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青少年学生的自尊、自我和谐和网络关系的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青少年学生的自尊、自我和谐和网络关系的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青少年学生的自尊、自我和谐和网络关系的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青少年学生的自尊、自我和谐和网络关系的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青少年学生的自尊、自我和谐和网络关系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少年学生的自尊、自我和谐与网络关系的研究 内容提要 本研究采用量表法对10 4 名从未上网的学生,l3 1 名偶尔上网和12 0 名 经常上网的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及自我和谐进行比较,借此考察青少年学生的 心理特点。结果表明,上网次数不同的青少年学生在自尊和自我和谐没有差 异。为了进一步研究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又将学生分为经常上网、偶尔上网、 不上网三类分别来研究:经常上网学生自我和谐在学校、年级都存在极显著 差异,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在学校、年级、性别存在极显著差异,自尊和自 我和谐的灵活性和刻板性两个维度在学校、年龄、性别都没有差异;偶尔上 网学生,自我和谐及各维度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自尊在学校和年级不存在 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不上网学生自我和谐及各维度都不存 在显著性差异,自尊在年级和性别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自尊在学校上有显著 性差异。研究还做了上网次数不同的三类学生自尊和自我和谐之闻的相关和 回归分析。f 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应该总结和辩证的反思网络问题,使网络成为 可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教育中针对学生是否接触网络的差异分 别不同的引导。, 关键词:网络自尊自我和谐 r e s e a r c ho t l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t h ey o u t h s s e l f - e s t e e ma n d s e l f - h a r m o n y a n dt h en e t s y n o p s i s t h i sr e s e a r c ha t t e m p t st oj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y o u n gs t u d e n t sb a s e do na q u a n t i t a t i v ec o m p a r i s o n o ft h es e l f - e s t e e m a n ds e l f - h a r m o n yo f1 0 4n o n i n t e r n e tu s e r s 1 3 1o c c a s i o n a i i n t e r n e tu s e r s a n d12 0r e g u l a ru s e r sa m o n gt h ey o u n gs t u d e n t s t h er e s e a r c hi n d i c a t e s t h a ty o u n gs t u d e n t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f r e q u e n c i e so fi n t e r n e ts u r f l n gd on o t s h o wa 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i nt e r m so fs e l f - e s t e e ma n ds e l f - h a r m o n y t o f u r t h e r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t h ei n t e r n e to nt h es t u d e n t s af u r t h e r r e s e a r c hi sc o n d u c t e db yb r e a k i n gt h es t u d e n t si n t ot h r e eg r o u p s f r e q u e n ti n t e m e tu s e r s o c c a s i e n a i = i n t e m e tu s e r sa n d n o n - i n t e m e tu s e r s t h er e s u l ti n d i c a t e st h a tt h es e i f - h a r m o n yo ff r e q u e n ti n t e r n e tu s e r ss h o w s a s h a r pd i f f e r e n c ei nt e r n l so fs c h o o ia n dg r a d e t h es e l fa n d t h e u n h a r m o n y o fs h o wa s h a r p d i f f e r e n c ei nt e r m so fs c h o o l ,g r a d ea n ds e x , a n dt h a tt h es e l f - e s t e e ma n dt h et w od i m e n s i o n t h ef l e x i b i l i t ya n dr i g i d i t y o fs e l f - h a r m o n ys h o wn od i f f e r e n c ei nt e r m so f s c h o o l 。a g ea n ds e x :t h e s e l f - h a r m o n ya n d a l id i m e n s i o n so fo c c a s i o n a i | n t e m e tu s e r ss h o wn o 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t h es e l f - e s t e e mo fo c c a s i o n a i i n t e r n e tu s e r ss h o w n o 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i nt e r m s o fs c h o o ia n d g r a d eb u ts h o w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i nt e r m so fs e x :t h es e l f - h a r m o n ya n da l ld i m e n s i o n so ft h e n o n i n t e m e tu s e r ss h o wn o 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t h es e l f - e s t e e mo ft h e n o n - i n t e m e tu s e r ss h o wn o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i nt e r m so fg r a d ea n ds e x a n dt h es e l f - e s t e e mo ft h en o n - i n t e m e tu s e r ss h o w s i g n i f i c a n td l i f e r e n c ei n t e r m so fs c h 0 0 1 t h er e s e a r c ha l s oi n c l u d e sr e l a t e da n d r e g r e s s i o n a n a l y s i so ft h es e i f - e s t e e ma n ds e l f - h a r m o n yo ft h es t u d e n t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i n t e r n e ta c c e s s t h er e s u l t so ft h er e s e a r c hp r o m p tu s - t os u m m a r i z ea n d r e t i e c td i a l e c t i c a l l yo ni n t e r n e ti s s u e s s ot h a tt h ei n t e r n e tw i l ib e c o m ea f a c t o r c o n t r i b u t i n gt ot h em e n t a i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s t u d e n t sa n dw ec a n t a k ed i f f e r e n ta p p r o a c h e st og u i d ed i f f e r e n ts t u d e n t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i n t e m e t a c c e s s k e y w o r d s :n e ts e l f - e s t e e m s e l f - h a r m o n y 2 1 、引言 1 1 研究目的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 式和工作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教育和学习。在 我国上网的计算机约有1 6 1 3 万台,上网人数达4 5 8 0 万人,网络越来越广 泛地以独特的方式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也触及并动摇着传 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根基,给教育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发教育者们教 育观念的深层嬗变。国内外的教育者们纷纷注意到网络空间给人们的伦理 道德、知识领域等的影响,伴随着网络的普及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应该值得 我们的思考和关注,对此,我们应该及早认识并更新教育观以适应信息时 代的新要求,寻找教育自身的发展和准确定位。近几年来对网络的研究持 续不衰,尤其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现有 关于网络对人们影响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经济和技术的层面入手 来探讨,然而我们知道学生的心理也是我们现在日益重视的问题,但是这 方面的研究并没有被提到相应的日程上来,而且既有的研究基本都停留在 理论的探讨,实证的研究极少,本论文的研究试图从实证的角度来对网络 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提出一些看法。 社会公众对青少年在网络的心理和行为的了解不够,笔者认为网络 对心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青少年网民的发展呈现线性增长态势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1 1 第十次统计调查,1 9 9 7 年上网人数只有 6 2 万人,1 9 9 8 达1 17 2 万,到2 0 0 2 年7 月达4 5 8 0 万,中学生占2 6 2 , 而1 8 岁以下的青少年达1 6 3 ,我国上网用户人数一直保持强劲增长趋势, 尤其1 8 岁以下网民增长显著,由2 0 0 0 年2 4 增至1 6 3 ,随着校园网建 设及各种网校兴起,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逐步以“参与人”的角色体现其 在网络社会的主体地位,成为网络及与之相关技术的重要创造者和主要享 用者。他们在接触网络后改变了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通过网 络获取信息、参与社会、完善自我观念、实现自我价值,这样庞大的学生 群体参与网络后心理是否发生变化是相当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抓好青少 年学生上网状况的研究调查极其重要 其次信息素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对这两 者的研究符合国家培养人才的形势要求。 陈至立部长在面向2 1 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中的发言强调“通过 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 越式发展,从而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宝贵的人力资源。”由此可见 网络作为新的社会文明的载体,已经成为现代青少年掌握必备的现代信患 科学技术的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关注一位学生的发展,要 使学生在学 - j 过程中获得自尊、价值观及各种心理素质的发展,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 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心理教育问题也成为青少年 学生深受关注的重要问题。从这些国家教育形式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网 络教育和心理教育都成为我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这两者是相当值得重 点研究的问题。 第三,学校教育者应该认识到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及新时期社会变 化的特点,结合实际现状研究新的工作导向。 现代信息社会急剧变迁,传统文化失序,行为规范紊乱,这增添了 成长中青少年学生心理成熟的困难,青少年时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社会化 形成期,在这个时期经历着人生成长中的狂飙期,各种心理因素都处于发 展的关键时期,正处于自我一社会张力内化阶段,因此把握好这使其青少 年的心理特点相当重要。从社会变化的特点分析,以往传统的心理形成是 单向的适应,而现行社会健康的心理是双向的调适,个体除了要适应环境 要求之外,还要主动去调适环境,才能保持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逐步 实现个体社会化。在当代个体社会化的成长历程中,发生作用的环境不断 在变化,我们不可忽视网络的作用。网络是现代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新 生事物,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正以其独特的影响力 量冲击和影响着人们既定的心理体系,它是远离传统文化的全新理念,这 种途径使人们有效了解社会,分享经验,促使人们从更广泛的意义接受社 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学生在青春期个体成长阶段不满足于传统 的学校教育模式,他们把价值实现的方式自主地转向网络这种先进的方式 寻求潜能的发挥,从而和社会要求相一致,找到正确的自我定位。教育者 应该探索当前学生心理发展中学校教育如何与网络建设接轨,适应新形势 的要求,在引导学生时针对网络的影响作用选择妥切的教育方式。因此网 络这种促使学生个体心理社会化顺利完成的非正式社会教化手段是值得研 究的热点。 可见,网络与学生心理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经常上网的学 生与没有上网的学生相比,能在操作电脑的实践中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所 接受的信息也较为丰富繁杂,接受来自各方的冲击力量比没有上网的学生 更强烈,那么这部分的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呢? 据了解有不少学 校完全禁止学生上网,这样的规定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 这样的问题 显然没有引起网络建设者的足够重视,学校教师和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也就 忽略了,本课题试图在这一问题上作一番努力一一以从不上网、偶尔上网、 经常上网三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考察三类学生在心理特征是否 由于网络这一媒介而产生差异? 为了探讨网络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了人格发展最重要的因 素一一自尊及自我和谐为研究的突破口来考察网络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以 期为今后如何对待网络提供依据和参考。 1 2 相关研究概述 1 2 1 自尊 青少年时期的自尊向来是心理学者研究的重点。自尊在国际心理学界 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并创建了自尊国际协会,自尊研究学者达 成共识,一致认为个体心理成长过程中健康的自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 尊是青少年学生参与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当今社会中,自尊感的生存 价值愈发显得显著,若要适应日益复杂的、挑战、竞争的世界,人们必须具 备自尊感。( 2 】” 自尊的水平在每个人的身上是长期恒定的,一般认为自尊是人们重视、 赞赏自己的程度,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自我对社会主 体( 包括群体和他人) 以及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是稳 定的人格倾向,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一种弥散性影响,与健康 人格有密切关系。自尊的构成 3 包含自我效力( 相信自己面对生活挑战的 自信意识和成功的期盼) 和自爱( 肯定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利的意识和对 自我价值的肯定) 。在本文自尊指的是整体上个体对自己的积极或者消极 的态度,即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 自尊的研究由来已久,事实上心理学者对自尊问题的研究工作所涉 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首先个体成功与抱负直接影响着自尊水平。自尊建立在个人对自己 的品质特别是那些对实现自身价值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品质的评价过程基础 上的。詹姆斯( w j a m e s ) 【4 】是研究自尊的先驱,他提出了经典公式自尊= 成功抱负,成功和报负是影响自尊的重要因素自尊与个体在某些重要领 域能力的相关程度远超不重要领域,如果个人关注某些他可望获得成功的 领域,并能胜任且成绩斐然,那么就能获得高自尊,如不能达到自己所期 望的目标,则导致低自尊的产生,如果个体认为某些领域缺乏胜任和能力 对自己并不重要,就不会对自尊产生有害的影响。而后哈特( h a r t e r ) 和 h i g g i n s 5 】等又进行研究验证了这些观点,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重要领域 的能力与自尊有高度相关,相关程度远远超过不重要领域能力与自尊的相 关,也就是当个体对某些领域重要性的评价越低在该领域的能力的判断的 不一致越大,个体的自尊越低。 2 、其次,研究者认为自尊水平与社会支持程度有密切相关。 自尊是一种社会的建构,源于与社会的关系,个体的自尊来源于“镜 中自我”在个体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时,他人的看法就像一面镜子,个体在 社会交往中设想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从中摄取自己的形象从而形成自尊, 简言之,m e a d 认为个体的自尊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自尊只能 在社会群体中形成,一旦他人对自我高度重视,个体就拥有高自尊。来自 他人积极的关注如赞许等社会支持是决定自尊的关键因素,个体在社会化 过程中不断接受来自社会价值标准并内化为自我概念,哈特还从父母、教 师、同学和亲密朋友的支持源来研究社会支持程度与自尊的高度相关 ( r = 5 0 一6 5 ) ,即觉察到越多的社会支持,人的自尊水平越高。不同自尊水 平的人在具体自我评价上普遍存在显著差异,人的自尊由在某些重要领域 的自我评价所决定,居于高期望领域的成功直接影响了自尊水平,自尊水 平高的人在具体自我评价中得分就越高。高自尊的人存在向上性的动机, 选择比自己优秀的人作为比较对象,追求高水平社会要求的完美的被试也 表现出低自尊,也就是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保护倾 向。从库利( c h c 0 0 1 e y ) 和米德( g m e a d ) 6 】首先提出了以上观点。于海 霞 7 】用s e s 量表调查了自尊与自我评价的关系也进一步验证了以上观点。 3 、引起或伴随抑郁情绪的认知因素引发个人表现出低自尊。研究表明 个体获得消极的评价时,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而诸如消沉和抑郁沮丧等消极 情绪与自尊有高度相关( r = 0 7 2 0 8 0 ) ,导致负面情绪状态的青少年就会 产生低自尊 8 】。赵崇莲、李宗翰的研究认为自尊与自我保护之间存在显 著相关,高自尊的人具有增加自我危机概率的负效应,高自尊的个体在对 自己非常有利的自我概念遭到他人攻击时,优越观念产生自我危机而导致 攻击,旨在避免减低自我概念。 4 、自尊的发展受文化背景和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林崇德教授 曾描述青少年的倾向,他们不仅自己尊重自己,也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希 望自己获得社会认可,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当社会评价与自己需要相一 致时,会产生积极情感,反之就会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而这些社会评价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者对这些研究很感兴趣,他们从实证角度对青少年学生自尊与 学校类型、年级、学业水平、性别等文化背景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 黄希庭 9 】研究结果表明重点中学自尊显著高于非重点中学学生。中学 男女学生在一般自我价值感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还表明在中学生群体里, 社会趋向的自尊感随年级增高而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刘明【1 0 】用s e s 量表研究了自尊水平与学业和人际成败归因之间的关 系,优差生自尊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高自尊水平与学业、人际关系9 3 因方 式的关系表明:高自尊学生把学业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内在能力水平;不同 ! 学生的人际成功9 3 因于努力和运气维度存在显著差异,高自尊学生把人际 成败归因于努力结果,低自尊水平学生则把失败归因于外在的不可控制的 结果。这些结果说明学生自我发展期望与发展动力水平及社会关系的感受 4 有复杂关系 f e i n g g o l d 1 1 】曾在1 9 9 4 年对人格的性别差异研究进行了分析,得出男 性自尊略高于女生的结论。我国顾海根对师范生自尊的影响研究再次证实 了这一结果。可见自尊受性别因素的影响。 总之对自尊进行了深入研究的结果反映了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青少年 自尊有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自尊作为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特质,也是心理学者的研 究热点,个体的行为与自尊之间存在一个持续的反馈信息系统,自尊与价 值也可以使我们应付生活挑战,抓住机遇,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并实现自 身的价值。它能够作为网络对人的影响的重要因子,因此,本文选取自尊 为研究的变量之一。 1 2 2 自我和谐 青少年是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要顺利渡过心理社会的狂飙期,存在 相当多的困扰和压力,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的 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是特别值得重视的阶段, 自我和谐是心理学家对青少年研究的热点。 自我和谐事实上说明青年期心理社会发展的中心的整合结构。青少年 在成长历程中不断自我探求,要求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 位,不断尝试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与社会需要相一致的存在方式, 这时的青少年在个人的现在与将来、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不断磨合,因此 内部需要与外部要求之间容易形成心理冲突,一旦变化的自我和发展的自 我间的冲突解决,结果就是寻找到自我的一致,完善自我“在人生,有一 个悬空的自然时期青年,真象一个表演空中飞人的马戏团员,他必须放 开他安全把握着的儿童期而荡过去牢牢抓住成年期,在沉住气的间隙要靠 过去与未来的联系,靠它必须放过去的一些人将来那些要接受它的人的可 靠性”【1 2 】,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青少年过渡期的关键和自我和谐状态的 重要性,它意味着个体确立了自我统一,就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 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思想和价值 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因此心理学者非常重视青 年期的自我和谐的问题,就此问题分别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总结出关于自我和谐比较普遍的看法认 为: i 自我和谐是具有多重属性和特征的复杂的社会心理结构内部各元素 之间的整合。 自我和谐是自我概念各个具体的成分多重属性和特征的整合与重构, :恳有复杂的社会心理结构的自我各元素在人格发展中的功能,自我和谐包 含自我的意识方面,是自我的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自我的成熟,最终心理 发展成熟的标志就是自我和谐。 心理学家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社会自我概念结 构模型和身体自我概念结构模型。威廉詹姆斯提出自我和谐是物质、精神、 社会和纯粹的我的和谐统一。霍妮提出人的发展使得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相接轨,当个体为逃避冲突而脱离自我就造成自我不和谐。罗杰斯 ( c r o g e r s ) 13 提出自我和谐是实际的我、理想的我和社会的我三者 的一致或接近,如果三者之间差距太大,他认为个体能维持自我知觉的一 致性,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的机能,个体所采取的行动大多数与其 自我观念相一致( s e l f c o n s is t e n c ya n dc o n g r u e n c e ) ,每个个体都生活 在一个“以他为中心的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这个经验世界决定个体的行 为,如果个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 纷扰,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和社会的我差距就会变大,个体的自我会因适 应不良面临分裂的危险,呈现不和谐的状态。罗杰斯认为每个个体生活的 经验世界包含对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评价、自我一致性和无助感等,他所产 生的症状更多的反应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也就是当个体在社会生活中, 迫于他人或社会价值条件而拒绝对自己经验的自我评价,而优先迎合他人 的评价,也就产生了自我不协调状态,个体的自我就会因适应不良而面临 自我不和谐的危险。 2 传统心理学从生物基础和自身困扰来解释自我和谐的观点。 按照豪尔的观点青少年的自我不和谐是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原因导致身 心失衡所致,随着身体失衡表现情绪不稳和行为怪异,强调种族行为模式 重演的生物学观点,与社会文化的后天因素没有什么关系。安娜弗洛伊德 将青少年的自我和谐解释为内在冲突的结果,在青春期人格结构中的本我、 自我、超我三者由于生理变化,性驱力增强使得本我部分的冲动性增强导 致三个我之间的关系失调。 3 、现代发展心理学界广泛认同的解释已经放弃生物学趋向,转而重视 社会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青少年生活在复杂的社会,要了解他们人格的发展,必须从多层面探 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关系,考虑他生长所在的特殊文化环境。个体 的生活环境是持续不断变化的,有秩序与和谐的需求,为了在环境变化中 获得需求的满足,个体必须随时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故其行为发展是连 续的,随时可以改变的。 心理学者的研究认为影响自我和谐的客观因素在于社会、学校和家庭 与父母的环境和期望 1 4 。首先社会为青少年提供积极向上和尊重的主流 文化,提供民主的环境和包容的气氛来期待青少年的成长其次在学校的 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要改变沉重的学业压力,不要一味追求升学率及做 统一要求,采用优化教育举措,使学生在学校集体中找到归属感,要为学 生提供思考的时间,拓展个性发展的空间,提供青少年自我探索的机会。 在家庭方面,父母过分的期望或溺爱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和谐,父母和子 女之间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可以有利于青少年正确的认识自我,自 主选择发展的道路。因此在教育中如何处理好自我和社会的关系,不能只 强调个体对社会的奉献,更重要的帮助青少年去适应外部世界,提供适合 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和成长气氛。 综合自我和谐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个人成长不能和社会的变化分 开,不能把个人生活中的同一性危机与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变化分开。” 15 】 自我和谐是指个人与他人、环境、经验等在意识形态上保持一致性。社会 的变化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对个人的影响进而渗透到对个人自我的变化,从 而体现社会本身发展的要求,自我会对社会环境力求做出良好的适应,自 我有巨大的潜能可以改变人与人内部的人格结构取得与社会环境的平衡, 因此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化是相互交叉的体系,在特定阶段就相互发生 作用,也就是社会为青少年提供角色试验的机会,以避免整合失调,这一 理论提出后引起心理学界极大的研究兴趣,在此领域引发大量的实证研究。 马锡亚( j a m e sm a r c i a ) 【1 6 】从职业取向和价值的辨识的研究落实到 青年学生自我和谐程度的行为层面来研究,他提出i d e n t i t ys t a t u s 说明 在自我和谐成长过程中遇到危机时,用“危机感”和“定向感”来研究当 个体在社会角色、职业、理想中遇到茫然不解时,自我投入的程度为了认 识自己实现自我并达到目标是如何倾注全力以解决自我发展的问题。马锡 亚认为青少年有自主定向者、他主定向者、寻求方向者和迷失方向者。 张日晟 17 】在对中国青少年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学生能积极的投 入生活中去,在现在的自我投入中和对过去的危机中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在将来的自我投入的希望中无明显差异女生与男生相比,他们现在没有 高水平的自我投入,正处于体验的各种危机中,但强烈的要求将来自我投 入,而男生正在体验过去高水平的发展危机,现在进行高水平的自我投入, 选择自我投入的目标和方向。 黄希庭 1 8 也做了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自我同一性状态对时间透 视体验的结构关系研究揭示了个体所处的一定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在过去、 现在与将来的各种时间体验及其关系上所具有的整合作用。它的研究表明 在毕业生中由于学习任务与未来就业目标时间的时滞,他们的自我和谐问 题更为突出。 4 、我和谐要实现心理整合的完成必须有时间的支持,e r i k s o n 把这段 必要的准备时间称为“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 青少年在身体、心理上都表现出独立的倾向,但确定自我和谐之前需 要一定的时间来合理的延缓社会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利用这段时间 青少年将内心发生的冲突兼收并蓄,相互权衡,从所触及的各种人生观、 世界观和思想体系中尝试选择,再加以取舍整合,以便选择出符合社会的 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获得社会的承认,顺利完成自我和谐。 综上所述实际上自我和谐的过程就是个人把向外界情境对个体的刺 激而产生的外铄影响经过认同学习,个人在环境先由了解自己、别人和环 境的要求,认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然后统和整理,形成自己对人、对事 等各方面的协调一致的看法、想法,按照个人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针对成 长的需要,经历由危机意识到转型定向的心路历程,对各种心理因素重新 加以组织,经过整理变成为自己塑造的我,从自我追寻到自我肯定的历程, 就实现了统合成功。 事实上这些不同心理学家关于整合的不同理论p r o r i u r a 统我、 s e l fc o n s is t e n c ya n dc o n g r u e n c e ( “自我一致性”) 、s e i f i d e n t i t y ( “自 我同一性”) 等理论实际上都是指心理上的自我和谐,概括起来说自我和 谐实际上就是指个体为适应客观世界而进行自我调节,“青年对自己的本 质、信仰和生活的重要方面的前后一致性和较为充实的知识,是个人内部 和外部的整合和适应之感 19 】”,它的完成和构建就是不同因素之间的和 谐统合。 此期学生自我和谐状态是青春心理发育期受到关注的焦点问题,而 这个时候的学生增加了网络这个因素成为影响他们自我和谐的社会教化手 段,是否使他们的心理发展有了新的变化呢? 因此本文选取自我和谐作为 考查网络对学生心理影响的又一变量。 1 2 3 自尊与自我和谐 9 0 年代心理学者在自尊和自我和谐问题有了更加深入广泛的研究,在 自尊和自我和谐两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自尊与自我和谐之间存在负相 关。 h i g g i l l s 2 0 】提出自我不一致理论( s e l f - d is c r e p a n c yt h e o r y ) :认 为一旦自我在认知上不一致,就会导致低自尊。i t i g g i n s 我们认为我们实际 是什么人( 自我概念) 与我们认为我们希望是什么人( 自我导向) 之间常 常不一致,自我导向与自我概念的差异即自我不和谐与自尊相关联,当自 我导向总是超越自我概念所导致的自我不一致对个人是激励他继续发展的 动力,但当差异太大时,就会产生低自尊,这是人们为追求他人为自己确 立的理想与目标而付出的代价。当人们被社会要求行为必须符合社会标准 时,具有高度自我意识的个体就会力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从而减 少不一致。 d u v a t & w i e k l u n d 2 1 】提窭骞我不枣谴会导致蠡莓辫撩,当令倦意承到 螽身缺点时,可能产生昀外在行为和内在标准昀比较便令拣爱甄莱方垂妁 赫质或行为袭现不符合理怒廖我,常常引发不愉快的体验,使个体觉察列 演撅瓣基我不一致,最终导装海羝塞尊拳平,诧醅夫稍通喾会镘窭毒个人 或社会撂堆拯运藏蟪行动以减少不一致。 以往研究均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尝蓐与癌我和谐避行了探讨,关予两者 荚系构研究农冒雨尚属少觅,叠尊与自我和谐之翊到底煮无褶关? 如栗寤 确关,冀其体关系如何? 本文遗糟这两者的关系为研究的突破点,验证谈 鼷者之阚存农怎榉懿关系? 1 2 4 网络对青少年的皇尊与密我和谶的影嗨研究 巍有荚予嗣络对青少每静影嚷麸藩蠹翡磅究寒番,基零上都鼠受疆 影嚷来分橱,受这些理话彩噙,人稍铙蹒络煎洪朱猛兽。巍有理论饼究认 楚随羞时窒鲍推进网络鲍负翁影哟姆避一步篾开,这襻簌露皴应集孛嚣蕊 谯网络昀主簧使用者青年的舅他,既有瑷论磺究昀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l 、 “青年可以在电脑网络上实现自身价值,薯至感受终极关怀”【2 2 】, 获褥虚彀趣游是感,祷鑫尊羲实窝途经颧襄子矮络,瀵援逸对德褒蜜, 宴莓无法袭现实中获撂肯定。 青少年农成长中特别渴望自我帮他人的关瞎,电照纳作月得天独厚。 程阏貉上,膏年容易获取关怀,褥到虚叛的满足感,在网络,可敬抛开磴 俗的稀释溉定,裔己霍新确定身份、财产、橱貌、性别,不需要任何背繁 荧系秘资产准备斌可以挑战一切,予是黄年辘盎鏖 ;i 毽器孛获褥了塞我释 定,虚拟自我实现也更容易,造成的后聚是黄少年只愿意在阚终上寻求寝 拟但完善的人生,迷恋剐络,乐此不疲,大大减少了参加现实社会的交按 活动,藏远了凌簧社会,露溺掇楚对待兖满缺麓瓣鬓实糖雾 2 3 】。辩毽福 太学致涤学者若曼尼谎:“人们筏在阚络的时闰越长,他稍与入们的交往时 阚就越少,爨络会不会裁造一个竞潢孤单姆世器? ”【2 4 】霹络使上踊考裢 费大麓时阔和精力在两上,遗成人格障礴和神经系统失调,茨食、糖糖篓 撩、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冷漠、孤僻、对现实生活失去张趣和处理能力 踅联斓魏变憩捷缮嚣蔑盎现实串更加空震帮失落,不餐不霉戴躅上去寻找 慰藏,如她恶性缮环,加剧了莅会互璐鳓蹿磺耀络使费步警容器获得蹙 镪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弼日常的现实交往是综合的心理和艇黄过程,运彳量 梳翻簧爱杂褥多,如果程嚣实鞠学习和垒活中透刹整新,麓遗分依赖阚臻 皋寻找安懋和满麓,德戏谴t f j 与入交往的时阐急劂减少,对他们现实的入 际关系逡戍较大黟睫,不愿与入突往,容舞产生心理簿礴,迨残鑫我後蠖 无法在现实中获褥肯定,导致人的异诧静发熙的片面他。 网络使青少簪接触到大量繁杂的信息,在这么繁杂的混乱中他们失蒎 自我价值判断的能力与机会,无法确认自身的身份。网络的隐蔽性容易使 自控力和责任感较弱的青少年诱发破坏的欲望,出现科技犯罪的趋势增强。 青少年的自控力差,极易诱发心里破坏欲望,通过小小的操作释放出巨大 的能量,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辨 别能力差缺乏抵御力,在外国文化的强大冲击下,容易消解民族文化,淡 化民族意识,成为在心理上模糊不清的入,信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价 值观,造成价值向庸俗化,容易使学生认同、模仿进而失去进取、奋斗的 内在精神与意志。 2 、网络的虚拟性使青少年产生角色意识差异,出现角色虚拟,这种交 往容易造成青少年受到伤害,产生角色错位,交往缺乏真诚与责任 感,容易出现角色认同危机 25 】,产生自我不和谐。 网络的虚拟状态使人们的交往空间极具弹性,为人际关系提供了安全 屏障。人们扮演很多不同的社会角色即复合角色丛,虚拟角色是“与社会 身份,角色不同,他不是由某些外来的人口学术性或社会学术性赋予人们 的人口身份或社会身份,是以价值观、生活品位、生活方式和个性构成的 身份期望系统,即心理身份。” 2 6 】在网络中,人们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复合角色丛使他们充分体验不同身份的角色,网络使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有 丰富的大舞台,但台下台上判若两人,交往角色频繁更换极有可能出现多 重人格,同时也有可能导致他们丧失自己的独立人格。“网络虚拟互动与现 实社会互动在感知方式和情感要求上存在差异,当这两种互动方式同时作 用于青少年的身上,就会使人产生双重人格 2 7 ”造成网上人格与网下人 格不一致,这两种人格很难在青少年身上统一起来,发生角色混淆,彼此 交往缺乏责任性,同时缺乏内在统一性,使得现实角色与网上角色之间出 现很多不相符合的情况,造成很多虚假信息和非道德现象的滋生。网络的 多元化、平等性破坏了传统社会原有的长幼秩序,青少年对长辈们所代表 的楷模文化的接受和内化发生障碍,权威崇拜转向网络权威,新偶像所代 表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造成了青少年价值标准的紊乱,丧失社会责任感, 产生角色认同危机或发生角色混淆即自我不和谐。 在网络的虚拟条件下,青少年在网络上接受的社会化信息,研究者 们认为“网络环境是青少年学生人格受到极大影响,客观现实与虚拟现实 问的角色转换很难有效实现 2 8 】”,往往沉迷在虚拟空间,与他们从学校、 家庭、社区接受的信息不一样,说明他们的社会化缺乏完整性,这些矛盾 的信息可能会造成深刻的文化冲突,造成个体成长过程中的自我不和谐。 因此现有的理论研究认为正是在上述的方式中,网络造成青少年面l 临 着多重的整合危机,然而网络并没有为青年的角色学习提供了与之相适应 的规范,导致具体的行为方式与角色规范之间脱节,强带具体的形象和行 为模式的灌输,忽视角色所固有的社会规范的培养,因此易造成青少年的 1 0 角色错位和自我发展的不和谐。 综上所述,青少年处于自我一社会张力内化的阶段,是青春期心理社 会化的关键时期,正经历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这使自我和谐在个体 心理发展过程中倍受重视。而自尊是整个自我发展的核心因素。自尊与自 我和谐是心理学者研究自我最为感兴趣的内容,自我“为其他心理机构的 观察提供媒介”,“围绕自我的框架,人格的整个大厦就能够被构筑起来” 【2 9 】。因此本文选取这两个因素作为探讨青少年学生接触网络而产生的人 格影响的两个主要变量。 我们认为,接触网络对于中学生而言,有益于他们丰富知识领域,而 对道德养成也存在一定的影响,那么在心理方面,选择网络为媒介积极的 自我投入的学生与没有选择网络为媒介而单纯的迎合或接纳师长和社会理 念的支持而使自己投入自我成长的探索的学生,这些学生发展究竟有没有 差异呢? 从现有理论研究推论认为,通过网络能够实现自身能力,体现自 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自尊程度较高,而在现实中经常遭受挫折,不容易获 得自我价值的肯定,即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差距较大,即网络使得学 生现实自尊水平较低,自我和谐性低即自我不和谐。假设这些理论推导的 结论是正确的,本课题试图通过实证的研究来论证的问题是:( 1 ) 青少年 学生总体的自尊和自我和谐有什么特点? ( 2 ) 经常上网、偶尔上网、从不 上网畴三类不同学生在自尊与自我和谐的发展是否存在差异? 各有什么特 点? ( 3 ) 自尊与自我和谐的具体关系如何? 笔者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 的作用,引起更多研究者从实证的角度来关注网络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 的影响,也希望能够为教育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 2 、研究方法 2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的被试是青少年学生,问卷的对象为高中学生和中师生,选择 漳州三中( 重点中学) 和漳州八中( 一般中学) 、龙溪师范学校学生( 中等 师范) 为调查样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 0 0 分, 回收有效问卷3 4 5 分,其中未上网学生为10 6 人,常常上网( 每月5 次以 上,每次时间为三小时以上) 的学生10 5 人,偶尔上网( 每月1 5 次) 的 学生为13 4 人。( 据教师访谈报告结果排除网络成瘾的学生) 被试自然情况表 2 2 研究方法和材料 本研究采用心理量表法和访谈法,研究采用的材料有: 1 ) 表1 是s c c s 自我和谐量表( s e i f c o n s is t e n c ya n dc o n g r u e n c e ) ( n = 8 5 ) ,评定青少年是是否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以及 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 量表有3 5 个项目,包含3 个量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 得分越高, 自我与经验越不和谐,高于5 0 分为高分组) 是反映的是自我与经验之间的 关系,意识中的自我与实际上的经验产生分歧时,人的经验和自我开始疏 远、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 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灵活,高于55 分为 高分组) 是指个体自我概念的灵活性,即个体在人格成长中总是灵活巧妙 的依照内生的机体估价过程而不是外在的价值条件在应对生活环境的变 化。自我刻板性( 得分越高,自我越刻板,高于2 3 分为高分组) 预示了 自我概念的刻板和僵化,与偏执有显著相关。 自我和谐总分是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反向加分与自我刻板 性三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也就是越不和 谐。量表的评分办法采用五分制( 1 完全不符合2 比较不符合3 不确定 4 比较符合5 完全符合) 。 2 ) 量表2 是s e s 自尊量表( t h e s e l f - e s t e e m s e a l e ) ,这份量表设 计用以评定青少年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 r o s e n b e r g 的自尊量表在国外得到大量的广泛应用( ;8 2 ) ,本研 1 2 究中再测信度,全部被试的分布成偏态分布,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 ( t i c e ,1 9 9 3 ;b a u m e i s t e r ,t i c e & l t u t t o n ,1 9 8 9 ) ,说明本量表在我国青少 年的样本中是适用的。分四级评分,( 1 完全符合2 比较符合3 比较不符合 4 完全不符合) 其中3 、5 、8 、9 、1 0 五道题是反向计分,总分范围在1 0 一4 0 分。 3 ) 在进行问卷调查外,还对一些学生和班主任进行了访谈,并请他们 对做出测试的学生做出评价。同时我对网吧进行了解和访谈。 2 3 施测程序 采用集体施测,分成三次分别在不同学校施测,施测时由主试向学生 说明指导语,待完全理解要求后开始做答,遇到不解之处,随时向主试询 问,施测时间3 0 分钟。 2 4 数据处理 采用s p s s l0 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 1 总体学生自尊与自我和谐的比较 :表卜1 、不同学校、年级、性别、上网次数学生在自尊与自我和谐的比较( m s d ) 表卜2 不同学校、年级、性别、上网次数学生在自尊和自我和谐的方差 分析 类别自我和谐自我与经验刻板性灵活性自尊 不和谐 一 !巳! 学校 5 1 8 ”0 0 610 2 4 “0 00 158 61 1 93 10 8 94 1 二 级3 1 7 0 1 405 2 “0 00 7 4 5 61 0 43 8 13 1 2 7 性别0 237 90 5 94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