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中国当代译学范式及其在俄汉翻译中的体现.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 p 范式”就其一般的理解是指一个学术共同体所共有的精神信念和研究传 统,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理论模式和规则体系。自库恩在 i c h c ,h m e q bb h x yt o h b k ot a k h a 3 n 田a e m m ek n a e c h e c 麒e且o c t h ) k c h h h b h c t o p h h h h h f b h c t h i i c c k o r 0 h c c h e 皿o b a h h h ,t oc c t bc 0 3 且a h h y oc h c t e m yj h h f b h c t h 4 e c k o f oh c c j i e 皿o b a h h , t o p 矩c t 蹦吼p y e t m o r e f i c h o b ao c m h c 胚b m t p 唧i h h o h 即o h h h i b h c t h q c c i o f k ) t e o p h i o 丑盟h a hp a 6 0 t a h a 4 h h a e t c hc 0 6 c y ) k e h h ri i o c j i e 耳o b 甜蜘b h o r d 巾o p m b p o n a h l 4 nn 印e b 0 丑o o n i q e 硒萱杈a p a 丑h 删b l bl c i r r a e ,3 a t c m0 6 e y n , n n ae 爸 i i p o h c x o x e r e h h c ,p a a b n t h e 巾o p m yb b i p a 崔e h h g bn p a l c r h r en c p e n o a acp y c c k 0 r o 9 3 b i k , rh ak w r a 巅c k h 嚣,h o k a 3 a ao 琶删i b h e 洳珏e eh a n p e 哪e h n ep a a e w t a ab6 1 口驰日e m t 细bu 3 螗c h ( 谭载喜) 3 a m 6 t h hb k p a r 鼬h c t o p n n n c p e n o 丑a h a3 a a 皿e : b i h c q h o m 阴乎r e 3 a c a y r ac o b p c m e m - l o r on e p e b o 硐c c x o r oh c c h c 压o b a h h h h e 3 a r o h o q a c t c 丑bc 0 3 , a a i t h hk a x o f i o j i h 6 0 h o b o 黄t e o p h n ,a b t o m ,w r o 3 1 o h c c h c l o b a l t h cy h a c n e 且o b a n o h p a 3 a h h 0t p a 球哪h l o , q t o h 0 3 b o h 辩t t c o p h h n e p e b o n af i r a r o b b t i 七g c h c t c m h o 蟊h6 0 n c ec o b e p e b 珏。螽bh a c 删璋eb p c m a n e p e b 0 且q o n 瑰 bk i n a ch e c o m h c h h o y h a c e 皿o b 觚a t a l k h a 3 b i b a e m h e l o i a c c h q e c i , i e 皿。伽堇搬e 瑚bt p 卿i h h o h h o 茼t e o p h hn c p e b o 且ah a e f lc t p a h b ,h h a3 t 0 盘o c h o b e c ( o p m h p o b a j i a c b h e p c b o 且o h o r h q c k s s“印a 且h r m a 挣 c k h t a f i c k h m hc h c i l h 中h k a m h t h c c e p t a u z abo c h o b h o m c , o c t o h th 3h g n iq a c 螽:b b 毫巧唧e ,n e p s a s ,m o p a 量 h 邓咖r a b b i ,b m b o 皿k h h m n p m i o m e 脚6 h 6 n n o r p a o p 职,h c r o q h h k h m 趼e p h a j l o b - bb b e 且c h h hh 3 h a r a i o t c g n p h t l n h a h u c 4 mr u 6 0 p at e m p i ,n p e 删c r h c 伽c 皿o b 蹦鼬,印缸蛳e 0 6 0 6 i h e h e h c t o p h h肿a i e a o b a 唧,h p a k t h h e c k a r h r e o p f l l i q e c k 挪l3 h a 删o c t b h c c h e 皿o b a h h 叠 b n e p b o f i1 1 i a b e x c h l :l q b o b t o p o 螽f j i a b e ,h a h h h a c bc 皿b y xa c l i c k t o b ,n o 且p 0 6 h op a c c k a 3 l d b a e t c h c t o p 硼由o p m l q ) 0 啪蹦“a p 卿l t m b i ”n e p e b o 皿o n o r h h bh a l n e i ;ic t p a h e b h c p b o m n a p a r p a c e“t p h 3 t l r l a p a 3 b h t h a ( m a p a 丑h r m m k h t 曲c 肪酋t p a 且h h h o h h o f i n 印e b 0 且。皿o n 眦”,n o c p e 且c - r b o m且h a x p o h h q c c k o r o m c t o 皿ab b 矾e j o t c 印a 且h 删mk h t 强c l c 0 话t p a 且h h h o h h o f ie p e b o 且0 o n i h h a i g i a c c h q c c i o i o , h o b 明c 1 呻q e c k y l ohc o s p c m c h y m ,们噩e m 坩o0 6 c y e 姐a l o t c sc 0 0 1 b e t 饥玛憾l i 硒e b o n p o c h 3 t h x “n a p a 皿r m ”,6 a a r o 皿a p aq e m y 0 6 b 且c 期o t c go c 0 6 c h h o c t h k h t 酯c x 0 棘t d a 丑h h h o h h o f it c o p h hh c p c b o 且o n o f h hhc er j i s b h o ch a n p a b u c h h c p a 3 b h t h h b ob r o p o mn a p a r p a 巾e ( ( c t o 删o b c h h chc o c 皿h h e h h ck h t a 螽c k o 嚣t e o p m 4 n e p 朗。且o o n m c3 a n a ! m o f i ,h o c p c c t b o mc h h x p o h h o f om c t o 且ac p a b h h b a c t c j t c x o 皿c t b o k h t a 荫c k o f ih3 a n a 丑h o f i t c o p h f ih c p c b o 皿o h o f h h h p a 3 h h r am e ) k 皿y c 0 6 0 r ,bp e 3 y j t a r e h e r o o p c 丑e 且钾c h 印e b 0 皿o o r 舰k a i cy h 髓印c 彻埘姐 a a y l c n , 酌鲫o p 姐淝3 h a c tr p 跚h i 取m e ) k 研h 觚h 脒h h k y n b 硼p a m u | e hc p a b h c h 期 h x p a 3 h h 删3 a k 】o q a f f r c h b t o m ,1 n d 6 b ih o k a 3 a t b ,k a i ( p a 3 h m cc h c t e m m k y n b t y p n o f lr e h h o c t hi ( 】盯a h3 a n a 皿ah 垂h 肿c o 巾c k h e p o h c ) 【0 砌e h 瑚h o b 删h i h h ak a 强抽【y i oc b o i ot c o p h i on c p e b o 皿o n o r h h ,哪6 h o k a 3 棚r bb h 且理h e3 a u a _ 2 m o f i t e o p h hn e p e b 0 皿o o n i hh a 踟阻兹c k y i o ,hi r r 0 6 m bk o h c h h o mc q 芒t eh o k a 3 a t i , ,l c a k 巾o p m h p y e l 吣且c o b p e m c h h a ,i h c p e b o 皿o a o r h hbl c j 4 t a e b 印钾b e l ir a b e “c o b p e m e 衄强n a p a n m a 印e 嫩o o n i hbk w r a e l i n e p e s o 且 c p y c c k o r o 曩3 i ,c ah ak h t a 蠡c k h f i d a h a n n 3 n p y c t c s“e p e b o 且p h 删r b h 唧q e c 舶嚣n a p a 蹦e 辂h aw 眦砷xh h h f b h c t h q e c k h xh h a c t s x ( c h o b o , 由p a p a , c b e p x c p a 3 0 s o ee 】i j i h c t b o ,且h c x y p c ) ,h ao c h o b a i = i i _ i hm h o r h x 牟u 汀h 他c f x n p h m c p o b 皿。础园m i a e t c 且b 印a ) k c h h ec o b p e m e h h o 蠡n a p 姐脚m e p e b q 删l o n i hb k h t a e ,b 瑚t o p o f i bo c h o b h o m r o c n o 皿c m y c t 朋h r b h 哪q e c k a 缸 n a p a n m r m a 郇嘲q e c 瑚o c h o m ) ;0 6 c y x x a m o t c s ( ( 1 0 0 玷t y p h h c 巾粕叫bc o b p e m c h h o h 璐p a 皿h 蹦e 鹏p e b o 皿o n o r h 协,y k r 3 m b a l o t c $ 1m h k p e t h 啪巧唧呻h mc a w r o p hb n p o u e c c eh 印e s o 皿a hb p e 3 y h b t a t e 3 z d r oi i o g b h b i i l a g c g k y h r y p o j i o l l i q e c x a 窟 t c o p n a e p e b 讲i o o n i h ,at a k 崔e 皿b an y t p c m c h h 且b o h p o c o bx y n b t y p h h i x 巾a z r o p o s b“b b m o , a e , h ao c h o b eb h i i i e h 3 h o 】k e h h o f ob b i b o h t c h c o b p e m e h h a 且 i m p a , a h n a ah e p c b o 且o h o r h hbk h t a c - - h h t e f p a y i i ,h a sh h h f b h f f r h h e c k o k y y l b t y p h a q h a p 明h r m ah 萌t e h 丑0 h h h hp a 3 8 1 4 i a s i h m q e b b l ef , 堋i o b a : 3 a n a 皿h a 且t e o p h gn e p e b o 皿a ; g h t a f i c l c a u t e o p h 口 n e p e n o a a :e p e b 0 皿o j i o n i q e c k a 舅n a p a 且h r m a :n e p e b o 皿cp y c c g o r oh 3 1 b l l h a k h t a 彘c k h 螽 中国当代串学苋式及苒在饿汉翻译中的体现 引言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言语活动及言语行为,早在我国2 0 0 0 多年前 的周代就开始了。不同民族及国别之间要实现思想文化上的交流,就必须借助 于翻译手段才能得以实现。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必须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先进文化中不断汲取新的思想文化成分。尤其 是在世界趋于一体化的信息时代,翻译事业正发挥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 要的作用,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翻译理论的建设就显得更为迫切。 纵观人类译论研究发展史:西方肇始于公元前l 世纪的古罗马修辞学家和 翻译家西塞罗,我国译论史则源于三国时期的佛经翻译家支谦,西方译论肇始 阶段西赛罗、贺拉斯、哲罗姆等人即提出“直译”与“意译”之分,我国译论 肇始阶段支谦、道安、鸠摩罗什等人亦有“改胡音为汉意”与“案本而 传”、“不加文饰”的主张,后来西方又出现了法国多雷的翻译“五方法”和英 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我国则有了严复的“信、达、雅”。我国译论体系 的古典翻译理论主要可视为语文学、诠释学的翻译理论,无论支谦,道安,鸠 摩罗什还是玄奘,其译论的出发点无不在于释经注典:而从严复到鲁迅再到傅 雷、钱钟书的现代翻译理论,可谓之为“文艺学翻译理论”,因为不论是严复 的“信、达、雅”还是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抑或傅雷的“神似”优于“形 似”,以及钱钟书“投胎转世”似的“化境”,均立足于译品的文学性。与中国 相比,西方译论研究有着更为明显的特点。以西赛罗,贺拉斯,哲罗姆,斐洛, 德莱顿,歌德,泰特勒等人为代表的翻译理论因循语文学和文艺学译论路线, 其翻译标准一方面强调思想传递的正确性,反对逐字对译的死译,另一方面又 主张维持原文内容、风格与表达形式;以奥古斯丁、洪堡特、巴托、卡特福德 等人为代表的翻译理论因循诠释学和语言学的译论路线;以霍尔姆斯,巴斯奈 特,贝尔曼等人为代表的翻译理论是跨文化交际译学理论。 在西方译学体制化过程中,出现了三个译学范式。l 、古典译学范式。该范 式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字译与义译之间的区别,二是提出了“翻译复制摹写 说”,三是以圣经翻译为先导从事翻译实践,为当代译学提供了理论根基。2 、 近现代译学语言学范式。其理论模式基于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传统,其早期研究 主要强调语义成分和语法结构的细微分析,至上世纪中叶分析层面开始渗入语 篇结构及其功能分析,但仍末跳出“目标本体现”的层面。3 、当代文化整含 中日当代译季范式及其在戢汉翻译中的体现 范式。7 0 到9 0 年代国际学术界译论勃兴,许多语言学家,自然科学家和哲学 家开始涉足此领域,译学自此开始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在此期间出现各种 理论模式和规则体系,翻译学被纳入科学研究体系,“译学之为科学”已成为 广大译学研究者的学术共识。同时,其传统研究方式也因相邻学科的渗透、整 合而处于转型期,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提出了“文学渗透法则”,这个基 于译学宏观意义上的新法则的提出标志着译学新型范式的转向。 与西方相比,中国译学研究一直长于“术”的讨论,而短于“学”与“思” 的求索。反思中国现行的译学研究当“出入经史流连百家”。建立中国当代 译学研究范式需将本土经验和国际译学体系加以融合考察,做到本土经验与国 际学术范式的有机整合,以在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流派”之际,达到 知识、学术与思想三者的统一。 二十世纪8 0 年代以来,受现代语言学的影响,我国译论研究的主流开始向 语言学倾向,并逐渐转向发展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翻译学。 近年来,我国开始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译论研究和探讨,各种相关理论应 运而生,标志着我国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从语言学角 度研究翻译理论解决不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因而在近年的翻译研究中,越来 越多的翻译研究学者将注意力转向译学的文化理论,而且还产生了与之相关的 文化翻译学。 译学的文化理论从广泛意义上说,是从文化层面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 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在此范式下的翻译研究不拘泥于或几乎不讨论某 些字、旬如何进行翻译技巧处理等一些具体的语言转换问题,它更趋向于文化 方面的研究。它关注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失 落,变形,扩伸,增生等问题。基于文化层面的译学研究对翻译操作过程中的 “叛逆性”进行了详尽的探讨,认为正是这种“创造性叛逆”延长了原作的生 命,使原作得以流传于世。 本文主要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在实践中 进一步阐明和验证理论的合理性其次,还运用国外理论与国内理论相结合的 方法,通过对中西译学范式相似性及相异性的介绍与分析,探索中国译学范式 的理论生长基点,从而论述中国当代的译学范式。此外,还运用矛盾分析法, 文中主要涉及两对矛盾,“中国西方”,“语言文化”,通过论述来证明 矛盾双方既相互吸弓l 又相互捧斥,既相互碰撞又相互融合,两对矛盾循环运动, 共同构筑了中国当代的译学范式并将推动其持续向前发展。 中圜当代译学范式及其在俄汉翻译中的体现 本论文对俄语翻译教学实践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能引导学生在翻译技能 培养过程中注意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和对原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以期在翻译 实践中做到以语音、语法、语义等为基点,同时注意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进行 正确的处理,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在翻译中常出现的“超常异化”问题,使 学生能用流畅的语言进行语际间的互译。同时,本文对翻译理论研究有一定的 导向作用,文中第一部分有关中西译论发展特点及其异同的论述对中西译论的 比较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笔者才疏学浅,对当代译学范式的界定只是笔者的一次尝试与探索,其中 定有疏漏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中羽当代译学范式及其在饿汉译中的体现 第1 章西方译学范式 1 1 西方传统译学理论 综观2 0 世纪以前的西方翻译史,历经5 个阶段,各具特点。首先是公元 前1 3 世纪的肇始阶段,罗马帝国在政治上优于希腊,而在文化上却处于劣势, 因而出现大规模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其中,以圣经翻译七十子希 腊文本为代表,开创了翻译的局面,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罗马 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其次是罗马帝国后期至中 世纪初期,此阶段的翻译为宗教性质,出现形形色色的圣经译本,而翻译 理论亦逐步兴起,以西塞罗( c i c e r o ) 为代表,提出了“直译”与“意译”两 种基本译法,成为后世的文学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们争相谈论的翻译方法。 到了中世纪,翻译史发展主要呈三个特点显著的阶段:是由波伊提乌 ( b o e t h i u s ) 等人的拉丁语翻译占主导地位的初期阶段:二是中世纪中期,托莱 多取代巴格达成为欧洲的“翻译院”,西方各国译者汇集于此,形成一股翻译 阿拉伯作品的热潮;三是中世纪末期民族语翻译逐渐走向高潮。在整个中世纪,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是没有系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各国的翻译实践和 理论研究直到第四阶段即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真正的飞跃。文艺复兴时期,翻 译思想非常活跃,西方各国的译者们把自己在翻译方面的成就比作文学、知识 上的“战利品”,把古代和近代强国有关政治、哲学、社会体系以及文学、艺 术等经典著作译成本族语,以供本国借鉴。此外,翻译理论研究也有了较深入 的发展。在文学翻译上,但丁( d a n t e ) 率先提出了“文学不可译”论,在宗教 翻译方面,荷兰的埃拉斯穆斯提出了“实译”说,后来马丁路德( l u t h e r m a r t i n ) 提出了用大众化语言进行翻译的原则。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翻译最为显著的特点 就是各民族语的翻译得到了平行、独立的发展,西方各国翻译均转入以各国的 民族语为主。1 7 世纪下半叶至2 0 世纪上半叶是西方传统翻译史的第五个阶段, 西方翻译的规模和影响较之文艺复兴时期虽有所不及,但仍有大量优秀译著不 断闯世。其最大的特点是译作范围除了古典著作外,还包括大量近代和当代的 优秀著作。同时,在翻译理论研究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上述各个历史阶段均涌现过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研究学者,他们 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将不同时期 不同译家的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2 0 世纪以前整个西方的译学理论研究 中阁当代译学范式反其在俄汉翻译中的体现 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直译”与“意译”问题。“直译”与“意译”一直是西方翻 译理论史上的争议焦点。首次把翻译区分为“宣译”和“意译”的是西方最早 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他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关于“解说员”和“演说 家”的论述构成了西方译论之源,首次确立了翻译中的两种基本方法,被后人 视为“意译”理论的基础。此后,贺拉斯( q u i n t u sh o r a t i u sf l a c c u s ) 在诗 艺中谈到创作中语言的使用和翻译问题,认为翻译必须坚持活译,摈弃直译, 提出“忠实原作的译者不会逐字死译”,这句话常被后来的意译者引用为批评 直译者的名言。继贺拉斯之后昆体良( m a c u sf a b i u sq u i n t i l i a n u s ) 也主张“译 作要与原作竞争,翻译就是创作”,这种观点的提出无疑否定了“只能直译” 的译经派学说。直译派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斐洛( p h i l oj u d a e u s ) 和奥古斯汀 ( s t a u g u s t i n e ) 。斐洛首次提出了“受上帝的感召”的翻译,使圣经翻译 中采用直译、死译的作法盛行一时,奥古斯丁提出宁要“内容精确”不要“风 格优雅”的直译观点,遭到哲罗姆( s t j e r o m e ) 的反对,哲罗姆主张文学稿译 用意译,圣经翻译用直译,将二者看成一种互补关系,并在实践中加以运 用,这较之西塞罗的将直译完全排除在外则更为系统和完善。 中世纪早期,英国的阿尔弗烈德国王( k i n ga l f r e d ) 在翻译中采取为我所 需的原则,时而逐字翻译,时而意译。因而在中世纪的英语翻译中,译者普遍 遵循的原则是:可能时采用逐字对译,不可能时采用按意活译。这种居于“直 译”与“意译”之间( 我们且称之为“折衷派”) 的观点也体现了中世纪人们 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更为全面和客观。然而,折衷派的出现并未平息“直译”与 “意译”之争。在德国,占主导地位的是逐字对译,尼古拉斯封维尔便为 直译辩护,声称逐字对译能推广拉丁语。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德国主张直译派 的主要人物是伊拉斯谟( d e s i d e r i u se r a s m u s ) 。他在强调直译的同时加入了对 风格的重视,使直译不至成为死译。这一时期,折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 的阿米欧( j a c q u e sa m y o t ) 和英国的查普曼( g e o r g ec h a p m a n ) 。阿米欧强调内 容和形式、直译和意译的统一,而查酱曼在翻译原则上既反对过于严格“陷 入逐字对译的泥坑”,也不赞成过于自由“使用繁文缛语以表达原意”。 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伴随民族语言的崛起,意译法取代逐字对译法占据 了主导地位。在“直译”与“意译”之争中,“意译”无疑占了上风。各国译 家纷纷讨论有关意译的原则。如:德国马丁路德提出了翻译“七原则”( 可 。谭戢善,l 西方翻译简支 商务出版社,1 9 9 1 5 第2 5 黄 5 中固毒代译肇范式及善在俄汉翻译中的体现 以改变原文的词序;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可以增补必要的连词;可以略去 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词语:可以用词组翻译单个的词;可以把比喻用法译 成非比喻用法或反之;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 。,法国西 蒙德埃斯主张:“无论为传达原作的意思,还是为表达自身的美,都必须 摒弃逐字的翻译”。多雷( e t i e n n e ,d o l e t ) 提出:“译者必须避免字字对译,因 为字字对译有损原意的传达和语言的美感”。他在翻译五原则中指出:“译者不 该屈从到逐字翻译的地步只有不受原文词序的束缚,译者才能以句子为落 脚点,使作者的意图得到表现,同时也能奇妙地保持原语( s o u r c el a n g u a g e ) 与译语( t a r g e tl a n g u a g e ) 的特点”。在英国,主张意译的有乔叟( g e o f f r e y c h a u c e r ) 、加文道格拉斯( g a v i nd o u g l a s ) 和尼古拉斯尤德尔( n i c h o l a :s u d a l l ) 等人。乔叟主张必要时甚至可增加细节:尤德尔认为翻译不应遵循僵死 的原则,提出“有时为了译出原作的真正意思,译者必须自我判断,删去许多 句子”;查普曼认为译诗不可死译,提出了可以“新造形象”的译诗方法;诗 人亚伯拉罕考利( a b r a h a mc o w l e y ) 认为逐字死译是“一个狂人在翻译另外一 个狂人”。到了十七世纪,英国翻译家大都主张应千方百计再现原作精神,这 一点有时被当作任意活译的借口。尽管如此,这一主张仍不失为对翻译理论的 一种贡献。1 7 世纪早期德南姆( j o h nd e n h a m ) 和考利均主张翻译中的自由, 德南姆提出“以诗译诗”,考利将古代昆体良的观点加以继承和发扬,提出了 “拟作”。此外,德莱顿( j o h nd r y d e n ) 将翻译分为“逐字译”,“意译”和“拟 作”三类,认为“逐字译”和“拟作”是翻译中的两种极端走向,主张重意义、 轻语言形式的意译。德莱顿对翻译的三分法突破了传统的二分法,可以说是西 方翻译史上的一大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1 8 世纪的蒲伯( a l e x a n d e rp o p e ) 的观点也属此列。此后柯柏( w i l l i a mc o w p e r ) 对此加以发扬,他并不简单的 重复德莱顿和蒲伯的中间道路,而是以忠实原文为最高准则,强调紧扣原文, 反对将英诗的双韵体用于译作中。在蒲伯的时代,意译派明显取胜,直译一再 受到抨击。到了1 9 世纪,英国翻译界的直译、意译之争主要围绕荷马史诗而 展开,并以意译派代表纽曼( f r a n c i sw n e w m a n ) 和直译派代表阿诺德之间的 争论为焦点。在同一时期的俄国,普希金( a c h y m 姐h ) ,茹科夫斯基 ( b a 遐胂珊潮棘) ,莱蒙托夫( m i o j i e p m o l f r o b ) 和别林斯基( b r - b e j i 髓c k 曲) 等 均主张意译与此相反,费特( a a 中e r ) 直言不讳的提出了逐字对译的观点, 认为“译者的任务便是尽可能地逐字翻译”。但从整体上看,1 9 世纪中叶在俄 。谭戴毒,西方译简史k 商务出版社1 9 9 1 5 ,第8 3 页 6 中圈当代译学范式及其在饿汉翻译中的体现 翻译中占统治地位的是a 托尔斯泰( a k t o n c t o 茹) 等所遵循的折衷主义原则。 二、译文准确性( 忠实性) 。关于译文准确性的讨论和关注,几乎从翻 译活动开始便从未间断,最早可追溯到七十子希腊文本。我们知道,这部 西方古代第一部重要译作的主要特点是多人合作,从而开创了翻译史上集体合 作的先河。集体翻译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使译文的准确性有所保障,在此后的翻 译中集体创作虽少见,但关于翻译准确性的探讨却从未平息。文艺复兴时期, 翻译家们一般都采用不准确的译法,1 7 世纪翻译的主流是“不准确翻译”,直 到1 7 世纪末,主张自由译法的人仍占多数,而真正主张准确译法的人却屈指 可数。最早提倡准确翻译的理论家是十七世纪中期法国的梅西里阿克( b a c h e t d em e z i r i a c ) ,他明确提出了准确翻译“三原则”,即:不得给原著塞进私货; 不得对原著进行删减;不得作有损原意的改动。并指出“偏离原作意思的翻译 不是翻译,而是背叛”。此外,田德( g a s p a rd et e n d e ) 也提出了“翻译家是 画家,只模仿但不创新”的观点,并在其“翻译九原则”中对如何忠实原作的 词语及如何忠实原作者的精神与特性等做了详细分析与讲解。于埃( d a n i e l l t u e t ) 提出“翻译的唯一目标是做到准确”。戈多在论述翻译的忠实时谈到: “译者的主要目的应是以准确无误的忠实来还原作意思,若耽于原作的表现形 式,有时就会出现明显的判断错误,因为每一民族对风格之美的欣赏趣味是很 不相同的,在某处令人赞叹的文字,在别处却有可能激不起任何感觉”o 。戈 多的论述可以说是“不忠的美人”型翻译的一篇宣言,其主张在当时引起了较 大反响,同时也招致不同程度的批评。准确派与不准确派之争进行到1 7 世纪 末与更大范围的“古今之争”全然融为一体。崇古派代表人物达西埃夫人 ( e d a c i e r ) 主张采用准确译法,并以自己的译作向世人展示荷马作品的魅 力;厚今派的拉莫特( h o u d a rl am o t t e ) 则提倡取消准确翻译。值得一提的是, 以佩罗德阿布朗古尔首开风气的“不忠的美人”型翻译在1 7 一1 8 世纪的法 国始终占居上风,当时法国翻译界的两个派系:“詹森派”和“耶稣会”均采 用“不准确的翻译”。然而,所谓“不忠的美人”这一翻译现象在当时涉及到 多种因素。我们研究翻译的理论问题,不能不考察多方观点,不能不关注那个 时代各方的翻译主张和看法。 - 三、民族语问题。利用民族语进行翻译的要求是在中世纪随着民族语言 。谭裁喜1 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出版社。1 9 9 1 5 ,第1 8 4 页 o 同上第1 14 - 1 1 5 页 。同第1 1 5 页 。许钧t 袁茬一等善著,l 当代法田i 译理论 ,湖生教育出版社,2 0 0 1 3 第3 1 8 页 7 中田当代译学范式及其在饿汉翻译中的体现 的相继形成而产生的。非罗曼斯语的国家早在公元4 世纪就出现了民族语翻译, 罗曼斯语国家的民族语翻译是在1 1 世纪才陆续开始,并在中世纪末期出现较 大的规模。1 3 世纪,随着中等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民族主义的高涨,在法国、西 班牙、意大利、俄国、德国、英国等均出现了用民族语翻译的译作,并由此展 开了有关民族语翻译的讨论。英国的珀维( b o v e y ) 在圣经英译本序言中强 调使用民族语的重要性,说“最好的译文是以拉丁文句子而不是以单词为单位 译成的,这样,英语句子就会像拉丁语句子的意思一样明白易懂了”。1 6 世纪德国语言学家科希拉尤斯进一步强调了德语和拉丁语的区别,多处提出译 者在处理拉丁语的冠词、形容词等方面的问题时应当遵循德语的表达习惯,而 不应生搬硬套拉丁语法,这实际上是提醒译者不要采取逐字对译的方法。法国 多雷也在其翻译原则中强调使用民族语言和习惯用法的重要性,提出“译者必 须采用通俗的语言形式”。英国奇克( j o h nc h e k e ) 在任何情况下都只使用纯英 语单词或源于撤克逊语的单词,而不采纳任何外来词语,以致其译文风格有时 显得勉强、生硬。此后,格里马尔德( n i c h o l a sg r i m a l d ) 将奇克的观点发挥到 极至。廷代尔( w i l l i a mt y n d a l e ) 在翻译圣经时注重译文的通俗性,采用 地道的英语词汇和普通人叙事表意所惯用的生动而又具体的表达方式,开创了 独特的圣经英译风格。此后,在如何处理翻译中的宗教用语问题上,富尔 克( w i l l a i mf u l k e ) 与马丁( g e r g o r ym a r t i n ) 针锋相对,各持己见:马丁批评 某些译者采用民族语作者的惯常作法,用“词源含义”解释宗教用语,而富尔 克则认为“教会的权威性解释不能被当作绝对可靠的向导,主张“如果对原文 的理解遇到困难,译者应参考古代非宗教作者的语言习惯;如果对译文的措词 遇到困难,译者应参考当代非宗教作者和人民大众的语言习惯。如果宗教用法 与酱通用法发生矛盾,宗教用法应让位子普通用法”o 。1 5 4 9 年,法国七星诗 社提出了民族语言的统一问题,在其推动下,法语的研究和语言规范化工作受 到了重视,法语作为民族语言取得了其应有的地位。在七星诗社的宣言书中杜 贝莱提出语言起源于人类的智性,就表达潜力而言,任何语言都是平等的。在 他看来,虽然“法语目前不如希腊语和拉丁语那么丰富,但其价值和翻译能力 不可否认”。马丁路德在翻译艺术与圣者的祈祷一书中提到宾正的德语 便是按照普通人说话的方式来进行翻译而得出的语言,即:人民大众的语言。 对路德而言,用德语翻译意味着既不脱离背弃这种大众语言,又要将它提到一 。谭斌毒、西方翻译简史l ,商务出版社,1 9 9 1 5 ,第6 s 页 o 同上第1 0 3 页 8 中国当代译学范式及其在饿汊翻译中的体现 定的高度,即在翻译语言上的双重尝试,在翻译过程中对地方语言进行提炼, 使其成为规范语言”。1 8 世纪德国的赫尔德( j o h a n ng o t t f r i e dy o nh e r d e r ) 在文字信札中对外来语和母语的关系进行探讨,指出“翻译好比面镜子, 从中可以反映出本民族语言的不足之处”,从而揭示了作为一名译者“真正目 的并不只是使读者读懂并接受异域的作品,而要在尊重本族语的基础上,忠实 于出发语( 原语) ,进一步扩充德意志的语言宝库”。赫尔德意识到了翻译在一 个民族的文化拓展过程中起到的中坚作用,他的理论对后人产生了极大影响。 德国1 8 至1 9 世纪的翻译家,除少数仿效法国崇古派消极的一面外,大都认为 译者应当首先对母语负责,必须通过自己的哲学、作诗和语言方面的功底,像 赫尔德说的那样,使自己成为本国“文学新时代的启明星”。英国翻译史上最 重要的著作钦定圣经译本也以其译文语言通俗纯朴为最大特点,发挥了英 国民族语言的优势,独具一格,对英国散文、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 影响。在俄罗斯,罗蒙诺索夫( m b j i o m o t l o c o b ) 面对照搬外国语言的突出现象, 决心清理俄语词汇,在俄罗斯民族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接近口语,平易明白的 文学语言,将外国语言中的科学术语巧妙地译成俄文,使其俄罗斯化。实际上, 随着各民族国家的独立和日益强大,对发展民族语的要求势必日益强烈,对民 族语问题的探讨也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如在2 0 世纪的苏格兰,休麦克迪 尔米德积极倡导用苏格兰民族语言进行创作和翻译,让苏格兰文学走向世界。 苏格兰文艺复兴时的主将道格拉斯扬在使用外来语的问题上反对“从任何一 种语言引进得太多”,他始终试图调和当时翻译的根本矛盾,即“开放与维护 苏格兰民族传统的矛盾”和“维护苏格兰历史真实与引进方言、塑造新的语言 的矛盾”。威廉尼尔则认为苏格兰英语是净化苏格兰人民心灵的武器。 四、关于“可译”与“不可译”的探讨。“可译”与“不可译”问题主要 围绕文学作品的翻译展开,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飨宴。在飨 宴中,但丁在对圣经诗篇的拉丁译文进行研究时发现原文许多诗的特 征在译文中走失了,从而得出“文学作品不可译论”。他说“要让大家懂得, 任何富于音乐、和谐感的作品都不可能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破坏其全部优美和 谐感一”。从此,西方译界在争论此类问题时,无不引用但丁的话来批评在 文学作品中忽略形式和韵律的译者。丽中世纪末期的勒欧纳多布鲁尼阿雷 蒂诺( l b r u n ia r e t i n o ) 却提出了与但丁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翻译亚里士多德 作品时在序言里明确提出“文学作品可译论”的见解,认为“任何语言都不 。许钧,袁往一等* 暑1 当代法田翻译理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 3 ,第2 5 4 页 9 中圊考代译学范式及其在俄汉翻译中的体现 乏被用以进行有效翻译的能力,那种认为语言差异在翻译中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的观点,实际上是译者用来掩盖自己能力低而放出的烟幕。此外,优秀的译者 精通原语和译语,只要正视两种语言的差异,就不愁没有对付的办法”o 。时 隔四百多年后,在德国歌德的翻译理论著作中也可看到与阿雷蒂诺相同的观 点。歌德( j o h a n nw o l f g a n gv o r lg o e t h e ) 认为“语言形态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 交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在其意思和音韵的传译中有着彼此相通的共性,这就 构成了文学作品包括诗作的可译性”o 。洪堡特( w i l h e l mv o nh u m b o l d t ) 在可 译性问题上提出看似矛盾的观点:一是语言差距大而互不可译,原作与译作不 存在融合着系:二是一切语言都有一种可从多面发展的表达潜力,它能使特定 的言语群体用语言表达出所有的生活经验。这种表面上矛盾的观点实质上正体 现了一种辩证的二元论语言观,此观点对二十世纪的翻译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再一次成为翻译理论家们所热衷讨论的课题之 一。此外,荷兰德林( f r i e d r i c hh o l d e r l i n ) 关于“纯语言”的提法指出“翻 译就是寻找构成基本语言的核心成分即意思”,这也是“可译论”的观点。 五、关于风格问题的探讨。古典时期,关于翻译风格的讨论可谓各抒己 见,西方翻译理论最早讨论风格问题的是古代的奥古斯汀,他提出翻译中必须 注意三种风格:朴素、典雅、庄严,并认为这三种风格的选用主要取决于读者 的要求。中世纪波伊提乌提出“风格与内容互为敌对,只能求其一”。中世纪 末意大利翻译家阿雷蒂诺提出译者应当尽可能模仿原作风格;英国宗教翻译家 奥斯伯恩博克南姆( o s b e r nb o k e n a m ) 主张“行文简洁,避免使用华丽的辞藻”, 声称自己“不欣赏典雅的风格”。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伊拉斯谟提出不 同的风格应采用不同的译法:“以诗译诗,以字译字,以朴素语言译朴素语言, 以高雅风格译高雅风格”,我们可将之看为“风格对应原则”。法国多雷在其“翻 译五原则”中要求译文必须通过各种修辞手段在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译文 本身也必须讲究自然,流畅、谐调,给读者“美的享受”。近代英国的荷兰德 要求不同体裁、不同的风格必须在译作中得到体现,不能用相同的技巧和手法 来翻译不同风格的作品。同时要注重译文风格,尽量使译文地道自然,通俗易 懂,不带外国腔或矫揉造作。坎贝尔( g e o r g ec a m p b e l l ) 也主张“在符合译作 语言特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移植原作者的精神与风格”。泰特勒( a l e x a n d e r f r a s e rt y t l e r ) 提出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和原作属于统一性质。阿诺德提出“译 。谭最喜1 西方翻译简走商务出版社,1 9 9 1 5 ,第”页 o 同上,第1 3 i 页 。廖七一等蝙著,l 当代荚田翻译理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 3 ,| 9 页 i o 中田当代译学范式及其在俄汉翻译中的体现 者决不能用自己的世界观去代替原作者的世界观,为了揭示原作的风格,译者 必须抓住作者的创作个性”。比较上述各译家之观点,不难看出:1 9 世纪英 国衡量译作风格的新标准就轰箩再现原作风格”。而早在1 8 世纪莫特克斯( p e t e r m o t t e u x ) 提出的“只有自己的风格才是最好的风格,原作风格低下,应当予以 提高”,则是为了迎合当时一般读者口味的“格拉布街流派”的观点,这种观 点在当时的翻译界中并未形成主流。法国自多雷之后,近代的勒图尔纳在翻译 莎士比亚的作品时注意到了其独特而优美,别具一格的风格,提出“译者应忠 于原作,完整地保留原作的精神实质”。阿米欧在名人传法译本序言中指 出:“一个称职的翻译家的任务不仅仅在于忠实地还原原作者的话,还在于传 达原作者的风格与情调”,阿米欧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为法国1 7 世纪出现的“不 忠的美人”型的翻译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此外,俄国的普希金也主张译者必 须尽量保留原著独具的特色,认为“不能把他们作品中各自的风格特色、地方 特色和历史特色一笔勾销,而应准确地传达出来”。 六、关于“选材”。西方传统时期对选材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近代, 近代英国翻译家狄龙在谈译诗的原则时提及“译者应与作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友 谊”,主张译者在选材时应首先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和擅长的题材,“象择友一 样地选择原作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言语、风格和灵魂上与原作者保 持一致,提供像原作一样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企业合同风险防范与管理的法律策略研究
- 2025有效授权的区域代理合同范本
- 2025物流配送驾驶员合同协议书
- 2025年医学客服考试题目及答案
- 鹰潭自建房图纸施工方案
- 2025年河南公考真题试卷及答案
- 银川彩钢净化板施工方案
- 大连市招募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岗位计划人员考试真题2024
- 2025种苗购销合同
- 水电使用维护方案范本
-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二9月份联合考试英语试题(解析版)
- 《人工智能基础第2版》全套教学课件
- 《无机化学》课件-氢键
- 实验心理学课件
- 校长校园安全教育课件
- 化工企业物料编码规则培训课件
- 粉条检测报告
-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投标方案
- 车灯LED封装DFMEA范例
- 《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22版)
- 2023年贵州茅台机场第二次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