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毛纶、毛宗岗叙事理论研究.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毛纶、毛宗岗叙事理论研究.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毛纶、毛宗岗叙事理论研究.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毛纶、毛宗岗叙事理论研究.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毛纶、毛宗岗叙事理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毛纶、毛宗岗叙事理论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宗岗主观重构的作者围绕叙事目标所采取的种种方法和途径。对于 西方叙事学中诸如叙述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空等重要问题毛纶、 毛宗岗亦曾深切关注,但他们是从手段上来理解这些范畴的。文章从 叙述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空三方面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毛纶、 毛宗岗的阐说显然是以较为主观的态度推导作者的用心,并且多从美 的角度或读者的审美心理的角度出发考虑文本的种种安排。或者说, 这些范畴的美学功能在毛纶、毛宗岗这里得到了强调和关注。正因为 这样,毛纶、毛宗岗的叙事理论刚好弥补了西方经典叙事理论擅长切 割作品而与美失去关联的缺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彼此互补, 一起构成了致力于形式批评框架建构的叙事理论。 关键词:毛氏评点:叙事:叙事目标:叙事手段 辜耄蚕主= 苫黉荤重喜;善薹霪藿暑蓦妻暮尊毒萋皇三暑;i 主要皇董毒霉蠹塑! 三蚕主蚕i 0 _ 士j 妻喜霉三三嚣 薹芸垂莓雪亨善i 囊兰耄孽声蓥;蔷蓍嚣譬;j ;j i 萋薹羹莓童妻耄每亭毒手秘錾摹受警誊茎葶誊耋毒i 昔宝至妻 至亳耋每蔓霉蠹蔓茎重薹皋j 亳享= 誊茬蠹鏊一摹蔓耋至;三带兰妻至笔三 重i i 誊l 要薹萼毒囊雏芎麦簦壹 薹芝霉奏! 葛誊萎专= 誊薹霎美置霉茹兽薯番墓孝蔓i 辜;垂 宝耋毫妻攀妻喜垂霎矗堇差耄茎;妻笔 毒每耋i 萋摹; ; 苎主i j ;姜;鲞蛋i 亳舅蓦吾 董蕈莹喜枣毒主毫藿蕃 !薹薹 薹窿嶷;辱毒誉萋霎兽一鏊喜蚕囊譬 差茎! 皇量善誊季蠹墓薹薹臻藿薯茎委攀鸶妻室室薯 拿毒妻 耋萋誊皇j 誊! 交:童 童董至童至妻囊羹 耋专三 垂三辛三;薹霎董i ;l 畦善垂垂萋薹亭誓塞萋董士薹! 主董寸毫 主量童差要亨主;羞莆薯篓茎誊董善荨篓摹三耋奏耋 童誉霉薹 蠹垂登主! 罩专年皇晕童萋兰蠢莲耋辜薯善彝耄耄萋矗量曩警囊荤三三 羹呈毫孽号莓i 芝蠹雪孽再毫喜i 薹亨 毒毫季善墓基耋i 夏囊z 主喜善量篓蓄| 善霉墓主事舞莹至主妻萋三 主壬薯譬主# 卑薹要垂毫嚣爹薹妻季曩彳三霎霎毒 等量亨董主;妒( 誊鏊茎蓦耋;主i 三;! j 喜搴寒车三| | ? 砖器蓉尊! 蚕茎毫姜乏鏊誊薹| 鏊善薹萋! 薹重要要塞誊 萋i 士| | 寮;羹拿:茎鍪函差雾 x 有清至建国前,各路评家对毛氏父子评改三国志演义的关 注从或详或略地作出褒贬评价到逐渐涉及其评改的具体内容的较 为细致的分析和某些考证工作。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缺乏强烈 的研究意识,基本上是蜻蜒点水式地传达自己的个人见解而没有进 行具体严密的分析论证。他们不过是读了毛评本三国后发表了 一些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而已。但是,由于他们不无可取之见,对后 世研究毛氏父子的评改也极有启发,所以将他们归结为对毛氏父子 评改三国研究的一部分也是十分有益的。 清代对毛纶、毛宗岗评改三国志演义发表看法的评家主要 集中在对他们的评改成绩乃至其人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但是,许 多评家并没有认识到三国志演义的评改是毛纶、毛宗岗父子合 作的结果而将之或挂在杭永年名下或挂在金圣叹名下或单挂在毛 宗岗名下。 最早作出评价的是清康熙五十一年刘廷玑于在园杂志中所 言:“杭永年一仿圣叹笔意批之,似属效颦,然亦有开生面 处,”刘廷玑既看到了毛氏( 毛纶、毛宗岗的合称) 有摹仿 金圣叹的一面,又看到了毛氏亦有独到见解的一面,应该说是比较 客观、全面的评价,但他仍倾向于贬毛扬金。真正高度褒奖毛评并 认为金、毛并重的是黄叔瑛,他在第一才子书三国志序中这样 说道:“余于穷经之暇,涉猎史册,间及陈寿之三国志,因 取三国演义参观而并校之。大都附会时事,征实为多,视彼翻 空而易奇者,转苦运掉不灵;又其行文,不无支蔓,字句问亦或瑕 瑜之掩;卓吾李氏盖尝病之。惜无其人为之打叠剪裁,并与洗刷其 面目,所以官骸粗具,生面未开,评刻虽多,犹非全璧。最后乃见 声山评本。观其领挈纲提,针藏线伏,波澜意度,万窍玲珑,真是 通身手眼,而此书所自有之奇,与前代所未剖之秘,一旦披剥尽致, 轩豁呈露。不惟作者功臣,以之追配圣叹外书,居然鼎足,不相上 下。”。还有些评家虽未将金、毛并论,但却分别从各个方面 肯定了毛评。如邱炜菱在菽园赘谈之金圣叹批小说说中肯 刘廷玑在园杂志 】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 修订本) 上 c 南昌:江 西人民出版社,20 0 0 3 8 8 3 8 9 。黄叔瑛第一才子书三国志序 a 】朱一玄,刘毓忱主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 c 】天津:百花 文艺出版社,19 83 失于偏激。首先,评点家们何曾是以研究学问的眼光来对待所评对 缘? 明代袁无涯刻本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传发凡有云:“书尚 评点二甥弛”硇强塑军! 击埋魉鋈l 耋璀,3 煺妻斧垫貉燮矾躬瓣 薹荔蚤舔茛簪转帚鬻点冀藿弱繁薹婴萋兰篓瓦鬻襄年版j 羹辞i 每 琶瓢誉副蠢一啊撼囊髫奄震强婪”丽亭。露面不少擎砉罱碱蒋萎 馒羹喜翁;疆霸釜冥。蒌磊8 曼增垂i 蠢黧筠辑治攀亲蠹于毛纶、 毛宗岗 父子之手”( 有关毛本 的若干问题) ,陈洪认为“三 国演义的修改与评点主要出自毛纶之手。”( 毛批考辨二 则) ,邬国平进一步证明该论。( 毛纶为主、毛纶毛宗岗合评 ) 清代文学批评史亦沿用此说,认为“毛本三国演 义是由毛纶主持、毛氏父子共同合作完成的”。张少康也认为毛 评三国是由毛纶、毛宗岗父子共同完成的,但他认为主要功绩 却应当属于毛宗岗。罾显然,目前学术界基本上公认了三国的 评改是毛氏父子共同合作的结果,只是在谁主谁辅的问题上存在一 点小小的争议。也许刘世德在1 9 9 5 年中华书局刊行的三国志演 义前言中的一段话可以结束这种争议:“我们更不清楚,他们二 人之中,谁做得多,谁做得少,谁应该是主要的,谁应该是次要的。 好在他们是父子关系,即使把帐错算在谁的头上,也没有多大的妨 碍,不至于引起著作权的纠纷。” 2 关于著作者的生卒年、生平概况等问题 这些问题也同样为学者们所关心。黄霖据有关材料推断毛氏父 子的大致情况是:毛纶、字德音,号声山。他在当时文坛上颇有声 名,但一生穷困不仕,中年以后,两目失明,乃评书自娱。其子毛 宗岗,字序始,号孑庵。他的文才当时就得到了师辈浮云客子的赞 赏,他与褚人获志同道合,相互影响。褚人获记录了毛宗岗的不少 作品和情况。至于毛氏父子的生卒年,黄霖亦据毛纶第七才子 书总论推断毛纶约生于1 6 1 5 年、毛宗岗约生于1 6 3 9 年,而卒 年无从推断。( 均参见有关毛本 的若干问题) 陈翔华 对此提出异议。他据北京图书馆藏清稿本娄关蒋氏本支录中册 。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 m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9 5 7 9 8 7 9 9 。张少康,刘三富中 国文学理论批评发晨史( 下)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5 3 4 9 3 5 0 。罗贯中三国志演义 到的一些情节比较等方面虽然不无道理,但是由于他并未深入细致 地从各方面将旧本与毛本进行对比,且没有从细微处去体会毛氏的 功力和小说眼光,所以他对毛氏修订工作乃至其人的评价未免失于 简单而无法得到一个客观、公允的结论。 除了关注毛氏的修订工作外,对毛氏的考证研究也不是没有。 俞平伯在 与毛氏父子中考证澄清了毛氏父子著作 权问题并推测毛本三国成书于顺治年、背师之徒或即李渔。 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毛氏父子的研究都处在一片沉寂 当中。闻或有一两篇文章也只是转述式的简略介绍,谈不上有什么 见解,更谈不上有什么理论价值。直到八十年代,学术界才将毛氏 父子及其评改工作正式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各色各样的学术论文 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根据它们关注中心的不同,可以将八十 年代至今的有关毛氏评改研究的文章和著作分为考证研究、评点研 究、修改研究三大类。 ( 一) 考证研究 学术界对三国志演义评改的考证工作主要集中在著作者、 批改时间、“金圣叹序”等问题上: 1 关于著作者的问题 由于康熙刊本在目录前题作“圣叹外书,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 声山别集,吴门杭永年资能氏评”,一连四个名字搞得今人弄不清 究竟谁是评改三国的著作者从而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研究者普遍肯定金圣叹未参与评点,“杭永年即使做过一些实际工 作,在毛评本三国演义完稿的整个过程中,也当属相当次要的。” “作者问题主要发生在毛氏父子之间。”罾陈洪在 毛批考辨 二则中推测,杭永年极有可能便是毛纶在第七才子书总论中 所提及的那个“背师之徒”。那么,有关著作者问题的核心实际上 “。俞平伯三国志演义与毛氏父子【a 】劳舒选编,三国说林【c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 9 9 6 4 6 6 o “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m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 9 5 7 9 8 7 9 9 所录毛宗岗佚文雉园公戊辰殊卷并遗嘱手迹合装册题跋推算出 毛宗纂燮篱驯 重麦矧;筹确冀莲! 业阡藿冀。雾看荫夼薹耋一编 4 磐登蠢囊落斧等5 j 翻茎掣争斟霖璜馓崩季馏理蕊陌融副争三 :二:i :裂u 筻鬻说耍。妻冀j 私茏摹交配二t 目鬻薹鬈签; l ,裂鉴蠢| 枥舶囊薹墨 斋殆l 涝囊i 稽幸先生喜! ; 旦趔群粥拦南型说部孝要爹;萋 童i 暇鲤 主裂鏊囊蔼髫;垂皂森诵他对毛氏的修改则有一番较为细致的评价:“宗 岗与金圣叹同里,圣叹删定水浒颇为时所称,宗岗效其智取三 国定之,凡增删之处悉云据古本,其书亦盛行,旧本三国遂 晦。其义例之可见者,一日整齐回目,二日润色文字,三日增删事 迹。凡回目标题及诸回中文字,经宗岗改定,大抵细密雅洁,胜于 旧本。知其意不在增,且亦无此学识。至所删诸条,如旧本载 孔明欲并魏延于上方谷,及诸葛瞻得邓艾招降书而犹豫不决二条, 皆削而不书,确胜旧本。此本删之,则因恶曹操并抹煞其先世, 并不出小儒迂见。”罾不仅如此,孙楷第还在沧州集中总结了毛 氏增删修改的内容后认为:“其实,宗岗所削改的,都是小节目, 甚而原书中大的错误,他仍然没看出来。如旧本误以董后为灵帝之 后,宗岗改为灵帝之母,但仍叫他们合葬文陵。此外他还有一种偏 见,就是袒刘而抑曹。虽然毛先生评此书,自己非常得意,动 不动斥原书为俗本,其实他的古本与旧的俗本,不过五十步百步之 差罢了。但是他的功绩也有不可磨灭之处:就是他能把旧本的文字 加以润色,比较文章简洁了许多。评语虽然不出选家之见,却也颇 投时尚,所以毛评本竞替代旧本盛行于社会间。至于说三国是 第一才子书,则毛本前面所载金圣叹序有这样的话,实在没有 道理。但因此说三国是第一才子书,也成了民间习语;这 也可以看出毛评本在民间的势力了。” 显然,孙楷第所肯定的是毛 氏在文辞润色及处理孔明这一形象方面的成就,他所否定的是毛氏 所流露的袒刘抑曹的倾向及未曾注意到的一些错误。总的来说,他 觉得毛氏的修订没有什么大的改动而不过如此。孙楷第在前面所提 。钱静方小说丛考【a 】朱一玄,刘毓忱主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c 】+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 社,1983 。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 9 0 8 1 。孙楷第沧州集( 上) m 】 x 书名、作者等记录应当是可信的。( 毛宗岗的生平与 及毛评本的金圣叹序问题) 然而,王辉斌却认为金圣叹序非伪作, 且“甲申”乃是“甲午”之误,即金圣叹序乃写于顺治十年甲午, 那么李渔序则在其后,王辉斌据此认为后出的李渔序乃是因袭金圣 叹序而成。( 毛批本 中的几个问题) 王说根据不足, 实难成立。目前,学术界公认金圣叹序为伪。 对于毛氏父子评改三国志演义的考证研究除了以上涉及的 三点外,黄霖还提到要注意毛本的唯一祖本李卓吾评本,并对李卓 吾评本实系叶昼伪托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有关毛本 的若干问题) 日本学者中川谕则在此基础上从多种李卓吾 评本中确定吴观明本是最古老的刻本并认为其为毛本之祖本的可 能性极大,即使不是吴观明本,也是与它十分类似的版本。日本 学者上田望还指出毛宗岗本也有各种各样的版本,可以分为几个系 统。但是,它们的内容几乎没有区别。与陈翔华的看法一样,上田 望认同小川环树所认可的无伪金序的醉阱堂本是现存最早的毛宗 岗本。( 毛评本的传播) ( 二) 评点研究 学术界对毛本三国志演义的评点研究方面的许多论文和专 著其实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走的是理论阐释研究的路子,另一类 走的是理论比较研究的路子,还有一类走的是个人研究的路子。当 然,这只是相对而言的,很多时候会出现交叉互渗的情况。 1 个人研究 学术界对毛氏父子的评点( 包括文字加工) 所进行的个人研究 主要集中在揭示他们的思想倾向上。( 应该说明的是,关注这方面 的许多文章虽然仍是以评点内容作为主要的考察、研究对象,但是 常常不可避免地需要考虑毛氏对旧本的修改和加工,因此我们将它 们归入到“评点研究”这一块也是相对的。) 众所皆知,三国演义的故事中所流露出的尊刘贬曹的倾向 由来已久,从民间流传经罗贯中整理、定稿到毛氏父子加以润色、 修订,这种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只是毛氏父子更自觉地加强了这种 思想,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对旧本的大量修改中,而且十分明显地表 。中川谕“三国志演义* 版本研究一毛宗岗的成书过程【a j 周兆新主编三国演义丛考 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 9 5 10 3 一l27 9 现在他们的评点文字中。他们用行动和语言为三国演义尊刘贬 凹的思想加上了浓浓的一笔,这不能不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而 且,评点是一种极具个性特色的批评形式,用谭l 帆的话来说:“评 点在中国小说史上虽然是以批评的面貌出现的,但其实际所表 现的内涵远非文学批评就可涵盖。”所以,除了文学批评的内容之 外,蕴含在评点当中的评点家个人的思想、情感、理想等等也同样 是评点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学术界对毛氏的个人研究一直以思 想倾向为关注焦点并形成了小小的讨论潮。 这种讨论是从有的文章指责毛氏评改三国是“为了迎合清 代统治者的需要”开始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9 年版三国演 义前言) 这种“维护清王朝的正统地位”说遭到了许多学者的 激烈反对。熊笃在关于毛宗岗对 的批改中认为:“毛 宗岗之所以竭力为蜀汉争正统而尊刘贬曹,乃是清初汉族地主知识 分子主张华夷之别,为南明争正统这种反清态度的曲折反映”。 黄中模也认为不应该脱离清初反清复明运动高涨的具体条件来指 责毛宗岗的封建正统观,认为:“三国毛批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是密切结合当时的现实,愤怒地鞭挞时弊,表现了毛宗岗反对清朝 统治者的不满情绪及其正义感情。”( 论毛宗岗评改 的 主要思想意义) 杜贵晨也提出:“毛宗岗拥刘反曹正是为了反清复 明,配合清初汉族人民的反清民族斗争。”( 毛宗岗拥刘反曹意在 反清复明) 萧相恺也认为:“从本质上说,毛氏父子批改三国志 通俗演义是出于一种反清悼明的情绪,与其说他们在为蜀汉争正 统,倒不如说他们是在为亡明争正统。”与此同时,萧相恺还指出: “对待百姓的态度,是毛氏心中褒贬人物的一架天平;民本思想, 才是毛评最基本的思想。”( 毛评的出发点和基本倾 向) 于是,学者们从关注毛批与清朝的关系转移到如何评价毛氏 的正统思想。杜贵晨也肯定了毛氏正统观念中的民本思想,认为“毛 本从姓氏血统、道德观念上加强了尊刘贬曹的正统思想,从而带有 较为浓厚的封建意识,是评改者的一个局限。但是,从对人民的态 度方面加强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却是毛宗岗对此书的一大贡献。” ( 毛宗岗评改 之我见) 陆树仑则认为毛氏绝非只是宣 扬l f 统思想,他们有着远远超出于正统思想之外的内容。就全书而 。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 0 1 10 言,他们褒贬人物的原则,乃是贤与不贤,重义轻利与否。“这种 褒贬原则,自然是个复杂的整体。既表现了民族传统和人民爱憎, 又渗透了正统思想观念。因此不能简单肯定,也不能笼统否定。” 对毛批三国所体现的思想倾向的讨论热潮过后,对毛氏评 点中的个人研究方面便一直寂寂无声,直到最近两年才出现的孙勇 进的一篇天命与人道一一论毛批 历史意志与道德理性的冲 突才打破这种沉寂。他一反过去对思想倾向的关注而深入到毛氏 的内心深处,发现他们其实探究了天命与人事的悲剧冲突这一古老 命题并力图以三国故事为出发点,升发出了超越于具体时段的纵贯 历史的把握,从而形成了毛批三国独特的天命观、历史观,并 深刻地影响到三国演义的叙事文本。孙勇进从毛批三国里 梳理出一个身处剧烈历史大动荡时代的文化人的心路历程:“由黍 离之悲中的经验反思,到高扬天数的非理性史观,到世事沧桑、历 史幻灭。最后,将封建伦常视作超越历史功利的绝对律令,不惜抗 争天命地奋斗。这种心路历程,正与三国故事本身蕴涵的悲剧精神 相同构,并且,从诸葛亮这一抗争天命的悲剧英雄那里,毛找到了 情感的共鸣,又反过来以其富有特定历史内涵及时代精神的评改, 深刻地揭出这一形象的悲剧蕴涵。因此我们不要忘记,如寒夜之星 光闪烁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的三国演义里悲壮奋斗的英雄故 事,那里面也融入了毛这一评改者深沉的生命体悟。”孙勇进确实 开拓了于评点中进行个人研究的新境界,但这块领地还需要更多的 人去丰富、开掘。 2 理论阐释研究 学术界对毛氏父子评点三国的研究开垦最勤的便是理论阐 释这一块。毛氏的评点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阔的,其中关系文艺的 方面也是十分丰富的,所以学者们对其中所蕴含的文艺理论思想进 行了各种各样的阐释。从文艺观念的揭示、情节结构理论的总结、 人物塑造理论的归纳到美学思想的发掘以及最近几年开始用西方 叙事学理论对它进行新的审视与解说,学术界对毛氏父子评点之理 论阐释研究可谓彬彬称盛。 文艺观念方面 。陆树仑漫谈三国故事的思想倾向【 1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三国演义* 论 文集【c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l9 8 5 0 9 一l9 学者们对毛氏文艺观念的揭示主要集中在他们对历史小说的 看法这一问题上。在这一方面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论著是叶朗 的中国小说美学。叶朗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毛氏对历史小说的看 法:历史小说( “演义”) 是历史事实的实录,而不是臆造、虚构; 把历史小说对历史事件的依赖性强调到了“题材决定论”的地步; 强调要在“叙一定之事,无容改易”中见出作者的匠心,他所强 调的不是文学创造的匠心而是历史学家的匠心。在此基础上,叶朗 认为毛氏对历史小说的看法是不符合历史小说的创作规律的,在理 论上是一种倒退。叶朗的观点很快招来了一些学者的反对。黄中 模在为贬毛宗岗的文艺思想呜不平一一 毛批“保守” 与“倒退”辨一文中认为不能单纯从伪金序和读法中得出结论, 而应该考虑到毛氏在评改过程中的实际状况。他在文中列举了一些 与叶朗得出的结论相矛盾的例子,非常雄辩地推翻了毛氏的文艺思 想是主张“实录”、反对“虚构”的以及毛氏强调的是历史学家的 匠心而不是文学家的匠心的观点。杜贵晨在毛宗岗对中国古代小 说理论的贡献兼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真正形成一文中则从 分析毛氏的评点入手提出与叶朗针锋相对的观点:毛氏指出了 三国演义既不同于一般以虚构为主的小说,又不同于历史著作, 揭示了历史小说在事实和虚构之间徘徊的特点。这决不是相对前人 理论的倒退,而是继承和发展;毛氏强调历史小说对历史事实的 依赖性,但又十分注意作家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且不反对合理的虚 构。他绝没有偏激到“题材决定论”的地步,相反,倒应该重视他 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小说创作选材重要性的观点。除此之外,杜贵晨 还提到毛氏对小说社会功用的看法一一“泄其愤”说与司马迁“发 愤著书”、李贽的“不愤而不作”的文学观的相承性。总之,杜贵 晨认为毛氏纠正了金氏的偏见,填补了历史小说理论的空白,与金 圣叹一起共同促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真正形成。在是否“实录” 问题上张少康亦认为“毛氏父子对三国演义的 x 行为究竟包含了些什么上。我们需要更全面更客观地贴近古人的所 思所想。目前,清代文学批评史则在这方面陈述得较为公允、 客观。 情节结构理论方面 情节结构理论是学者们研究毛氏评点时关注较多的部分,也是 大家公认的毛批的闪光处。陈周昌在毛宗岗评改 的得 失一文中就认为毛氏评改之所得就在于他整顿了这部长篇小说的 结构并分析了它的特点。所以,他在文中从层次安排、线索设置、 情节组合、情节剪裁、情节插叙、动态和静态交替描写等六个方面 总结了毛氏论长篇结构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对毛氏情节结构理论 的总结还是对其理论价值的估定,陈周昌都还只是停留在毛评研究 的表面,所做的工作基本上属于转述。像这样一类的文章是极多的, 有的甚至只是把毛氏的十几条叙事方法罗列翻译一下而已。在这方 面研究有突破的是周伟民,他在明清小说理论发展史中辟专节 介绍了毛评三国的结构和情节。他认为“毛宗岗在理论史上第 一次把长篇小说创作中的结构,作为一个独立概念提出,并联系三 国演义的创作实践加以阐述,这是他在理论上的一个独特的贡 献。”“毛宗岗使用结构这一概念,也比金圣叹讲的结撰更 为准确、通俗。”“结构这一概念在小说理论史上的确立,是毛 宗岗在理论上超越金圣叹而作出的个突出的贡献。”。他在文中总 结了毛氏对小说结构的原则性要求和主要的结构艺术手段,还指出 结构大于情节且又总结了毛氏对小说情节安排的基本要求和达到 这些要求的艺术经验。应该说,周伟民的总结是比较全面而到位的, 其对毛氏父子在小说理论史上的贡献的评价也是较为中肯和科学 的。 人物塑造理论方面 毛氏评点中涉及到人物塑造理论的文字亦不少,所以它也成为 学者们研究毛评时关注较多的部分。这方面的文章虽然很多,但不 少论文只是非常零碎地介绍了一下毛氏论及人物塑造的一些方法 和技巧,对该理论在理论史上的价值和意义则鲜于提及。能够将毛 氏的人物塑造理论总结得较为详细而全面,且又最具有权威性、代 表性的是叶朗。他在中国小说美学中曾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毛氏 。王先霈,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发展史【m 】广州:花城出版社,1 9 8 8 的典型人物理论以及人物塑造辩证法四条,后来他又在此基础上进 行补充和完善,在中国美学史大纲里又专门介绍了毛氏塑造典 型人物的理论,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其理论的弱点:毛 宗岗所理解的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不是具体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而是一些正面或反面的抽象道德概念的体现。他把塑造典型人物的 出发点从现实生活的领域移到了观念的领域。这就带有唯心主义的 倾向。毛宗岗强调“三绝”就是把典型人物看成超历史的、完美 无缺的,从而把典型人物绝对化了。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典型观。 总之,叶朗认为虽然毛宗岗对典型人物的看法中也有些合理的内 容,但大都是金圣叹已经提到过的,毛宗岗并没有在理论上提供新 的东西。啪叶朗对毛氏人物塑造理论的解释和评价其实是很值得商 榷的,不仅在理解毛氏的意思上存在问题,而且在评价的参照标准 上也有欠妥当。然而,虽有些学者对他的某些观点提出异议,但 也是稍微点及而未能有专文详细地重新探讨这一问题。不过,蒋松 源在浅议毛宗岗的小说创作观中曾专门针对叶朗认为“毛氏把 典型人物绝对化了”的观点提出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毛宗岗只是 要强调三个人物的典型化所达到的高度,而不是要把人物“绝对 化”,毛宗岗的“三绝”之说实际上是肯定了刻画人物性格的主导 面以增强人物典型性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在历史演义小说中运用得 极为普遍。罾蒋松源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他能结合历史演义小说 本身的特点和需要来看待作者所采取的人物塑造方法并因此而肯 定了毛宗岗在这方面的总结。 美学思想方面 将小说评点中的许多内容,包括叙事方法、人物塑造理论和评 点家的文学观等都纳入到小说美学的名下也是从叶朗的中国小说 美学开始的。受叶朗的影响,很多文章也是将从毛评中总结出的 有关典型人物的塑造方法、结构手段等小说理论内容称作“毛氏的 小说美学”。究意如何来理解“小说美学”? 它与“小说理论”是 什么关系? 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课题,不是我们在这里呵 以用几句话加以解决的。也有学者对叶朗“小说美学”的提法及内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上海:上海 x 容表示极大的质疑和反对,但遗憾的是还未出现这方面研究的成 果。然而,我们还是无法回避关于毛氏的美学思想这一问题。任何 文艺工作者都会有一定的美学思想作指导,尽管这种美学思想只是 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延续。毛氏未必有什么独特的美学思想,但他却 为传统美学思想在小说领域找到了具体生长点。这个新生的部分才 应该是毛氏的小说美学的思想之所在而非达到这一步的各种方法 与手段。学术界也有一些文章在这方面做了一些较为切实和客观的 工作。如张虹在从 的评点看毛宗岗小说结构美学思想 一文中就曾指出毛氏在结构方面的美学思想表现为:强调小说整 体结构的完整匀称,连贯统一;重视完整匀称之中的起伏变化, 连贯统一之中的曲折跌宕;强调读者的想象与联想所带来的美 感。另外,周书文在毛宗岗论审美情趣的艺术处理一文中虽没 有直接谈毛氏的美学思想,但却给毛氏所谈到的一些艺术方法取了 一个比“小说美学”或“美学思想”更贴切的名字“审美处理 经验”:以“疾雷”与“好月”的交错,造成持久的美感;以隐隐 与跃跃的交错,勾起审美的关注;以横云来断岭,生发出参差入妙 的情趣;以急缓与起落相连,生发引人入胜的魅力。张、周二人的 研究虽然尚属粗浅,但是他们至少导向了对毛氏美学思想的另一种 理解。 叙事理论方面 从叙事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的小说评点进行一种新的审视与 解说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所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和专著尚 且不足,而关于毛评的就更少了。罗德荣在小说叙事视角理论再 思考“叙法变换”与双重描写论辨一文中分析了毛氏的“叙 法变换”说,认为他的这一说法实际上说明他已具有相当自觉的调 整叙事角度的意识。罗德荣的分析颇有见地,但他并没有专门研究 毛氏的叙事理论。林岗在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一书中曾 深入分析毛氏论结构的特点。然而,他并不是为了分析毛氏的叙事 结构思想,而是为了寻找中国传统的长篇叙事结构模式。至于他何 以涉及毛氏及其他评点家的评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幸而有明 清之际评点家对古代第一流的名著出色的剖析,使我们能够借助他 们的读解窥见古典长篇大结构的模式。”目前,对毛氏的评点曾作 。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 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l9 9 9 1 2 9 ,2 23 1 5 叙事学方面的专门阐释的只有王平的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毛 宗岗的叙事理论一节。该文从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和叙事修辞三 方面来阐述毛氏的叙事理论。但是,遗憾的是该文并没有因为从西 方叙事学的角度切入而有阐释上的新意,它与目前那些从表面归 纳、总结毛氏的小说理论的文章没有多大区别,它缺乏真正的理论 开掘。 3 理论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一般是在金、毛之间进行。许多文章在涉及到对毛氏 评点之功的评价的时候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提到金圣叹,因为金氏确 实给予毛氏以极大的影响,只有在两者的对比中我们才能给毛氏 个恰当的定位。然而,这种因评价的需要而进行的比较研究常常只 是蜻蜒点水式的稍稍提及,他们并没有从理论上细致地梳理金毛主 张的同异。他们或者是因为关注、研究的重心不在金、毛的对比上, 或者是因为默认了一个金、毛无需细致对比的前提。前者是可以理 解的,后者却是值得商榷的。后者如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 的说法:“毛宗岗是紧接金圣叹之后的一位小说评点家。从小说美 学的理论来看,毛宗岗的新的创造并不多。他的主要贡献,是把金 圣叹小说美学中关于叙事方法( 包括人物塑造的方法) 的理论加以 发挥,使之条理化,从而扩大了它们的社会影响。所以,在一定意 义上可以说,毛宗岗是金圣叹小说美学的发挥者、推广者和宣传 者。”叫有的对此提出反对意见的学者只是笼统地抓住毛氏对历史小 说理论的贡献来要求另一种定位而缺乏对金、毛二者理论的深入分 析和比较,如杜贵晨的毛宗岗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贡献兼 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真正形成一文。真正对金、毛做过仔细比 较的是陈曦钟。他在略谈毛宗岗的小说论及其评价问题一文中 通过认真比较后指出“贯穿在毛宗岗批评里的一个中心思想,却是 强调非作者有意为如此之文,而实古来天然有如此之事,这与 主张因文生事即按照文法来创作小说的金圣叹有着不容混 淆的重大区别。”。他认为毛宗岗的小说理论具有两重性,虽然纠正 了金圣叹的片面性( 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 ,但却陷入了另一种局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l9 8 5 3 6 3 。陈曦钟略谈毛宗岗的小说论及其评价问题 】吴小如,曦钟,于洪江小说论稿合集【c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 9 1 5 8 17 1 1 6 面性( 忽视甚至抹煞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陈曦钟的分析是比较 中肯的,更重要的是他启示后来者去关注金、毛对比这一领域。然 而,这方面的研究却一直没能得到重视和发展,即使有那么一两篇 文章,却未能写出令人信服的结果来。 ( 三) 修订研究 建国以来,学术界对毛氏父子修订工作的研究和关注极多。无 论是专门研究的论文,还是随笔概略提及的论文都比较多。由于受 郑振铎说法的影响( 郑曾指出毛本三国演义是以嘉靖本为底本 进行修订的) ,这些论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毛本与嘉靖本进行 对比来研究毛氏的修订工作。它们或侧重于思想内容上的比较,或 侧重于艺术表现上的比较,或两者皆涉及但不作仔细、全面的比较, 然后引申出各种各样的褒贬评价。 1 思想内容方面的比较 许多文章在将毛本与嘉靖本进行思想内容方面的比较的时候 都指出毛本加强了嘉靖本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这已经是学 术界所公认的看法。然而,徐中伟在不可等量齐观的两部“三国” 一嘉靖本与毛本“拥刘反曹”之不同一文中认为嘉靖本与毛本 在“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方面不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它们 还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嘉靖本以“仁德”为指导思想 而毛本以正统思想为指导! 锄徐中伟的分析确实是令人信服的。吴 锦润在此基础上认为追慕仁德之政等属于作家内在的心理活动范 畴,所以他在明清文人心态与 的修订一文中进一步 探讨了嘉靖本和毛本所体现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各自的文化心态 与作品风格的关系诸问题。应该说,吴文不仅仅满足于嘉靖本与毛 本在指导思想上的不同而企图深入到导致这种不同的更为内在的 时代、心态等原因的路子的确是挺不错,但遗憾的是吴文在这方面 并没有阐述得很清楚。不过,它至少启示了后来者朝怎样的方向努 力。 2 艺术表现方面的比较 对毛本与嘉靖本艺术表现方面的比较研究又可以分为两种。一 种是抓住艺术表现中的某一方面作专门的研究,另一种是抓住艺术 。徐中伟不可等量齐观的两部“三国”一一嘉靖本与毛本拥刘反曹”之不同】河南省 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三国演义研究论文集【c 】北京:中华书局,l9 9 1 2 2 4 2 4 3 1 7 表现中的多个方面作综合的研究。一般来讲,前者的优势在于细致 深入;后者的优势在于全面。属于前者的论文,诸如周治华细微 之处见功夫一一毛本、嘉靖本 艺术细节比较、刘永良 毛宗岗对 诗词歌赋的加工整理和毛宗岗对 语言的加工润色、李金坤务取精工,以快阅者一一毛本 回目艺术审美等分别从艺术细节、诗词歌赋、语言、 回目等方面将毛本与嘉靖本进行细致、认真的对比后肯定了毛本优 于嘉靖本。属于后者的论文,诸如沈伯骏论毛本 、 周学禹毛宗岗修订、评点 琐议、杜贵晨毛宗岗评 改 之我见、张虹关于毛宗岗评改 的再探 索等对毛氏修订工作中的整顿回目、增删内容、调整结构、修改 情节、改换诗文、削除论赞、修订文辞等方面皆做了或多或少的涉 及,在这种多方面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毛本从总体上明显地提 高了三国演义的艺术质量,毛氏堪称大作家、艺术家。常林炎 在评毛宗岗修订 中甚至认为“他在理论上不及金圣 叹,在创作上却超过了金氏的成就。”总的来说,对毛本与嘉靖本 艺术表现方面的比较研究是颇有成果的。 3 混合比较 混合比较指的是对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两方面都有涉及的论 文。这类论文根据它们对毛氏修订工作的评价态度可以分为四种情 况。第一种情况是对毛氏修订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两方面都予 以肯定和褒奖。如秦亢宗谈毛宗岗修订 一文 中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经过毛宗岗的修改加工以后,在思想 倾向上比原著鲜明强烈,在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上也较原著充实完 整( 当然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 ,我认为这些方面正是毛本的最 主要的贡献和成绩。诚然,毛本在整顿回目、润饰文字、改换诗文 等方面的功绩也应该肯定,但与上述方面比较起来,毕竟是小节 而已。9 第二种情况是对毛氏修订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两方面 都予以否定和批评。如宁希元在毛本 指谬一文中认 “常林炎从企圣叹的“平反”想到对毛宗岗的评价【a 】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中国古代 小说理论研究 c 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 8 5 2 4 2 。秦亢宗谈毛宗岗修订三国志通俗演义【a j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三国演 义* 研究论文集 c 北京:中华书局,19 9 1 5 1 8 为毛氏父子的改订基本上是失败的。他列举了几点:从蜀汉正统这 一概念出发,凭着自己感情的驱使,任意拔高或贬低小说中的人物; 有意窜改原书词语,使得小说语言的时代特色不复存在,损伤了原 书的艺术风格;将原书中不少出于史传的历史事实任意窜改,损伤 了历史真实性。他甚至建议根据嘉靖本重新校整一部接近于原书的 三国演义定本。第三种情况是认为毛氏修订本功过相侔,得 失参半。如陈辽在比较:罗本 和毛本 一文中认为 罗本三国在思想内容方面优于毛本三国而毛本三国在 艺术上却高于罗本三国。第四种情况是认为毛氏修订本与嘉靖 本在思想内容上并无太大差异,肯定毛氏在艺术方面的改动是有益 的。如冯沅君 刍论和周汝昌 前言 (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9 年版) 都持这一观点。 以上种种关于毛氏修订工作的研究固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遗 憾的是都是建立在与嘉靖本的比较之上。这种遗憾在于七八十年代 国内外学者对版本研究的视野开阔了并取得了共识:毛本三国 不是以嘉靖本而是以“李卓吾评本”为底本的。中川谕还进一步指 出吴观明刊“李卓吾批评三国志”的可能性最大。然而,目前将毛 本与李本进行过比较研究的只有近两年才出版的三国演义叙事艺 术一书,郑铁生在该书中较为细致地研究了回目和诗词增删等问 题。9 这里有一块太大的空白期待着后来者的填补。当然,与嘉靖 本比较而得到的研究成果也并没有完全失效,因为毕竟嘉靖本与李 本的内容是基本相同的,而且,与嘉靖本的比较研究至少积累了方 法和经验,这对于将来开展与李本的比较研究是极有意义的。 以上是对从古至今有关毛纶、毛宗岗评改三国志演义研究 状况的一个比较全面的清理。正如前面文字在细致梳理时所明确指 出的,有关毛纶、毛宗岗评改三国志演义的研究还有许多空白 和尚未充分开掘之处。所以,这块园地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下面 我们试图对毛纶、毛宗岗的叙事理论作一个比较具体、深入的研究。 。宁希元毛本三国演义指谬 a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三国演义研究论 文集f c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l ,1 1 7 12 7 , 。郑铁生三国演义叙事艺术【m 】北京:新华出版社,2o o o 年月的顺序编写,可补编年、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同时期的各 事件间的联系往往无法照顾。 由此看来,中国史官的努力并没有得到一个完满的答案。无论 哪种方式都不能把多维的、立体的、发生在不同时空中的彼此又有 紧密联系的重要史实完美地记载下来。或者不能照顾事件的完整 性,或者不能照顾人物的活动情况,或者不能体现事件间的联系等 等问题都因为兼受文字记载的线性特征和实录要求的影响而冒了 出来。但是,中国史官在记录史实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却开启了后 来叙事文学的无限文心。其中,司马迁尤以个人卓绝的表现力树立 了中国古代的一个叙事典范而备受后人的青睐与标榜。所以,浦安 迪在中国叙事学中认为“中国明清奇书文体的渊源与其说是在 宋元民间的俗文学里,还不如说应该上溯到远自先秦的史籍,亦即 后来四库中的史部。明清奇书文体作为一种1 6 世纪的新 型虚构性叙事文体,与史的传统( 特别是野史和外史) 有着特 别深厚而复杂的渊源。”正因为在诗的国度里只有史的记载牵涉到 叙事,所以中国古代对“叙事”的理解不可避免地紧扣事实。 “叙事”在古代指叙述其事实也。辍耕录文章宗旨日:“叙 事如书史法,尚书顾命是也。叙事之后,略作议论以结之,然不可 多。叙事”亦作“序事”。梁昭明太子文选序日:“论则析理 精微,铭则序事清润。”其中,“叙”、“序”都有按顺序、次序陈述 的意思。如国语晋语三日:“纪言以叙之。”礼记中庸 日:“序事所以辨贤也。”但是,与它们相关的两个动词,意思却大 不一样。“叙述”犹言陈述也,亦作“序述”。集贤记注日:“赵 玄默才比丘明,学兼儒墨,叙述微婉,讲论道德。”颜氏家训文 章日:“序述、议论生于易者也。”可见,无论是“叙述”还是“序 述”,它们指的是与议论相对而言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在中国 古人看来,“叙事”包括三层涵义:叙事是区别于叙述的一种特 殊的写作活动;叙事是一种包含了顺序性、次序性意识的活动; 叙事是一种师法史籍、以事实为写作目标的活动。 与“叙事”相近的词,除了前面提到过的“记事”之外,还有 “纪事”,即记事实经过也。这两个词后来还演变出两种文体:“记” 和“纪事”。文体明辩记日:“按金石例云:记者,纪事之文 。浦安迪中国叙事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l9 9 6 2 8 2 9 第二节三国志演义与毛氏的叙事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主流叙事观念的背景下,毛氏是如何理解“叙事” 的? 毛氏的叙事观念其实是在对三国志演义的创作实践的总结 中形成的,所以,它的先导从三国志演义的作者那里就已经开 始。这还只是直接的先导,间接的先导也许要追溯得更远 毛氏在评点三国时十分频繁地使用“叙事”( 包括“序事”、 “纪事”) 一词,他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地使用一个在古代有确定 内涵的词完全是倚仗了三国题材的历史性。然而,虽然毛氏将 三国与许多史书进行了对比,但是他却不是从史官叙事的关注 点上来确定三国的地位。读三国志法中有这样两段话: 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而其叙事之难,则有 倍难于史记者。史记各国分书,各人分载,于是有本纪、 ( ( 世家、列传之别。今三国则不然,殆合本纪、世家、 列传而总成一篇。分则文短而易工,合则文长而难好也。 读三国胜读列国志。夫左传、( ( 国语诚文章之最 佳者。然左氏依经而立传,经既逐段各自成文,传亦逐段各自成文, 不相联属也。( ( 国语则离经而自为一书,可以联属矣。究竟周 语、鲁语、晋语、( ( 郑语、齐语、楚语、吴语、越语, 八国分作八篇,亦不相连属也。后人合左传、国语而为列 国志,因国多事烦,其段落处,到底不能贯串。今三国演义 自首至尾,读之无一处可断,其书又在列国志) ) 之上。 显然,毛氏是从艺术处理上来确定三国在众多史书中的地 位的,而这完全远离了史官叙事时的追求目标。我们知道,中国史 官从言、事分记到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的发明,这一路上 的努力不是为了追求艺术上的和谐统一,而是为了将历史上发生的 重大事件完整、有序地记载下来并能揭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尽管 他们也会照顾到艺术性,特别是史记,但毕竟他们的旨趣不在 那儿。其实,毛氏也可以从三国的形式中找到由它所带来的在 内容表达上优于各类史书体例的地方,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只单 纯止步于形式的比较,而没有进入到形式在表达内容上的比较。或 者可以说,与史官叙事的关注熏心在于写作任务的完成不同,毛氏 的关注重心在于这种任务完成的方式是否够美,是否体现了作老高 超的艺术匠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氏滑离了主流的叙事观念。 在他看来,叙事绝非只是把事实经过表述清楚的写作活动,而是以 美为追求目标的艺术创作活动。这从毛氏涉及“叙事”的众多评点 中亦可以得到体现: 文官有文官身份,武臣有武臣气概,人人不同,人人如画,真 叙事妙品。( 第2 0 回总) 伏完之死在后,董承之死在先。今却于董承之前,先将伏完引 线,叙事妙品。( 第2 0 回夹) 前文曹操破吕布,却用实写;此处袁绍破公孙,都用虚述。一 详一略,皆叙事妙品。( 第2 l 回夹) 自二十五回至此,皆为云长立传,而玄德、翼德两边,未免冷 淡。乃于白马之役,忽有“翼德探囊取物”一语。文中虽无翼德, 而翼德之威灵如见。至于玄德行藏,或在袁绍一边致书,或在关公 一边接柬,或在龚都阵上口传,或在孙乾途中备述,处处提照出来, 更不疏漏,真叙事妙品。( 第2 7 回总) 来得突兀,叙事妙品。省却多少笔墨,叙事妙品。( 第2 8 回夹) 前先叙蔡瑁路上见赵云,此方补叙赵云席上不见玄德,叙事妙 品。( 第3 5 回夹) 或先或后,或略或详,参差错落,真叙事妙品。( 第3 6 回总) 不但孔明一边愈加渲染,又使徐庶一边亦不冷落,真叙事妙品。 ( 第3 9 回总) 此处不即说明求计之法,叙事妙品。( 第3 9 回夹) 探马口中不叙陈矫,却在程普口中补出,叙事妙品。( 第5 1 回 夹) 又将前文回顾,叙事妙品。( 第5 5 回夹) 孔明吊公瑾之后,忽然遇着庞统,与庞统见曹操之后,忽然遇 着徐庶,正复相似。前是将徐庶放去,此是将庞统引来。一样文法, 两样局面,真叙事妙品! ( 第57 回总) 正笔发明在前,奇笔推原在后;正笔极其次第,奇笔极其突兀, 可谓叙事妙品。( 第6 2 回总) 百忙中忽夹此一段闲文,叙事妙品。( 第7 1 回夹) 刘封、孟达在杜袭口中点出,与子龙是一虚一实,叙事妙品。 ( 第7 1 回夹) 曹髦作诗之时,却在贾充口中写出,叙事妙品。( 第1 1 4 回夹) 武侯夫人事直至篇终补出,叙事妙品。( 第1 1 7 回夹) 从以上这些例子看来,毛氏将种种基于美学目标的艺术表现方 法和技巧称赞为“叙事妙品”,也就是对“叙事”有了一种迥异于 传统内涵的全新理解。这种理解差异的基点就在于毛氏将“叙事” 定位为艺术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