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皮兰德娄笔下人的生存处境.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皮兰德娄笔下人的生存处境.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皮兰德娄笔下人的生存处境.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皮兰德娄笔下人的生存处境.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皮兰德娄笔下人的生存处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路易吉皮兰德娄是意大利著名的剧作家和小说家,一生著述颇丰,写有四 十四个剧本、三百多篇短篇小说、七部长篇小说和两部文艺论著。1 9 3 4 年由于“无 畏而智巧地振兴了戏剧和舞台艺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与他巨大的文学成就 相比,国内对皮兰德娄作品的翻译显得相对滞后,研究上又大多只重视皮兰德娄 的戏剧创作。我们认为皮兰德娄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剧作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 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并不逊色。本文选择了皮兰德娄的一些优秀剧本和小说, 试图在细读基础上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具体剖析来深入探究皮兰德娄笔下人的生存 处境问题。 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整体把握作品的基础上,指出在皮兰德 娄笔下人物的眼里,不仅现实是不可认识的,而且自我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第 二部分结合作品,从某种强大的力量使人无法摆脱和个人命运瞬闻之内就被偶然 事件所改变两方面来阐述个人命运的无法自主。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人与人关系不 和谐的表现和原因。纵观皮兰德娄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作品中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是逐步恶化,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逐步丧失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 人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不和谐、人与人之间互不理解的两个原因。其一,每个人 都用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人。其二,人的“自 我”不是一个而是许多个,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幻不定的,而每个人看别人时却 只能看到其中一个片面的他,错把这当作其整个人第四部分主要写人物对出路 的探索。不管人们以何种方式戴面具的方式、追求艺术的方式,接近大自然 的方式和自杀的方式来逃避或反抗,最终都没有出路。 由此我们得出了结论。皮兰德娄的作品展示了他那个时代人的普遍的生存处 境。他笔下的那些平凡的普通人面对困境奋力挣扎,企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摆脱困 境。但他们的努力终归是徒劳的。他们困惑茫然,在精神上无所适从,在生活中 找不到出路,只能无奈地生存于世。 关键词:不确定;无法自主;不和谐;逃避:反抗;无所适从 a b s t r a c t l u i g ip i r a n d e l i oi saf a m o l l sd r a m a t i s ta n dn o v e l i s ti ni t a l y h eh a sf o r t yf o t i l t p l a y s ,m o l et h a nt h r e eh u n d r e ds h o r ts t o r i e s ,s e v l :nn o v e l sa n dt w ot r e a t i s e s0 1 1l i t e r a r y a n da r t i s t i ew o r k s b e c a u s eh ed e v e l o p e dv i g o r o u s l yd r a m aa r ta n dp e r f o r ma r t f e a r l e s s l ya n dc l e v e r l y , h ew o n t h en o b e l p r i z ef o rl i t e r a t u r ei n1 9 3 4 p e o d l ea t t a c h e d l l l l o r ei m p o r t a n c et oh i sd r a m ai n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 b u tit h i n kt h a th i sf i c t i o ni sa s o u t s t a n d i n ga sh i sd r a m a s 0 is e l e c ta n da n a l y s eh i sm a s t e r p i e c e s t h ep a p e rc o n s i s to ff o l l l p a r t s p a r t1l a b o rap o i n tt h a tt h er e a l i t yc a l ln o tb e k n o w na n dt h ee g oo fe v e r y o n ei sl t l l l c , :r t a i n p a r t2e l a b o r a t eo i lt h ef a c tt h a te v e r y o n e c a nn o tc o n t r o lh i sf a t e f i r s t e v e r y b o d yc a l ln o tf r e eh i m s e l ff r o m 剐) m cs t r o n gf o r o c s e c o n d ,o n ep c r s o l l sf a t ec a l lb ec h a n g e db ya l la c c i d e n t a lt i l i l i gi naf l a s h p a r t3 m a i n l yd i s e u $ $ t h ed i s h a r m o n yb e t w e e np e o p l e i np i r a n d e l l o ,sw o r k s w ek n o w c l e a r l yt h a t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p e o p l ei sg o i n gf o r mb a dt ow o i n ep l a y “s i x c h a r a c t c r si ns e a r c ho fa l la u t h o r c l e a r l yi v e a lt h el r c a s o no ft h ed i s h a r m o n y f i r s t , e v c r y 0 1 1 eh a sh i sv a l u e sa n dv i e w ss o m e t h i n ga tad i f f e l r c n t 孤g l e s e c o n d ,e a c hp c r s o n i sc h a n g e a b l e w h e n 、耽l o o ka to t h e r s 。w eo n l yu n d e r s t a n dt l a e i r0 1 1 1 :髂p e c t i no t h e r w o r d s o u rv i e wi so n e s i d e d t h em a i nt o n i e l i to fp a r t4i st h a tt h ec l a a r a e t e r st r yt o f i n dah o l et oc r c o u t t h e yt r yi nv a i nt of i n daw a yo u tb yw e a r i n gt h em a s k , h a n k e r i n ga r t , m a k i n g 勰a p p r o a c h t ot h en a t u r ea n dc o m m i t t i n gs u i c i d e t h e ys e e1 1 0 w a y o u tw h e t h e rt h e yr e v o l to rn o t f i n a l l y , ld r a wac o n c l u s i o n p e o p l e ss u r v i v a ls i t u a t i o ni st h es u r v i v a l p r e d i c a m e n t p e o p l ef e e lp u z z l e da n dp e r p l e x e di ns p i r i t t h e ya i nah o p e l e s s s i t u a t i o n i l l e vd o n tk n o ww h a tc o l l l r s et ot a k e t h e yh a v en o w h e r et og o k e yw o r d s :u n c e r t a i n ;u n e o n t r o l ;d i s h a r m o n y ;e v a s i o n ;r c v o l t ;p e r p l e x e d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 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弘直函日期:鱼虹:互:2 i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 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 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一澎 学位论文作;签名:瓠直丽指导教师签名:踅晕兰墼盈 日 期:2 衄:互:2 1 日期;红虹:妄。型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路易吉皮兰德娄( 1 8 6 7 1 9 3 6 ) 是意大利著名的剧作家和小说家,一生著述 颇丰,写有四十四个剧本、三百多篇短篇小说、七部长篇小说和两部文艺论著。1 9 3 4 年由于“无畏而智巧地振兴了戏剧和舞台艺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皮兰德娄在戏剧创作上的成就非常突出,正如霍尔斯陶穆在给瑞典皇家学院的 报告书中所说:“从许多方面看来,皮兰德娄确是一位出色的作家,而最特殊的一 点乃是:他吸引了广大的读者,且也促使他们关爱一种充满哲学气息的戏剧。这点 吾人可从吾国观众身上获得印证再没有什么比这更足以证明皮兰德娄的力量。因 为观众所最憎恨的乃是抽象思考之类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会引起他们的不安,令 他们怀疑自己,甚至动摇他们存在之稳固基础。或许其他地方的观众比较敏慧、比 较聪颖,不过,拒绝接受深奥的思想确实是这个时代的共同趋势。皮兰德娄竟 然有办法吸引住这些冥顽不化,然而却博闻强记的人们这真是他文学才华的一 项有力的佐证。川”为此,学术界一般只重视研究皮兰德娄的戏剧,而忽视了对他的 小说的探讨。其实,皮兰德娄在小说上的成就并不逊色。小说创作贯串了他的一生, 而且四十四个剧本当中的二十八个剧本都是由他的小说改编而成的所以,皮兰德 娄不只是一位出色的剧作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只是小说作品的光辉在剧 作的辉煌映衬之下,显得不那么耀目而已”拉1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皮兰德娄在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讲的一句话更能概括他一生的全部创作。这就是“我愿意 相信,你们远不是奖赏一位作家的精湛的技巧一这从来是不足为奇的,而是为了 奖励我作品中真诚的人性。”啪 什么是皮兰德娄所说的“人性”呢? 在已故的帕斯卡尔最后一章中,他以 反驳的口气说道:“在那些评论家看来,在我那些并不幸运的人物身上,思考( 也 就是说,人特有的本领) 并不是什么好事,而是人的缺陷。看来,他们认为,所谓 人性,更多的是感情方面的某些东西,而不是思考。”所以,在皮兰德娄看来,人 性更多地指的是思考。皮兰德娄作品中的人物在思考,皮兰德娄更在思考。他们在 思考什么呢? 我们认为他们思考的主要是人的生存处境问题。那么人的生存处境究 竟怎样? 下面,我们就从分析作品入手对这个问题展开探讨。 第一章现实的不可认识和自我的不确定 在皮兰德娄的笔下,人们搞不清楚自己周围究竟发生了什么,搞不清楚事情的 真相,搞不清楚谁是谁非。在人们的眼里,现实是不可认识的。 弗洛拉太太和她的女婿彭查先生描写的是弗洛拉太太和彭查先生两个人的 一场争论。弗洛拉太太说彭查先生是疯子,彭查先生说弗洛拉太太是疯子。两个人 各执一理,争论不休。每个人的推理都异常严密,无懈可击。根据他们各自的说法, 我们无从判断两个人之中究竟谁是疯子。实际上,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彭查先生现在 的妻子到底是不是弗洛拉太太的女儿。彭查先生的说法是这样的:弗洛拉太太的女 儿是自己的前妻,但她已经死了;自己现在的妻子是续弦的。而弗洛拉太太却认为 自己的女儿并没死,彭查先生现在的妻子正是自己的女儿。应当相信两个人之中的 哪一个呢? 谁才是真正的疯子呢? 按理说,彭查先生的妻子可以揭晓谜底。可是这 唯一的知情者足不出户,一直关在自己的房里,任何人都看不见她。这样一来,由 于缺乏证据,而且弗洛拉太太和彭查先生的关系又是如此亲密( 尽管他们互相说对 方是疯子) ,“究竟谁是真正的疯子”我们仍然搞不清楚。 1 9 1 8 年的依你之见( 如果你认为你对) ( c o s i e s e v i p 缸e 】) 就是根据弗洛 拉太太和她的女婿彭查先生这篇小说改编而成的。这出戏与小说的最大区别在结 尾。结尾处,彭查先生的妻子出现了,但是,“当她出现时,她像知识女神一样, 以面纱遮掩着,以神秘的口吻说话”,1 5 j “你们要干什么? 真情吗? 真情是这样。我 是佛罗拉夫人回的女儿,我也是彭沙先生。的第二个妻子。是的,对于我自己,我谁 都不是。你们以为我是谁就是谁! ” 6 1 “对于每一个有兴趣的人来说,她代表着 她本来的身份,使他们保持他们脑中对她的形象。实际上,她象征着没有入能抓住 的整体事实。这出戏巧妙地讽刺着人们的好奇心和假聪明。”f 7 l 也就是说,现实世界 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说,现实中只有“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并不存在,所以试 图寻找“绝对真理”只会使自己苦恼不堪。 现实中不仅事情的真相不确定,而且“自我”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 每个人似乎只有一个自我自以为是的那个实体,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 单。每个人都在社会中生活,而社会又是由众多的关系构成的,所以每个人都处于 不同的关系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不同的社会关系 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身份。这样一来,人就有了无数个“自 我”。寻找自我中的朵娜塔为什么要寻找自我呢? 用萨洛的话来说就是“当您用 自己的整个身心创造了一部您的戏剧的时候。您却不能瞧见您自己了! ”鹕l 换句话 此处的。佛罗拉夫人”邵文中的弗洛拉太太 此处的。彭沙先生”即文中的彭查先生 2 说,是因为朵娜塔把自己的演员身份和女人身份割裂开了她认为在舞台上,她只 是体验剧中人的生活,她从来不是她自己,甚至认为连自己的身体也不是自己的, 而是属于舞台上演戏的演员。因此,舞台上自己的成功只是作为演员的自己的成功。 女人身份的丧失是自己胜利的代价。我们很容易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既然她是一 个女演员,那在舞台上她不是在以女人的身份演出吗? 这样的话,她怎么会丧失掉 女人的身份呢? 其实,朵娜塔的想法跟当时观众的普遍看法和她自己的心态有关。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对于女演员来说,“艺术只不过是伤风败俗的借口”。【9 】而且朵 娜塔自己的兄弟曾一度对她造谣中伤。在这种情况下,她想仅仅凭着自己的能力和 本事来获得成功,向众人证明自己的价值。于是,她以一种“忘我精神”投入了自 己的艺术生涯。她“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生活,否定自己的个性,以便整个地奉 献自己,把自己奉献给她扮演的人物”。 z o l 于是,在舞台上,她只想到了自己的演 员身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演员身份和女人身份是统一在自己身上的。所以, 她才会说出“我从来不能容忍把女人和演员混为一谈”i l l l 这样的话。她才会前后自 相矛盾她说出“在舞台上,我从来不是我自己”,【1 2 1 。我无法寻找到自我1 1 3 1 “能 够自由不羁地创造生活的地方。反而只有在那儿,在剧院! 你瞧,因为我在那儿从 来都能够立即找到自我,充满自信的自我”【l 正因为如此,当她重新寻回自我时, 她才会说出“在那个瞬息,我获取的不只是我作为一个演员在艺术上的完整性,而 且还有我作为一个女人在生活中的完整性”,【1 5 】“我曾经几乎不再是女人,因为我 是演员。而今,我终于在生活中和艺术上都是这样真实”。【坫l 自我的不确定还体现在“我是谁”的不确定上,也就是说我不知道我是谁。已 故的帕斯卡尔中的主人公到底是马蒂亚帕斯卡尔还是阿德里亚诺梅伊斯? 马 蒂亚帕斯卡尔默认了。自己”死亡的消息并利用了这一消息,对于故乡米拉尼奥 的乡亲和亲人来说,他已经死了;阿德里亚诺梅伊斯制造了自杀身亡的假象,在 罗马帕莱亚里一家人的眼里,他也已经死了这两个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承认了自己 的死亡,所以,小说的主人公既不是马蒂亚帕斯卡尔也不是阿德里亚诺梅伊斯。 然而,我们知道小说主人公分别以马蒂亚帕斯卡尔和阿德里亚诺梅伊斯的身份 生活过一段时间,而且,事实上,马蒂亚帕斯卡尔没死,他并没跳河,马蒂亚帕 斯卡尔墓里埋的那个人并不是马蒂亚帕斯卡尔,而是另外一个身份不明的人;阿 德里亚诺梅伊斯也没死,也没跳河,他只是伪造了一个自杀身亡的现场。这两个 人都没死,这样一来,小说主人公既是马蒂亚帕斯卡尔也是阿德里亚诺梅伊斯。 那么,他到底是谁昵? 小说开篇是这样写的:“我生来知识贫乏,所知甚少,我所 掌握的全部知识中的一点,不,不是其中之,而是唯一的一点是,我叫马蒂亚帕 斯卡尔”。l 切而小说结尾,主人公却亲口说:“我是已故的马蒂亚帕斯卡尔”。1 1 8 】前 后对照这两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便清楚了在小说主人公眼中,“我”就是 。我”,“我”谁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实体。姓名只是一个符号,一个 代表“人”的符号。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本末倒置,更注重姓名这个符号。而 忽视人的实体。人本来是姓名的主人,现在反过来姓名却成了人的主人,人倒变成 了它的奴隶。正是人们的这种异化造成了个体自我的不确定。 亨利第四中,没有名字的主角身上同样体现了自我的不确定。剧中主角有 一次真疯和两次装疯的经历。他以真的自我的身份活了真疯以前的二十多年和杀人 前的- d , 段时间:而在真疯的十二年、装疯的八年以及杀人后装疯的余生期间,他 都以亨利第四的身份活着。在他真疯期间,别人都知道他是假亨利第四,而他却自 以为自己是真的亨利第四。在他装疯期间,他同别人一样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真的 亨利第四,但是他却不得不以亨利第四的身份自居。第一次装疯比第二次装疯还好 一点,因为别人不知道他是在装疯。在第二次装疯里明知道别人已清楚他是在装疯, 而他为了逃避惩罚,却不得不继续装疯卖傻,在别人的嘲笑和蔑视中,以亨利第四 的身份度过自己的余生。这种既是“亨利第四”又不是“亨利第四”的身份的不确 定直接导致了他大半辈子生活的痛苦 皮兰德娄对现实的不可认识的描写、对现代人自我身份的模棱两可的表现说明 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皮兰德娄看来,没有任何东西是绝对的、固定的,一切都 在变化,一切都处于不停歇的运动之中,一切都是相对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 们才容易理解葛兰西所说的“皮兰德娄的重要价值,在我看来,是属于思想方面的, 就是说,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属于文化方面的,而不是属于艺术方面的:他力图把当 代哲学的辩证法引进到大众的文化中来,同亚里斯多德一基督教的现实的客 观性的观念相抗衡。”“”同时,现实的不可认识和“自我”的不确定也导致了现 代人生存的焦虑、精神的痛苦。 4 第二章个人命运的无法自主 一、某种强大的力量使人无法摆脱 在由生到死的漫长旅途中,时间是一点点流逝的,日子是一天天过去的。在这 单行道的旅行中,我们肯定会结识不同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每个人都会对 过去的生活留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其中的某个人或某件事可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 象,使人念念不忘。这种萦绕不去的记忆强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一种“暴力”。 好人儿中,皮兰德娄幽默地给我们展示了这种“暴力”的强大。整篇小说 采用反讽的手法,具体描写了“好人儿”诸多之“好”。好人儿婚后通过对妻子的 调教和训练,使妻子接受了他的人生观,一切都按照他的方式来行事。“如果不用 他的方式,她就无法思考、无法感觉、无法说话、无法行动”。i 捌他教导妻子,“眼 泪不能消灭灾祸。活着应当享受,死去万事皆空”1 2 t l 所以在他死后,莉娜决定再 婚,嫁给帕尔多利诺。结婚时的蜜月旅行是沿着好人儿的足迹进行的。莉娜按照好 人儿的方式找旅馆,换房问,引导帕尔多利诺到处参观。莉娜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受 到前夫好人儿的控制。好人儿之“好好人儿对莉娜的控制是帕尔多利诺在婚后 逐渐发现的。新婚不久,他便意识到“那种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并不是妻子自己的, 而是那个男人训练出来的成果。”l 捌他开始恨好人儿,因为不光妻子在按好人儿的 方式思考和行动,而且他也不得不按照好人儿的方式来称呼妻子、来爱妻子,一切 都不能采取自己的方式。客厅里挂的那张好人儿的照片使帕尔多利诺不论在家里何 处都能感觉到好人儿的存在他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折磨了。他要反抗。没想到,当 他开始做出各种古怪反常的行为时,莉娜认为好人儿以前也做过。最后,他实在没 办法了,就想通过背叛妻子来向好人儿进行报复。可是,当他看到情妇身上也带着 一张好人儿的照片时,他惊呆了,即使反抗也摆脱不了死人对活人的控制。与野蛮 的暴力相比,这种控制力度之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暴力”使人丧失了独立思 考、独立行动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使人丧失了自我。 当一个人无法忘记、无法摆脱过去不幸的经历时,这种对过去的记忆也是一种 。暴力”忘却的面具中,当过去的不幸被抛在脑后期间,六十二岁的唐奇 奇诺齐林乔凭着敏捷的领悟能力和出色的演讲口才,在一个斗争及其困难的被喻 为攻不破的堡垒的小镇上创造了奇迹。在十五天之内,他成功地将候选人拉莱瓦在 该镇的处境从不利变为优势在此期问,他精力旺盛、热情洋溢、信心百倍,他巨 大的潜力和才干得以充分发挥,他仿佛再生了。可是,在他的庆功宴上,却发生了 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他感觉到有一个人的眼睛一直在盯着自己。“顷刻间他 心里涌动起一种莫名其妙的感情,使缛他心烦意乱,茫然不知所措。他的情绪急尉 冲动,只觉得头晕目眩,眼前发黑。他镇定下来,可是他心里明白已经不可能再坚 5 持下去了,因为五内俱焚,不仅仅是因为那双眼睛的追踪,其实他并不惧怕它们, 更是因为因为他自己也不清楚的东西”。1 2 3 l 他忽然心生逃跑的念头。当那个人 向他问道:“对不起,您不是唐奇奇诺齐林乔吗? “风车上的那个人吗? 叫矧 这时,他突然认清了自己,他就是“风车上的那个人”,那个因打猎事故而致残的 人。而这正是他个人历史中的污点,是他过去所有不幸中之大不幸。在自己人生最 得意、事业最辉煌的时刻,这一句话使他重新想起了自己悲惨的过去,集苦难和贫 穷于一身的过去的自己。于是,他开始情绪低落,魂不守舍,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虽然在没有人认识他的小镇上,他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过去,但是不光彩的经历依然 存在于他的潜意识当中,在某一时刻就有可能被激活而爆发出来。个人过去经历中 的污点像网一样把人紧紧地包围着。在这种强力的束缚下,不管你怎么努力都冲不 出这重重包围。 在某种状态下,这种强力甚至会令人窒息。在这等于21 中,以前犯罪坐牢 的经历一直控制着迪戈,这种阴影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挥之不去,为此他感到非常 自卑。在这种自卑心理的作用下,他觉得别人都记得他不幸的过去,都以一种异样 的眼光在看他,甚至连她的母亲也如此。可怜的母亲对他的关心在他眼里却被这样 歪曲了。这种误解又加强了他的自卑,使他越陷越深。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 如何能使自己得到解脱。当他亲眼目睹一个男人跳河自杀时,出于本能的害怕,他 缩成一团,全身颤抖,没想到自杀竟是如此简单,这种惊讶使他忘记了向人呼救。 事后,他认为那个男人是被自己与黑夜无言的共谋杀害的,自己对那个男人的死负 有一定的责任。他谴责自己当时的冷漠和退缩。他觉得自己又一次犯了罪。他更加 瞧不起自己了。他明白“他不能像大灰猫,它一旦完成了它的大屠杀,就不再去想 它。”p j 这些想法折磨着他。他彻底绝望了,觉得自己再也没有重新开始新生活的 机会了。那个男人的自杀给他做了一个“榜样”,他如法效之。 与身体暴力相比,这种精神“暴力”更可怕。它存在于人的意识当中,使人陷 于过去的阴影之中无法自拔,无法正常生活。它隐藏在人的潜意识当中,伴随人的 一生,随时都可能爆发出来。这种“暴力”不仅会使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 自我,而且一旦爆发出来就会摧毁人昂扬的斗志,进而破坏已经开始的新生活,再 次把人拉回过去。这种强大的过去力量在精神上不断困扰着人,折磨着人。在它面 前,人显得是那么弱小,始终被过去所牵绊,自己的命运也无法自主。这三篇小说 中的人物内心都渴望冲破生存的障碍,但最终无一能够逃脱这种“暴力”的主宰。 二、个人命运瞬间之内就被偶然事件所改变 人生中充满了太多的偶然。某些偶然因素的力量足以让人大悲大喜、大起大落。 瞬间之内,它可以让人获得成功,也可以让人丧失性命。 蝙蝠中,戏剧家法乌斯蒂诺佩雷斯创作了一部没有任何创新之处的戏剧, 但他急切地期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首演那天,“由于戏本身存在明 6 显的缺点”,l 拍l 在演第一幕时,所获的掌声就稀稀落落的,不怎么热烈第二幕开 演了,女演员加斯蒂娜上场时,一只蝙蝠突然闯入了舞台,并朝她飞了过去女演 员极度的恐惧,一声极其凄厉的尖叫之后晕倒了由于观众不知内情,他们信以为 真。“以为剧情就是这样,以为看到了惟妙惟肖的表演。”研l 舞台上乱成一团糟,而 观众却在疯狂地鼓掌,为这幕晕倒的戏的成功演出拍手鼓掌长达四分钟之久。蝙蝠 的偶然闯入使平庸的剧作家获得了他期望已久的巨大成功。但这种成功是虚假的成 功。因为法乌斯蒂诺佩雷斯清楚地意识到。这天晚上观众鼓掌的唯一原因,是由 于不期而至地闯入了一个偶然的、不相干的因素,这个因素不仅没有像应该的那样, 破坏艺术的虚构,反而奇迹般地插入艺术虚构之中,并且依靠观念的幻想,使这艺 术虚构具有了强烈的奇妙真实性。”网l 掌声是属于蝙蝠的。他只好撤消自己的这出 戏,不再提起它,因为偶然因素是不可控的 瘦小的燕尾服中,老太太在女儿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突然去世了。这使 得本来就不同意这门亲事的男方家属有了反对新郎新娘结婚的更好的借口。相爱的 两个人不能结合了。若平日里遇到这种情况,法理教授一定只会悲叹哀伤、无所作 为。然而,恰好那天为出席婚礼穿上的那件瘦小紧绸的燕尾服惹得身体肥胖的他烦 躁不安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为了反抗残酷的命运之神,他一改往日的本性,变 得慷慨激昂、义愤填膺,和平常判若两人。他像一位雄赳赳的勇士,以自己的威严 和凛然正气镇住了众人。他坚决主张举行婚礼,让新郎履行自己的责任。在他的主 持下,来宾的鲜花献给了死者,新郎新娘如愿以偿。事后,他心里琢磨:。今天这 场与命运的交战获得全胜,应当完全归功于瘦小燕尾服的这只袖子。”嘲“由于这 件紧绷在身上的燕尾服,他一改上帝赋予的本性,找到了起来造反并获得成功的勇 气和力量。”p o j 这篇小说是用幽默的笔调写成的。燕尾服刚穿在身上,一只农袖便 开了线。小说幽默地描写了教授激动地扔袖子和悄悄地找袖子两个场景。这两个场 景前后对照,我们便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这件燕尾服的功劳确实不小,它不仅使教授 高大的内在人格得以展现,而且使两位新人喜结良缘、终成眷属。 人表面上看起来力量很强大,但实际上,人的力量还不如一只小小的苍蝇。因 为在适当的条件下,苍蝇偶然的一下町咬就足以致人于死地。苍蝇中,朱尔兰 努扎鲁偶然到一座牲口棚里去睡觉,没想到却被一只苍蝇传染了炭疽病,生命垂 危。内利在剃头时,被剃头匠不小心用剃刀刮破了肉皮,在下巴上留下了一个小小 的伤口,没想到苍蝇通过这个小伤口把炭疽病传染给了自己,瞬间丧命两条年轻 的生命就这样被苍蝇无情地夺走了 人一生下来,就注定要死亡,这是人生的必然。然而,这条通向死亡之谷的人 生旅程却充满了无数无法预测的偶然事件。很可能,旅途中碰到的某一偶然事件就 会使你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折。不仅如此,人的死期和死因也是人无法预料的这一 刻你还活着,下一刻也许命已归西。在此意义上,人的死亡也是偶然的。这太多无 法预料的偶然使一个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棵能思考的芦苇。的确如此,人不要把自己想得 7 多么伟大,多么能干,不要认为自己的力量多么强大,除了思维之外,人与一棵芦 苇没有什么不同,人跟芦苇样卑微和脆弱。莉娜、帕尔多利诺、唐奇奇诺齐 林乔、迪戈、法乌斯蒂诺佩雷斯、法理教授、朱尔兰努扎鲁和内利就是如此。 由于受到“暴力”和偶然事件的控制,他们的命运无法自主。 8 第三章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 一、不和谐的表现 在皮兰德娄的早期创作中,这部分作品的批判力度不是很大。但是,他去世前 一年写的挑战则与众不同,其中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达到了极端,给人一种触 目惊心的感觉。纵观皮兰德娄一生的创作,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与人关系的逐步恶 化,温情的渐趋淡薄,以致最后悲剧的产生。 ( 一) 付出爱心,收获不幸 西西里柠檬和苍蝇的小说人物之间一方总是为另一方尽心竭力地付出, 然而这种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被另一方无情地抛弃了。 西西里柠檬中,米古乔发现了苔莱西娜的演唱才能之后,主动请老师给她 授课,连续两年,他为她花掉了自己的全部收入。当一位作曲家建议把苔莱西娜送 到那波里音乐学院去接受完整的艺术教育时,米古乔“没有想第二遍,就同双亲闹 翻,把当神父的叔叔留给他继承的一座田庄变卖了,送苔莱西娜去那波里完成学 业。”【3 1 l 米古乔不仅仅在物质上尽其所能支持她,而且在她去那波里上学的五年期 间,他一直对她忠诚如一。每当家乡的人说苔莱西娜的坏话时,他一点也不相信。 但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苔莱西娜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苔莱西娜了。五年后,当两个人 第一次见面时,他看到苔莱西娜“袒露着前胸、肩膀、手臂浑身珠光宝气,绫 罗绸缎,闪闪发光,他看不出站在面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真人。她对他说了什 么? 那声音,那眼睛,那笑容,丝毫都认不出是她,而像是梦中的幻影”。【3 2 i 周围 的环境不仅使苔莱西娜在外表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两且在精神上也彻底改变了她。 她早已忘了自己的承诺,从她忙于事业,顾不上给米古乔写信时就开始了米古乔 在她的心目中已经不再是恋人了,而只是一个普通的熟人,普通的乡亲而已。她的 所作所为早已配不上米古乔了伤心绝望的米古乔走后,她有什么反应? 小说是这 样描写的: 。他走了? ”她问道,感到很意外 马尔塔大婶不看她,只是肯定地点了点头苔莱西娜目光茫然地 呆想了一会儿。然后叹息道:。可怜的入” 说完又立刻微笑了i 跏 这种反应很能说明问题,苔菜西娜已经交了。然而最可悲的是,她自己并未意 识到自己的变化和自己的忘恩负义。 9 米古乔为苔莱西娜做了一切他能做到的。苔莱西娜的成功也曾是他的梦想。可 是现在梦想实现了,他却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不仅恋人之间存在这种不和谐之音,亲人之间也如此。 在第二部分对苍蝇的阐述中,我们说过是苍蝇夺走了扎鲁和内利的性命。 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扎鲁杀死了内利。为何这 么说昵? 内利为救表兄扎鲁,不辞劳苦去请医生,推迟了和未婚妻的约会,还尽力 安慰扎鲁的未婚妻。请来医生后,当扎鲁请求把他送回镇上时,内利对他既安慰又 鼓励,亲切地说:“就是用胳臂抱,我也要把你送回去! 你不要泄气! ”1 3 4 坷扎鲁又 是如何对待内利的呢? 他潜意识里对表弟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生命有一种强烈的 嫉妒,所以当他怀疑落到内利伤口上的苍蝇有可能就是害他得病的那只苍蝇时,起 初他一声不吭,只顾观赏眼前的情景,甚至“裂开可怕的嘴怪模怪样的微笑”。【3 s l 当苍蝇被内利在无意识中赶开后,他才很不情愿地开口。内利就这样在他关心爱护 并得到他帮助的表兄手中送了命。 虽然这两篇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悲剧,但毕竟其中有的人物还肯为他人 付出自己的爱心。这多少使我们感到人世问还存在着一丝温情。 ( 二) 自我第一,情如纸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满足个人的合理欲望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个人 生活在社会中,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个人在为自己作出选择的同时,也为他人作出 了选择。所以,个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考虑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要顾及到他人, 要以不损害他人为前提。否则,把个人利益置于第一位,一味以自我为中心只会造 成悲剧。 长衣中,十六岁的迪迪为何在火车上喝毒药自杀了昵? 我们认为主要有两 个原因。第一,出于对现实生活的厌恶。自从三个月前母亲死后,父亲和哥哥对迪 迪不理不睬,像对待艏生人一样。对她来说,充满亲情的时光已经逝去,再氇没有 人来关心她和引导她,只剩下独自一人。为此,她有一种空虚感和失落感,觉得自 己的人生毫无意义。这种生活虽然痛苦,但还可以忍受。没想到,现在父亲为了钱, 为了继续过上富裕安逸的生活,拿她年轻的生命进行可耻的冒险,想让她嫁给一位 有钱的遗产继承人四十五岁的安德里亚侯爵。父亲的这项计划事先并没同她商 量,没征得她的同意。她只是由哥哥口中才得知这个消息。这次的长途旅行就是为 了实施这项计划。第二,出于对未来生活的幻想。父亲的计划和小女友婚后不到一 年就死了的消息使她对婚后的生活充满了恐惧。她幻想出一幅可怕的生活场景。这 幻想在她心中变成了坚不可摧的现实。为逃避生活,她本能地喝下了毒药。 父亲对钱的渴望、对富裕生活的向往是可以理解的。谁不想拥有财富、拥有衣 食无忧的生滔? 但是,“君子爱钱,取之有道。”傲父亲的不能不关心女儿,不髓拿 女儿年轻的生命去冒险,拿女儿的幸福傲交易。这种自我中心、毫不考虑女儿感受 的做法换来的只是女儿幼小的尸体。“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钱 1 0 没了,女儿也没了。 亨利第四中没有名字的主角“亨利第四”为什么会从马背上捧下来? 是有 人施展阴谋诡计,从背后把他骑的马刺伤了是谁呢? 贝克雷笛。为什么? “亨利 第四”是他的情敌,出于对情敌的嫉妒和仇恨心理。当初两个人都在追求玛蒂苔。 为了自己的利益,贝克雷笛不惜以身试法他那一刺使“亨利第四”疯狂了整整十 二年虽然在这期间,他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是二十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应有 的惩罚被。亨利第四”一剑剌伤。 那种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为了满足个人欲望、不择手段的做法既害人又害己。 ( 三) 缄默无语,人情何在 人与人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是语言交流的丧失,也就是说双方不进行语言上 的交流和沟通。 挑战中,在发生跳窗事故之前的描写里,人物之间没有一句对话,一句语 言交流都没有,有的只是各自的行为表情和内心想法。雅各布斯沃博弄不明白在 看到病人遭受病痛折磨的时候,作为护理员的乔库尔茨怎么能无动于衷,冷漠地 微笑。但是他没有直截了当地向乔库尔茨发问,而是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起初, 。他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想跳出窗予,或者只是测验乔库尔茨的冷漠程度。”【靳l 但 是,当他越走越远,走到窗户前面的时候,乔库尔茨还是无动于衷,只是朝他笑 笑,给他打了个手势。在他看来,乔库尔茨打手势是在示意他跳下去。“这是对 他的竭力嘲弄,对他的挑战的最傲慢的反应。”1 3 7 1 于是他跳了下去。可是,乔库 尔茨说自己认为病人只是想要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所以没加劝阻。这是乔库尔茨 自己的辩词。真实情况是如此吗? 我们不知道。因为小说采用了模糊叙述的手法。 小说对乔库尔茨的描写是这样的: 八月的天气十分炎热他或许认为病人要到窗旁呼吸一下空气 众所周知,乔库尔茨这个人对违反医生那些一点也没有用的条条 框框的病人十分宽宏大量 也许大家仔细一看,就会发现,他笑的时候,闭着一只眼,印使饱 认为病人真的想从窗子上跳出去 要是可怜的病人受不了痛苦的折磨,他乔库尔茨有权制止吗? 病 人在他的看护之下,他只有权利这样做可是他一直认为病人离开自己 的床铺只是为了呼吸一下斯鲜空气,你可知道他感到十分放心这可成 为他不采取行动的理由,病人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如果想轻生就随 他去这就是他的工作呻1 “或许”、“也许”、“即使”、“如果”这些表示可能和假设的词语模糊了真实情 况。但是,从这些词语中,我们看到了可怕的冷漠你干什么都与我无关,所以 1 1 你愿意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这是这种冷漠才导致了人的沉默。语言是用来交流的, 而现在由于人们之间的沉默,它的这个交流功能处于“闲置”的状态。这是语言的 悲哀还是人的悲哀? 。 马丁业斯林在1 9 6 7 年6 月2 5 日的纽约时报上曾写道:“皮兰德娄比任何其 他剧作家更明白人对世界的态度的演进,从这方面说来。他的贡献和爱因斯坦的发 现相对论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他把整个的现实观改变为人际关系”。啪1 虽然马丁业 斯林的最后一句话说得有点太绝对,但是,我们从的确皮兰德娄的作品中看到了人 际关系逐步恶化的可怕的演变过程。接下来,我们就应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 什么会变得如此糟糕。 二、造成不和谐的原因 在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中,皮兰德娄运用“戏中套戏”的方法,平行地 震歼了两个主题。其一是通过“戏”,通过剧中人回导演的争论以及尉中入的表演 与演员的表演的对照,表达了皮兰德娄的戏剧观念,表达了他对艺术的看法。其二, 通过“戏中戏”断断续续追叙出来的六个剧中人的故事,探讨了造成剧中人悲 剧的原因。 剧中人的身世和遭遇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自述、彼此间的指责以及与导演的争执 来展现的。这是一个破碎的家庭:夫妻、母子、兄妹之问充满了敌视。母亲恨父亲 当年将自己驱逐出家,儿子恨母亲弃家抛子外出,继女鄙视曾经企图占有自己肉体 的父亲,儿子讨厌一群异父弟妹扰乱了自己平静的生活,妹妹恨正统哥哥的自以为 是,小男孩害怕兄长的阴冷,父亲谴责儿子的不通情理最后小女孩溺水身亡、 小男孩开枪自杀、继女离家出走,一家六人只剩下了三人。 很明显,剧中入的悲剧是由家人关系的不和谐造成的。那么造成人与人之间关 系不和谐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认为父亲的两段话很清楚地揭示了其中的原因。 第一,“事情就坏在这里! 坏在说话上! 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内心世界;每个人都 有一个自己特殊的内心世界! 先生,假如我说话时掺迸了我心里对事物的意义和价 值的看法,而听话的人照例又会用他心里所想的意义和价值来加以理解,我们怎么 还能够互相了解昵? 我们自以为了解了,其实根本就不了解! ”l 删也就是说每个人 都用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和理解他人,由此造成了人与 人之间的互不理解。正因为如此,母亲与父亲、父亲与继女之间才会产生矛盾。父 亲认为自己当时是出于自己心中的苦闷和为母亲痛苦的担忧,为母亲着想才让她与 自己的秘书结合:而母亲认为当初是父亲强迫她走的,是父亲狠心地把她撵出了家 门;继女却认为母亲这样说是为了求得儿子的原谅。 第二,“我们会清楚地看刭,当我们因为某种偶然行为而陷入不幸时,我们裁 会突然受到谴责,我是说,我们会看到大家对待这次不幸的看法并非一致,有人会 不公正地仅仅根据那次偶然行为来谴责我们。羞辱我们,仿佛我们的一生就是那次 偶然行为”1 4 1 1 人的“自我”不是一个,而是许多个,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幻不定 的。而每个人看别人时却只能看到其中一个片面的他,或者在某一时刻静止的他, 错把这当作其整个人,因此,人们互不理解、互相责难。这一点在父亲与继女的关 系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父亲出于生理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空虚在逛妓院时偶然碰到 了继女。父亲的这次行为给继女留下了很坏的印象以后,继女便一直用此印象来 看待父亲。于是,两个人的冲突一直不断。 其他家人之间的矛盾也都是以上两个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两个原因导致了 人与人之间的互不理解、无法沟通。人们试图调整关系的种种努力总是徒劳无功。 人们之间的互不信任,互不关心和互不理解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隔阂。这种人 际隔阂导致了每个人都沉浸在苦闷与孤独之中。个人一旦不堪忍受这种现状,悲剧 就会发生,长衣中迪迪的自杀、挑战中雅各布斯沃博的跳窗、六个寻找 作者的剧中人中小男孩的自杀和继女的离家出走莫不都是如此。 1 3 第四章寻找出路的艰难 皮兰德娄的作品中没有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只有深锁在惨云愁雾中的普通百 姓。无论是在戏剧中还是在小说中,我们所看到的只有这些人物卑微的日常生活和 困惑苦闷的精神状态。面对各自的痛苦,有的人选择了逃避,有的人选择了反抗。 但是,不管他们以何种方式逃避或反抗,最终都没有出路。 一、戴面具的方式 这里的“面具”不是指真正的面具,而是指伪装的假面。这种伪装可以通过各 种方式来进行,如亨利第四中的装疯、给赤身裸体者穿上衣服( v e s t i r eg l i i g n u d i ) 中的说谎、已故的帕斯卡尔中的变化外表和改名换姓。戴面具指的是一 个人抛弃了本真的自我,伪装成了另一个人,自欺欺人地以另一个人自居。亨利 第四中没有名字的主角装疯为亨利第四,给赤身裸体者穿上衣服中艾西丽娅 通过说谎幻想出了另一个自己,已故的帕斯卡尔中马蒂亚帕斯卡尔改名为阿 德里亚诺梅伊斯。我们可以把个人伪装出的另一个自我称为假面的自我。这样, 一个人就有了两个自我:本真的自我和假面的自我。 亨利第四中,“亨利第四”的两次装疯都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为何这样 说呢?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他两次主动装疯的原因。 过了十二年疯狂的生活之后,他清醒了过来。他也渴望摆脱这具假面,但是, 假面没有被他抛弃。为什么呢? “亨利第四”在几处地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距离我们这个遥远、绚丽和已被埋葬的时代才八百年,二十世 纪的人们却无不在纷扰角逐,挣扎于无休止的烦恼之中,为应付他们 的处境,为摆脱把他们束缚于无穷的忧愁和动荡的种种遭遇,而怅惘 失措相反,你们已经置身于历史之中! 跟我在一起! 诚然,我的处 境凄惨可悲,我的遭遇令人毛骨悚然;还有残酷无情的斗争,”q 人痛 心的事件;但这一切都已是历史了,一切都不会再交化,也不可能再 改变了! 你们懂吗? 一切都已永远地固定下来了你们可以悠闲自在 地观看,每一个结果怎样必然地、逻辑地服从它的原因,每一个事件 怎样精确地、连贯一致地发生于它的各个局部这是一种快乐,是巨 大的历史的快乐! ”1 4 2 l “啊,真正像他说的,我多么想脱下这件化装舞会的衣服! 结束 这场置梦吧! 让我们把窗户统统打开,尽情地呼吸生命的空气! 让我 们迈开步子,走出大门,奔向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