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基于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探索现代文人画的价值.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基于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探索现代文人画的价值.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基于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探索现代文人画的价值.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基于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探索现代文人画的价值.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基于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探索现代文人画的价值.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金罡王些太堂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 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躲膨 孝乒 签字日期:砂年孕月秽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金目曼王些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 金目墨王业盍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z 矽7 f 年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钇 f 臼 i l l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2 f 年月z j 甬 电话: 邮编: 基于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探索现代文人画的价值 摘要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近代以来,人 们对文人画史的研究十分广泛,但是这些研究大都着眼于文人画的笔墨和形式 方面,还有的学者竟然用西方的美学观点来研究中国文人画,这些都忽略了关 于文人画精神层面和民族特性方面的内涵。在艺术观念复杂多样的今天,重视 文人画的发展是重视民族文化和继承传统绘画的首要条件和迫切需要。 本文基于文人画的艺术特点,介绍了文人画体系的形成和风格衍变的脉络, 讨论了文人画在时代潮流中面临的挑战以及重建的意义。采用文本分析方法, 本文对文人画精神层面和民族特性进行了剖析,通过对传统文入画艺术特点的 梳理,研究传统文人画理论与现代文人画的关联,并以相关艺术大师及其作品 的文人画特征为例,探索了现代文入画的价值。最后,提出应该在正确对待传 统哲学思想对文人画影响的同时,强调现代文人画应该从民族文化的需要出发, 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创作,重新发掘传统文入画中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 最终达到促进文人画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的目的。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针对文人画在现阶段艺术元素多元化的社会中所面 临的冲击和价值观的混乱,提出现代文入画未来的发展应该着重从绘画创作的 “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 出发,强调现代文人画中“人文精神 重要性的 价值观,试图给民族观削弱、精神内涵缺失和创造力缺乏的现代文人画价值以 新的启示。 关键词: 文人画;审美意义;艺术特点;人文精神; 艺术语言; 创作主体 i i 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 b a s e do nt h ea r t m o d e r nl i t e r a t ip a i n t i n gv a l u e f e a t u r e so fl i t e r a t ip a i n t i n g l i t e r a t ip a i n t i n ge m b o d yl i t e r a t i st e m p e r a m e n t ,i n t e r e s ta n dt h i n k i n g s i n c em o d e r n t i m e s i t ss t u d yh a sb e e nc o n t i n u i n g h o w e v e r ,m o s to ft h er e l e v a n tl i t e r a t u r e s f o c u so ni t s f b r ma n dw r i t i n g s o m es c h o l a r se v e ns t u d y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ip a i n t i n g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w e s t e r na e s t h e t i c s a l lt h e s ei g n o r et h ei n t e n s i o no fl i t e r a t ip a i n t i n g si ns p i r i t a n dn a t i o n a l i d e n t i t v a tt h ep r e s e n ta g e ,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sa r ec o m p l i c a t e da n dd i v e r s e a t t a c h i n gg r e a t i m p o r t a n c et ol i t e r a t ip a i n t i n g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st h ep r e r e q u i s i t ea n de a r n e s tr e q u e s to ft h l n k i n g h i g h l yo f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i n h e r i t i n gt r a d i t i o n a la r t s b a s e do n t h e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i s t l c s o fl i t e r a t ip a i n t i n g s ,t h i sp a p e ri n t r o d u c e d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ip a i n t i n gs y s t e ma n dt h e t h r e a do fi t ss t y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d i s c u s s e di t sc h a l l e n g ei nt h el e a d i n ge d g eo f t r e n d sa n d t h em e a n i n go f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u s i n gt h et e x t u a la n a l y s i sa p p r o a c h ,t h i s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dt h es p i r i ta n d n a t i o n a li d e n t i t y m e a n w h i l e t h ea s s o c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r a d i t i o n a ll i t e r a t ip a i n t i n gt h e o r i e sa n dm o d e r n l l t e r a t l p a i n t i n gw a ss t u d i e db yt h es u m m a r yo n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l i t e r a t ip a i n t i n g s t a k i n g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 l i t e r a t ip a i n t i n g sd r a w nb ys o m ef a m o u sm a s t e r sa s a n i l l u s t r a t i o n t h ev a l u eo fm o d e r nl i t e r a t ip a i n t i n g sw a se x p l o r e d i nc o n c l u s i o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s u g g e s t e dac o r r e c ta t t i t u d es h o u l db ea d o p t e dt o w a r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p h i l o s o p h i c t h i n k i n go nl i t e r a t ip a i n t i n g i ti sa l s oe m p h a s i z e d t h a tm o d e r nl i t e r a t ip a i n t i n ga n di t sc r e a t i o n s h o u l ds a t i s f y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o f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k e e pi ns t e pw i t ht h et i m e s a l s o , t h e i n i t i a ls p i r i ta n dh u m a n i s t i cs p i r i t o fl i t e r a t i p a i n t i n g ss h o u l db ee m p h a s i z e da g a l n t o e v e n t u a l l ye x p e d i t ei t sh e a l t h ya n d o r d e r l y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m a i ni n n o v a t i o n so ft h i sw o r ki n c l u d e :f i r s t l y ,i tp r o p o s e st h a tf u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m o d e r nl i t e r a t ip a i n t i n g ss h o u l df o c u so nt h es u b j e c to fc r e a t i o na n d t h ea e s t h e t i c3 u b j e c t1 n v i e wo ft h ea t t a c kf r o mt h ep r e s e n ts o c i e t yw i t hd i v e r s i t y o fa r te l e m e n t sa n dt h ec h a o so f v a l u e s s e c o n d l y ,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h u m a n i s t i cs p i r i t o fl i t e r a t ip a i n t i n g si se m p h a s l z e dt o p r o v i d ean e wi n s p i r a t i o n f o r t h ev a l u eo ft h o s em o d e r nl i t e r a t ip a i n t i n g s w i t hw e a k n a t i o n a l i t yc o n c e p ta n dm i s s i n gs p i r i t u a li n t e n s i o n k e y w o r d s :i i t e r a t ip a i n t i n g ;a e s t h e t i cm e a n i n g ;a r t i s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h u m a n i s t i cc o n e e m ; a r t i s t i cl a n g u a g e :t h es u b j e c to f c r e a t i o n i i i 致谢 在我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之际,我的内心充满惆怅。在两年多的学习和 生活中,一些可敬的师长,许多可爱的同学,还有我可亲的家人,他们都给了 我无私的帮助,在这里我向他们道声诚挚的谢意! 论文写作的过程既是一种煎熬,同时也是一种磨练。煎熬的是我的理论水 平有限,虽然苦苦调查研究了一年多时间,但论文写作过程中仍然有很多不尽 如人意之处。说到磨练,最重要的就是经过这次艰难的写作过程,从最初的论 文框架的建立到最后论文的修改,对自己来说像是一种修行,并使自己逐渐养 成了细致、严谨、耐心的态度,再加上导师的鼓励和指导,论文最终得以成稿。 两年多来,我的导师潘国泰教授,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做人上,始终在指导、 鞭策和鼓励着我。他的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良师风范以及高尚的人格 魅力都深刻地影响了我,是我一生的财富,也将使我终生受益! 在两年多的研究生学习和生活当中,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民主的 学术氛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收获良多。在这里,我向那些辛勤培养我的学 院领导和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也感谢我们学院0 8 级研究生班的全体同 学,正是大家的关怀,让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正是他们多年来的养育和教导,在物质和精 神上的支持,让我健康、独立,勇敢地往前走,让我倍加珍惜生命和热爱生活。 i v 作者:顾佐佐 2 0 l1 0 4 目录 第一章绪论l 1 i 选题的依据和背景l 1 2 研究框架与方法1 1 2 1 研究目的1 1 2 2 研究方法1 i 2 3 论文结构2 1 3 创新点2 1 4 概念界定2 第二章文人画的艺术表现和审美意义3 2 1 文人画的涵义和历史脉络“3 2 1 1 文人画的涵义3 2 1 2 文人画的历史脉络3 2 2 文人画的艺术表现6 2 2 1 不拘法度,注重创新6 2 2 2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7 2 3 文人画的审美意义8 2 3 1 真我表现,寄情于画”8 2 3 2 “天人合一”自然主义艺术表现9 2 3 3 绘画创作的“人文精神”l o 第三章现代文人画发展面临的状况12 3 1 艺术界对现代文人画的论争“1 2 3 2 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变化1 4 3 3 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1 6 第四章对现代文人画价值的反思与探索l8 4 1 传统思想对对现代文人画的影响1 8 4 1 1 绘画创作融入传统哲学思想l8 4 1 2 重视文人画家修养的提高1 9 4 2 继承和发展现代文入画的原因2 0 4 2 1 传统文人画的价值影响”2 0 4 2 2 “新文人画”探索的需要2 l 4 2 3 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继承2 4 4 3 影响现代文人画发展的因素2 4 4 3 1 艺术精神和民族精神2 4 4 3 2 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2 6 v 4 4 现代文人画中的“人文精神”和“书画同源”“2 7 4 4 1 现代文人画中“人文精神”的特征”2 7 4 4 2 现代文人画的“书画同源”2 9 第五章现代文人画发展的趋势与展望3 l 5 1 发展现代文人画的意义”3l 5 2 发展现代文人画的方法“3l 5 2 1 继承传统,借鉴西方,勇于创新3 l 5 2 2 突出现代文人画的时代性与创造性3 3 5 3 现代文人画的发展与展望”3 4 第六章结语3 8 主要参考文献4 l 附录“”“一”“”“4 2 v i 插图清单 图2 1 枯木怪石图( 图片来源芥子园画册) 4 图2 2 墨竹图( 图片来源同上) 4 图2 3 国画( 图片来源八大山人作品集)5 图2 4 国画( 图片来源石涛作品集)5 图2 5 泼墨仙人图( 图片来源百度网) 6 图2 6 书法( 图片来源米芾书法全集) 6 图2 7 富春山居图( 图片来源古代山水画册)7 图2 8 庐山高图( 图片来源同上)8 图2 - 9 梅花( 图片来源古代花鸟画册) 8 图2 - 1 0 墨竹图( 图片来源郑板桥文集)9 图2 - 11 菊石图( 图片来源百度网)10 图2 - 1 2 墨兰图( 图片来源同上)1 0 图2 - 1 3 华鹊秋色图( 图片来源同上)1 1 图3 - 1 墨荷图( 图片来源陈师曾作品集)1 3 图3 - 2 长征( 图片来源李可染作品集) 13 图3 - 3 国画( 图片来源百度网) 1 5 图3 4 国画( 图片来源同上) 15 图3 - 5 秋冥( 图片来源何家英作品欣赏)1 6 图3 - 6 荷( 图片来源黄永玉作品集) 1 6 图4 - 1 墨荷图( 图片来源吴昌硕作品集) 1 8 图4 - 2 书法( 图片来源郑板桥书法集) 1 8 图4 - 3 国画( 图片来源百度网) 2 1 图4 4 国画( 图片来源同上) 2l 图4 - 5 国画( 图片来源田黎明作品集) 2 2 图4 6 国画( 图片来源同上) 2 2 图4 - 7 古道西风( 图片来源新文人画家作品集一刘二刚卷) 2 3 图4 - 8 山茶花( 图片来源朱屺瞻作品集) 2 5 图4 - 9 霸王别姬( 图片来源关良作品集) 2 5 图4 - 1 0 花卉( 图片来源周京新作品集) 2 6 图4 - 1l 雁图( 图片来源八大山人作品集) 2 6 图4 - 1 2 国画( 图片来源丰子恺作品集) 2 8 图4 - 1 3 国画( 图片来源吴冠中作品集) 2 8 图4 1 4 金玉堂( 图片来源黄永厚作品集) 2 9 图5 一l 崇石图( 图片来源国泰书画集) 3 2 v h 图5 2 美人图( 图片来百度网) 3 2 图5 3 国画( 图片来源潘天寿作品集) 3 3 图5 - 4 国画( 图片来源齐白石作品) 3 3 图5 - 5 山居访友( 图片来源赖少奇作品集) 3 4 图5 6 火锅图( 图片来源新文人画家作品集一王起孟卷) 3 4 图5 7 寿者相逢( 图片来源范曾作品集)3 5 图5 8 国画( 图片来源黄胄作品集) 36 图5 - 9 国画( 图片来源霍春阳作品集) 3 6 v i l l 第一章绪论 1 1 选题的依据和背景 2 0 世纪初以来,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人画继承或摒弃问题上有过三次论 争,论争的焦点都集中在是继承传统还是效仿西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在 欧美艺术思潮的强烈冲击下,中国文化界的视野得到了很大的拓展。近年来, 文人画的话题再度火热起来,主要集中在现代文人画,或者说新文入画与传统 文人画的联系上,许多美术家和学者对这一话题的讨论也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在艺术观念复杂多样的今天,重建文人画对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重 视文人画的发展,也可以说就是重视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这是我们目前迫切 需要做好的事情。传统文人画中包含的许多哲学思想和美学意义对现代文人画 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是我们重新审视文人画价值的意义所在,也是推动我 们重建文人画的原因所在。因此,对文人画艺术特点的分析,对文人画艺术价 值的了解,对文人画艺术现实意义的研究,能够体现时代性和民族性。 1 2 研究框架与方法 1 2 1 研究目的 一直以来,美术界及文化界的许多画家和学者都对文人画进行了探索和研 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都着眼于文人画的笔墨和形式方面,还有的学者竟然用西 方的美学观点来研究中国文入画,这些都忽略了关于文入画精神层面和民族特 性方面的内涵。 本文通过对文入画精神层面和民族特性方面的剖析,从传统文人画的艺术 特点入手进行分析,提出继承和发展文人画的现实意义和方法,从而使现代文 人画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体现。在正确对待传统哲学思想对文人画影响的同时, 我们着重强调现代文人画应该从民族文化的需要出发进行创作,与时俱进,同 时提出“人文精神 在现代文人画创作中重建的重要性,最终达到促进文人 画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的这样一个目的。 1 2 2 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结合传统文人画特点,采取从传统文人画基本的艺术表 现和审美特征入手,进一步分析传统文人画思想在现代文人画创作中的影响和 作用,继而提出重建文人画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论证相关问题时,为了便于说明问题,选用了一些图片,这样不仅 可以比较深入和细致的对所述观点进行直观的显示,而且还能够起到图文并貌 的效果。 1 2 3 论文结构 全文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综述了选题的依据和背景,以及论文相 关的研究观点。第二章阐述了本文所涉及的文人画涵义和历史脉络,还有艺术 表现和审美意义,为全文的论证提供理论支撑的基础。第3 章介绍了现代文入 画发展面临的状况,包括文人画历史上的三次争鸣,现代文人画面临的社会和 文化背景等。第四章是本文的重要部分,重点介绍了现代文人画的价值反思和 探索。第五章着重对现代文人画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通过对现代文入画的 价值的详细分析,最终提出创新点,并指出了发展现代文人画的意义。最后的 第六章是结语部分,对通篇文章做了简要的总结。 1 3 创新点 本文通过对传统文人画艺术特点的梳理,重新发掘传统文人画中的“创新 精神 和“人文精神 ,为现代文人画的发展融入新的活力。 提出创新点:本文从现代文人画面临的冲击出发,着重分析了造成这种局 面的原因在于文人画的民族观的削弱、精神内涵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乏。同时 指出现阶段艺术元素多元化和价值观混乱的局面对现代文人画发展来说既是挑 战,也是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现代文人画的绘画创作应该在吸取传统文人 画精华的基础上,立足创新,将民族性、时代性和人文情怀体现出来。 1 4 概念界定 本篇文章中提到的文入画主要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文入画作品,也 就是传统文人画。此后的文人画作品,包括新文人画作品,不论在内容上,还 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笔者将之统称为现代文人画。它们两者之间 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现代文人画在继承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注重创新,也要 有与时俱进的艺术思想,同时要体现出民族文化、时代精神和人文情怀,并且 还要强调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统一。 2 第二章文入画的艺术表现和审美意义 2 1 文入画的涵义和历史脉络 2 1 1 文人画的涵义 文入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种类,也被称作“士夫画 ,是画中带有文 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因创作主体多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文人、 士大夫,故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 的概念,明代董其昌在“南:i l - - 宗论”中 将其称之为“文人之画 ,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王维也被奉为南宗之祖。 文人画的特点是是注重笔墨趣味,不求形似,是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 一体的综合性绘画艺术。 文人画的描绘对象通常以梅、兰、竹、菊、山水、花鸟和石为主要,文人 画家们多用来抒发个人情感和抱负,也有表现对民族压迫和腐朽政治的愤懑之 情的。文人画家们既崇尚“士气 和“逸品”,也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讲求 笔墨情趣,得意忘象。他们通常文学、书法修养和造诣都很高。唐代张彦远在 历代名画记中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 所能为也。 姚茫父曾在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中对文人画做这样的评价: “唐王右丞( 维) 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 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l ij 。近代画家陈师曾认为“文人画之要素:第 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2 1 。由 此可见,文人画具有文学性、哲理性和抒情性的“雅趣。 2 1 2 文人画的历史脉络 关于文人画的历史沿革,董其昌在容台别集画旨中称:“禅家有南北 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 i l - - 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 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赵伯辅,以至马、夏辈;南宗 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噪、荆、关、董、巨、郭忠恕、 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知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 北宗微矣。 他又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 维) 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 范宽为嫡子,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 1 3 1 此说一出,明末清初画坛群起附和,形成以“南宗”为“正统 之见。他的 这一理论观念对明末、清代乃至当代的中国画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实,文人画的源起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那时就有很多技艺精湛的画家, 如张衡、蔡邕等。到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绘画批评家姚最提出的“不学为人, 自娱而已 【4 】被后世文人当成绘画学习和创作的纲领。南朝宋著名画家宗炳曾 将游历所见景物,绘于居室之壁,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5 1 。他强调画 山水画不是自然主观的死板摹画,而是应抒写自己的感情,这样才具有生命力。 3 唐代诗歌盛行,王维以诗入画,北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明 董其昌推其为山水画。南宗一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由宋徽宗亲自主持的宋代皇家画院将写实、形似作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 细刻的作风。这种讲求“形似”和“法度”的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就容易走向反面, 逐渐沦为一种束缚。于是与之风格相反的艺术理论和艺术表现风格便应运而生, 在长期实践中,一些文化修养广博,又勇于大胆革新的画家便尝试着从理论和 实践上另辟蹊径,文人画的理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了。对文人画体系 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人是北宋著名画家和文学家苏轼,他第一个比较全 面地阐明文人画的理论。他还提出了“士夫画的概念,抬高了唐代王维的历 史地位,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从绘画实践上看,苏轼的( 图2 1 ) 枯木怪石图和文同的( 图2 2 )墨竹图共同开创了“枯木竹石 的文 人画题材。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在山水画创作的艺术风格里不装巧趣,追求 自然。他与其子米友仁创造的“米氏云山 和“米点皴 ,实现了山水画以简 代密的转变,开创了文人画史上的“墨戏”之风【6 】。后来元代的高克恭继承发展 了米芾的绘画思想,对元明清的文人画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图2 一l 枯木怪i ! | 苏轼图2 2 墨竹图文同 元代民族等级歧视严重,文人处境相当卑贱,文人士大夫放弃仕进,疏于 人事,潜心绘画,却带来了文入画发展的高峰期。被称为“元人冠冕的赵孟 颊,在松雪斋集中主张“以云山为师”,批评“近世 、倡导“古意 , 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同时也为文人画的继续发展奠定了 理论基础。之后经过元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和吴镇等一批画家的继续 弘扬使文人画向画坛主流迈进。元代文入画家在绘画创作时以寄兴托志的写 意画为主,使之成为画坛的一种风气。这时绘画的题材也逐渐以梅、兰、竹、 菊,以及松、石等为主要描绘对象,对这些题材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文人消极 避世的思想,同时也象征了他们清高坚贞的人格精神。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 至此形成。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对当时的文人画就有过一段具有代表意义的画论: 4 。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 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7 1 。 文人画发展到了明代逐渐成为画坛主流,由于受文人相轻陋习的影响,明 代早期画坛门户之见相当严重,艺术思想、创作态度和表现风格都不尽相同, 形成复古派和创新派。到了明中期,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为代表“吴 门画派 ,他们标新立异,扫除了“复辟 的“院体画,推崇元代绘画的文 入水墨风格,并将其推向更高一个阶段。他们继承元代绘画“士气 的传统, 崇尚意趣、精通笔墨,在绘画作品中体现自己的个人思想和品格【引。到了明代 晚期,“华亭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董其昌提出了山水画“南北宗和“文人画 的理论,拓展了文人山水画发展的新境界。至此,文人画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发 展成熟,而董其昌对山水画发展史的总结,使以文人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 山水画发展到了完全成熟的境地。 文人画发展到了清代,达到了鼎盛。诸多优秀的文人画家相继涌现,其中 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四王 、“四僧 和“扬州八怪”。其中“四僧”中又 朱耷、石涛最为突出。他们二人均为明宗室遗民,国破家亡之痛寄被他们寓在 的书画中。八大山人在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简炼且造形夸张,意境冷寂却大 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而石涛则努力体察自然,善用“截 取法 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他主张“笔墨当随时代 。他们二人的作品 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图2 - 3 朱耷作品图2 - 4 石涛作品 近代以来,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人画继承或摒弃问题上有过三次论争, 论争的焦点都集中在是继承传统还是效仿西方。参与前两次争论的有康有为、 陈独秀、陈师曾、徐悲鸿、潘天寿、刘海粟、李可染和林风眠等。第三次争论 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吴冠中先生提出现代中国画的绘画理念,他发表过的一 篇文章笔墨等于零在美术界引起注意。后来张仃先生就此问题予以了正面 回应,发表了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一文。由于媒体的介入,“笔墨等于零和 “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 的艺术观点的争论掀起了中国画坛的关于“中国画笔 墨”价值和地位问题的新高潮,同时也把关于中国画的问题推到了时代的前沿。 2 2 文人画的艺术表现 2 2 1 不拘法度,注重创新 文入画主张文人绘画不要拘泥于古法,不能一味地崇古,要有自己的思想 和见解。在书画方面要有自己的独创性和创新性,风格不能单一,应提倡多样 化。南宋画家梁楷,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深入体察所画人物的精神特征,以 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以简洁的笔墨准确地抓取事物的本质特征, 充分地传达出了画家的感情,从而把写意画推入一个新的高度【9 】。如( 图2 5 ) 泼墨仙人图,仅是匆匆几笔,却能勾绘出酣醉的可爱人物的形貌。这幅画 不在意太多细节,却抓住了人物的表情动态,这种自由潇洒的画法,在以后的 中国绘画中称为“写意”或“泼墨”。再看( 图2 6 ) 米芾的书法珊瑚帖,在章 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 出机巧。与前人相比,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 图2 5 泼墨仙人图梁楷 图2 6 珊瑚帖米芾 2 2 2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国绘画史上有一不朽名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这是唐朝画家张璨 提出来的。简单的说,“造化 是指大自然,“心源 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 6 思是说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这是对客观现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全过程的高度概括。说的更直接一 些就是,以自然美和现实美为创作源泉的艺术,必须来源于现实的自然生活。 当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所观物象必须先经过画家主观意象的处理,使客观 现实的形神与画家主观的意念和情感相融合,最终方能形成绘画作品。换句话 说,带有画家的主观情趣的作品也必然反映客观事物。 元代的黄公望,在创作方法上提出见到好山好水就随时写生,不被动绘画 创作。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迷狂心态,值得后人学习。他的富春山居图 ( 图2 - 7 ) 用水墨技法描绘富春江一带的秋天景色。在构思上,他跑遍富春江 两岸,用六、七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在绘画特点 上,山和树全以干枯线条写出,无大笔的墨,惟树叶有浓墨、湿墨,显得山淡 树浓。远处的树有以浓墨点后再点以淡墨,皆随意而柔和。 豢 一 、。1 6 | 9 8 鎏 融廷攀,- 焉i 描 图2 7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 再如明代画家沈周。他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 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庐山高 图( 图2 8 ) 是沈周为他的老师陈宽祝寿,凭借想象而创作的一幅国画精品【l o l 。 这个画题是含有特殊意义的。因取庐山的崇高博大赞誉其师,故画面上所画崇 山峻岭,层层高叠,近似王蒙的笔法、布局,作危峰列岫,长松巨木,起伏轩 昂,雄伟瑰丽。近处一人迎飞瀑远眺,比例虽小,却起着点题的作用。由于作 者极善于虚、实和黑、白的均衡处理,故画面虽饱满却不觉得挤迫窒息。画面 上水的空灵、云的浮动,再加上直泄潭底的飞瀑,使密实的构图里有了生动的 气韵。整幅画笔墨显得坚实浑厚,景物郁茂,气势宏大,虽笔法师王蒙,但更 7 一 黪 一 瓢黔妊黪 显清新空灵,融“崇高”的人格理想与壮丽的大自然为一体,也揭示了画家的胸 襟。 图2 - 8 庐山高图沈周 图2 - 9 墨梅图王冕 黄公望和沈周的绘画作品,都表达了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也进一步说 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这些都体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 源”的美学理论。 2 3 文人画的审美意义 2 3 1 真我表现,寄情于画 以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为创作主体的中国文人画,它不求形似,只求神韵, 有的甚至与实物相去甚远而含有象征意义,是文人借以抒胸中之郁结,言高尚 之气节的手段。如对“梅、兰、竹、菊 四君子和松、石为的描绘,加之不同 其它艺术形式的诗画结合和题跋,使文人画作品不论在思想性,还是在精神内 涵中,都得到了极高的表现和升华。元代王冕以画梅着称,只作“野梅 ,不 作“官梅”。他笔下的梅简练洒脱,别具一格【ll 】。 ( 图2 9 ) 所画横向折枝墨 梅,笔力挺劲,笔意简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势,构图清新悦目。在墨法上浓 淡相宜,虽不设色,却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动地刻画出来。墨梅花开朵朵,清 润洒脱,生气盎然,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生机的清香之 气。这幅画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而且寄寓了画家那种高孤的思想感情。 清代“扬州八怪 之一的郑板桥以画竹子著称,是一个以竹子著称的人。他把自 己的意趣和心志都会寄托在竹子上。通过画竹不仅表现他的高风亮节、不畏风霜,还可 以借竹把他与人民的疾苦联系在一起,“寄情于画,表现真我 。( 图2 1 0 ) 8 郑板桥笔下的墨竹,不管竹叶是多还是少,总是凌乱着的,而凌乱本身是知识分子士大 夫的一种生活化的隐喻。他笔下的竹,往往就是他自己思想品格的化身。 图2 1 0 墨竹图郑燮 在艺术手法上,传统文人画绘画作品主张“意在笔先 。在用墨上,讲究 浓淡干湿并用;在笔法上,表现出挺拔有力;在画面布局上,疏密相间,以简 代繁,以少胜多。画面常常以诗词点题,书法入画,使绘画和书法形成了统一 体,从而起到增添了绘画作品的“意趣。这些都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独特的绘 画实践理论和艺术风格,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 2 3 2 “天人合一 自然主义艺术表现 自然主义是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源泉,观察方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中 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以“天人合一 的自然主义哲学观 和审美观为法则。在观察认识客观事物时,一方面注重客观观察方法上的“应 目会心”,另一方面又强调与观察对象的“悟对神通 。可以说这是远望以取其 势,近看以取其质。总之,中国文人画“天人合一 的自然主义艺术表现渗透 着画家的社会意识,使文人绘画不仅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的认识作用, 而且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是在面对普通山水、花鸟等 纯自然的客观物象时,他们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社会意识和审 美情趣联系起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如( 图2 - 9 ) ,这是扬州八怪中的李方膺所作的菊石图,用墨且浓且淡, 熟练的笔法技巧将石柱描绘的刀削壁立一般,给人以挺拔、坚实,傲视一切的 感觉。菊花以淡墨勾写,叶面以石青略点。参差而上的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 倔强地伴石而立,且与石柱、菊茎保持一致,触于目而运于心,无意挥洒却浑 然天成,令人称奇。从画面上的用笔来看,轻重缓急,纵横飘逸,尽在一念之 间,菊花凌霜傲寒之精神跃然纸上,真是“信手作来自得宜 。纵观全图,光 9 色迷人,给人以高迈清朗,仿佛身处其境的美好憬悟。同时,画家通过这幅画 托物言志,深隐自己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 缳婊。锄。:臻 j 篓囊 ? 秀 雾毒 囊寥 , 专主曩 , 耋4 主 蔹瘤 ,2 j 图2 1 1 菊石图李方膺 图2 1 2 墨兰图郑思肖 又如南宋画家郑思肖,他所作的墨兰图( 图2 7 ) ,也寓有这种以物载 道,托物抒情的深意。他的墨兰图,运思立意取自兰花傲霜耐寒的自然特 性,以寄托他幽芳高洁的情操,以及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在运笔上,拙大简逸, 所撇兰叶,运笔流畅奔放而又婉转敦厚,故有刚劲挺拔的气势:在用墨上,墨 色浓重,茎短花幽,但有舒展之姿,更显其清雅馥郁的气质和经久不凋的活力。 特别画中题跋:“向来俯首向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 浮动古馨香。 更将墨兰格高韵胜的形象,以及由此所显现出来的画家那种不 趋炎附势的浩落胸襟,都溢于毫锋,活现在画面,使人产生极为丰富的联想【1 2 】。 2 3 3 绘画创作的“人文精神” 起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精神、植根于民族审美心理的中国文人画,重视和强 调绘画的人文情怀。相对于宫廷的画院艺术来说,文人画的崛起,无论是从形 式上、内容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是一种解放,这种解放恰恰体现在重视人 文精神上。在现实生活中,文人画家又总是表现出道家虚静淡泊的精神境界。 郭熙说:“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l3 1 。文人画家往 往以画为寄,以画为乐,无论画家身在庙堂还是心在老庄,绘画的主要目的是 为了畅神、写意。当士大夫无力解决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又不愿与统治集 团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时候,就表现出遁世的思想。曾经有一位英国的艺术 1 0 评论家拉温尼亚利蒙特在论及中国山水画时说:“中国人在山水画里配上书法 优美的诗句,使美术不仅仅是画室里的技艺,而且是生活艺术的扩展。一 被后人称为“敞开文入画大门 的元代画家赵孟频。他虽为贵胄,但生不 逢时,在宋元鼎革之际,在半推半就中入元廷做官,却遭到皇室的猜忌与防范, 而又无法摆脱朝廷的笼络与利用,心情十分矛盾和痛苦,乃将毕生精力倾注于 对艺术的追求。他在绘画作品中溶入诗文,寄托了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既 加深了中国绘画的文化内涵,又拓宽了文人表达思想精神的领域,对之后中国 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在其绘画中传达的人文精神主要有两方面,即 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和人格独立的出世思想。这种矛盾面统一的心态,一直 伴随着他,成为其创作的不尽动力。如( 图2 1 1 )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颊画 送给好友周密的。此画并非一幅平常的风景写生画,它是赵孟叛凭着记忆在家 乡浙江画就的,因为其中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而被人们称为“思乡之画。 画上有赵孟叛的一段题跋:“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 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