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新闻学专业论文)中国新闻类周刊封面报道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 摘摘 要要 新闻周刊是一种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媒介形式,周刊的封面报道也意义重大。封 面报道是杂志的第一卖点,其显著性和趣味性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封面设计的独 到和震撼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读者的阅读欲从而引起他们的购买欲望。 本文选取了中国新闻周刊 、 新民周刊和南风窗三家新闻周刊的封面 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并运用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对分析结果进行解读。论文共分为 四个部分: 第一章, 笔者综述了当代中国新闻周刊的总体状况, 对新闻周刊进行了界定, 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分析比较了美国和中国的新闻周刊产 生的背景。 第二章,从内容框架、选题策划、版式设计和出版周期四个方面对当代新闻周 刊特点做了介绍,并分别对中国新闻周刊 、 新民周刊和南风 窗进行了总体分析描述。 第三章,用传播学研究方法对封面报道进行分析。主要对“封面报道”进行界 定及对内容分析法进行综述。 通过比较 中国新闻周刊 、 新民周刊 和南风窗的内容分析结果,进一步得出我国新闻类周刊封面报道 的特点。并从色彩、图片、创意等角度对封面设计进行了分析,总结 出各家封面设计的特点。 第四章,笔者从议程设置、新闻资源开发、叙事学和新闻价值这些理论层面来 解读内容分析的结果。 在结语中,笔者对中国新闻周刊可以继续发扬的优点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 周刊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期望透过封面报道的研究给我国新闻周刊的未来之路有 些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新闻周刊 封面报道 议程设置 新闻资源 叙事学 新闻价值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i abstract the newsweek is a kind of medium form which has prosperous vitality, the cover story of the weekly magazine is also important. the cover story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weekly magazine , it shows the attention that importance and interest will draw on a reader, the cover designs of original will leave a deep impression for reader with shocking, the reading desire which stirs up a reader causes them to purchase desire thus. this selected works took chinese newsweek , new peoples weekly magazine and south breeze window the cover story of three newsweek is a research object, and make use of a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theory to carry on a reading towards analyzing a result. the thesis is totally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chapter 1, writer overview the total condition of contemporary newsweek, carried on a define to the newsweek., analysis compared the newsweek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by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chapter 2, from the contents frame, titles selected for publication, format in printing design and published period the writer introduce the contemporary newsweek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e chinese newsweek , new peoples weekly magazine and south breeze window . chapter 3, analyse cover story by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method .carry on define to cover story and overview to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by a comparison chinese newsweek , new peoples weekly magazine and south breeze window of content analysis result, get chinese news weekly cover story characteristics .analyse cover design by the color, picture and creativity.etc.,and draw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at. chapter 4, the writer read the result of content analysis by agenda setting ,news resources, narrative and news value.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ii in the summary , the writer summarize strongpoint of chinese newsweek ,and in the meantime point out shortage of that .weekly magazine at develop process in of shortage. the research which expects a way through the cover report gives some apocalypses for the future of chinese newsweek. keyword: newsweek cover story agenda setting news resources narrative news value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包 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 引引 言言 笔者在查阅研究资料时发现,有关新闻类周刊封面报道的研究非常欠缺,研究 者们往往只选定新闻周刊而忽视了封面报道的价值和意义。封面报道的选题是周刊 每期的重中之重,是该周刊策划人、编辑和记者集体智慧结晶。从封面报道不仅可 以看出整个周刊的新闻价值观,而且可以看出作为全国性新闻媒体的新闻周刊是否 能够起到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作用。 90 年代兴起的这批新闻周刊走的都是市场化 的路线,在实现新闻理想的同时还要求得生存,在“眼球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 产品要想卖的好就不得不考虑包装,封面的颜色、图片都是读者一眼就看到的,无 一不要精心选取。笔者在这里运用了能对明确的传播内容进行定量描述的内容分析 法,它能够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媒介的内容,从而得出比较精确的研究结果。所选取 的研究对象是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较为成功的新闻周刊即中国新闻周刊 、 新 民周刊和南风窗 ,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选择当地运作比较成熟的新闻周刊, 可以反映我国目前新闻类周刊的整体情况。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研究的样本 选为 2005 年全年的封面报道。笔者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发现中国新闻类周刊的报道 地域分布特征;封面报道的体裁特点;在市场化的今天,新闻类周刊的新闻价值观 念的嬗变与否; 周刊在报道新闻时的立场问题; 新锐新闻周刊的叙事风格特征等等。 通过对以上问题在操作层面的描述和理论层面的概括,总结优劣得失,以期促进中 国新闻类周刊稳步健康的发展。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 1 新闻类周刊产生社会背景分析新闻类周刊产生社会背景分析 截止到 2002 年底,中国大陆地区的杂志共有 9029 种 【1】 ,从数量上来说,我 国在世界上应该是期刊大国。随着中国加入 wto,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政治环境 日益宽松,传媒领域政策的变动,中国的期刊市场显得异常热闹,以时政报道为特 色的综合类新闻周刊开始崛起。以 “时政新闻刊物”为关键词通过 googl 搜索相关 页面有 57400 条;以“时政新闻周刊”为关键词搜索相关页面有 23700 条,而百度 搜索有 39700 条。目前,国内新闻类周刊共有 20 余家。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 广州等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 其中又以北京的数量最多。 【2】如 中国新闻周刊 、 新民周刊 、 南风窗等,这批新闻周刊在以关注情感化,实用化的文化、生活 类为主导的期刊市场开辟了一条新路。 所谓“新闻周刊” ,就是以报道时事政治事件为主的期刊。刊期一周或双周的 成为新闻周刊。 【3】它主要有下面一些特征:1,以报道和解释新闻为主,着眼于解释 新闻事件的含义及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展望,与报道事件相比,提供背景材料对于新 闻周刊更加重要,这也是它在与众多媒介竞争中生存并能进一步发展的最强有力的 因素。2,新闻周刊能做到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现在基本上是彩色印刷,能充分 发挥新闻摄影图片的形象化优势,不仅丰富了报道的内容,也为刊物的美化提供了 有效的手段。3,新闻周刊集新闻性特长和刊物性特长于一身。既为受众提供新鲜 资讯及内容解读,又有精美的图片设计,使受众在获得新闻的同时又有视觉享受。 4,与大部分区域性电视和报纸相比,新闻周刊立足于全国,其报道具有全局性。 1.1 美国新闻类周刊产生背景美国新闻类周刊产生背景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中国新闻类周刊的出现,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 度的必然结果。在这里将之与美国新闻周刊诞生的社会背景加以比较,从而能够清 楚的了解我国新闻类周刊诞生的背景。 从政治上看,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前期是美国的革命时期,社会的变革为杂志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3 提供了社会所关注的有价值的讨论题目,政治和社会问题开始成为杂志的主旨。独 立战争结束后,美国围绕着批准宪法的斗争形成两个党派,支持宪法批准的为资产 阶级右翼“联邦派” ,反对批准宪法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派。而美国的报刊从此也分 属两派,美国新闻史从此进入政党报纸时期。新闻周刊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政治的波澜起伏,政治的参与扩大刺激了人们对政治的兴趣,导致了新闻周刊的兴 起。人们若想把握社会的动脉,就要依赖新闻界的信息以及解读,这种需求也刺激 了新闻周刊的发展。 一战后的美国社会充满了变化: 家庭结构改变, 生活节奏加快, 女权运动,禁酒,经济大萧条,城市化等。处在这些变化中的美国人更关注本国事 务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一方面,这些变化给新闻周刊丰富的题材;另一方面,这 些变化又为新闻周刊带来发展的契机。 从经济上看, 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 解释新闻成为必然趋势。 20 世纪的美国进入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阶段,垄断的热潮也进入传媒业。报团纷纷 出现,一城一报的现象也蔓延开来。机器大生产在带给人们富足的同时,也在改变 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大量报纸只是在信息提供量上有所 增加,人们更需要的是对现实的解读。需要媒体帮他们从一周浩如烟海的事件中选 取最重要的,最能代表时代特征的新闻并解读出来,新闻周刊的出现适用于那些有 了解时局需要但又无暇看报的忙人。报纸的作用更多是提供事件本身,紧跟时局脚 步。新闻周刊所做的是分析事件本身,整合它们,使之呈现整个时局发展的趋势。 在动荡的时局中, 社会经济瞬息万变, 人们感到迷茫, 希望媒介不仅报道这些新闻, 还能做出解释。 从文化上看,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美国社会风云际会,面临大的转型和变革, 首先是教育和知识方面的进步。美国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日趋复杂以及国民财富的聚 集,为实现多方面的文化进步创造了条件,并反过来增加了人们对杂志的兴趣,为 新闻周刊培养了更多的受众。对知识和美好生活的普遍渴求推动了教育进步,这对 报纸、杂志、书籍等大众传媒媒介的扩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到 1890 年,美国 工业国的框架已经形成。南北战争后开始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全国大片丰富自 然资源的迅速开发,人们的发明创造才能和政治文化的进步,都为新闻周刊提供了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4 丰富的受众土壤。 1.2 中国新闻类周刊产生背景中国新闻类周刊产生背景 较之西方新闻周刊诞生的社会背景,中国新闻周刊的产生有其独特的社会环 境。 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就出现过一批时事政治性周刊。1921 年 7 月李大钊 领导北京党组织创办了我国早期的重要工人刊物工人周刊 ,同年 8 月 20 日,中 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了劳动周刊 ,1923 年 3 月广东共青团创办了青年周刊 等, 这些周刊都以政论为主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周刊。 后来韬奋先生创办的 生 活周刊 ,虽是周刊却很少涉及到时事新闻。抗战期间,新闻周刊迅速增多,有过 短暂的辉煌,如战地记者 、 新闻战线 、 新闻周刊 、 青年记者风行一时, 但解放后没有继续发展。直到 1981 年新华通讯社主办了瞭望 ,这是我国解放后 出现的第一个大型新闻周刊。到了 90 年代,新闻周刊大量出现,像北京的中国 新闻周刊 、 三联生活周刊 ,广东的深圳周刊和新周刊 ,上海的新民周 刊等。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美国二三十年代报纸基本上是区域性的,电视没有出 现,而美国的公众已经将目光投向全国乃至世界,新闻周刊在这种背景下产生,满 足了人们对全国及世界的信息需求。而在今天中国的一些媒体发达的大城市,地方 性和全国性的报纸、广播、电视是同时存在的。既然资讯如此发达,为什么像中 国新闻周刊 、 新民周刊这样的新锐的新闻周刊也会在中国产生呢? 新的社会阶层的兴起是新闻周刊产生的原因之一。 1978 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 会发生深刻变化,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变 化。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有了改 变,一些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形成,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 过去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 究报告以职业分化和三种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标 准,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个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主流群体,就是占 有较多组织资源、 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 在社会等级分层中占据社会中上层的群体。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5 而主流群体的媒体代言人尚处空缺。这批主流群体的特征是:日常工作繁忙,需要 在宝贵的休息时间里能纵览天下时事;不再满足于简单信息的获取,期待有深度、 有见地的新闻发生背景分析和评判,期待更权威、更有说服力的观点。 逐利资本的进入是新闻周刊产生的原因之二。相对于中国报业仍是外部资本一 大禁区而言,中国杂志业是外部资本较早介入的行业,其中包括新闻周刊。外部资 本的主动介入是中国当代新闻周刊兴起发展的催化剂。新闻周刊市场的背后是巨大 的利润诱惑。一本成熟的新闻周刊所呈现出的独到的观点分析、个性的文字表达、 精美的版式图片以及更为精确的目标读者的到达,都使得其成为一个近乎完美的投 资平台。 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的具备是新闻周刊产生的原因之三。负责调版、彩色拼 图、版式设计等方面的制作人才已经具备;现代设计技术设备为杂志的精美制作提 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以新闻为主要职业的专业传媒人和专栏作家队伍也在逐渐 形成。 随着社会新兴阶层的逐渐壮大,随着资本对周刊市场的介入,随着人才、技术 等客观条件的具备,新闻类周刊在中国也诞生了。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6 2 中国新闻类周刊研究现状综述中国新闻类周刊研究现状综述 2.1 中国新闻类周刊的特点中国新闻类周刊的特点 2.1.1 基本内容框架基本内容框架 目前新闻类周刊内容框架可分为三部分: 1)一周新闻综述。将过去一周内已经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用最简单明了的文 字加以梳理。如中国新闻周刊的新闻综述以国内为主,颇有特色: “画中有画” 和“新闻浮士绘”均以原创漫画来表现新闻内容。而作为双周刊的南风窗 ,为 弥补自己时效性不足的缺点,也设有“双周视点” ,内容包括两周内的时政、社会、 经济、文化等重要新闻事件。 2)提供“观点新闻” 。在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基础上重新加工,以纵 深报道和评论为重点。这一部分不单纯陈述新闻事实,而是进一步在事实基础上为 读者提供观点。读者花上比报纸高五六倍的价钱买一本新闻周刊不再仅仅是为了获 取新闻信息,而是为了能进一步享受信息。 “享受”信息除了新闻周刊精美包装所 提供的视觉愉悦外,最重要的是读者能从中获取自己未知的观点。这些观点集中体 现在新闻周刊的新闻策划和新闻评论上。 南风窗的独家策划、 中国新闻周刊 的“封面故事”都是有分量的策划报道。 3)书评、影评、专栏、娱乐。作为综合性的新闻刊物,新闻类周刊也靠这些 栏目为其增添文化气息和时尚氛围。 2.1.2 以选题策划赢取“独家视点”以选题策划赢取“独家视点” 在媒体发达的今天, “独家新闻”的判断标准己经有了变化。你无我有的独家 新闻越来越少。角度新颖的新闻报道也在独家新闻的范畴,从这一点讲,新闻周刊 的新闻策划尤其重要。 目前中国各大新闻周刊都拥有自己制定选题的编委会,专门负责分析个案, 研究评估下一阶段时事热点,组织策划下一阶段的报道重点。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7 比如中国新闻周刊在选题策划上强调“理念先行” :认定某个问题是最近 的热点、能够代表一定倾向后,编辑记者选择一个角度,捕捉其他正发生的、能与 这种倾向吻合的事件与之对应。其总编钟诚把这类策划称为“实证新闻” ,即先提 出一个概念,再采访专家,最后搜索相关新闻事件。这是典型的观点先行,但并不 违背新闻规律,因为其提供的观点是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的。 2.1.3 版式设计模仿国外新闻周刊版式设计模仿国外新闻周刊 国内新闻周刊的版式大多都模仿国外,如美国时代周刊、 新闻周刊和 德国明镜等成熟的新闻周刊。这些新闻周刊的版式经过 80 年的发展已完全成 熟,具有新闻周刊自己的鲜明特色:讲究节奏感,点面结合,色彩协调,有张有弛, 疏密有致。 就版式设计看,国内新闻类周刊模仿得最到位的是封面, 时代封面上那永 远不变的红线成为了国内新闻周刊的封面标记,各大新闻周刊的封面大多用红线或 红色条块将封面天地分开。 时代每期封面只推出一个标题和一篇文章,国内各 新闻周刊的封面也往简洁化方向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在封面上改变轨迹最为明 显, 以前封面上堆积若干该期推荐的文章标题, 占据大部分封面空间, 且色彩多变, 给人特别杂乱的感觉。 现在则每期封面只推出一个主打标题, 重点突出、 简洁明了。 图片在版式设计中也占重要地位, 是新闻周刊叙述新闻的重要方式之一, 独特、 独家的新闻照片是新闻周刊的卖点之一。在版面设置上,由于新闻周刊是 16 开或 者大 16 的开本,版面容量较小,文字走向及归属比较清楚,版面一般分三栏,每 栏 1618 个字。 2.1.4 出版周期备受限制出版周期备受限制 由于采编力量薄弱和印刷技术限制,中国目前没有一家新闻类周刊内容达到 可完全涵盖一周 7 天新闻事件的出版水平。与其他种类的期刊一样,新闻类周刊要 求提前数日定稿,最少也要提前三四天。 除了中国新闻周刊 、 三联生活周刊和新周刊送至非本单位的印刷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8 厂印刷外, 新民周刊 、 瞭望都是在自己的印刷厂印刷,相对来说印刷效率较 高,但至少也需要两天。 【4】相比之下,美国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拥有先进 的印刷设备,并在外地设立了分印点,截稿时间最迟可以拖到周日上午而保证周一 全部上市。因为截稿时间晚,能够涵盖一周所有时间内的新闻,真正做到将一周新 闻集于一期,这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闻周刊。 2.2 研究对象概况综述研究对象概况综述 2.2.1中国新闻周刊总体分析研究中国新闻周刊总体分析研究 中国新闻周刊是中国新闻社第一次以资本运营的方式开拓国内新闻市场的 产物。中国新闻社成立于 1952 年,是我国的两大通讯社之一。中新社有采编人员 一千余人,在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设有分社,并在国内包括香 港、澳门等地共设有三十家分社及记者站。中新社以其独到的视角覆盖世界六十多 个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和海外媒体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由中新社组成的来自全世界、 全国各地的广泛的资讯和各种新闻产品的支持,对中国新闻周刊的发展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1999 年 1 月,中国新闻社成立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启动资金 30 万。6 月,编辑部和美国成功集团达成合作意向,成功集团以协办方式向中国 新闻周刊提供启动资金 1000 万元。1999 年 9 月, 中国新闻周刊开始出版试刊 号,2000 年 1 月正式创刊。 中国新闻周刊起步即为双周刊,采用“一函三册” 的装帧形式按新闻版、生活版、和特刊版分三册单独印刷,再用一个总封套装 好。杂志包装精美,上市后颇受好评。 中国新闻周刊创刊号的印刷量就达到了 4 万册,实际销售率也在 80左右。开局几乎是国内同类杂志在数年努力后才能达到 的水平。2001 年 1 月, 中国新闻周刊改为周刊。由于三册装订的成本太高,改 为一册装订,仍以全彩色、轻图纸印刷的高端杂志形象面世。 中国新闻周刊 定位于中国的新时政周刊。 办刊宗旨是为广大读者提供国内、 国际重大新闻报道为主, 内容涉及广泛且富有深度, 重点在于挖掘新闻背景和内涵, 力争做到比报纸报道有深度、有质量、有系统;比月刊报道有时效,有权威,有观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9 念。是一本既有新闻权威性,又富有知识和趣味性的大众读物,内容涵盖政治、经 济、科技、文化、体育、时尚、娱乐等领域。它的“新闻浮士绘”栏目以漫画的形式 表现新闻,在国内独一无二。办刊理念是: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就是 把每周大量的已经消化或者没有消化的新闻条理化,对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的时事 新闻汇总,给读者一个全面的指导和帮助。对受众的定位是:成长中的中产阶级。 中国的中产阶层正在成长中,并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无论是数量、经济地位以及 影响力,我国的中产阶级都是成长中的阶层。周刊锁定的读者群是那些城市中成熟 和成长中的消费者。我们可以给理想的读者画个像,即:男性为主,2335 岁,大 专以上学历,大中城市居住,从事国家公务、企事业管理、文化、教育、科技、新 闻、商务等方面工作及在校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取向多元;地位适中,收入稳 定;压力较大、求知心切。 2001 年 11 月,因资金问题,中国新闻社决定休刊整顿和中国新闻周 刊的协办方成功集团解除合作。2002 年 3 月, 中国新闻周刊复刊。在没有合 适投资经营方加入的条件下,杂志社参照同行的成功经验,组建中新剀悦广告公司 负责经营杂志的发行、广告业务,公司经理由负责杂志日常管理的社领导担任。这 样既保证了采编与发行、广告的相对独立,又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了协调与统一。现 在的中国新闻周刊全部由中新社投资运营。2002 年底, 中国新闻周刊的收 入和支出持平。 【5】 中国新闻周刊刚起步时离一本像样的时政周刊的目标还很远,但弥足珍贵 的是,杂志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容,一步一步朝这个目标不断努力,也越来越被读 者所接受。对主流时政新闻的不懈追求,使得中国新闻周刊逐渐在读者心中树 立了国内主流时政周刊的形象,赢得了读者的青睐。2000 年第 48 期首次点名披露 中国艾滋病村的封面文章“国难当头” ,2003 年第 5 期在国内较早全面报道广东 sars 疫情的封面文章“广东怪病恐慌” ,2003 年第 7 期封面文章“朱总理五年” 等无不显示出中国新闻周刊作为中国主流时政新闻周刊的潜质。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0 2.2.2新民周刊总体分析研究新民周刊总体分析研究 新民周刊是历史悠久的文汇报、新民晚报联合组建报业集团后新创的首份 媒体,也是目前具有全国影响的新闻周刊之一。于 1999 年 1 月创刊。当时,两大 报系各调入五个骨干人员参与创办,同时向社会公开纳贤,被外界认为是“人才高 地” ,单作协会员就有五个,个个能写擅撰,摄影总监和美术总监也很出名。该刊 主编助理何斌曾表示, 新民周刊创刊的第一年就为集团上缴了 100 万元人民币 的利润。 周刊以时政、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报道为主,注重对当下重大新闻事件、 经济现象和社会焦点的解析。它的“言论”、“调查”、“巴黎人文旅游”、“绿色 gdp 漫谈”、“书评”等固定栏目广受读者关注。它以“影响主流”为己任,关注“新闻、新 知、新锐,民生、民情、民意”,力求理性、冷静、智慧的办刊风格,如今已凸现 “国际视野、海派眼光、原创诉求、主流大刊”的成熟风范。 【6】 新民周刊将自 己定位于追求高品味、崇尚高格调、力创高品质、实现高效益,其特色是“软、短、 近、新、雅” 。刊物尽显海派风格,温和而具亲和力。周刊受众定位于 30 岁以上受 教育程度较高,收入稳定的男性。 2003 年底, 新民周刊还在国内首推“年度封面人物”评选。作为兼具深度和 速度的时政类新闻杂志, 新民周刊成为契合新型生活方式的新闻读本,受到了 城市中产阶级者的普遍欢迎。 2.2.3南风窗总体分析研究南风窗总体分析研究 南风窗是由中共广州市委领导亲自批准创办的时事政治类综合新闻刊物。 自 1985 年 4 月创刊以来,依托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通过架设理论与实践、政治 与经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几代人之间的桥梁,宣传新观念、揭示新趋势、扶持 新事物、促进新潮流,成为广东期刊界的一面旗帜,被誉为“刊林奇葩” ,在海内 外均享有一定影响。 【7】 南风窗秉承“让从零开始的人说话”的宗旨,贴近民心。 敢抓难点、热点、敏感点,发挥了沟通桥梁的作用。创刊同时, 南风窗推出“假 如我是广州市长”的活动,让市民为市长提建议,此举被海外传媒誉为“民主化建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1 设的先声”。此后, 南风窗举办的“评选广州地区十大杰出公仆”等活动均得 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1998 年,开始“二次创业”的南风窗全面改版,在国内首次鲜明提出了政 经杂志的理念,采用全彩色轻涂纸印刷,与国际印刷品质接轨,全面提高了办刊质 量,并快速成长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政经新闻杂志,在中国新闻界引起了一股“政 经之风”。 2001 年, 南风窗成功改为半月刊,月发行量突破 80 万份,向着“办中国最 有影响力的政经新闻杂志”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南风窗以其坚守责任、 理性、良知的形象,成为备受读者和全球主要报刊、通讯社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中 国主流期刊之一。 南风窗先后荣获“中国双百期刊” 、 “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 “广东省十 佳期刊” 、 “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期刊”等荣誉。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2 3 运用传播学方法对封面报道的分析研究运用传播学方法对封面报道的分析研究 3.1 封面报道的界定及重要性封面报道的界定及重要性 “封面报道”也称为封面故事,顾名思义就是标题印在杂志封面的新闻报道。 该期杂志的封面以此新闻报道为主题进行设计,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封面报 道与该杂志其他新闻报道的区别在于这些新闻报道的选题是经过对大量新闻事件 分析讨论之后选定的。选定之后经过策划小组策划再派出记者或寻找专家从横向和 纵向来对新闻事件进行采访调查,从而给出全面、深刻和丰满的报道。笔者在查阅 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有关封面报道方面的研究非常欠缺。研究者们往往只选定新闻 周刊作为研究对象而忽视了封面报道的价值和意义。从商业价值上考虑,封面报道 是杂志的第一卖点。封面报道的显著性和趣味性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封面设计的 独到和震撼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读者的阅读欲从而引起他们购买的欲 望。从新闻价值上看,封面报道显然是最能够代表媒介新闻价值观的。从选题到策 划的一系列流程看,编辑们都不遗余力,请到资深媒体人和专家学者来参与讨论, 它不仅是杂志的门面,也是每期周刊的重中之重。倾注全力打造出来的封面故事应 该是最能够体现该杂志的新闻价值观的。从封面报道的选题可以看出我国新闻类周 刊是否体现了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是否把现实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做为自己的重 心。从封面报道的报道方式上可以探讨是否深度报道已成为我国新闻类周刊的主要 报道方式。从封面文章的叙事方式能够研究新闻类周刊的阅读魅力是从何体现的。 杂志报道与报纸报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封面报道,它直接影响到杂志的发行 量。美国新闻学硕士论文就有“写出一篇适合杂志刊登的封面故事”这样的题目。 教授们会不厌其烦的讲解怎样选题、收集资料、采访、写作和修改,以及一篇封面 故事怎样开头、 怎样连接、 怎样按逻辑演进以及怎样结尾。 美国 时代 周刊自 1923 年 3 月创刊至今,成为许多新闻类杂志模仿的对象,我国 90 年代后期出现的新闻 类周刊在封面故事及栏目设置上也受到了它的影响。虽在影响力和品牌价值上离 时代距离还很遥远,但通过不懈努力差距会越来越小。封面报道无论从篇幅、 报道力度、思想深度和影响力上都是新闻类周刊每期的重点,是最能反映杂志的核 心内容。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3 3.2 内容分析方法综述内容分析方法综述 采用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一种客观、系统、能对明确的传播内容进行定量 描述的研究方法。 【8】是一种全面描述和分析媒介内容的方式。在这里,为了使调查 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较为成功的新闻周刊即中 国新闻周刊 、 新民周刊 、 南风窗 。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选择当地运作比较成 熟的新闻周刊,可以反映我国目前新闻类周刊的整体情况。研究样本选取 2005 年 全年的封面报道。研究角度的选取及依据: (1)报道体裁。即报道所选择的报道体 裁形式。一般有客观报道、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评论员文章、 社论和专访。通过对报道体裁的分析目的在于看出是否深度报道成为新闻类周刊封 面报道的主要形式。 (2)报道题材。即报道所涉及的内容主题。有政治、经济、社 会、文化、科学技术和体育。通过对报道题材的分析目的在于看出中国新闻类周刊 是否能够“对重大新闻事件给予强烈的新闻关注” 。 (3)报道对象。即报道中提及 的主要当事机构和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有政府机关、事业机构、企业、政府机构 工作人员、企事业工作人员和公众。分析报道对象目的在于了解新闻类周刊报道的 侧重点,从而看出其报道是否能成为影响精英阶层关注底层社会状况的声音。 (4) 报道性质。即报道中体现的记者、编辑或媒体对事件的态度、立场和倾向。目的在 于探讨新闻类周刊是否具有监督社会的理性特征。 (5)报道地域和范围。即新闻事 件主要发生地或主要涉及、影响地。目的在于研究新闻类周刊在报道领域上是否平 衡。 3.3 “三家”周刊封面报道内容分析报告“三家”周刊封面报道内容分析报告 3.3.1 中国新闻周刊总结分析中国新闻周刊总结分析 研究对象是中国新闻周刊2005 年全年 48 期的封面文章。 1)报道的地域和范围分布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4 在 48 例样本中,有 40 例封面报道有较明确的新闻事件发生地。由于新闻事件发生 在各省市县的数量不多,为保证统计上的整体准确性就做南方、北方和中部归类统 计,以此来分析中国新闻周刊的封面故事在报道地域上是否平衡。其中发生在 北京的有 10 例,占 25%,体现出中国新闻周刊地处北京的倾向本土特点。发生 在北方有 7 例,涉及到哈尔滨和黑龙江辽宁等地,占 18%。发生在南方的有 10 例, 基本都在上海、福建、南京、广东等地,占 25%。发生在中部的有 4 例,涉及到山 西、安徽、江西、湖南和湖北等地,占 10%。其中又有 1 例涉及到香港,占 3%。1 例涉及到台湾,占 3%。还有 7 例发生在境外,即印度洋、伦敦、日本、美国等地, 占 18%。另有 8 例样本没有明确的新闻发生地,而是就某一问题在全国的影响而言 的。见图一: 43 25 10 33 18 0 10 20 30 40 50 百分比 1 地域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地域 北部 南部 中部 香港 台湾 境外 图一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地域比例 2)报道的体裁 统计表明,在 48 例中国新闻周刊的封面报道中,每期的封面报道由一组 文章构成,这组文章或是对一个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报道、分析和评论;或是就一 个热点问题展开探讨与争鸣。这属于深度报道的一种文体,即整合报道。 【9】 3)报道题材 在 48 例的封面文章中政治题材的有 10 例,占 21。经济类题材的有 8 例,占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5 17。社会类题材有 25 例,占 52。文化类题材有 3 例,占 6。科技类的有 1 例,占 2。体育类的有 1 例,占 2。见图二: 21 17 52 6 22 0 10 20 30 40 50 60 百分比 1 题材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题材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 科技 体育 图二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题材比例 4)报道性质 根据统计可以看出,48 例样本中,有 24 篇属于无倾向的客观报道,占 50。 有 3 篇是正面报道,占 6。有 21 篇属于带有批评性的问题报道,占 44。见图三: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性质 50 6 44 客观报道 正面报道 问题报道 图三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性质比例 5)被报道的机构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6 在 48 例样本中所涉及的 30 个机构部门当中,有 3 例属于企业单位,占 10。 有 17 例属于政府机关,占 57。有 10 例属于事业单位,占 33。见图四: 中国新闻周刊被报道机构 10 57 33 企业单位 政府机关 事业单位 图四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机构比例 6)被报道人物 在 48 例样本中所涉及的 43 个报道对象中,一般公众有 24 例,占 56。企业 家有 2 例,占 5。政府领导干部有 13 例,占 30。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有 4 例, 占 9。见图五: 中国新闻周刊被报道人物 56 5 30 9 一般公众 企业家 政府领导 事业单位领导 图五中国新闻周刊被报道人物比例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7 小 结: 1)报道地域不平衡。北部城市占 43,南部城市占 25,中部城市占 10。 重心明显偏重北方城市,这与中国新闻周刊地处北京的地域性有关。但作为一本全 国性的刊物,不应与地方性报纸、电视台一样,只关注局部,这样会带来内容采写 上的局域性。境外报道占到了 18,可见中国新闻周刊对国际重大新闻事件的 关注程度很高。这也与它自身背靠中国新闻社遍布全球的新闻网是分不开的。 2) 中国新闻周刊每期的封面报道都是由一组文章构成,这组文章或是对一 个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 分析和评论, 或是就一个热点问题展开探讨和争鸣。 这实质上是深度报道的一种文体,即整合报道。可见深度报道是其封面报道的主要 形式。这也与其口号“富有深度、涉猎广泛,重点挖掘新闻背景和内涵”相吻合。 3)从封面报道题材来看,社会类题材占了 52。政治类题材位居第二,占据 21。 由于封面报道采用专题报道的形式, 每一新闻报道都会做横向或纵向的延伸, 而对于所涉及的新闻事件中的问题、根本原因或最终的解决途径又大都归结到体制 或改革上面。可见其关注重大新闻事件,始终以现实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作为自己的 重心。背靠中国新闻社是中国新闻周刊的优势也是禁锢,偏重时政题材,对经 济问题关注不够,在中国市场经济如此活跃的今天,作为一本市场化运作的新闻周 刊,它的经济类题材仅占到 17。 4)从报道性质来看,客观报道占到 50,可见它的封面报道是以客观报道为 主的。带有批评性的问题报道占到了 44,而正面报道仅占 6。可见, 中国新 闻周刊以客观理性态度审视新闻事件,歌功颂德含量很少。 5)从被报道机构来看,政府机关占到 57,可见它的封面报道所涉及的主要 机构是政府及与政府密切相关的部门。 6)从被报道人物来看,一般公众占了 56。在中国这个发展极不平衡的社会, 存在大量的弱势群体,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对他们给予报道和帮助应是新闻人的 使命。 中国新闻周刊采取理性报道的声音为弱势群体做客观报道,通过理性 分析,包括专家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和解答,以此影响决策人,以至影 响对弱势群体有价值的政策出台。对领导干部的报道占了 30,表明他们同样是 中国新闻周刊关注的焦点,是媒体的主要监督对象。 中国新闻周刊侧重 点落在政府和普通老百姓两极,表明它在努力为上下的沟通和理解搭建平台。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8 3.3.2新民周刊总结分析新民周刊总结分析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研究对象是新民周刊2005 年全年 52 期的封面文章。 1)报道的地域和范围分布 在 52 例样本中,有 39 例封面报道有较明确的新闻事件发生地。同样为保证统 计上的整体准确性就做南方、北方和中部归类统计,来分析新民周刊的封面故 事在报道地域上是否平衡。 其中发生在上海的有 13 例, 占 33%。 发生在北方有 2 例, 即哈尔滨和西安,占 5。发生在南方的有 8 例,基本都在四川、浙江、江苏、广 东、广西、云南,占 21。发生在中部的有 7 例,涉及到山西、河南、安徽、江西、 湖南和湖北,占 17。其中又有 1 例涉及到香港,占 3。还有 8 例发生在境外, 即印度洋、朝鲜、日本、美国、亚洲、非洲,占 21。另有 13 例样本没有明确的 新闻发生地,而是就某一问题在全国的影响而言的。见图六: 5 54 17 0 3 21 0 10 20 30 40 50 60 百分比 1 地域 新民周刊报道地域 北部 南部 中部 台湾 香港 境外 图六 新民周刊报道地域比例 2)报道的体裁 统计表明,在 52 例新民周刊的封面报道中,每期的封面报道也是由一组 文章构成,这组文章或是对一个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报道、分析和评论;或是就一 个热点问题展开探讨与争鸣。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9 3)报道题材 在 52 例的封面文章中政治题材有 3 例,占 6。经济类题材有 11 例,占 21。 社会类题材有 30 例,占 58。文化类题材有 8 例,占 15。见图七: 6 21 58 15 00 0 10 20 30 40 50 60 百分比 1 题材 新民周刊报道题材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 科技 体育 图七 新民周刊报道题材比例 4)报道性质 据统计可以看出,52 例样本中,有 25 篇属于无倾向的客观报道,占 48。有 7 篇是正面报道,占 13。有 20 篇属于带有批评性的问题报道,占 39。见图八: 新民周刊报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互联网保险平台三人合伙人业务合作与风险控制协议
- 2025年烟台学法减分题库及答案
- 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 材料科学基础试卷及答案
- 管道三七土回填施工方案
- 超市消费券活动策划方案
- 2025年合肥中考美术题库及答案
- 内燃叉车常识题库及答案
- 思政专业毛概试题及答案
- 《太阳与生活》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一年级下册冀人版
- 珂立苏的使用方法2011-3-23课件
- 赣价协〔2023〕9号江西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基准价
- 婴幼儿教养环境创设
- 颅脑外伤(共61张PPT)
- 人教版《生命.生态.安全》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防爆设备规格书
- 矿种代码与规模分类表
- 污水井 化粪池清掏合同
- 华能分布式光伏项目EPC总承包工程投标文件-技术部分
- 合唱团训练教案
- 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