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泥土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合集_第1页
钢筋混泥土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合集_第2页
钢筋混泥土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合集_第3页
钢筋混泥土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合集_第4页
钢筋混泥土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1 - 设计人: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目 录 1、设计任务书 -( 1) 2、设计计算书 -( 2) 3、平面结构布置 -( 2) 4、板的设计 -( 3) 5、次梁的设计 -( 6) 6、主梁的设计 -( 10) 7、关于计算书及图纸的几点说明 -( 16) 附图 1、平面结构布置图 -( 18) 附图 2、板的配筋图 -( 19) 附图 3、次梁的配筋图 -( 20) 附图 4、主梁配筋图 -( 21) 参考资料: 1、建筑荷载规范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2 - 设计人: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 设计题目 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 二、 设计内容 1、结构平面布置图:柱网、主梁、次梁及板的布置 2、板的强度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3、次梁强度 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4、主梁强度计算(按弹性理论计算) 5、绘制结构施工图 ( 1)、结构平面布置图( 1: 200) ( 2)、板的配筋图( 1: 50) ( 3)、次梁的配筋图( 1: 50; 1: 25) ( 4)、主梁的配筋图( 1: 40; 1: 20)及弯矩 M、剪力 V的包络图 ( 5)、钢筋明细表及图纸说明 三、 设计资料 1、楼面的活荷载标准值为 9.0kN/m2 2、楼面面层水磨石自重为 0.65kN/m2,梁板天花板混合砂浆抹灰 15mm. 3、材料选用: ( 1)、混凝土: C25 ( 2)、钢筋:主梁及次梁受力筋用级钢筋, 板内及梁内的其它钢筋可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3 - 设计人: 以采用级。 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计算书 一、 平面结构布置: 、确定主梁的跨度为 m6.6 ,次梁的跨度为 m0.5 ,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 ,板的跨度为 m2.2 。楼盖结构布置图如下:、按高跨比条件,当 mmlh 55401 时,满足刚度要求,可不验算挠度。对于工业建筑的楼盖板,要求 mmh 80 ,取板厚 mmh 80 3、次梁的截面高度应满足 121(h 278()181 L mm)417 ,取 mmh 400 则21(b 133()31 h mm)200 ,取 mmb 200 。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4 - 设计人: 4、主梁的截面高度应该满足81(h 440()141 L mm)660 , mmh 400 ,则21(h 200()31 h mm)300 ,取 mmb 250 。 二、 板的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1、荷载计算: 板的恒荷载标准值: 取 1m宽 板带计算: 水磨石面层 mkN /65.0165.0 80mm 钢筋混凝土板 mkN /0.22508.0 15mm 板底混合砂浆 mkN /255.017015.0 恒载: mkNgk /905.2 活载: mkNqk /919 恒荷载分项系数取 1.2;因为工业建 筑楼盖且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mkN/0.4 ,所以活荷载分项系数取 1.3。于是板的 设计值总值: qg =kk qg 3.12.1 mkN /186.15 2、板的计算简图: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5 - 设计人: 8 0 m m 厚 钢 筋 混 凝 土 板次梁1 2 0 2 0 02 0 0 次梁截面为 mmmm 400200 ,现浇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不小于 100mm,取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为 120mm。按塑性内力 重分布设计,板的计算边跨: mmlhll nn 2030025.1202028012010022002101 , 取 mml 202001 ( mma 120 ) 中跨: mmlln 2 0 0 02 0 02 2 0 002 板为多跨连续板,对于跨数超过五跨的等截面连续板,其各跨受荷相同,且跨差不超过 10%时,均可按五跨等跨度连续板计算。 计算简图如下图: 2 3B C C B2020 2000 2000 2000 2020q+g=15.186kN/m板的计算简图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6 - 设计人: 3、内力计算及配筋: 用塑性内力重分布理论计算,则有 系数如下: 表 1.0 支承情况 截 面 位 置 端支座 边跨支 座 离端第二支座 离端第二跨 中 中间支 座 中间跨 中 A 1 B 2 C 3 梁板搁支在墙上 0 1/11 两跨连续: -1/10 三跨以上连续:-1/11 1/16 -1/14 1/16 板 与梁整浇连接 -1/16 1/14 梁 -1/24 梁与柱整浇连接 -1/16 1/14 则由 20)( lqgM 可计算出 1M 、 BM 、 2M 、cM,计算结果如下表: 截面位置 1 B 2 C 1/11 -1/11 1/16 -1/14 20)( lqgM )/( mkN 202.2186.15111 633.5 20.2186.15111 633.5 20.2186.15161 87.3 20.2186.1514/1 43.4 由题知: ,20,1 0 0 0 mmammbs 设则 ,mmahhs 6020800 mmNf c /9.11 , mmNf y /210 根据各跨跨中及支座弯矩可列表计算如下: 截面 1 B 2 C M( mkN ) 1M BM 2M 28.0 M cM cM8.0 20)( lqgM 5.633 -5.633 3.87 3.10 -4.43 3.54 201 bhfc ( mkN ) 42.84 201 bhfMcs 0.131 0.131 0.090 0.073 0.103 0.083 s 211 0.141 0.141 0.094 0.076 0.109 0.087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7 - 设计人: ( 614.0b) 5.01 s 0.930 0.930 0.953 0.962 0.946 0.957 0/ hfMA yss ( mm2) 480.7 480.7 322.3 255.8 317.7 293.6 选钢筋 轴线 轴线 8/10130 8/10130 8130 8130 轴线 8/10130 8/10130 6/8130 6/8130 实际配筋 轴线 轴 线 495mm2 495mm2 387mm2 387mm2 轴线 495mm2 495mm2 302mm2 302mm2 位于次梁内跨上的板带,其内区格四周与梁整体连接,故其中间跨的跨中截面( 2M 、3M)和中间支座(cM)计算弯矩可以减少 20%,其他截面则不予以减少。 4、确定各种构造钢筋: 分布筋选用 6300。 嵌入墙内的板面附加钢筋选用 8200。 垂直于主梁的板面附加钢筋选用 8200。 板角构造钢筋 :选用 8200,双向配置板四角的上部 。 5、绘制板的配筋示意图: 采用弯起式筋 ,详见板的配筋图 . 三、次梁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1、次梁的支承情况: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8 - 设计人: 120 250主梁250次梁 2、荷载计算: 由板传来: mkN /391.62.2905.2 次梁肋自重: mkN /6.12508.04.02.0 次梁粉刷重 mkN /2 1 7 6.017208.04.00 1 5.0 恒载: mkNgk /2086.8 活载: mkNqk /8.192.29 设计值总值: qg =kk qg 3.12.1 mkN /53.35 3、确定计算跨度及计算简图。 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时,其计算跨度: 中跨: mmlln 4 7 5 02 5 05 0 0 002 边跨: mmalln 4875224022501205000201 mml n 4 8 7 34 7 5 50 2 5.10 2 5.1 ,取 mml 487001 ( mma 240 ) 因跨度相差小于 10%,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计算简图如下: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9 - 设计人: B2C3C Bq+g=35.53kN/m4870 4750 4750 4750 4870次梁的计算简图 3、内力计算: 由 20)( lqgM 可计算出 1M 、 BM 、 2M 、cM,计算结果如下表: 截面位置 1 B 2 C 1/11 -1/11 1/16 -1/14 20)( lqgM )/( mkN 2870.453.35111 61.76 2870.453.35111 61.76 2750.453.35161 10.50 2750.453.3514/1 26.57 由nlqgV )( 可计算出 AV 、BlV、 BrV 、cV,计算结果如下表: 截面位置 A lB rB C 0.45 0.60 0.55 0.55 nlqgV )( )(kN 755.453.3545.0 03.76 755.453.3560.0 371.101 750.453.3555.0 82.92 750.453.3555.0 82.92 4、截面承载力计算: 、次梁跨中按 T形截面计算, T形截面的翼缘宽度 fb,按mmsbmmlb f 22002002000166750003131 0 ,故取 mmb f 1667 。 梁高: mmhh 3 6 0404 0 0,4 0 00 翼缘厚 : mmhf 80 判定 T 形截面类型: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10 - 设计人: mmNhhhbf fffc 601 108.5 0 7)2803 6 0(801 6 6 79.110.1)2( )(10.50)(61.768.507中间跨中边跨中mkNmkNmkN 故各跨中截面属于第一类 T 形截面。 、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离端第二支座 B 按布置两排纵向钢筋考虑,取 mmh 3 4 0604 0 00 ,其他中间支座按布置一排纵向钢筋考虑, 取 mmh 3600 、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见下表: 截 面 1 B 2 C 弯矩 M )( mkN 76.61 -76.61 50.10 -57.26 201 bhfc 或 201 hbf fc 236016679.110.1 610914.2570 23402009.110.1 610128.275 236016679.110.1 610914.2570 23602009.110.1 610448.308 201201 hbfMbhfM fcscs 或 0.030 0.278 0.019 0.183 s 211 )350.0( b 0.030 0.334 0.019 0.208 5.01 s 0.985 0.833 0.911 0.896 0/ hfMA yss 720.2 901.7 468.1 591.7 选用钢筋 3 18(弯 1) 3 18+1 16(弯起) 3 16(弯 1) 3 16(弯 1) 实际钢筋截面面积( mm2) 763 964.1 603 603 、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见下表: 截 面 A 左B 右B C V )(kN 76.03 101.37 92.82 92.82 025.0 bhfcc )(kN V214.2 截面满足 V202.3 截面满足 V202.3 截面满足 V214.2 截面满足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11 - 设计人: 07.0 bhfV tc )(kN V01.46 需配箍筋 V.4506 需配箍筋 V.4506 需配箍筋 V01.46 需配箍筋 箍筋肢数、直径 2 6 2 6 2 6 2 6 1svsv nAA 56.6 56.6 56.6 56.6 )/(25.1 0 csvyv VVhAfs 445.0 123.3 156.1 185.7 实配箍筋间距 150 150不足用 sbA 补充 150 150 025.1 hsAfVV svyvccs V668.99 满足 V127.89 不满足 V127.94 满足 V668.99 满足 afVVAycssb sin8.0 9.55mm2 选配弯起钢筋 由于纵向钢筋充足,可弯起1 18 1 18 由于纵向钢筋充足,可弯起1 16 由于纵向钢筋充足,可弯起1 16 实配钢筋面积 254.5 mm2 254.5 mm2 201.1 mm2 201.1 mm2 5、构造配筋要求:沿全长配置封闭式箍筋,第一根箍筋距支座边 50mm处开始布置,在简支端的支座范围内各布置一根箍筋。 四、主梁设计(按弹性理论计算): 1、支承情况: 柱 = 4 0 0h=400h=80h=600次梁柱 = 4 0 0板主梁柱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12 - 设计人: 柱截面 400 400,由于钢筋混凝土主梁抗弯刚度较钢筋混凝土柱大的多,故可将主梁视作铰支于钢筋混凝土柱的连续梁进行计算。主梁 端部支承于砖壁柱上,其支承长度 a=370。 2、荷载计算: 为简化计算,主梁自重亦按集中荷载考虑。 次梁传来的荷载: kN0 4 3.410.52 0 8 6.8 主梁自重: kN15.7252.225.0)08.06.0( 主梁粉刷重: kN5 8 3 4 4.0172.2015.0)08.06.0(2 恒载: kG kN776.48 恒载设计值: kGG 2.1 kN53.58 活载设计值: Q kN7.1 2 83.10.52.29 3、确定计算跨度及计算简图 主梁计算跨度: 边跨: mmlbllnn 66376280025.0400216280025.02101 柱 mmbal n 66652/4002/37062802121 柱, 近似取 mml 664001 中跨: mmbblln 66002/4000/400620021210 柱柱 因跨度相差不超过 10%,可按等跨梁计算,计算简图如下: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13 - 设计人: C ( B )66401AGG G GG GG=58.53kN/m主梁的计算简图6640B66002 3、内力计算: 1)、弯矩设计值: QLkGLkM 21 其中, 2 1 kk 可由书中表查取, L 为计算跨度,对于 B 支座,计算跨度可取相邻两跨的平均值。 2)、剪力设计值: QkGkV43 ,其中, 43 kk可由书中表查可知。 主梁弯矩计算 项次 荷载简图 1/Mk BMk/ 2/Mk cMk/ GG G GG G 47.94244.0 61.103267.0 88.25067.0 61.103267.0 Q Q Q Q 97.246289.0 32.113133.0 97.112133.0 32.113133.0 Q Q 46.38045.0 32.113133.0 88.169200.0 32.113133.0 Q Q Q Q 70.195229.0 97.264311.0 40.144170.0 83.75089.0 minM 组合项次 + + + +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14 - 设计人: )( mkN 组合值 56.01 -368.58 87.09 179.44 maxM)( mkN 组合项次 + + 组合值 341.44 195.76 由此可作出下列几种情况下的内力图: +; +; + - 1 7 9 . 4 4- 3 6 8 . 5 89 . 9 23 4 1 . 4 42 9 1 . 5 46 9 . 7 42 3 6 . 4 51 6 8 . 6 85 6 . 0 1黄线:蓝线:灰线:红线: + + + + - 1 5 . 0 75 6 . 0 11 0 6 . 3 81 6 9 . 4 21 9 5 . 7 61 0 6 . 3 71 6 9 . 4 21 9 5 . 7 61 6 8 . 6 82 3 6 . 4 53 4 1 . 4 46 9 . 7 42 9 1 . 5 4- 1 7 9 . 4 4- 3 6 8 . 5 8- 8 8 . 1 6 - 8 8 . 1 6- 1 5 . 0 79 . 9 2弯矩包络图 将以上各图绘于同一坐标系上,取其外包线,则为弯矩包络图。 主梁剪力计算 项 次 荷载简图 AVk/ 左BVk/ 右BVk/ GG G GG G 90.42733.0 16.74267.1 53.5800.1 Q Q Q Q 45.111866.0 95.145134.1 00 Q Q Q Q 67.88689.0 73.168311.1 27.157222.1 组合项次 minV (kN ) + 154.35 + -242.89 + 215.8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15 - 设计人: 同样可绘出剪力包络:红线:蓝线: + + 剪力包络图 4、主梁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主梁跨中按 T形截面计算, T形截面的翼缘宽度 fb,按mmsbmmlb f 5000220066003131 0 ,故取 mmb f 2200 。 梁高: mmhh 5 4 0406 0 0,6 0 00 (边跨), mmh 5 40406 000 (中间跨) 翼缘厚 : mmhf 80 判定 T 形截面类型: mmNhhhbf fffc 601 102.1 0 4 7)280540(802 2 0 09.110.1)2( )(76.195)(44.3412.1047中间跨中边跨中mkNmkNmkN 故各跨中截面属于第一类 T 形截面。 、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离端第二支座 B 按布置两排纵向钢筋考虑,取 mmh 530706000 。 正截面配筋计 算。 截 面 1 B 2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16 - 设计人: 弯矩 M )( mkN 341.44 -368.56 195.76 -88.16 2/0bV 2/4.0)7.12853.58( 45.37 bVM 021 -331.11 201 bhfc 或 201 hbf fc 254022009.110.1 610088.7634 25302509.110.1 6106775.835 256022009.110.1 610048.8210 25602509.110.1 61096.932 201201 hbfMbhfM fcscs 或 0.045 0.392 0.026 0094 s 211 )550.0( b 0.046 0.535 0.026 0.099 5.01 s 0.977 0.733 0.987 0.951 0/ hfMA yss 2157.3 2841.0 1224.3 551.8 选用钢筋 6 22(弯 4) 6 22+2 20(弯起 4 22) 4 22(弯 2) 2 20 实际钢筋截面面积( mm2) 2233 2909 1520 628 斜截面配筋计算: 截 面 A 左B 右B V )(kN 154.35 242.89 215.8 48.1250450,4500805300 bhmmhhh wfw 因,截面尺寸按下面式验算 025.0 bhfcc )(kN V2.943 截面满足 V2.943 截面满足 V2.943 截面满足 剪跨比: 0.3,37.35402000 取 0175.1 bhfV tc )(kN V01.75 需配箍筋 V62.73 需配箍筋 V62.73 需配箍筋 箍筋肢数、直径 2 8 2 8 2 8 1svsv nAA 100.6 100.6 100.6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17 - 设计人: )/(0.1 0 csvyv VVhAfs 143.8 66.15 78.75 实配箍筋间距 取 150不足用 sbA 补充 取 150 不足用 sbA 补充 取 150 不足用 sbA 补充 00.1 hsAfVV svyvccs V51.061 不满足 V27.148 不满足 V27.148 不满足 afVVAycssb sin8.0 4.05 mm2 278.8mm2 278.8mm2 选配弯起钢筋 弯起 1 22 1 22 由于纵向钢筋充足,可弯起 1 22 实配钢筋面积)(mm 380.1 380.1 380.1 验算最小配筋率 0 0 1 4 5.024.00 0 2 7.0150250 6.100 yvtsvsv ffbsA,满足要求 说 明 由于剪力图呈矩形,在支座 A 截面右边的2.2m 范围内需要布置两排弯起钢筋,而且要使箍筋加密为 100mm即可满足要求。 由于剪力图呈矩形,且比较大,在支座截面 B 左边的 2.2m 范围内需要布置三排弯起钢筋,而且要使箍筋加密为 100mm,即可满 足要求。 由于剪力图呈矩形,在支座截面 B右边的 2.2m范围内需要布置两排弯起钢筋,而且要使箍筋加密为 100mm 即可满足要求。 为了施工方便,除加密区箍筋间距一律为 150mm 5、两侧附加横向钢筋的计算: 次梁传来的的集中力: kNFl 95.1 7 77.1 2 82.10 4 3.41 , mmh 2004006001 附加箍筋布置范围: mmbhs 1 0 0 02003200232 1 取附加箍筋 8200mm ,则在长度范围内可布置箍筋的排数:6120 010 00 m 排 , 梁两侧各布置三排。 另加吊筋 1 18, 25.254 mmAsb ,则由: lsvyvsby FkNAnfmaAf 7.2 3 43.502 1 0267 0 7.05.2 5 43 0 02s i n2 1, 满足要求。 五、关于计算书和图纸的几点说明: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18 - 设计人: 1、经验算各截面的尺寸、最小 配筋率均可满足要求。 2、根据计算结果绘制板、次梁、主梁配筋图,图纸采用 2#图纸, 2 张。 2、结构平面布置图:比例 1: 200。 3、板的配筋图:比例 1: 50 、 分布筋选用: 6250 、 与主梁垂直的附加负筋选用: 8200,深入板中的长度为 500mm。 、 与承重砌体墙垂直的附加负筋选用: 8200,伸出墙边长度为 300mm。 、 板角附加短钢筋双向布置 8200,每一方向伸出墙边的长度为 500mm。 4、 次梁的配筋图:比例 1: 30 、 箍筋选用: 6150 通长布置。 、 中间支座负钢筋的弯起,上弯点距支座边缘为 50mm。 、 、 号钢筋弯起后在 B 支座共同抵抗负弯矩,相当于 1 16 ,在矩支座边缘1300mm 处截断。 、 离支座边缘 50mm 处各设置一个附加箍筋。 、两根 号钢筋弯起后在 C 支座共同抵抗负弯矩,相当于 1 16 ,在矩支座边缘1300mm 处截断。 、 B 支座第二批截断的 号钢筋 ,在距支座边缘 1800mm 处截断。 、 号钢筋左端通长兼作第一跨架立筋,右端在距支座边缘 2100mm 处截断,与 号钢筋在 600mm 范围内搭接,兼作第二跨的架立筋。 、 号钢筋在 C 支座右端通常兼作架立筋。 5、 主梁的配筋图:比例 1: 30 、 箍筋选用:加密区选用 6100,非加密区选用 6150。 、 中间支座负钢筋的弯起,上弯点距支座边缘为 50mm。 、 在次梁与主梁交界处设置附 加横向钢筋,选用 8200,两边各布置三排 ,另加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19 - 设计人: 一根 1 18 吊筋 . 、 离支座边缘 50mm 处各设置一个附加箍筋。 、其余钢筋截断详见配筋图。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20 - 设计人: 钢筋混 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 四、 设计题目及目的 题目: 设计某三层轻工厂房车间的 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 。 目的: 1、 了解单向板肋梁盖的荷载传递关系及其计算简图的确定。 2、 通过板及次梁的计算,掌握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 3、 通过主梁的计算,掌握按弹性理论分析内力的方法,并熟悉内力包络图和材料图的绘制方法。 4、 了解并熟悉现浇梁板的有关构造要求。 5、 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表达方式,制图规定,进一步提高制图的基本技能。 6、 学会编制钢筋材料表。 五、 设计 内容 1、结构平面布置图:柱网、主梁、次梁及板的布置 2、板的强度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3、次梁强度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4、主梁强度计算(按弹性理论计算) 5、绘制结构施工图 ( 1)、结构平面布置图( 1: 200) ( 2)、板的配筋图( 1: 50) ( 3)、次梁的配筋图( 1: 50; 1: 25) ( 4)、主梁的配筋图( 1: 40; 1: 20)及弯矩 M、剪力 V的包络图 ( 5)、钢筋明细表及图纸说明 六、 设计资料 1、 车间类别为 三类金工车间 , 车间内无侵蚀性介质,结构平面及柱网布置如图。 经查规范资料 :板 跨 1.2m 时, 楼面的活荷载标准值为 16.0kN/; 板跨 2.0m 时, 楼面的活荷载标准值为10.0kN/; 次梁(肋梁)间距 1.2m 时, 楼面的活荷载标准值为 10.0kN/ ;次梁(肋梁)间距 2.0m 时, 楼面的活荷载标准值为 8.0kN/。 数据 : Lx=6000, Ly=6300。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21 - 设计人: LLL 2 楼面构造。采用 20mm 厚水泥砂浆抹面, 15mm 厚混合砂浆天棚抹灰。 3 屋面构造(计算柱内力用)。三毡四油防水层, 20 厚水泥砂浆找 平层、 150 厚(平均)炉渣找坡层、 120 厚水泥珍珠岩制品保温层、一毡二油隔气层、 60 厚钢筋混凝土屋面板、 15 厚混合砂浆天棚抹灰。 4 梁、柱用 15 厚混合砂浆抹灰。 5 混凝土采用 C25;主梁、次梁受力筋采用 HRB335级钢筋,其他均采用 HPB235 级钢筋。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22 - 设计人: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计算书 1、楼盖梁格布置及截面尺寸确定 确定主梁的跨度为 6.0m,次梁的跨度为 6.3m,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的跨度为 2.0m。楼盖结构的平面布置图如图所示。 按高跨比条件要求板的厚度 h l/40=2000/40=50 ,对工业建筑的楼板,要求 h 80 ,所以板厚取 h=80 。 次梁截面高度应满足 (1/18 1/12)l=(1/18 1/12) 6300=350 525mm,取 h=500mm,截面宽b=(1/3 1/2)h=(1/3 1/2) 500=167 250mm, 取 b=200mm。 主梁截面高度应满足 h=(1/14 1/8 )l=(1/14 1/8) 6000=429750mm,取 h=650mm,截面宽度 b=(1/3 1/2)h=(1/3 1/2) 650=217 325mm,取 b=300mm。 3、 板的设计 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 ( 1)、荷载计算 恒荷载标准值 20mm 厚水泥沙浆面层: 0.02 20=0.4 kN/ 80mm 厚钢筋混凝土板: 0.08 25=2.0 kN/ 15mm 厚混合沙浆天棚抹灰: 0.015 17=0.255 kN/ 小计 2.655 kN/ 活荷载标准值 : 10.0 kN/ 因为是工业建筑楼盖且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 2kN/m0.4 ,所以活荷载分项系数取 3.1 , 恒荷载设计值: g=2.655 1.2=3.168 kN/ 活 荷载设计值: q=10 1.3=13.0kN/ 荷载设计总值: g+q=16.186kN/ , 近似取 16.2kN/ ( 2)、计算简图 取 1m 板宽作为计算单元,板的实际结构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次梁截面 宽 为 b=200mm,现浇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为 a= mm120 ,则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板的计算跨度 为: 边跨按以下二项较小值确定: l01=ln+h/2=(2000-120-200/2)+80/2=1820mm l011=ln+a/2=(2000-120-200/2)+120/2=1840mm 故边跨板的计算跨度取 lo1=1820mm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23 - 设计人: 中间跨: l02=ln=2000-200=1800mm 板的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 3) 弯矩设计值 因边跨与中跨的计算跨度相差( 1820-1800) /1800=1.1%小于 1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 由资料 可查得 : 板的弯矩系数 M,,板的弯矩 设计值计算过程见 下 表 板的弯矩设计值的计算 截面位置 1 边跨跨中 B 离端第二支座 2 中间跨跨中 C 中间支座 弯矩系数 M 1/11 -1/11 1/16 -1/14 计算跨度 l0(m) l01=1.82 l01=1.82 l02=1.80 l02=1.80 20)( lqgM M (kN.m) 16.2 1.821.82/11=4.88 -16.2 1.82 1.82/11=-4.88 16.2 1.801.80/16=3.28 -16.2 1.80 1.80/14=-3.75 ( 4) 配筋计算 正 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板厚 80mm,ho=80-20=60mm,b=1000mm,C25 混凝土 a1=1.0,fc=11.9N/ mm2, HPB235 钢筋,fy=210 N/ mm2。 对轴线 间的板带,考虑起拱作用,其跨内 2 截面和支座 C 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可折减 20%,为了方便,近似对钢筋面积折减 20%。板配筋计算过程见表 。 板的配筋计算 截面位置 1 B 2 C 弯矩设计值( mkN ) 4.88 -4.88 3.28 -3.75 s=M/ 1fcbh02 0.114 -0.114 0.077 -0.088 s211 0.121 0.1-0.1210.35 0.08 0.1-0.0920.35 轴线 计算配筋( mm2) AS= bh0 1fc/fy 411 -411 272 313 实际配筋( mm2) 10190 10190 8180 8160 As=413 As=413 As=279 As=314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24 - 设计人: 轴线 计算配筋( mm2) AS=bh0 1fc/fy 411 411 0.8272=218 0.8313=250 实际配筋( mm2) 10190 10190 8180 8180 As=413 As=413 As=279 As=279 配筋率 验算 pmin= 0.45ft/fy=0.451.27/210=0.27% P=As/bh =0.52% P=As/bh =0.52% P=As/bh =0.47% P=As/bh =0.47% ( 5)板的配筋图绘制 板中除配置计算钢筋外,还应配置构造钢筋如分布钢筋和嵌入墙内的板的附加钢筋。板的 配筋图如图所示 。 4、次梁设计 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 ( 1)荷载设计值: 恒荷载设计值 板传来的荷载: 3.186 2.0=6.372kN/m 次梁自重: 0.2 ( 0.5-0.08) 25 1.2=2.52 kN/m 次梁粉刷: 2 0.015 ( 0.5-0.08) 17 1.2=0.257 kN/m 小计 g=9.149 kN/m 活荷载设计值: q=13 2.0=26 kN/m 荷载总设计值: q+g=26+9.149=35.149 kN/m 近似取荷载 35.15 kN/m ( 2)、计算简图 由次梁实际结构图可知,次梁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为 a=240mm,主梁宽度为 b=300mm。次梁的边跨的计算跨度按以下二项的较小值确定 : l01=ln+h/2=(6300-120-300/2)+240/2=6150mm l011=1.025ln=1.025 6300=6181mm 故边跨板的计算跨度取 lo1=6150mm 中间跨: l02=ln=6300-300=6000mm 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25 - 设计人: ( 3) 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的计算 因边跨和中间跨的计算跨度相差( 6150-6000) /6000=2.5%小于 10%,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 由表可分别查得弯矩系数 M 和剪力系数 V 。次梁的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见表 : 次梁的弯矩设计值的计算 截面位置 1 边跨跨中 B 离端第二支座 2 中间跨跨中 C 中间支座 弯矩系数 M 1/11 -1/11 1/16 -1/14 计算跨度 l0(m) l01=6.15 l01=6.15 l02=6.0 l02=6.0 20)( lqgM M (kN.m) 35.15 6.152/11=120.86 -35.15 6.152/11=-120.86 35.15 6.02/16=79.1 -35.15 6.02/14=-90.4 次梁的剪力设计值的计算 截面位置 A 边支座 B(左 ) 离端第二支座 B(右 ) 离端第二支座 C 中间支座 剪力系数 V 0.45 0.6 0.55 0.55 净跨度 ln ln1=6.03 ln1=6.03 ln2=6.0 ln2=6.0 nV lqgV )( (kN) 0.45x35.15x6.03 =95.38kN 0.6x25.15x6.03 =127.17kN 0.55x25.15x6.0 =116kN 0.55x25.15x6.0 =116kN ( 4)配筋计算 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次梁跨中正弯矩按 T 形截面进行承载力计算,其翼缘宽度取下面二项的较小值: bf=lo/3=6000/3=2000mm bf=b+Sn=200+2000-2000=2000mm 故取 bf 2000mm C25 混凝土 a1=1.0, fc=11.9 N/ mm2, ft=1.27 N/ mm2 ; 纵向钢筋采用 HRB335, fy=300 N/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26 - 设计人: mm2 , 箍 筋 采用 HPB235, fyv=210 N/ mm2 ,ho=500-35=465mm。 判别跨中截面属于哪一 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过程列于表 。 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包括复核截面尺寸、腹筋计算和最小配箍率验算 )。 复核截面尺寸: hw =ho- bf=465-80=385mm 且 hw/b=465/200=1.93 Vmax =127.17kN 故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见下表 : 截 面 A 左B 右B C V )(kN 95.38 127.17 116 116 025.0 bhfcc )(kN 276.7V 截面满足 276.7V 截面满足 276.7V 截面满足 276.7V 截面满 足 07.0 bhfV tc )(kN 82.7V 需配箍筋 82.7V 需配箍筋 82.7V 需配箍筋 82.7V 满足 144.1V 满足 144.1V 满足 144.1V 满足 截面 1 B 2 C 弯矩设计值( mkN ) 120.86 -120.86 79.1 -90.4 s=M/ 1fcbh02 120.86x106/(1x11.9 x2000x4652)= 0.023 120.86x106/(1x11.9 x200x4652)= 0.235 79.1x106/(1x11.9 x2000x4652)= 0.0154 90.4x106/(1x11.9 x2000x4652)= 0.176 s211 0.023 0.10.2720.35 0.0155 0.10.19512d=12 22=264mm,取 300mm. 纵筋的截断点距支座的距离 : l=ln/5+20d=6022/5+20x22=1644.4mm, 取 1650mm. 5、主梁设计 主梁内力按弹性理论设计 : ( 1)荷载设计值。 (为简化计算,将主梁的自重等效为集中荷载) 次梁传来的荷载: 9.149 6.3=57.64kN 主梁自重(含粉刷): ( 0.65-0.08) 0.3 2.0 25+2 ( 0.65-0.08) 0.015 17 2.0 1.2 =10.958kN 恒荷载设计值: G=57.64+10.958=68.6kN 活荷载设计值: Q=26 100.86.3=163.8 kN ( 2)计算简图 主梁的实际结构如图所示 ,主梁 端部支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 a=370mm,中间支承在 400mm400mm的混凝土柱上 ,其计算跨度按以下方法确定 : 边跨 : lo1= ln+a/2+b/2=(6000-200-120)+400/2+400/2=6080mm Lo1=1.025ln+b/2=(600-200-120)+200=6022mm 故 lo1 取 6022mm 中跨 lo2=6000mm 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28 - 设计人: ( 3)、内力设计值计算及包络图绘制 因跨度相差不超过 10%,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 弯矩值计算: QlkGlkM 21: 弯矩 ,式中 k1和 k2由附表 1 查得 主梁的弯矩设计值计算( mkN ) 项次 荷载简图 1Mk BMk 2Mk CMk 弯矩图示意图 1 恒载 0.244 100.8 -0.2674 -110.3 0.067 27.6 -0.2674 -110.3 2 活载 0.289 285.1 -0.133 -130.95 -0.133 -130.7 -0.133 -130.95 3 活载 -0.044 -43.4 -0.133 -130.95 0.200 196.6 -0.133 -130.95 4 活载 0.229 225.9 -0.311 -306.2 0.096 94.3 -0.089 -87.6 5 活载 -0.089/3 -29.3 -0.089 -87.6 0.17 167.1 -0.311 -306.2 组合项次 Mmin(kN m) + 57.4 + -416.5 + -103.1 + -416.5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29 - 设计人: 组合项次 Mmax(kN m) + 385.9 + -197.9 + 224.2 + -197.9 、剪力设计值: 中查到,由附录式中系数剪力 1,: 4343 kkQKGkV 不同截面的剪力值经过计算如表所示。 主梁的剪力计算( kN) 项次 荷载简图 恒载 0.733 50.3 -1.267 -86.9 1.00 68.6 活载 0.866 141.9 -1.134 -185.7 0 0 活载 0.689 112.9 -1.311 -214.7 1.222 200.2 活载 -0.089 -14.6 -0.089 -14.6 0.788 127.4 组合项次 Vmax(kN) + 192.2 + -101.5 + 268.8 组合项次 Vmin(kN) + 35.7 + -301.6 + 68.6 弯矩、剪力包络图绘制 荷载组合 +时,出现第一跨跨内最大弯矩和第二跨跨内最小弯矩,此时, MA=0, MB=-110.3-130.95=-241.25 kN . m,以这两个支座的弯矩值的连线为基线,叠加边跨载集中荷载G+Q=68.6+163.8=232.4kN 作用下的简支梁弯矩图: 则第一个集中荷载下的弯矩值为 1/3(G+Q) l01 -1/3 MB=386.1 kN . m Mmax , 第二集中荷载作用下弯矩值为 1/3(G+Q) l01 -2/3 MB=305.7 kN m。 中间跨跨中弯矩最小时,两个支座弯矩值均为 241.25kN m,以此支座弯矩连线叠加集中荷载。则集中荷载处的弯矩值为 1/3 G l02 MB =-104.05 kN m. 荷载组合 +时支座最大负弯矩 MB=-416.5 kN m 其它两个支座的弯矩为 MA=0, MC=-197.9 kN m,在这三个支座弯矩间连线,以此连线为基线,于第一跨、第二跨分别叠加集中荷在 G+Q时的简支梁弯矩图: 则集中荷载处的弯矩值依次为 327.7kN m, 188.8kN m。 同理,当 CM 最大时 , 集中荷载下的弯矩倒 位排列 。 荷载组合 +时,出现边跨跨内弯矩最小与中间跨跨中弯矩最大。此时 MB= MC=-241.25 kN m,第一跨在集中荷载 G 作用下的弯矩值分别为 857.3kN m, -23.1kN m,第二跨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值为 224.2 kN m +5 情况的弯矩按此方法计算。 所计算的跨内最大弯矩与表中有少量的差异,是因为计算跨度并非严格等跨所致。主梁的弯矩包络图见下图。 荷载组合 +时, VAmax=192.2kN,至第二跨荷载处剪力降为 192.2-232.4= 40.2kN;至第AVkBlVkBrVk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 30 - 设计人: 二集 中荷载处剪力降为 40.2 232.4= 272.6 kN,荷载组合 +时, BV 最大,其 VBl=-301.6 kN,则第一跨中集中荷载处剪力顺次为(从左到右) 163.2kN, 69.2kN,其余剪力值可按此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