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中文摘要 2 0 世纪开始,随着美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美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城市化进程导致个人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风行一时。经济 生活的巨大变化必然使原有的文化和精神生活规范受到强烈的震动,自然也引起了 主流道德伦理的嬗变。 生活在这样一个剧烈转型的时代,德莱塞必然难逃时代的影响,他以艺术的形 式反映出这个时期人们思想上的困惑、矛盾、冲突和挣扎,事实上也在表达自己对 那个世界的认识和自己的心路历程。哲学上,他受到斯宾塞的“不可知 论、机械 主义、享乐主义和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念的影响,也受到美国挥霍 性消费文化、苏联共产主义信仰和基督教精神的熏染。作为艺术家,他通过对小说 人物的塑造和对小说结构的架构来表现他对人生和生命意义的理解。 美国悲剧取材于一件真实的事情,是反映作者思想转变的过程以及他内心 的矛盾挣扎的一部作品。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表现出了对盛极一时的消费文化的否定 质疑、对传统伦理规范新的理解。为了准确而深刻地表现出他对物质与精神之间平 衡点的追寻,作者在小说材料的取舍和小说情节的设置上独运匠心。在原型事件的 基础上,作者对案件情节做了修改: 第一,原型案件中没有三角恋爱现象,而小说中,作者强化了克莱德处于对罗 伯达的同情和对桑德拉的渴望的矛盾之中苦苦挣扎,在实际案件中案犯却没有想到 任何人;第二,小说中的谋杀方式跟现实事件也截然不同。克莱德是在慌乱之中无 意用照相机砸到罗伯达,作者强调了事件的偶然性和克莱德的单纯。而原事件的确 是谋杀案;第三,克莱德在入狱后要求仟悔,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和宁静,并对上帝 是否存在有了新的认识,事实上他也通过忏悔得到了心灵上的片刻安宁,但原事件 中凶手至死都认为被害者是自杀,丝毫没有悔过之意。 这三点改动表明了作者自身的道德立场和思想观念,克莱德不只是追求物质享 受和社会地位,他同时执着追寻的还有他坚信的爱情和精神归宿。因为对挥霍性消 费思想的逐渐怀疑,作者没有让克莱德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完全迷失,他一步一步 走向犯罪的原因中有他自己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且在最后,克莱德诚心忏悔,企图 向上帝求援,临终前他似乎也成了基督教的信徒。 小说情节的发展是在作者的指挥棒下展开的,德莱塞固有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构 成决定了美国悲剧与真实案件的不同,这些也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本文主要 是反观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分析当时美国新旧交杂的 i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伦理规范对德莱塞自身的影响,展示出他完整的伦理体系,并对作者为何如此设置 小说情节做出合理解释。 关键词:消费主义家庭伦理基督教精神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f r i d m 2 0 m 阳心u y u i l i t e ds t a t 髓舯d u a l l y 黝嘲e m t e dt l l em o d 锄i z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锄da m e r i 咖e c o n o m i cl i f eh a du i l d a g o n eg r e a tc h 锄g 鼯s o ,i n d i v i d l l a l i s m 锄d m a 矧a l i s mi i l f l u e n c e dt :h em i i l d s e to ft l l ep p l ew i d e l y ;踬d 仃础t i o n a lc t 虹c sh a da l s o m l d 唧n e ac :h 锄g e l i v i i l gi ns u c had n 珊撕cr e s 仃u c 嘶n go fm et i m 鹤,i ti sd i 伍c i l l tt 0a v o i dm e 证c v i t a b l es o c i a li m p a c tf o rt h e o d o r ed r 西s 既h ed e m o 璐仃a t c dp e o p l e sc o n m s i o n , c o n 缸们i c t i o 粥a n dc o n n i c t sm r o u g l ll l i sf i c t i o n ,a n di nf 础,h ea l s o e x p r e s s e d | l i s m l d e 体t 锄d i n go ft h ew o d d a sf o rp 1 1 i l o s o p h y ,m ev i e w so fs p e n c e rd 扪i np r o f 0 硼d i m p a c t【:) | 灏s e f ,锄da l ,a m 丽c 觚 c o n s u m e rc i l l t l l i ,c o 删s ti d l o g ) ,a n d c m s t i 觚s p i r i ta 舵c t i e dl l i mg a t l y a san 0 v c l i s t ,d r e i s e re x p r e s s e dl l i s “n k i n go f l i f e t l l r o u 曲廿l ec h 蹦l c t e 稻i nn 0 v e l s a na m e d 啪i r a g e d y b 弱e do nar e a lc 勰e ,锄di tr c f l c c t e dt l l e 饥i t h o r t si d e o l o 百c a l c o n t 均d i c t i o n s d r c i s e rs h o w nt l l en e g a 6 v e 枷t l l e do fc l l l t i l r c 锄dt l l en e wu n d e r s t a l l d i n g o ft r a d i t i o n a le ( 缸c s ,a n dh es p e n tal o to f 哪yo n 廿l ef i c t i o np l o t s 腑i s e r 舱v i s e dt l l e p r o t o t y p eo f a m 商c 觚脚d y : f i i 苫t ,廿l e r ew 弱n ol o v et r i 龇堪ei nn l ep m t o t y p e ,b mm ea u m o rs 仃骼s c dt l l e c o n t 豫d i 鲥o 璐o fp r o t 8 9 0 l l i s t sb e 嘲e 饥也ef 曲l i n g so ft v v ow o m e n s e c o n d ,也ew ,so f m u r d e rw e 阳d i 伍撇l t o n ew a sa c c i d 锄t a l 强da n o t b e ro n ew 嬲m ed e l i b e r a t e t i l i r d , c l y d ee x p 瑚s 酣h i s 唰硪e rc o m m i t t i n g 酬妇e s ,b u t h i sp t o t y p e n e v 盯d o n ei t 1 k d i 廊r e l l c e sm f l e c t e dt l l e 鲫t l l o r sp o s i t i o n b e c 叫o ft 1 1 ec o 璐啪e fc u l 眦, d r c i s e rc h 锄g e d l ep r o t 0 咖es t o r y i i lf 融,廿l e 砌u 伪觚di d l o 西c a ls 饥1 j 船o f d r e i s e rd e c i d e dn o v e l so u n o o k i i ln l i sa m c l e ,iu s e de 伍i c a la p p a c :ht 0 “t e m d , s t u d i 懿t 0e x p l a i l lm e 妇g 鼹 k e yw b r d s :c o n s 啪e d 锄;f 锄i l ye 廿l i c s ;c s t i 锄s p i r i t i i i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耋盔协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痊爱杨 日期:加3 年乒月2 p 日 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意途塞握銮卮澄卮! 旦坐生;旦= 玺;旦三生筮查! 作者签名:李象搀 日期:细8 年牛月汐日 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 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引言 西奥多德莱塞( t h e o d o r ed r e i s e r ,1 8 7 1 1 9 4 5 ) 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 表作家,他继承了马克吐温的传统,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同时代和后来的很多作家, 如舍伍德安德森、菲次杰拉德、海明威等等,被定位为同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的 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之一。 德莱塞出生于美国印第安那州的德雷霍特小镇,他在那个家庭十个孩子中排行 第九。父亲约翰保罗德莱塞1 8 4 4 年从德国移民到美国,1 8 5 1 年与母亲萨拉结婚, 此后,保罗成了沙利文镇一家毛纺厂的业主,收入足够一家人的生计。但他的好运 没有延续多久,一场大火使工厂毁于一旦,保罗不但在经济上损失惨重,而且身体 也致了残,心里上更是遭到重创,他变得冷漠,开始逃避现实,并严格要求孩子按 照宗教行事,企图摆脱厄运,而德莱塞就出生于这个困境中。 德莱塞出生就显得特别矮小瘦弱,父亲的专横跋扈和冷漠使他相对更加依赖母 亲的温柔、和蔼、热情和宽容。在德莱塞的印象中,父亲保罗虽“艰苦勤勉,但宗 教热情太高,脾气暴躁 ,“他不仅不能给全家提供经济上的保障,而且每遇挫折便 依靠祈祷上帝以求平安,只相信来生幸福,而不管今生 , 致使德莱塞和他的兄弟 姐妹们在成人之后或之前都与父亲分道扬镳。 保罗笃信天主教,在他的强迫下,德莱塞接受了教会学校的教育,但令他厌恶 的教会学校的课程安排根本满足不了他的求知心和好奇心,后来因为经济拮据和多 次家庭变故,德莱塞没有完成高中学业就开始了自谋生计的生活,他当过报童、店 员、学徒、司机,也曾流浪街头,1 8 8 8 年,德莱塞的一位老师因赏识其才气资助他 去印第安纳州深造,在此期间,德莱塞受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和斯宾塞机械论 的深刻影响。一年以后他再次辍学,又在芝加哥的社会底层谋生。1 8 9 2 年起,他闯 进了新闻杂志界,并逐渐小有名气,在东奔西走体察民情的同时,他还博览群书, 尤其喜欢巴尔扎克、托马斯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著作,基于这些知识和思想的积累, 1 8 9 9 年,德莱塞在朋友的鼓励下终于把思想的触角探进了文学创作的天地。 从小的坎坷经历和曲折的生活磨砺使德莱塞具备了作家所应有的素质:丰富的 素材、敏锐的观察力、殷实的思想储备这些都成为他之后文学创作的坚实基础。 德莱塞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1 9 0 0 年发表,小说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描写 了嘉莉妹妹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及梦想的幻灭,不少地方表现出作者的生物社会学观 西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3 ,第3 页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点,强调人生成败的偶然性,嘉莉妹妹的形象也对当时社会现有的伦理规范也产生 了相当大的冲击,因此,评论界对这部小说毁誉参半。但小说的成功出版对德莱塞 是个极大的鼓舞。 事隔十年,嘉莉妹妹的姊妹篇珍妮姑娘1 9 1 1 年出版。小说以作者的一 个姐姐为创作原型,同样是一直对贫富对立社会的控诉书,同样强调了环境力量对 主人公的影响,描写了珍妮和富家子弟莱斯特之间的爱情以及她为生存的苦苦挣 扎。与嘉莉相比,珍妮在精神上始终没有堕落,就当时的伦理道德而言,她是清白 的。 从1 9 1 2 年开始,德莱塞开始进行欲望三部曲的创作。金融家( 1 9 1 2 ) 、 巨人( 1 9 1 4 ) 、 斯多噶( 1 9 4 7 ) 三部长篇小说组成。直到作者去世,斯 多噶尚有一节没有完成。三部曲以金融资本家柯柏乌一生的经历为主线,描写了 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美国垄断资产阶级攫取财富和权力的过程。这部系列作品展现 出作者明晰的思想发展脉络:由金融家中“赞成与新的意识形态相关联的越界 行为,但又担心这种越界行为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性到斯多噶中价值体系 的重建,试图“在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中找到方法否定柯柏乌的野蛮原始动机”。 小说多侧面暴露了社会的无情和黑暗,但作者受到达尔文和斯宾塞等人的影响,把 资产阶级的恶劣行径看成是受其本能支配的结果,同时也流露出对“强者 不加区 别的赞赏。这种思想在前两部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事实上,在珍妮姑娘之前,德莱塞就已经开始了天才( 1 9 1 5 ) 的构思 和创作。“小说的表层意义是表现艺术家与公众的矛盾,以及情欲与艺术创作力的 冲突,但深层意义在于提出了艺术在美国社会中的命运问题。 作者在小说中表 现出“新时代现实以及砸对这个新现实人的困惑和迷茫。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德莱塞很大的鼓舞,德莱塞曾说:“我怀着深切的兴趣 注视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诞生和成长,我认为一个人不能目睹这种情形 还漠然无动于衷,还不被伟大的人类理想的逐渐熏陶所激动。 他的世界观和人 生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观念。 1 9 2 5 年,被当时的评论家誉为“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美国小说的美国悲剧 出版,奠定了德莱塞在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据德莱塞的妻子海伦所言, o 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第2 4 0 页 。转引自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第3 3 7 页 。h t t p :w w w c q m 昌耐w x t s w g 帆s ,l0 9 h n l l 固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第2 6 9 页 。转引自h t t p :孙l o g s i n 乱m 饥穗为l o g j 4 t 2 9 0 。4 0 l 0 0 0 7 7 h 硼 2 嚣、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产生创作这部书的灵感可能与当时洛杉矾一桩谋杀案有关,在材料选择上,他选用 了1 9 0 6 年格雷斯布朗被切斯特吉勒特谋杀这一真实事件,但在细节部分,作者 进行了不少意味深长的改动。美国悲剧发表时,美国正处于1 9 2 0 年至1 9 2 1 年 经济危机之后的暂时稳定期,美国资产阶级正大力推销所谓的“美国生活方式”, 吹嘘美国的“文明和“繁荣 。正是十月革命的冲击让德莱塞坚决而彻底地揭穿 了这种冠冕堂皇的谎言。 1 9 2 7 年,德莱塞出访苏联,回国之后又发表了一些作品,主要包括:德莱塞 访苏印象记( 1 9 2 8 ) ,政论集悲剧的美国( 1 9 3 1 ) ,短篇小说妇女群像 ( 1 9 2 9 ) 等,明确了“拥护共产主义原则 ,其世界观和政治观念与他文学创作的 前期有了明显的不同。 德莱塞一生思想矛盾多变,总体的脉络是在曲折中执着追求真理。他对资本主 义的态度明了、决绝,但对自己的信仰却晦暗不清,经过几番思想碰撞,最终才逐 渐归于明晰。从作品内容上看,他的作品是1 9 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 国社会的真实反映,扭转了美国文坛上文饰现实的倾向,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 就国内情况而言,对于我国文学界的学者和读者来说,西奥多德莱塞早已经 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几乎德莱塞所有的作品都相继被译为中文作品,尤其是他的 几部长篇小说和一些优秀短篇小说,而且他的成名作嘉莉妹妹和代表作美国 悲剧也早已称为我国文学教材的必读篇目。 就翻译作品而言,嘉莉妹妹在中国的译本最多,如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0 年 版,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湖南文艺出版社1 9 9 1 年版,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 社1 9 9 2 年版,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 9 9 4 年版,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 9 9 5 年版, 广州花城出版社1 9 9 5 年版,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版和1 9 9 9 年版,西安陕 西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嘉莉妹妹的姐妹篇珍妮姑娘也有相当多的译本, 如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7 9 年版,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 9 8 7 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9 0 年版,浙江文艺出版社1 9 9 2 年版,青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等。二十世纪七十年 代开始,“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人、斯多噶也开始以中文版本问 世,金融家的典型版本有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7 9 年版,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 9 9 9 年版,巨人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在1 9 8 2 年翻译出版,斯多噶于1 9 8 3 年由上海 译文出版社出版,1 9 9 9 年又被译为禁欲者由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出版。德莱塞 的代表作美国悲剧更是被多次翻译出版,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1 9 9 0 年和1 9 9 9 年再版,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 9 9 8 年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9 4 年版,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 9 9 5 年版等等。“天才” 和堡垒也分别于1 9 8 2 年和1 9 9 7 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和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 除此之外,国内还出版了一些作品简介、摘要、选集等作品,如甘肃人民出版 社出版的德莱塞妙语录( 1 9 9 2 ) ,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散文名篇导读 ( 1 9 9 4 )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德莱塞作品精粹( 1 9 9 3 )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出版社出版的西奥多德莱塞作品赏析( 1 9 9 9 ) 。另外还有1 9 8 4 年由辽宁人民出 版社出版的评传德莱塞。 相较于对德莱塞作品的译介而言,对其作品的解读和研究相对薄弱一些。在二 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我国新文学先驱瞿秋白在美国的真正悲剧一文里说,德莱 塞的才能“像太白金星似的放射着无穷的光彩 ,并赞许他是“描写美国生活的极 伟大的作家。但是自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初,对德莱塞的研评作品不足3 0 篇, 而且评价对象主要集中在嘉莉妹妹和美国悲剧两部作品上,如罗光汉的试 论 的现实意义( 外国文学研究1 9 8 2 年第1 1 期) ,熊淼的德莱塞和 他的 ( 外国文学研究1 9 8 8 年第2 期) ,朱达的试论德莱塞的 ( 外国文学研究1 9 8 9 年第5 期) ,芷茵的德莱塞的“嘉莉”和“珍妮 ( 外国文学研究1 9 8 9 年第1 2 期) ,谢其禄的拜金主义下的悲剧形象谈 中的克莱德( 外国文学研究1 9 9 0 年第2 期) ,高杏生的评 和 中的道德观念(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 9 9 2 年) ,金丽的再论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2 4 卷第6 期) , 王小静的从 透析德莱塞文化矛盾心理( 文教资料2 0 0 5 年第3 2 期) 等。但对于其他作品的研究则寥寥无几,如“欲望三部曲”在德莱塞所有的小 说中有相当高的地位,但是在国内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了对德莱塞具体作品的解析外,对其作品的总体评论也有一部分,如许汝祉 的简论德莱塞( 外国文学研究1 9 8 4 年第7 期) ,李广熙的德莱塞小说述评 ( 外国文学研究1 9 8 9 年第3 期) ,罗坚的美国社会的直透镜德莱塞早期创 作的现实主义( 外国文学研究1 9 8 9 年第4 期) ,冯亦代的德莱塞的后半生 ( 读书1 9 9 1 年2 月号) ,蔡祖旋的公正评价德莱塞( 世界图书1 9 9 4 年第6 期) ,许汝祉的德莱塞研究的变迁( 文艺报1 9 9 4 年4 月2 日) ,胡铁生的论 德莱塞小说的悲剧性透视美国政治制度下的人际关系(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 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5 期) ,陈世旺的国内德莱塞研究述评( 韶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2 0 0 6 年1 月第2 7 卷第1 期) ,蒋道超的传统道德的终结现代化 。转引自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第7 7 页。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与德莱塞小说中的伦理思想( 外语研究2 0 0 6 年第l 期) 等。专著有董衡巽的美 国现代小说风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7 年) ,蒋道超的德莱塞研究(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 等。通过这些文章和专著,我们对德莱塞的整体写作风 格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这些研究成果为理解德莱塞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内涵起 到了引导和启发作用。 自嘉莉妹妹出版问世以来,国外对德莱塞的评价争论的硝烟一直都没有消 散,尤以美国为甚。早期对他的评价大致可分为两派,以h l 门肯为代表的批评家 对德莱塞持肯定态度,代表人物有门肯、查尔斯鲍德温( c h a r l e sb a l d w i n ) 、伯 顿拉斯科( b u r t o nr a s c o e ) 和马蒂逊( f o m a t t h i e s s e n ) 等人。门肯认为德莱 塞吸取了霍桑、欧文、斯宾塞等对他有用的思想,将“深刻的惊奇感引入文学”, 查尔斯鲍德温认为“德莱塞是美国最伟大、最独特的小说家,在精神上和写作水 平上都超过了英国小说家”,圆拉斯科则认为“德莱塞是2 0 世纪2 0 年代自由思想的 倡导者” 。另一派以斯图尔特谢尔曼( s t u a r ts h e r m a n ) 为代表,他指责德莱塞 “没有真实地描写美国社会和人,而是将人视为动物,有意忽略小说家的崇高职责 理解和表现人物的发展 固。 国外对德莱塞的评价可谓汗牛充栋,从方法论上看,早期批评大多属于传统传 记式批评,根据蒋道超先生的观点,这些评论虽然对我们理解和认识德莱塞起到了 重要作用,但是过于强调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而忽视了作品的独立性以及作品与占 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局限性。但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到2 0 世纪中叶以后,对德莱塞的作品开始了文本分析研究,然而,这种方法又使研究走 向另一个极端:将文本视为脱离历史和社会的“精制的瓮 。直到八十年代,德莱 塞研究中才开始出现研究方法百家争鸣的局面,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女权主义、 后结构主义等批评方法的运用使德莱塞研究能够在更深的层次上、更广的内涵上进 行,如艾琳盖牟1 9 9 4 年发表的著作自然主义的性力量,指出了“德莱塞小说 中通过角色扮演创造了主体性 。当代批评家路易斯扎宁在机械主义和神秘主 义:科学对西奥多德莱塞思想和作品的影响( 1 9 9 3 ) 中深刻分析了德莱塞自然主 义和神秘倾向之间的张力,并将德莱塞的思想追溯到超验主义、教友派思想和印度 哲学。 西h l - m c k 即,彳勘d 七矿晰。眠n e w y o d 【:八a k n o p c l 9 1 7 p r e f a 转引自蒋道超,德莱塞研究 ,上海:上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第7 3 页。 o 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第7 3 页 o 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版社,2 0 0 3 年,第7 3 7 4 页 o 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第7 4 页 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第7 5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更为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德莱塞作品的原稿和关于他生平的研 究作品纷纷出版,这给德莱塞研究提供了更为直接、更有价值的资料。如克雷格 布兰登的阿迪朗达克的谋杀案( 1 9 8 6 ) 是美国悲剧的真实蓝本,t d 诺威 契的西奥多德莱塞:新闻( 1 9 8 8 ) 和西奥多德莱塞的“走廊里听到的故事” ( 1 9 8 8 ) 提供了德莱塞在做记者和编辑期间发表的故事、报道,托马斯里焦的美 国日记( 1 9 8 2 ) 和德莱塞和门肯的通信( 1 9 8 7 ) 更明了的展示出德莱塞的性格 和思想,理查德林奇曼分别于1 9 8 6 年和1 9 9 0 年出版的西奥多德莱塞:1 8 7 1 1 9 0 7 年彷徨于城市大门口和西奥多德莱塞:美国的旅行,1 9 0 8 1 9 4 5 两本 传记对德莱塞生平背景和思想历程做了详尽的记述,分析了由德莱塞的父亲保罗从 一个非英语国家来到美国后的局外人身份产生的德莱塞本人对社会的态度,为德莱 塞研究提供了有力佐证。 长期以来,由于德莱塞的特殊性,国内外对德莱塞的研究和理解一直都存在这 一些局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德莱塞作品内容的研究主要围绕着道德问题:越界的主人公没有受到 指责或惩罚。比如嘉莉妹妹给两个男人当过情妇,后来却在舞台上获得成功,比如 柯柏乌一生都在追求玩弄女人却仍然事业有成等等;第二,有些评论笼统地把德莱 塞的作品归为批判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物质享受的盛行。当然,这是某些作 品的主题之一,但德莱塞小说的内涵远远不只这一点;第三,关于德莱塞创作手法, 评论界一直倾向于把他定位为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 由于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观点虽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德莱 塞的研究还有相当的空间。就国内研究而言,正如蒋道超先生在德莱塞研究中 所说: 这些研究缺乏一种体系性,尤其缺乏对德莱塞创作思想、哲学和当时政治 背景的把握从研究方法上看,研究者多采用传统的历史传记式的方法,而对 德莱塞的定位也多是给他贴上个现实主义作家的标签。也就是说,他们过多地 强调了他创作的共性,而缺少对他创作个性的分析。要么把他和其他同时代作 家笼统地归为一类,要么把他任何时代的作品都冠之为批判美国资本主义。另 外,对德莱塞的研究缺乏一种发展的思想观,如众多研究者都把德莱塞视为自 然主义作家或者现实主义作家。 整体上看,国内对德莱塞的研究缺乏一种纵横向比较的意识,多是囿于具体的 文本分析。蒋先生的“发展的思想观 或许是走出德莱塞研究的现状,开拓新的研 国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第7 9 页。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究局面的一个方向。 虽说国外的研究与国内相比,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无论在研究方法还 是研究角度上都更胜一筹。然而,蒋道超先生也认为,“虽然这些研究方法为我们 提供了认识德莱塞及其作品的新视角,但同时,他们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例如, 它们在微观层面上尽管十分有意义,但在宏观上却表现出力不从心。 他还建议: 今后对德莱塞的研究应该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化批评和 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德莱塞放在美国2 0 世纪上半叶的政治文化氛 围中进行考察,寻找出德莱塞在整个创作阶段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方法的演变, 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德莱塞所挖掘的主题和运用的方法是与占主导地位的意 识形态之闻的复杂关系相联系的。回 所以,要避免对德莱塞的误读,我们既要历史地看待德莱塞不同作品的不同内 涵,也要历史地看待德莱塞一生思想发展的历程,既要有发展的意识,也要有进行 细致的文本分析的精神。 美国悲剧是德莱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讲述了堪萨斯城一个牧师家庭出 身的青年克莱德格里菲斯的悲剧。小时候,父母带着几个孩子沿街传教的行动让 克莱德感到很是羞愧,贫困的生活和父亲刻板的宗教信仰刺激了克莱德对财富和 “自由”的欲望,而在堪萨斯城一家较大的旅馆当侍者的经历则让他对美国社会挥 霍性消费有了强烈的感官体验,并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克莱德开始疯狂追求享乐。 一次,克莱德在与同伴出游的归途中将一小女孩压死,为逃避追捕,他来到芝加哥, 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碰到了在纽约经营衬衣领子厂的伯父,因此他获得了去纽约工 作的机会。尽管他的堂哥一再叮嘱不能和下属的女工发生情爱关系,但是他还是和 罗伯达奥尔登产生了恋情,之后,克莱德又在伯父家认识了富家女桑德拉芬奇利, 因为觊觎她的美色和家财,克莱德想方设法获得了她的青睐。就在他梦想与桑德拉 结婚的时候,罗伯达怀上了他的孩子,并要求与克莱德结婚。克莱德企图摆脱罗伯 达却没有成功。一天,克莱德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一男子为维护名声将已怀孕的 女友溺死在湖中的报道,由此,克莱德开始了自己的计划。克莱德把罗伯达骗到大 比腾湖准备将其溺死,但在最后一刻,他的良知觉醒了,偏偏这个时候意外翻船, 罗伯达落水身亡。很快,克莱德被捕归案,他因犯预谋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克莱德 的母亲四处奔走求助,却仍然没有大白真相。小说的结尾,克莱德在牧师的引导下 信仰上帝,尽管克莱德在请求上帝的帮助,但在被处以极刑之前,克莱德对自己的 。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第7 5 页 。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第8 l 页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罪行仍然模模糊糊,他虽然对母亲说上帝已经听到了他的祈祷,给了他力量,让他 内心获得了平静,但事实并非如此。 美国悲剧延承了德莱塞一贯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它取材于1 9 0 6 年发生 的一件谋杀案:出生于贫寒家庭的吉勒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他的伯父,并在 他伯父的工厂里谋到一个职位。之后吉勒特与同厂女工格雷斯布朗恋爱,布朗怀 孕之后,吉勒特怕坏了自己的名声,毁了自己的前程计划将布朗杀死,他以私奔为 由说服布朗和他一起来到大穆斯湖上划船,然后把船掀翻溺死了布朗。法庭审讯人 员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吉勒特是蓄意谋杀,但直到最后吉勒特都坚持认为布朗是在他 拒绝和她结婚后自杀的。 通过对案件事实和小说情节的比较我们发现,德莱塞在架构小说情节、处理原 始材料的过程中做了三处明显的改动:1 、吉勒特一案中本没有三角恋爱,他纯粹 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吉勒特在布朗溺死之后并没有想到任何女人。但在小 说中,作者却强化了克莱德对罗伯达的同情和对桑德拉的渴望,他不忍谋杀罗伯达 也放不下对桑德拉的追求,这种矛盾正是小说意味深长之处。2 、谋杀方式不同。 吉勒特用网球拍击打布朗之后把她推入水中。小说中的情节严格意义上算不上谋 杀,克莱德是在无意中用相机砸到了罗伯达,翻船也是在克莱德不能控制的情况, 作者刻意强调了克莱德无知、无辜和被动,克莱德的这种形象在堪萨斯车祸的过程 中也被作者有意做了渲染。3 、直到吉勒特被处以极刑,他都坚持认为布朗是自杀 身亡,丝毫没有悔过之意,他完全是挥霍消费背景下的一个叛逆青年的形象。而克 莱德却还没有彻底叛逆,他心里在忏悔,并在牧师的敦促下向上帝祈祷,虽然并没 有真正得到心灵的平静,但他的行为并不至于被判处极刑,真正害死他的是当时黑 暗的政治势力之间的争斗,甚至牧师刻板僵化的宗教思想都难逃责任。 小说的情节发展都是作者主观意愿的体现,作者之所以这样驾驭美国悲剧 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要让这个主题走向一个特定的目的地,反过来讲,德莱塞本身的 思想构成和价值观念决定了小说情节的流向。本文的目的就是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 的方法,结合文本细读,从德莱塞的伦理思想出发,研究美国悲剧这一小说的 构架,从而进一步揭示出小说所反映的伦理内涵,对作者的价值取向与小说的走向 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的解释。 转引白龙文佩,德莱塞评论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9 年,第4 2 0 页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被质疑的挥霍性消费文化 第一节无处不在的挥霍性消费观念 理论界一般认为,美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 7 9 0 年。经过美国第二次对英的战 争,美国开始转向工业制造和贸易,到1 9 0 0 年,其制造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农业 的总产值,巨大的工业力量使美国从以乡村为主的农业国变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工 业国,国内的文化价值取向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和 文化急剧转型最直接的负面结果就是贫富差距拉大,种族矛盾激化,享乐腐败滋生, 个人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风行。2 0 世纪2 0 年代以后,美国经济 继续高速发展,直接刺激了人们消费激情的喷发。有的学者认为这时出现的“广告 行业“与电影一起对战后的美国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这两个因素 都成为潜在的快乐和占有的源泉这些范例促使一般的个人不断将自己的生 活与其他人的生活相比较,常常引发了对目前现实的不满,渴望得到未来更好的物 质生活。” 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真正进入了挥霍性消费的时代,这股消费潮流以 不可抵挡之势冲击着当时的人,当然,德莱塞也是其中之一,他的小说便是有力的 佐证。尽管这种挥霍消费的潮流席卷美国社会,但是一战的爆发也让理性的人开始 了新的思考,德莱塞便是其中之一。而且,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也让德莱塞的价值 观发生了部分改变。我们可以对德莱塞的主要长篇作品做简单的归类: 二十年代之前德莱塞发表的作品包括嘉莉妹妹、珍妮姑娘、金融家、巨 人和“天才 ,这几部作品的主人公都在苦苦追求物质享受并得到了满足,尽 管他们并没有获得精神慰藉。二十年代之后的主要作品有美国悲剧、堡垒、斯 多噶,这几部小说中,主人公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也在苦苦找寻精神寄托,尽 管他们有的找到了心灵家园,有的却无法辨清上帝在哪个方向。这说明德莱塞意识 上受到了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从以上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出,二十年代前后,德 莱塞的价值观念确实发生了部分变化。 一方面,战争让美国社会充斥着物质的诱惑,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浸染了人 们的思想,另一方面,精神的极度匮乏又让这种物质追求显得如此苍白。就是这样 国转引自蒋道超。传统道德的终结现代化与德莱塞小说中的伦理思想,外语研究2 0 0 6 年第1 期,第 7 l 卅页。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一个混乱无序、新旧伦理观激烈交锋的时代孕育了美国悲剧这部小说。 为了突出消费文化对当时美国人民的影响,作者煞费苦心的描写了克莱德家庭 的贫困、格林戴维森旅馆的豪华和富人们的奢侈。 克莱德生活在以传教为生的家庭,但是收入很差,“弄的吃也吃不饱,穿也穿不 好静回,“住宅兼布道所,一片死气沉沉那是一幢毫无光彩、毫无艺术气昧的旧 木房圆。从小,克莱德都不甘于这样生活,“克莱德一直在盘算着:他再也不愿意 干这一套了。他还认为自己和他的父母都显出了一副傻头傻脑、不大正常的样 子只要有办法,他就不愿意再干这种勾当。他比过去更坚决地考虑着要进 行一次反抗。” 终于,克莱德有机会见识到上流人士的奢华生活。德莱塞对格林 戴维森旅馆的描写让我们感到了那里的豪华景象: 他走进门,就看见一间非常讲究的休息室他出了娘胎以来,一直因为太 穷,老觉得胆怯,从来不敢窥探这种豪华世界,所以现在觉得这个地方比他一 向见过的任何地方都更加令人心醉神迷。这可真是豪华无比啊。他脚下踏着的 是黑白分明的方块大理石的地。头上是嵌着铜板、涂了彩色油漆的贴金天花板。 支撑着天花板的是许多黑色的大理石柱子,简直象一座树林似的,都磨得象地 板那么亮,象玻璃一般光滑。这些石柱子一根根排列着,通向三道大门,一道 在右边,一道在左边,一道径直对着达林普尔大街。柱子中间有灯,有雕像, 还有地毯、棕榈树、椅子和靠壁长椅、鸳鸯椅等等,都是些豪华的陈设总之, 一切光怪陆离的豪华家具,这里都应有尽有,到处摆满了。 这种豪华的景象对克莱德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他不仅学会了经常出入那里的 富人的生活方式,还滋长了享乐的思想。为了穿上体面的衣服,他不惜欺骗自己的 母亲,为了满足女友的物质要求,他不惜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奢侈的衣物。德莱 塞在小说中都感叹道:“拿克莱德的气质来说,当时对他最有影响的事,不论是对 他的前途有利的也好,有害的也好,其中危害性最大的,也许要算这家格林戴维 森大饭店了。 ( 在这里,作者已经初步表露了自己对挥霍性消费的态度,他明确 地表示格林戴维森的生活对克莱德来说是危害性最大的。) o 德莱塞著,许汝祉译,美国的悲剧, 。德莱塞著,许汝祉译,美国的悲剧, o 德莱塞著,许汝祉译, 美国的悲剧, 回德莱塞著,许汝祉译,美国的悲剧, 。德莱塞著,许汝祉译,美国的悲剧, 北京:外国文学 j 1 版社, 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北京:外国文学f 版社, 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l o 1 9 8 6 年, 1 9 8 6 年, 1 9 8 6 年, 1 9 8 6 年, 1 9 8 6 年, 第l l 页 第1 1 页 第8 页。 第3 6 3 7 页 第5 8 页。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辗转到了芝加哥之后,克莱德很幸运地遇到了在纽约经营衬衣领工厂的伯父, 这也给了他平步青云的机会。在伯父的工厂谋到一个职位之后,莱科格斯的环境氛 围和富人们的生活更加刺激的了克莱德对物质和财富的渴望。他伯父家有树木、小 径、花坛、汽车房、喷泉的豪宅让他羡慕不已,甚至完全为之倾倒,看到大街上那 些漂亮的房子、想到豪宅里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会想到穷人没有钱,没有地位,就 没法随心所欲地生活,这让他觉得多么难受啊。他这种看法在现实中也的确得到了 印证,在罗伯塔怀孕以后,因为没有钱无法给罗伯塔堕胎才把克莱德逼上了绝境。 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克莱德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深渊,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又 何尝不是。克莱德的姐姐爱丝塔为了一直渴望的漂亮衣服、鞋帽和丝带跟一个演员 私奔;克莱德第一个倾慕的女友霍旦丝用自己的美貌骗取男人的财物;罗伯塔“推 想他( 克莱德) 是在上等社会里活动的正在折磨着他( 克莱德) 的野心和烦恼 的病毒,也就折磨着她了。 面对汹涌而来的物欲洪流,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招架 之力,德莱塞通过美国悲剧中各色人物对财富的贪婪无度和对物质享受的崇拜 迷醉来表现出挥霍消费文化的强势。 第二节挥霍性消费文化的负面效应 虽然德莱塞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但是第一次世界 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一定程度上惊醒了他的美梦,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坎坷经历,他 学会了用理性的思想、用犀利的目光来审视眼前这一切,开始反思美国社会中充斥 着的消费激情。 美国悲剧中,克莱德为了财富以他的伯父为攀登的阶梯,而罗伯塔则把克 莱德作为自己走向富有的媒介。可是他们谁得到了好的结果呢? 克莱德被处以极 刑,罗伯塔在追寻财富的路上丢了性命。同样追求物质享受的爱丝塔被抛弃后一直 过着悲惨不堪的生活,霍旦丝在车祸中差点毁掉了自己的美貌。他们都是美国盛极 一时的消费文化的牺牲品,作者给他们安排这样的命运实际上是在声讨这种价值 观。 从嘉莉妹妹开始,德莱塞就对美国的消费文化有了深刻的展示,但他对主 人公追求物质享受的态度却有明显不同:嘉莉妹妹对物质的渴望程度不亚于克莱 德,她为了享受物质带来的快乐不惜做了两个男人的情妇,为了漂亮的衣服接受男 人的钱财。嘉莉满足了自己的物质欲望,她并没有因为外界的因素受到任何惩罚, 德莱塞著,许汝祉译,美国的悲剧,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 9 8 6 年。第3 2 5 页 1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反而摇身一变称为大红大紫的“名人 。只是因为德莱塞探索人生价值的执着,他 才在结尾处让嘉莉坐着摇椅梦想着她也许永远都得不到的幸福;珍妮姑娘中, 莱斯脱为了继承父亲的遗产,维护自己的身份、地位,继续自己奢华的生活,他放 弃了与珍妮之间真挚的爱情。在物质上莱斯脱也是成功的,他过上了锦衣玉食、挥 金如土的物质生活。但小说意味深长的结尾却应该引起读者的深思,弥留之际,莱 斯脱终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他招珍妮来到自己身边,抛开名利置身于真正的幸福 之中。德莱塞的这种安排显然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物质追求的质疑;同样,巨人 和“天才 的主人公在追求物质和财富的道路上也可谓一帆风顺、梦想成真,或 权镇四野、或富甲一方。但在精神上,他们也和嘉莉、珍妮无异。这些人物虽然没 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们在物质财富上收获甚丰。 而于1 9 2 5 年完成的美国悲剧却一改主人公物质追求上的顺利境遇,克莱德 因为对物质财富的疯狂崇拜和追求将自己推向了死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糕点生产许可管理办法
- 紧急物资储备管理办法
- 红酒庄园店长管理办法
- 纳税评估复审管理办法
- 纺织生产现场管理办法
- 线路故障考核管理办法
- 网店售后库存管理办法
- 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意义
- 网络咨询绩效管理办法
- 网络支付管理办法要求
- 重症患者体位管理与安全措施
- 2025年高考英语真题完全解读(全国一卷)(真题解读)
-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7月起点质量检测化学试卷(含答案)
- (新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火化证管理办法河北
- 手术室时间管理课件
- 2025版线上直播场推广服务合同模板
- 小学生法律知识课件
- 高一上学期数学学法指导课件2024.9.14
- 2025至2030ABF(Ajinomoto积膜)基质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评估规划报告
- 智能建造技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