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惠山祠堂群初探.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惠山祠堂群初探.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惠山祠堂群初探.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惠山祠堂群初探.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惠山祠堂群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惠山祠堂群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刨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本人为获得江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周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签名:罢理日期知簿圭月勘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江南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阕。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躲黑熊 导师揣芷二 签名:苤丝导师签名:3 蠡 l t 期:a 6 年上月a 。日 摘要 摘要 惠山祠堂建筑群是无锡地区特有的建筑文化。近年,无锡市制定了惠山古镇及祠堂群控 制性详细规划,开发、保护、建设惠山祠堂群。然而在修建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迫切需 要重新、全面认识这一特殊的建筑群的特色和价值,才能更好整体、和谐建设历史地段和保 护文化遗产。 本文通过对无锡惠山古镇和苏州山塘街两地祠堂群比较研究,客观、全面分析惠山祠堂 建筑群特色。 首先从宏观层面分析祠堂群空间肌理与秩序,分析惠山祠堂建筑群多元的空间意象,同 时透过各种要素分析空间内在秩序。 再到中观层面分析院落空间布局的形式及建筑和环境的关系。探讨惠山祠堂建筑和环境 紧密结合,在各种地形条件下因地制宜、巧妙布局,处理各种地形的手法和经验。同时,探 讨建筑背后的营建思想。 最后从微观层面分析祠堂型制出现的变化,同时对祠堂建筑重要的部分一装饰进行比较。 惠山祠堂在近代因为功能出现多元化,祠堂的型制也随之变化,具体表现在建筑立面、院落 等方面。这也是惠山祠堂群有别其它地区祠堂重要特点。祠堂有别于民居,更强调其特殊象 征、教化功能,主要通过装饰来表现。通过比较了解无锡和苏州地区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特 征和所蕴涵的思想理念。 关键字: 惠山古镇:祠堂建筑;肌理;秩序;景观;布局;型制:装饰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h u i s h a na n c e s t r a lh a l li sa nu n i q u e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c u l t u r ei nw u x ir e g i o n i nr e c e n ty e a r w u x i m u n i c i p a lg o v e r n m e n tp r o m u l g a t e d 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p l a n n i n go fh u i s h a na n c e s t r a lh a l l si no r d e r t of u l l yd e v e l o pa n dp r o t e c tt h eh i s t o r i c a lt r e a s u r e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i sh i s t o r i c a lr e s t o r a t i o nm a n y p r o b l e m se m e r g e d ,t h u s ,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r e e v a l u a t i o nt h ev a l u ea n d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a r e aa n dp r o t e c t i n gt h i sa r e ai n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w a yb e c o m ea ni m p e n d i n gt a s k t h ep a p e ri n q u i r e si n t o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 s ea n c e s t r a lh a l l st h r o u g h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u d y f i r s t l y ,i nm a c r o s c a l e ,t h ep a p e ra n a l y z e st h es p e c i a lf a b r i ca n d o r d e ro ft h e s eb u i l d i n g s ,r e f i n e s v a r i o u ss p e c i a li m a g ea n dl o o k si n t ot h ei n n e ro r d e rt h r o u g hav a r i e t yo fe l e m e n t si n s i d et h eb u i l d s f u r t h e r i nm i d d l es c a l e ,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a n di t ss u r r o u n d i n g ,也e s p e c i a la r r a n g e m e n to fv a r i o u sc o u r t s t h e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p e r f e c tc o m b i n a t i o no fm e s ea n c e s t r a l h a l l sa n d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 a sw e l la st h et a l e n t e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s u c hv a r i o u sl a n dc o n d i t i o n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 s i sd i g sd e e p l yi n t o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d e o l o g yf a rb e y o n d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t h e b u i l d i n g l a s t ,t h ep a p e ri n q u i r e si n t ot h em i c r o s c a l et of i n dt h ef o r m u l ac h a n g e sa n dc o m p a r e st h e d e c o r a t i o ni na n do u t s i d et h eb u i l d i n g s i nt h ep a s t1 9 “1c e n t u r y t h ef o r n lo ft h ea n c e s t r a lh a l l s c h a n g e dg r e a t l y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h i ro f f u n c f i o n w h i c hc a n b ef o u n di nt h ef a c a d ea n dc o u r t so f t h ec o m p o u n d t h ee n l i g h t e n i n ga n ds y m b o l i z i n gf u n c t i o no fa r c h i t e c t u r ei sf u l l ye x p r e s s e db y d e c o r a t i o nw h i c hd r a w sg r e a td i s t i n c t i o nf r o mc o m m o nv e r n a c u l a rh o u s e s b y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u d y ,t h et h e s i s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di d e o l o g y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d e c o r a t i o ni nw u 】【ia n ds u z h o ur e g i o n k e y w o r d s : h u i s h a na n c i e n tt o w n ;a n c e s t r a lh a l l ;f a b r i c ;o r d e r ;l a n d s c a p e ;l a y o u t ;f o r m u l a ;d e c o r a t i o n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 1 缘起 1 、现实背景 惠山古镇是无锡目前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街区。在这块历史街区中,1 2 0 0 多年来 积聚了一百多座不同姓氏,不同类型的祠堂建筑及部分重要的祠堂建筑遗址,在全国都属罕 见。近年来以惠山祠堂群为主体的惠山古镇已经被定为省级文保单位,并列入江苏省申报世 界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合理利用 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城市建设的战略性的发展方向。传统街区的保护正在成为人 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近年,无锡市已经制定了惠山古镇及祠堂群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始开发、保护、建设惠 山祠堂群。但在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如 惠山地区新建许多做工粗糙,毫无美感的新祠堂;部分新建祠堂,整体比例和周围环境不协 调,破坏了原有的整体景观风貌。这些“假古董”现象或仅仅重视“图”而忽略“底”的做 法都会对历史街区造成破坏。 为更加妥善保护无锡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域特色与建设历史名城,迫切需 要正确客观认识这一特殊的建筑文化的价值和特色。 2 、理论意义 祠堂建筑与文化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在传统社会,祠堂见证着人们婚丧嫁娶一人生中各 个重要阶段。祠堂大都是一姓一族举全体之力着意营建的公共建筑,目的是通过对先祖的祭 祀供奉,收宗睦族,增强本宗族的向心凝聚力,以求宗族的兴旺发达。祠堂建筑规模比住宅 大,室内外的装饰比住宅多,常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惠山祠堂群在选址布局、建筑设计、环境景观处理等多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非常值得研 究。对这类集中分布的城市型祠堂建筑群的系统研究是对无锡地区民居研究的具体深入研究。 属于乡土建筑研究的深入与补充。 因此课题研究具有现实和理论需要。 1 2 研究目标 为更好保护无锡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解决目前开发、保护开发过程中一些问题, 课题主旨有两个: 1 、解读祠堂群空间意象及分析内在秩序; 张松、朱宇晖著,整治历史环境重新遗产价值一无锡惠山古镇保护概念规划,理想空间,2 0 0 46 第四辑,第7 5 页 5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找出惠山祠堂群建筑布局、型制、装饰等方面特色。 1 3 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祠堂建筑曾经是惠山古镇中最主要的建筑类型。是该地区重要的特色。虽然物换星移, 历经岁月的洗刷,但仍留下很多历史的印迹。众多部分的、片断的事物混杂在一起,综合形 成历史街区的总体面貌。如何剖析、梳理这些现象,而不仅仅停留在一些空泛的言语? 本文结合规划、设计艺术学相关理论,而非从历史沿革、社会经济等角度对祠堂群特色 进行一些分析与评价。在具体分析之前还是要简要介绍一下研究中要采用的一些理论,说明 研究的理论基石和专业特色。 1 3 1 理论基础 1 、城市意象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将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分为五种元素一道路、边界、区 域、节点和标志物。五元素彼此联系,是一个整体。道路展开造就区域,同时连接不同节点, 节点连接并划分了不同的道路,边界围合了区域,标志物指示了区域的核心。正是这些意象 单元的整体编组、相互交织,才形成了浓郁而生动的意象。 2 、设计艺术学基本原理 功能性原则;经济性原则;艺术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 1 3 2 研究方法 1 、比较法 比较学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如果单独研究惠山祠堂群,缺乏对照,容易出现“孤芳自 赏”或“拾贝遗珠”。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找了相近地区,同属集中分布的苏州山塘街祠堂群 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对两地祠堂建筑群横向( 地区) ,纵向( 历史) 对比研究,可以找出它 们的共性和个性,判断价值,有助于更客观认识研究。 1 4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无锡惠山祠堂群是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能更全面认识其特征,采用和苏州山塘街祠堂 群对比研究的方法。惠山祠堂群和山塘街祠堂群现存的建筑和文献资料是论文调查、分析、 研究的基础。 1 4 1 研究对象 1 、惠山祠堂群 ( 1 ) 、地理位置 无锡惠山祠堂群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的西部,地处东经1 2 0 。1 9 、北纬3 1 。3 07。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1 5 ,第83 页 李巍编著,设计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5 ,第4 8 5 1 页 6 第一章绪论 它东临京杭大运河,南以锡山北麓为界,西达惠山东麓惠山寺,北止于通惠西路,纵深约 1 8 0 0 m ,宽约8 0 0 m ,祠堂群核心分布面积0 3 平方公里,至今仍保存着自唐代至民国年代的 1 1 8 处祠堂建筑及部分明确的祠堂遗址,确定保护范围1 0 3 平方公里o 。 ( 2 ) 、现存情况 ( 保存情况参见附录一) 2 、苏州山塘街祠堂群 ( 1 ) 、地理位置及范围 苏州山塘祠堂群主要集中在从虎丘到闾门之间的山塘街上。山塘河南岸的上塘街上还有 一些零星的祠堂建筑。苏州山塘街祠堂群并无明确地概念。因此,论文调查、研究主要依据 是地方现存的文史资料和苏州文保局的一些记录。 ( 2 ) 、现存情况 ( 苏州现存的祠堂清单参见附录二) 1 4 2 概念界定 “惠山祠堂群”的概念是2 0 0 1 年1 月对全镇祠堂的调查后,确认1 1 8 处各类祠堂后正式 提出的。惠山祠堂建筑群有六个群落组成。祠堂群大致范围为:惠山寺祠堂群以寺东古道为 界,南有昕讼坊祠堂群、北面有二泉里祠堂群;横街祠堂群从绣嶂r q n 春申里;直街祠堂群包 括直街南北两侧及锡山脚的祠堂群;上河塘祠堂群位于龙头河北岸到宝善桥西北堍为界;。下 河塘祠堂群包括龙头河南岸与直街之北之间的范围:惠山浜祠堂群主要是宝善桥东北堍沿河 的北岸地带。 1 5 研究成果综述 祠堂这个封建社会宗法家族制长期发展的产物,包含历史、文化、宗教、风俗等等很多 的内容。多元的内涵造就了祠堂研究的内容多样性。两地祠堂群研究、资料收集工作包括有 姓氏藉牒文化研究,史料研究、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建筑学、艺术学、工艺美术等诸 多方面。 2 0 0 2 年1 0 月,惠山古镇祠堂群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无锡惠山 祠堂群资料收集工作开展多年,资料较全面。现有无锡惠山祠堂群、惠山古镇祠堂群 建筑图录两本专著。同时,无锡市政府己成立了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专门从事祠堂文化 的深入研究,研究成果汇集于祠堂博览季刊。 苏州山塘街是历史名城上著名街道,也有很多文献记载。其中,最为重要有两本:一本 是清代陆肇域、任兆麟编纂的虎阜志,另一本是清代顾禄写得桐桥艺棹录。两书都 有关于山塘街上祠堂文史方面专门记载。山塘街所在的金阊区政府也于2 0 0 2 年出版了金闾 区志,介绍了近年来文物保护调查的一些情况。2 0 0 2 年,苏州启动了山塘街修复工程,并 成立了苏州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领导小组,对山塘历史文化进行研究,成果汇集 吴惠良主编,惠山古镇祠堂群建筑图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4 ,7 ,第1 页 7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明清苏州山塘街河一书中。 另外,还有两幅历史画卷:其一为清代徐扬在乾隆( 1 7 5 9 ) 所绘的盛世滋生图( 又 名姑苏繁华图) 。形象地反映了山塘街气势恢宏的繁华景象。其二在虎阜志中也有 清代秦仪在乾隆( 1 7 9 1 ) 所画的长卷虎阜山塘图。此图从闾门沿山塘河一直画到虎丘西 面的虎西桥。图上标明方位的祠堂可以找到十多处( 见附录三) 。 苏、锡两地已经做了许多工作,资料较丰富,为论文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广泛的基础。 但是,众多的文献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两地祠堂研究工作大都比较局限,目标集 中于历史资料文献收集,缺乏对祠堂整体空间分析评价与比较研究。 1 6 论文框架 第一章绪论:阐述课题研究现实背景、研究意义和目标、综述已有成果、研究方法和论 文框架。 第二章祠堂概括简介:介绍祠堂的定义和建构体制,选择惠山祠堂群与山塘街祠堂群对 比原因和简述两地发展变迁历史。 按照“街道一组合一单体逐级组成的方法,可以将祠堂建筑群分为地块、建筑组群、建 筑单体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分析侧重对惠山祠堂特性把握。 第三章意象与秩序:在地块层面结合凯文林奇有关解析城市景观、认知环境的理论与 方法,系统梳理空间景观要素,体现对古镇整体空间意象解读,而不仅仅孤立看待一些元素; 第四章景观与组合:在中观层面,侧重分析建筑组群根据各自地形特点巧妙布局的手法 及建筑与环境关系; 第五章型制与装饰:在单体分析中本文并不想在惠山多元、多样的祠堂形式中概况一种 具体范式,而是将研究重点集中在惠山祠堂有别其他地区祠堂出现的特殊型制的变化。另外 对祠堂这类具有教化、象征意义的特殊功能的建筑的重要部分装饰进行比较分析。 结语:说明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和结论及继续研究的可能性。 图卜1 论文框架 本章小结】:说明课题起源、研究对象;同时综述现有的研究成果,说明研究意义与要达成 的目标:最后说明研究采用的方法和论文展开的思路。 第二章祠堂群概况简介 第二章祠堂群概况简介 在中国传统建筑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木结构体系,同时也发展了一套完整地 体制规定。不管宫殿或是民居都离不开这些型制。祠堂与民居关系紧密,因此,在研究前首 先应对祠堂的定义和建构体制有一个初步地了解。 2 1 祠堂概述 2 1 1 祠堂定义和源流 1 、定义 祠堂,又称祠庙、祠室、家庙,是过去人们祭祀祖宗或有功德于国民的先贤们的庙堂。 凡祀帝王先师的称为庙,如泰山之岱庙、曲阜之孔庙;而祀公侯、先贤的则称为祠,如山西 之晋祠则为祀周武王次子叔虞的王侯之祠。 2 、祠堂发展简介 祠堂建筑与祠堂文化的兴盛发达,与中国传统的祖先崇拜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在殷商时期,祠庙祭祖的活动已经非常盛行。周朝以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对于祠庙 祭祖制度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在周礼中有规定:“古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 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汉代以后,“庙”属皇家专用,故臣民不再称“庙”,只称为“堂”或“室”了。至 西汉,民间的祠堂才发达起来秦汉时,豪族大户在墓地有类似于帝王陵寝的建筑形式,这就 是祠堂。后来百姓也在宗族墓所建祠堂。墓地上的建筑称“堂”。“祠堂”的祠,则是对祖 先祭祀的一种名称。一为祭祀祖先,二为着重春祭。“祠堂”一词正式出现在汉代。汉书张 安世传云: “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当时祠堂从性质来看主要是墓祠,没 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庙”形式,也很少与家族的宅院、居室联系在一起。唐代允许品官、 士族建立家庙,“庶人”则“祭于寝”民间富庶大族虽也有兴祠者,但不普及。 至宋仁宗庆历元年( 1 0 4 1 年) ,才开始正式允许文武官员依照“旧式”建立家庙。由于 家庙和官员相关,故只有少数大臣才有家庙,家庙成为一种政治地位的象征。祠堂在民间的 复兴还应归功于朱熹、陆九渊等人的倡导。宋代理学名家朱熹中一再宣扬加强宗法伦理道德 观念,强调设置祠堂的重要性。由于士庶皆不可随意建庙,为和家庙区别,特以祠堂名之。 朱熹还进一步对祠堂的位置、内部结构陈设、活动程式、道具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明代后期至清代为祠堂营造的高峰期。明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催化家族内部的离心倾 向。为加强族众的凝聚力,普遍兴起建设祠堂,而且从单一化走向细分化。一般家族,不仅 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或称总祠,而且族内的各房、各支房,也往往拥有支祠。祠堂的建 夏泉生、罗根兄著, 无锡惠山祠堂群, 时代文艺出版社,2 0 0 3 9 ,第1 页 楼庆西著,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1 9 ,第8 2 页 9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筑位置,也从附于居室之左搬到居室之外,成为独立的祠堂建筑。 清代时期,祠堂已经很普及。如乾隆年间广州府志卷十载:“旧四代神主设于正寝, 今巨族多立祠堂,置祭田以供祭祀。”同时祠堂中祭祀人物更多,建造更为考究。据清人陆 耀在祠堂示长子中记载, “程朱大儒准情酌礼创为祠堂,得祀高曾祖考四代,而其地仍 在正寝之东正寝者今之厅堂也若今世之祠堂,既不与寝相连而又祀数十世之远,” 而到了清代,许多人在大道边上营造大型祠堂,祭祀的牌位,己不止高曾祖考四代,而是向 上延伸至几十世,有炫耀乡邻的含义。 3 、祠堂地位 祠堂在旧时的宗法社会中的作用十分显著,除了具有宗法功能外,祠堂作为家族组织的 活动中心,是家族领袖发号施令的场所,又是族人的议事厅。祠堂是族人聚会的“俱乐部, 具有宗教、文化娱乐、教育,甚至行政功能。因此,祠堂建筑的规模比住宅大,室内外的装 饰比住宅多,祠堂本身就是族中最突出的建筑物,家族权势的象征。它的建筑寓意不断给族 人以心理暗示,从而起到了极为有力的凝聚族众的作用。 2 1 2 祠堂型制 任何一种文化,一经形成,就会从认识的层面上参与对历史的认识和创造,从而为历史 所涵蕴。祠堂经历了从墓祠到“居于正寝之东”到单独“h 地于宅外”,建构型制是一个逐 步变化过程。尽管它已非原型,但还是有历史文化成分积存。 宋代前祠堂型制主要是墓祠,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庙”形式,也很少与家族的宅 院、居室联系在一起。 在宋元期间,流行在正寝之东祭高、曾、祖、祢四代。当时亦有少量祠堂是由先祖故居 演变而成的。这种祠堂主要是为祭祀分迁始祖及各门别祖。其建筑造型与平面布局随各地民 间住宅建筑的型制不同而异,从外观上很难区别是住宅还是祠堂。 到了明代,“居于正寝之东或由先祖故居演变而成的祠堂己 不能容纳更多的参加祭祀活动的族众,加之有雄厚的商业资本作 后盾,祠堂的规模不断扩大,于是与住宅相脱离,就自然开始在 宅第以外另建祠堂。如在宋濂叶氏先祠记记载,处卅i 叶氏因 “祠堂在所居之东偏,规制浅陋,无以展其孝思”,而h 地于宅 外,“筑先祠一区,奉之如礼”。 关于家庙建筑的具体要求,绘图鲁班经中有具体的规定: “凡造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 即山门一一引者) ,次东西走马廊, 又次之大所,此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若妆修自三( 山) 门做起至内堂止。中门开四尺六寸二分,阔一丈三尺三分,两 王其钧著,传统民居的厅堂与祠堂,新建筑1 9 9 6 4 ,第5 7 页 王其钧著,传统民居的厅堂与祠堂,新建筑1 9 9 6 4 ,第5 6 页 王其钧著,传统民居的厅堂与祠堂, 新建筑1 9 9 64 ,第5 7 页 图2 - 1 鲁班经一祠堂式 第二章祠堂群概况简介 边耳门三尺六寸四分,阔九尺七寸,中门两边俱后格式”( 图2 - 1 ) 。 朱熹家礼中也有描述,祠堂必须位于正寝之东,总为三间。正寝之外为中门,中门 外为两阶,阶各三级。两阶之下,随地之广狭,以屋复之,使可容众家众亲为度。又于具东 缭,以周垣别为外门,常加扁闭。祠堂之外,以近l k - - - 架为四龛,每龛之内,置神主于桌上, 主皆藏于柜中。置于桌上南向,各龛垂小帘,帘外置香桌于堂中,置香炉、香盒于其上。两 阶之外,也要设置香桌。 但各地民间建筑的形式大相径庭,并且祠堂的营建受到家族经济状况的制约,因此祠堂 的建筑形态还是各有差异。 2 2 惠山及山塘祠堂群发展概况 1 惠山祠堂群发展概况 惠山古镇位于江南名城无锡市城西。据说古镇当年的选址布局,是用“法天象地,尝水 相土”而取得的。古镇西面背倚惠山,南面遥望太湖;东北面直对无锡“天关”一京杭古运 河中千年砥流的黄埠墩;东南远邻有无锡“地轴”一梁溪河中苍茫屹立的太保墩。独特的地理 位置使得古镇山水形胜,成为数千年以来的一块风水宝地。 无锡城内的世家、望族历来看中这块负阴抱阳、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他们都希望在惠 山古镇争得一席之地,建造祠堂。早在唐代,古镇上就出现了祠堂建筑。元、明时期,祠堂建 筑群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局。明、清至民国期间是祠堂发展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在明代嘉靖 之后,民间盛行联宗立庙建祠的风尚,惠山镇上建造了包括墓祠、神祠、庙祠、宗祠、先贤 祠、贞节祠等各种类型的祠堂。明代书画家浦长源写下“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 正是描绘了惠山街当时祠堂、庙宇林立的繁荣景象。古镇上的建祠活动一直延续到1 9 4 9 年才 打上句号。 惠山祠堂群经历了佛、道之争、火灾和大小战乱的洗礼,以及1 9 3 7 年日本侵略者对惠山 古镇的狂轰滥炸,祠堂建筑遭到很多的破坏。惠山祠堂却因为规模较小,很多在解放后变为 民居,才有幸保留到今天。现在,古镇上仍然保存下一百多所祠堂。 2 山塘祠堂群发展概况 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有1 1 0 0 多年历史的古街。相传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 任苏州刺史时开凿了山塘河。这条河在阊门与运河相接。在河塘旁筑堤,即山塘街。它东起 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 里,历史上山塘街是连接阊门与虎丘唯一纽带, 是苏州城去游山必经之路,故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 山塘街可以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阊门渡僧桥起至半塘桥,这一段大多是商铺和住家, 热闹繁华。山塘街的西段指半塘桥至虎丘山。这一段已经属于城市的近郊,河面比东段要开 阔,河边绿树成阴、芳草依依。整个山塘街可以说是阊门商业区的延续,和虎丘风景名胜的 北京提督工部御匠司司正午荣编,南京避匠司司承周言校正,绘图鲁班经第二卷,辛未年清秋月编绘,第8 页 蔡丰明、窦昌荣著,中国祠堂概况,祠堂博览试刊号,中国社会出版社,第3 8 页 夏泉生、罗根兄著,无锡惠山祠堂群,时代文艺出版社,2 0 0 3 9 ,第3 7 页 夏泉生、罗根兄著,无锡惠山祠堂群,时代文艺出版社,2 0 0 3 9 ,第1 0 页 1 l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序曲。 山塘街历史上就有很多祠堂,在明代王稚登重修白公堤疏中就写下“面山行者七里 临溪居者千家有寺庙十数处,坊表数十座,祠宇更不下百幢”。清代虎阜志上所记载祠 堂仍有六十五座可见当年的祠堂数量之多。 苏州在清咸丰十年( 1 8 6 0 ) 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乱和火灾,极大的破坏了山塘的元气。“山 塘七里繁华梦,赢得姑苏一炬红”。1 9 2 8 年虎丘马路开通,山塘街逐渐冷寂下来。在解放 后,“大跃进”和“文革”期间,拆寺院、会馆、祠堂,砸石坊,砍古木,乱搭乱建。许多 规模大的一些祠堂都改建了工厂。山塘街满目疮痍,文化遗产和建筑、景观都遭到严重破坏。 至今,山塘街上保留的大量的祠堂、名人宅院、会所、园林、寺庙观堂等遗迹都向我们诉说 山塘街当年的繁华。 近年来,苏州市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对山塘加以重新保护。2 0 0 2 年苏州也启动了山塘街修 复工程,并成立了苏州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领导小组。目前已完成的大部分的保 护性修复。 2 3 惠山与山塘祠堂群共性 惠山与山塘两地都靠近风景胜地,不同姓氏、不同类型的祠堂密集分布,使这两处同属 一个吴文化圈的城市型祠堂具有了可以比较研究的基础。 1 、自然环境优美 惠山祠堂所在的惠山古镇,位于无锡市著名的惠山名胜古迹区。这里有国家文物保护单 位一寄畅园、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古老的惠山寺,南临太湖鼋头渚风景区。祠堂周围水陆交 通便利,整体自然环境优美。 山塘街在历史就是苏州的标志性街道之一。山塘街河路并行,沿街建筑精致典雅,粉墙 黛瓦,体量协调,疏朗有致,曾是苏州古城风貌精华所在。山塘街周围环境非常优美,有诗 “桃李夹岸,柳丝依依,芳草缘堤,遍载菱荷”形容了当时两岸优雅宁静的环境。在祠堂集 中的半塘以西地区风景更佳,据历史记载,半塘一过,河面开阔,视野舒展,渐入佳境。“云 霭水竹,田晦波池。塔影钟声,与茅屋炊烟相映带”,山清水秀,因此有了“青山桥绿 水桥”等富有诗意的地名。 2 、城市型祠堂 惠山古镇至今仍然保存了一百多所祠堂。现存的祠堂分为两类钦定官设的祠堂、民间联 宗立庙所建两类,有神祠、先贤祠、墓祠、寺院祠、贞节祠、宗祠、专祠、书院祠、园林祠、 行会祠等十大类二十二种祠堂的完整系列和七十多个姓氏 。山塘街祠堂群在今天的仍能找到 十多所不同姓氏的祠堂。山塘街上现存的祠堂有四类,分别是宗祠、乡贤祠、功德祠、节孝 祠。 朱示力编著,明清苏州山塘街河,转引近人俞平伯吴下旧惊上海古迹出版社,2 0 0 4 ,第6 7 页 吴惠良主编,惠山古镇祠堂群建筑图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4 7 ,第1 页 1 2 第二章祠堂群概况简介 惠山祠堂群与山塘 瞠群都有千余年历史,完整记录祠堂发生、发展、变迁的历程。早 期的祠堂如无锡寄畅园、苏卅i 山塘的李鸿章祠等这些园林祠,还明显带有农耕社会的文化传 统。近代祠堂发展更多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众多不同姓氏不同家族的祠堂,云集在 两块风景胜地,这一现象可以认为是传统以族姓为划分的聚居模式开始解体和初期城市化作 用的结果。是近代经济和工商文明迅速发展下产生的,祠堂发展特殊现象。它反映出明清以 后,苏锡两地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较早迈进工业文明,加上传统的血缘、地缘为纽带的本地 家族、世系在这里相继不断立祠建庙等因素,形成集中复合式城市型祠堂群落,是介于古代 分散的村落式单一型的祠堂单元到到最后溶入人类同文化遗产之间的重要阶段集中复合式 城市型祠堂群落,对研究祠堂演化有重要意义。 两处的祠堂都是脱离各宗族的聚居地而积聚于古城之外的风景胜地,形成一种独特的建 筑文化。有别于以紧密的血缘、地缘关系为主要纽带分布较为分散的传统的村镇中祠堂群。 如安徽地区、广东地区现在还保留有很多古老大祠堂群。这些祠堂大都以宗族血缘为基础。 建构的目的是通过对先祖的祭祀供奉收宗睦族,增强本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以求宗族的兴 旺发达。祠堂大都是一姓一族举全体之力着意营建的公共建筑。很多都建构规模宏大,构思精 巧,用料考究,雕饰精美,花费惊人,代表当地建筑的最高水平。规模宏大、装饰精美。而惠 山与山塘两地祠堂建筑并不以建造规模、装饰取胜,而是因为数量庞大、分布密集、类型丰 富形成自身特色。 【本章小结】:首先简要介绍祠堂定义和型制;其次介绍惠山与山塘两地祠堂群发展概况;最 后解释将两地祠堂进行对比研究的原因。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意象与秩序 道路展开造就区域,同时连接不同节点,边界围合了区域,标志物指示了区域的核心。 正是这些不同的体量、形式的元素,按照内在的结构聚集、经历时间和空间变幻,相互交错 编织形成了惠山与山塘两个历史街区独特的肌理和空间意象。 3 1 空间“意象” 传统村镇中常常是以祭祖尊 先的场所一祠堂为中心进行布 局。在村落中,宗祠是村中公共 活动中心,凡祭祖、诉讼、喜庆 等族中大事均在这里举行。而其 他支祠构成村落中副中心。如皖 南黟县西递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 子,全村按亲缘关系划分为九个 支系,各据一片领地,每一支系 又分别以支祠作为副中心,分别 布置于村落周围,总祠称为敬爱 堂,规模宏大,位于全村中心, 属全村的祭祀、礼仪活动均在这里进行, 3 1 ) 。 图3 - 1 皖南黟县西递村总平面 属支系内部的议事活动,则分别在各支祠进行( 图 惠山古镇区别于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村镇。祠堂是惠山古镇中最主要的建筑类 型。据1 9 4 9 年时测绘的资料统计,当时祠堂用地达到1 2 5 万平方米,占惠山古镇总用地的 5 6 8 。祠堂的形态构成古镇的主要风貌。而在长长的山塘街上,祠堂呈点状或成片分布, 不是主要建筑类型却是特色要素,与周围民居具有同构关系。两块历史地段空间都具有复杂、 多元性。这是人们多样的祭祀活动内容的物质反映,长期发展积淀下来的。需要从整体系统 角度认识看待祠堂群。因此借鉴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同时结合析古镇特色从以下几 个方面来分析空间意象。 3 1 1 道路 1 、惠山道路体系 美 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 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1 5 彭一刚著,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2 1 2 ,第2 8 页 吴惠良、夏泉生著,无锡惠山古镇的祠堂建筑群,祠堂博览试刊号,中国社会出版社,2 0 0 4 7 ,第3 页 1 4 第三章意象与秩序 惠山古镇位于无锡 古城的西门外2 5 公里, 东面有古老的京杭大运 河缓缓流过。道路是空间 结构中主导元素,在惠山 古镇也不例外,主要道路 走向控制祠堂群生长方 向和建筑的朝向。惠山古 镇交通骨架呈现出两纵 三横的形态( 图3 - 2 ) 。 主轴( 两纵) 水轴一龙头河、陆轴一惠 山直街: 次轴( 三横) 锡惠路、惠山横街、听松 坊一观泉街; 支路 支浜烧香浜、史家弄等。 图3 - 2 惠山道路分析 惠山道路和祠堂有以下三种关系: ( 1 ) 、一级道路决定祠堂群生长走向 古镇上主要的两条交通道路是龙头河与惠山直街,都受到老城区与运河的影响。惠山直 街是无锡老城区到古镇的陆路上的主要途径,而龙头河则是从水路到古镇的主要途径。龙头 河是京杭大运河通往惠山古镇的分支,水面不宽,却在祭祀季节是重要的交通途径。在过去, 每逢焚香祭祖之日,龙头河内香船云集,一直可以从惠山浜排到黄埠墩。 两条主要道路影响控制着祠堂群生长方向。惠山祠堂群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 惠山古寺、二泉为核心,沿着街巷( 直街绣嶂街) 、河道( 惠山浜龙头河) 向外辐射的分布 形态。惠山寺前听松坊古道以西祠堂群、秦园街、春申里老街上祠堂年代都比较古老。如华 孝子祠最早建于南齐,春申君庙始建于唐代。直街和上河塘大多是明清时期建设的祠堂,如 松滋王公祠、张中丞庙、薛中丞祠与紫阳书院等。惠山浜北面一带和直街东南面祠堂群年代 较近,如杨藕芳、张文贞公祠、唐桐卿公祠等都是建于民国时期的祠堂。 ( 2 ) 、二级道路联系大祠堂 惠山古镇中有三条横向轴线分别是锡惠路、惠山横街、听松坊一观泉街。这些轴线常和 大祠堂边界重合。大的祠堂常常占据比较大面积,影响着区域和道路的划分。 二级道路的划分与大祠堂边界重合,特别在惠山寺祠堂群中表现更为显著。这个区域中 几个祠堂历史久远,面积较大,影响该区的听松坊一观泉街横轴并非一条直线,而是由两部 分、多段组成,北面是听松坊,南面是观泉街。北面听松坊道路东侧即秦氏双孝祠( 寄畅园) , 该园面积较大,横贯听松坊与横街两条横轴。南面受到华孝子祠与二泉影响,观泉街发生转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折,街道后段与胡文昭公祠边界重合。 ( 3 ) 、三级道路划分更细区域 惠山祠堂群中还有一些更小的支路、支浜一烧香浜、史家弄等。祠堂群中一些祠堂入口 就在这些支路、支浜上。如贞节祠、顾可久祠、惠学士祠、顾太仆祠等祠堂主要入口都在烧 香浜上。 三级道路在惠山祠堂群中划分出更细的区域,并且有些道路受到大祠堂影响发生转折。 如龙头河的支浜一烧香浜,原名寺塘泾,是水路坐船到惠山进香的一条古河道。唐宋以来四 乡到惠山烧香拜佛的人很多,人们经龙头河到东岳行祠烧香形成的支浜,故此“烧香浜”。 过去也是京杭大运河进龙头河后重要的转头河道。烧香浜支路前段e 点位置,是垂直龙头河, 后段f 点位置受到直街影响发生明显的转折,在直街开口位置d 点,就对着东岳行祠。另外 一条支路史家弄同是这样的情况。前端a 点垂直龙头河,另一端d 点垂直于烧香浜,道路中 a 点视域分析b 点税域分析 图3 3 遭路视域分析 间b 点位置受到王恩绶祠堂影响发生明显 的转折。曲折多变的三级道路,街景也呈 现丰富多元的变化( 图3 3 ) 。 2 、山塘街道路体系 相比较而言,山塘街道路体系较简单。 山塘街与山塘河并列平行成为主要通道, 控制着街区的生长方向。建筑为获得较好 的朝向和景观,也被河道的走势所左右, 日照、风向等决定建筑朝向的重要环境因 素,在这里被弱化,处在从属的位置。山 塘街上分布的祠堂正门大多数都开在山塘 街上,很少在支弄。祠堂建筑朝向和分布 图3 - 4 山塘街道路分析 吴佳佳主编,沈虹太撰稿,无锡名胜,大世界出版社,1 9 9 9 6 ,第1 4 6 页 1 6 第三章意象与秩序 不例外与河、街走势密切联系( 图3 4 ) 。 3 1 2 结构 1 、惠山祠堂群分布与结构 惠山古镇祠堂群具体可以分为惠山寺 祠堂群、横街祠堂群、直街祠堂群、上河 塘祠堂群、下河塘祠堂群、惠山浜祠堂群 六块区域( 图3 5 ) 。六块区域都表现出 等级子群的空间结构,再因为各自地形条 件形成了每个区域的特色。 等级子群是指古镇空间各层次要素存 在由简到繁、由小到大逐级向上的构成关 图3 5 惠山祠堂总体分布图 系。 惠山古镇祠堂主要构成单元还是“一明两暗”的“间”空间,经由“间”的转化组合进 而形成合院空间、合院空间组合形成院落组空间、院落组空间形成地块空间、地块空间再形 成街坊空间,这样一步步最终形成古镇的主体空间( 间一合 院一院落组一地块一街坊一古镇) 。古镇祠堂群等级子群主要 表现为以下两种结构( 图3 6 ) 。 ( 1 ) 、单向等级结构 单向等级结构主要指空间要素较严格地按纵向构成的关 系组合成整体,特点是结构清晰,各层次子群等级较分明、型 制规整,交通网络经纬分明。惠山古镇中因为地形条件不同 有以下两种表现。 ( 1 1 ) 、滨河型 太湖流域水网密集,有很多古镇“因水成市、枕河而居”, 空间基本构成三要素“河”、“街”、“房”,以相互平行的 方式组织成为一体。典型的沿河地带空间呈现出平行、并列、 线形结构。沿河空间基本功能是生活、贸易、交通和运输等( 图 3 7 ) 。 缝 她 图3 7 空间并列结构示意图 惠山古镇中龙头河两岸、惠山浜地区,祠堂都是滨河而建,为获得较好的景象和位置, 建筑朝向和分布由龙头河的走势而决定。这两块区域肌理结构形态的方向感十分强烈,表现 为街随河走,屋顺河建的线型模式。在空间结构却主要表现为等级结构,而不是以河、街、 祠堂并列结构为主导。这个空间特色形成原因在于祠堂主要祭祀功能为主,而非生活或贸易, 因此龙头河两岸没有出现为充分利用空间,紧贴河道建筑的房屋。 ( 1 2 ) 、山地型 段进、季松、王海宁著,城镇空间解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2 ,第1 9 页 段进、季松、王海宁著,城镇空间解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2 ,第2 1 页 1 7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直街南面的祠堂群,依山而建,同时受到锡山北麓的影响和限制,无法纵深发展,祠堂 建筑朝向和生长方向主要受到直街单方向的影响和控制。院落的等级组合方式是空间中的主 要结构秩序,空间结构就表现为单向等级结构( 图3 8 ) 。 l圈一圈 r - 寡_宅靛 一羹墓曩 _ 囊块_黼 图3 - 8 单向逐级结构 ( 2 ) 、双向逐级结构 双向等级子群指不但有纵向的逐级构成还有横向的并置组合方式。这种等级子群结构较 为复杂,各层次要素等级模糊,型制自由,空间景观丰富多变 。惠山古镇中有两种地形条件 影响,还形成了各自特点。 ( 2 1 ) 、类扇形地区 惠山古镇两条主要道 路惠山直街与龙头河并没 有平行发展,而是形成一 定的夹角,构成一块类扇 形区域。这块区域中的建 筑发展受到两条的道路影 响与控制,共同作用下, 出现了空间等级模糊,建 筑形态丰富。 在这片区域中还有支 浜烧香浜和支弄一史家 弄,更加打破以院落为主 导的等级结构。空间基本 单元合院不仅在纵向拓 展,横向并排、而且转折 图3 - 9 下河塘地区双向逐级结构 交错,混合组合,造成街区内部空间显得有些杂乱( 图3 9 ) 。 ( 2 2 ) 、山地影响 段进、季松、王海宁著,城镇空间解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 0 2 ,第2 1 页 1 8 第三章意象与秩序 惠山寺祠堂群中,惠山古寺的中心地位非常明显,统领着惠山寺祠堂群和直街祠堂群, 惠山直街又是陆路到惠山古镇主要途径,因此有大量的祠堂分布在直街及其延伸到惠山寺道 路两侧。同时,该区域中又受到惠山东麓影响与限制,以一些大祠堂为界,形成二泉里、听 松坊这条横向轴线。沿这条横向的轴线上也陆续分布了一些祠堂。两条轴线纵横交叉,共同 影响、控制着该区域祠堂院落发展与建筑朝向,表现为双向的等级结构。 2 、山塘祠堂群分布与结构 山塘街的祠堂在半塘以东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半塘以西 望山桥以东的区域中。在原先的半塘桥和普济桥一带有一些 祠堂规模很大,并排在一起,形成块面空间。过了普济桥一 带,祠堂又是零星出现,和民居、会所等各种类型建筑混杂 在一起。虽然有些祠堂规模也很大,但相对山塘街整体空间 尺度上来看还是呈现点状分布的形态。 山塘街水陆平行的交通模式,形成了线状空间,水轴对 嘲圈 图3 1 0 沿河空间结构分析 地块起决定性作用。空间基本构成要素“河”、“街”、“房”相互平行的方式组织成为一 体。 山塘河的朝向控制着祠堂朝向和分布。具体表现为河一祠堂一街一祠堂和河一街一祠堂 两种构成模式( 图3 1 0 ) 。祠堂空间结构中也主要以等级结构为主。 3 1 3 界面 1 、开放性差异 在惠山直街以惠山寺为中心,控制着惠山寺 前道路两侧及直街两侧的祠堂,祠堂和少量民居 混杂在一起共同构成沿街界面。而上下河塘与惠 山浜区域,在过去,有祠堂庙宇五十处,是沿河 空间中主要建筑类型,构成连续性河廓空间,界 面比较完整。 龙头河两岸祠堂有一个共性都没有沿河建 房。因其是祠堂,象征家族权势,多重视门脸形 象,出现很多楼屋,形态较为封闭、内向。 鬟蚕曩焉丢7 八字门 毒举浑颦通 山塘柯璧群典型入口空弼形式 国画目 惠山柯堂群典型八口空间形式 图3 1 1 祠堂沿河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