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2007 年 7 月以来,美国的次级债风波愈演愈烈,已经演变成为一场波及全球的 金融危机。这场风波首先发端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出现大规模违约,进而引发 以其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收益大幅下降,价格急剧下滑,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失。 次级债风波的影响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超出了市场预期,恐慌的情绪逐渐在资本市 场蔓延,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投资意愿下降,市场抛压沉重,流动性迅速紧 缩。资本市场受到了严重创伤,实体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作为世界经济体的 重要成员中国很难独身其外,尤其是商业银行业在此次危机中首当其冲。因此我们 必须从中吸取教训,切实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 管理理论。 本文沿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阐述了各个阶段的风险管理论, 重点阐述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并以此理论为基础提出后文的政策建议。接着从风 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方法等方面重点结合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剖析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在详细阐述了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其产生对商 业银行所带来的影响之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本 文认为应当以八大要素为基础,从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着手,来完善我国商业银 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经济是基础,文化与政治是辅助手段,通过这三个方面的 协调整合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从而使 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尽早走出国门,跻身于世界顶级商业银行的行列当中。 关键词:关键词:次贷危机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ii abstract since july 2007, the subordinated debt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intensified, which has evolved into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is storm began in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backed large-scale breach of contract, investors have suffered enormous losses. the impact of subordinated debt storm sustained longer than the market expected, the mood of panic in the capital market gradually spread, dealt a serious blow to the confidence of investors, investment declined, and the market liquidity rapidly tightened. both the capital markets and the real economy have been severely affected. as an important partner of the world economy, china was affected too, especially in the commercial banking sector. therefore, we must draw lessons from it,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isk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explore the theory of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which is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paper elaborated the various stages of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theory, and after the text of the policies was based on this theory. then objective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after elaborated on the causes of u.s. sub-loan crisis and the impact to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put forward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risk management mechanisms for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this articl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ight elements, from the cultur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to improve the commercial banks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committed to effective improvement the risk of resistance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so that as soon as possible,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could go out of the country, ranked among the worlds top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list. key words: sub-mortgage crisis commercial bank risk management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1 绪绪 论论 1.1 研究课题背景及意义研究课题背景及意义 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了,紧接着在 2008 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爆 发了,雷曼兄弟的破产向人们昭示着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是十分严重的。此时美国 金融市场严重混乱,银行间彼此不信任,大量的现金被银行业所囤积,危机继续蔓 延和扩散。此前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欧洲、日本、韩国等与美国金融市场联系紧密 的国家已经遭受到牵连,损失严重,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这些国家的金融环境 受了更为摧残性的打击。中国作为 wto 的重要成员国,当然也没有逃过此次危机的 浩劫,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政府监管的严厉,国内金融市场遭受的损失与其他影响严 重的国家相比还是很小的。金融危机不仅使金融市场处于崩溃的边缘,美国五大投 行不是申请破产或被收购就是重新投入到传统的行业,而且危机已经从虚拟经济扩 散到实体经济,大量的工厂倒闭,工人下岗,经济正常发展的连接遭到严重破坏。 实体经济中,受影响最为严重的是房地产、汽车和外贸等行业,就拿中国沿海城市 来说,大批的小的贸易公司破产。被迫失业的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 这同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一系列的不良的连锁反应将会发生,给社会的发展蒙上 了灰色的影子。因此,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虽 然 7000 亿万美元的金融援助计划已经实施,中国政府也实施了 4 万亿的救市计划, 可成效不是很大,尤其是美国市场上,金融缺口漏洞十分巨大。在金融危机肆意破 坏的危机关头,我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说了一句很贴切的话,中国商业银行一定要 从美国次级按揭危机中吸取教训,扎扎实实做好基本功,努力提高自己的风险管理 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面对如此强大的危机,我国商业银行既要做好风险防范措施, 争取将危机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另一方面,也要从次贷危机中自取教训,提高商业 银行的风险抵抗力。 此次危机是从金融行业蔓延开来的,银行业损失尤为严重,我国商业银行在危 机中也遭受了损失,这揭示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种种弊病。我国作为社会主 2 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受到以前计划经济遗留问题的影响,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 建设步伐十分艰难,因此,在此背景下开展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有及其 重要的现实意义。商业银行是资金借贷的中心枢纽,是搭建投资与生产的重要桥梁, 而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是一种以追逐利益为目标,通过资金的吸纳与放贷来进行经 营的综合性企业。这说明商业银行的风险是隐蔽的而且是可以传导的,也就是说商 业银行的风险不易被发现,而且一旦产生将会扩散到其他经济体中,对国民经济产 生多米若骨牌效应。因此,商业银行如何才能担当起国民经济良性健康运作的重要 桥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顶尖 的商业银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亟 待解决的问题。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光涉及到体制方面的 建设,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测量技术手段、评估机制等方面。本文以我国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为研究目标,在金融海啸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结合我国商业 银行风险管理的历史与现状,借鉴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尤其是巴塞尔 资本协议,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建议。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早,其管理思路的发展比较成熟,因此 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风险管理理论并且广泛的运用到实践中。我们按照历史发 展的脉络来系统的介绍下国外关于管理理论的研究,从传统的忽视风险管理理论, 到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发展到现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净利润(net profit) 、股东权益回报率(roe) 、每股收益(eps) 、市净值 (p/b) 、市盈率(p/e)等这些传统的绩效评估和价值估量指标并没有将风险的因素 考虑在内,得出的关于资本投资的最佳组合也只是在撇开风险的因素下进行的,对 于当时投资风险系数小的状态下是有一定的实用度的。因为之前根据新古典主义的 3 假设,只要有良好的投资决策就可以增加收益,认为风险的管理并不重要,即使对 风险控制好了也不会创造价值。 由 miller、modiglian(1958)创立的 mm 理论,mm 理论开创了关于现代资本 理论研究,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下,该理论探讨了企业的价值、资本成本与 财务杠杠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存在最有资本结构。之后,两人于 1963 年引入了企业所得税,在存在税收的情况下,根据 mm 理论得出的结论是企业 最佳的资本结构应该是负债率达到 100%。 到了 20 世界 80 年代,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出现了代理权的问题, 对代理成本的考虑是银行必须进行风险管理的原因之一。 eva 管理模型顺势产生了, 该模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是经营者以所有者的利益为最大出发点来考虑问题从 而得出经营资产的最佳良策。 saunders、stockand、travlors(1990)通过对银行控股股东和经营者对风险偏好 差异性方面的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有较高的风险偏好和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从分 析中可以看出,银行的经营管理者更愿意通过回避风险增加银行的资本比率,从而 使银行能够顺利的运作下去,一面发生资金短缺的情况。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业务更加冒险化与投机化,使得金融 领域的风险不断积聚与扩大。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世界各地的金融危机频 繁爆发,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仅仅对商业银行从严监管,不仅 滋生腐败问题,而且严重阻碍其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因此,各国商业银行普遍采 取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以应对业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 christopher james(1996)通过分析考察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 ,论述了在 raroc 基础上的资本预算和绩效评估。 对银行风险管理的控制必须建立在资本配置 与经费预算的基础上,因为昂贵的外部筹资成本的上升,会使银行采取逆风险而动 的行动,从而使银行的风险进一步扩大化。 巴塞尔委员会于 1997 年发布的有效银行业监管的核心原则 ,将风险价值 理论列为确定银行资本充足性的基准性方法,以提高各国银行监管有效性,维护国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简称巴塞尔委员会)于 1997 年 9 月颁布的,是指导各国实施银行监管的国际标准。 4 际市场金融稳定,防止金融危机。在银行风险测度方面,开发了 var 技术,该技术 最早是用来度量市场风险,最后用来测量信用风险。随后,开发的 creditmetries 模 型、creditrisk+模型以及 kmv 模型,都是用来度量信用风险的,这些模型的测量技 术都已经非常成熟,已经广泛的运用于实践中。 2004 年 6 月颁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新协议由三大支柱组成:一是最低 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信息披露。根据新协议的 要求,有关资本比率的分子(即监管资本构成)的各项规定保持不变。同样,8%的 最低比率保持不变。 boyd and de nicolo(2005)通过对银行风险投资方面的研究发现,在高利率的 诱惑下,银行将更趋向于开展高风险的投资项目,银行内部的过于集中将会导致这 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在利润的促使下,银行权利过度集中会加大银行的 风险,使得银行的抗风险链条更加脆弱。 面对金融自由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在国际舞台上所面对的挑战性越来 越大。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型综合性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资产组合 来越过政府的资本配置要求。这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2 国内研究状况国内研究状况 对国内来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新课题,因而,直到目前为止,中国商 业银行业还没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办法,国内的研究很大 部分是对国外先进技术理论的引进和阐述。 陆晓明(1999)在国内比较早地介绍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认为全面风 险管理体系应当具备集中化的数据库、分析、监督与评枯和决策这四个方面的特点。 盛军(2000)重点介绍了 raroc 测量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贷款定价中。 孙天琦(2001)通过对准市场组织理论的总结,并且分析了主导金融组织结构 的形成,建议促进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和竞争来形成“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 的金融组织结构。从旧体制下延续的行政寡头显然市场效率不高,因而必须培育主 巴塞尔委员会经过长达 5 年的广泛征求意见并进行修订后于 2004 年 6 月颁布。 5 导银行业的新的银行寡头,同时要加强银行间的合作,提倡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 之间的合作。 赵晓、巴曙松、高辉清、钟伟(2003)研究了中国银行业存在的危机,指出国 有银行不良资产严重,人们对国家信用的过度迷信。面对国外强打的对手提出要慢 慢让外资银行进入到中国市场,同时要加强发展民营银行,促进市场竞争,通过“鲢 鱼效应”激发国有银行的活力,从而实现银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刘锡良、曾欣(2003)指出中国金融体系存在严重的脆弱性的根本原因在于道 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导致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必 须通过政策透明化、制度化来防止根源于道德风险的金融危机。 骆菲菲(2003)从信用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角度来探讨金融发展,分析了中 国资产证券化的条件不够成熟,指出应该加强社会信用基础方面的建设。 汪忠、黄瑞华(2005)对国外有关风险研究的文献进行了介绍,并对风险模式 进行了概述和总结,提出了未来的风险研究更应具备全局观和整体观以应对复杂多 变的国际环境。 李志刚(2003)通过介绍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构架体系,来为我国风险 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强调要从个人责任、实施授权分类管理和确立明确的风 险管理目标这三个方面着手构架。 贾晓菁(2005)面对国内上频频发生的金融事件,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组 织架构,提出要通过构建扁平化的事业部编制组织结构来防范金融案件的发生。 朱晓明、刘治国(2007)通过对信用评分领域大量的模型和方法以及相关文献 进行分类和综合比较,为建设适合我国特色的、高水平的信贷决策支持制度提供借 鉴依据。 刘莉亚(2007)从借款人、贷款人、贷款投向和风险缓释四个角度为参考,构 建了一套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信用风险评分模型。通过对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样本贷 款数据进行检验,显示该模型的评估结果是合理的。 成斌(2007)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为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和适应加入 wto 后 金融监管要求,应当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从思路着手,然后建立配套的 6 机制,形成一整套的管理体系。 以上列举了很多关于国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无论是从体系还是从制 度方面,都提出了很多针对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理论建议。这些研究更多地注重于 银行风险的防范、商业银行风险检测和预警、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同 改革开放那个时候比较,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的是国内对商 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研究的阶段,从实务贡献方面来看,全面风险 管理理论还没有运用到银行当中,并未贯穿到业务全流程中。也没能够结合西方银 行风险管理的经验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的特性,以及没能针对我我国 现实情况提出切合我国实际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所 面临的风险问题仍就存在,而且还有扩大化的趋势,因为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越 来越紧密了,国际上的不可控因素更多,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更多挑战性的问 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探索任重而道远。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本文以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为出发点,旨在探索 出在纷繁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如何逐步完善内部风险控制体 系,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六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列出了国内外对银行 风险管理的研究状况,最后阐述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从商业银行风险的概念及分类入手,阐述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概 念,随后介绍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为后文政策建议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描述,阐述了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揭露了此次 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重点阐述了商业银行在危机下所面临的风险,并由此 提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一些认识。 7 第四章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方法取得的进展及 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着重对照新资本协议发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为提出完善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提供依据。 第五章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构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 管理的必要性,结合风险管理理论和国外实践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 险管理水平的思路和对策。文章着重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八大要素出发,提出构 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设想。 1.3.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采取了以下主要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的研究,首先在对我国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现状做出客观的解释和理论概括,即着眼于“实际上是什么”的分析,并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今国内外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防范我国商 业银行风险方面的对策措施,即对今后“应该是什么”给出自己相应的政策建议。 (2)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占有大量 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使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文章中结合了大量的图标和例证, 给论点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论据。 (3)系统的研究法。从次贷危机引发的商业银行风险问题出发,针对我国商业 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许多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 解决目前我国银行所面临的问题的新思路,最后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整篇文章 体现了一种严谨的系统性。 8 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念及理论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念及理论发展 在研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体系之前,有必要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及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进行一个简单的概述。在各个风险管理理论中,重点叙述了全面 风险管理理论,这是目前国际商业银行普遍采取的管理理论,也为后文构建我国商 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1 商业银行风险的概念及分类商业银行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早期,商业银行一般用来吸收短期存款和发放短期商业贷款。现在,商业银行 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业务范围已逐渐拓展为从事多种金融业务乃至非 金融业务的全能金融功能型银行。因此,现代商业银行被定义为:以追求利润最大 化为经营目标,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主要经营对象,为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 性服务的金融企业。在所有的金融机构里,商业银行的历史发展最悠久、功能最全 面、对社会的影响最大,现代商业银行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银行作为一 种特殊部门,他的特殊性体现在主要跟货币及其替代品打交道,是经济运行的中间 环节,因此,银行在运营和发展中伴随着各种特殊的风险,如果积聚到一定程度就 对经济产生严重的危害。所谓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不 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银行蒙受经济损失或丧失获取额外收益机会的可能性。 银行作为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任何业务经营中的风险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商业 银行经营的是货币资金,而不是具有各种使用价值的物质商品,所以商业银行所面 临的各种风险均直接表现为货币资金损失风险。因此,如何准确地衡量风险,清醒 地知道风险在哪里,及时地监测风险,并有效地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面对的重要 课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社会生活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金 融核心机构的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归纳概括商业银行风险的特 点为以下几个方面:风险的客观性;风险的可控性;风险的双重性;风险的相关性; 风险的加速性和传染性;风险的隐蔽性。通过不同角度,我们可以对商业银行风险 9 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商业银行所经营的业务种类,可以将商业银行风险分为资产 风险、负债风险、中间业务风险和表外业务风险等;根据商业银行风险本身的性质, 可以将商业银行风险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根据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因素多少 划分,可以将商业银行风险分为单一风险和综合风险;根据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范 围可以将商业银行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的表现 形式,可以将商业银行风险分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 作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信誉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从不同 角度的分类,有利于从我们不同的层面加深商业银行风险的认识,进而采取不同措 施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从而能够达到更有效地控制银行风险的目的, 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 2.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概念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被世界上的国家所重视,尤其是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学者对风险管理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风险管理的概念是指 为了构建风险与回应风险所采取的各类监控方法与过程的统称,包括指明风险管理 的主体、所采用的步骤和实现的目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所谓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针对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而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 程序、措施的总和,其目的在于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防、 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 全。商业银行的目的是为了在风险最小化的前提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商业银行风 险管理无疑有这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化,二是风险一定 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也就是说,一分收益包含 着一分风险。美国银行协会公布的商业银行与吸储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指引就 谈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并不是人们通常误认为的风险最小化,而是风险与 收益的优化。 ” 既然商业银行风险不能规避,那我们就须进行相应管理,以实现风 险与收益的最佳组合,既在风险最小化的前提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我们讲商业银 商业银行与吸储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指引 。 10 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风险的识别与度量、风险分类、制定 风险管理目标和风险监控。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掌控,来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 目标。 2.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商业银行主要靠负债经营,加之经营条件特殊,故对风险较为敏感。因此,如 何加强风险管理,防范风险,确保银行经营的安全,就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一个永 恒主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历史悠久,早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 存、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理论,而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和经营条件的变化,商业银 行风险管理理论经历了不断的发展,该理论直到七、八十年代得到充实、修正和完 善,进而成为一门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学科,并在商业银行中得到广泛应用,深受界 内人士重视。按照实践的发展脉络,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大体经历了资产风险管理理 论阶段、负债风险管理理论阶段、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阶段、资本充足率管理理 论阶段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阶段这样五个阶段。其中我们重点关注全面风险管理理 论阶段,这个理论是后文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石。 2.3.1 资产风险管理理论阶段资产风险管理理论阶段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最初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即贷款业务的风 险管理以及其他业务的风险管理。这是因为商业银行经营中最直接、最经常性的风 险来自资产业务,商业银行如果出现大额的信贷损失往往会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甚至 停业倒闭。因此,在商业银行发展早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对 资产业务的管理,致力于在资产上协调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随着早期商业银 行面临的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银行业务的发展,资产风险管理理论经历了“真实票据 论” 、 “可转换能力理论” 、 “预期收入理论” 等发展阶段,大约经历了大约 200 多年 时间。 11 2.3.2 负债风险管理理论阶段负债风险管理理论阶段 20 世纪 60 年代,社会经济尤其是西方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的繁荣时期,社会对 银行的资金需求极为旺盛,而商业银行面临着资金相对不足的压力。在此情况下, 产生了负债风险管理理论。负债风险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商业银行通过扩大负债(存 款)规模来维持资产规模,保障银行的收益。负债风险管理理论的广泛应用,导致 了银行界的一场革命,商业银行由单纯依靠吸收存款的被动负债方式,发展成为向 外借款的主动负债方式。这一方面有利于满足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需求,为商 业银行扩大业务规模、增加贷款投放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负债规模的扩大, 也极大地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更加恶劣,不确定因 素增加。因此,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包括两种方法 :一 是用短期的借入资金弥补资金上的缺口,满足存款提取和贷款需要;二是对所有到 期负债进行严格管理,称为负债管理或贷款头寸负债管理。 2.3.3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阶段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阶段 资产风险管理侧重于资产业务方面中的风险,强调稳健发展而进取与创新意识 不足;负债风险管理侧重于负债业务方面中的风险,强调进取经营却忽视了稳健, 两者均不能保证银行实现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方面的均衡。随着布雷顿森 林体系的解体,市场汇率、利率的经常性大幅波动,商业银行单一的风险管理模式 满足不了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需求,应该强调资产负债同时并重,于是产生了资产 负债风险管理理论。美国经济学家 baker 于 1977 年提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该理论 强调资产业务、负债业务风险的协调管理,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 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以及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戴相龙主编.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6) baker. credit risk rating systems at large us bank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0(24) 12 2.3.4 资本充足率管理理论阶段资本充足率管理理论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左右,国际商业界发生了数起信贷银行事件,这使得人们更加重 视银行风险方面的管理,在协调监管政策方面,银行监管当局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于 1988 年出台的巴塞尔办议 ,使得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得到了完善和 提高,这也标志着银行的风险管理从资产负债管理时代过渡到资本充足风险管理时 代。银行家普遍认为由十一国集团国家中央银行签订的巴塞尔办议 ,将形成国 际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国际协议 。 巴塞尔协议通过强调银行的最低资本充 足率必须达到 8%的标准,可以增强银行谨慎经营、抵抗风险的能力。总的来说巴 塞尔协议应该是为一种进步,它提供了一种可以应用于在不同国家注册的共同标 准,打破了国籍的界限,提供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同时该协议还强调了 银行体系必须增加资本。这些对银行金融体系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使银行 的风险管理理论得到进一步深化。 2.3.5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阶段全面风险管理理论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后,一方面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政府的监管逐渐放松,另一方面 银行的兼并浪潮兴起、新型金融工具层出不穷,银行业日益走向业务综合化、全能 化、国际化、规模超大化,面对监管制度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的大变革,必须提 出适合时代的风险监管理论。此时,国际银行业的风险有增无减,特别在经过上世 纪 90 年代全球三次大的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认识到银行的风险管理应当拥有 新的理论。 此外, 巴塞尔协议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新的理论必须符合新时代环境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在过渡时期,巴塞尔委 员会将根据旧的巴塞尔协议确定新资本协议的资本要求底线, 其具体实施方案见 (表 2-1) 。于 2006 年正式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标志着商业银行将 进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时代,即“两个并举”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the basel capital accord. january 1988。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 1988 年制定。 13 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全面风险管理代表了银行业风险管理发展 的新趋势。 表表 2-1 未来四年的资本底线(百分比所对应的是风险加权资产)未来四年的资本底线(百分比所对应的是风险加权资产) 2005 年底起 2006 年底起2007 年底起 2008 年底起 irb 初级法 双轨制计划 95% 90% 80% irb 高级法 双轨制计算或影响分析 双轨制计算 90% 80% 资料来源:罗平.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由八个要素组成,即:风险管理环境、风险管理目 标与政策设定、风险监测与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定价与处置、内部控制、风险信 息处理和报告、后评价和持续改进。风险管理体系各要素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依赖 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机整体。 从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与管理目标方面来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被概括为三个维 度,如(图 2-2) ,第一维是银行的目标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 标;第二维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即风险管理环境、风险监测与识别、风险评 估、风险定价与处理、内部控制、风险信息处理和报告和后评价和持续改进;第三 维是银行的各个层级,包括银行整体层次、分支机构、业务部门及子公司。 图图 2-2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资料来源:彭鹏远. 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 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4) 14 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 首先从现状入手,结合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随着中国与国际的日益接轨,风险管理意识已经初步形成,但是风险管理没有作为 一种文化根植于每个员工的心里。一些员工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仅存于表面水平,没 有将其深入运行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在工作当中还是没有从控制风险的角度来开 展自己的业务。在我国,因不良贷款引发的金融事件还是很多,银行在风险监控方 面的体制有望进一步改进,银行对风险监控的合规检查必须强化,银行对风险控制 技术方面的采用应该提高。纵观国际上顶尖的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 状无论是从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体制,还是从风险管理技术方面来看,都与那 些先进的商业银行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下文就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来分析我国商 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体制方面的缺陷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大障碍。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实行高度集中和政府约束的管理体制,形成了大银 行、小财政的金融格局。在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不论是领导者还是员工都形成 了不管发生怎样的信贷危机都有政府这个大靠山这样的思维, 间接将银行的危机 “转 嫁”给政府,风险管理意识极度不强。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加入 wto,在与世界接 轨的浪潮中,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方面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风险管理方 面的力度着实得到了加强,但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阶层的风险意识基本形成,他们在作出决策的时候, 都会把风险纳入考虑的范围。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8-2009 年的统计 ,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由2008年第一季度的12456.5亿元下降到2009年第一季 度的 5495.4 亿元,其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的比例从(图 3-1)中可以看出是逐步 下降的,由最初的 5.78%下降到 2.04%。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方面所做的贡献是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15 显著的,这要归功于我过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有三大 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将商业银行推向市场,这有助于商业银行加强自身的风险 管理意识,在接受市场残酷考验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商业银行治理模式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 2008年第一季度 2008年第二季度 2008年第三季度 2008年第四季度 2009年第一季度 图图 3-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 单位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管理阶层对风险管理认识的加强并不代表着风险 管理文化在全公司范围内已经形成,部分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还是不强。虽然我国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是逐步下降的,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 还是很大,2009 年第一季度的的不良贷款额就已经达到 5495.4 亿元,由此可见信贷 监管的力度还不到位。由于换位思考不够,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之间的矛 盾以及业务流程前台和后台之间的矛盾往往是被动的解决,而没有站在全局的角度 上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一些业务人员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往往把风险放在业务的对 立面上,不能正确的对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是业务发展的障碍。部分管理人员简 单的认为减少业务发展就可以控制风险,在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认识上进入了误 区。而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原则,把控制风险与创造利润看做 16 是同等重要的事情,概括为“2r” is the same coin。由于历史原因,导致长期没有 从思想上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这点成为严重阻碍我国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巨 大绊脚石,因此,应该充分重视从理念上抓建设,从思想源头上来做好商业银行的 风险管理工作。 3.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方面的国内建设取得了 显著的成效,全面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已经初步构建。国内各商业银行分别建 立了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高管层风险管理委员会,部分商业银行还设立了信用 风险管理委员会、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例如,建设银行、 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就建立了三大风险管理委员会,在风险 管理的具体操作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初步构建有效的提高了我 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水平的加强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商业 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据统计 ,2008 年 1 月 2 日,我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 行的市值分居世界第一、二、三位。 除此之外,我国商业银行也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独立性方面的建设,例如, 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渤海银行已经建立了独立垂直的风险管理模 式。以新兴的渤海银行和传统的建设银行为例,从(图 3-2、图 3-3、图 3-4)可以得 出,这两大行已经分别建立了独立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部门作为单独的部 门从其他管理部门中独立了出来,对风险管理团队及风险管理人员做到了垂直任命 和考核,实现了由总行统一承担风险管理部的费用及开支,风险管理人员的调动也 由总行负责,做到了从选拔机制上就将风险管理部门独立出来。这样风险管理部在 对银行风险现状进行考核的时候,就可以做到独立分析考核现状,而不受分行的干 扰,从而使考核结果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有助于督促银行做好风险管理方面的工 作,提高他们的风险管理意识。 2r=risk and return。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17 图图 3-2 渤海银行全面、独立风险管理体系渤海银行全面、独立风险管理体系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研究网站 图图 3-3 渤海银行风险管理部组织机构图渤海银行风险管理部组织机构图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研究网站 董事会 薪酬提名 委员会 审计 委员会 战略 委员会 风险 委员会 ceo 信用风险 委员会 负债管理 委员会 操作风险 委员会 战略及声誉 风险委员会 风险 管理部 批发 银行部 零售 银行部 信息 技术部 财务部运营部法律部 人力 资源部 风险管理部 批发银行信用 风险管理部 批发银行 信用分析部 市场风险、 资本金风险、 组合风险、 风险偏好 操作 风险部 零售银行 信用风险部 批发银行部零售银行部 风险管理部 批发银行信用 风险管理部 批发银行 信用分析部 市场风险、 资本金风险、 组合风险、 风险偏好 操作 风险部 零售银行 信用风险部 批发银行部零售银行部 18 图图 3-4 建设银行全面、独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银行全面、独立风险管理体系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研究网站 独立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使商业银行加强了风险合规方面的建设, 营私舞弊现象大大减少,提高了银行机制的透明度,促使银行业务健康发展。据资 料统计 ,截至 2008 年 6 月份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已有 175 家, 比年初增加 14 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 84.2%。通过(图 3-5)中可 以得出,从 2003 年到 2008 年 6 月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企业数得到了大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董事会 行长 风险管理委员会 首席风险官 风险管理与内控 委员会 信贷审批部风险管理部风险监控部 风险总监 风险管理部信贷审批部 风险主管 风险管理部 县级支行风险经理 市场与操 作风险管 理部 风险计 量部 监事会 董事会 监事会 总 行 一 级 分 行 二 级 分 行 董事会 监事会 总 行 一 级 分 行 二 级 分 行 董事会 行长 风险管理委员会 首席风险官 风险管理与内控 委员会 信贷审批部风险管理部风险监控部 风险总监 风险管理部信贷审批部 风险主管 风险管理部 县级支行风险经理 市场与操 作风险管 理部 风险计 量部 监事会 董事会 监事会 总 行 一 级 分 行 二 级 分 行 董事会 监事会 总 行 一 级 分 行 二 级 分 行 19 幅度提升,这正是实现了我国加入 wto 后遵守国际惯例的承诺。 新巴塞尔协议 作为国际上金融机构的遵守准则,在控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成效, 我国商业银行遵守这一准则,充分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向国际市场迈进的道路上 垮了一大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吸毒人员知识培训课件
- 难点详解四川省简阳市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及其运算章节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
- 化工产业园产业链协同与资源整合方案
- 难点解析自考专业(行政管理)真题及参考答案(能力提升)
- 智能化消防报警系统优化方案
- 抽水蓄能电站风险管理方案
- 跨媒体话语分析-洞察及研究
- 云计算集成架构-洞察及研究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海南-海南中医临床(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江苏-江苏药剂学(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江苏省铁路集团融发管理有限公司招聘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应急疏散培训课件
-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片区2025届数学七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数学三年级测量活动方案
- 灵芝孢子油培训
- DB32∕T 5081-2025 建筑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 公司适用法律法规标准清单2025年08月更新
- 山西省2025年中考物理真题试卷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试题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打印版)
- 窗帘实施方案(3篇)
- 产品试验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