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标技术方案.doc_第1页
投标技术方案.doc_第2页
投标技术方案.doc_第3页
投标技术方案.doc_第4页
投标技术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县级平台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硬件整体解决方案安徽安必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目 录1.项目概述22.项目需求33.整体解决方案44. 实施方案64.1简介64.2配置方案64.3基础操作84.4设置94.5安装 10g集群服务软件194.6安装 10g数据库软件214.7创建 监听器进程224.8创建集群数据库234.9测试集群254.10启动和停止集群265. 实施方案275.1简介275.2目标数据库控制文件与恢复目录285.3配置恢复目录295.4启动295.5在非归档模式下备份315.6增量备份335.7恢复356.存储区域网络()架构371. 项目概述2013年国家决定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由一个部门承担,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海域等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实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通过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实现不动产审批、交易和登记信息在有关部门间依法依规互通共享,消除“信息孤岛”。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促进不动产登记信息更加完备、准确、可靠。推动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依法公开查询系统,保证不动产交易安全,保护群众合法权益。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是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各项制度和信息查询的基础。通过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整合和汇集覆盖全省、标准统一、内容完整、动态更新的不动产登记信息,同时连接至国家平台,实现不动产登记信息与审批、交易信息实时互通共享,并提供依法信息查询,有效保障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全面实施,减轻群众负担,保护群众合法权益,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水平。通过招标书要求,本次利辛县国土资源局对不动产登记硬件系统进行招标,为满足软件部署要求,本次主要招标有数据库服务器2台、应用服务器2台,前置服务器2台、备份服务器1台及光纤存储1台,本次项目招标完成后,主要配置合软件公司进行实施部署,达到利辛县国土资源局对不动产登记软件平台发证要求。2. 项目需求长期以来,土地、房屋、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登记职责分散在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林业、海洋部门,基本上由县级部门承担。各部门都针对各自行业管理特点,制定了技术标准和规程。目前,土地、房屋、林地、草原、海域登记信息化在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林业、海洋等部门的信息化整体规划和推进下,都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建立了登记信息系统,登记业务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信息化。原有分散登记制度下形成的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呈现出几个显著特征,一是登记资料分散保存在各级不同部门,且数字化程度不同,数据标准互不衔接,数据格式不统一,行业之间和行业内不同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二是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平台软件不统一,技术架构和技术路线不尽相同;三是行业或部门信息化统筹力度不同,数据和系统标准化程度不一。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全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施的重要支撑,需要构建稳健、完善、弹性可扩展的系统平台,满足现有业务需要。硬件平台建设具备以下特点:u 业务处理量大,对性能提出挑战分散登记制度下各类不动产登记与审批、交易管理工作紧密关联,成为工作链条或流程的组成部分。不动产登记和审批、交易的日常业务需要双向信息共享,交互频度大。同时面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信息查询服务业务量更是巨大。u 涉及核心涉密信息,信息安全尤为重要不动产登记信息涉及空间信息,属于国家规定的秘密信息,同时涉及大量公民隐私信息。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以登记信息为支撑,面向规模庞大、类型不一的服务对象,需要解决信息安全保密问题。u 数据分散且体量较大,数据存储性能要求较高长期以来不动产分散登记制度的实施,使土地、房屋、林地、草原、海域等登记数据分散在各级不同的部门,数量巨大,格式多样,标准不一,把各部门分散的存量不动产登记数据整合、汇集,工作量巨大、难度高。需要建立高性能的数据存储系统,对当前的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技术提供支撑。3. 整体解决方案为了满足利辛县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根据软件业务系统及用户招标要求,本次方案在服务器系统中都采购了两台服务器,根据招标要求,本次数据库服务器采用 的双机进行建设,达到数据库服务器满中足业务7*24小时不停机工作;本次招标采用一台双控制器的光纤存储,实现存储控制器在数据存储过程中实现存储双控制器架构,达到存储无单点故障;在本项目中采用一台备份服务器,通过 进行数据库的备份。通过上述方案介绍,针对利辛县国土资源局不动产登记整体拓扑架构如下所示:如上图所示,方案中采用两台数据库服务器,通过 技术实现数据库服务器双机热备工作,保证数据库服务器无单点故障;具体详见 技术方案部份;在业务系统中分别采用两台应用服务器和两台前置服务器,实现服务器工作处理备份状态,保证服务器工作时无单点故障;由于数据比较重要,本次采用一台备份服务器,通过 实现数据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具体详见 技术方案部份;在数据层,我们部署一台双控制存储,利用的技术将两个控制器同时属于活动状态,在其中一个控制器出现故障后,另一个正常运行,不影响存储的正常工作。4. 实施方案4.1 简介 的核心是共享磁盘子系统。集群中的所有节点必须能够访问集群中所有节点的所有数据、重做日志文件、控制文件和参数文件。数据磁盘必须在全局范围内可用,以便允许所有节点访问数据库。每个节点拥有自己的重做日志和控制文件,但是其他节点必须能够访问这些文件,以便在系统故障时恢复该节点。 真正应用集群 () 10g 技术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访问一个实际的 10g 集群。没有什么方法比直接体验它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好处的了 包括容错、安全性、负载均衡和可伸缩性。4.2 配置方案1、服务器主要配置:(R) 6E040L0, 40G以上网卡 一块内存显示卡 操作系统: 3 以上版本2、服务器分区方案 数据库文件节点名实例名数据库名$文件系统1 共享文件文件类型 文件名 分区 挂载点文件系统集群注册表01801表决磁盘018013、所涉及软件1) 10g 数据库软件322) 10g 集群服务软件323)文件系统支持2.4.211.0.14-16861.0.10-13861.0.10-13864)驱动程序2.4.211.0.3-16861.0.3-13861.0.0-13864.3 基础操作1、安装安装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1)磁盘分区分区大小建议是内存的2倍,这里是2048,划出一些系统必要的分区根分区分区分区分区,临时文件分区。注意:这里不要把所有的硬盘空间划分进操作系统,留下一半给后面安装集群磁盘使用,本文示例2)文件系统 容量 挂载点1 1012M /2 7.7G 7 1012M 3 5.8G 5 2.0G 3)组件选取:一定要选上 和两项,为了节省空间其他可以不要4)网络设置:0取消选中 复选项选中 地址:192.168.22.44网络掩码: 255.255.255.05)主机名2、.安装完成后检查必需的 3、必须安装以下程序包(或更高版本): 3.79.13.2.3-342.3.2-95.202.3.2-95.202.3.2-95.202.4-8.343.2.3-344.0.14-57.3-2.96.1287.3-2.96.1287.3-2.96.1287.3-2.96.1282.2.2-161.3-14.4 设置1、更改 127.0.0.1 192.168.22.44 192.168.22.244 确保节点名没有出现在回送地址中。此处设置相当重要,不能跳过,一定按照此设置,和主机别名可以自己定; 10g 中 使用了虚拟()技术,这是一个令人心动的高可用性、多机无缝切换的解决方案,但在单机模拟环境中仅仅是个形式而已,为了以后的顺利安装,不得不配置它2、调整内核网络设置参数编辑,增加下面的设置: # 262144# 262144# # 262144# # 2621443、添加模块选项: 将下列行添加到 中: 2 204、创建“”用户和目录$ - 5、编辑文件,增加环境变量$ $10.1.01 $10.1.01 1 16$ $:$:$ $:$:$:$:$ 2.4.16、创建分区和数据文件分区1)先建立分区挂载点 01 012)接着创建分区和共享数据文件分区 分区只要500M就够了,剩下的全部划分给数据文件分区,这里为数据文件只分了1个区9分区为8 # 4997. # 4997. , 1024, :1) (., )2) (., , 2 ) (m ): p : 41.1 , 41109061120 255 , 63 , 4997 = 16065 * 512 = 8225280 1 * 1 131 1052226 83 2 132 1151 8193150 83 3 1152 1916 6144862+ 83 4 1917 4998 24756165 f 95 d ()5 1917 2177 2096451 83 6 2178 2438 2096451 82 7 2439 2569 1052226 83 (m ): n (2570-4998, 2570): 2570 (2570-4998, 4998): +500M (m ): n (2632-4998, 2632): 2632 (2632-4998, 4998): +15000M (m ): p : 41.1 , 41109061120 255 , 63 , 4997 = 16065 * 512 = 8225280 1 * 1 131 1052226 83 2 132 1151 8193150 83 3 1152 1916 6144862+ 83 4 1917 4998 24756165 f 95 d ()5 1917 2177 2096451 83 6 2178 2438 2096451 82 7 2439 2569 1052226 83 8 2570 2631 497983+ 83 9 2632 4456 14659281 83 (m ): w ! () .: 16: 设备或资源忙. . . .7、编辑,增加下面2行以设置系统共享内存大小和文件句柄2147483648250 32000 100 128本文涉及到的操作系统的内核参数默认设置大多符合安装所需,不需要做更大的改动8、配置 内核模块在中增加下面一行 30 180为了确保系统每次重新启动的时候都能自动加载 模块,需要在文件中增加下面一行 “ ” ; 重启系统并检查模块是否已经加载 # | 2616 0 ()9、配置 节点以进行远程访问 在 节点上运行 时,它将使用 、或命令将 软件复制到 集群中的所有其他节点。虽然是单机模拟,但仍然要配置,无法跳过,从 10g开始已经支持协议,本文将首先尝试使用它使用用户创建公共密匙: $ . (): ( ): : . . :2d:09:90:407:99:46:43:0d:22:400:26 复制公匙到其他节点(这里是单机) $ 测试密匙是否生效 $ (192.168.22.44) t . e7:5e:924:968:3e:20:2e:5c:75. ()? : ,192.168.22.44 () . $无需密码即可登陆表示密匙已经生效10、安装和配置 是 集群文件系统 (),由 开发,用于消除数据库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管理原始设备这一负担,它提供了与通常的文件系统相同的功能和用法。尽量不要在文件系统上使用二进制文件系统操作命令在目前的版本种支持以下文件类型: 数据库文件 联机重做日志文件 归档重做日志文件 控制文件 服务器参数文件 () 集群注册表 () 文件 表决磁盘。安装和配置1)上传2.4.211.0.14-1686,1.0.10-1386,1.0.10-1386到目录2)执行 * 开始安装 $ -: # # *. 100% 1 33% 22.4.21 67% 3 100%3)生成并配置文件 # &4)使用 工具执行以下步骤: 5)选择 - 在“ ”对话框中,输入专用互连的接口和 名。验证所有节点上的所有值正确之后,请退出应用程序6)检查 # # # # = = 192.168.22.44 = 7000 = 1 = B9077945D81C0A2C8C000D610166注意在集群中唯一对应一个节点,如果要更换网卡,请使用 命令重新创建7)重新启动系统并确认模块已经正确加载 $ | 299104 0 ()8)创建 文件系统 $ 500() 500() 500() $ -: # 128 01 500 500 0775 8 注意和 是用户的和组的,一定要填写正确,是设置01目录的访问权限,如果要设置组用户有权管理集群注册文件的话,请设置07759)载入 文件系统$ -# 8 0110)将 分区配置为在启动时自动载入11)将以下条目添加到 文件中8 01 0 012)重新启动服务器并检查分区已经正确安装 # | 8 01 ()如果没有被自动加载,请执行如下命令 “ 8 01” ; ,然后重新启动也可用使用官方为我们提供的打过补丁的内核来解决此问题11、安装并配置自动存储管理和磁盘 数据库 10g 中引入了 ,使管理员不必再管理单个文件和驱动器, 被内置到 内核中,通过它,数据库管理员可以全天候管理单个实例以及集群实例的上千个磁盘驱动器。本文将使用来自动存储和管理所有 物理数据库文件(数据、联机重做日志、控制文件、归档重做日志)。不推荐使用裸设备,因此这里使用前面创建的9分区1)上传2.4.211.0.3-1686,1.0.0-1386,1.0.3-1386三个软件包到目录中,开始安装: $ -: # # *. 100% 1 33% 22.4.21 67% 3 100%2)配置并加载 程序包 # . . . (). ; . . : : () n: y () y: y 为 共享数据文件创建 磁盘 # 9 9 其中是磁盘的卷标列出磁盘的命令是 删除磁盘得命令是 (注意:此处大写) 命令用于其它节点上扫描并识别新卷,由于此处是单机,所以这里不需要执行。4.5 安装 10g集群服务软件从这里开始,建议所有的安装过程全部使用英文界面安装,在简体中文环境下安装会有问题,如果安装操作系统的时候选择了默认语言为简体中文,请更改18n文件中的值,然后重新登陆系统。81)上传32到目录中并解压缩; 32 322)在安装过程中 10g集群服务软件会在分区创建2个文件,分别是01和01,相当重要,不能跳过;检查目录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必须保证目录有500M以上空余空间;3)更改用户环境变量; $ $ 33$ 4)转到安装源文件目录1目录,执行 &开始安装;屏幕名称回应 单击 接受默认值 - 以“”用户帐户打开一个新的控制台窗口。改变目录到 目录,运行 。 返回 并确认此对话框窗口。 目录使用默认值;: 101;10.1.01 请使用,可以加入简体中文支持 : ; 使用默认 01 01 - 以“”用户帐户打开一个新的控制台窗口。转到10.1.01目录,运行。 返回 并确认此对话框窗口。5)核实安装a)检查集群节点 $ 10.1.01 1a)检查自启动脚本 $ .* 1 1204 10 16:54 1 5489 10 16:54 1 18598 10 16:54 1 4550 10 16:54 4.6 安装 10g数据库软件1)上传32至目录并解压 32 ; , 如果只有一个值,则需要手工添加; =, ;4.9 测试集群先检查是否已经启动 $ 0:10:1 00:0D:61:01:66 :192.168.22.244 :192.168.22.255 :255.255.255.0 :1500 :1 :11 :0000从外部客户端连接集群化数据库在装有 10g 客户端的上执行下面的命令进行连接测试,客户端需要配置,配置的时候把服务名指定为,数据库服务器使用(192.168.22.244)C: *: 10.1.0.2.0 - 星期三 5月 11 13:24:34 2005 (c) 1982, 2004, . .; 已连接。在服务器上执行下面的命令 $ 例程 1 正在节点 上运行 $ 正在运行的节点: 正在运行的节点: 监听程序正在节点上运行: 守护程序正在节点上运行 $ 例程 1 正在节点 上运行。显示数据库配置 $ 1 10.1.01命令还有很多测试功能,这里不再一一介绍4.10 启动和停止集群1)停止 10g 环境先停止 实例。当此实例(和相关服务)关闭后,关闭 实例。最后,关闭节点应用程序(虚拟 、 监听器和 )。 $ 1$ $ 1$ $ 2)启动 10g 环境第一步是启动节点应用程序(虚拟 、 监听器和 )。当成功启动节点应用程序后,启动 实例。最后,启动 实例(和相关服务)以及企业管理器数据库控制台。$ 1$ $ $ 1$ 3)使用 启动/停止所有实例$ $ 全中文数据库环境安装解决方法更改用户的环境变量 并转到1目录下执行如下代码 1.4.2.02.0/1 1.4.2 8.0 1.4.2.0.0/1 .1.1 8.0 .1.1 * 5. 实施方案5.1 简介是 的简称,也就是恢复管理器,是的备份恢复工具。我们上几章所讲的备份恢复,是用户管理的备份恢复。用户管理的备份恢复已经可以完成各种备份恢复操作,为什么还要用呢?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数据文件比较多,而且有时新增数据文件、有时减少数据文件。备份的时间一长,有时候我们自己都容易忘记谁被备份了,而谁还没有备份。如果我想让每个数据文件都有两份备份,那么哪个数据文件的备份数量还达不到要求。等等,这些问题,在用户管理的备份恢复下,因为你备份了谁,在中并没有记录,你必须去操作系统中查阅磁盘文件,如果数据文件比较多,这将是一个非常繁锁的过程。而且,也很容易出现遗漏。我见过一家企业,因为备份策略是以前就建好的,没有使用,运行了很久,没有出过什么问题,因此也没有人敢提出升级到。数据库管理就是这样,如果它运行的好好的,性能、安全性上都能满足需要,就没有必要动它。谁知道改变它会有什么后果呢。这家企业的备份策略使用了大量的操作系统脚本、中*脚本,自己建立了很多表,每备份一次,都把备份的数据件名记进表中,需要知道数据文件、控制文件的备份情况时,就去统计表。其实这基本上实现了简单的的功能。但是方便用户管理备份,这只是诸多优点中的一项,的备份性能要高于用户管理的备份,可以实现块级恢复等等,这些功能就不要利用脚本自己就可以实现的了。总之,经过8i、9i、10G几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中的最要的备份恢复工具,我们有什么备份恢复操作,要尽量使用来完成。好,下面,我们就开始介绍的使用。5.2 目标数据库控制文件与恢复目录目标数据库,我们使用要对哪个数据库进行备份,哪个数据库就是目标数据库。 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记录各种文件的备份信息,以便用户随时了解各个文件的备份情况。备份信息会被自动的记入目标数据库的控制文件中。控制文件中存储备份信息的区域是循环使用的,以初始化参数的值为准。这个参数的值默认是7天,也就是说控制文件中的信息,最多保留7天就会被新的信息覆盖。这个参数的设置,也是影响控制文件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将的备份信息保留在目标数据库中,是非常不安全的。如果目标数据库的控制文件损坏了,将因为读不出来备份信息,而无法进行恢复。通常建议将信息再存储到另外一个数据库中,这个数据库一般被称为恢复目录。 作为恢复目录的数据库,其实恢复目录在它里面只建一个表空间,这个数据库还可以像正常数据库一样另外存放其他信息。并不是只能用来存放另一个数据库的备份信息。 好了,我们讲了两个概念,目标数据库和恢复目录。目标数据库就是我们要备份的数据库,而恢复目录是存放目标数据库备份信息的数据库。下面,我们说一下恢复目录的配置。 5.3 配置恢复目录第一步要有一个数据库了,我额外创建了一个数据库,下面我们用它来作恢复目录。在实际的情况下,恢复目录数据库最好是和目标数据库分别存在在不同的存储设备中。 下面,启动数据库。步1:创建存储目标数据库备份信息的表空间 25 20 f:1 20m; . 这个表空间并不是专用的,它的名字你可随便定。它也可以存储其他信息。但是建议只用它存储目标数据库的备份信息。步2:创建1用户 22 15 1 ; 用户已创建。 用户名当然也是随变定的。它的缺省表空间一定要是刚才创建的。步3:授予权限: 22 15 1; 授权成功。 恢复目录用户,一定要有角色。此角色是专门针对恢复目录的,它向用户授予了很多特权。 步4:在中创建恢复目录 在中,连接到恢复目录数据库: 1; 连接到恢复目录数据库5.4 启动为交互式命令行处理界面,也可以从企业管理器中运行。为了使用下面的实例,先检查环境符合: 目标数据库的连接用户为帐号,或者以其他类型帐号连接 ( )在使用前,设置 和环境变量,很多 命令的输出结果是与日期时间相关的,这点在用户希望执行以时间为基准的恢复工作也很重要。下例是环境变量的示范: 16 24为了保证使用时能连接恢复目录,恢复目录数据库必须打开,目标数据库至少要(),否则会返回一个错误,目标数据库必须置于归档模式下。5.4.1 使用不带恢复目录的设置目标数据库的 ,执行:% 5.4.2 使用带恢复目录的% % 5.4.3 使用一旦连接到目标数据库,可以通过交互界面或者事先存储的脚本执行指定命令,下面是一个使用交互界面的实例: ;03022:正在编译命令:03023:正在执行命令:08002:正在启动全部恢复目录的 08004:完成全部 使用脚本的实例: 1;创建或者替代存储的脚本: 1 2 d1 ; 3 5.5 在非归档模式下备份恢复目录数据库需要打开,目标数据库必须启动(或者加载)。因为目标数据库不在归档模式下,所以当进行备份恢复操作的时候数据库无法打开。不可以将表空间置于热备份模式上进行等同于文件系统级的拷贝,如果在非归档模式,数据库打开的状态下不能进行数据文件的备份。5.5.1 数据库完全备份 2 # 3 1 ; 4 5 6 7 8 (); 9 1; 10 行#2: 表明该行为注释行(是注释符)3&9: 15 - 通道定义5: ( )完全备份模式(缺省模式)6: (=30 )(备份集标识, ;5.5.2 备份表空间 2 1 ; 3 4 5 6 ( ) 7 使用下列命令来显示恢复目录中该表的备份信息: ;假设表空间在备份后被置为 表空间,以后的全库备份就可以不用备份该表空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以后的备份中指定 。注意,目标数据库不需要一定打开,只要加载就可以,因为表空间的信息存储在控制文件中。5.5.3 备份单独数据文件 2 1 ; 3 4 5 ( ); 6 1; 7 行#2: 使用( )分配磁带驱动器,必须指定类型为;使用下面的命令显示恢复目录中备份的表空间: 1;5.5.4 备份数据文件 2 1 ; 3 ; 4 1; 5 使用下面的命令显示恢复目录中的文件拷贝: ;拷贝数据文件和备份数据文件是不一样的,数据文件拷贝是一个该文件的镜像。文件的备份产生一个备份集。5.5.5 7.5.备份控制文件 2 1 ; 3 4 5 6 ( ); 7 1; 8 5.6 增量备份N级别增量备份备份从最近的N级别或者更小级别以来的所有更改过的数据块内容。增量备份分为两种,一种是累积增量备份,一种是非累积增量备份。累积增量备份包括自最后一次在更低级别进行备份以来所有改动过的数据块。非累积增量备份包括自前一次在同级或者更低级别进行备份以来改动过的数据块。5.6.1 0增量备份策略的基础 0 是增量备份策略的基础 2 1 ; 3 4 0 5 4 6 0 7 (); 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