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光考论——以海南时期为中心.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光考论——以海南时期为中心.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光考论——以海南时期为中心.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光考论——以海南时期为中心.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光考论——以海南时期为中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光考论——以海南时期为中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李光,崇宁五年进士及第,后官至礼部、刑部、吏部尚书,并于绍兴八年, 官拜参知政事。但正当他处于人生事业顶峰时期,因不满秦桧卖国行径,受秦桧 排挤,被贬藤州、再贬琼州、又移昌化军,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白发人 送黑发人的辛酸历程。面对严酷的党争与自身的坎坷命运,海南时期的李光却能 作诗写易,自乐其中,以“诗”、。易”的形态来安顿心灵,排遣情累。与其被贬 前那些慷慨激昂、敢于争论的奏议、书信文相比,无论在内容上,还是风格上, 均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既离不开当时整个南宋激烈而又频繁的党争形势,又离 不开宋朝贯穿士大夫生命始终的。为己之学”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李光海南时期 生平和诗文进行编年考证的基础上,着眼于对其海南阶段诗歌创作与易学研究两 方面的分析,将李光的时代、生平和际遇放在揭示其创作主体的内涵特征及其演 进过程中,以具体的作品分析为例,考察李光是如何运用“诗”、“易”形态来表 现其深刻复杂的内心特征,以达到物我两适的潇洒境界,从而体现其强烈的主体 生命意识。 关键词:李光诗歌读易详说朋党之争为己之学生命意识 a b s t r a c t : l ig u a n g , i n1 1 0 6o f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 e n t e r e dt h eh i g h e s t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a n db e c a m eo n eo f t h es u e 惴s f u lc a n d i d a t e s l a t e r , h ew a sa p p o i n t e da s t h em i n i s t e ro fr i t e s ,t h em i n i s t e ro fp u n i s h m e n ta n dt h em i n s t e ro fc i v i lo f f i c e i n 11 3 8 ,h ew a sa p p o i n t e da st h ea s s i s t a n to fa d m i n i s t r a t o r h o w e v e r , w h e nh ew a si n t h ep e a kp e r i o do f h i sc a u s e ,d u et od i s s a t i s f a c t i o no f q i nh l l it r a i t o r o u sa c t s ,h ew a s s q u e e z e do u tb yq i nh l l i a n dd e m o t e dt ot a n g z h o u , a n dt h e nw a sb a n i s h e dt o q i o n g z h o ua n dc h a n g h u a j u nh eh a dg o n et h r o u g hal o to fs a d n e s s ,a n dh i sf a m i l y w a sb r o k e nu p b u ta tt h a tt i m e ,f a c i n gt h eg r i mp a r t ys t r u g g l e sa n dt h ef a t eo fh i s o w n f r u s t r a t i o n s ,l ig u a n gi nh a i n a nc o u l ds t i l lw r i t e p o e m s a n d y i ”,a n de n j o y e d h i m s e l ft od i v e r th i m s e l ff r o ms a d l l 麟a n dt i r e h o w e v e r ,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l e t t e r s a n dt h em e m o r i a l st ot h ee m p e r o rw h i c hw e r ei m p a s s i o n e da n de x p r e s s e dh i si d e a s s h a r p l y , t h e s ep o e m sw e l ew i d e l yd i v e r g e n ti nt e r m so fc o n t e n ta n ds t y l e t h e r ew e r e s o m er e a s o n s f i r s t , i tc a nn o ts e p a r a t e df r o mt h ei n t e n s ea n df r e q u e n tp a r t ys t r u g g l e s i nt h et h r o u g h o u t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s e c o n d , i tw a sa l s oi n s e p a r a b l ef r o mt h e e f f e c to f “l e a r nf o ri t so w n ”,t h et h e o r yr u n n i n gt h r o u g ht h el i f eo fe x e m p l a r si nt h a t t i m e b a s e do nl ig u a n g l i f ea n dp o e t r ys e r i e s ,a n d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p o e t r ys t u d y a n dt h ey is t u d y , t h i sp a p e rp u t st h ed y n a s t yh el i v e di n , h i sl i f ea n de x p e r i e n c e si n t h ep r o c e s sw h i c hr e v e a l si t si n n e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t h e nu s et h es p e c i f i ce n t r i e sa s e x a m p l e st oo b s e r v eh o w l ig u a n gl l s e p o e m a n d 啊”t or e f l e c th i sc o m p l i c a t e d i n n e rw o r l d , w h i c hc a nm a n i f e s th i ss t r o n gl i f es e n s e k e yw o r d s :l ig u a n g , p o e s y , d e t a i le x p l a n a t i o no f y i ,p a r t ys t r u g g l e s , l e a r nf o ri t so 眦l i f es c h i s t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李光考论以海南时期为中心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李光生平、作品考论的研究价值 朋党之争,是统治阶级内部为了争权夺利而相互倾轧的具体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党争, 历来有之,或明显或隐讳,但在宋代却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甚至可以说是轰轰烈烈她贯穿 了整个宋代的发展始末。业师沈松勤先生在其北宋文人与党争和南宋文人与党争= 书中,就已明确点出了宋代党争与文人间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必然性,其原因就在于“宋士 大夫兼具参政主体、文学主体和学术主体的复合型主体特征”对李光生平、作品的考论研 究,其目的就是以李光为个案,来探讨党争对当时文人士大夫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不光光体 现在政治生活上,更体现在他们的文学创作、学术主张及处世心态上 李光( 1 0 7 8 - 1 1 5 9 ) ,字泰发,一作字泰定,号转物老人,又号读易老人,谥庄简,与 李纲、赵鼎、胡铨并称为“南宋四名臣”。南宋政局动荡,朋党之争较北宋有过之而无不及, “平生刚褊性,敢避穷兽搏”1 的性格注定了李光不是圆滑、善于钻营之徒,因此他不能为 蔡京、王黼所亲,亦不能为吕颐浩、朱胜非所容,即使提拔他为参知政事的秦桧,也是因为 。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2 的原因。从1 1 0 6 年入仕到1 1 4 1 年藤州安置,短短三 十五年时间,李光七次遭贬,前后知桂州、江州、宣州、l 临安、洪州、饶州、婺州、温州等 地。在被贬海南以前,李光直言敢谏,所上奏议,皆针砭时弊,无论在京城任职,还是在地 方当官,他都兢兢业业、克已奉公,会执着地因为某个官员或某件事而一再上疏禀奏,如论 胡直孺萄子、论胡直孺第二葡子、论燕瑛、胡直孺笱子、再论燕瑛、胡直孺葡子k 论燕瑛、胡直孺第三笱子等,其秉性耿直,尽忠职守,可见一斑 绍兴十一年( 1 1 4 1 年) ,“和议”正式确立,李光在其“和议以求自治之计”无法实现 的时候,走上了与秦桧反向的道路,为秦桧所恶,将其姓名写在高宗所赐的“一德格天阁” 内,“欲必杀之而后己”3 。绍兴十一年,被贬藤州;绍兴十四年( 1 1 4 4 年) ,因被人告密, 称与知藤州周某者唱和,语涉讥谤和议而贬琼州;绍兴二十年( 1 1 5 0 年) ,因私史案而再贬 昌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八云:。李光之得罪也,其弟宽亦被罗织,除名勒停。 长子孟博,中子孟醇皆侍行死贬所。仲子孟坚以私史事对狱,掠治百余日。除名编管。孟传 其季子也,至是亦抵罪,田园居第,悉皆籍没,一家残破矣。” 年过花甲,却垂老投荒,不但没有享受天伦之乐,反而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之悲,其 内心之苦,岂是常人所能体会? 一方面“言行自有常,安能改吾调“的性格让其秉性难移, 依旧胸怀满腔经世之志,但残酷的现实,却让他空有一身抱负,只能望洋兴叹;另一方面, 接连不断的打击,也让他意识到了自身生命之脆弱,多年的党争经历,亦让其产生一定的畏 祸心理。既想实现经世济国之目的,又担心祸端随时降l 临而性命难保,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下, 李光没有郁郁寡欢,或者牢骚满腹;也没有听之任之,自我放逐;更没有改变初衷,而走入 谄媚以求自保之路。相反,其在海南时期的文学创作,一改以往锋芒毕露的做法,体现出来 1 全柬诗 卷一四二一县斋清坐有怀) ,p 1 6 3 7 7 2 宋史 卷三百六十,p 1 1 3 4 1 宋史卷四七三,p 1 3 7 6 4 全束诗) 卷一四二一某天资坦率人也,性又刚褊,偶以使事暂去行阙,马上放日,颅适野性,作出 郊一首。简知我者,p 1 6 3 8 1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李光考论以海南时期为中心 的是一份平淡、宁静的自乐之情。内容上远离了对时政的针砭讽刺,转变为自然风光之秀丽 与交游唱和之悠闲;风格上抛开了言辞犀利之举,转为平静而淡泊:思想上亦从“经世济国” 的外王为主,转向“为己之学”的内圣为主残酷的现实,荒凉的处境,他却能将自己矛盾 而又复杂的情累,通过“内圣”修养手段得到成功化解,从而展现给世人以更真实、更朴素 的文学作品,而且李光此种具体的“内圣外王”实践手段,也对后世文人以理遣情的避祸心 态产生了长远影响。 故李光之个例,对于研究身处南宋党争漩涡中的士大夫而言,是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 通过对李光以海南时期为中心的生平考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南宋党争涉及范围之广, 强度之大,以及对士人心态影响程度之深;同时对其诗文作品的考论研究,则有助于我们更 深入地了解李光是如何将内心之极度不平转化为笔端之宁静状态的,所谓的“为己之学”是 如何发挥作用的,以何种具体手段体现在处穷实践过程中的,以上这几点,就是本课题的研 究意义所在,也是本课题所需解决的问题关键所在。 第二节李光生平、作品考论的研究回顾 李光一生的文学创作,可以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远谪海南前以慷慨直前、言辞激 烈的奏议文为主,而其在海南阶段的十七年贬谪生活中,除了与胡铨等人的偶尔书信来往之 外,最主要的文学活动就是作诗、解易 关于李光之生平,宋史列传( 元脱脱等撰) 卷一百二十二、会稽志( 宋施宿等 撰) 卷十五、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浙江通志卷一百六十等均有单独的传记记载。 宋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二之荣国夫人管氏墓志铭,对李光生平与其家人也有记录。但 均只是将其作为一名朝廷官员,对其大略生平进行简单叙述而己,而且强调的往往是其被贬 海南以前,在朝为官之时的事迹,至于对李光在海南时期的生平考论或者对他诗歌、易学思 想的研究,迄今仍是一个空白。 对于李光诗歌的研究,在2 0 0 3 年第3 期的浙江科技学院学报上胡浙平先生所写的 2 2 8 7 宋史卷三六三李光传 ,p l l 4 3 2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i 2 6 7 0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p 2 7 4 7 全宋诗卷一四二三人日) ,p 1 6 4 0 2 全宋诗) 卷一四二三城北江岸独行成此诗,居人旨竹篱茅屋,无壁可题,归而书于此 ,p 1 6 4 0 4 全宋诗 卷一四二五秋日题池南壁问) ,p 1 6 4 3 0 6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李光考论以海南时期为中心 二月三日作真率,会游载酒堂呈坐客中“聊欲劝君终日醉,未须悲我十年流”,本来一 醉解千愁的该是李光自己,但如今却是他在劝酒,告知同行诸友在这样一个“杀鸡炊黍成真 率。挈樯携棋得胜游”的和煦春日,只需畅饮,无需为他不平,即使“朝来已换轻衫窄”, 但仍可以“酒尽何妨典破裘”。此种豪放淡然之态,竟然出自一个倍受党争迫害而妻离子散、 孤老无依之人,不禁让人叹服。总之,无论是自然使君连赋竹诗,辄复次韵中“闲客携 觞日对君,岁寒相与独心亲”的自在,还是四月十四日晚,陈列之见顾追凉玩月于东桥之 上,辄成长句,以写一时风景之胜中。小桥浮动似乘槎,坐看归牛带晚鸦绝景胜游仍 有伴,不妨流落在天涯”的豁达,那种以平淡之心看待世间万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主体特征在该阶段的诗作中俯拾皆是。 正因为追求平淡,所以李光的心境中才会多了份潇洒豁达面对好友的馈赠,在“朝餐 敢叹庖无肉”的贫苦生活中,亦能发出。为君急食不敢余,恐被南风吹作竹”的幽默戏谑 之调;在寒冬独处之际,更邀出“小雨洒窗风淅沥,拥炉来听雪声干”的真诚之请。所以, 海南时期的李光,其诗歌不但向我们展示了其心情愉悦时“香烟苒苒萦纡转,鼻息朐晌出入 匀。睡美忽惊天瞳疃,夜寒谁怕脚舒伸”2 之景,也向我们展现了其情绪低落时“重阳从古 多伤感,逐客南来重叹嗟。镜里但惊添白发,樽前犹未见黄花”之愁,让我们真切得体会 到了一个血肉之躯的喜怒哀乐。 总而言之,李光在海南的诗歌创作,给人的基调既不是夏日的烦躁,也不是冬日的阴寒, 而是秋季特有的恬淡中所孕育的一份成熟,是一种历经惊涛骇浪、喧闹浮华后的豁然自定。 该时期的诗歌创作一改以往对国事民生的牵挂之忧,而代之以自我为主体,强调自我主观感 受,重视自我个体生命意识之情在此种心态的引导下,其创作从。以天下为己任”的角度 明显地转为体现“自我生命意识”为主,而这种转变,不仅让他的诗歌题材更加广阔。跳出 了政治因素的约束,无事无物不可入诗;而且让其诗歌感情更加丰富细腻,处处洋溢着一种 潇洒恬淡的真情。 在关注“自我生命意识”成为核心思想,交游唱和、追苏和陶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旋律后, 并不代表着这首优美曲调中完全丧失了以往那种关切时政的动人音符,毕竟李光在海南阶段 所进行的“为己之学”,其目的仍是为了将来有机会继续实现他的“外王”之道。故。言行 自有常,安能改吾调”的李光,在寄内诗序中自己总结到“予学道无力,每世虑纷扰, 辄竞夕不寐”,正因为他身处贬地,而心系朝堂,所以能为秦桧的进一步迫害有机可乘。可 是被贬至琼州,乃至儋州的李光,虽深知自己年事已高,重返朝廷为国为民出力的机会已经 极为渺茫,却仍吉“正月十五日一报,圣主有宽大之意,囚锢之人,皆起生还之望,此亦妄 想耳”,虽称“妄想”,事实上乃是李光从来没有失去过的希望。因此,久早逢甘露,亦 让李光同海南黎民一道雀跃不已,不过同样为一场雨。他在欣喜之余,却同时考虑到了。风 2 0 全宋诗 卷一四二二乐会雷令致惠笋。作诗为谢 ,p 1 6 3 9 5 丑全宋诗) 卷一四二七十二月寒甚,小雨打窗有霰雪声,成小诗招邻士饮 ,p 1 6 4 5 5 丑全宋诗) 卷一四二五郴士为作暖阁,既成,是夕雪作,喜而成诗 ,p 1 6 4 3 9 乃全宋诗 卷一四二五某到郴几两月,适当重阳而菊犹未开,然江山清远,又仙佛所居,有足乐者, 因成鄙句,以写离忧,p 1 6 4 3 9 2 4 与潘子贱书 ,庄简集) 卷十五,p 1 1 2 8 - - 5 9 2 7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李光考论以海南时期为中心 涛正鹰蹙,斯民岂宁居。一饱不可期,况乃供军须”之忧,所以他能听到“渐闻闾里间, 欢声变嗟吁”之音。这样一场短暂的及时雨,解得了眼前之愁,却解不了永久之虑,这种“乐” 后生“忧”之慨,岂是一个单纯游玩唱和,而不关心民漠之人所能想到和体会到的? 海南气候瘴疠热恼,等不来瑞雪,。吉雨”无疑成为“丰年”之兆,所以。一瓣黎沈彻 九幽,随车甘雨散民忧”,“水生洲渚宽溪女,润浃郊原慰老农”2 7 等一系列喜雨诗无疑成 为李光心系民情、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代言品。当然,体现李光此种情怀的最典型之作莫 过于海外谣一诗,其序言便直接道出写作此诗之目的: 琼,崖、儋,万四州,限在海外,地里险远,输赋科徭役率不以法所出沉香翠 羽怪珍之物,微取无艺百姓无所赴诉,不胜其忿,则相煽剥夺岁在己巳,盗起琼 山,旁郡不禀约束,第阴拱以观其变经略司亟遣官弁将士且招且捕,凡跨时,始以 次歼灭明年春三月,渠魁授首,而紫罗诸村焚荡一空,虽足以惩戒后来,然致寇之 因实缘赃吏予惧叛民虽熄而赃吏愈炽,因摭其起事之固,作海外谣一篇,庶几 采诗者i 冬乏诸司,稍更旧法,精择康吏,使吾赤子成被恩泽,不甚幸欤 由此可见,那种“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世思想从来没有在李光的 生命中遁迹过。 党争。使李光从参知政事的高位,跌到海南荒无人烟之地,成为流放之人,从藤至琼 又至儋,命如浮萍,随处漂零,而且家破人亡,无数亲朋受牵连而遭贬逐,但也是党争,让 他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宝贵,因此,他求之古人,诉之。内圣”,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人 生价值体系,探索安身立命的新支点,追寻一种不受外在功名利禄所役的独立精神,强调对 主体自我的肯定,故该阶段的诗歌创作无处不透露其强烈的生命主体意识,在“为己之学” 的引导下,其精神更是达到了随物赋形的潇洒自适境界,于豁达中飘散着一股恬淡之气。 第二节李光诗歌中的意境 在“以天下为己任”主体思想的引导下,李光海南前的诗歌往往就事论事,缺乏整体 意境的构造,如予去开化三十年,戊午仲冬自江西招还,道由江山境,感叹成小诗中, 开头虽有“依然山色与溪声”的铺垫,但接着便立马转入“岁月峥嵘只自惊”的主观抒写, 最后干脆以“独有老农能耐久,路傍犹说长官清”的议论结语,品不出任何的意境特色:稚 山运使作斋,名“藏晖”,且觅诗久不能成。今兹以大农召行有日,因成鄙句,并以送行 中,没有从“藏晖”斋的环境特征入手,而是直接论述其深刻的斋名内涵,以及对稚山的惜 别之情与激励之语,少了份优美自然。却多了份官场语调,类似的还有世彩堂一诗,在 写作角度上完全不同于他后来在海南时所作的题李子从清风阁、新亭等大手笔以闲淡 意境为铺垫的状物之诗;次韵幕僚喜雨诗卷中更是单纯地就雨论雨,抒发一个为官者的 喜雨之情以及对百姓的关切之意,送韦子骏赴中书舍人召、送张子猷给事帅福唐等等, ”全宋诗 卷一四二二和徐涪苦雨之什 ,p 1 6 3 8 7 拍全柬诗卷一四二五次林庭植喜雨韵,p 1 6 4 2 6 2 7 全宋诗 卷一四二五和郡守喜雨之什 ,p 1 6 4 3 1 8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李光考论一以海南时期为中心 都是直接议论的成分远远多于借意象来搭建意境,通过意境来衬托主观感受的成分。 当然,李光被贬前的诗歌,并不都是如上所言的交游酬和之作,在少量的写景抒情作 品中,那种清新恬淡的意境之美亦已出露端倪。双雁道中“晚潮落尽水涓涓,柳老秧齐过 禁烟。十里人家鸡犬静,竹扉斜掩护蚕眠”,“晚潮”、“涓水”、“老柳”、。齐秧”、“人家”, “鸡犬”、“睡蚕”等一连串的意象叠加在一起,烘托出一种宁静祥和、唯美平淡之境,用外 在的景物,外在的氛围,问接抒发作者内心的平静与用适。被贬海南以后,他诗歌中这种清 新平淡的意境之美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藤州之贬,让李光从地位显赫的参知政事变为流落天涯的病老头,一片赤诚之心,却 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这种打击,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承受的,心中的那份郁愤、无奈、悲 痛、不平更不是外人所能领悟与体会的,但这个时期的李光,却能寄情山水,交游唱和,于 自然之神气、万物之灵性中突显其强烈的生命主体意识,于“宴乐饮食”、自娱自乐中履行 。为己之学”,在诗歌创作中更广泛地利用山川、亭阁、美酒、清茶等一系列简洁明快的意 象,营造出崇尚自然、讲究情性的恬淡悠然之境。下面就让我们从交游之趣、贫淡之情、追 苏之意三方面来分析,海南时期的李光是如何在“为己之学”的指引下,塑造一个清新、平 淡、幽静的诗歌意境,又是如何借诗来排遣情累。从而达到物我两适并保持凛然节操之境界 的。 一喜山乐水交游之趣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永远都是文人骚客表达感受。抒发情怀的最佳载体,大自 然是极其微妙的,它以宽广的胸怀迎接世人的所有心态,接受世人的所有倾诉。多舛的政治 命运,让海南时期的李光锋芒尽敛,开始了“我老剩得用,遇胜辄为主”4 ,。二年屏荒村, 踏遍溪头路”的清闲生活。少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游山玩水、交游唱和成为其生活的主题。 “我心本无虑,莫作拘囚看”,正是他南谪途中的心态,也是在这种心态的引导下,走完 了海南十七年的风风雨雨。 藤州是李光在海南的第一个贬所,初抵瘴岭,“古藤底处所,败驿无垣墙。急雨挟风雷, 漏水夜没床。竹屋闻号呼,老兵冻欲僵。郡僚谁复顾,独见李与黄”3 1 是其生活的最真实写 照,但艰辛的条件、陌生的处境,并未影响李光的交游之乐,签判黄元功,公廨枕江,有 小亭落成之初,予偶假居之,明洁深稳,因得游息,其上榜日“寓亭”,并留鄙句以见意 云: 物生天壤间,有形孰非富心随万境转, 新亭枕江皋,杳渺可飞步风涛振几席, 当年有离忧,政以南北故举足皆道场, 去住吾何心,要以生死喻远迹混渔樵, 飞走各依附峤南山河异, 云月随杖屦吾生真寄耳, 意适随所遇往参少林禅, 忘机狎鸥鹭千栽如知心, 岁月亦屡度 那复叹淹驻 归指曹溪路 相对犹旦暮 曩全宋诗卷一四二二迎山阁为长庆寺登览之胜,暇日携觞命友,屡醉其上,因赋此诗) ,p 1 6 3 7 9 嚣全宋诗) 卷一四二二和杜得之探梅之什) ,p 1 6 3 8 0 撕全宋诗) 卷一四二一雪中过盘石山寄刘季山 ,p 1 6 3 7 7 “全宋诗) 卷一四二一送盂博二首 ,p 1 6 3 8 2 9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李光考论以海南时期为中心 通篇不见幽怨牢骚之意。有的是“心随万境转,飞走各依附”那种随遇而安的豁达心 态。“当年有离忧”是因为心有政事,而如今一旦“真寄”,便能放下一切而“那复叹淹驻”, 真正达到“意适随所遇”的境界。风涛振几席,云月随杖屦”是他置身新亭的感受,其笔 下的。风涛”不是恶劣环境、险怪势力的代表,而是大自然力量的象征,蕴含着一股强大生 命力;其手中之“杖”,脚下之“屦”不是跟着“云”,。月”而行,相反却是“云”、。月” 跟随其而动,这种以“自我”为主的生命意识直白而明显,月随心动,云随身行,正因为作 者肯定了自我的生命价值,才会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往参少林禅,归指曹溪路”远离都 市的车水马龙,代之以“渔樵”与“鸥鹭”,那份闲情。那份自在,想必只有身临其境的李 光才有最深切的体会,通过参禅,通过与自然万物的亲密接触,来抚平党争给他带来的创伤, 来排遣救国无门,一片忠心反遭诬陷的情累,于自然中寄托灵魂,体现个体生命价值。 同样的,还有新亭 一诗,作者介绍完新亭的地理位置后,通过对其周围环境中“碧 山”、。白云”,“巧木”、。峭壁”,“雾霭”等天地万象的勾勒,营造一个美妙至极的纯天然意 境,点出“一日一坐间,变态难悉数”的神奇景观,置身其地,由景生情。感叹。人生贵适 意,涉世随仰俯”之潇洒情怀。被贬藤州已有三年,但李光却以“超然心境空”来对待现实 与未来,寄情山水,以“三年瞬息中,聊作溪山主”的身份,在此瘴疠之地坦然安身,乐意 唱和。 “必欲杀之而后已”是秦桧对待李光、赵鼎等人的态度,故藤州安置,并不能解除秦 桧的戒心,其令。知藤州周某者,诱光倡和”,远处海南,而又生性秉直的李光,自然难识 圈套,“其闲言及秦桧和议,有讽刺者,( 周某) 积得数篇密献于桧,桧怒,令言者论之,乃 移光琼州安置”。已过梅岭更南征,渺渺琼山四百程”、“琼山万里乘风便,始觉惊涛 异坦途”,琼州、藤州虽隔海相望,但一片“惊涛”让李光的归期变得更加缥缈,年届七 十身无亲朋相伴,只身渡海,孤独凄惨至极不过历经藤州三年的心态调整,此时的李光 更能坦然面对命运的再次打击,。已悟去来生死梦,年来愈觉一身轻”,既已将“生死” 置之度外,便不会计较所“寓”何处,所“出”何处。 较之藤州。琼州时期的李光其心境更加潇洒,适应了海南的瘴疠气候,探索出了一定 的养生之道后,其在琼州的生活可用丰富多彩来形容。玩宴之乐,交游之趣在其诗集中比比 皆是。如果说在藤州时期,其写景交游诗中尚存一丝“吾生真寄耳,那复叹淹驻”之类的自 我安慰之语,那么被谪琼州的李光,已将自我的主观感受完全融入到自然景观中,已没有了 丝毫哀怨。 琼州生活条件恶劣,夏则“岭南气候恶,永日值三伏”,冬则“飕飕北风劲,凛凛冻云 顽”,可喜的是,李光总能在此片瘴疠地中发现景致殊美,环境幽深之处。新迁双泉,喜悦 难耐,便作九月二日自公馆迁居双泉。风物幽胜,作双泉诗二十韵,九月二日徙居双泉, 翌日徐自然使君、李申之监郡携酒见过,退成古调百三十言,戏简二公一笑、双泉诗等, 在这块偏壤上过起了“我亦惯穷独,客至但煎茗”的悠哉生活。丙寅重九,权郡李申之置 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p 2 4 5 7 全宋诗 卷一四二七雷化多旷野,道旁常闻鹧鸪声 ,p 1 6 4 5 3 全宋诗) 卷一四二七渡海三首 ,p 1 6 4 5 3 全宋诗卷一四二六乙丑二月,予赴贬琼山,苏令办自蔚平追路至陆川访别,临行作两小诗) ,p 1 6 4 5 2 1 0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李光考论以海南时期为中心 酒严氏野趣亭,爱其幽深,因作此诗中“小亭椰叶闻,下有青莲塘。寒花卧短篱,疏松间 修篁。”;重阳后二日会严氏野趣亭,坐客吴德永、裴尧文、杜志林、林元宪、李彦实、严 君锡、魏介然及予八人,因成拙诗以纪一时之集云中“旋沽白酒君须醉,未信黄花蝶解愁。 菡萏香浮曲沼静,槟榔叶暗小亭幽。”;三月三日康守燕严亭中“散策花迷径,随车雨洗 尘。杖藜归兴晚,犹有浣纱人。”;三月三日陪郡守宴严亭中“寻花问柳到村扉,叶暗槟 榔昼影移。从此山翁频倒载,严池今胜习家池。”若非心境之平和,岂能在历经党争祸患, 游走于死亡边缘,在前程难料、生死未1 - 的琼州作出此等悠闲美妙之佳作? 同样,聚游洞酌 亭时洞酌亭诗中“隔竹闻茶臼,临池泛酒船”,次韵徐念道琼台洞酌亭两绝中。莫闯 三山在何许,更寻方丈与蓬莱”的潇洒;览破山通幽轩的破山寺中“日暮不教清兴尽, 更登绝顶瞰微茫”,游破山通幽轩,用前人韵呈同行诸友 中“已有琴书随杖履,更邀闲客 伴清游”,次韵康守通幽亭三绝中“风卷千梢偃旆旌。杖藜徐步到幽亭”的雅致。在所有 这些唱和游玩诗中,展现给我们的李光是一个踏遍幽径、探寻美景、有酒频啜,放荡于山水 之乐、倒载于小酌之后的山翁形象,难以品出因党争迫害、妻离子散给他带来的忧愁之情, 也难以读出其被贬以前,一再上疏指陈的激愤之意,但看似平庸、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以 及“世方汹波澜,我心犹古井”的平静心态。正是李光实行“内圣”调整之法后的外在体 现。 绍兴十七年( 1 1 4 7 年) ,长子孟博卒于琼州,“恩深父子情难割,泪滴千行到九泉”,一 首悼亡子诗,将白发人送黑发人之悲写得透彻心骨。绍兴二十年,因私史案,李光再贬 昌化。自雷而琼,自琼至儋,八十老翁,齿衰发落之年,却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各种打击, 但秉持“内圣”修养,尽“为己之学”心态的李光也越来越能以一颗“波澜不惊”之心坦然 面对人生的千交万化。身处与世隔绝的儋州,交游唱和依然是其生命之主题,情感之归依 在“一坐古藤州,十见岭峤春”的境遇下,完全将生命的这种安排视为“深林寄倦翼,涸辙 横修鳞”之状,与琼州时期的潇洒雅兴相比,更多了份“一榻自俯仰,鼻息撼四邻”、“有酒 但频酌,从渠喜还嗔”的豁达豪放。 儋州时期。李光与李子从、魏安石、羊荆华、林伯寿等郡僚往来甚是频繁,于黎氏园 内、载酒堂中“燕谈有佳侣,永日可忘返。酒酬任歌呼,此兴吾不浅”;在陈氏园中“田家 但喜薷芋收,我辈惟忧酒樽少明朝有兴还复来,媵买鹿蹄拼醉倒”;还于宾燕堂内沦茗观 莲,惊叹“风飚圆荷翻翠盖,水涵芳蕊艳红妆”之清新脱俗,只须“清风来袭袂”,不须“红 粉笑当筵”;而城西之成氏园,更是他“谁云岭南痒疠地,城西一壑吾欲专”之佳处 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是李光在海南时寄托心灵的最佳寓所,同时,朋友 间的交往唱和,更为其添了份慰藉,少了份孤寂。外王”抱负无法施展,反遭党争迫害, 对宋代以“经世致用”之学为主的士人而言,其内心是极其痛苦而又无奈的。个人政治道路 的崎岖,外加妻离子散的生活现实,要在岭南这样环境恶劣、地域偏鄙、生还无望的瘴疠之 地安身立命,不将内心所郁结的情累排遣出来是难以实现的,故李光在海南喜山乐水、交游 唱和,寄情于山水,忘我于自然的手段,无疑是进行。内圣”修炼的最佳途径,而在此过程 拍全宋诗 卷一四二一九日登琼台再次前韵 ,p 1 6 3 8 5 ”全宋诗) 卷一四二一题李子从清风阁 ,p 1 6 3 8 4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李光考论以海南时期为中心 中所展现的清新豁达诗歌风格,也正是其尽修“为己之学”后的自然流露。 二安贫乐道平淡之情 “岭南之地,愆阳所积,暑湿所居,蕴隆不宣,一岁之中,风雨燠寒,罕应其候。故 蒸变而为瘴疠”4 ,而且除了“永日值三伏”的天气外,其周边环境也是“猛兽当路号,虺 蛇伏榛营”8 。而李光之居所亦简陋无比,藤州时“古藤底处所,败驿无垣墙。急雨挟风雷, 漏水夜没床”;琼州时迁居双泉,在“双泉信奇绝,岁久浑泥泞”的基础上,“涤除赖众力, 倾颓费修整”“才得以搬入;儋州时期也是“竹舍临寒浦,柴门闭落晖”。气候异中原,环 境异北国,何况年近古稀的李光,本身又体弱多病,早在被贬海南以前,就已是“臣自去冬 偶得腰疾,艰于拜跪”o ,“臣自入夏以来,疾疹交作”“。到了海南,则“谪居古藤病起, 禁鸡猪不食,与儿子攻苦食淡久之,颇觉安健”,十年多的岭南生活,都是“万里天涯老病 身”9 。因为忠心难改,秉性不移。在南宋复杂而接连不断的政治漩涡中,从“我昔在闾里, 燕居处中堂。儿女满眼前,嬉戏罗酒浆”到“回顾堂中人,独汝在我傍”,至绍兴十七年( 1 1 4 1 年) ,则更是“恩深父子情。泪滴千行到九泉”的肝肠寸断地步。一系列的打击,换作他人, 或终日烦闷,郁郁寡欢,或牢骚满腹,愤恨不已,但李光没有走任何一个极端,而是以一颗 平静之心潇洒处之,大歌“天涯随处好,莫作楚囚悲”,“始知风景中原隔。对泣何须效楚 囚”。这样一个。床头挂海月。枕上听流水。夜棋招隐沦,浊酒会邻里”“的生活环境,他 已经很知足得乐在其中,琴棋诗酒相伴,安贫乐道,难得逍遥! 该阶段的李光,除了与朋辈 交游唱和之外,更是无事无物不可入诗,信守拈来,目之所及,心之所达,皆出口成诗,风 格清新,浅俗易懂,而又俗不伤雅,向我们展现了一幅随遇而安的宁静心态图。 贫穷,是一种无奈的生活状态,不过李光笔下仿苏轼而作的。六无”诗,却为我们展 示了另一番风味现存完整的仅食无肉与居无屋两首: 养生有真诠,虚心实其腹十年岭海游,一钵随僧粥纳息随丹田,息在火亦伏 黄河朝昆仑,昼夜自回复空肠无滓秽,气转声漉漉腥膻减吾寿,厚味有腊毒 颜回称好学,陋巷瓢足何侯日万钱,但取身后辱齑盐有余味,何幽常食内。 处世若传舍,吾生聊托宿志士守蜗庐, 华榱庇千间,子孙无托足海南吾欲老, 野老日往来,席地有棋局俯仰天地宽, 幽人卧空谷君看汉梁董,日享万钟禄 是处堪r 筑结庵傍松林,开牖面修竹 莫叹居无屋 海南府县志辑道光琼州府志 卷二舆地志 ,p 2 9 全宋诗 卷一四二三五月十三日北归雷化道中) ,p 1 6 3 9 4 全宋诗卷一四二一送盂博二首,p 1 6 3 8 2 全宋诗 卷一四二一九月二日徙居双泉戏简二公一笑 ,p 1 6 3 8 5 全宋诗 卷一四二三郊居杂兴 ,p 1 6 4 0 1 庄简集乞宫观状) 卷十二,p 1 1 2 8 - - 5 5 6 庄简集乞宫观刮子( 以抗旱求罢) 卷十二,p | 1 2 8 - - 5 6 2 全宋诗 卷一四二五列之将归温陵,以诗告别,因次韵送行) ,p 1 6 4 2 9 全束诗卷一四二三城北江岸独行成此诗,居人皆竹篱茅屋,无壁可题,归而书于此 ,p 1 6 4 0 4 全宋诗 卷一四二五重阳后二日会严氏野趣亭以纪时之集云) ,p 1 6 4 2 7 全宋诗 卷一四二二庚午春,予得罪再贬昌化成古风二百言送行 ,p 1 6 3 9 1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李光考论以海南时期为中心 两诗语言凝练,幽默诙谐,既引典故,又发议论。食无肉从养生的角度入手,虽有 “空肠无滓秽,气转声漉漉”的尴尬情景,但将颜回与何侯相比,宁作颜回,不学何侯一 酋居无屋,更显示了李光内心之旷达,气韵之浩渺,虽为蜗庐,但“傍松林”、。面修竹”、 “俯仰天地宽”的环境可不是。日享万钟禄”之人所能享受领略的,何况即使无屋,也并非 孑然一身,而是过着“野老日往来,席地有棋局”的潇洒悠闲生活。同样,现存残句中“吾 衰自不出,孰谓出无友”、“吾师坐忘真,庐扁非良医”、“海薪不论钱,何苦优无炭”等。 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李光在岭南的生活状态,其巧妙的思维方式,独特的类比手段,表达 的是他的真切感受,而非自我安慰之语,难怪乎其在 跋六无诗后云“六无信笔成,无令 浪流传。它时逢官知,人人愿南迁”,寥寥数语,苦中言乐,却将李光在岭南时的阔达心态 表露无疑,不禁让人感叹其果真是个随遇而安的痴顽老翁。 没了高官厚禄,却换来“身轻似燕”的自由,但从藤至琼,又从琼至儋,让李光意识 到了这个自由的前提与局限性,所以,一方面,他珍惜这份清闲,另一方面,他也在不断地 调整心态来适应这份自由。君忧白昼短,我爱清夜永”,“既无功名念,反思白昼长”“, 为了不让自己“岂无乡土恋,浮念起即觉”,安贫乐道是其最佳心态选择,也是其唯一出 路,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行过小桥沙路尽,忽逢菡萏一池花”的自得之乐,与“消磨 永昼非无术。袖手旁观数局棋”的悠哉之情。 人穷而道长,是李光在琼州时所追求的境界,其在独居自遣一首寄厚之 中亦云“平 生忧道不忧贫,万里风波一叶身”,读易详说之“艮乾卦”也一再强调。万钟之禄,有所 不顾,卿相之贵,有所不屑,身虽屈而道愈伸,故遁然后乃亨也”。生活的窘迫,是受现实 条件约束的,齿衰发落的李光已无多大能力去改变,但身处逆境,并不意味着此“道”可消, 所以他既读易解易,又“往参少林禅”,既师庄老,又学释佛。 其乐道,主要体现于养生与处世两方面。岭南瘴疠之地。养生之术不可或缺,最基本 的则从饮食做起,“晨起一瓯粥,香粳粲如玉过午一瓯粥,瓶荟有余粟两餐莫过饱, 二粥可接续”而。我有出世法,亦知不死方御寒须布帛,欲饱资稻梁。床头酒一壶,膝 上琴一张。兴来或挥手。客至亦举觞。涤砚临清池,抄书傍明窗”,与。客至酒三酌,睡 余茶一瓯。萧然方丈内,卒岁更何求”,则真正点出了养生之术的关键在于顺从万事之规 律,以闲适、平淡之心对待之。“嗟予流转海南村,智者方明祸中福”,是其学道之后对人生 的体悟,人生一世中,转徙如邮亭,多年的漂泊,让李光深刻体会到福祸相依的事实,唯有 心中掌握方寸,才能处穷以通、处乱不变,正视命运的一切安捧,“王侯蝼蚁同丘墟,学道 从来贵幽独。蚌生珠,石含玉,看我丹成跨鸿鹄。马蹄去去稳着鞭,关山路永多坑谷”,7 , 正是其修炼“内圣”之法中处穷心态的外在表现! 可见其乐“道”说“道”的最终目的是为 全宋诗) 卷一四二八出无友 、病无医k 冬无炭) ,p 1 6 4 6 7 全宋诗 卷一四二一九日登琼台再次前韵,p 1 6 3 8 5 全宋诗) 卷一四二二居岭外遇寒食 ,p 1 6 3 9 0 全宋诗) 卷一四二一送盂博二首,p 1 6 3 8 2 全宋诗) 卷一四二七小酌而归,因成二绝句 ,p 1 6 4 5 7 全宋诗) 卷一四二七新年杂兴十首) 。p 1 6 4 5 8 全宋诗 卷一四二二客有见馈温剂。云可壮元阳,感而有作。p 1 6 3 9 3 全宋诗 卷一四二二不出 ,p 1 6 3 9 4 全宋诗 卷一四二二赠裴道人 ,p 1 6 3 9 6 辑甜靠站冉弗筇耵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李光考论以海南时期为中心 了求得对人生豁然洞达的认识以及不絮于外物的独立宁静心态。作于绍兴二十一年( 1 1 5 1 年) 的玄珠吟更将其学道中的收获表达得淋漓尽致: 予十年间重履优惠,自藤而琼,自琼而儋一日忽悟,笑日:此造物者知其顽矿 难化,故以此苦之尔偶读庄周书,言皇帝遗玄珠而罔象得之;又读维摩经云:高 原陆地,不生莲华因成玄殊吟,适妙喜书来,乃赠之 皇帝曾游赤水北,遗了玄珠无处觅我今偶到海南村,烦恼泥中亲拾得 珠体圃明光滴沥,流转根尘人不识只在寻常动用中,未见争知吾不失。 吁嗟世人空费力,欲见此珠须目击要令心息每相依,密密护持防六贼 其序言十年重履忧患而一日忽悟:“此造物者知其顽矿难化,故以此苦之尔”,人遭劫 难、遇挫折,要从悲痛、郁愤中走出来,关键在于解开心结,心结一开,便能大彻大悟、笑 对浮尘。该诗采用象征的手法写道“我今偶到海南村,烦恼泥中亲拾得”,其拾得该玄珠的 背景是人生失意,流放海南的烦恼痛苦阶段,玄珠“体圆光明”,但“流转根尘人不识”、“世 人空费力”,原因是人们既想活得潇洒自在,又舍不得放弃功名而明争暗斗,所以拘囿于碌 碌凡尘,在烦恼泥中痛苦挣扎。李光遭贬海南,但其参禅悟道、心息相依,方悟此经历乃祸 中之福也,一旦参透此中的奥秘,也即拾得了该玄珠,故他能将这块偏壤视为净土,坦然乐 命,以一颗处惊不变之心在海南宴乐饮食,尽修“为己之学”。 处世之道也罢,养生之法也罢,均是李光进行“内圣”修养,尽“为己之学”的途径。 岭南的恶劣环境,中原的党争现状,使他欲实现“身退而道长”之理想,就不得不以安贫乐 道的心态来对待,付诸于行动便是“庵中宴坐户长扁,鼓瑟吟诗乐性灵客至不妨谈道妙, 儒书释典及仙经”,正如该诗题目所言“予三贬而至儋耳,又复二年,平生习气扫除殆尽 海外去国万里,士民不知朝廷事,免议朝政。惟是里巷之间是非曲直。偶及之入于耳中,有 如秽物置之宝器。自今客至,惟经史禅悦道家养生之说乃所乐闻,其余非己所预者可付之一 默”也。处世强调内心,养生强调外形,内外结合的修身养性之法,才让其形成“闲居自得 闲中趣,更活人间七十年”的豪放,才让其经受住了十多年的岭南风雨! 三追苏和陶悠哉之意 喜山乐水、安贫乐道是李光发泄内心愁闷,转移内心情累的途径之一,而追苏和陶, 则更是其心灵自我慰藉的良方,这些与前人穿越时空,产生共鸣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李光 在海南阶段寻找心灵巢穴、构筑精神家园的心态调整方法 李光追苏,是因为他与苏轼有着极其相似的人生遭遇。绍圣四年( 1 0 9 7 年) 苏轼贬儋, 绍兴十一年( 1 1 4 1 年) 李光谪藤,相隔四十四年,在不同的时间上,让他们成为同是海南 天涯沦落之人。相同的时代背景,相同的报国之志,相似的党争经历,相似的命运安捧,难 怪乎苏轼成为李光在海南阶段排遣情累。尽“为己之学”的效仿对象。 双泉洞酌亭、黎氏园载酒堂等地,凡留有苏轼足迹的处所,如今也都成为李光乐于探 访的处所。其 东坡载酒堂二诗,盖用渊明“始春怀古田舍”韵,遂不见于后集。予至儋, 靠全宋诗 卷一四二五林庭植虽已受因成拙句赠行 ,p 1 6 4 3 6 1 4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李光考论以海南时期为中心 始得其真本。因追和其韵云: 荒园草木深, 至今儋耳民, 酒酣任歌呼, 嗟彼海南郡, 一往五十年, 鲁叟欲乘桴, 樵牧不敢践 里巷多乐善 此兴吾不浅 土瘠士常贫 遗迹宛若新 东坡愿p 邻 虽无南国爱,正以东坡免 胜游傥可继,杖策敢辞远 蘸芋饷昼耕,松明照夜勤。 邦君时举酒,父老举欣欣 他年青衿子,凛凛多秀民 平泉与金谷,视此颜有魂。 燕谈有佳侣,永日可忘返 当年两黎老,能邀玉堂人 贤多隐农圃,耦耕可问津 一句“虽无南国爱,正以东坡免”道出了其追苏之目的。“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 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故当时受党争迫害而流 放岭南的党人中。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李光自藤而琼,又至儋,环境愈 发恶劣,生还之期愈发遥远,在这样一个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刻,他一要保证自己年届八十病 体残躯的无恙,二要抚平倍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打击的心灵创伤,总结前人的处穷经验, 学习先辈不萦于外物的旷达心态,无疑是最佳途径因此身处瘴疠之地的李光不仅在足迹上 追随着苏轼,在行动、在思想上也追随着苏轼,将苏轼的处穷哲学为我所用,方达到。胜游 傥可继,杖策敢辞远酒酣任歌呼。此兴吾不浅”的潇洒境界。“鲁叟欲乘桴,东坡愿h 邻”,该句表面写东坡,实则自指当年东坡“借君三亩地,结茅为君邻”,而如今则是李光 “闲寻独鹤为仙友,笑指孤云作近邻。北客不劳频问讯,已拼终老海南滨”“,这种“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随遇而安的。乐意”心境,较苏轼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又李光之载 酒堂后段日: 独余黎氏旧园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