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中国—东盟会展文化的创新研究.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中国—东盟会展文化的创新研究.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中国—东盟会展文化的创新研究.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中国—东盟会展文化的创新研究.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中国—东盟会展文化的创新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他y 17 3 f j 8 5 0 掣 广西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和相 关知识产权属广西大学所有。除已注明部分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过的研究 成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其它学位而使用过的内容。对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过重要帮 论文作者签名: 同杉 0 口p 年石月万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本人保证不以其它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或使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请选择发布时间: 4 口时发布口解密后发布 ( 保密论文需注明,并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l 哕聊虢缏孙坶阳加 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的创新研究 摘要 会展文化是伴随着会展活动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它对现代城市发 展、地区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伴随着中 国一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和发展,在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友好交流和互利合作 的主题下应运而生,呈现出亲缘性、包容性、交互性、开放性的文化特性。 对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的包装,经过连续几届的运作,取得了丰硕的文化 成果,产生了积极的文化意义和影响:宣传了广西与东南亚的民族文化, 提升了博览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增进了彼此的和平友谊;提高了举办地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带动和促进了 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推动城市文明建设;等等。但是,中国一东盟会展 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还是暴露出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品牌竞争力不强、 高素质专业人才欠缺、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不匹配、公众参与度不高等弊 端,进而制约了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的快速发展。本文旨在以会展文化为 切入视角,尝试对制约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发展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从 观念创新、模式创新、品牌创新、经验创新等方面,发掘中国一东盟会展 文化的创新之路和可行性发展对策,探讨广西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展会竞 争中,如何以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为依托,准确掌握适合自身的、长效的会 展文化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成就与不足制约原因创新对策 t h ei n n o v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o f c h i n a a s e a ne x h i b i t i o nc u l 月u r e a b s t r a c t a c c o m p a n i e db y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i c ea c t i v i t i e s ,e x h i b i t i o nc u l t u r e e m e r g e sa st h et i m e sr e q u i r e ,a n dh a sb e e nb e i n ga ne n g i n ep r o m o t i n g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e mc i t y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 w i t h t h eh o l d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h i n a - a s e a ne x p o s i t i o n ,c h i n a a s e a n e x h i b i t i o nc u l t u r e e m e 唱e sb e y o n d t h e t o p i c o fp r o m o t i n gt h e f r i e n d l y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t h em u t u a l l yb e n e f i c i a l l yc o o p e r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h i n aa n d t h ea s e a n ,s h o w i n gi t sc u l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k i n h i p n e s s ,i n c l u s i v i t y , i n t e r a c t i v i t y , a n do p e n n e s s a st h ec h i n a - a s e a n e x h i b i t i o nc u l t u r ep a c k a g i n g h a so p e r a t e df o rs e v e r a lt i m e sw h e nt h ec h i n a - a s e a ne x p ob e i n gh e l d a n n u a l l yf r o m2 0 0 4 ,i th a sa c h i e v e dg r e a tc u l t u r a la c h i e v e m e n t s ,a n dr e s u l t i n ga p o s i t i v ec u l t u r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i m p a c t , s u c ha s :i th a sp r o p a g a t e dt h ec u l t u r e o fg u a n g x ia n dc u l t u r eo fs o u t h e a s ta s i a , r a i s e dt h ev i s i b i l i t ya n di n f l u e n c eo f t h ec h i n a - a s e a ne x p o ( c a e x p o ) ;i th a sp r o m o t e d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 c o o p e r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h i n aa n dt h ea s e a nc o u n t i e s ,b u i l tu pt h ep e a c e f u l f r i e n d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t w o ;a n di th a sp r o m o t e d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p o p u l a r i t yo f t h eh o s tc i t y , e n h a n c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r e l a t e di n d u s t r y , e t c h o w e v e r , d u r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c h i n a - a s e a ne x h i b i t i o nc u l t u r e ,t h e r ea res o m e d r a w b a c k ss u c ha sl o wm a r k e t - o r i e n t e d o p e r a t i o nl e v e l ,w e a k b r a n d c o m p e t i t i v e n e s s ,l a c ko ft a l e n tp r o f e s s i o n a l s ,i n a d a p t a b l e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 a n d p o l i c y , a n dl o wp u b l i cp a r t i c i p a n t ,e t c t h u sr e s t r i c tt h e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h i n a - a s e a ne x h i b i t i o nc u l t u r e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s t a r tf r o mt h ev i e wo f e x h i b i t i o nc u l t u r e ,h a v ead e e pa n a l y s i st ot h er e s t r i c t i o n s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h i n a a s e a ne x h i b i t i o nc u l t u r e ,a n de x p l o r et h ei n n o v a t i o np r o s p e c ta n dt h e f e a s i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r a t e g yf r o mt h ep o i n to fc o n c e p ti n n o v m i o n ,m o d e l i n n o v a t i o n ,b r 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e x p e r i e n c ei n n o v a t i o n ,e t c f u r t h e rm o r e ,i t w i l ld i s c u s sh o wg u a n g x i ,w i t h i nt h ef i e r c e rd o m e s t i ca n di n t e m a t i o n a l c o m p e t i t i o no ne x h i b i t i o n ,c o u l d u n d e r t a k eas u s t a i n a b l ee x h i b i t i o nc u l t u r e i n n o v m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a d a p tt oh i so w n s i t u a t i o no nt h eb a s i so fc a e x p o k e yw o r d s :c h i n a - a s e a ne x h i b i t i o n c u l t u r e ;a c h i e v e m e n ta n dd r a w b a c k ; r e s t r i c t i o nr e a s o n ;i n n o v m i o ns t r a t e g y 目录 绪论- - l 第一章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的成形2 第一节中国一东盟会展的文化特性3 一、亲缘性3 二、包容性4 三、交互性0 0g moo g00 000 0 0 4 四、开放性5 第二节举办者对中国一东盟会展的文化包装5 一、会徽、会歌、吉祥物、宣传口号6 二、开幕式6 三、文艺演出8 四、其他文体活动8 第三节中国一东盟会展的文化意义和影响9 一、宣传了广西与东南亚的民族文化,提升了博览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9 二、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彼此的和平友谊1 0 三、提升了广西和南宁的对外形象,推广了广西文化品牌1 0 四、促进了对广西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推动了本地文化艺术的再发展1 c ) 第二章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的发展现状1 1 第一节取得的显著成就g ooo oqo0 00 1 1 一、提高了举办地知名度,加快城市文化发展步伐1 1 二、优化了文化产业结构,提高“中国一东盟 文化竞争力1 2 三、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拉动文化消费的增长1 2 四、激发了东道主意识,推动城市文明建设1 3 第二节存在的主要问题i g o00 00 00o009 1 3 一、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o 0 0 000 00000 0oilo oollgo go 1 3 二、品牌竞争力不强1 4 三、会展专业人才仍较缺乏1 4 四、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不匹配o q oo d 1 5 五、公众参与度不高0 0 go gbo o go0 1oqoom o0 0q00 od go q9 1 5 第三章制约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发展的原因1 6 第一节体制因素q o io o0o 000 90qo o0 0 60 10d og 0 0 00 00 1 6 一、运行机制1 6 二、管理体制0 0 00 00 1 7 三、政策问题1 7 第二节市场因素0 0o qo0 00 000 1 8 一、文化国际化合作市场的续航能力较差1 8 二、国际市场的普遍认可程度有待提高1 9 第三节会展自身问题0 oo bo o00 000 2 0 一、跨文化差异难免造成沟通障碍2 0 二、自身文化价值挖掘不够2 1 三、会展经验积累不足,管理相对落后2 1 四、没有充分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2 2 第四章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创新发展的建议对策2 3 第一节观念创新2 3 一、转换观念,树立现代会展文化的发展观,提高承办能力2 3 二、增强对异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加强会展的跨文化管理2 4 三、增强举办地居民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往素质2 4 四、将“民族 与“世界”紧密结合,展示广西融入世界的决心、勇气和能力2 5 第二节模式创新2 6 一、立足于城市文化发展模式2 6 二、坚持市场化的会展文化模式2 7 三、推进产业化的发展模式2 8 第三节品牌创新2 8 一、会展品牌创新2 8 二、城市品牌创新2 9 第四节经验创新q o qo 60 3 0 一、加强与国外各种文化集团、展会机构的合作3 0 二、双管齐下,软硬兼施3 1 三、攻坚会展后期服务,加强会后场馆利用o ga ooo qog 3 2 四、加大城市会展宣传推广力度,促进会展文化形象深入人心3 2 五、提高公众参与度,夯实会展文化的群众基础3 3 结语i mo o o 3 5 参考文献3 9 致谢7 ”? 4 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4 4 l i t 广西大掣明页士掌位论文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的创新萄院 绪论 会展文化是伴随着会展活动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在2 0 0 5 年中国会展杂志第 1 4 期,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秘书长陈泽炎先生对会展文化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一是会 展文化是以会展活动为载体所直接展示、代表和反映出来的关于文化的内容;二是会 展文化是指当把举办会展活动作为一种产业经济活动时,其总体上所表达、展现和凸 显出来的会展产业在精神、理念、价值等方面的文化内涵;第三会展文化是指在某 一个具体会展活动项目的层面上,由于其作为一种经济的和社会的活动方式,其组织者 就必然会在筹备、操办的全过程中对所依据、遵循的思想意识等方面的东西有所体现, 从而表示其文化的内质。”【l l 会展文化在西方已有2 0 0 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的会展文化则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 展,并在近几年才迅速崛起的新兴文化模式。会展文化的发展对现代城市发展、地区经 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作为国家级的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及国际会展品牌,在加强我国 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建立与东盟国家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背景 下提出,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政治、外交和文化影响。应运而生 的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作为展会发展中的一股特殊力量,其所展现的独特魅力自是不 可跳过的。但目前广西对本区域会展文化的开发和利用还有待进一步开拓,特别是中 国一东盟博览会这一良好品牌在推动中国一东盟文化交流、促进泛北部湾经济贸易区和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同时带动广西区域内及区域间经济、文化长足发展的平台 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近年来,会展以其蓬勃的发展态势和对社会多方面的良好推助作用,日益受到国内 相关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就现有的资料而言,可搜集到的论著和论文包括在内, 国内对会展的研究的主要着眼点,比较集中于对会展行业及其相关人才、对区域经济的 促进带动作用、会展业的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研究。其中关于中国一东 盟博览会的论文虽不乏其数,但专有的著书,仅见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发展报告( 中 国一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编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出版) 和中国一东盟博览 会可持续发展报告( 古小松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9 年出版) 。中国一东盟 【l i 陈泽炎会展文化概念辨析四中国会展,2 0 0 5 ( 1 4 ) 广西大学硕士萼啦论文中国焉。臣会晨文化的创新研究 博览会发展报告系列丛书主要对历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发展历程、取得成就、深远 影响等方面的成果进行总结性的概述。中国东盟博览会可持续发展报告则针对中 国一东盟博览会及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举办五届以来的总体发展概况、成就与不 足,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探讨。除此之外,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的论著 尚属空白。 在可获得的研究资料中,尚无专以会展文化为主要视角的研究论著。而相关研究论 文,多见于对国内不同城市、地区的区域性探讨。较之关于其他区域会展文化的研究文 章,专以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则是冰山一角,仅见浅论增加中国一 东盟博览会“文化博览 的可行性( 董迎春,东南亚纵横,2 0 0 8 年第7 期) ,文化软 实力: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文化功能分析( f f 颖,钦州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1 期) ,以 文化力提升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竞争力( 何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0 0 6 年第1 期) ,这三篇是对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进行文化功能和竞争力的分析探讨。 国外对会展文化的研究,据笔者有限的阅读,多见于概述性的研究以及其他区域性 的研究,针对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的创新性研究,目前尚未接触到有相关文献专述。 因此,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欲另辟蹊径,以会展文化为切入视角,发掘 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的创新之路和可行性发展对策,探讨广西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展会 竞争中,如何以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为依托,准确掌握适合自身的、长效的会展文化创新 发展之路。 第一章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的成形 论及文化和会展,有一种观念为大家所熟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的确如 此,作为会展所体现出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会展文化渗透在会展活动的全过程中, 不仅呈现出此会展不同于彼会展的独特风貌,更能成为影响会展业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 的力量。 2 0 0 7 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曾对办好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作了重要指 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作为国家层面的一个国际性展会,已经成为我国和东盟经贸合 作的重要平台,中央将大力支持广西办好这个博览会。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要长期举办下 2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的创新研究 去,要办出特色,办出实效。 【1 】 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不仅成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问政 治、外交、经贸、文化等各领域交往的重要平台,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时也 推动了承办方和举办地广西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良好发展。纵观中国一东盟博 览会的成果,我们不仅收获了它带来的经贸成果和经济效益,共享了它所搭建的政治、 外交新平台,还有随之展现出来的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之风貌。 第一节中国一东盟会展的文化特性 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是一个依托于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和发展,以促进中 国与东盟的友好交流和互利合作为主题,以推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目标,以 创新理念为内核、对外开放为发展方向、国际化运作为外在表现形式,相互关联、由内 而外共同发生作用的新的观念系统。,【2 】经过连续几届的运作,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已经 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呈现出有别于其他会展的文化特性,产生了积极的文化意义和影 响。 一、亲缘性 广西与东南亚山水相连,气候相似。地域上的亲近将广西造就成为中国第三大侨乡, 这其中大部分华侨就是分布在东盟国家,使得广西与东盟各国民间往来密切。“广西与 东盟许多国家的民族同宗、语言同源,越南的岱依族、侬族、泰族,老挝的主体民族老 龙族,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缅甸的掸族等都起源于居住在古代广西南宁、玉林以北一 带的西瓯人。他们的生活习俗相同或相近,相互之间日常用语几乎可以听懂,边境地区 通婚普遍,往来十分便利。 3 1 东盟文化交汇融合了回教文化、印巴文化、中国亚文化、 西方文化四大文化源流,其基本特征是崇尚礼节,尊重宗教信仰,倡导以和为贵的思想, 这与我国重礼尚德、以“和谐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也基本相同。 正是地理和人文上贴近的先天优势,广西与东南亚在民族、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 f 1 1 李金早,沈北海,宋晓天等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发展报告2 0 0 7 第四卷【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8 ,第l l 页 2 1 徐一林从会展角度深化会展报道法制与经济( 下旬刊) 们,2 0 0 9 ( 5 ) 唧李金早,沈北海,宋晓天等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发展报告2 0 0 4 第一卷【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8 ,第1 9 页 3 广西大掣臻蕊士薯唧止论文 中国一蔫。臣会展文1 艺的创新研究 都有共同点,从而形成了其他环境、背景无法比拟的亲缘关系。这个亲缘关系渗透到以 广西为展示平台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各个方面,使会展自身体现出的文化特质也投射 出中国与东盟文化的亲缘特性。 二、包容性 诸多天然的文化“亲缘”因素与关系,为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心 理背景。不同的信息、知识、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汇聚,碰撞出“争奇斗艳的精彩火 花,但更多的是以“海纳百川 的胸怀包容共生。文化上的亲近感使具有共通点的文化 碰撞在一起时更加容易沟通和理解,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在亲缘的背景下,又彰显出与 众不同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因亲近而彼此包容,因各异又相互吸引中国一东盟会展 在文化上所呈现出的包容性特质,也从文化的侧面为中国“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 边外交方针做了很好的诠释与注脚。 或许可以说,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成为了中国与东盟社会文化的粘合剂,此剂不仅 依附于语言,还借助其他更多的文化载体,在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平台上营造了一种社 会文化环境,对共生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产生了共通的价值观、审美观、善恶 观,超越了时空和个别人的心理,形成了中国一东盟区域包容并蓄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 感,进而成为维系中国与东盟的文化友好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三、交互性 东盟各国集聚着大量的华人华裔,他们多以商贸作为自己的主业。所以,华人经济 在东盟国家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中国与东盟经济往来合作的重要力量。而 广西处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以及东 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兼具沿海、沿江、沿边的优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 有海上通道的省区,也是中国大多数省份进入东盟最便捷的通道”【l 】,双向沟通优势突 出。 经济的往来总是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与相互影响。在此背景下 文化,因而具有强劲的互动张力不同的文化汇集于此,文化 互协调,增加对彼此的心理认同感,从而能够促进相互之间更好 n 1 李金早,沈北海,宋晓天等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发展报告2 0 0 4 第一卷【m 】广西 页 4 中国一j u 望会展文化的创新研究 通过这个舞台得到充分的展示,内聚外扩,双向流通,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出去的同时又 接收着来自不同文化的影响。 此外,广西还是国家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重点基地,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为主要培训基地和扩散交流基地,柬、老、泰、越等小语种人才资源贮备 丰富,这对于以语言为最主要载体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实践证明,经过六届的发展,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形成了相互协调又独具特色的互 动式发展格局,推动了中国一东盟之间文化的凝聚力和扩张力的双向互动。 四、开放性 广西“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东连粤港澳,北接华中华北 d i ,不仅是各民族 和谐共生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中国大多数省份与东盟合作往来的最便捷通道。凭借 自身优势,这个文化特点鲜明的地域以开放的姿态为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提供了一个良 好的区域背景广西的双边前沿,博览会的平台引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格 局,激活了开放性的标签,不断丰富着中国一东盟会展的文化内涵。 依托区域优势和博览会平台,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在国 际国内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两方面都扮演着积极角色。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 国一东盟博览会作为一个开放的窗口,旗帜鲜明地把自己的文化性格凸现出来,以开放 性的国际大文化的胸怀,为中国与东盟的文化往来与交流营造了和谐平等的文化环境, 不仅让各方来客对博览会产生一种敞开胸怀迎宾客的信赖感,更能显示出大开放的气 派,增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国际性的影响力。毋庸置疑, 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的开放性导向,不仅是连接中国与东盟之间文化往来的重要因素, 更是博览会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驱动力。 第二节举办者对中国一东盟会展的文化包装 作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会址,广西首府南宁不仅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 科技、教育、金融、信息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不仅是享有“中国绿城 美誉的现代 化都市和“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更是承东起南、连南接北的多区域合作地缘经济的 f 1 1 李金早,沈北海,宋晓天等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发展报告2 0 0 4 第一卷【h q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8 ,第1 9 页 5 中国一j i 盟会晨文化的创新研究 中心。因而,连续6 年,南宁充分利用举办地便利的区位优势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中 国一东盟博览会进行一系列文化包装,开创了文化展会的崭新风貌。 一、会徽、会歌、吉祥物、宣传口号 作为一个高规格的国际性博览会,应当有代表自己的、鲜明的视觉形象系统。会徽 的设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组委会通过举办会徽设计大赛向全球 征集会徽,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各界对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以文化 之势先声夺人。最终选定的“凝聚绽放繁荣 会徽,凭借其丰富的寓意使中国一东 盟博览会以崭新、统一、鲜明的形象面向世界:会徽图案由十一条彩带组成,分别代表 着美丽的中国和旖旎的东盟十国,象征着“1 0 + 1 的凝聚;同时这又是十一片绽放的朱 槿花瓣,传递出博览会举办地张开双臂欢迎世界的讯息;盛开的花瓣同时又象征着中国 与东盟十国共享繁荣美好的未来。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会徽的风格、图案、色调直观形象 地向人们传达了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形象理念和举办地的文化内涵。 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吉祥物“合合 是以广西特有的珍稀动物白头叶猴为创作原型。 “合合 寓意“合作、融合”,反映了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合作与发展”的宗旨;“合合 又是“和平、和气”之“和”的谐音,体现了中国与东盟建立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 系的深刻内涵。“它不仅具备鲜明的中国文化和广西的特色文化底蕴,同时兼容东盟国 家等不同的文化背景,充分体现了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主题。 【l 】 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会歌相聚到永久,歌名和歌词内容切合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主 题,尤其是“相聚”和“永久,“既概括了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内容、特点,又涵盖了 人们友谊、合作、发展、繁荣的美好愿望 【2 】。1 2 条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宣传口号,则更 是直接地表达了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独特内涵,体现了举办地的独特文化底蕴,展现了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美好前景。 二、开幕式 每一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开幕式,都因融进多个文化要素组合而倍显独特,其中 所蕴含的文化寓意赢得了各方的交口称赞。 1 1 1 李金早,沈北海,宋晓天等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发展报告2 0 0 4 第一卷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8 。第6 5 页 伪李金早,沈北海,宋晓天等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发展报告2 0 0 4 第一卷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8 ,第6 4 页 6 中国一身订盟会展文化的创新研究 首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开幕式,“共注合作之水的创意最引人瞩目。这些合作之 水是分别采自中国和东盟各国江河湖海的清纯之水,由1 1 国领导将“合作之水倾倒 汇聚一处,象征着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合作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合作之水托起印有 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会徽的水晶球“希望之星 ,寓意“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举办水到 渠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如日东升 【l 】。 第二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开幕式延续了首届博览会的文化内涵。“虹桥飞架 象征 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这道彩虹之桥把中国与东盟各国紧密地连接起来,共创美好未来; “1 0 + 1 1 1 喻指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精神,力量的凝聚带来超过简单相加的巨大价值; “合作印鉴”则是合作诚信的象征,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这一巨大平台“吸引了四海客商 在这里真诚合作、创造财富 【2 】。 第三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会场的1 5 个金色中国结围绕着巨大的穹顶,象征 着中国一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 5 周年。开幕式承接了前两届的创意:“友谊之门 再迎贵 宾;点亮“繁荣之星”映射出中国与东盟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携手迈上“共赢之路” 见证了中国与东盟友好1 5 年的光辉历程;“珠联璧合”表达了对中国与东盟共拥美好未 来的祝愿。 第四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开幕式的“合作之舟 ,喻指中国与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和 通商贸易源远流长,“同舟共进,扬帆远航 寓意“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巨轮在新的时期 扬帆远航,十一国将齐心协力,同舟共进,进一步开拓双边经贸合作的新局面,1 3 1 。 第五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开幕式用“虹桥相连 来喻示无国界地域的瞬间沟通与紧 密合作,“金桥飞架,五载同心 满含着十一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十一国将共同沿着这 条七彩虹桥,同心协力,走向更美好的明天”【4 】。 第六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上高耸的灯塔象征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 美好远景,风车转动产生的能量使巨大的灯塔光芒四射,寓意第六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 迎难而上,将金融风暴转化为动力,点亮灯塔,引领人们破浪前行,共同谱写中国一东 盟友好合作的新篇章。 【1 1 李金早,i t :l l :海,宋晓天等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发展报告2 0 0 4 第一卷【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8 ,第7 4 页 嘲李金早,t t :l t ;海,宋晓天等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发展报告2 0 0 5 第二卷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8 ,第3 6 页 【3 】李金早,沈北海,宋晓天等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发展报告2 0 0 7 第四卷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8 ,第3 0 页 4 1 李金早,沈北海,宋晓天等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发展报告2 0 0 8 第五卷【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8 ,第4 8 页 7 广西大乌昀页士掌位嵌艺赶中国着滥会晨文化的创新研究 从”合作之水”、”合作印鉴”、”珠联璧合”、”同舟共进,扬帆远航”,”金桥飞架,五载 同心”,到”合作化危为机,信心照亮航程”,每一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开幕式都以独特的 创意、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中外宾客带来意外的惊喜,留下美好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届博览会的开幕式都注入了“水”的元素表达了中国与东 盟各国“一衣带水”的深刻寓意,“引起东盟各国强烈共鸣,得到了各国领导人的高度 赞扬、中外媒体的一致好评和观众的普遍认同,为博览会起到了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 龙头作用 【l 】。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以其鲜明的主题、深刻的文化内涵、突出的亮 点,日益成为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的一个形象窗口。 三、文艺演出 广西素有“歌海 之誉,人们以歌传情,以歌会友,民歌已然成为飞架于广西各民 族与全国各兄弟民族及世界民族之间的彩虹。当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首次出现在人们的 视野中时,便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强劲的现代气息一炮而红。经过 多年的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又一张声名显赫的名 片、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它以民歌文化为主旋律,彰显强烈的民族性、时 代性、艺术性、国际性的特色。大地飞歌开幕式晚会邀请众多国内著名艺术家、歌 手以及国外民间艺术家为观众带来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以盛世欢歌的阵容为民歌节开 启华美帷幕。“风情东南亚 描绘出东盟各国的风土人情画卷,让厚重的民族“土风” 与时尚的现代潮流相交融,展示了东南亚各国与时俱进的民族艺术。此外,汇聚欢腾歌 海的“绿城歌台 、展示壮族风貌的大型民族歌舞剧、展现异域风情的外国艺术家专场 演出等周边活动的精彩亮相,也在本地民众和国际友人中都取得了热烈的反响。历届民 歌艺术节期间,文艺演出活动丰富多彩,加强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使民 歌节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赞誉,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其他文体活动 除了文艺演出活动,文化交流还应该包括文教、体育等其他方面。历数已经成功举 办的六届博览会,举办者都组织了各种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和赛事,创造了热烈、融洽 的活动氛围,助推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办得热闹又有成效。每一年的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 节上都汇聚了广西各地和东南亚的美食,让广大民众和中外来客尽情大快朵颐的同时, 【1 1 何颖以文化力提升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竞争力 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6 ( 13 8 广西大掣瞻弧士掣唧盘论文 中国一j 己j 巴会展文化的创新研究 感受不同饮食文化所带来的饕餮盛宴。中国一东盟礼仪小姐选拔大赛通过选拔和培养一 批高素质的礼仪人才,以全新的形象服务好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促进广西和东盟各国的 政治、经济、文化交流。c a e x p o 高尔夫国际名人邀请赛让参加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 各国政要、商界精英在繁忙的会议和展览之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沟通平台彼此 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成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期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中国一东盟国际 汽车拉力赛以体育赛事为载体,驶出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与文化交往的和平之旅。“网 球之友 联谊赛以球为媒,以球会友,为各国参展参会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健体休闲 会友的方式,增进了中国和东盟人民之间的友谊。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让“划龙舟”这 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民间活动在新的时代里焕发生机,架起中国与东南亚 各国群众之间的友谊之舟。 第三节中国一东盟会展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连续六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广西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 的重要地位,带动了广西的经济发展,也树立起广西对外开放的时代形象,向国内外展 示了新时代广西人的精神风貌。与此同时,它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一、宣传了广西与东南亚的民族文化,提升了博览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博览会期间,各国都通过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方式开展活动,给博览会观众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展览中的展馆设计,还是文艺活动中的各种表演,参展国几乎无一 例外地采撷自己最熟悉的本民族本地区特有的文化,并将最富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本民 族文化元素放大,或者将本民族文化与会展活动地民族文化、地区文化嫁接、融合,进 行再创作后呈献给观众。以博览会为窗口,让东南亚民族文化“走进来 ,使国内民众 对其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推动底蕴深厚渊博的广西文化“走出去,进入广大东南 亚民众的视野中。 应该说,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作为一个平台,不仅担负着经济、科技的交流、发展任 务,而且具有价值观念的交融和认同的文化使命,显示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在博览会的 舞台上,会展经济为会展文化提供了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而会展文化也给会展经济提 供了独特的支撑和整合作用,提高了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扩大了其 9 中国一东盟会展文1 艺的创新研究 在政治、外交、经贸、文化等多领域的影响力。 二、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彼此的和平友谊 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以文化交流大搭友谊舞台,为广西与东盟、乃至世界各国的友好 交往创造良好的地域和心理环境。通过文化交流,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想法、做法和愿 景,为彼此间良性的、积极的、可持续的合作建立起坦诚平等、稳固持久的心理基础。 每一届博览会都推出一系列精彩的文化“大戏 让中国与东盟各国领略到彼此灿烂的民 族艺术精华,这种超越了地域界限的文化交流,在为广大民众带来多样文化韵味和乐趣 的同时,也发展并加深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友好情谊。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博 览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和优化了我国与东盟国家政府间及民间的交流现状,不仅能 够推动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也为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和平友谊作出积极的 贡献。 三、提升了广西和南宁的对外形象,推广了广西文化品牌 一个商业品牌获得巨大成功的背后,其文化内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城市品牌 亦是如此。广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借助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展示平台,突出 民族品牌性的文化演出、文化旅游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宾客。南宁国际民歌艺 术节开幕式晚会、“风情东南亚晚会等每年举办的大型演出,也以强势文化品牌的形 式烘托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提升举办地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 在博览会丰富精彩的文化活动中,广西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通过对不 同文化的互动、比照、学习而得以突显,隐形的文化附加价值与本地区的文化实体相结 合,丰富了实体品牌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广西和南宁的对外形象。 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以其巨大的声望招引来国内和国际的无数关注目光,借势博览会 的盛大东风,广西文化品牌在范围和程度上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广。 四、促进了对广西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推动了本地文化艺术的再发展 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要办成经贸和文化互促进、共发展的国际性盛会,对文化资源完 整、良好、系统性的保存与展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举办为广西文 化资源敞开了一扇走向世界的大门,使它在面对广阔的世界市场和无限机遇的同时,也 面临着不同民族、地区文化的同台竞艳。广西有许多濒临消失的民间文化资源,都在博 1 0 中国一j o 臣会展文化的创新研究 览会的背景下获得了新生。以广西民歌为例,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系列文艺活动 的举办,推动了对民歌资源的整理发掘,挖掘出“黑衣壮 、“龙州天琴”、“壮族三声部 等大批民族艺术瑰宝,并将之推上中国一东盟文化艺术的舞台,保护了濒临消失的珍贵 文化资源。 此外,通过举办中华民歌大赛等赛事,推动广西民歌的开发与新创作,“催生了一 批浓郁乡土气息和与现代音乐新元素相结合的新民歌【1 1 ,推动了广西民歌艺术的再发 展,使南宁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 。 对广西独特文化的宣传和展示,在这个意义上,促进了对广西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 发,推动它们发展成为更多元化、更国际化的具有持久吸引力和可挖掘性的文化优势资 源,敞开大门博采众长,在自身优势特征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择优统合,与东南亚文化 资源形成跨地区性的、具有互动互助的独特文化体系,推动了本地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市 场的再发展。 第二章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的发展现状 六年来,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问 题。正确把握中国一东盟会展文化的发展现状,在肯定成功的一个方面的同时,也能清 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以便总结经验,剖析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提升水平。 第一节取得的显著成就 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成功举办六届以来,不仅收获了丰硕的经贸成果,也以其“交流、 合作、发展、繁荣”的文化个性,彰显了以人为本、平等互利、尊商重信的“合作共赢” 的文化价值,取得显著的成就。 一、提高了举办地知名度,加快城市文化发展步伐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会展是最大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