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镜检PPT课件.ppt_第1页
疟原虫镜检PPT课件.ppt_第2页
疟原虫镜检PPT课件.ppt_第3页
疟原虫镜检PPT课件.ppt_第4页
疟原虫镜检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疟原虫镜检,.,疟疾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边缘地区,是重要的虫媒传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我国常见的为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和恶性疟。,一、概述(1),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人是疟原虫的中间宿主。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肝细胞和血液的红细胞内,前者称红细胞外期,后者为红细胞内期。疟疾发作的临床症状是由红细胞内期引起的。末梢血液中查到疟原虫是疟疾诊断的三条标准之一。,一、概述(2),疟原虫生活史分为按蚊体内的有性生殖和人体内的无性生殖两大部分,这里只将人体内生活史作一简要介绍。,二、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生活史,疟原虫通过按蚊吸血进入蚊体内,经一段时间发育成熟后,成为具有感染性的按蚊,若再次叮人时即将其唾液腺中的子孢子注入人体,经血液循环进入肝细胞内繁殖。,红细胞外期1,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速发型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迅速生长发育,进行裂体增殖,成熟后将肝细胞胀破,完成红细胞外期的发育。每个受感染的肝细胞,含有数以千计的裂殖子,其释放进入血液后一部份被吞噬细胞消灭,一部份侵入红细胞内寄生。,红细胞外期2,间日疟原虫完成红细胞外期发育所需的时间约为8天,恶性疟原虫约为6天,三日疟原虫约为11天,卵形疟原虫约为9天。在此阶段的血液中没有疟原虫,受染者亦无临床症状。迟发型子孢子需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休眠期后再分批完成红外期发育,成为疟疾复发的根源。红外期疟原虫的发育只有一代,并不反复循环。恶性疟原虫无迟发型子孢子,所以没有真正的复发。,红细胞外期3,从肝细胞中释放的裂殖子,进入血液循环后很快侵入红细胞内形成环状体,又称早期滋养体。它们在红细胞内摄取血红蛋白等营养物质进行裂体增殖,最后发育为成熟裂殖体,内含一定数量裂殖子。当它胀破红细胞后,裂殖子释放至血液内,使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进入血液中的裂殖子,一部份侵入正常红细胞,进行又一个周期的裂体增殖,一部份裂殖子被吞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内期1,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裂体增殖周期所需的时间因虫种而不同,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约为48小时,三日疟原虫约为72小时。经过一代或几代裂体增殖后,有一部份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不再进行分裂,而逐渐发育长大成为配子体。,红细胞内期2,疟原虫在人体内持续存活的时间以恶性疟原虫最短,约为1年;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为1-3年;三日疟原虫最长,为3-5年,甚至可终身带虫。由疟原虫侵入到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其时间长短与入侵人体疟原虫的种类、虫株、原虫的数量及人体的抵抗力有关。恶性疟的潜伏期为7-27天,平均11天;三日疟通常为18-35天,平均28天;,红细胞内期3,间日疟则有长潜伏期与短潜伏期两种,短者11-25天,平均14天;长者6-9个月,最长者可达15个月。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按照生长、发育、繁殖的阶段不同而分为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3个时期或阶段,各期疟原虫的形态变化很大。,红细胞内期4,疟原虫的基本结构核即细胞核或染色质粒。在正常情况下核呈鲜红色,呈圆形或不规则的颗粒状。核的结构致密,只有在个别发育阶段较为疏松,例如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的核。有时因胞浆厚密或染色深蓝,使核呈暗红或紫红色。,三、疟原虫形态特征,细胞浆被染成蔚蓝色或深蓝色,随着虫体发育长大,细胞浆逐渐增多。间日疟原虫发育到大滋养体阶段,胞浆呈阿米巴样活动,胞浆内有空泡。三日疟原虫阿米巴活动不显著。,三、疟原虫形态特征,疟色素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原虫种类而异。间日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短棒状,黄褐色;恶性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细砂状,黑褐色;三日疟原虫的色素呈砂粒状,深褐色;卵形疟原虫的色素与间日疟原虫相似。疟色素在虫体内散在分布或聚集成团块。,三、疟原虫形态特征,被寄生的红细胞被间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淡。疟原虫发育至阿米巴样体,红细胞出现薛氏点(Schuffnersdots)。被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大小正常或稍微缩小,红细胞上有时见到茂氏点(Maurersdots)。被三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大小正常,红细胞上可见到齐氏点(Ziemannsdots)。被卵形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稍胀大或不胀大,呈卵形或一端呈锯齿(伞矢)状,薛氏点出现较早,于环状体阶段便可查见。,三、疟原虫形态特征,滋养体滋养体有早期与晚期之分。早期滋养体因外形呈环状而又称环状体。以后虫体长大,胞浆增多,时有伪足伸出,并在胞浆中出现空泡和疟色素,此时称为晚期滋养体。,四、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分期1,裂殖体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间日疟原虫约经40小时)后核开始分裂称为早期裂殖体,以后核经反复分裂,最后胞浆亦随之分裂,分别包裹在每个核的周边,形成一个个的裂殖子,此期称为成熟裂殖体。其体内除有数量不等的裂殖子外,尚有集聚成块状的疟色素。,四、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分期2,配子体疟原虫经过一次或数次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中发育长大,其核增大而不再分裂,胞浆不断增多而无伪足和空泡,最后发育成为圆形,卵圆形或腊肠形、新月形配子体。,四、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分期3,疟原虫均寄生于红细胞内,其基本结构为细胞核、细胞浆和细胞膜。环状体以后各期还有血红蛋白消化分解后的产物疟色素。各种疟原虫除疟色素以外均无色,血片制后需经染色才能识别。染色后的疟原虫细胞核呈红色或淡紫红色,细胞质呈蓝色或淡蓝色,疟色素呈褐黄色或黑褐色。涂制好的薄血膜,红细胞应平铺在血片上,互不重叠。由于薄血膜干燥迅速,疟原虫很快被固定,所以形态典型活跃。,薄血膜上疟原虫的形态特征,薄血膜中常见的血液成分,中性白细胞,酸性球,血小板,大单核球,红血球,淋巴球,间日疟原虫被寄生红细胞胀大色浅,薛氏点鲜红色,细小,数多,薄血膜中被疟原虫寄生红血球形态特征,恶性疟原虫被寄生红细胞大小正常,色稍紫;茂氏点紫红色,粗大,数少,间日疟环状体红血球:正常。大小:较大,约为红细胞直径1/3。胞浆:环状,浅蓝色。核:红色,一个,偶有二个。色素:没有。,薄血膜疟原虫形态,恶性疟环状体红血球: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大小:较小,约为红细胞直径1/51/6。胞浆:兰色,环状纤细,有时位于红细胞的边缘。常见多个同寄生一红细胞现象。核:红色一个,常有二个。色素:没有。,薄血膜疟原虫形态,恶性疟环状体,薄血膜疟原虫形态,间日疟原虫小滋养体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环较粗大;核1个;2个核和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体,不如恶性疟原虫多见,薄血膜中小滋养体形态特征,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约为红细胞的1/6;环纤细;核12个;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体的常见,间日疟大滋养体红细胞:胀大褪色,出现形状大小相等,分布均匀,数目较多,鲜红色薛氏小点。大小:较大。胞浆:不规则,浅兰色,出现阿米巴伪足,有空泡。核:红色,一个。色素:有,细小杆状,黄葛色,分布不均匀。,薄血膜疟原虫形态,间日疟大滋养体,薄血膜疟原虫形态,恶性疟大滋养体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出现较粗、大小不一、分布不匀、数目较少红色茂氏小点。大小:较小。胞浆:兰色,圆形,坚实,体积小。核:一个,红色。色素:较细的黑褐色颗粒,常集成块。,薄血膜疟原虫形态,间日疟原虫大滋养体虫体不规则,较大;阿米巴样空泡明显;疟色素细小,黄褐色,薄血膜中大滋养体形态特征,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体小,圆形;空泡小;早期疟色素细小,金黄色,晚期结成块状,黑褐色,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红细胞:胀大,褪色,可有薛氏小点。胞浆:较不规则,空泡小或消失,兰色。核:红色,分裂为二个以上。色素:黄褐色,分布不均匀。,薄血膜疟原虫形态,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薄血膜疟原虫形态,恶性疟未成熟裂殖体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有茂氏小点。大小:较小。胞浆:规则,圆形或卵圆形,兰色。核:分裂为二个以上,红色。色素:黄褐色颗粒,常集成黑褐团块。,薄血膜疟原虫形态,间日疟原虫裂殖体前期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为2个以上,空泡消失;疟色素分布不匀,薄血膜中裂殖体前期形态特征,恶性疟原虫裂殖体前期圆形,核分裂为2个以上;疟色素集成团快,间日疟成熟裂殖体红细胞:胀大,褪色,可见薛氏小点。大小:个体较大。胞浆和核:裂殖子1224个平均16个,排列不规则,核红色,胞浆浅兰色。色素:黄褐色常集于疟原虫的一边。,薄血膜疟原虫形态,恶性疟成熟裂殖体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见茂氏小点。大小:虫体较小。胞浆和核:裂殖子836个平均1824个,排列不规则或呈二重排列,核红色胞浆兰色。色素:黑褐色,集中于中央或一侧。,薄血膜疟原虫形态,间日疟原虫裂殖体大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1224个,通常16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常集于一侧,黄褐色,薄血膜中成熟裂殖体形态特征,恶性疟原虫裂殖体小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较小,826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成团快状,黑褐色,间日疟大(雌)配子体形状大小:圆或椭圆,较大。胞浆:深兰色。核:一个,较小,深红色常偏于一边,核周可见明显不染色带。色素:黄褐色,均匀散在,数目较多。,薄血膜疟原虫形态,间日疟小(雄)配子体形状大小:圆形,虫体较大。胞浆:浅兰色。核:一个,较大,疏松位于中央,浅红色,周围有明显不着色带。色素:黄褐色,散在分布。,薄血膜疟原虫形态,恶性疟大雌)配子体形状大小:新月形,两端稍尖。胞浆:深兰色。核:一个,较小,致密,深红色位于中央,核周可见透明不染色带。色素:黑褐色,密布于核的周围,薄血膜疟原虫形态,恶性疟:小(雄)配子体形状大小:腊肠形,两端钝圆。胞浆:浅兰色或淡紫红色。核:一个,较大,疏松,位于中央,浅红色,核周可见不染色带。色素:黑褐色,疏松地分布于核周围。,薄血膜疟原虫形态,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核小,致密,深红色,偏于一侧,胞浆深蓝色;疟色素散在,薄血膜中大(雌)配子体形态特征,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新月型,两端较尖;核小,致密,深红色,位于中央;胞浆深蓝色;疟色素块围于核周,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核大,疏松,浅红色,多位于中央;胞浆浅蓝色或淡红色;疟色素散在,薄血膜中小(雄)配子体形态特征,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腊肠形,两端钝圆;核大,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胞浆浅蓝色或浅红色;疟色素围于核周,虫体大小:几乎充满被寄生的红细胞核:一个,较大且致密,周围有一圈空白的不染色带胞浆:边缘清楚,不含空泡疟色素:颗粒较多较粗,均匀散在,大配子体与大滋养体区别,虫体大小:不超过被寄生红细胞的3/4核:一个,延长呈带状,周围无明显的不染色带浆:边缘不整齐,多有空泡疟色素:颗粒较少较细,分布不均匀,1)滋养体小滋养体略小于间日疟的小滋养体,核较大,胞浆较粗厚,有时可见色素。大滋养体常呈带状,极少呈圆形,核常呈条状,胞浆结实,一般不含空泡,色素颗粒粗大,深褐色,常沿边缘分布。被三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大小正常或略有缩小、颜色正常。偶见淡紫红色微细的齐氏点,其数量少于薛氏点而多于茂氏点。,三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裂殖体未成熟裂殖体核分裂成2个以上,胞浆也分裂,色素渐趋集中,分布不匀。成熟裂殖体小于正常红细胞,含裂殖子612个,常为8个,形成菊花状,色素常集中于中央。裂殖子比间日疟原虫裂殖子大。,三日疟原虫,配子体形态与间日原虫的配子体相似,但虫体小于正常红细胞,色素颗粒粗大。,滋养体小滋养体与三日疟小滋养体相似,核较大,胞浆较粗厚。大滋养体结实,空泡不显著,常呈圆形,极少呈带状,色素棕黄色,颗粒粗大。被卵形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大小正常或稍胀大,褪色,部分红细胞变为卵形或边缘像伞边缘的矢状,可见较多的薛氏点,且比间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出现早,于小滋养体阶段已可见到,斑点也稍粗大。,卵形疟原虫,裂殖体与三日疟原虫的裂殖体相似,圆而结实,约占红细胞的3/4,一般不超过正常红细胞大小。成熟裂殖体含裂殖子612个,常为8个,一般排列不规则。裂殖子比常见三种疟原虫的裂殖子大。,卵形疟原虫,配子体:亦与三日疟原虫的配子体相似,一般不超过正常红细胞的大小,卵形疟原虫,四种疟原虫的小滋养体,四种疟原虫的小、大滋养体,四种疟原虫未成熟、成熟裂殖体,四种疟原虫小配子体、大配子体,间日疟原虫,被寄生细胞明显膨大,褪色,大滋养体呈阿米巴样(阿米巴样体),虫体胞浆内空泡明显,色素颗粒短杆状,较细,黄褐色,薛氏点细小,数多,恶性疟原虫,被寄生红细胞形态正常,核红色,一个或多个。,茂氏点红色、粗大、明显数少,环状体细胞浆淡蓝色,较纤细。,环状体有时贴于红细胞边缘,多重感染较常见,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厚血膜的优点是能够提高疟原虫的检出率,厚血膜上原虫集中,检出率比薄血膜高出十几倍甚至数十倍,尤其是在轻度感染的情况下。但是,厚血膜的镜检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厚血膜层次多、背景深、透光差,虫体收缩,疟原虫的形态结构远不如薄血膜上清晰典型;,五、厚血膜中疟原虫的形态特征1,厚血膜中红细胞重叠和横竖交替,使疟原虫体态各不相同,并且还会出现折皱叠加的现象;血片制作、染色过程中亦会使原虫皱缩变形和腐蚀破损,厚血膜中原虫的形态与薄血膜相比,差异很大,识别较难;染色过程中血红蛋白溶解,红细胞消失而不能像薄血膜那样可以借助红细胞特有的改变和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特点进行识别;厚血膜上还常混杂一些与原虫较易混淆的染液残渣、血小板和血细胞碎片,更增加了鉴别的困难。,五、厚血膜中疟原虫的形态特征2,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疟原虫特有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红色细胞核、蓝色细胞浆和棕褐色或黑褐色的疟色素,和其组成的形态特征与动态结构,以及还可能出现的红色薛氏或茂氏小点和红细胞的红色阴影等方面去认真观察分析,反复操练,还是可以逐渐识别和逐步掌握的。,五、厚血膜中疟原虫的形态特征3,小滋养体:呈环状或因空泡消失而变成各种形状,形状的改变因胞浆向核的一侧,或同时向二侧收缩,或围住核,镜检是常见“!”、“,”、“飞鸟”、“”形和“鸟眼”等。,厚血膜疟原虫形态,间日疟原虫小滋养体的虫体大于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核较大,胞浆较厚,常呈“!”或“,”等。常伴有各个发育阶段的疟原虫。,厚血膜疟原虫形态,三日疟原虫小滋养体大于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而略小于间日疟原虫的小滋养体。核较大,胞浆较粗厚,常呈“,”或“鸟眼”等。有时可见色素。,厚血膜疟原虫形态,如果血膜上只有少数环状体,其形态又不太典型,则应另外取血检查,不应轻易下结论。,厚血膜疟原虫形态,大滋养体:间日疟原虫大滋养体运动活泼,空泡大,形态变化也较大,而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大滋养体仅有轻微运动,空泡小,形态变化也较小,厚血膜疟原虫形态,间日疟原虫大滋养体呈阿米巴样或缩成各种形状,常见有些原虫的胞浆为圆形,核和色素均被包在中间,着色很深,只能看到深蓝色的胞浆和黄褐色的色素折光,核模糊不清,或仅于调节显微镜的亮光时,才隐约可见。有些胞浆皱缩断裂成几个团块,大小不一,互不连接,核位于胞浆之中或外边,色素分布不匀。有些则仅见胞浆和色素而核看不清楚。,厚血膜疟原虫形态,三日疟原虫大滋养体常呈圆形或卵形,有时可见呈带状。由于它的胞浆结实,色素颗粒粗大,深褐色,数量较多,以致整个原虫呈黄绿色,核不太清楚,厚血膜疟原虫形态,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常呈圆形,虫体较小而结实,色素细小,金黄色,结成团块后,呈黑褐色。,厚血膜疟原虫形态,裂殖体:三种疟原虫的未成熟裂殖体和成熟裂殖体,除虫体略微缩小而着色较深外,几乎与薄血膜上的形态一样。间日疟原虫裂殖体较大,而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的裂殖体均较小。三日疟原虫的裂殖子较大,间日疟原虫的裂殖子次之,恶性疟原虫的裂殖子较小。,厚血膜疟原虫形态,配子体:间日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的配子体相似,均呈圆形,但前者的虫体比后者大。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核大,圆形或星状,胞浆较少,着色淡,色素粗大,数量较多。间日疟原虫的雌配子体与成熟大滋养体相似,但配子体的色素颗粒粗大,多而分散,有沿边分布的现象。恶性疟原虫的配子体呈新月形或腊肠形,常见其边缘上附着一小块皱缩的红细胞膜,有时可见缩成圆形,核位于中央,色素散在于核周围,其外为一圈胞浆,还可见配子体的胞浆部分或全部消失,只留下核和色素,或核和胞浆均消失,只留下色素。,厚血膜疟原虫形态,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厚血膜染色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溶解,其轮廓消失,但斑点却十分清楚。有时尚残留红细胞的模糊痕迹,血膜边缘部分较薄,更易查见。,厚血膜疟原虫形态,厚血膜中常见的血液成分,中性球,酸性球,中性球,大单核球,淋巴球,血小板,厚血膜由于用血量较多,涂制的血膜小,红细胞重叠且干燥慢,致使虫体皱缩,空泡消失,胞浆变形,其形态改变的程度与疟原虫运动的强弱、空泡有无和大小有关。各期疟原虫在发育中,大小滋养体明显的阿米巴样运动,其他期仅有轻微运动;大、小滋养体含明显空泡,裂殖前期的空泡不明显或消失,成熟裂殖体和配子体均无空泡。,厚血膜中疟原虫的形态,小滋养体胞浆呈环状或向核的一侧或两侧收缩,使环的中间断裂,或围绕核。间日疟原虫的环较大,常呈分号“;”和感叹号“!”状;而恶性疟原虫的环纤细,常呈分号“:”、飞鸟“.”、V状和断环状。,厚血膜小滋养体形态,间日疟小滋养体,恶性疟小滋养体,恶性疟环状体在发育不同阶段,其个体大小有很大变化。注意粗环与间日疟环状体的区别。,厚血膜恶性疟小滋养体,间日疟大滋养体呈阿米巴样运动,胞浆常断裂几块或缩成圆形,核和疟色素均被包在胞浆之中,着色深,只隐约可见红色的核和黄绿色的疟色素。胞浆可皱缩断裂成几个块状,大小不一,似互不连接。核位于胞浆之中或外边。疟色素分布不均匀。有些仅见胞浆和疟色素而核看不清楚。,厚血膜间日疟大滋养体形态,大滋养体,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与薄血膜形态相似,常呈圆形,体小结实,疟色素细小,金黄色,结成块状后,呈黑褐色。,厚血膜恶性疟大滋养体形态,大滋养体,裂殖体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的裂殖体前期及成熟殖体,除虫体略为缩小着色较深外,均与薄血膜相似。,厚血膜裂殖体形态,间日疟裂殖体,恶性疟裂殖体,间日疟原虫的配子体呈圆形或卵圆形,除虫体略缩小且着色深外,均与薄血膜相似。间日疟雄配子体,核大,疏松,圆形或呈星状,胞浆较少,着色淡,疟色素颗粒大,数量较多,散在分布。雌配子体与圆形成熟的大滋养体相似,但配子体疟色素颗粒粗大,多而散在分布。,厚血膜间日疟配子体形态,大配子体,小配子体,恶性疟原虫的配子体呈新月形或腊肠形,如血膜干燥较慢,则可缩成圆形,核居中,疟色素围在核周,外围一圈胞浆。此外,还可见配子体的胞浆部分或全部消失,只留下核和疟色素,或核和胞浆均消失,只留下一些疟色素。,厚血膜恶性疟配子体形态,大配子体,小配子体,寄生的红细胞经染色后,因细胞内血红蛋白溶解,轮廓消失,但有时尚留下残骸的“影子”或点彩。,厚血膜红细胞形态,在厚血膜上有时可见到一些类似疟原虫的物质,要根据疟原虫的三个基本要素仔细加以鉴别。,厚血膜上可见到的某些杂质,厚血膜可因染液的酸硷度影响,只见到小滋养体的核而不见胞浆;只见到疟色素而无其他结构;或者只见胞浆断裂的残块。这样,它与涂片和染色过程中所沾污的杂质包括来自空气的灰尘、真菌、孢子,来自取血时沾污的污垢、细菌、染料残渣,白细胞分裂后散出的颗粒、碎片,网状红细胞的残骸等,皆易混淆,要谨慎鉴别。,同其他物体的鉴别,1疑似疟色素血膜上的染料残渣及灰尘,有时可误为疟色素,此时可依据其颗粒大小,色泽及分布范围加以区别。转动微螺旋时,可见它浮于红细胞之上,与原虫不在一个平面上。,此外下面几种情况,容易误为疟原虫,应注意鉴别,2疑似疟原虫核细菌尤其是球菌或白细胞破裂后散出的颗粒,皆为红色小点,与疟原虫的核相似,最易混淆。但球菌形体较大,边缘光滑,常见许多个聚集一处,分布较广。中性和酸性白细胞的颗粒,着色较淡,边缘整齐,附近常有白细胞的碎屑。,3.疑似疟原虫胞浆网状红细胞残骸和白细胞残骸通常为蓝色,与疟原虫的胞浆相似,有时因与上述红点巧合一起,而容易误为疟原虫。鉴别时如形同大滋养体,可依据疟色素的特点加以区别;如形状似小滋养体,可依据虫体大小、折光是否均匀以及核与胞浆是否在一个平面上予以区别。,疟原虫计数方法1半定量计数用厚血膜每个视野中所观察到的疟原虫的平均数可粗略地估计为疟原虫密度。这种方法简便,缺点是计数的疟原虫数受制作的血膜厚度所影响,在流行病学上不宜用这种数据作定量分析。,国内常用此方法将密度分为六级:全厚血膜查见疟原虫数在10个以内,记录实际数字;全厚血膜查见疟原虫数在10个以上,但平均每个视野不到1个虫,记录“少”;100个视野中查见的疟原虫数平均每个视野15个,记录“”;100个视野中查见的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