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日本古学派思想之探析.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日本古学派思想之探析.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日本古学派思想之探析.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日本古学派思想之探析.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日本古学派思想之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儒学在长达二百六十多年德川幕府统治的日本封建社会中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 识形态,其间朱子学派与阳明学派、古学派、折衷学派等等,交错重叠,繁复纷呈。德川幕 府中期,古学派思想的兴起,更是反映了在不断的社会发展中,在新的经济形态产生后,封 建统治阶级内部在学术思想方面的分化。 本文就是试图通过对古学派思想的发展过程的系统整理,从而找出古学派思想形成、发 展及衰落的历史原因和内部原因。 首先,古学派思想产生于德川幕府建立的一百多年后,封建统治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 在政治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巩固和发展。社会的稳定繁荣为古学派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社 会条件。 其次,日本近世儒学界中,朱子学、阳明学等学派的充分发展又为古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准备了充分的理论条件。但无论是朱子学,还是阳明学都只是对个人世界报有强烈的道德关 怀,其学问都具有“重内轻外”的倾向,因而古学派的思想家们对此产生了怀疑,认为他们 过度的重视内心的修养是受了佛、老思想的影响,沾染了佛、老的习气,于是古学派便举起 了复古的大旗,毅然的站到了批判、否定朱子学的立场上。 最后,古学派的各个思想家虽然都在尽力摆脱先辈的迂腐,但却始终未能跳出传统思想 的藩篱。古学派认为朱子学的理论并不是“圣人”的原始意图,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 是宋儒结合了佛、老思想后对“圣人”意图的发挥,所以主张回到古典中去,去寻找真正的 “圣人之学”。但由于其对朱予学的批判,并没有否定儒家的伦理规范对日本社会现实的作 用,因而这种批判也只局限在了一定的范围内而没有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又由于各个思 想家的学说内部充满了矛盾以及他们对古典的极度崇拜,影响了古学派思想理论的向前发 展,从而陷入了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这些因素最终都导致了古学派思想的衰落。 古学派虽然兴盛了短短的半个世纪,就在官方的“宽政异学之禁”的打击之下迅速衰落 下去了。然而古学派的思想理论,不但为日本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充足的先期准备,而 且促进了日本近现代思想的生成,对后世学术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儒学;古学派;古义学派;古文辞学派;衰落;原因 a b s t r a c t d u r i n g2 6 0y e a r so ft h et o k u g 鲫as h o g u n a t er u l e dj 印a n sf e u d a ls o c i e t y , ( b n f u c i a n i s mh a sb e e nd o m i n a t e db yt h em a i n s t r e 锄i d e 0 1 0 9 y m e a n w h i l e , t h e r ea r ez h u c i a n i s mc 勰p 、y a n g m i n gs c h o o l、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s c h 0 0 1 、 c 唧r o m i s es c h 0 0 1 ,a n ds oo n i nt h em i d d l eo ft o k u g a w aa g e ,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 r e c o n s t i u c t e ds c h 0 0 1a l s o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c o n t i n u i n g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e n t ,a n da f t e r t h en e we c o n o m i cs t r u c t u r eh a db e e np r o d u c e ,i n t e r n a lf e u d a lr u l i n gc l a s si nt h e a c a d e m i ca n di d e o l o g i c a lh a v eb e e nd i s u n i o n e d t h i sp a p e rt r yt ou 1 r o u g hs y s t 哪t i c a l l ys o r t i n go u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 o f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s c h o o l ,s oa st oi d e n t i f y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a s o n sa n di n t e r n a l f a c t o r so ft h ef o 瑚a t i o n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d e c l i n eo f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 s c h 0 0 1 f i r s t , a f t e r1 0 0y e a r so ft h e t 0 k u g 绷as h o g u n a t eh a v ee s t a b l i s h e d , t h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s c h 0 0 1w a sf o m e d i nt h ee c o n o m i ca n dp 0 1 i t i c a l ,t h ef e u d a lr u l eh a s b e e nf u l l yc o n s 0 1 i d a t e da n dd e v e l o p e d s o c i a ls t a b i l i t ya n dp r o s p e r i t yf o rt h e e m e r g e n c eo fo l ds c h 0 0 1p r o v i d e dag o o ds o c i a lc o n d i t i o n s s e c o n d l y , i nt h ej 印a nm o d e r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w o r d , t h ef u l ld e v e l o p n l e n to f z h u c i a n i s mc 唧、y a f l g m i n gs c h 0 0 1p r o v i d e df u l l yp r e p a r e do ft h et h e o r yc o n d i t i o n s f o rt h ef o 珊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d i i l e n to f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s c h 0 0 1 b u tw h e t h e r z h u c i a n i s mc 唧,o ry a n g l n i n gs c h 0 0 1o n l yc o n c e r n ss t r o n g l yt ot h ei n d i v i d u a lm o r a l w o r d t h e i rk n o w l e d g ea 1 1h a v et h et e n d e n c yo f i l p o r t a n tt h ew i t h i na n dn e g l e c t t h eo u t s i d e 。,t h es c h o l a ro f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s c h 0 0 1h a v es u s p e c t e dt h i sp o i n t , t h e yb e l i e v et h a tt h ee x c e s s i v e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 i rs e n s eo fa c c 锄p l i s e n ti ss u b j e c t t ot h eb u d d h aa n dt h et a o i s mt h i n k i n g ,c o n t 锄i n e dt h eb u d d h aa n dt h et a o i s mh a b i t s , s o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s c h 0 0 1h o l d e dt h eb a n n e ro fr e t u r n i n gt ot h ea n c i e n t s ,t 0 0 k t h es t a n dt ot h eas t a n d p o i n to ft h ec r i t i c i s m , d e n y i n gz h u x i st h e o r y f i n a l l y ,t h o u g ha 1 1s c h o l a r so f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s c h 0 0 1w e r et r y i n gt os h a k e o f ft h eb a n a l ,t h e ys t i l lf a l l e dt os k i po v e rt h eb o u n d s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b a r r i e r s u t h es c h 0 1 a r so f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s c h 0 0 1t h o u g h tz h u x i st h e o r yi sn o tt h e0 r i g i n a l i n t e n to f s a i n t s ,i sn o tat r u e ”s a i n t sl e a r n i n ,c o n f u c i a n i s mo ft h es u n gd y n a s t y c o m b i n e dt h et h e o r yo ft h et h eb u d d h aa n dt h et a o i s m , d e v e l o p e dt h eo l dt h i n k i n g o f s a i n t s , s ot h e ya d v o c a t e dg o i n gb a c kt ot h ec l a s s i c , t of i n dat r u l y 。s a i n t s s c i e n c e b u t ,b e c a u s eo ft h e i rd o c t r i n eo fc r i t i c i s m ,d i dn o tn e g a t et h e ( :o n f u c i a n e t h i c so ft h ej a p a n e s es o c i a lr e a l i t y ,s u c hc r i t i c i s mw a sr e s t r i c t e dt oac e r t a i n e x t e n ta 1 1 dh a sn o ta d a p t e dt o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i i i e n t a n db e c a u s et h et h e o r yo ft h e s c h o l a r sh a st h ei n t e 】m a lc o n t “l d i c t i o n sa n dt h e ye x t r e m e l yw o r s h i p e dt h ec l a s s i c , a f f e c t t e dt h e i rd e v e l o p n i e n to ft h et h e o r y f u r t h e n i l o r e ,t h e i rt h e o r yd r o p p e di n t o t h ed o g 畹t i s m ,a n df o 瑚a l i s m t h e s ef a c t o r se v e n t u a l l yl e dt ot h es c h o o l sd e c l i n e a l t h o u g h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s c h 0 0 l1 a s t e das h o r th a l f - c e n t u r y , a n dt h e n r a p i dd e c l i n e du n d e rt h ea t t a c ko ft h eo f f i c i a lb a no f“k u a nz h e n gy i x u e 一 h o w e v e r , t h et h e o r yo f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s c h 0 0 1 ss c h o l a r s ,n o to n l yh a v e 阳d ea d v a n c ep r e p a r a t i o n sf o rt h em a t e r i a l i s tp h i l o s o p h y ,b u ta l s op r o i t e d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0 ft h em o d e r na c a d 鲫i ct h i n k i n g t h et h i n k i n g | l a v ep l a y e da ni n v a l u a b l e r o l ef o rt h ed e v e l o po ft h em o d e r na c a d e m i cw o r d k e yw o r d 8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s c h 0 0 1 ;a n c i e n tm e a n i n gs c h o o l ; a n c i e n tl a n g u a g es c h 0 0 1 ;d e c l i n e ;r e a s o n i l l 绪论 1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公元三世纪,儒学典籍就经由朝鲜传入了日本,然而在其初传时期,儒学并 没有对当时佛教思想占统治地位日本社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和冲击。直到十六世纪 后半期,日本结束了长期纷乱割据的南北朝、战国时代开始走向封建统一的国家 时,儒学才慢慢脱离佛教,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成为了日本占统治地位的官 学思想。1 6 0 3 年德川家康被后阳天皇任命为右大臣和征夷大将军,建立了江户 幕府即德川幕府,并确立了君临诸藩之上的幕藩政治体制。这样封建权力高度集 中的幕藩体制和相对和平统一的社会局面就要求有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状况的统 治思想的出现。于是,朱子学应时而出,在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和提倡下,逐渐成 为了江户时期占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正统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德川幕府的封建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在其背后, 藩幕体制的各种弊端却不断暴露,各种矛盾也日益激化,反映到思想学术领域, 就是“儒学的内部发展,儒学思想的自行分解,进而从自身中萌生出完全异质的 要素”【l 】。于是,阳明学、复古学派、折衷学派等批判和否定朱子学的各个学派 纷纷活跃起来,他们互相攻讦又互相渗透,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局面,这就为十 九世纪中期开始的日本社会的“社会转型”作出了“前近代”的思想奠基。尤其 是古学派中各思想家的思想,不但为日本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先期准备,而 且促进了近现代思想的生成,对后世学术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所 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古学派的思想作一个系统的归纳整理:一方面,我们可以在 把握对古学派思想的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更深入的理解其中各个思想家各自思想 学说的特质和精髓;另一方面,通过对古学派思想发展情况的简单梳理,达到对 整个日本哲学的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本文试图克服专门研究的分散性和不连贯的局限,努力从整体上去把握古学 派的思想,希望能对丰富日本哲学的研究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这就是本论文 写作的目的及意义所在。 2 论文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近年来,学术界对古学派中的各个思想家独立分析的论著并不少见,可谓是 】丸山真男王中江译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出版社,2 0 0 0 :j 0 i 硕果累累。其中日本著名政治思想史学家丸山真男的日本思想大系( 日本岩 波书店,1 9 7 6 年版) 就分别对山鹿素行、伊藤仁斋、伊藤东涯、荻生徂徕等作 了详细地分析介绍,还有三宅正彦的 京都町众伊藤仁斋的思想形成( 日本思 文阁出版,1 9 8 5 年) ;尾藤正英的荻生徂徕的思想一以其人类观为中心( 东 方学5 8 号,1 9 7 9 年版) ;田原嗣朗的徂徕学的世界( 东京大学出版会,1 9 9 1 年版) ;本乡隆盛的荻生徂徕的公私观与政治思想( 日本思想史学会编,1 9 9 0 年版) 等等,但这些论著大多都是从某一个角度对古学派中的单个思想家的研究 论述。 对于古学派思想整体上论述的著作,在国外方面,尤其是日本国内,关于古 学派的研究成果也并不是很少,有井上哲次郎、富山房的日本古学派之哲学, 奈良本辰也的近世日本思想研究( 日本河出书房i1 9 6 5 年版) ,远山茂树的 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一卷( 青木书店,1 9 5 6 年版) ,源了园的德川思想小史 ( 中央公论社,1 9 8 1 年版) 等等,其中,丸山真男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已 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汉文,2 0 0 0 年版) 和尾藤正英的日本封建思 想研究( 历史学研究丛书,青木书店,1 9 6 1 年版) 给战后关于古学派的思想研 究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尤其对我国学术界的影响重大,同时也使得古学派 思想的研究在日本受到了青睐。我国的国内学术界对古学派思想的研究基本上都 沿袭了以上二人的观点。国内方面,最早介绍古学派哲学思想的论著是朱谦之先 生的日本哲学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6 4 年版) 和日本的古学与 阳明学( 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 ,书中部分章节对古学派的思想进行了阐述, 还有王家骅先生的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都对后来国内学者的研究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之后又出现了,王中田的江户时代日本儒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 9 9 4 年版) ,王维先的日本儒学思想研究( 中国文史出版社,2 0 0 3 年 版) 等等。同时还有一些关于儒学研究的论文:潘畅和的朱子学在日本江户时 期急速兴起的原因及其特色( 东北亚论坛,2 0 0 2 年,第3 期) ,关松林的吸 收与改造: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辽宁大学学报,第3 2 卷,第2 期) 等, 这些大多是从儒学的角度入手,其中包含了部分对古学派思想的研究。 关于古 学派中的各个思想家的独立论述的论文也不少见,如王青的日本近世儒学家荻 生徂徕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版) ,孙丽的论荻生徂徕对朱子学连 续性思维的解构等等。 目前学术界对古学派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按照古学派思想的形成、发展和衰 落的系统研究的作品却寥寥无几,这正是笔者努力完成此篇论文的动力所在。本 2 文将在参考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史论结合、归纳总结的方法,对 古学派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进一步梳理。同时,关于古学派方面丰富的研究成果, 也将为笔者的论文写作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 论文选题的内容概述 本文由绪论、本论、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 的、意义及现状,并概括出了文章的结构及主要论点。本论部分共分三章,其中 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 第一章首先从整体上介绍古学派思想得以形成的历史背景,综合论述了当时 的社会阶级、经济、政治等方面历史条件的情况;其次,对古学派的先驱山鹿素 行的生平、思想学说等方面作以重点分析。第二章首先介绍古义学派的思想,重 点论述伊藤仁斋和伊藤东涯的复古主张,其次介绍古学派中的另一支重要学派一 一古文辞学派,重点对荻生徂徕和太宰春台的思想进行论述。第三章首先介绍古 学派思想的衰落的情况。然后再从社会历史原因、学派内部原因和学理本身原因 三个方面对古学派思想的衰落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结语部分概述古学派思想的 特点和影响,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 第一章日本古学派思想的形成 1 1 日本古学派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和形成,都不会是突兀的,都会有其产生的土壤和赖以 生存的社会条件,古学派作为日本哲学中的一个学派也不例外。古学派思想的产 生和形成也有着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1 1 1 社会历史背景 1 6 世纪后半期,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奋斗力敌群 雄,终于统一了日本,从此日本从长期纷乱割据的南北朝、战国时代开始走向了 集权统一的封建社会。 1 6 0 0 年关原之战后,德川家康大战各方诸侯,终于取代了丰臣氏夺得了在 日本的霸权。1 6 0 3 年,德川家康迫使皇室封他为征夷大将军和右大臣,从而掌 握了全国的实权,建立了日本社会的最后一个武家政权江户幕府即德川幕府。德 川幕府又经过了第二、第三代将军的统治治理,最终确立了德川时代政治经济的 基本体制一幕藩体制,君临诸藩之上的幕藩体制通过在将军绝对领导下的2 6 0 多个大名实现了对全国的集权统治,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和武士的戒规等,使全 国上下都绝对屈服于德川幕府的统治。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式的封建统治体制在 当时的日本社会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儒家的治国平 天下的政治理念由于顺应了历史潮流,而逐渐走上了日本社会的历史舞台。新生 的德川氏武家政权急切的呼唤着新鲜的思想力量的出现来巩固它的统治,在镰仓 初期就已经传入日本的朱子学适时并勇敢地担当了这一历史使命。朱子学中的统 一思想和身份等级观念,恰好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于是受到了幕府的欢迎和 重用。在德川幕府的大力支持和提倡下,朱子学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官学思想并 迅速的繁荣发展起来了。 德川时代初期封建幕藩体制的建立。使日本社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进入 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以至于贝原乐轩在宫崎安贞所著的农业全书的附录 中歌颂当时“太平盛世”说:“当今之太平盛世,恐为后世所罕见,故生逢 当今盛世,深感如逢传说千年花开结实之仙境桃花春,不禁老泪盈眶”。这样相 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不仅给朱子学也给儒学的其它各学派的产生和繁荣提供了良 好的社会条件。 4 然而安定和平的统一局面,虽然在表面上显现出一派平和、繁荣的气息,但 在其背后隐藏的是重重的社会矛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幕藩体制的弊端也日 益暴露出来了。 首先是幕府和皇室之间的矛盾。 德川幕府所建立的是天皇一幕府二元封建政治体制,将军作为确实统辖全国 势力的最高统治者是权力的中心,他凌驾于天皇之上掌握着全国的政治、经济, 军事和文化的大权;然而在他之外,也还存有着一个“至高无上”的天皇,但这 个位于封建社会顶端的日本天皇却并没有任何实权,作为权威的中心,天皇只在 形式上是国家最高权利的象征。同时,这样相互对立的将军和天皇之间,又存在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幕府在形式上遵奉天皇,虽然实质上是抑制天皇公卿,利用 皇室对诸藩加以控制。如上文所说,德川家康于1 6 0 3 年迫使后阳天皇封他为征 夷大将军和右大臣的称号后,才正式在江户开设幕府。也就是说幕府必须接受事 实上只是傀儡的皇室的册封后,其政权的建立才真正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另一 方面,天皇又依赖于幕府的供养,所以又不得不听命于幕府,甚至是讨好幕府。 于是在幕府和皇室之间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矛盾,并且这种矛盾一直存在了下去。 其次是幕府和大名之间的矛盾。 德川家康所建立的江户幕府是一种“一整套幕府高于一切的制度”比1 的幕藩 体制。幕藩体制是由幕府和藩国构成的两级统治结构。这种结构不是由幕府政权 直接领导全日本的土地和人民,而是必须通过地方藩国领主大名间接的来实现自 己的统治,也就是说,将军只能领导到大名,而大名直接管理日本的土地和人民。 关于领土,德川家康做了一下划分,将军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直接拥有自己的 领地,并把其中的一部分分封给他的直属武士家臣,其它7 0 的国土,被分封给 各类大名。根据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这些大名又分成“亲藩”、“谱代”、“外样” 三个等级。其中,亲藩大名是德川家康的直属亲属;谱代大名是关原之战以前一 直追随德川家康的家臣武士,也称世袭大名;外样是关原之战以后臣服于德川家 康的大名。亲藩大名和谱代大名被安鼍在关东、近畿及东海要地,外样大名则被 放在了东北、中国( 本州岛山阴、山阳两道) 、九州岛等边远地区,同时各藩领 地交错,可以互相牵制,有利于幕府对各藩国的控制。像网络般遍布幕府周围的 藩国,接受幕府的直接领导,对幕府负担繁重的公役和军役等政治、经济及军事 的义务。但同时,各藩国的大名又拥有莫大的权力。在自己的藩国领地内各大名 f 2 约翰惠特尼霉尔日本一一从史前到现代 的命运大象出版社2 0 0 2 :1 2 4 1 2 8 转自王健。神儒体用的辨析;徭学在历史文化上 5 实际上就是最高的专制君主,他们具有领地内的最高统治权,拥有财政、军事、 司法和行政等等大权。所以从整体上讲,德川时期“全国各藩之间都相继保持着 封建割据状态”,而幕藩体制就是一种“集权中有分权的存在,分权又从属于集 权的不完全的中央集权体制”拍1 。 由于各个大名都拥有莫大的权力,幕府为了控制分化各藩国的力量就采取了 诸多措施。建立一国一城制就是其中的一项措施,大阪战役后幕府制定了一国一 城制,规定藩领内除大名的居城外,所有城堡一律拆除。此外,还开始实施“参 觐交待”制度,此制度就是大名必须每隔一年到江户去谒见一次将军,也就是一 年到幕府值勤,一年驻守领地,而妻子则要留在江户做人质。这项制度始于丰臣 秀吉,通过1 6 3 5 年发布的武家诸法度而最终制度化。江户幕府实施“参觐交 待”制度最原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控制、统制各藩大名,但此项制度的实施需 要大量的旅途经费和宅第维护的费用,繁重的费用使得各大名在经济上不堪重 负,而导致了大名和幕府矛盾的迸一步加深。当时,熊泽蕃山曾指出:“如果像 镰仓时代那样,规定各大名三年参觐一次,驻江户期间为五十日或六十日,则禄 米三十万石之大名,有米五千石匠有余矣。如今之世,最大好事,就是豁免 驻留江户,此仁政之本也”,可见参觐交待制度影响之深刻。 再次是封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当时幕藩体制下的日本社会,阶级统治是以严格的身份制度为支柱的。在幕 藩体制下,整个社会被划分为一定的等级,每个人又被规定了一定的身份,这样, 个人的行为就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等级。四民制度就是对这种身份等级的规定:德 川幕府时期,把全国居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各等级世袭,互不通婚, 日常生活也各有严格规定,不得逾越。士就是统治阶级,其中包括将军、公卿、 幕府和藩国的官员以及武士,约占全国人口的1 0 。其余,农、工、商是被统治 阶级,农便是农民,是将军、公卿、大名及旗本领地上的直接生产者,地位虽仅 次于武士,却是受封建剥削和压榨的主要对象。他们负担着繁重的年贡和各种杂 税,不能迁徙移居、变更职业、买卖土地、自由耕种作物品种,并受到村清制( 以 村为单位征收年贡) 和五人组制( 五家连环保) 的严密控制。工就是手工业者, 商就是商人,他们被称为町人,排在四民之末,在封建等级的下层,幕府执行重 农抑商政策对町人的活动设置了严厉的限制,五人组制度也同样适用于他们。他 们的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幕府和大名的一纸命令,就可以剥夺其财产,取消其债 权。在“四民”之下,还有“秽多”和“非人”等贱民。这些人被排斥在士、农、 i ,】万峰日本近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1 :1 9 9 6 工、商之外,只能居住在指定地点,从事一定职业,不得与平民杂居或通婚,过 着十分悲惨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迅 速发展。1 7 世纪中期至1 8 世纪初期,幕藩国家以直接生产者自耕农作为农业经营 的基本形态而推进其土地占有,从而使拥有农奴、隶农的家长制地主经营趋于解 体。当时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农民有了积蓄一定剩余产品的能力,由此促进了 农村货币经济的发展,并进而形成了全国市场。同时,德川幕府的“一城一国令”, 把武士集中到幕府和藩都的城堡周围一一城下町,并把商人和手工业者聚集到城 下为武士阶层服务,从而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经济的发达促使城市繁荣, 同时城市繁荣又成为商品经济的巨大推动力。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手 工工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新兴地主、大商人凭借着自 身雄厚的经济力量在政治上也拥有了强大的势力。到1 9 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在日本城乡生长起来了。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工农业中的生长,日本新兴资产阶级诞生了,同时, 旧有的阶级关系也开始分化。农村被卷入商品货币经济后,封建的自然经济进一 步瓦解。在“本百姓”中少数人上升为富农,他们雇佣短工耕种大片土地成为了 地主;有的富农还成为了商人包买主,他们购置原料,贷给农民加工,付以现金 作为报酬,其中的一部分人成为了最早的手工工场主。同时还有一部分农民没落 了,他们破产丧失了土地,沦为了“水吞”、“小前”( 无地贫农、佃农、雇农) 。 “本百姓”在农村中仍占压倒性多数,他们和“水吞”、“小前”、半生产者都受 着领主和地主的双重剥削,生活十分贫困。农民被视为养活武士的人,受到了武 士残酷的剥削,所以德川时代的中后期农民起义时有发生。 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影响到幕藩的财政和武士的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城市生活费用增大,幕藩财政支出加大,德川初期的积蓄渐渐消耗殆尽,而且幕 藩收入往往不能抵消支出,渐渐造成了收支失衡。各藩大名、领主、武士的生活 也日益繁缛奢侈,以致入不敷出,幕藩的财政发生危机。同时,国家承平日久, 豢养武士就成为了一种无用的负担,因此许多大名都削减了武士的禄米,使得依 靠禄米养家的武士的生活日益艰难。幕藩内部的财政困难,导致统治阶层内部的 矛盾尖锐化,集中表现在诸侯家骚乱。宽文1 1 年( 1 6 7 1 ) 的伊达骚乱和越后骚乱 就都是因为大名宠信暴发户新权贵,压榨武士遭到武士的反抗。 这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无论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还是统治阶级内 部的各种矛盾都日益突出,日益尖锐化。 7 1 1 2 思想文化背景 德川时代的中前期,安定统一的社会局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带 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执政的元禄时期,文化繁荣到一个高 潮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被称作“元禄文化”。广义上讲,元禄文化是指1 7 世纪 后期至1 8 世纪初期的文化。 自由主义是文化发展到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在思想文化领域上,各种流派 争相而起,文学艺术、自然科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在文学领域中:诗歌由 前代的连歌发展为俳谐的诗体,从武士成为市民的松尾芭蕉开创了蕉风俳谐,在 语言及内容上打破了传统的制约,把俳谐推向了高雅的艺术境界;在文学上井原 西鹤开创了“浮世草子”形式的现实主义民众文学,他用逼真的笔调刻画了普通 市民的心理,嘲笑武士的道德;戏剧在这一时期也有了较大的进步,木偶与说唱 故事相结合的木偶说唱戏“人形净琉璃”的产生和发展就是这一时期戏剧的主要 成果。在自然科学方面:医学发展迅速,日本学者摒弃了中国宋代以来以阴阳五 行来说明生病原因的唯心主义偏向,开始提倡了“亲验实试”;农业科学上出现 了用向领主讲述农业经营形式写成的最早的农书清良记,宫崎安贞还编著了 当时农业代表作农业全书等。 在学术思想上,儒学也在较大范围上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一些原本信仰佛 学的人纷纷从佛教脱离出来转向了儒学阵营,林罗山、山崎暗斋即是如此。这些 儒学学者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移植到日本,与日本的社会环境相结合,构 成了独特的日本朱子学理论,并将其与幕府政权结合起来,成为了日本德川时期 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朱子学代表着当权的大地主的阶级利益,是支持幕府统 治的思想力量。这样,朱子学就从中世佛教禅宗分化独立出来,在官方的大力提 倡下,走上了统治思想的舞台,成为了德川时期的正统思想。同时,也就是在这 一时期,各地纷纷建起了以朱子学为正教的学问所。宽永年间在上野开设了林家 私塾,到元禄三年,迁移的昌平坂,日后成为了著名的幕府学问所一昌平坂学 问所。之后各藩都也建立了以朱子学为正教的学问所,如宽永初建立的名古屋学 问所,宽永1 8 年建立的冈山藩校,元禄1 0 年建立的米泽藩兴让馆等。朱子学在 这一时期发展到了鼎盛。 这种高度繁荣的学术背景为儒学其它流派的产生及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 思想基础,根植于这一文化土壤,以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代表的古学派,以大 盐中斋、吉田松阴为代表的阳明学派,以井上金峨、片山兼山为代表的折衷学派 8 作为反对朱子学的力量纷纷诞生、兴起,使得当时整个儒学领域呈现出一片生机 勃勃、异彩纷呈的局面。这些学派的兴起,反映了在不断的社会发展中,在新的 经济形态产生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在学术思想方面的分化。同时,“所有这些 学派都表现了生存于同一社会中的不同层面和不同形态中的各色人士,对于自己 生存形态的感悟,对于历史承传的审视和对未来的设计”。古学派作为其中一 支最活跃的流派,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试图维护封建统治,化解社会矛盾,改革 社会局面的理想。作为当时社会的新兴力量,古学派成为了反对朱子学的主力兴 盛时,对后世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1 2 日本古学派的先驱一山鹿素行 山鹿素行是日本近世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学术思想从古学与武士 道精神两个方面影响了近世思想的发展,尤其是他倡导的回归到古典中去,开启 了古学派复古主张的先河,为古学派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古学派始创于伊藤仁斋,但一般来看,山鹿素行是最早从宋儒之学转向古学 的学者。山鹿素行出身于封建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作为一名武士,他能够勇敢 地从封建统治阵营中站出身来倡导古学,反对当时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朱子 学,可谓是古学派的先导者。不过,虽然山鹿素行“提出了返回古典的方向,但 他仍使用朱熹对古典的注解,依然象朱子学派那样以四书为中心”“1 ,故其 学说仍未能跳出封建社会的意识范围。同时,“山鹿素行主要是以兵法学家闻名, 作为一个儒者,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也没有继承者”呻1 。虽然他的儒学特点并不 在于儒学理论本身也没有出现强有力的继承者,但仅仅就其激烈的反对宋儒这一 方面来看,山鹿素行就已经是古学派的急先锋了,他的出现还是为古学派思想的 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1 2 1 山鹿素行的生平及著作 山鹿素行( 1 6 2 2 一1 6 8 5 ) 名高与,初名义矩,字子敬,号素行,别号隐山( 或 因山) ,通称甚五右卫门。元和八年山鹿素行出生于会津的一个浪人家庭,关于 他的生平,先哲丛谈后编有如下记载:“素行幼名佐太郎,六岁从塾师学书计, 九岁入林罗山门,时称文三郎,十一为人讲说小学、论语、贞观正要等 书,论辩殆若老成。十二罗山许以讲经用见台焉。见台盖懒架类,我邦二百年来 物,儒家讲筵代机案者也。十八从北条氏长学韬略,氏长、小幡景宪高足之弟子 川王青日本近世儒学家获生徂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2 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0 :1 2 9 嗍永田广志【日本】日本哲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 9 7 8 :8 8 9 也,从学之五年,诸弟子无出于其上者。二十二景宪爱素行专意旁通,讲习不怠, 使氏长悉传受秘诀。自是而后,从学者甚众。三十五,其所起草四书句读、 七书谚解、武类全书等成。四十五被配流于播州赤穗,五十五遇敕归于江 户,后十年而殁焉”n 3 。可见山鹿素行最初是崇信朱子学的,大约在4 1 岁左右 时才最终走上了古学的道路。他对朱子学的批判遭到了朱子学派的猛烈攻击,并 由此获罪于幕府,而被流放达1 0 年之久。 山鹿素行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山鹿语类四十三卷,圣教要录三卷, 配所残笔、中朝事实、武教小学、武教要录等。 1 2 2 山鹿素行的古学思想 从山鹿素行的传记中,可以看出,他在最初是师从日本最著名的朱子学家林 罗山学习儒学的,但后来又学习了兵法、神道,钻研老庄、佛法。他在谪居残 笔中这样记述自己的思想历程:“余自幼年至壮年,专攻程子、朱子之学理, 中年爱好老子、庄子,玄玄虚无之说信以为本。此时尤尊信佛法。觉得修程 朱之学,则陷于持敬静坐之工夫,人品趋向沉默。老庄禅之法式,比诸朱子学豁 达而自由。然在今日之日常事务上,则无法领会。神道虽属我国之 道,吾辈不详之点,终不得解”,经过这样的怀疑之后,山鹿素行终于想要 “直接阅览周公孔子之书,以此作为规范”来进行钻研,他认为“应详文字训诂, 虚心平气,直以圣人之言体穷日用之间”1 。因而可以说正是“这些各种思想体 系的相互矛盾和对立,驱使他转向了吉学”“1 。 山鹿素行的古学思想,首先解决的是关于道统论的问题。关于道统论,圣 教要录是这样叙述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之十圣人,其德其知施天下,而万世被其泽,及周衰,天生仲尼,自生民以来, 未有盛于孔子也。孔子没,而圣人之统殆尽,曾子、子思、孟子亦不可企望。汉 唐之间,有欲当其任之徒,又于曾子、子思、孟子,不可同日而谈之。及宋周、 程、张、邵相继而起,圣人之学至此大变,学者阳儒阴异端也。道统之传,至宋 竟泯灭,况陆王之徒不足算,惟朱元晦大功圣经,然不得超出余流,噫! 道之托 人行世,皆在天,其孰强与于此乎! ”山鹿素行认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禹等十圣人以及孔子的思想是儒家的正统思想,是“儒道之宗、纲常之主”,而 儒家的道统到孔子去世时就失传了,子思、孟子对于孔子已经“不可企望”了, 【7 1 先哲丛谈后编第2 眷:l - 2 转自朱谦之日本的吉学及阳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6 2 i 。1 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0 :1 2 9 1 】永田广志著【日本】日本哲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 9 7 8 :8 8 1 0 到了周、程、张就是口唱异教了,而道统的流传到宋就完全泯灭了,所以山鹿素 行认为要研究理解儒学的真谛,就要直接回到十大圣人、孔子那里去。山鹿素行 十分反对宋儒尤其对周、张、程、邵简直深恶痛绝,然而他却十分重视朱熹( 朱 元晦) 的见解,他说:“圣人之道,夫子没而后虽不明,子思、盂轲少有其传。 汉唐之间,虽人皆知圣人可贵,其学杂博而不纯,至宋周、程、张子,皆嗣曾点 之风流,圣人之微旨殆绝。朱子近于日用之间详其学,使孟轲之后,为圣人一人 之功也”“”。山鹿素行认为朱熹“大功圣经”、“一人之功”,虽然对朱熹的唯心 主义他仍有不满意之处,但总体上对朱子还是恋恋不舍,所以作为古学派先驱的 山鹿素行在反对宋学方面上有着极大的不彻底性。 山鹿素行主张理气合一的世界观,反对宋儒的理先气后的观点。在理气关系 上,山鹿素行认为,“凡理与气相对,有此气则有此理,有此理则有此气,不可 论先后,理气是阴阳之相根,而或有象、或有形,而有无共具”“”。又说“愚谓 理气更不可分,只理气妙合之间,有剩偏剩欠正通,而其太极乃各同一太极也” “”。还说“师日天地之所以然者,理气之妙合而然,不以象名,不以言语。或日 理气之妙合是何故乎? 师日:天地所以然,是不二个底乎? 师日:何香分户,多 言数穷”“。素行认为理与气相因相根、无先无后,理气合一、理气妙合是“天 地所以然”,是天地间的自然现象,而这一现象不是可以用任何一种具体事物来 描述说明的。可见,这种世界观是与宋儒的一元论的理先气后的世界观相饽离的。 换句话说,素行是否认、反对宋儒的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他在山鹿语类中是 这样说明的,“朱子目:无极者无形,太极者有理也,周子恐人把作一物看,故 云无极;是等问答,无形无象之时,以有此理立说,禅学之昭昭灵灵空妙之说, 亦不外是”。可以看出,素行认为朱子学的理气观是受了佛学的影响,融合了佛 学的观点,已经不是正统的儒学思想了。同时,他又认为“气( 阴阳) 是万物 的终极因素,断定理是事物之间的条理”“”,他说“有条理之谓理, 事物之间,必有条理。性及天,皆训理,尤差缪也”( 圣教实录) 。这就 与上述理气合一,理气妙用中的将“理”理解为某种实体性的东西相矛盾了。因 而,他的理气观在体系上并不是一贯的,而是由一些孤立的、片段的命题组成的。 虽然山鹿素行在尽力追求古义的意思,但是始终也未能与朱子学彻底决裂。 在思想方法上,宋儒主张格物致知,山鹿素行是极同意的,但他的格物致知 【1 0 1 山鹿语类第3 5 卷见:日本伦理汇编第四册:2 7 7 】山鹿语类第3 6 卷见:日本伦理汇编第四册:3 5 l 1 1 2 1 山鹿语类第4 3 卷见:日本伦理汇编第四册:6 5 0 f 山鹿语类第4 3 卷见:日本伦理汇编第四册:6 3 9 m l 永田广志【日本】日本哲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 9 7 8 :9 0 1 1 又与宋儒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关于格物致知,他先就阳明学派和朱子学派的格物 致知作了比较。他说:“朱王二家格物之论,惟在穷理与致良知。近世疑朱子格 物之训,大概不过日务知而缓于行也,鹜外而遗于内也,功博而难尽也,学泛而 无贩也。此疑问朱子已知之,其或问、语类详论之。然惟日穷事物之理, 而其说至穷理,后学师此说,其弊在博泛而无约礼,故主持敬,谓知一理补之, 诚能实循其言,主敬以守本原,穷理以致知,反躬以践实,不及亦不失于令名。 如王氏之说,切揭良知为宗,事物之应接,悉为良知之作用来,乃其发明不正, 为学之功夫,专聘聪明,矜意见,而其所言所为均落在异端,其功验最放荡也。 故以愚考之,朱说有益于学者甚多也”“”。可见,相对于阳明学派,山鹿素行是 更赞同朱子学派的格物致知的。他说“至宋二程氏初明格物致知之字义,以穷理 为说,朱子取程子之意补其阙,愈穷理之说广于世,而格物致知之学以相传,程 朱之功于圣门,程学者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