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理论之于翻译学研究_认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pdf_第1页
互文性理论之于翻译学研究_认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pdf_第2页
互文性理论之于翻译学研究_认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pdf_第3页
互文性理论之于翻译学研究_认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pdf_第4页
互文性理论之于翻译学研究_认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2010 No. 3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为 TJYW08- 1- 045)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0- 04- 20 作者简介王洪涛,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 翻译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理论翻译学、 英汉对比与翻译、 社会翻译学。 互文性理论之于翻译学研究: 认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王洪涛(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天津 300204) 摘要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哲学社会思潮孳乳而生的一种文本理论, 因其与翻译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对翻译学研 究有着积极的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互文性理论独特的文本观、 读者观、 意义观和文本生成观等核心理念可以在认 识论的层面上帮助翻译学重新树立自己的客体观、 主体观、 意义观和翻译过程观; 而在方法论的层面上, 互文性作为一种 语篇分析的手段和文学批评的参照标准, 对于具体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也有着显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翻译学研究;认识论价值;方法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 H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9358( 2010) 03- 0006- 06 一、 引言 作为当代西方哲学社会思潮孳乳而生的一种文 本理论, 互文性理论( intertextuality theory) 从其发端 之日起, 便广受关注, 众多学者从符号学、 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 新历史主义以及现代语言学 等各个角度对其进行阐释和发展。因其与翻译学之 间的内在关联性, 互文性理论对翻译学研究有着积 极的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1. 互文性理论的发端与发展 由符号学发端, 并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 的这条发展线索见证了互文性理论的孕育、 形成直 至其内涵得到进一步界定的过程。互文性理念最早 可追溯到俄国学者米哈伊尔巴赫金( Mikhal Ba- khtine) 有关复调理论和对话理论的思想。受巴赫 金思想的启发, 法国符号学家朱丽亚克里斯蒂娃 ( Julia Kristeva) 在其词、 对话、 小说 一文中正式提 出了 “互文性” 的概念, 继而又在符号学, 语意分析 研究 一书中对其作了进一步阐释 : “一个词( 或一 篇文本) 是另一些词( 或文本) 的再现, 我们从中至 少可以读到另一个词( 或一篇文本) 任何一篇 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 任何一篇 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 ” ( 萨莫瓦约, 2003: 4) 此后, 麦克里法特尔( Michael Riffaterre) 将关注 的中心从文本移向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空间, 认为 互文性是读者阅读和感知的主要模式。而从结构主 义转向了后结构主义的罗兰 巴尔特( Roland Bar- thes) 则提出 : “互文性正是如此: 在绵延不绝的文本 之外, 并无生活可言 无论是普鲁斯特的著作, 是 报刊文本, 还是电视节目: 有书就有了意义, 有了意 义就有了生活。 ” ( ibid: 13) 互文性理论在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学说中 得到了发展和衍生。解构主义大师雅克德里达 ( Jacques Derrida) 将文本意义的特征归结为“延异” ( diffrance) 和“撒播” ( dissemination) : 撒播是延异 的方向, 而意义撒播的过程便构成了具有互文性特 征的 “印迹” ( trace) 。解构主义学者哈罗德布鲁 姆( Harold Bloom) 则认为 : “压根儿不存在文本, 而 只存在文本之间的关系。 ” ( 朱立元, 1997: 316 17) 事实上, 解构主义互文性理论不仅实现了对逻各斯 中心主义的拒斥和反拨, 也彻底消解了文本的本体 意义。新历史主义在其文学批评中通过“互文性” 将人们的注意力从“作者 /作品 /传统” 的三角框架 转向了 “文本 /话语 /文化” 的三角框架, 并由此把文 学文本从心理学、 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决定主义中解 放出来, 使之敞开自我指向与其他文本和指号过程 无限的关系游戏中去。 与上述文学批评领域互文性理论研究相辉映 的, 是现代语言学对于互文性的探索。罗伯特博 格朗 ( Robert Beaugrande) 和沃尔夫冈 德雷斯勒 ( Wolfgang Dressler) 是语言学界较早提出互文性并 对其作出系统研究的学者, 他们将互文性列为语篇 的七个特性之一 ( Beaugrande and Dressler, 1981) 。 6 阿尔布雷赫特诺伊贝特( Albrecht Neubert) 和格雷 戈里施里夫( Gregory M. Shreve) 将互文性作为其 语篇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 旗帜鲜明地提出 : “译者 要认识到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 跨语言的互文活 动。 ” ( Neubert and Shreve, 1992: 123) 而巴兹尔哈 蒂姆( Basil Hatim) 和伊恩梅森( Ian Mason) 不仅 继承了前人篇章语言学互文性研究的成果, 而且借 用了克里斯蒂娃的一些理念, 从翻译的角度考察互 文性, 使语言学互文性研究走向了成熟。哈蒂姆和 梅森在对互文性作了多个维度的剖析后指出: 译者 应视文本的互文情况在翻译决策时作出具体的调整 ( Hatim and Mason, 2001: 137) 。 2. 互文性理论的要义与贡献 擢其菁华, 互文性理论的基本要义可以概括为: 与传统文论将前在文本视为先决性的意义来源不 同, 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 互文性 理论将对作者的关注转向了对读者和批评家的重 视; 互文性理论否认文本的终极意义, 认为意义的 阐释无穷尽, 主张语义的流动性; 传统文论重视前 在文本对现有文本静态的影响结果, 互文性理论则 强调现有文本形成的动态过程。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 作为一种饱受当代西方 后现代哲学社会思潮浸润的文本理论, 互文性理论 以其迥然不同的独特内涵颠覆和超越了传统文艺理 论中许多的固有理念, 其上述戛戛独造的文本观、 读 者观、 意义观和文本生成观全面革新了以往的文艺 理论观念。不仅如此, 互文性理论还具有很高的方 法论意义: 一方面, 在文学研究中, 互文性可以成为 文本分析和文学批评的常规参照标准之一; 另一方 面, 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 互文性是篇章语言学的核 心概念, 作为语篇的显著特性之一, 它是开展语篇 / 话语分析的重要常规手段。 3. 互文性理论与翻译学研究的关系 作为一种承袭了后现代精神的文本理论, 互文 性理论自其诞生之日起, 就对文学研究、 语言学研 究、 文化研究乃至哲学研究等众多的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这一兼具认识论价 值和方法论意义的后现代文本理论, 势必也会给翻 译学 研 究 带 来 深 刻 的 启 迪, 其 中 的 原 因 非 常 简 单 互文性理论与翻译学研究原本就密切相关。 事实上, 翻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具有鲜明互文 性特征的精神活动, 在源语与译语、 作者与译者、 源 语读者与译语读者、 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乃至源语 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都有着广泛意义上的互文性关 系( Neubert and Shreve, 1992: 123) 。鉴于互文性理 论自身的双重内涵, 它对翻译学研究的启迪同样也 可以表现在形而上的认识论价值和形而下的方法论 意义两个层面上。 二、 互文性理论对于翻译学研究的认识论价值 结合其自身的理论内涵, 互文性理论对翻译学 研究的认识论价值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互文性理 论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有助于翻译学从新的角 度重新认识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的关系; 互文 性理论对于读者的重视启迪翻译学重新审视翻译活 动中读者与译者这一特殊读者的作用; 互文性理论 否认文本的终极意义, 强调语义的流动性, 可以有力 地解释翻译领域中的一作多译和不断复译现象; 互 文性理论强调文本形成的动态过程也启发翻译学研 究加强对于翻译过程的重视。 1. 源本与译本: 从忠实、 对等到相互指涉 关于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关系的问题, 翻 译界似乎早有定论。无论是中国译论中严复的“信 达雅” 、 傅雷的 “神似” 、 钱钟书的“化境” , 还是西方 译论中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 费道罗夫的“等值 论” 、 奈达的“动态 /功能对等” , 其总体的思路都是 以源语文本为绝对指归的, 即单向地要求译语文本 无条件地忠实或对等于源语文本, 而源语文本可以 与译语文本毫无瓜葛地独立存在。互文性理论的出 现彻底颠覆了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文本关系理念。 根据互文性理论, 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的 指涉是相互的, 两者之间是互文关系。不但译语文 本要通过对源语文本的参照和指涉产生意义, 在译 作产生之后, 源语文本的意义也必须通过译语文本 才能全部彰显出来。以圣经 的翻译为例, 从最初 的希伯来语文本到公元前 3 世纪的七十子希腊文 本 , 到公元 383 年至 405 年哲罗姆译成的通俗拉 丁文本圣经 , 再到 1611 年用英语译成的钦定圣 经译本 , 各文本之间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派生 关系, 而是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相互指 涉的互文关系。不但各译语文本的意义可以层层向 前追溯, 而且最初的源语文本, 即希伯来语圣经 文本, 其宗教内涵和文学价值也因为各种译语文本 的翻译和诠释得到了丰富和衍生。也就是说, 如果 要探究希伯来语 圣经 文本的意义, 也必须参照希 腊语、 拉丁语乃至英语的译本方可完成。因此, 在互 文性理论的关照下, 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的关 系已经从单向的一边倒变成了双向的相互指涉。 7 2. 读者与译者: 从被动到主动 传统译论认为作品或者说源语文本的意义是原 作者通过原创性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读者只是一个 被动的接受者, 其阅读活动只能是对原作者所赋予 作品的意义进行解读和领会, 并不参与意义的创造。 而对于译者这一特殊的读者来说, 其主要职责被认 为是去忠实地传译原作者之意。读者与译者的这种 被动地位, 无论是从马建忠有关“阅者所得之益” 的 论述之中, 还是从奈达建立在读者反应之上的“动 态 /功能对等” 理论之中都可以得到印证。 然而在解构主义互文性理论那里, 以上观点却 站不住脚了。巴尔特在宣布“作者已死” 后将目光 转向了读者的阅读活动( 单继刚, 2007: 104- 108) 。 德曼( De Man) 则主张文学文本及其意义不再是 可以独立于读者阅读行为的纯自然客体( 朱立元, 1997: 313) 。简言之, 解构主义者认为 , “阅读在某 种意义上也就是写作, 就是创造意义” ( ibid: 315- 16) 。因而依据解构主义互文性理论, 在翻译活动 中, 无论是源语读者还是译语读者, 其阅读活动本身 也参与了意义的创造。翻译活动中读者的积极能动 作用集中体现在译者这一特殊读者身上: 如果说译 者对原文本的阅读同样是 “构成了互文性的一个重 要的层面” ( 萨莫瓦约, 2003: 14) 的话, 那么他将源 语文本译成译语文本的过程更是将这种互文性延续 了下去。由此, 译者参与意义创造的事实也在这种 延续性的互文活动中体现了出来。 3. 一作多译、 不断复译现象之新释 一直以来, 人们对于译作常常有这样一种认识: 源语作品只有一个, 作者通过其作品所要传达的意 义( the intended meaning) 也是固定的, 那么反映在 另一种语言中的理想的译本, 也应当只有一个, 可以 将其称为 “定译” 。但现实情况往往却是: 不仅一部 作品常常在某一较短的时间内有多个译本, 随着时 间的推移, 这部作品还往往被不断地复译。如何解 释这种现象?长久以来, 原因往往归于不同的译者 有不同的语言观、 翻译观、 文学观等等, 所作的解释 大多流于 “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 等 常理式的论调。 互文性理论的出现为翻译学更好地解释一作多 译和不断复译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互文性 理论否认文本的终极意义, 认为文本有如葱头 : “这 是由许多层构成的, 里面到头来并没有内核、 没有 心、 没有隐秘、 没有不能再简约的本原, 而只有无穷 尽的包膜, 其中包着的只是它本身表层的统一。 ” ( 徐崇温, 1986: 250 51) 这样一来, 任何源语文本 都不可能再拥有固定的意义, 也不可能有所谓的 “定译” 本了, 自然就出现了共时层面上的一作多译 现象。另外, 互文性理论还强调语义的流变性, 借用 德里达的 “延异” 说, 即文本不再是一个超验所指所 给定的结构, 而是导向更为曲折幽深的解构的世界,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似曾相识的新的经验, 然而永 无达到本真世界的可能( 朱立元, 1997: 310) 。由此 推导下去, 对于源语文本的每一次翻译都是新的阐 释, 但永远也无法达到原作的本真世界, 因为原作并 无终极意义。从理论上来讲, 对源语文本这种历时 意义上的不断复译是必然的, 并会持续下去。由此, 翻译领域中众多的复译现象可以得到有力的注解。 4. 翻译过程的转向 可以不夸张地说, 现有的绝大多数翻译研究都 局限于翻译活动的两端, 即从源语一端的语言、 文 化、 文本、 作者和读者到译语一端的语言、 文化、 文 本、 译者和读者。这其中既有对社会文化的宏观研 究, 也有对语言文本的微观研究, 既有对作者 /译者 / 读者三者关系的主体性研究, 更不乏对译语文本和 源语文本所作的对比性客体研究, 所大量缺少的却 是对于翻译过程的研究( 尽管已有学者在这方面作 了有益的探索) 。这无论是对于完善翻译学的本体 理论, 还是对于进一步推进翻译学研究来说, 都是一 个缺憾。在这方面, 互文性理论可以为翻译学研究 提供有益的启发。 与传统的影响研究不同, 互文性理论更关注文 本内容被组织的过程。德里达“延异” 说所强调的 就是意义在空间上不断产生“差异” 和在时间上进 行 “延宕” 的过程。而依据德曼的修辞学阅读理 论: 对文学文本意义的理解, 是一个阅读文本的过 程, 是文本与阅读交互作用的无止境过程( 见朱立 元, 1997: 313) 。其实, 无论是德里达还是德曼, 他 们所突出的都是意义产生的过程。意义产生的过程 也就是文本产生的过程。由此可以设问: 翻译活动 中译语文本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具体来说即: 源语 文本的意义在译者的阅读活动中是怎样产生的?译 者在转换这些意义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心理或生 理、 物理或化学的变化?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是如 何进行跨文化、 跨语符的相互指涉的?要回答所有 这些疑问便不得不对翻译过程进行探索, 而翻译研 究中现有的一些理论, 诸如“解码 组码” 说以及从 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说等理论显然都不足以 回答这些问题。翻译学要想获得纵深的发展, 便必 8 须从静态的结果研究转向动态的过程研究。这正是 互文性理论给予翻译学研究的启迪。 三、 互文性理论对于翻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互文性理论不仅可以在认识论层面上给翻译学 研究带来有益的启发, 它作为一种语篇分析 /文本分 析的手段和文学批评的参照标准对于翻译实践和翻 译批评也有着积极的方法论意义。互文现象的表现 形式有很多, 诸如照应、 替代、 引用、 参考、 暗示、 用 典、 模仿、 戏拟、 重写、 抄袭等等。但大致可以将其分 为语言层面上的互文和文化层面上的互文两种类 型。下面就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分别考察一下互文性 在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中的具体应用。 1. 语言层面的互文 语言层面的互文往往比较直白和显见。它可以 是直接的话语引用, 也可以是标示清楚的文献参考。 它可以是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 也可以是同一文本、 甚至是同一文段内部的互文见义( 此处指的是广义 的文本, 即将文本视为任何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话 语 /语篇单位)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 如果译者能够 借助互文性理论对源语文本中的互文现象进行语篇 分析的话, 那么不仅会加深对于源语内容的理解, 而 且也有利于组织译语文本的语篇结构。 这里以美国当代作家苏珊桑塔格( Susan Son- tag) 的散文电影百年 ( “A Century of Cinema” ) 中 的一个文段为例, 来作一具体剖析。 In the first yearsthere was essentially no differ- ence between cinema as art and cinema as entertain- ment. And all films of the silent erafrom the mas- terpiece of Feuillade,D. W. Griffiteh,Djiga Vertoc, Pabst,Murnau,King Vidor to the most formula-ridden melodramas and comediesare on a very high artistic level compared with most of what was to follow. With the coming of sound,the image-making lost much of its brilliance and poetry,and commercial standards tightened. This way of making moviesthe Holly- wood systemdominated film-making for about twen- ty-five years ( roughly from 1930 to 1955) . The most original directors,like Erich von Stroheim and Orson Welles,were defeated by the systemand eventually went to artistic exile in Europewhere more or less the same quality-defeating systemwas now in place,with lower budgets;only in Franc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superb films produced throughout this period. 这个文段并不长, 但其中语言层面的互文现象 却可圈可点, 比如下面三个系列即可视为广义的互 文链( intertextual chain) : In the first yearsabout twenty-five years ( roughly from 1930 to 1955)throughout this peri- od films of the silent erathe coming of sound the image-making lost much of its brilliance and poetrycommercial standards tightenedthe Hollywood systemthe systemthe same quality- defeating system 在第一个互文链中, 各个时间段的具体所指是 通过相互参照得以确定的, 而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表 时间的词语也正是原文语篇衔接的主要手段, 即 “衔接纽带” ( cohesive ties) , 理清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便也理清了原文的行文思路, 这对于译者更好地组 织译文的语篇结构大有帮助; 在第二个互文链中, “the coming of sound” 自身的意义不明, 但如果将其 与 “films of the silent era” ( 无声时代的电影) 相参 照, 其含义便不难看出指的是“有声电影时代的到 来” ; 而在第三个互文链中 , “the same quality-defea- ting system” 的含义可以从“the Hollywood system” ( 好莱坞电影制作模式) 一直追溯到 “the image-mak- ing lost much of its brilliance and poetry” ( 电影的绮 丽和艺术性大为减损) 以及“commercial standards tightened” ( 商业标准提高了) 从而得到注解, 其意 为 : “同样一种有损质量的电影制作模式” 。因此, 如果能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对源语文本的互文现 象进行语篇分析, 理出其中的互文链, 不仅可以使文 中语意模糊的词语互文见义, 而且也有利于将原文 语篇上的衔接( cohesion) 与连贯( coherence) 更好地 移译到目的语中来, 从而使得译文更为逻辑条理、 晓 畅明晰。正如哈蒂姆和梅森所说的那样 : “译者对 于这种互文性关联的理解, 可以确保将其在目的语 文本中以一个类似的关联网络传达出来。 ” ( Hatim and Mason,2001: 124) 2. 文化层面的互文 与语言层面上的互文相比, 文化层面上的互文 显得间接和隐晦。这种互文一般会超出局部的文 本, 与一个民族的文化, 包括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 文 学传统、 政治体制、 历史渊源、 价值取向、 知识结构等 联系起来, 常常表现为使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暗 喻、 典故、 意象、 意境等。 这里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 中一首著 9 名的曲词枉凝眉 为例, 来分析一下其中的文化互 文现象, 进而尝试着对英国翻译家大卫 霍克斯 ( David Hawkes) 的英译作出评价。 枉凝眉 出自 红楼梦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 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原文如下: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思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该曲蕴含两处文化互文现象: 其一 , “阆苑仙 葩” 和 “美玉无瑕” 与 红楼梦 第一回僧人所述的那 段 “风流公案” 构成了互文, 前者暗指灵河岸上三生 石畔的绛珠仙草( 即投胎后的林黛玉) , 后者则暗指 赤瑕宫的神瑛侍者( 即转世后的贾宝玉) ; 其二, 这 首曲词与 “阆苑仙葩 美玉无瑕” 故事的宗教背景 佛教构成了宏观上的文 化 互文 现 象, 曲中 的“奇 缘 ” 、 “虚化” 等佛教字眼便印证了这一点。 明晰了源语文本的这些文化互文现象, 来看一 下霍克斯在译文中对其所作的处理: One was a flower from paradise, One a pure jade without spot or stain. If each for the other one was not intended, Then why in this life did they meet again? And yet if fate had meant them for each other, Why was their earthly meeting all in vain? In vain were all her sighs and tears, In vain were all his anxious fears; All,insubstantial,doomed to pass, As moonlight mirrored in the water Or flowers reflected in the glass. How many tears from those poor eyes could flow, Which every season rained upon her woe? 首先, 霍译“a flower from paradise” 和“a pure jade without spot or stain” 与其译本“Chapter I” 中 “Crimson Pearl Flower” 和“Magic Jade” 的译法乃至 所谓“strange affair” 构成 了有 效 的 照应 ( Hawkes, 1973: 52- 55) , 属于哈蒂姆和梅森所说的“主动互 文” ( active intertextuality) , 从而比较成功地处理了 原文中的第一处文化互文现象。其次, 对于第二处 有关宗教背景的文化互文现象, 霍克斯的处理比较 灵活, 其具体做法是选用西方的文化意象来对应东 方的文化意象, 比如 : “a flower from paradise” 这一意 象在英语读者脑海里展现的是圣经 中描述的伊 甸园 , “earthly meeting” 又让人联想到尘世与天堂、 肉体与灵魂等基督教中的世界, 而“intended” 则是 对源语文本 “缘” 的中性处理。由此, 源语文本与佛 教文化的互文在译语中便转化成了译语文本与基督 教文化的互文。霍克斯这种对原文互文现象移花接 木式的处理方式, 不仅在实践上是积极有效的, 而且 在理论上与诺伊贝特和施里夫的互文性翻译策略完 全一致 : “源语文本与其他源语文本具有互文关系, 而译者却要与其他现有的译语文本建立新的互文关 系面对这种双重的互文关系, 译者必须偏向于 译语文本世界进行翻译” ( Neubert and Shreve, 1992: 118) 。因此, 从霍克斯对上述文化互文现象的处理 来看, 该首曲词的英译是比较成功的。 四、 结语 毋庸讳言, 作为在后现代哲学社会思潮中孳乳 而生的一种文本理论, 互文性理论自身有着许多不 合理的地方, 比如巴尔特过分强调读者而完全否定 作者的极端主义论调、 布鲁姆“影响即误读” 中透射 出来的相对主义思想以及德里达“延异” 说中意义 可以无限延异的虚无主义和不可知论倾向等。然而 瑕不掩瑜, 互文性理论作为对西方传统文艺理论的 一种反拨和颠覆, 革新了文学研究的理念, 丰富了文 本分析和文学批评的手段, 并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的许多学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积极的认识论价 值和方法论意义不容忽视。 鉴于翻译活动自身鲜明的互文性特征, 鉴于翻 译学研究与互文性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互文性 理论本身所蕴含的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势必会 对正处于发展变革中的翻译学产生深远有益的影 响。互文性理论独特的文本观、 读者观、 意义观、 文 本生成观等一系列观念, 因其从后现代哲学思想中 承继而来的革命性和颠覆性, 可以帮助年轻的翻译 学摆脱旧有狭隘翻译观的束缚, 树立起全新的客体 观、 主体观、 意义观、 翻译过程观等核心理念, 进而从 认识论的角度帮助翻译学早日构建起本体的学科理 论。而作为一种语篇分析 /文本分析的有效手段和 文学批评的参照标准, 互文性同样可以在方法论意 义上为具体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所借鉴、 移植和 应用, 从而为翻译学早日形成其自身的方法论体系 提供某种契机。( 王洪涛, 2008: 178 195) 有了这 种对其他学科理论兼收并蓄式的汲取和借鉴, 翻译 01 收稿日期2010- 05- 11 作者简介钱纪芳,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英语语言文学博士, 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 。 学自身本体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时不远矣! 参考文献: 1 Beaugrande,Robert,and Wolfgang Dressler. Introduc- 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M . Long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81. 2 Hatim,Basil,and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 lator M .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 cation Press,2001. 3 Hawkes,David( Trans. ) .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 Chi- nese Novel by Cao Xueqin,Volume I) . London:Pen- guin Books,1973. 4 Neubert Albecht,and Gregory M.Shreve.Translation as Text M . Kent: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2. 5 黄念然. 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 J . 外国文 学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