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亚理士多德与托马斯·阿奎那的本质学说之比较.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亚理士多德与托马斯·阿奎那的本质学说之比较.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亚理士多德与托马斯·阿奎那的本质学说之比较.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亚理士多德与托马斯·阿奎那的本质学说之比较.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亚理士多德与托马斯·阿奎那的本质学说之比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实体和本质这三个范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 实体和存在这两个范畴,已经有大量的学者做过研究,且成果显著,而本质这一范 畴却始终被学者们忽略和遗忘。鉴于此,本文的主要任务就是阐述亚理士多德和托 马斯? 阿奎那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本质学说。虽然托马斯? 阿奎那在很多方面 都是借鉴了亚理士多德的思想,但与此同时,在很多问题上,他也有自己独道的见 解。本文就尝试从本质学说这一个方面来展示托马斯? 阿奎那之于亚理士多德的不同 之处。 本文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质概念进行简单梳理,第二部分论述 亚理士多德的本质学说,第三部分阐释托马斯? 阿奎那的本质学说,第四部分对两位 哲学家的本质学说进行比较。通过对两种本质学说之间的比较,证明了托马斯在本 质与存在的关系方面的论说是对存在的至上地位的凸显,而这有别于亚理士多德将 形式置于最高地位的做法。另外,由于亚理士多德没有像托马斯? 阿奎那那样明确区 分复合实体与单纯实体的本质,从而导致他不加区分地将质料排除在了本质之外, 而按照托马斯? 阿奎那的理解,虽然单纯实体的本质不包含质料,但复合实体的本质 是必须包含质料的。在质料能否包含在本质之中的论述上,亚理士多德也弄混淆了 一般与个别的问题,这又是因为他没有像托马斯那样明于形而上学与逻辑学两个层 面的区分。 关键词: 亚理士多德; 托马斯? 阿奎那; 本质; 本质学说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among the whol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there are three categories which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namely being, substance and essence. plenty of scholars have being always researched for the first two categories: being and substance, and the achievements are remarkable. but the category of essence is always forgotten by most people from the beginning. in view of this fact, the primary mission of this article is to elaborate the theory of essence of two famous philosophers aristotle and thomas aquinas. both of them are representatives in western philosophy. although most times thomas aquinas follows aristotle s thoughts, at the same time and on many questions he also has his own opinion. 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eory of essence of thomas aquinas and aristotle. this articl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simply explain the notion of essence. the second part discuss thoughts of essence of aristotle. third introduce theory of essence of thomas aquinas. the fourth compare one kind of theory of essence with the other, by which we can prove that thomas protrudes the supreme state of being through elabor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ing and essence, which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aristotle s thoughts. in aristotle s metaphysics even form is more important than being. moreover, because aristotle does not distinguish the essence of simple substance from the essence of composite substance as thomas aquinas has done, he removes matter from all kinds of substances. according to thomas aquinas, the essence of simple substance does not contain matter, but the essence of composite substance must contain matter. and among the statements of this problem, aristotle has confused universe with individual, the reason of which is because he does not explicitly realize th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the two way of philosophical statements: logics and metaphysics as thomas has done. keywords: aristotle;thomas aquinas;essence;theory of essence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引言 鉴于亚理士多德哲学体系中, “本质”与“实体”两个范畴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笔者认为,要讨论亚理士多德的本质学说,首先要从他的“实体”范畴说起。 “实体” 不仅是亚理士多德最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在西方哲学史上也是最常见的哲学概念之 一,其地位之关键不言而喻,而且“实体”一词在不同哲学家那里也有着不同的规 定。不管西方哲学史上,亚理士多德之前以及之后的哲学家们如何言说和规定实体, 然而毕竟“将实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进行分析,加以论证的,第一个人就是亚理 士多德。 ” 1 而后来的哲学家中,以同样严密而系统的方式来论说实体,对亚理士多 德的形而上学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有所继承和发扬的哲学家就是中世纪形而 上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现在国内外学术界之所以开始重视托马斯阿 奎那的学说,这与他对亚理士多德学说的继承、发扬和超越密不可分。因此笔者认 为,在二位大哲学家的学说之间作比较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在亚理士多德的著作中,实体由形式和质料组成。而后来在托马斯阿奎那的 形而上学体系中,实体(除上帝以外的受造实体)被从两个层面来加以解释:一是 从形式和质料的组合层面,一是从存在和本质的现实的区分与复合层面。托马斯认 为形式与现实完全是同一回事,质料只是借助于形式才是现实地存在的。任何由形 式和质料构成的东西,如果其形式与质料分离了,那么它就不再现实地存在了。 2 由此可见,存在相应于形式,都属于现实层面;本质相应于质料,同是潜能层面。 存在之于本质与形式之于质料可以说是同属于实体的两个不同层面。而在某种程度 上,托马斯所说的存在与本质的组合比亚理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的组合,其适用性 要更为广泛。在托马斯看来,事物的一般结构主要是本质与存在、实体与偶性、形 式与质料,前两种结构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普遍具有的,后一种结构只限于有形式的 事物,他否定存在精神性的质料或物质。 3 托马斯认为,在精神实体中并不存在形式 和质料的组合,人的灵魂不可能具有形式与质料组合的结构,因为首先就“精神质 料”这一概念而言就是自相矛盾的。由此看来,用存在与本质来解释实体比用形式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与质料来解释实体,是一种进步和超越。因而,弄清楚存在与本质这两个哲学概念, 对于研究实体意义重大。 关于实体和存在这两个概念,已经有大量的学者做过研究,成果显著,而本质 这一范畴却始终是学者们忽略和遗忘的对象。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专门研究亚理士多 德的本质范畴的学术著作或学术论文聊聊无几。另外,中世纪哲学在国内早已受到 重视,而“中国的托马斯阿奎那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中仍存在一些 问题中国大陆的阿奎那研究多数是一般性介绍,缺少深入的实质性论证。 ” 4 目 前,托马斯阿奎那的学术价值在国内越来越广泛地被认可,其学术地位也在逐步 确立,不过也尚未见到有专门研究他的本质学说的学术著作面世。 作为组成实体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质,在亚理士多德的著作里经常与实体相混 淆,亚理士多德有时候将本质与实体区分开来,有时候又认为本质就是实体,总之, 在亚理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实体与本质之间的联系可谓千丝万缕,很难理清。所 以专门探讨“本质”一词的使用及其含义,对于澄清本质与实体的关系、对于亚理 士多德形而上学的研究都将是十分有意义的。而托马斯阿奎那作为亚理士多德的 拥护者,对亚理士多德的学说,尤其是对其形而上学作了非常细致的研究与精辟的 阐释。早期的阿奎那由于受亚理士多德影响颇深而使其思想局限在亚理士多德的学 说体系中,而后来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而上学学说,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 以说是对亚理士多德学说的超越,是对从古希腊以来的将存在视为本质的哲学传统 的超越,将本质主义重新扭转回到了存在主义的道路上。本质与存在是一直以来困 扰西方哲学的一对哲学范畴,究竟是存在先于本质,还是本质先于存在,这是西方 哲学史上至今仍存争议的问题。而其实在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中就已经把存在与 本质的关系阐述得非常清楚了。因此在这里介绍阿奎那的本质学说也显得十分必要。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2 对“本质”概念的简单梳理 由于在西方哲学史上, “本质”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混乱的概念,它和“实体”概 念一样,都源自希腊文的“是”或“存在”概念。这三个概念之间有着极其难以梳 理清晰的复杂关联,所以在分别介绍两位哲学家的本质学说之前,有必要对“本质” 概念及其与“实体”和“存在”概念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的梳理,这首先要从“存在” 概念开始。 “存在”的希腊文是 eimi,相当于英文的 be,本来是个联系动词,相当于“是” , 但在后来却演变成为了“存在” 、 “在”之意,而且由于 eimi 有人称、时态和语态的 变化,又有分词、动名词、不定式等形式,所以“存在”也有各种变体。例如它的 动名词形式 eon,加冠词即是 tou eon,还有不定式形式 einai。在希腊文中,这个联 系动词“是”的词根有两个。一个是“es” ,在希腊文中是“eimi” ,梵文中是“as” , 拉丁文写作 sum 及分词 esse;另一个词根是“bhu” 、 “bheu” ,在希腊文中是 phyo, 梵文为 bhu,拉丁文为 fui、fuo。bhu 、bheu。as 偏重于单纯的、抽象的存在,或静 止的、绝对的存在;而 bhu 表示变化的、相对的东西,指现象方面的事物。在希腊 语中,es 词根的 eimi,后来演变成系动词“是” ,而 phyo 后来指自然而然成长的、 变化的东西,最后变成 physis,指本性上就有力量成为“如此如此”的东西。 5 实体 ousia 原来是希腊文动词“是” (eimi)的阴性分词 ousa,拉丁文译者在翻 译这个词时,力图反映它和“是”的衍生关系,便根据拉丁文“是” (sum)的阴性 分词 esse 将它译为 essentia。波埃修在译注亚理士多德的逻辑著作时,根据 ousia 的 hypokeimenon意义,将它译为 substantia,英译为 substance。这就是“实体”与“是” 的关联。而“本质”则是由“是”构成的一个词组,这个词组“to ti en einai” ,英译 为 essence,是亚理士多德专门创造出来的。亚理士多德是从论题篇开始讨论本 质的,他在论题篇中提出“四谓词学说” ,认为谓词就是用来述说主体(即实体) 的,而所有命题表示的或者是“种” ,或者是“特性” ,或者是“偶性” ,其中“特性” 又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表现本质的,叫做定义,而不表示定义的那部分仍叫做特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性或固有属性。 6 偶性、 种、 特性和定义 (即本质) 是四种谓词, 也可以说是四种 “是” 。 由此也可见“本质”与“实体”的关系,它们同源自“是”或“存在”这一概念。 “存在”概念的实体化和本质化是这样开始的。在最早提出“存在”范畴的哲 学家巴门尼德那里,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希腊文来表述存在:作为联系动词的 estin, 中性动名词 e? 以及不定式 e?a? 。 而且在其同一则残篇的中文译本中,也出现了将同 一个词有时译成“存在”有时译成“存在者”的情况。再就是在西方哲学史上,哲 学家们所孜孜追寻的“存在”自亚理士多德之后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存在者” ,所 以海德格尔说“在” (das sein)是从动词(sein)变成的名词,这不是没有根据。根 据海德格尔的归纳, “在”具有三种源初的含义:1、由其自身来立于自身中又走又 停者,本真常驻者;2、显像,绽放,涌现,起来,起作用;3、居,停,留,存在, 在场。但这些源初含义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消失了,人们渐渐遗忘了“在”的 含义,到今天只剩下一个“抽象的”空洞的含义的“在” 。海德格尔认为,是实体主 义把存在问题本质化,才导致了存在(sein)的被遗忘。 7 确实,在西方哲学史上, 自巴门尼德以来,存在就已经被视为最高的和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但巴门尼德的“存 在”范畴却最终被实体学说掩埋。柏拉图的理念既是客观的是者(实体) ,又是可以 思想或可理解的本质。eidos 或者是 ho estin(它是) ,或者是 ho esti auto( “它是”本 身) 。 8 亚里士多德探究了作为存在的存在,但又把存在等同于实体,他认为原始意 义上存在不是某物,而单纯的存在只能是实体,他还认为,询问一个存在者根本上 就是询问这个存在者的本质,结果把存在问题与本质问题同一起来。因此,从亚理 士多德以后的传统存在论就把存在理解为“物”之“性”或最本质的属性。而在托 马斯? 阿奎那对于存在与本质的论述中,我们将会看见,他实际是扭转了这一传统, 将“存在”重新送回到了哲学范畴中的最高位置。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3 亚理士多德的本质学说 亚理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经常用“是其所是”来称谓事物的本质,他对“是 其所是”的描述也有很多种。例如在第七卷第四章中,他说: “是其所是,就是那就 其而言的东西。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就其自身的都是本质。 ”又如“是其所是即是 什么” , “是其所是就是那些其原理即是其定义的事物” 。这个“是其所是”与实体有 着错综复杂的联系。 例如在第三章中, 他指出有四种实体:“是其所是、 普遍、 种(genus) 被视为是个别事物的实体,还有第四种即载体。 ”也就是说本质、一般、种和质料均 属于实体之一种。而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第八章中,他也划分了四种实体:第一 种实体“是指那些单纯的物体” ,即土、火、水这类元素,以及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一 般物体,包括动物和精灵,以及它们的各部分;第二种实体指内在于主体之中,但 并不表述主体,而是主体存在的原因的东西,例如灵魂之于动物;第三种实体指那 存在于事物之中起规定作用并标明它们者,例如点之于线、面之于体;第四类实体 就是本质。在这两种关于实体的分类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亚理士多德 关于“本质是实体”的思想。而在形而上学第七卷第三章中,亚理士多德也在 实体与存在之间划上了等号。他认为,其他一切都是因实体而存在,原始意义上存 在并不是某种事物,而只是单纯的存在,这种单纯的存在只能是实体,因此说存在 是什么,也就是说实体是什么。本质是实体,而存在也是实体,如此一来,在亚理 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中,本质、存在与实体,这三者的关系就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也存在着容易被混淆的危险。那么本文就尝试从他的本质学说谈起。 3.1 本质不是属性 亚理士多德说明本质不是偶性与特性,这是用来为他的本质是实体的观点做铺 垫的。为了论证本质是实体,亚理士多德首先指出本质不是属性,既不是偶性,也 不是特性,从而将属性从本质中排除,把本质限制在实体范围内。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属于事物的性质有很多,其中有一些与事物的联系只是偶然的,被称为偶性 (accident) ;而有一些是由事物的本性决定的,与事物存在着必然联系,被称为特性 ( property) ,亚理士多德经常称之为“固有属性” 。例如一个人可以是有教养的、文 雅的、白肤色的、高个子的等等,而这些属性之于人只是偶然的,它们与这个人之 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所以只能是偶性;而白之于表面、雄性之于人和动物就是必 然的,因为一个表面必须具备某种颜色,而人和动物都是有性别之分的,白为表面 所特有,性别为人和动物所特有,所以白被称为表面的特性,性别被称为人和动物 的特性。然而白却不能被称为表面的本质,性别也不能被称为动物和人的本质。 3.1.1 本质不是偶性 亚理士多德说,一事物的本质就是由它自己的本性是这样的。这里亚理士多德 并没有说什么是“由事物的本性”和“就事物自身而言” ,而是指出了不就其自身而 言的东西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把被定义者自身加到其他东西上来,另一种是把其他 不是在定义之中的东西增加到被定义者之上。把被定义者附加到其他东西上,例如, 定义白时,却给出白人的定义,把被定义者白附加到人身上。把其他并不在事 物定义中的东西附带到定义之中来的情况,例如把人定义为白的,或者把人定义为 文雅的、有教养的,这些都是不应该出现在人的定义之中的。这两种定义之所以都 没有指明本质,第一种是因为作为一个东西的公式,必须是这个东西的名字不在其 中出现,而它的意思却能表现出来,这样的公式才是事物的本质的公式。 9 例如人的 定义是理性动物,这个定义就指明了人是什么,但“人”这个名称并没有在定义中 出现,所以这个定义才能称得上是本质定义。 后一种情况之所以没有指明本质,是因为在亚理士多德看来,定义必须揭示事 物之本质,也可以说事物之定义就是其本质,而所谓本质就是事物的本性就是这样 的,人之定义就应该揭示人之为人,揭示由人的本性是这样的,而用偶性来解释人, 显然不能很好地揭示人之本质。为什么偶性不能解释事物之本质呢?这首先是因为 偶性不是就事物自身而言。 “是你”不等于是“文雅的” ,因为“文雅”不是就你自 身而言。第二是因为作为事物之本质,必须能说明事物是什么,这个“是什么”是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该物所特有和固有的性质,是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标志。如果用偶性来定义事 物,把偶性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作为本质联系,例如用白来定义人,说人是白的,显 然白与人之间的组合并不能说明人恰恰就是这个而不是别的东西。如果白是人之本 质,那么所有白的东西就都是人了,这样根本不能将人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正如 一个关于柏拉图的笑话所说:柏拉图说人是两角站立的无毛动物,于是有学生拿来 一只拔光了毛的公鸡。柏拉图的定义之所以引起了笑话,是因为这个定义没有揭示 人之为人的本质,没有将人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回到正题,之所以说用白来定义人没有揭示人之本质,还有一个原因,即白与 人之间的联系并不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为人既可以是白的,也可以不是白的。 因此,偶性没有揭示事物之本质,不能说明事物为什么是这个,所以本质不是偶性。 3.1.2 本质不是特性 举亚理士多德经常用的一个“塌鼻”的例子,在塌鼻中, “无论扁平还是塌陷都 不是鼻子的偶性,而是就其自身而言的” 。亚理士多德认为,塌鼻的凹性之于塌鼻自 身,正如雄性之于动物一样,都是就其自身而言的东西。除了就事物自身而言、与 事物存在内在必然联系之外,特性与偶性的不同还体现在特性必须依附于基体 (subject)才能得到说明,因为即使不在白的定义中给出人也同样能表达白的知识, 但不提动物就不能表达雌性的知识了,因为动物必须出现在雌性的定义中。至此, 事物的特性不同于偶性已经很清楚了。既然本质不是偶性,偶性并不包含在事物的 本质之中,这是因为凡是只有偶然联系的东西就不是本质,只有能说明有内在必然 的联系的才是本质,那么事物的特性或固有属性能否被称得上是事物的本质呢?特 性(properties)也是就事物自身而言,为事物所特有,它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必 然联系,但亚理士多德又认为,并不是所有就其自身而言的东西就是本质。特性就 属于这一种情况。 特性,不同于偶性,它确实是从本质上描述事物。偶性之于事物是可有可无的, 而特性则是事物必须具备的。正如颜色之于表面,一个表面总要具备某种颜色,不 具备颜色的表面是不可能存在的。但表面所具有的颜色仍然不是表面的本质,因为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白内在于表面。即因为当我说白的表面时,我是意指附着于表面的某物,正 如外在于其本质,而非内在于其本质一样。 ” 1 0 颜色是内在于表面的某物,意思就是 指颜色外在于表面的本质。而且白之所以能在表面中被发现,是因为作为表面并不 是作为白,如果作为白就是作为表面,那么作为白的表面就会等同于作为光滑的表 面,那么白就等同于光滑了,这显然是毫无道理的,所以表面的本质并不是白的本 质。也就是说,白虽然为表面所固有,但它外在于表面的本质。而且白可以为表面 所固有,同样也可以是其他事物的固有属性。正如雄性既是人所固有,也是动物所 固有,所以它不能成为标明人之为人或动物之为动物的本质。特性不能包含在本质 之中,还有一个与偶性不能包含在本质之中的原因共同的原因,这里亚理士多德没 有做说明,不过托马斯阿奎那在阐释这一点时,注意到了这个解释,即特性之所以 被从事物的本质中排除,还因为特性所描述的基体必须被包括在其定义之中。例如 鼻子必须出现在凹性的定义中,数必须出现在相等的定义中,因此凹性不是鼻子的 本质,相等也不是数的本质。而属于事物本质的属性,在其定义中并不包含基体。 例如动物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但动物的定义中却不必出现人。 综上所述,本质也不是特性。这里要注意的是,虽然亚理士多德很多时候也说 “人和文雅的人是同一的” , 或 “白净的和文雅的是相同的”之类的话,但这里的“同 一”和“相同”是有条件的,即这些属性同属于一个基体。当这些性质(偶性或特 性)都属于一个基体时,就可以说它们相同,因为如果苏格拉底既是文雅的,又是 白净的,那么白净的苏格拉底和文雅的苏格拉底就是同一的。 3.2 本质是实体 亚理士多德关于“本质是实体”的观点是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第八章中第一 次明确提出来的。他认为通常所说的实体有四种,其中第四种就是本质。他说: “它 (实体)还指是其所是,它的原理即是定义。它被认为是对个别事物的实体。 ”即本 质被称为是个别事物的实体。但亚理士多德在这里没有具体论证,而是在形而上 学第七卷第三章再一次指出本质是实体后,才在接下来的几章中作了具体论述。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亚理士多德关于“本质是实体”的论述是非常详细和严密的,不仅从上文首先论证 本质不是属性可见一斑,在形而上学的各个部分也有多种关于实体与本质之间 关系的论证,他在不同的地方的论述,都蕴涵着把实体与本质等同的思想。虽然亚 理士多德的实体概念并不确定,他对实体的划分也有很多种。 范畴篇中他认为个 体是第一实体,种和属是第二实体。 形而上学第七卷第三章中他指出有四种实体: 本质、普遍(共相) 、种(genus)和质料。第十二卷第三章在讲事物的动因时,他根 据事物的生产原因划分出三种实体,就是后来最常讲的三种实体:形式、质料及由 二者共同构成的具体事物。总结起来,亚理士多德所说的共相就是指种和属,所以 实体包括:种和属、形式、质料、形式质料复合体,以及本质,亚理士多德在他 的著作的不同地方都分别证明了这许多种实体都是本质。 3.2.1 本质是种和属 在范畴篇第五章中区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时,亚理士多德解释说,属和 种之所以也是实体,是因为在所有的宾词里,只有属和种才能说明第一实体是什么, 才能说明第一实体的本质。因为只有说苏格拉底是人,或说苏格拉底是动物才能说 明苏格拉底究其本质是什么,而如果说苏格拉底是有教养的,或说苏格拉底是白的, 这样都无法说明其本质。属性不能说明本质,也就是说,属性不是本质,而种和属 可以说明本质,其实这里就蕴涵着本质是种和属的思想。而属和种是实体之一种, 因此也可以说,本质是实体。 在形而上学第七卷第四章中,亚理士多德认为,只有那些其公式就是其定 义的东西才是本质。而其公式就是其定义的东西只能是某些初始的东西,在它那里 是不能用此物来述说彼物的。所以,除非在种(genus)的属( species) 中,否则就无 处去找是其所是。也就是说,只有属的公式才是定义,所以属就是本质。亚理士多 德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不过在阿奎那的commentary on aristotle s metaphysics中,他解释道: “因为定义由种(genus)和种差(difference)组成, 但包含在种之下并由种差组成的才是属,因此定义只属于属(species) 。因为似乎只 有属才不是根据分有和影响因素或偶性而被描述。 ” 1 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3.2.2 本质是质料 同样是在范畴篇中,亚理士多德在讲到实体的特征时指出,实体的最突出 的标志似乎是:在保持数量上的同一性的同时,实体却能容许有相反的性质。即同 一个实体,例如苏格拉底可以有时黑有时白,这都不会影响苏格拉底之为苏格拉底, 因为变化的只是实体所具有的性质,而且不管实体的性质、数量、关系、位置、运 动等等如何变化,实体作为实体也不会发生变化,实体就是变中之不变。由此可以 看出,各种属性(诸如性质、数量、关系、位置、运动等等)并不是维持事物之为 该物的本质,而只有实体才是,即实体是本质。同样是讲“变中之不变” , 范畴篇 中说“变中之不变”是实体,在形而上学第七卷中也指出过质料是实体,第八 卷第一章又说: “质料显然是实体,在全部对立的变化中都有某种载体处于变化之 下。 ”也即是说,质料是承载变化的基体,是“变中之不变” 。最后到了形而上学 第十二卷,亚理士多德仍然认为“变中之不变”是质料。他说: “有的东西是持久的, 而相反者则不能,因此在相反者之外有一个第三者,即质料。 ”只有质料存在,才能 维持变中之不变。某事物从白变为非白,由相反的变为相反的,其实并不是这相反 的东西发生了变化,是在他们背后有个东西变了,是这个东西由这个状态变为相反 的状态。在变化中,那相反的东西(白)不再存在了,但有某个东西还继续存在, 这个东西就是在这一对相反者(白和非白)之外的第三者,即质料。为什么质料可 以是“变中之不变”呢?这因为质料是具有这相反的两者状态的能力(可能)的。 它既能从生存到毁灭,又能在性质、数量、位置方面从这一个变为和它相反的。总 而言之,质料是一种潜能,是潜在的能力和可能。这样一来,说质料是变中之不变, 也就说明了质料是本质。 在形而上学第七卷第三章中,亚理士多德也指出了质料不是实体,这如何 解释呢?他说: “只有这些属性最初从属的那个东西才更是实体,倘若把长度、宽度、 高度统统拿掉,我们就会看到什么也不剩了,只剩下质料,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质 料必然被看作唯一的实体” ,另外按照他在范畴篇一开始就提出来的, “实体, 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 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 , 1 2 而作为基质的质料,从逻辑上说,它是不表述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任何东西的,其他所有东西都是表述它的,所以其他范畴都述说实体,实体则述说 质料,这样看来质料就是比实体更高的实体了,但亚理士多德马上就接着说: “实体 就是质料,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可分离的东西和这个是最属于实体的。 ” 1 3 这里 亚理士多德虽然说实体不可能是质料,但要注意的是,他并不是说质料不是实体, 而是意指质料不是比实体更高的实体,不是最高的实体。总体而言,他还是承认质 料是实体之一种的,只不过不是“第一实体” 。 3.2.3 本质与具体事物 亚理士多德关于本质就是实体的思想还体现在另一个论述中,即本质与具体事 物的关系。在形而上学第七卷第六章中,亚理士多德说具体事物之本质与事物 自身是不同的。这似乎难以理解,因为按照范畴篇 ,具体事物、个体自身就是实 体,而按照形而上学 ,本质也是个别事物的实体。那么具体事物与其本质是否必 然同一呢?这要分两种情况来解释。 第一种情况是偶性的统一体,即形式质料复合体与偶性的组合。例如“白的 人” ,其中人是形式质料复合体,而白是人的偶性。亚理士多德认为,在偶性的统 一体中,事物与其本质是不同的。为何白人与其本质不同一呢?这首先是因为“白 的人是一偶然之物,而非必然之物” 。 1 4 事物是偶然的而不是必然的,因此就不能是 确定的,而“这一个”和本质只属于确定之物, “有本质意指成为某种确定之物,成 为某种确定之物只属于实体。 ” 1 5 这里的实体显然不包括偶性统一体,所以白的人 当然不能与其本质同一。而且亚理士多德还给出了两个反面论证,先假定“白的人” 与其本质同一,然后从其中推论出荒谬的结果。 “白的人”和“白的人的本质”是不 同的,因为如果非要使它们相同,也就是说: 白的人白的人的本质, 而 人白的人, 所以 人白的人的本质 而 人的本质人 因此 人的本质白的人的本质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那么就会有:人的本质人白的人白的人的本质,而这个等式是错误的, 因为两个中项(人与白的人)是不相等的。 1 6 不仅如此,而且,如果偶性的统一体 和它的本质相同,我们将会得到更荒唐的结论。例如:白的人白的人的本质,那 么人白的人,而有教养的人有教养的人的本质,那么人有教养的人,那么就 会有:白的人有教养的人,而我们都知道,白和有教养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偶性 范畴,将它们等同显然是荒谬的。 第二种情况是就其自身而言的事物和是其所是是否必然同一。就是自身而言的 事物就是指不依赖于别的东西而存在的事物,就是个体,独立存在的实体,即不带 有任何偶性的实体自身,亚理士多德认为这种实体与其本质是同一的。这里他实际 上是在批判柏拉图学派将事物的理念与事物自身相分离的做法,他用了两个论证来 证明。柏拉图学派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但由于理念是空洞的,所以又在理念之 外假定了另外的实体。这样就等于是承认在理念之外还有别的理念,在本质之外还 有本质,而且这另外的理念就是更加在先的,亚理士多德认为这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因为如若这样的话,要追寻事物的本质就得无穷尽地推导下去,要找出无限个本质 来,所以理念不能与事物相分离而存在。另外还有一个论证就是,如果在后的实体 ( “理念”自身)和在先的实体(本质)是彼此不同的,例如说,善自身并不是善的 本质,那么“理念” (事物的本质)就是不能认识的。因为只有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才能说是认识了事物,如果事物的“理念”与事物相脱离,那么就无从去认识事物 的本质。而且说善的本质不是善,存在的本质不是存在,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所 以,独立存在的实体与其本质是相同的。 然后他总结出:事物自身与其本质完全同一,并非出于偶然。也就是说实体与 本质同一是必然的。而偶性自身与其本质则是既可以同一,也可以不同一,偶性与 本质的同一是偶然的,显然偶性就不是本质。只有在实体的情况下,事物才与其本 质相同,而在偶性的情况下,事物本质与事物自身不同。所以亚理士多德得出结论: 就原始意义而言和就自身而言,作为个体而存在和个体自身,显然是一回事。即实 体与本质同一。带有偶性的具体事物与其本质不同一,而不带有偶性的独立存在的 实体自身与其本质是同一的,所以可以说实体自身就是本质。而这个实体自身是亚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理士多德在范畴篇中被称为“第一实体”的,所以实体就是本质。 还有关于形式是本质的思想,这是一个重点,将在下文再展开具体论述。亚理 士多德说形式、质料、具体事物以及种和属是实体,也认为形式、质料、具体事物 以及种和属都是本质,经过这样的详细梳理,亚理士多德关于实体是本质的思想就 更加明确了。 说本质是实体,并不是说只有实体才具有本质。那么实体之外的其他范畴,例 如性质、数量等有没有本质呢?亚理士多德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说正如万事万物都 具有存在,但其意义并不相同,所有的范畴也都具有本质,只不过在程度上不同。 正如实体在单纯的、第一位的意义上具有存在,其他范畴则是在另外的意义上具有 存在,实体的本质是第一位的,是单纯的是其所是,而其他范畴的本质并非单纯的 是其所是。这样一来,本质就更进一步被限制在实体的范围内。只有实体才具有真 正的本质,所以本质就是实体。在这里我们要加以注意的是,亚理士多德在这里所 说的实体只是单纯实体,即形式和质料组合而成的没有偶性的实体,而不包括复合 实体,即实体与偶性的组合体。 3.3 形式是本质 “形式是本质”这一思想在亚理士多德的著作中的很多地方都有体现,可以说 是贯穿着他的整个思想的。在形而上学中,他突然改变了自范畴篇以来将 个体视为第一实体的做法,将形式推上了实体的最高位置,而既然实体是本质,那 么将形式变成本质也就顺利成章。 3.3.1 形式是第一实体 范畴篇中亚理士多德指出具体事物是“这一个” ,是“第一实体” ,到形而 上学第五卷第八章中,他又指出形式是“这一个” 。他说: “实体具有两方面的意 义,或者作为不用述说他物的终极载体,或者是作为可分离的这个而存在,每一事 物的形式便具有这种性质。 ”即形式是可分离的“这个” 。 形而上学第七卷第三章 在指出质料不是第一实体的论证过程中,亚理士多德指出了确定实体的三个标准: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不表述任何别的东西,而是别的东西表述它;分离性和个体性。只看第一个标准, 质料无疑就是最高的实体,因为质料自身不是一种特殊事物,也没有一定的量,也 不表示有任何范畴的规定性 1 7 ,所以质料不能表述别的东西,而别的范畴都是来表 述它的。但加上后两个标准,由于质料不具有任何规定性,所以不能说质料是“这 一个” ,所以质料不具有个体性,因此也不能与别的东西分开,也就不具有分离性。 亚理士多德认为分离性和个体性主要是属于实体的,所以在形式、质料和具体事物 这三种实体中,作为具体事物的实体和作为形式的实体都符合这三个标准,而质料 只符合第一个标准,所以形式以及形式质料组合而成的具体事物,比起质料来就 更是实体了。而形式和具体事物之间又还可以继续比较,形式与由形式和质料组合 而成的具体事物相比,当然形式是在先的。所以,按照这三个标准,形式就是第一 实体,具体事物是第二实体,而质料成了第三实体。在第十二卷前五章,他又指出 了只有形式才是真正的“这一个” 。可见亚理士多德将形式作为第一实体的思想非常 明确。不过,他在形而上学里认为形式先于具体事物,这却将范畴篇中将 具体事物作为第一实体的原则颠倒了过来。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形式是否能和个别事物相分离,亚理士多德在其著 作的有些地方也显得不是很肯定。例如在第七卷第八章中,在回答房屋的形式能否 和具体的房屋分离时,他说:形式不是这样分离存在的,因为形式表示的不是“这 个” ,即一个特定的事物,而是表示一个“如此” ,即性质。形式不是“这个” ,而是 “如此” ,这就表明形式不是实体,而是性质。在第十二卷第三章中,亚理士多德在 提出了三种实体之后,接着讨论的就是形式( “这一个” )能否和个别事物分离的问 题。这时他的回答是:有些时候,形式和个别事物不能分离,而有时候形式也可以 分离存在。这里涉及到“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将在下文详细展开。 3.3.2 形式是本质 在形而上学第一卷中讲四因说时,亚理士多德认为,过去的哲学家都没有 讲清楚本质因即是形式因,只有柏拉图学派讲的“理念” ,可以说是暗示了本质因, 因为理念既不是质料,也不是动因,实质上是指事物的本质 1 8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出,亚理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开始就认为形式就是本质。而在第七卷第四章中 说只有“种的属”才是事物的本质时,汪子嵩先生指出:为什么亚理士多德要特别 指出“种的属”呢?这是因为“属”和“形式”在希腊文中是同一个字,它们实际 上是同一个东西,但用法不同。对“质料”来讲,它是“形式” ,对“个体”和“种” 来说,它就是“属” 。而且亚理士多德是将“属”和“形式”当作相同的东西的。既 然亚理士多德在这里指出了属就是本质,那么形式当然也是本质。第七卷第六章的 最后,在说明了实体与本质同一之后,亚理士多德又说:不但事物和它的本质是同 一的,而且它们的公式或定义也是相同的。因此,每个第一的、自我存在的东西和 它的本质是同一的。因此,第一实体形式,就是本质。 3.3.3 生成中的形式是本质 亚理士多德认为事物的生成有三种方式: 自然生成 (by nature) 、 人工制造 (by art) 和自发产生(by chance) 。在每一种生成的情况中都有以下三种成分:其中事物从其 中产生者被称为质料;事物因之而产生者称为能动者,即形式;以及生成的具体事 物。亚理士多德明确指出“形式是本质”是在讲人造事物的情况中,他分了两个层 面来论证。 第一是从制造技术的层面,他认为人工制造必须是制造者事先在思想中有了事 物的形式。他明确指出:医术就是健康的形式,建筑术是房屋的形式,我所说的无 质料的实体,就是是其所是。然后又进一步说: “个别事物的是其所是和第一实体都 称为形式,甚至那些对立物也以某种方式具有相同的形式。 ” 1 9 这样他不仅认为形式 是肯定的形式的实体,而且也是否定的形式的实体。例如“健康”这一形式,不仅 是健康的实体,也是健康的对立面疾病的实体。在人工制造的情况中,有质料 的事物是从没有质料的事物中造出来的。例如,现实中有质料的房子是根据人思想 中没有质料的房子造出来的,这后一个没有质料的房子就是指房子的形式,就是本 质。因为房子之为房子,这是由它的形式、而不是由质料所决定的。第二个层面是 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层面。在自发生成的情况中,例如,有时候人生病了却可以自发 地恢复健康,健康的生成在没有医生的能力干预的情况下就直接自发地生成了,这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说明医生的能力是可有可无的潜能,而健康的形式才是真正的现实,才是本质。 形式是本质,这是与质料不是本质相对而言的。亚理士多德一贯认为,事物之 为事物并不由质料决定,事物并不因其质料而命名,而是由形式决定,所以形式才 是事物的本质。但是所有生成的情况中都有质料,而且质料在生成之前就存在,不 然事物就无从生成,那么质料是不是也是公式,即本质之中的部分呢?亚理士多德 的回答是,就形式说,质料不是原理的部分,而就具体事物而言则是。虽然质料是 具体事物的原理的部分,但事物之为事物并不由质料决定,事物并不因其质料而命 名,而是由形式决定,所以形式才是事物的本质。这里区分出来的两种情况与讲定 义与本质时区别的两种情况,即形式的公式与具体事物的公式两种情况相似。 3.3.4 定义中的形式是本质 这一思想是在讨论定义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过程中提出的。亚理士多德认 为组成实体的部分有三个,即形式、质料和它们的组合物,虽然形式和质料是组成 实体的部分,而同时它们自身也是实体,也可以作为整体。在阿奎那的著作中也有 这种将形式区分为整体与部分的做法,他使用了作为整体的形式(forma totius,form of the whole)和作为部分的形式(forma partis,form of the part)两个词,前者指作 为事物全部本质的形式,后者指与质料一起构成实体的形式。在这里,亚理士多德 并没有对两种不同意义的形式展开论述,而是以质料为例来说明,他认为一方面质 料是本质的部分,另一方面又不是。质料既可以是事物的部分,又不可以是事物的 部分,只有构成形式的原理的那些成分才是事物的部分。例如,一个铜环,它的质 料是铜,它的形式是如此这般(环)的形状,所以,从它的形式环的公式来说, 质料不是这公式的部分或因素;但就整个铜环的公式说,质料铜就是它的部分 或因素了。对于这个例子应该如何理解呢?亚理士多德在这里实际上是分别出了两 类公式。他认为,质料决不是原理所指的形式的部分,所以不包含在原理之中,即 质料不能包含在形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