牵,且特立耕藉一目,而所录止潘安仁藉田赋一首:特立论文一目,而所 录止陆士衡文赋一首,然则耕藉即潘赋之正名,论文乃陆赋之本意? 题酊立 题,犹屋上架屋矣。又如风、月、雪赋之物色,义既不通,而秋兴 一赋,又非其伦,斯亦义例之未安者乎? ” 而在诸批评中,苦辞最为激烈者,当数清代古文家姚鼐。古文辞类纂序辞 赋类云:“汉世校书有辞赋略,其所刻者甚当。昭明太子文选,分体碎杂, 其立名多可笑者。后之编集者,或不知其陋而仍之。” 香港中文大学杨利成先生激于姚鼐“分体碎杂,立名可笑”之断语太重,特 撰( 昭明文选 赋体分类初探”一文为其辩驳。杨利成先生的核心论点是:文 选分类方式的由来,除了受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杂赋“别录主题,以类 相从”的启发外,最为根本的渊源在于魏晋以来目录学的发展及类书的编撰。例 如后世视为文学创作总目录之滥觞的杂撰文章家集叙十卷,就出自晋中经 书目的编者苟厨之手。此外,据其考证,东晋李充、宋谢灵运、梁任防等都既编 有目录、又编有文集,可见二者关系之密切,而目录的分类对于文集的分类当有 一定程度的影响。杨利成先生还特地将大量取材于六朝类书而撰成的艺文类聚 之分部同昭明文选之赋体分类相对照,发现分类名目,十分接近。在此基础 上,他力陈殷钧( 不仅编有图书综目梁天监六年四部书目录,还编有艺术品 专门目录) ,刘杏( 除编撰古今四部书目、寿光书苑、华林遍略外,还 助目录学家阮孝绪编有七录及古今书最) 与昭明文选编撰之间关系 密切。总之,是要证明昭明文选的赋体分类并非无来历、无根据,而是以魏 晋以来目录学及类书编撰的大量经验为依托,当不至于如姚鼐所言的“分体杂碎, 立名可笑”。 而在我们看来,杨利成先生的辩护恰不足以抵消姚鼐等人的批评,并为本文 的论旨提供了较有力的佐证。由于姚鼐的批评来自一种文学而非文献学的视角, 诚如俞樾所言:“赋、诗宜以时代为次,多为标目,反或拘牵。”因而即便如杨利 成先生所考证的,昭明文选之赋体析分确有其目录学与类书编撰经验为基础, 恰恰表明其析分方式的文献学性质,而此种对蜮体的文献学把握方式又恰恰使赋 之为赋的整体文学性质在“碎杂”的分类消隐不显。 ( 3 ) 古赋辨体:由体式析赋之基型 由体式分析赋作,肇自元代祝尧古赋辨体。全书共十卷,由两部分构成。 前八卷“正录”,编选荀卿、屈原以下至宋人洪舜俞等三十五人的作品共七十篇, 依时代顺序分次归类,每类各有序论综述一一代赋体衍变的轨辙;在作者及篇章题 下,附缀解说,举陈优劣所在,点拨写作古赋所当取鉴之处。后二卷为“外录”, 编纂形式和“f 录”相似,选载了三十一人共四十七篇“有韵之文”,分别隶属 于骚、辞、文、操、歌五大体之内。外录的编排,意以反映楚辞衣披后世的 余响。 “由今之体以复古之体”是祝尧编纂古赋辨体的宗旨,“祖骚而宗 汉”为实践向古体回归的途径。因此,其所谓“辨体”的含义为:因时代之高下 9 而论其述作之不同,因体制之沿革而要其指归之当一。也即“外录”总序中所说: “赋体之流,固当辨其异;赋体之源,又当辨其同。异同两辨,则其义始尽,其 体始明。”但古赋辨体最具成就,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方面则在“辨异”的一 面,即依体式不同对历代赋作进行分段研究的方向。 祝尧将元以前的赋分为“楚辞”、“两汉”、“三国六朝”、“唐”和“宋”五体, 认为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屈原本诗之义创制的一种新体式,“初不正 名日赋,然赋之义实居多焉”,其特点是“情形于辞而其意思高远,辞合于理而 旨趣深长”;“两汉体”则是汉代赋家“专耿诗中赋之一义以为赋,又取骚 中赡丽之辞以为辞”而形成的一种体式,包括“俯就骚律”的贾谊赋,“长于叙 事”和“长于说理”的司马相如、土褒和扬雄赋,虽有辞长情昧或理长辞略的欠 缺,但上林,两都、长门等代表赋作,“古诗之义犹有存而或可则”;“三 国六朝体”追求的则是“刊陈落腐,而惟恐一语末新:搜奇摘艳,而惟恐一字未 巧;抽黄堆白,而惟恐一联未偶;回声揣病,而惟恐一韵未协”,故而形成一种 “辞愈工则情愈短,情愈短则味愈浅,味愈浅则体愈下”的状况,虽然其间陆机 叹逝、张华鹪鹩、潘岳秋兴、鲍照芜城等赋被认为“犹得古诗之 余情”;“唐体”则沿“三国六朝体”的余绪,于务进干名,声律大盛之时,“句 中拘对偶以趋时,字中揣声病以避时忌”,律盛古衰,甚或用血、七言诗句或四、 六偶对入赋,专尚辞而失于情;“宋体”包括俳体和文体两种基本形式,“一方面 是进二】二赋体为方语而切对,有双关体、四六体、声律体,至宋变极,源远根深, 塞之不易;另一方面是恶俳就文,专以议理为体。” 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对赋体的分类多取祝尧之说,并于“宋体”之后, 更列“元”与“国朝”两体。而徐师曾于赋的分析虽也多取祝尧之洗,但已彻底 弃其时代名称不用,而代之以形式特点,在历述先秦至元赋作演变之后,分赋为 四体:古赋、俳赋、文赋、律赋。徐氏此说一出,后之效尤者纷起。诚如清代王 芑孙读赋卮言所言:“唐以前无古赋、俳赋、律赋、文赋之名,今既灿陈, 不得不假此分目。”孙梅四六丛话( 于“古赋”中别出“骚赋”,共分古、骚、 骈、律、文五类) ,陆菜历朝赋格( 将律体归入骈体,分赋为文、骚和骈三格) , 林联桂见星庐赋话( 凶循“四类”之说,而于“古赋”类中又细分出文赋、 骚赋和骈赋三种) 等大都不出徐师曾的区划范围。近代学者如丘琼荪诗赋词曲 概论( 先分古、俳、文、律,又于“古赋”分骚赋、汉赋) ,同本学者铃木虎雄 赋史大要( 分赋为骚、辞、俳、文、八股等六体) ,现代学者马积高赋史 ( 先分“骚体”、“文体”、“诗体”三大类,又于“文体”中划出“逞辞大赋”、 “骈赋”、“律赋”和“新文赋”四种) ,万光治汉赋通论( 以四言体、骚体和 散体来分汉赋) 等都属于此种以形式特点析分赋体的方式。 由以上的讨论可知,前人对赋体的分析,绝大多数皆局限于对赋体的分类把 握,而分类之途有三,或以作家之间的渊源流变为线索归类整理,或以作品之内 容题材为限分门别类:或以作品的艺术特征或者说形式特征为据析派分体。而后 者实际上又与第一种以渊源流变分类方式相合,因为讨论作品的形式特征常离不 开对赋体创作的渊源时变的分析,由此这种看似从艺术风格入手的把握方式又转 变为历史学一社会学的分析方式了。总而言之,尽管前人不乏把握汉赋创作之艺 术品格的努力和愿望,但其结果却往往归结到对汉赋作品形式因素的源流分辨和 所谓题材内容的归纳。这种路径在根本上限制了通达汉赋之为汉赋的文学性质的 可能性。尽管对赋体创作的源流辨析,内容、形式分析绝非毫无意义,因为对文 学史料进行精深的辨析应当是文学研究的坚实基础,但依美国学者韦勒克文学 理论一书的分判,此种辨析仍从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或虚假的“内部研究”。 因此,在此种辨析之| i 或之上须有一种对汉赋之为汉赋的整体性理解,否则根本 无法展现汉赋与其前源和后流的根本差异,无法况明汉赋所运用的形式一内容与 其他类型的作品以及其他时代的同“类”作品对相关形式一内容因素运用的差别。 由此,我们必须另辟。种从整体上把握汉赋之艺术特征的批评路径。而文 心雕龙的文体观念为此种批评路径的开辟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二 文j 乜雕龙的文体观之为汉赋诠释的基本视野 一般认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始予刘向别录、刘歆七略与班 固汉书艺文志,而文体辨析在汉末之后方始普遍展丌,盖因“文章各体, 至东汉而大备。汉魏之际,文家承其体式,故辨别文体,其说不淆。”2 8 傅刚汉 魏六朝文体辨析的学术渊源一文认为“文体辨析有三个基本内容,一是辨文体 的类别,每一文体都有自己的特性,诗自不同于赋,而颂与赞也各有异;二是辨 文体的风格,所谓诗缘情以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文赋) ;三是辨文体的源 流。”而上一节我们的讨论表明,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萧统昭明 文选、祝尧古赋辨体恰恰相当于从上述三个方面( 渊源或源流、题材或类 别、体式或风格) 对赋体展开的论述。而在我们看来,上述三种途径都算不上是 对赋之为赋在“体”上的把握,毋宁说是以渊源、题材或体式为根据对赋体的分 “类”把握。因而从根本上来说,是关于赋的“辨类”,而非“辨体”。那么,怎 样才算得上是从“体”上对赋或汉赋的把握方式呢? 如何获得这样一种整体性的 诠释视野呢? 这便是我们转而讨论文心雕龙的“文体”观的缘由。 ( 1 ) 两种“文体”观念之争 一般所谓“文体”,指狭义的“体裁”概念,即“文学作品的种类和样式, 它是文学作品形象塑造、结构安排、语言作用等方面呈现的表现形态,是文学形 式的要素之一”。”这种“体裁”概念通常与所谓的“题材”、“风格”相对,“五 四”之后,国内文学理论界普遍采用的是由西方文章分类引入的诗歌、散文、小 说、戏剧“四分法”。樊德三先生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一书便是在“四分法” 的基础上来理解和界定所谓中国古代的“文体”观念的,认为“纵观我国古代文 体发展演变史,尽管名目繁多,但是归纳起来,主要则是诗、赋、词、散文、小 说、戏曲的大类。前三类可以统归于韵文,也可以总称诗歌,其他类多数是它们 的派生样式。“落实到对文心雕龙的理解上,即认为从明诗到书记 二十篇为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共三十三类。这也是学界对文心雕龙文体 论的通行看法。如被收入2 0 世纪中国学术文存( 陈平原主编) 之文心雕龙 研究卷( 张少康编) 的穆克宏先生刘勰的文体论初探一文就代表着这种通 行的理解。 与此不同,徐复观先生在 的文体论及 浅论( 共 七篇) 等文章中,:力辟上述通行的“文体”观念,认为将“文体”混淆为“文 类”是现代文心雕龙研究中的“一个必须打开的死结”。”徐复观先生所谓的 1 2 “文体”是指“文学中的形相,在英国、法国一般称之为s t y l e ,而在中国则称 之为文体。”文体的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表征着一个作品的统一性,是文学之为 文学的根据所在。因为“文学的特性,须通过文体的观念始易表达出来。所以文 体论乃文学批评鉴赏之中心课题,亦系文心雕龙之中心课题”,而所谓“文 学的自觉,同时必表现为文体的自觉”。因此在他看来,文体观念的提出,恐怕 也就是在“把文学从作为道德、政治手段的附属地位解放出来,而承认其有独立 价值从而标志着文学自觉的典论沧文中。” 曹丕典论论文云:“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一般以“奏议”、“书论”、“铭 诔”、“诗赋”等所谓“四科”为体,如上文提到的樊德三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 原理以及穆克宏先生的刘勰的文体沦初探等都持这种观点。而徐复观先生 认为,六朝以来的文体观念中所谓的“体”却并非指此处的“奏议”、“书论”、 “铭诔”、“诗赋”等为言,曹丕所谓“唯通才能备其体”之“体”当指“雅”、 “理”、“实”、“丽”等四种文体风格而言。徐复观先生还证之以陆机文赋( “体 有万殊”、“其为体也屡迁”、“混妍媸而为体”等) 、挚虞文章流别论( “曲折 尽体”、“哀辞之体,以哀痛为主”等)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 “自汉至魏 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 仲宣以气质为体”) 、梁简文帝与湘东王萧绎书( “比见京师文体,懦钝殊常”) , 刘孝绰昭明太子集序( “窃以属文之体,鲜能周备”)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 传论( “今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为论,略有三体”) 、江淹杂体诗序( “夫 楚谣汉风,既非一骨;魏制晋造,固亦二体”) 、庾信赵国公集序( “自魏建安 之未,晋太康以来,雕虫篆刻,其体三变”) 等,认为其中所谓的“体”或“文 体”,以及钟嵘诗品和文心雕龙中的“文体”一词“无不指文学中的艺 术性的形相”。”但在徐复观先生看来,“自唐代古文运动以后,文体之观念日趋 模糊,明代则竟误以文类为文体,遂致现代中日两国研究文学史者,每提及文 心雕龙之文体论时,辄踵谬承讹,与原意相出入,此不特妨碍对原书之研究, 且亦易引起一般文学批评鉴赏上之混乱。”有鉴于此,徐复观先生乃发愤著述, 以期“一复文体一词含义之旧,并将原书头绪纷繁之文体论,稍加疏导条贯, 使读是书者能得其统宗,且进而窥古今文学发展之迹,通中西文学理论之邮,为 建立中国之文体论作一奠基尝试。” 这罩暂且撇丌徐复观先生对文心雕龙“文体”观的具体分析不谈( 有待 下文详述) ,而先来考察一下他所由以立论的基础,即“文类”与“文体”之分。 我们发现,徐复观先生的谈论大体卜是以西方文论中有关“文学的类型”和“文 体风格”的区分为根据的。在他看来,“中国文章中之所谓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山西书法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 保险经纪委托合同协议书范本8篇
- 烘焙专业试题及答案解析
- 心电专业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危急重症三基试题及答案
- 电竞专业试题及答案
- 儿科护理学真题及答案
- 机械专业选择试题及答案
- 烧结工专业试题及答案
- 化学专业试题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脚手架租赁合同3篇
- 2025年下半年安徽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企业社会公开招聘22名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度企事业单位办公家具采购合同
- 2025福建厦门市公安局同安分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50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巴彦淖尔教师招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四川省建筑安全员A证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国家统计局济宁调查队城镇公益性岗位招聘3人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5463.3-2025非金属矿产品词汇第3部分:石膏
- 2025至2030中国漂白粉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评估报告
- 农药包装废弃物培训课件
- 无人机检测与维护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