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寿命表分析.doc_第1页
第17章寿命表分析.doc_第2页
第17章寿命表分析.doc_第3页
第17章寿命表分析.doc_第4页
第17章寿命表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章寿命表分析 17.1 寿命表的概念长期以来,期望寿命与粗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群健康状况的基本指标。粗死亡率因受人群性别、年龄构成的影响,不能直接用于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比较;而经标准化后的死亡率虽可消除这些影响,却又与当地的实际水平不符。寿命表科学地运用人群的性别、年龄别死亡率计算出期望寿命,后者可直接用于不同国家及地区间人群健康水平之比较。WHO定期公布各国及地区的期望寿命。17.1.1 寿命表的定义寿命表(life table)亦称生命表、死亡率表(mortality table),是根据特定人群的年龄别死亡率编制出的一种统计表,用以说明在特定人群年龄组死亡率条件下的生命过程或死亡过程。编制寿命表的思路:以某地于某年元月1日出生的10万人为基数(虚拟的一代人),按该地该年各年龄段的死亡概率逐段递减,直至其生存人数为0,以完成其全部生命过程;然后用各年龄段的生存人数按特定的程序和公式列表算出所有年龄段起点时的期望寿命。其中以0岁为起点的年龄段之期望寿命反映该地该年人口的综合健康状况,并非一般认识上的寿命涵义。寿命表最初应用于保险事业,作寿命的概率分析。后应用于人口统计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研究,为评价人群的综合健康状况提供了科学指标,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医学统计学家进行医学随访研究,寿命表的应用面更加拓宽,并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17.1.2 寿命表的种类根据研究类型的不同,寿命表可分为定群寿命表和现时寿命表。定群寿命表(cohort/generation life table)又称队列寿命表,是某一特定人群的寿命表,该寿命表记录从第一个人出生到最后一个人死亡的全部过程。编制定群寿命表需要观察完一个人群的全部生命过程,不仅随访人数需要很多,而且时间跨度很长,社会变革可能会很大,资料收集困难也大。因此这种研究对评价人口的期望寿命的意义不大,一般只具有历史的价值。我国卫生统计学者袁贻瑾于1935年根据广东中山县李氏家族13651849年家谱中记录的死亡资料编制的家族寿命表是我国最早的队列寿命表。现在几乎没有人采用该法编制人群寿命表。但其原理和方法经改进后应用于周期较短的各种事件,如医学研究中手术后病人生存情况,各种慢性病累计发病情况,避孕药具效果评价及胎儿生长状况等。现时寿命表(current/period life table)反映一定时期某地区实际人口的死亡经历,是从某横断面来研究该时期人口的实际死亡和生存的经历。现时寿命表的期望寿命是假定同时出生的一批婴儿一生遵循该时期该地区的年龄别死亡率而死亡,所能存活的平均年数。现时寿命表的最大优点是不同地区或时期的寿命表指标可以直接比较,不受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的影响。当前常用的期望寿命基本上是根据现时寿命表估计的。可见,现时寿命表是研究人群死亡过程的一种有用的工具。根据年龄分组的粗细,寿命表可分成完全寿命表和简略寿命表。完全寿命表(complete life table)是以0岁为起点直至生命的极限,其年龄区间是X,X+1),即每岁一个年龄组。编制完全寿命表时,观察人数要足够多,因为完全寿命表中年龄分组细,各年龄组死亡率又低,观察人数太少,容易出现年龄组死亡率不够稳定的现象,且完全寿命表的编制需要每岁一组的人口资料和死亡登记资料,这在登记工作不健全或非普查年往往难以获得。简略寿命表(abridged life table)是以0岁为起点直至生命的极限,其年龄区间是X,X+n)。多数情况下年龄的分组是:第1组是从01岁(各组不包括上限,下同),第2组是15岁,以后各组年龄组距一般为5岁(亦可取10岁),最后一个年龄组视实际情况而定,常为80岁及以上(或85岁、90岁及以上等)。高年龄组的合并应以显示出高年龄组的死亡高峰,且合并组的死亡数不超过前一年龄组者为宜。简略寿命表中年龄分组少,每个年龄组人口数较多,年龄组死亡率相对比较稳定。因此,简略寿命表在卫生统计中较为常用。根据反映的地域范围的差别,可分为全国寿命表和地区寿命表;按性别不同,可分为男性寿命表和女性寿命表,等等。对特定人群或职业人群编制寿命表通常可采用截缩的形式,称为截缩寿命表(truncated life table),系指起始年龄分组未从0岁开始的寿命表。如海员寿命表、驾驶员寿命表、交警寿命表、教师寿命表等。依具体情况又可以分为截缩完全寿命表和截缩简略寿命表两种。为适应某些具体工作的要求,国外学者John J. Hsieh于1990年提出了连续型寿命表(continuous life table)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不论完全寿命表还是简略寿命表均属于离散型寿命表(discrete life table),都不能计算任意的年龄点(如40.6岁)的期望寿命和死亡概率,而连续型寿命表有两个突出的优点: 除了传统现时寿命表的指标外,连续型寿命表的构建可以估计诸如死亡密度函数、风险函数以及广义的和条件的期望寿命等指标; 可以计算研究范围内任何年龄点和区间的寿命表指标及函数。 17.2 现时寿命表中的主要指标及其意义寿命表虽有完全与简略之分,但其编制的原理、方法、步骤和主要指标是一致的。本节介绍最常用的现时简略寿命表的编制原理与方法。17.2.1 寿命表中主要指标及其涵义一般寿命表表头中共10栏,各指标的符号表示及其涵义见表17.1。寿命表中的年龄X是指刚满年龄(exact age),又称临界年龄。完全寿命表的年龄分组是1岁一组,分别表示为:0,1,2,3,。简略寿命表中一般是每5岁一个组,但由于婴儿死亡率对寿命表影响较大,故将05岁分为两个组,01作为第1组,15作为第2组,以后是每5岁一个组。习惯上,寿命表中的年龄区间包含下限,但不包含上限。表17.1 寿命表中主要指标的符号及其涵义栏号名 称符号 涵义(1)年龄组XX为刚满年龄(2)年龄别人口数nPX为X至X+n岁期间的平均人口数(3)年龄别死亡人数nDX为X至X+n岁期间的实际死亡人数(4)年龄别死亡率nmX为X至X+n岁期间的人口死亡率(5)年龄别死亡概率nqX同时出生的一代人,X岁时尚存者在今后n年内死亡的概率(6)生存人数lX同时出生的一代人,X岁时的存活人数,亦称尚存人数(7)死亡人数ndX同时出生的一代人,X岁时尚存者在今后n年内的理论死亡人数 (8)生存人年数nLX同时出生的一代人,X岁时尚存者在今后n年内生存的人年数(9)生存总人年数TX同时出生的一代人,X岁时尚存者今后将生存的总人年数(10)期望寿命eX同时出生的一代人,X岁时尚存者今后将生存的平均年数寿命表中年龄别人口数和年龄别死亡数是编制寿命表的基本数据。年龄别人口数用nPX表示,年龄别死亡数用nDX表示。这里,右下标X和左下标n表示年龄区间X,X+n),这是一个左闭右开的区间,即该区间包含XX+n岁(包括X岁,但不包括X+n岁),下同。例如5P30表示3035岁(不包括35岁)年龄组的人口数,4D1表示15岁(不包括5岁)年龄组的死亡人数。当n=1时,左下标常省略。即1DX表示为DX。年龄别死亡率nmX说明某年龄组人口在一年内的平均死亡率,系根据各年龄组的平均人口数nPX及相应的死亡数nDX计算的,即: (17.1)可靠、准确的年龄别人口数和死亡数,或年龄别死亡率是编制寿命表的关键。由于婴儿的出生、死亡数的高低对寿命表指标影响很大,因而在编制某地区寿命表时,应对人口数、死亡数的基本资料,尤其是婴儿出生数、死亡数等进行认真核查。寿命表中第(1)栏年龄分组是人为指定的,第(2)栏年龄别人口数和第(3)栏年龄别死亡数是实际观察值,第(4)栏是由第(2)、(3)栏计算得到。寿命表中其他指标均为估计值。17.2.2 寿命表中各项指标间的关系(1) 年龄组死亡概率(age-specific probability of dying)和年龄组死亡率(age-specific death rate)寿命表中的年龄组死亡概率用nqX表示,说明X岁尚存者在今后n年内死亡的可能性,其计算公式为: (17.2)年龄组死亡率nmX和年龄组死亡概率nqX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当年龄组划分较细时,两指标近似呈线性关系: (17.3)当年龄组分得较粗时,可用下式计算: (17.4)简略寿命表的编制方法很多,所不同的是由nmX调整为nqX的方法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各年龄组死亡率计算的分母都是与分子相应的平均人数或年中人数,但0岁组除外。0岁组婴儿死亡率是以出生人数作分母,若死亡水平和出生人数稳定,婴儿死亡率与婴儿死亡概率等值,故一般以婴儿死亡率直接作为0岁组死亡概率q0,最后一组死亡率qw =1。当无具体婴儿死亡率q0时,可采用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修正公式(17.5)估计(蒋庆琅(Chang C.L)。 (17.5)该算式的特点是各年龄组采用了修正数naX,它表示XX+n年龄组内,每个死者在n年内的年平均存活时间。naX值可根据各国或地区死亡资料来确定,但其中a0值的变化最大,a0值的大小随婴儿死亡率的高低而改变,a0值不易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了婴儿死亡率的大小与a0值的对应规则,见表17.2。表17.2 根据婴儿死亡率确定a0婴儿死亡率()a0的数值200.09200.15400.23600.30(2)尚存人数(number surviving )与死亡人数(number dying) X岁尚存人数表示在同时出生的一代人中活满X岁的人数,且可将与的比值视为同时出生的一代人到X岁时的生存概率。死亡人数ndX即同时出生的一代人,按死亡概率nqX计算,死于某年龄组的人数。假定为同时出生的人数,则: (17.6)已知X岁时尚存人数为lX及X岁期间的死亡人数ndX,则X+n岁的尚存人数为: (17.7)(3)生存人年数(person-years lived)及生存总人年数(total number of person-years lived) X岁时尚存者在今后n年内的生存人年数nLX,又称寿命表人口数,是生存曲线lX下X(X+n)的面积。年龄组很小时,该面积近似梯形面积。因此,除婴儿组和最后一组外,生存人年数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即: (17.8)婴儿组的生存人年数L0可根据0岁组死亡者的平均存活年数a0按下式计算:或 (17.9)最后一组: (17.10)生存总人年数(TX)为X岁生存者今后尚能生存的总人年数,即: (17.11)(4)期望寿命(life expectancy) X岁时期望寿命eX表示X岁尚存者今后预期的平均存活年数或岁数,其公式为: (17.12)期望寿命又称预期寿命。0岁组的期望寿命e0通常简称为人口平均寿命。值得注意的是生存曲线并非线性,当年龄分组较粗时,上述建立在线性关系基础上的指标准确性就相对较差了。有学者提出更为精确的修正方法来计算寿命表指标,比较著名的如Reed-Merrell(1939)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在计算上较复杂,而且其结果在年龄分组较细时与传统方法相差甚微。寿命表的编制是建立在年龄别死亡率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当年龄别死亡率的某一部分有所升高或降低,寿命表各项指标亦将随之改变。 17.3现时简略寿命表居民简略寿命表一般按年度编制,也可以按时期编制。例如,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年报告一次按国别、性别分组的期望寿命,同时,每5年再汇总一次。由于男性寿命与女性寿命有着许多内在特征上的差异,所以寿命表不论年龄分组的粗细、地域范围的大小,通常均应按男女人口分性别编制。此外,还应按男女人口合计数编制具有综合性的人口寿命表,以满足寿命表在应用上的不同需要。17.3.1 寿命表的编制(1) 原始资料编制简略寿命表要有分性别、年龄组的平均人口数nPx及死亡人数nDx,或者分性别、年龄组的死亡率nmx。这些资料来自人口及死亡统计,常常有一定误差,其中0岁组的人口数采用的是出生数,婴儿死亡率又常用于代替0岁组的死亡概率,所以年龄组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是否准确,对寿命表指标的准确性影响较大,因而对人口数及死亡数等基本资料特别是0岁组的资料应进行认真核查和校正。例17.1 已知某省部分地区19901992年的年龄组平均人口数和实际平均死亡人数,见表17.3第(2)、(3)栏。试编制简略寿命表。(2) 编制步骤与方法 按关系式nmx= nDx/ nPx求该时期各年龄组平均死亡率,见表17.3第(4)栏。 按式(17.3)求年龄组死亡概率,为确保足够的计算精度,一般取6位小数。0岁组死亡概率用婴儿死亡率代替,最后一组死亡率qw =1.000000。本例中, 其余类推,见表17.3第(5)栏。表17.3 某省部分地区19901992年男性简略寿命表年龄组(岁)平均人口数实际死亡人数年龄组死亡率死亡概率尚存人数死亡人数生存人年数生存总人年数期望寿命XnPXnDXnmXnqXlXndXnLXTXeX(1)(2)(3)(4)(5)(6)(7)(8)(9)(10) 0 177148* 39890.022518100000 2252 98086707432870.74 1 783964 14900.0019010.007575 97748 740389512697624271.37 5 899270 5310.0005900.002946 97008 286484325658673067.9010 917521 2840.0003100.001549 96722 150483235610240563.09151024054 5020.0004900.002447 96572 236482270561917058.19201248259 12110.0009700.004838 96336 466480515513690053.32251176317 13060.0011100.005535 95870 531478023465638548.57301029996 14110.0013700.006827 95339 651475068417836243.8335 988478 21450.0021700.010791 94688 1022470885370329439.1140 756766 25280.0033410.016567 93666 1552464450323240934.5145 617688 27920.0045200.022347 92114 2058455425276795930.0550 548155 39030.0071200.034977 90056 3150442405231253425.6855 497114 58660.0118000.057309 86906 4980422080187012921.5260 405080 80290.0198210.094426 81926 7736390290144804917.6865 317747 92850.0292210.136158 7419010102345695105775914.2670 213330108900.0510480.226353 6408814507284173 71206411.1175 123599 92060.0744830.313954 4958115566208990 427891 8.6380 66665 75910.1138680.443180 3401515075132388 218901 6.4485 25351 55500.2189261.000000 1894018940 86513 86513 4.57*出生数 按式(17.7)及式(17.6)计算各年龄尚存人数及各年龄组死亡人数ndx,令=100000。本例中,其余类推,见表17.3第(6)、(7)栏。 求各年龄组生存人年数nLx。按式(17.9)计算0岁组出生人年数,本例婴儿死亡率为0.022518,按表17.2取a0=0.15,所以,。按式(17.10)计算最后一组即85岁以上生存人年数,即:按式(17.8)计算其余各组生存人年数。本例中,其余类推,见表17.3中第(8)栏。 按式(17.11)由高年龄组向低年龄组累计求各年龄尚存者的生存总人年数Tx。本例中,其余类推,见表17.3第(9)栏。 最后按式(17.12)计算各年龄组尚存者的期望寿命。本例,(岁)(岁)其余类推,见表17.3第(10)栏。17.3.2 寿命表的分析寿命表指标主要有、ndX、nqX、eX等,这些指标并不是实际值,而是根据各年龄组死亡率得到的虚拟的综合评价指标,均可用于评价居民健康水平,尤其e0值已成为国内外评价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居民健康水平的最好单项指标。这些指标还可以衍生出一些新的指标,以便进一步分析。(1) 寿命表尚存人数,反映一定年龄别死亡概率条件下一代人的生存过程,一般用普通线图表示(图17.1)。分析时要注意曲线的高度和曲度,尤其是头部曲度的变化。各年龄组死亡率低,曲线高;婴儿死亡率低,曲线的头部曲度小。曲线肩部的形态,亦可直观反映生存状况。若肩部较“坦阔”,曲率变化较缓慢(曲线下面积较大),则表示人群生存状况较好;反之,若肩部较“瘦削”,曲率变化较快(曲线下面积较小),则说明人群生存状况较差。尚存人数lX(万) 010203040506070800246810年龄(岁)图17.1 某省部分地区19901992年男性尚存人数(万人)曲线不同年龄组尚存人数的比值称生存比(survival ratio, lX+n/lX),可以从另一角度说明该年龄组死亡率的高低。尚存人数随年龄增加而减少。若人群健康水平提高,婴幼儿期、儿童青少年期及中年期人口死亡率下降,则同时出生的一代人尚存半数年龄向后移。(2) 寿命表死亡人数ndX,反映在一定年龄组死亡概率条件下一代人的死亡过程。一般用直方图表示,横坐标为年龄,纵坐标为平均每岁的死亡人数,见图17.2。该直方图呈“U”型,一个峰在婴幼儿段,一个峰在老年段,分析时要注意直方图的高峰位置与高度。婴幼儿段高峰的降低,老年段高峰位置的后移,则相应死亡曲线下降,说明人群健康状况较好。年龄(岁)死亡人数ndX图17.2 某省部分地区19901992年男性寿命表死亡人数ndX值(3) 寿命表死亡概率nqX,取决于各年龄组死亡率,一般用半对数线图表示,横坐标为年龄,用算术尺度,纵坐标为死亡概率,用对数尺度。死亡概率曲线一般呈“V”型,婴幼儿组及老年组死亡率高,1014岁组最低(图17.3)。分析时要注意曲线的高度和曲度,健康水平较高的地区,死亡概率曲线较低,尤以婴幼儿段明显。年龄(岁)死亡概率nqx图17.3 某省部分地区19901992年男性死亡概率nqX(4) 期望寿命eX,是评价居民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是X岁后的年龄别死亡概率的综合反映。0岁组的期望寿命e0则表示虚拟的一代人一生可活的平均年数,该数值的高低,受各年龄组死亡率的影响,可概括一定时期某人群的健康水平。期望寿命一般用普通线图表示(图17.4),比较分析时要注意曲线头部、高度、坡度以及尾部的延伸状态。曲线头部的曲度反映了婴幼儿死亡率的高低;曲线的高度除受婴幼儿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其他各年龄组死亡率大小的影响;曲线的坡度则反映了平均每岁的寿命损失;曲线尾部一般会因长寿人群的存在而呈现向右侧平缓延伸的现象。期望寿命eX(岁) 0102030405060708001020304050607080年龄(岁)图17.4 某省部分地区19901992年男性期望寿命eX 17.4 现时寿命表的扩展利用现时寿命表的编制原理,可以将该方法应用到很多领域。例如,利用去死因寿命表,研究去除某死因后人群期望寿命的改变,说明该死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利用截缩寿命表研究职业危害对寿命的影响;利用模型寿命表推断实际水平的寿命表等。17.4.1 去死因寿命表(1) 去死因寿命表的意义研究某种死因对居民生命的影响常用死因别死亡率、年龄组死因别死亡率及标准化死因别死亡率等指标,但这些指标均不具有综合意义。近年来,常用去死因寿命表(cause eliminated life table)分析某种或某类死因对期望寿命等指标的影响。去死因寿命表基本思想是:如果消除了某种死因,则原死于该死因的人就不会因此而死亡,原死于该死因的人数也从相应的总死亡人数中扣除,这样期望寿命就会有所延长。显然,如果消除了对生命威胁大的死因,寿命就会延长更多。去死因寿命表的基本假设是:各种死因对人的影响既独立又可累加,即各死因别死亡率之和为总死亡率。该方法用以研究各类死因对居民生命影响的优点在于:以个别死因损耗预期寿命的年数和生存人数表示损害程度,概念清楚,且平均期望寿命的损失量等指标可以综合说明某类死因对人群生命的影响程度;去死因寿命表指标既能说明某类死因对全人口的综合作用,又能表达对某年龄组人口的作用。去死因寿命表指标同样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便于相互比较。(2) 去死因寿命表的编制方法去死因寿命表的结构、指标及原理与相应的全死因寿命表基本相仿。为了区别在有关符号的右上角加“i”表示某死因,加“-i”表示去某死因。具体编制步骤见例17.2。例17.2 某省部分地区19901992年男性去肿瘤寿命表的编制(表17.4)。 根据各年龄组死亡人数及肿瘤死亡人数求得去肿瘤后所剩余的死亡人数比例,见表17.4第(4)列。 (17.13)本例,其余类推。 根据全死因寿命表(表17.3)中的死亡概率nqX求生存概率npX=1-nqX,再按式(17.14)求去肿瘤死亡后的生存概率npX-i 。 (17.14)本例,其余类推。 用式(17.15)计算去死因寿命表的尚存人数。 (17.15)本例,其余类推。此外,去死因寿命表的死亡人数ndX-i可以用式(17.16)计算,死亡概率nqX-i的计算可以参照式(17.17)。 (17.16)或 (17.17)表17.4 某省部分地区19901992年男性去肿瘤死因寿命表年龄(岁)死亡人数肿瘤死亡人数去肿瘤后死亡人数比例全死因寿命表生存概率去肿瘤死因寿命表X(1)(2)(3)(4)(5)(6)(7)(8)(9)(10)03989140.9964900.9774820.9775601000009775874853263274.8511490440.9704700.9924250.9926489775638958673875687475.575531350.9340870.9970540.99724897037484519869979828872.1210284440.8450700.9984510.9986919677048353565134637067.3115502660.8685260.9975530.99787496644482704560299293562.392012111690.8604460.9951620.99583696438481187855472243057.522513062610.8001530.9944650.995569960374791192050660384252.753014114340.6924170.9931730.99526895611476924545869192247.973521458960.5822840.9892090.99370295159474295441099959743.1940252811830.5320410.9834330.99115194559470705436357010238.4545279214430.4831660.9776530.9891409372346606870316499733.7750390320150.4837300.9650230.98292592705459566826989282729.1155586628600.5124450.9426910.97021091122448823222393625924.5860802935770.5544900.9055740.94648788407430208917905403620.2565928534910.6240170.8638420.91271283676400120213603312816.26701089032730.6994490.7736470.8356837637235048899602090812.5775920619870.7841630.6860460.744174638232782956609721209.5580759110410.8628640.5568200.603374474951903832331424256.988555503990.9281080.0000000.000000286581410421410424.92 已知各年龄组尚存人数,可以参照式(17.8)(17.11)求去死因寿命表的生存人数nLX-i及生存总人年数数TX-i。其余类推。其余类推。 最后参照式(17.12)求去死因后各年龄组尚存人数的平均期望寿命eX-i。岁其余类推。利用表17.3和表17.4两张寿命表绘制全死因期望寿命和去肿瘤死因的期望寿命随年龄变化的线图(图17.5)。由图17.5可见,实线和虚线的纵向距离(即因肿瘤的绝对损失寿命)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小。同时计算某省部分地区19901992年男性由于肿瘤减少寿命的百分比(表17.5)。由表17.5可见,因肿瘤死亡而减少的平均寿命为74.85-70.74=4.11岁,各年龄组减少寿命百分比说明寿命损耗在各年龄组内的情况,如在0岁期能控制好肿瘤,人群寿命可增加5.81%,从减少寿命的百分比来看,减少寿命最多的是5574岁,说明肿瘤对这一年龄段的影响最大。期望寿命(岁) 全死因期望寿命- 去肿瘤死因期望寿命年龄(岁)图17.5 某省部分地区19901992年男性全死因期望寿命与去肿瘤死因期望寿命表17.5 某省部分地区19901992年男性因肿瘤而减少的寿命(岁)年龄X (岁)eX-ieXeX-i- eX因肿瘤减少寿命的比例(%)(1)(2)(3)(4)(5)=(4)/(3)074.8570.744.115.81175.5771.374.205.89572.1267.904.226.211067.3163.094.226.691562.3958.194.207.222057.5253.324.207.882552.7548.574.188.613047.9743.834.149.4563543.1939.114.0810.434038.4534.513.9411.4214533.7730.053.7212.385029.1125.683.4313.3765524.5821.523.0614.2026020.2517.682.5714.5646516.2614.262.0014.0037012.5711.111.4613.174759.55 8.630.9210.6670806.98 6.440.548.369854.92 4.570.357.69617.4.2 截缩简略寿命表所谓截缩寿命表(truncated life table)是指寿命表的起始年龄组不是0岁组。对于特定的职业人群,可以根据研究对象开始从事该职业的年龄,设定寿命表的起始年龄组,利用截缩简略寿命表计算期望寿命,通常尚需与普通人群期望寿命相比较以说明该职业对寿命的影响。截缩简略寿命表的编制原理与现时寿命表相同。表17.6是中国海员与普通居民截缩简略寿命表,可以看出海员各年龄组的平均期望寿命均略低于普通居民。表17.6 中国海员(19791983)与普通居民(1981)截缩简略寿命表年龄(岁)海 员居 民nqXlXndXeXnqXlXndXeX150.001478100000 14857.890.003130100000 31358.39200.002475 99852 24752.970.004199 99687 41953.57250.003330 99605 33248.090.004341 99268 43148.78300.003468 99273 34443.250.005282 98837 52243.98350.007794 98929 77138.390.007385 98315 72639.20400.011105 98158 109033.670.010544 97589 102934.48450.017793 97068 172729.020.017635 96560 170329.81500.035970 95341 343024.490.029596 94857 280725.30550.049787 91911 457620.310.052070 92050 479320.99600.087775 87335 766616.230.090521 87257 789316.99650.135177 796691076912.530.119352 79358 947113.42700.262840 68899181099.070.279358 69887174279.87750.405846 50790206136.370.379266 52460198967.28800.739333 30177223113.990.549326 32564178835.2017.4.3 其他应用利用寿命表的原理还可以研究人处于某种特定状态的过程,如婚姻寿命表、受教育状况寿命表、健康期望寿命表等。健康期望寿命(healthy expectancies)是将期望寿命分成良好健康状况和较差健康状况两种情况,同时考虑年龄组死亡率与年龄组患病率,以良好健康状况下的期望寿命来反映人群健康状况。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World Health Report 2002:我国健康期望寿命为63.2岁,而美、英、法依次为67.6岁、69.6岁、71.3岁,日本高达73.6岁,印度51.4岁,埃及56.7岁。Sanders于1964年首次提出健康期望寿命的概念, Sullivan于1971年首次提出编制健康期望寿命表的方法。后者称为Sullivan方法,由于其简便易行,目前应用广泛。健康期望寿命可细分为无残疾期望寿命(disability-free life expectancy,DFLE)、反映不依赖于他人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