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专业论文)胜利和田桑株地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野外采集技术研究.pdf_第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胜利和田桑株地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野外采集技术研究.pdf_第2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胜利和田桑株地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野外采集技术研究.pdf_第3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胜利和田桑株地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野外采集技术研究.pdf_第4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胜利和田桑株地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野外采集技术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随着石油工业对山前带油气聚集场所的日益重视,加快了地震勘 探的步伐。但山前带的地震勘探面临下列几个勘探难点:一是山前带 地形起伏剧烈,沟壑纵横,山势陡峭,山地相对高差大;二是地表结 构复杂,岩性变化大,激发和接收地震波困难;三是交通极为不便, 气候恶劣,水源缺乏;四是山前带地震资料品质普遍极差,表现为噪 声干扰强烈,信噪比低,分辨率不高等特点。五是山前带浅层多发育 推覆构造,推覆体发育区老地层被推覆道新地层上面,使地震资料信 噪比和分辨率大幅度降低。六是高陡构造地震波场复杂,反射波成像 困难。胜利塔里木和田桑株地区就属于这种类型的山前地区。通过 研究,在本区组合接收和组合激发与叠加响应联合压噪,依据 需要重点保护的地震波的频率成分,选择恰当的组合基距压制来自沿 测线方向的噪音,在垂直测线方向则尽可能地压制所有频率成分的各 种干扰。针对不同地下地质构造,进行模型正演,通过变道间距、变 炮点距、变覆盖次数的思路,运用大炮检距、高覆盖次数,针对低频 的观测方式,获得了高品质的地震资料。 主题词:山前带采集观测系统接收激发 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s e i s m i ce x p l o r a t i o no ff o r e m o u n t a i nb e l ti n t h er e g i o no fs a n g z h ui nh e t a i ni ns h e n g l io i lf i e l d a b s t r a c t a s l a y i n g m o r ea n dm o r e e m p h a s i s o nt h e p o s i t i o n o f h y d r o c a r b o n a s s e m b l a g e i nf o r e m o u n t a i n b e l t ,t h e o i l t e c h n o l o g y a c c e l e r a t e dt h es e i s m i ce x p l o r a t i o n h o w e v e r , t h es e i s m i ce x p l o r a t i o no f f o r e m o u n t a i nb e l ti sf a c i n gs e v e r a ld i f f i c u l t i e s f i r s t l y , i nf o r e m o u n t a i n b e l tt h et e r r a i nv a r i e si n t e n s e l y , t h eg u l l i e sd e v e l o ph e r ea n dt h e r e ,t h e m o u n t a i n sa r ev e r ys t e e pa n dt h ee l e v a t i o nh a sab i gv a r i a t i o n s e c o n d l y ,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s u r f a c ei sv e r yc o m p l e xa n dt h er o c kp r o p e r t yv a r i e s a c u t e l y , i ns u c hc o n d i t i o nt h eg e n e r a t i o na n dr e c e i v i n go f s e i s m i cw a v ei s v e r yd i f f i c u l t t h i r d l y , n o tt h et r a f f i ch e r ei si n c o n v e n i e n t ,b u tt h ec l i m a t e i sb a da n dt h es o u r c eo fw a t e ri sl a c k i n g f o u r t h l y , a l lo f t h eq u a l i t yo ft h e s e i s m i cd a t ah e r ei sv e r yb a d ,b e h a v i n ga st h ei n t e n s en o i s ed i s t u r b a n c e , l o wn sa n dr e s o l u t i o ne t c f i f t h l yt h es h a l l o wh o r i z o ni nt h er e g i o no f f o r e m o u n t a i nb e l td e v e l o p sl o t so ft h r u s ts t r u c t u r e ,i nt h er e g i o no ft h e t h r u s tb o d yo l dh o r i z o nw a st h r u s to nt h en e wh o r i z o n ,w h i c hm a d et h e s e i s m i cw a v ef i e l db ec o m p l e xa n di m a g i n go ft h er e f l e c t i v ew a v eb e d i f f i c u l t s i x t h l y , t h ew a v ef i e l do fh i g hs t e e ps t r u c t u r ei sc o m p l e xa n dt h e i m a g i n go ft h er e f l e c t i v ew a v ei sd i f f i c u l t t h er e g i o no fs a n g z h ui n h e t i a n ,w h i c hi si nt a r i mb a s i ni st h i st y p eo fr e g i o n t h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 , w eu s et h em e t h o do fa r r a y r e c e i v i n g ,a r r a y s h o o t i n ga n ds t a c kr e s p o n s e t oa t t e n u a t en o i s e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f r e q u e n c yc o m p o n e n tw en e e dt o p r o t e c t ,w ec a nc h o o s ea p p r o p r i a t ea r r a yd i s t a n c et oa t t e n u a t et h en o i s e f r o md i r e c t i o no fi n l i n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w ec a nm a k ei tp o s s i b l et o a t t e n u a t en o i s eo fa l l f r e q u e n c yc o m p o n e n t f r o m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 c r o s s l i n e a st od i f f e r e n tg e o l o g ys t r u c t u r ea n df o r w a r dm o d e l i n g , t h r o u g ht h et h o u g h to fu s i n gv a r i a b l et r a c ei n t e r v a l ,s h o ti n t e r v a la n df o l d , w ec a na p p l y l a r g e o f f s e ta n dh i g h m u l t i p l i c i t ya c c o r d i n g t ol o w f r e q u e n c yg e o m e t r yt oa c q u i r eh i g hq u a l i t ys e i s m i cd a t a k e yw o r d s :f o r e m o u n t a i nb e l t ,a c q u i s i t i o n ,g e o m e t r y , r e c e i v e ,e x p l o d e 胜利和【l l 桑株地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野外采集技术研究 前言 随着大、中型油气田所在盆地进入勘探高成熟度期,石油工业 需要新的接替阵地。山前带及其毗连的前陆盆地作为非常有利于油 气聚集的场所,首先受到人们的关注。例如阿拉伯湾,阿拉斯加北 坡,加拿大落基山脉,哥伦比亚拉诺斯盆地等均发现了有大中型油 气田。在我国西部,尤其是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等在山前带也 不断有所发现,成为最有希望的勘探领域。 胜利塔里木和田区块是胜利石油管理局的风险勘探区块,是胜 利油田未来重要的后备资源接替阵地。在1 9 9 6 年至1 9 9 9 年的四年 时间里,勘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探区南部沿3 1 5 国道南近8 0 0 0 k m 2 的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的重点区块从一个地震空白区变成了测网为 4 k m x 8 k m 或6 k m x 8 k m 的二维地震详查地区。 复杂地下和地表区的勘探问题近年来一直激励着地震勘探技术 的发展。山地冲断地区就是这种复杂区之一,也是物探技术研究极 其活跃的领域之一。国际上对山地逆冲断裂区的研究工作方兴未艾。 山前带的地震勘探面临下列几个勘探难点: 山前带地形起伏剧烈,沟壑纵横,山势陡峭,山地相对高差大。 恶劣的地形条件给地震野外采集施工带来极大困难。在许多山地工 区,施工人员必须借助绳梯,才能将钻机、仪器设备和生活物质搬 上位于悬岩峭壁的工地,一些地区大型推土机和直升飞机等设备也 必须用来作为运载的工具。 地表结构复杂,岩性变化大,激发和接收地震波困难。我国西 部前陆冲断带地表植被稀少,土地一般为风化严重的浮土夹碎石为 主,山间夹持地带均为巨厚的洪积戈壁砾石区。山体岩层出露区, 地层倾角大,风化剥蚀严重。极为梳松的地表风化黄土和砾石层使 肿利和1 1 1 桑株地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野外采集技术研究 地震检波器与地表的耦合程度变差,巨厚砾石层也给炮井的钻孔带 来极大困难。 交通极为不便,气候恶劣,水源缺乏。我国西部山地探区大部 分地区为无人烟地带,交通极为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天气变化 无常,风沙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最低气温可达3 0 。c ,最高 气温可上5 0 。c 。这种地理条件给山地地震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带来了 严峻的挑战。 原始地震资料品质差( 低信噪比、低分辨率) :山前带地震资料 品质普遍极差,表现为噪声干扰强烈,信噪比低,分辨率不高等特 点。在原始单炮地震记录中常常看不到有效反射波的影子,频谱分 析表明,干扰波的主频混杂在有效波的主频带中,记录中干扰波的 频率占优势,微弱的有效反射波完全被淹没在一片强干扰噪声之中。 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干扰波十分发育。山前带起伏 剧烈的地形和复杂的地质条件造成地震记录上干扰波能量强,种类 多,主要有:浅层折射波、面波、声波、侧面波、多次折射波、线 性干扰波及各种次生干扰波和随机干扰等。山地地形高差的急剧变 化又限制了为压制干扰波而进行的激发和接收组合措施的合理使 用,致使原始地震记录信噪比很低。二是复杂的地表地质条件使地 震波能量损失严重。山前带地表多为风化严重的浮土夹碎石和巨厚 的砾石层,这些疏松的岩层吸收了地震波的大部分能量和高频成分, 使有效波能量和分辨率下降,也相对降低了信噪i :l 丰1 分辨率,而且 激发接收条件横向变化大,使炮间和道间的记录品质变化较大。另 一方面,山前带浅层多发育推覆构造,老地层被推覆道新地层上面, 速度翻转的推覆滑脱面常表现为一个几乎产生全反射的极强反射界 面,该界面对向下传播的地震信号具有屏蔽作用。这些原因都可造 胜利和l f j 桑株地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野外采集技术研究 成地表检波器所接收到的中、深层地震反射波信号能量非常微弱。 使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大幅度降低。三是高陡构造地震波场复 杂,反射波成像困难。山前带冲断推覆及断层褶皱发育,构造高陡 甚至倒转,两翼地层倾角大;如:和田凹陷山地构造翼部地层倾角 高达6 0 。一8 0 。,断面陡倾,断裂破碎带宽,地层破碎严重,致使 地震波下传能量吸收严重,且易于产生散射现象而损失能量。陡倾 界面反射波趋向翼部而发散,若排列短则不易接收陡倾角反射,若 排列较长,则动校正处理又容易引起波形畸变。因此,山地高陡构 造项部常出现无反射资料的“光头”区。 面对上述勘探采集难题,国内外的一直都在研究新的勘探技术。 为了获取地下信息,从采集的各个环节入手,优选最佳施工参数和 观测系统。如塔西南昆仑山山前采集激发为可控震源,组合检波, 观测系统为6 5 5 0 - 6 0 - 5 0 或5 0 6 0 0 - 6 5 5 0 下倾激发上倾接收,覆盖次 数为6 0 次 15 | 。落基山逆冲区采用了宽线采集方法,五条接收线两 条震源线,接收线距为1 3 2 英尺,震源线位于接收线的两边,距接 收线6 6 英尺,这样采集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压制由侧面折射和近地表 混响波引起的散射噪音 15 i 。巴布亚一新几内亚褶皱带勘探工作地震 成像取得重要进展的主要作法是:检波点和炮点直接耦合到基岩; 低频、大炮检距以及高覆盖的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简单的处理工 作,包括速度拾取、静校正计算以及切除应用的多次迭代 1 0 | 。 在胜利和田南部山前逆冲推覆带,自6 0 年代以来,先后在该区 进行过重力、磁法、电法和地面地质堪查工作,地震工作基本为空 白区。9 6 年胜利油田登记为风险勘探区块后,到9 9 年四年时间里 在做了许多勘探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就野外采集工作来说从 9 6 年度到9 9 年度,使用观测系统的种类在增多。在野外施工过程 胜利和f l j 桑株地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野外采集技术研究 中,边生产边试验,根据试验情况对观测系统作相应的调整,具有 较强的灵活性。首先是最小炮检距的变化。最小炮检距的范围从 3 7 5 - - 6 2 5 m 不等。反映了最浅目的层的变化和避开近道强干扰噪音 所采取的灵活有效措施。其次是最大炮检距的变化。最大炮检距在 逐步加大,9 6 年最大炮检距为3 0 1 2 5 m ,到9 9 年最大炮检距为 1 0 0 7 5 m 。对比试验和实际生产表明较大炮检距段( 3 0 0 0 m - - - 9 0 0 0 m ) 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再次是道间距和覆盖次数的变化。道间距使用 了2 5 m 和5 0 m 两种,以5 0 m 道间距居多。覆盖次数有6 0 次、9 0 次、 1 2 0 次等,以6 0 次居多。接收工作为面积组合为主,沿测线方向组 合基距为4 0 m ,垂直测线方向为l o r e ;激发工作从地面组合坑炮激发 过渡到浅井组合激发、坑炮组合激发和深井单井激发多种激发方式, 激发药量3 0 6 0 k g 1 7 、1 8 、1 9 2 0 、2 2 。这些采集方法的实施以及9 7 年度 的地震勘探攻关,攻克了和田南背斜和皮牙曼背斜等构造,而桑株 地区采集的资料品质难以让地质解释人员进行可靠的研究工作。 由于桑株地区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这就要求 进一步加强在接收、激发、观测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满足进一 步勘探的要求。在总结前四年已有的结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 外山前带勘探成功实例的经验,针对桑株地区的具体特点,本次研 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部分内容: 对地表条件进行踏勘和了解地上地下构造情况是采集工作必须 进行的第一步工作。本文的第一章就桑株地区戈壁、绿洲、山地的 地表条件,地表出露的地层及对应的岩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踏勘工 作。这些地表地质条件将影响激发接收因素的选择。通过收集以往 的地质调查及综合研究资料,了解了地下各反射地震界面的地球物 理特征和桑株地质构造演化史心7 | 。同时调研了国内外在山前带的勘 胜利和山桑株地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野外采集技术研究 探情况,巴布亚一新几内亚褶皱带的低频、大炮检距、高覆盖次数的 采集方法 1 0 ;落基山山前带的宽线采集方法对压制来自测面散射干 扰的思路都给人很大启发 1 引。接着详细分析了9 6 9 9 年度和田山 前带的采集方法和资料,以便吸取成功的经验。经过分析研究,在 和田桑株地区通过采用低频段来提高资料的品质。 第二章一第四章就地震采集接收、激发、观测系统的三个基本 环节,针对本区的具体特点为野外采集提出具体的作法和思路:依 据需要重点保护的地震波的频率成分,选择恰当的组合基距压制来 自沿测线方向的噪音,在垂直测线方向则尽可能地压制所有频率成 分的各种干扰。激发方面确定了野外试验井深、药量的范围。同时 对激发工作中虚反射进行了讨论,总结出运用虚反射响应来作为确 定井深的思路和方法。而后通过地质模型正演确立在该区分地段, 使用不同的道间距、不同的炮点距、不同的炮检距、不同的覆盖次 数来进行采集工作,设计相应的观测系统。组合接收和组合激发与 叠加响应联合压噪。 第五章根据上述激发、接收、观测系统研究思路,通过试验确 定本区具体的采集生产因素和观测方式。在第六章展示了采集方法 的勘探效果,通过新老剖面的对比,效果十分明显,达到了攻关的 目的,项目完成后得到了甲方的高度评价。 总之,在山前带的勘探上,本次研究提出的针对不同地下地质 构造,通过变道间距、变炮点距、变覆盖次数的设计思路,运用大 炮检距、高覆盖次数,针对低频的观测方式,获得了明显的勘探效 果。该采集方法运用在山前带的勘探上,国内外尚属首次。 e “自 i # 株地e j 前逆冲推覆构墙带野外采集技术研究 第章桑株地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及勘探现状 了解和收集工区地i 一和地下地震地质条件对地震波的接收和激发 t 作的选择是十分必要的。过去的勘探结论对观测系统的选择具有很 大的借鉴意义。 11 桑株地区地表地质条件 2 0 0 0 年桑株二维地震采集工区位于墨玉、皮山县境内,尔起杜 瓦乡,两至桑株乡,南起昆仑i i f 北麓的i j i 区,北至3 1 5 国道附近,总 面积约2 0 0 0 f 方公里。图卜i 是桑株地区的地形图。该区地表变化 较大,丰要特点是北低南高,西低东高,相对高薨1 0 0 0 米左右,山 高坡陡,攀登十分困难。工区北部为戈壁与山地交界过渡带,中南部 为l ij 区,部分测线穿越绿洲。该区测线7 0 以上属于山地地形,地形 复杂,群峰林立,到处足悬崖峭壁,车辆无法到达。变通条件较好的 测线,仪足车辆能够沿干枯河道抵达。 图1 1桑株地区地形图 # 利自m 桑株e m 逆* m 瑷构造带野外采集# 木研究 _ l = 区内有桑株和普斯开两个较大的绿洲,其中9 6 、1 0 4 、3 9 4 三 条测线穿桑株绿洲,11 6 、3 9 4 、3 9 8 、4 0 4 四条测线穿普斯开绿洲。 由于绿洲内人口密集,房屋、树木及田地星罗棋布,给施工造成比较 大的环境干扰,同时附近水库1 - 泻的水流冲击也会引起不规则的噪 音。地表为沙土,约3 - 4 m 厚,下面是砾石层:河道充满大小不没 有胶结的砾石。图1 - 2 绿洲照片,图1 3 河道砾石。绿洲的潜水面比 较浅,般在3 8 m 。 图1 2 毒株绿洲拍麴 图卜3桑株河道砾石照片 胜利自j 女株地e m 前逆冲推覆构镕* 目讣粟女技$ 研究 戈壁滩主要分布在工区的北部,占总工作量的2 0 左右。地形平 缓,坡度较小,交通条件比较理想,表层是1 2 米厚的黄土覆盖,下 伏地层为第四系巨厚的砾石层,打井相当困难。 工区中南部是岩石出露的高山。海拔高,相对高差变化剧烈, 地层岩性横向变化大,山体坡度大、难以攀缘,车辆无法到达。最 高的地方海拔达2 8 0 0 米,平均海拔在2 3 0 0 米以上。深沟、陡坡、 悬崖是施工难度极大的地段。有些陡坡坡度达到6 0 。以上,徒手攀 登很难到达,必须借助于绳索等工具。地表大部分覆盖着。层较薄 的沙土,图卜4 、5 是两幅山地照片。 图1 4 桑株地区的砾石山 # 剃f j # 林地e m # 推疆目野* 采垃# 日究 图l 一5 桑株地区岩石露头 l2 地表出露地层岩性“7 l 区内的地质调查表明,出露地层有下元古界、志留一下泥 盆统、上泥盆统、上石炭统、二叠系、下三叠统、侏罗系、f 白垩 统、第三纪和第四系等。 下元古界为一套绿片岩相绿泥石片岩、绿泥石石英片岩等。 志留一下泥盆统为一套扶绿色浅变质碎盾岩。上泥盆统和上石炭统 不整合超覆其上。上泥盆统为一套冲积扇相一扇三角洲相碎屑岩建 造,含植物化石,与上覆上石炭统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上石炭统卜 要为一套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建造,其内部各组之间整合 接触。二叠系和f - 石炭统相伴分布,与上石炭统为整合甲行不整 合接触,内部各组问也为整合接触,为碳酸盐岩台地一潮坪相沉积 # 利株地e m 前h 镕覆均造m 野 集技术 究 和河湖相碎屑岩沉积。f 三叠统为一套三角洲一湖泊相碎屑岩沉积。 侏罗系为。套三角洲一冲积扇相含煤碎脂岩沉积。下白垩统为套 冲积扇相碎屑岩沉积。下第三系分布广泛,超覆于二叠系、f 三替 统、f 白垩统之上,自下而上划分为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k 托 塔尔组、乌拉根组及巴什布拉克组,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阿尔 塔什组一乌拉根组为海湾泻湖相膏盐岩、碎膀岩及碳酸盐岩沉积: 巴什布拉克组为河湖相碎屑岩沉积。上第三系常与下第三系相伴分 布,并整合于其卜。为套冲积扇相粗碎屑岩沉积,分为渐一中新 统乌恰群和上新统阿图什组,二者为整合接触。第四系分布非常r 泛,据固结程度、地貌特征及成因类型可划分为下更新统西域组、 一史新统伞更新统冲洪积复合堆积、全新统洪积风积复合堆移 、 令新统冲积堆积四个单元。图1 - 6 是桑株地区与1 1 2 测线重合的地质 剖而,反映了各会地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露头恺露情况。 一2 7 。 yj 1 m k 14 2s 20 0 罔1 6桑株地区1 1 2 测线地质剖自 13 地下地震地质条件。 桑株地区经过四年的地震勘探,利用物探资料、地质削面,结 肌蓼蘩 片牛利和桑株地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野外采集技术研究 合区域资料可以将区内的构造发展演化从震旦纪一第四纪划分为六 个阶段:即震旦纪克拉通边缘裂陷盆地发展阶段;寒武纪一奥陶纪 克拉通边缘坳陷发展阶段;志留纪一泥盆纪克拉通内挠曲盆地发展 阶段;石炭纪一二叠纪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发展阶段;三叠纪一老第 三纪前陆盆地发展阶段;新第三纪一第四纪统一内陆盆地发展阶段。 表一是桑株地区构造层划分表。图1 7 展示了桑株地区地层演变的六 个阶段。图1 - 8 则是桑株背斜与其东部皮牙曼背斜和和田南背斜的现 今地质剖面,可以看出桑株背斜是最复杂的一个背斜。它呈不对称 状,陡翼在靠近盆地内部一侧,并拌生逆冲断层。上部圈闭幅度大, 下部幅度变小,为明显的表层褶皱。 该区的主要反射层具有下列地球物理特征。 t ,反射组( 相当于新统阿图什组底) :该反射层有2 个强相位, 由南往北具下剥上超现象。 t 。反射波组( 相当于中新统帕克布拉克组底) :该波组无明显的 上下岩性界面,但向北具低角度上超下剥现象。 t 6 反射波组( 相当于中新统安居安组底界或上第三系底界) :岩 性上对应膏泥岩的顶界,波组特征南部为强振幅低频2 - 3 个相位, 下剥现象突出。北部转化为中弱振幅中高频1 2 个相位,以低角度 上超。 t ,反射波组:该波组对应巴什布拉克组内部,是砂泥岩与灰岩 的分界面,往北以低角度上超,尖灭于下伏灰岩之上。 t 8 反射波组( 相当于第三系底) :该波组下部为强振幅低频l - 2 胜利和f t l 桑株地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野外采集技术研究 个相位,其内部南为中强振幅中高频反射、北中部相变为弱振幅中 低频空白反射,全区易识别对比。 t g l 反射波组( 相当于二叠系上统底) :该波组以2 - 3 个相位、 高连续中强振幅为特征,对应二叠系火山岩的顶面。 t 2 2 反射波组( 相当于二叠系底) :表现为1 2 个相位、中强振 幅、中低频、较连续的反射特征。所包含的地质含义是小海子组灰 岩的顶界。 t 妇反射波组( 相当于石炭系底) :全区为l - 2 个中强振幅、较 连续的反射。 t 2 5 反射波组( 相当于志留系底) :剖面上波组特征表现为l - 2 个相位、低频、强振幅、较连续反射,其西北部能量强,南西部较 弱。全区以低角度向古塔西南隆起上超覆,顶部被剥蚀。 t 2 6 反射波组( 相当于奥陶系底) :该波组由邻区塔中l 井、塔 东l 井延伸过来,在剖面上表现为1 2 个弱中相位,较连续反射, 由北向南上超。 t g ,反射波组( 相当于寒武系底) :波组在全区表现为1 - 2 个强 相位,高连续。较连续的反射特征,易于全区对比,由北往南具明显 的下剥上超现象。 t 。8 反射波组( 相当于震旦系底) :该波组为塔里木最底部一组 反射,表现为l - 2 个中振幅、低频、连续一较连续反射,并由北向南 超覆尖灭。 胜利和田桑株地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野外采集技术研究 表一桑株地区构造层划分表 构造层 地质时代 构造旋目 构造层地层代号 代号 ( m a ) q i x 1 6 4 n 2 a 2 3 3 新 ( e ,- n i ) w q e 2 ,b生 喜玛拉雅旋回喜玛拉雅构造层 h 代e 2 w ( k z )e 2 k e l - 2 q e i a 6 5 燕l l j晚燕l i i 亚旋回燕山晚燕山弧构造层 k l k z1 3 5 巾生代 y j 3 k 旋l 口】构造层 ( m z )早燕山弧旋回 ¥燕山垭构造层 j i - 2 y r 2 0 8 印 印 i t i w 2 4 5 支 支 p 2 d 2 5 6 1 i 印支中晚印支中晚 p l p 古 海p i k 海海两砸旋回 海西哑构造层 2 9 0 西c 2 t 西 v 牛 构 c 2 a 旋 造 c 2 k 叫 3 2 2 8 代早海阴亚旋回 层 早海两弧构造层d 3 t 3 7 7 4 d ( p z ) s 4 0 9 加里东旋回加里东构造层 4 3 9 co 5 1 0 兴凯旋回 兴凯构造层 xz 5 7 0 杨了旋叫 扬f 构造层 a q n 8 0 0 元古代 l f l 条旋川i i l j 条构造层 zc h 1 0 0 0 ( p t ) 1 8 0 0 五台旋回五台构造层 w p l l 1 3 # h 目l i j 株地e 【i _ j 订也* 推攫构m 带”仆r 业 “r 宄 _ _ : _ 、r 一。、i 彳7 一i _ - j 一 = ( 斑k 7t x 絮i 黪i 图1 7 桑株背斜的地层演化过程 睦倒昆仑洋区型西昆仑隧铁克里克断隆巨型叫底斯 厅石司特提斯洋阿羌塘板块匠丽库地洋盆网塔里木古陆 肿“目# 地e m 逆h 排程构造带野外采集技术研究 和m 市断垃竹辫管 盛牙世替加背斜带 桑株南杜“二妇构造带 出牙e 哲籍构造发行演化i 童阁 图1 8和萄、皮牙曼、桑株背斜现今构造剖面图 胜利和f i 桑株地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野外采集技术研究 1 4 山前带勘探现状 由于不同地区山前带的地形及地表地下地质条件各不 相同,其使用的采集方法和采集参数也就不同。下面看几 个代表性的例子,来研究探讨适合于桑株地区的采集方法 和采集参数。 首先是巴布亚一新几内亚褶皱带的勘探 1 0 。该区交通 条件极差,地表为雨林地带,地面被松软的腐烂植被所覆 盖,常达几米厚,接收条件不理想。表二是19 85 年该区的 采集参数。表三是19 95 年试验地震测线采集参数。采集的 技术要点:确保检波器耦合是一个关键;施工没有采用常 规的方法( 布置检波器和记录排列、放炮,然后用直升飞 机将排列的一端滚动到另一端) 。相反,在施工中,采用10 0 0 道系统,整个l4 k m 测线都连接起来,并维持运转;大炮检 距和高覆盖次数。l9 9 6 年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了采集 工作,采集数据经历了六个月时间,数天内在野外对每条 测线进行了叠加处理。最初的处理成果令人鼓舞,认为取 得地震成像重要进展的主要方法如下: ( 1 ) 检波器和炮点直接耦合到基岩; ( 2 ) 低频、大炮检距以及高覆盖次数的地震数据采集和处 理: ( 3 ) 简单的处理工序,包括速度拾取、静校正计算以及切 除应用的多次迭代。 该地区的反复多次采集表明改善激发接收条件,运用 大炮检距、高覆盖次数,把低频作为采集的主攻目标,是 该地区取得山前带勘探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胜利和团桑株地区山前逆冲摊覆构造带野外采集技术研究 表二 19 8 6 年h dies 地区地震勘探采集参数 勘探公司勘探年度 s sl 公司19 8 6 年 仪器s e r c e1s n 3 6 8 滤波高截频1 25 h z ( o u t - 125 hz ) 采样间隔 0 0 0 2s 记录长度 5 0s 震源类型大小 a nzite 4k g ( 单井) 震源深度 1o m l5 m 震源间距 5o m 道数 144 道中间放炮排列 接收间距 25 m 检波器组合2 2 串 近远炮检距 12 5 m l7 87 5 m 表三 19 95 年试验地震测线采集参数 勘探公司勘探年度b p 公司19 95 年 仪器i 0 系统i 滤波无低截,高截频l25 h z 采样间隔 o 0 02s 记录长度 5 0s 震源类型大小p o w e r g e l 1o k g 震源深度 1o m 震源间距 3 0 m 道数 4 75 接收间距 3o m 检波器组合6 个检波器捆在起 近远炮检距 15 m 达到测线长度 落基山逆冲区宽线地震勘探效果 15 j 。落基山山麓区地表地形崎 岖,存在大量古生界露头形成的地形高点;地下逆冲断层等构造发 育。与其它山前带一样,存在严重的静校正、地下复杂构造引起射 线畸变、穿透能量不足等问题。此外由侧面折射和近地表混响波引 起的散射噪音严重地降低了资料的信噪比。 1 9 9 0 年m o b i l 公司在逆冲断层带上使用了如图1 - 9 所示的宽线 胜利和h 1 桑株地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野外采集技术研究 采集方法进行了试验。设计时考虑了:宽线剖面能够满足衰减来自 侧面的长波长散射噪音的需要;炮点和检波点的面积组合达到空间 假频滤波器的作用。 在地形起伏大的山地上,严格按照面积组合施工,经过室内多 域去噪处理,最终得到的宽线剖面与常规剖面相比,质量有了明显 改善。图1 1 0 是两者的对比剖面。可见,严格的施工要求,高覆盖 次数是提高资料品质的重要手段。 - - , q1 3 21 4 - 1 3 2 y 检波点 + 叫_ | _ - 一_ _ + _ _ _ + _ - _ _ _ _ - - + _ _ _ - _ - _ 6 6 、炮点 图1 q落基山宽线采集观测系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昆仑山山前逆冲带一直难以得到高品质的资 料。该区表层是典型的冲( 洪) 积扇堆积,地表为砾石、风化碎石 及风成砂覆盖;低降速带的厚度和速度在横向和垂向上变化剧烈; 地下逆冲构造发育,地层陡倾。物探局三处1 9 9 4 年在该区进行第三 次采集攻关方法试验。在对影响该区地震资料品质的各种因素进行 细致的调查分析后,充分利用震检组合的压制效应、选择合理的偏 移距、适当增加覆盖次数、选择有效的激发参数,优选出该区的采 集参数。 _ ! ! ! 竺! 苎型! 兰! ! ! ! ! ! 墅竺茎! ! ! ! ! ! 图l 一1 0 落基山宽线地震剖面( 下) 与常规地震剖面f 上1 的对比 采用大吨位的可控震源激发,4 8 个检波器矩形面积组合 ( l x = 4 95 r n ,l y = 1 5 m ) 6 5 5 0 6 0 0 5 0 或5 0 6 0 0 6 5 5 0 ,下倾激发e 倾接收6 0 次以l = 覆盖的观测系统。采用该方法施工获得的剖面,与 以前所作的相邻剖面相比,浅、中、深屋反射都很丰富,逆冲断裂 带的构造形态非常清晰( 阁l - 1 f ) 。 胜利目桑林地k m 前逆h 推覆构造野 采集拄$ f 究 图i - 1 1 塔西南昆仑山前新老剖面对比 ( a ) 8 4 - 7 4 叠偏剖面( b ) 9 4 2 5 2 叠偏剖面 胜利油田是1 9 9 6 年开始在塔里木和田探区开展风险勘探的。至 1 9 9 9 年,在山前带完成了3 7 条地震测线9 4 32 k m ,基本形成了4 k m 8 k r n 的测网,先后查清了和田南背斜、皮牙曼背斜等主要构造。 但山前带西部的桑株背斜,山于采集资料品质低,末能查清。表四 是9 6 9 9 年度和田南部山地采集因素表7 川圳。从表四的采 集因素看,采集观测系统的参数最大炮检距在逐年增大,由3 0 0 0 m 增大到1 0 0 0 0 m ,但究竟多大的炮检距最合适,没有明确的结论。接 胂利m 桑# 地e m 前逆冲推覆墒造带野外采章技术研究 收道数有2 4 0 道增加至3 8 0 道,覆盖次数有6 0 次增加至1 0 0 次,接 收道数多少为最佳,覆盖次数多少合适,直都在试验中。检波器 组合一直呈长方形形状,沿测线方向组合基距大于垂直测线方向的 组合基距。而激发方式受地表条件的限制,主要表现为药量的变化。 总之,采集方法的变化反映了山前带地震采集的难度是很大的,但 桑株地区所采集的资料品质仍然不能让地质解释人员作出合理的解 释。 表四和田南部山地采集因素表 仪器道教2 4 0 道一- 4 0 0 道不等 道间距2 5 m 、5 0 m 3 0 1 25 3 75 0 3 7 5 3 0 1 25 ,6 0 7 5 一1 2 5 0 1 2 5 6 0 7 5 ,6 1 7 5 2 2 5 0 - 2 2 5 6 1 7 5 ,6 5 7 5 6 2 5 0 6 2 5 6 5 7 5 ,0 6 2 0 0 1 2 1 7 5 , 0 4 2 0 一1 0 1 7 5 ,0 1 2 5 3 1 1 25 ,3 1 1 2 5 1 2 5 - 0 ,0 - 2 2 5 - 6 2 0 0 , 6 2 0 0 2 2 5 0 ,0 1 2 5 6 1 0 0 ,6 1 0 0 1 2 5 0 ,0 2 2 5 6 2 0 0 , 观测系统 9 2 0 0 2 2 5 0 ,o - 2 2 5 9 2 0 0 ,9 2 0 0 - 2 2 5 0 ,8 5 7 5 - 6 2 5 - 0 - 6 2 5 8 5 7 5 ,6 5 7 5 6 2 5 0 6 2 5 8 5 7 5 ,1 0 0 7 5 1 2 5 0 1 2 5 1 0 0 7 5 8 1 7 5 2 2 5 0 2 2 5 8 1 7 5 ,1 0 5 7 5 6 2 5 0 6 2 5 8 5 7 5 ,9 0 7 5 1 2 5 0 一1 2 5 9 0 7 5 ,】0 0 7 5 1 2 5 0 1 2 5 9 0 7 5 ,1 0 0 7 5 1 2 5 0 1 2 5 9 0 7 5 9 0 7 5 1 2 5 0 1 2 5 9 0 7 5 覆盖次数6 0 次、7 0 次、8 0 次、9 0 次、1 0 0 次 三串3 0 个检波器面积组合,组合基距2 0 m 或4 0 m ( 沿 接收因素 测线方向) l o m ( 垂直测线方向) 。 单井激笈:井深1 7 1 8 m ,药量为2 4 k g 或3 0 岖; 组合井激发:井深8 1 1 m ,组合井数2 口,井距为6 米, 激发斟素总药量为3 0 k g ; 组合坑炮激发:坑深2 m ,坑数为4 1 6 个,总药量为 3 2 - 6 0 k g 。 n 利日u 】藁拣地e m 前谨冲推1 1 1 杓磕带野”采集# $ 日f 兜 在四年时间内,和田南部山地共采集了3 7 条测线的地震资料, 野外记录的质量监控基本采用厂1 5 4 5 h z 的带通滤波,可见,噪音 和信号在该频带是相对比较好区分的。如图1 1 2 就是皮牙曼背斜采 集单炮1 5 _ 4 0 l 妇的滤波记录。 图1 - 1 2 皮牙曼地区的滤波记录 与其它山前带一样,和田山前带的地震采集也存在各种各样的 噪音干扰。如声波其速度为3 4 0 m s ,当使用坑炮地面激发时,干扰 严重。面波以低频、强振幅的面貌出现,最易识别,其特征见表五。 折射波和多次折射是十分严重的干扰,从该区采集的单炮资料来看, 在低降速带界面上产生折射波,能量强,有的地段还出现二次和三 次折射。表六是两组主要折射干扰的特征。再就是十分难以进行数 学描述的干扰,包括随机干扰、震源产生的次生干扰、地表不均质 # 利和m # 株地e m 前逆冲推疆构造带野* 采集技术目 兜 地质体引起的噪音干扰、地下的侧面干扰等等。总之,这些噪音干 扰严重地影响了资料的信噪比,要求在采集的各个环节对它们进行 压制,以提高资料的品质。图1 - 1 3 是桑株地区的单炮记录,各种干 扰十分发育。 表五面波特征表 面波 v ( m s )九( m )f a ( i z )a ( 能量) 面波i 1 3 0 01 0 4 1 25能量较强,衰减较慢 面波i i 1 0 0 06 01 67能量弱,衰减慢 面波i i i 6 0 04 9 2 1 22能量较强,衰减慢 表六折射波特征 i 波组v + ( m s )r ( m )f + ( h z )能量 l 折射波i 3 0 6 01 7 01 8能量弱衰减快 i 折射波i i 2 4 0 01 5 0 1 6能量强衰减慢 图1 1 3 折射和多次折射干扰记录 肿“ h 自株地b j 耐h 摊援恂造w 外呆集技术”宄 对桑株地区1 0 8 测线的单炮做f k 滤波。f k 滤波的扇形滤波器 的参数是:速度v 3 5 0 0 m s ,波数k 3 5 0 0 m s ,波数k o0 1 2m ,频 率f 大于1 0 h z ,小于5 0 h z 的有效波在采集中是包含在记录中的。 通过二维滤波可以比较好地区分信号与噪音。 噜g - _ 钮帅_ e 帼- 嚣_ 霄鬻鬲? 一饕黑叩甲 v 圳一 翰。: , 1 = 咖i 一一 嘲: 螂二 l 姗二 潮一 蚺: 蚺: 删一 删二 蚺: 州二 一: 图1 1 4 桑株地区f k 滤波前的共炮集记录 利和# 株地m 前逆冲推覆构造带野, 采集技术研究 肾叩鬻:_ :_ 一h _ 叩 图1 1 5 桑株地区f k 滤波后的共炮集记录 一蛐删硼蛐蛐瑚埘蚺椭螂栅一 l 胜利和f i i 英侏地区山前逆冲搀覆构造带野外采集技术研究 第二章地震波的接收 激发地震波既产生有效波,也产生干扰波,同时自然界还存在 大量的随机干扰,因此在接收地震波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接收到来 自各个方向的各类干扰波。为了提高资料的信噪比,野外的措施就 是从工作方法上,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的差别,设计出压制干扰的 接收方法,提高资料的信噪比。 为了提高地震资料的品质,完成桑株地区的地质任务,如何突 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通过对以往桑株地 区采集资料的分析,找出了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差别。国内外在山前 带的勘探中均使用了组合检波的压噪方法,在使用可控震源时,还 采用了震检组合联合压制的方法。桑株地区地震采集无法使用可控 震源,因而震检组合没有物质基础。多次覆盖具有很好的叠加响应, 但它不能压制来自垂直测线方向的干扰。采用检波器组合响应与多 次覆盖响应联合压噪方法,即检波器组合压噪在压制沿测线方向干 扰的同时,侧重于最大限度地压制来自垂直测线方向的干扰,而沿 测线方向的噪音主要通过多次覆盖来压制。 2 1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和频率特性【8 】 组合的方向特性。对于图2 一l 所示的简单的线性组合,组合的 相对加强和压制作用同入射角a 、检波器数目r l 、检波器间距( 组内 距) x 等参数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通常用总振动的振幅与组合前 单个检波器接收到的振动的振幅l q 倍之比值 咆酬= 瓮= 丽s m 再- 号a q ) 胜利和f | i 桑株地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野外采集技术研究 的相对加强或压制效果,o ( n ,( p ) 以用( ( 0 ,a x ,a ,v ) 或( t ,t ) 等参数来 。,、s m 螋z v 磐 吣n 妒殍 n s i n 坐兰 坐 图2 1简单线性组合示意图 组合的频率特性。由于实际的地震波不是简谐波,而是脉冲波, 地震波到达相邻检波器的时差虽小,但不等于零,这时组合后的波 形就要发生畸变。在频率域,地震波可以看作是各种不同频率的简 谐波的组成,每种频率的简谐波在组合后的变化可以利用方向特性 公式来计算。分析计算的结果,表明组合相当于一个低通滤波器。 进行组合时,组内l z g a x 的选择总是只能针对脉冲波的某一频率成分 ( 通常是它的优势频率) 来设计。有效波和干扰波都包括许多不同 频率的成分,这样就出现了以下问题:某一种组合方式能够有利于 有效波的某种频率成分f 。,但会压制了有效波中的比f ,高的某些频 率成分;以及某一种组合方式可以压制干扰波的某种频率成分f :, 但仍压制不了干扰波中的比f :低的某些频率成分。这就要求我们在 具体工区施工时,在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