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专业论文)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阶段发展研究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理论.pdf_第1页
(学前教育学专业论文)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阶段发展研究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理论.pdf_第2页
(学前教育学专业论文)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阶段发展研究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理论.pdf_第3页
(学前教育学专业论文)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阶段发展研究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理论.pdf_第4页
(学前教育学专业论文)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阶段发展研究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理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学前教育学专业论文)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阶段发展研究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理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位代码单位代码 1044510445 学学 号号 20080201692008020169 分分 类类 号号 g615g615 硕士学位论文 论 文 题 目 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阶段发展研究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阶段发展研究 -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理论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理论 学科专业名称 学前教育学 申 请 人 姓 名 朱政 指 导 教 师 丁海东 副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1 年 6 月 18 日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目 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i 前前 言言 . 1 一、选题缘由一、选题缘由 . 1 1 (一)理论上的认识和思考(一)理论上的认识和思考 . 1 (二)个人感悟与困惑(二)个人感悟与困惑 . 1 二、研究意义二、研究意义 . 2 2 三、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三、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2 2 (一)职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一)职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 2 (二)教师职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二)教师职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 3 (三)(三)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 4 四、研究方法四、研究方法 . 6 6 (一)文献分析法(一)文献分析法 . 6 (二)个案研究法(二)个案研究法 . 7 (三)访谈法(三)访谈法 . 7 五、创新点五、创新点 . 7 7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研究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重要依据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研究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重要依据 . 8 一、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概述一、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概述 . 8 8 (一)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界定(一)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界定 . . 8 8 (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意义(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意义 . . 8 8 二、幼儿教师职业适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研究的依据应性研究的依据 . 9 9 (一)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一)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 . 9 9 (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 1313 (三)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与人格发展阶(三)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与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段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1414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阶段发展的现实遭遇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阶段发展的现实遭遇 . 17 一、职前期一、职前期 . 1717 (一)案例描述(一)案例描述 . 17 (二)案例启示(二)案例启示 . 18 二、职初期二、职初期 . 1919 (一)案例描述(一)案例描述 . 19 (二)案例启示(二)案例启示 . 20 三、能力建构期三、能力建构期 . 2020 (一)案例描述(一)案例描述 . 20 (二(二)案例启示)案例启示 . 21 四、职业转折期四、职业转折期 . 2222 (一)案例描述(一)案例描述 . 22 (二)案例启示(二)案例启示 . 23 五、职业稳定期五、职业稳定期 . 2323 (一)案例描述(一)案例描述 . 24 (二)案例启示(二)案例启示 . 25 六、职业消离期六、职业消离期 . 2525 (一)案例描述(一)案例描述 . 25 (二)案例启示(二)案例启示 . 26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促进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阶段发促进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阶段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展的思考与建议 . 28 一、注重幼教(学前)专业学生的职前心理铺陈一、注重幼教(学前)专业学生的职前心理铺陈 . 2828 (一)幼教(学前)专业学生的招生方法心理学化(一)幼教(学前)专业学生的招生方法心理学化 . 28 (二(二)幼教(学前)专业课程的设置实用化)幼教(学前)专业课程的设置实用化 . 29 二、关注幼儿教师职业中的教师心理落差二、关注幼儿教师职业中的教师心理落差 . 3131 (一)(一)勤反思,补落差勤反思,补落差 . 31 (二)(二)有效管理有效管理,弥补落差,弥补落差 . 32 三、重视幼儿教师职业中的教师学习欲三、重视幼儿教师职业中的教师学习欲 . 3333 (一)(一)幼儿教师的业务学习幼儿教师的业务学习 . 33 (二)(二)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 35 四、注重幼儿教师职业中的教师心理保健四、注重幼儿教师职业中的教师心理保健 . 3636 (一)(一)幼儿教师的压力管理幼儿教师的压力管理 . 36 (二)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二)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 37 五、关注幼儿教师职业中的教师深造发展五、关注幼儿教师职业中的教师深造发展 . 3939 (一)(一)幼儿教师的进修提升幼儿教师的进修提升 . 39 (二)(二)幼儿教师的发展观瞻幼儿教师的发展观瞻 . 40 六、重视幼儿教师职业中的教师循环价值六、重视幼儿教师职业中的教师循环价值 . 4141 (一)(一)幼儿教师退休教师待遇保障幼儿教师退休教师待遇保障 . 41 (二)(二)幼儿教师离休教师价值再创造幼儿教师离休教师价值再创造 . 43 结结 语语 . 45 注注 释释 . 4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4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0 致致 谢谢 . 5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中文摘要 “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是幼儿教师终身成长的重要方面,是幼教师资队伍 专业化的题中要义,是关系到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然而,现实中 “职业适应性”命题在研究对象上总是眷顾大学、初高中、小学的教师群体,在 研究维度上单一强调“人对职业”的品项汇总,在研究视角上只是更多注重适应 表征的静态列举与平面铺陈,使得已有“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研究”狭隘而难成 体系。本研究在幼儿教师案例分析与个案访谈的基础上,一方面借鉴美国教师发 展理论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费斯勒的 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 , 一方面参考 “埃 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思维模式,提出“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阶段发展 研究” ,以纵向、动态的视角来界定“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 ,即将幼儿教师职业 适应性阶段发展初步划分为六个不同阶段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职 业转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离期;每阶段相应突出一组主要矛盾:喜欢该专 业对厌恶该专业;基本掌控保教工作对难以掌控保教工作;积极能力建构对消极 能力建构;稳步发展对职业倦怠;突破进取对瓶颈效应; “老”有所为对“老” 无所乐等。并针对每阶段的矛盾特点提出思考与建议,以全面构建幼儿教师职业 适应性动态发展的策略体系。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前言, 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 研究意义、 相关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研究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重要依据。 本部分主要论述了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概述;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研究的依据; 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二部分,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阶段发展的现实遭遇。本部分主要从幼儿教 师现实发展的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职业转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 离期等六大阶段揭示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现状。 第三部分, 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视角下促进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阶段发展 的思考与建议。 本部分主要通过阐述注重幼教 (学前) 专业学生的职前心理铺陈; 关注幼儿教师职业的心理落差;重视幼儿教师职业的学习欲;注重幼儿教师职业 的心理保健;关注幼儿教师职业的深造发展;重视幼儿教师职业的循环价值等六 部分,以全面构建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动态发展的策略体系。 关键词: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 幼儿教师; 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分类号:分类号:g61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kindergarten teachers adaptability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s. it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however, in the study on the object of occupational adapt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limits to the groups of the teachers in university, middle school,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study on the perspective, occupational adaptation and development limits to “human to occupation”; in the study on the dimensions, it limits to the simple descriptive words. above all, occupational adapt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too narrow.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interview case of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s , the study refers to the faesslers teacher career cycle theory and erikssons eight stages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 and it puts forward to “kindergarten teacher s adaptability in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for researching vertically and dynamically.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contains six stages- pre-occupation, occupation early, building capacity, occupational turning point, occupational stable, the end of occupation. each stage corresponds to a set of contradictions-being fond of subject or not; being in control of teaching or not; learning actively or not; developing successfully or not; developing innovatively or not; doing nothing or not. corresponding to the contradictions, the study proposes the solving strategies. the specific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reface. this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writing this topic, including research significance, related research overview and methods used to write this paper. the the firstfirst partpart.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theory: the basis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adaptability. this sec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overview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adaptability; the basis of researching kindergarten teacher s adaptability; teacher career cycle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eriksson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s revelation. the the second second part.part. the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teacher s adaptability meet some realistic problems. this part mainly discusses pre-occupation, occupation early, building capacity, occupational turning point, occupational stable, the end of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occupation. thethe third third partpart. . thinking and recommendation. this part mainly discusses-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pre- occupation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gap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learning needs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mental health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the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the value of recycling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keywords:kindergarten teacher s adaptability; kindergarten teachers;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theory category number:g61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前 言 一、选题缘由 (一)理论上的认识和思考 提及“幼儿教师” ,脱口而出的往往是“看孩子的活儿” 。这种根深蒂固的传 统观念使得对幼儿教师的社会评价有所偏颇,更是影响幼儿教师自身的从业认 知、心态与行为:幼儿教师既然只是一种简单而低微的“活儿” ,就无所谓理想、 情感、规范、道德,因为“活儿”只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为谋一时之温饱而进行 的活动。这也是幼儿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幼儿教师经济待遇单薄、幼儿教师的社 会认同低微等问题的观念症结所在。因此,强化幼儿教师的“职业”概念,切实 树立“幼儿教师职业”的整体认识观显得尤为关键。作为幼儿师者,有其共性的 职业规范:忠诚事业、依法执教、恪守师德、严谨治学、团结进取、探索创新、 诚实守信、乐于奉献;作为幼教从业者,一方面具有合理的物质追求,另有精神 需要的正当追求,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幸福感、职场发展 等。其中, “从业者”是近年来教师职业相关研究的热点与新视角。 “幼儿教师职 业适应性研究”就是在立足幼教群体,另辟职业适应性角度,着重挖掘“从”与 “业”的内在联系,不断充实与完善“幼儿教师职业”的整体认知。 幼儿园是一个童心雀跃、 袒露人性真谛的花园, 幼儿教师则是其中爱花护苗、 细心培护的辛劳园丁。 劳动对象的主动性、 幼稚性; 劳动任务的全面性、 细致性; 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周期的长期性,幼儿教师这种保教 结合、启蒙待发的劳动特点更加决定了幼儿教师之职明显区别于其它职业,区别 于其它各级各类的教师之职, 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 也不是任何教师都能胜任的, 更加突显出“幼儿教师职业”有其自身职业适应性的特殊要求。 (二)个人感悟与困惑 之所以把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作为研究方向, 主要基于笔者本人近七年的学 前教育专业学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所践。一方面,自己曾在幼儿园深 入实习,经历过入职初期的工作角色变化的种种艰辛,饱偿过初为幼儿人师的酸 甜苦辣,深感作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不易;另一方面,笔者在与身边同学、同 事交流时,经常耳闻 “我根本不是学前老师的料儿,怎么就分到这个专业了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呢?” 、 “我不适合当幼儿园阿姨” 、 “进来就是看孩子,没什么发展头儿”等诸多 言论;经常目睹学前专业学生的唉声叹气、幼教新人的手足无措、幼教队伍的疲 沓无力、幼教管理层的本本主义;再者,笔者即将踏入“毕业、择业、就业”的 十字路口,经常扪心自问: “幼儿教师之职是否适合自己?” “我是否适合担当幼 儿教师一职?” 每个人都希望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富有意义,自己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能 力得以施展的同时得到社会及人们的认可。因此,笔者欲从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 论角度出发,较深入思考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问题,并尝试以此解析幼教职业的 诸多困惑与症结。 二、研究意义 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的视角,结合个案访谈与案例分析,重新审视幼 儿教师职业适应性,赋予其理论新意,努力构建立体、全面的幼儿教师职业适应 性模型。一方面,不断完善幼儿教师培养与专业化发展的可操作性机制;另一方 面,为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测评与构建提供一个纵向、动态的思考角度。 三、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职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职业适应性原属于人机工程学里关于“人对机”适应的研究领域,是个体从 事某项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素质特征,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 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其旨在客观认同个体在社会供职方面的身心发 展上存在差异性;承认在一定的人、机、环境系统中,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可 能更适合某些岗位;同时也强调人的可塑性,强调通过有效的针对性学习与培训 可使个体的身心素质和基本条件与职务要求尽量相匹配, 以此优化劳务选拔和培 训, 达到提高作业绩效、 降低成本、 保证安全的目的; 同时也演化为该项工作 (职 务)对上岗人员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与条件。 其研究历史较为久远:1934 年,美国劳工部就业保险局组织专家对美国 2 万个企业中的 7.5 万个职务进行了调查分析,并进行了长达 10 年的跟踪实证研 究,确立了 20 个职业模式和 10 种能力倾向,由此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一般能 力倾向成套测验” 。该测评于 1947 年被美国劳工局人力资源部正式采用,并在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后的研究中日臻成熟。其后,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相继使用了该测评 系统,并根据本国国情做了科学修订,收到良好效果。自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 学者对一般职业适应性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金会庆、 戴忠恒应用日本 1983 年修正版的测评,于 1993 年发表了对我国合肥地区初、高中学生进行测试的研 究成果,并初步建立了中国合肥地区常模;戴忠恒以日本 1983 年修正版为蓝本, 以中国 17 个中等以上城市的 2148 名初二至高三学生的测试结果为基础, 于 1994 年制订成“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的中国常模;紧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用工制度和用人策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人才的职业能 力测评与咨询已成为急需,遂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 学、杭州大学的心理学系等高校尝试开展人才测评量研究,研发了一系列一般职 业能力测评量表和专项能力测评量表。各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也开始普遍提 供人才素质测评服务。综上所述,职业适应性研究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研究。随着 社会经济、工作岗位的发展,人们对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素质 特征不断趋于共识,工作(职务)对上岗人员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与条件也不断趋 于成熟,形成稳定的研究品项的同时,也成为社会广大工作者 “你招我聘” 的 重要依据。但相较于国外研究,国内在此问题上的研究略显零散与滞后,多停留 在主观经验的堆砌,缺乏科学判别、理论论证,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国内并 没有严格意义上关于职业适应性的系统研究。 (二)教师职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吴玉锋、晁国庆、曹述蓉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将中学青年教师职业适应性划 分为技能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三个层面 【2】 ;蔡亚敏、黄建德以 190 名常州 高职院校 2007 年入职教师为研究对象,以“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试”为研究 工具进行高职院校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性调查研究, 发现新人职教师群体中的职 业人格类型呈多样化, 但总体上职业倾向性类型与教师这一职业能够较好地匹起 来 【3】 ;张敏、郑全全应用自行研制的中小学教师适应性绩效问卷,通过对 338 名 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对教师适应性绩效结构维度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影响教 师适应性绩效的七个因素, 并尝试构建起教师适应性绩效七因素模型: 文化促进、 能动解决问题、压力处理、应急处理、人际促进、持续学习和身体适应 【4】 ;冯健 榕通过对 zj 省 js 县的若干抽样的高中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调查访谈,获取客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观翔实的资料,并提出教师职业适应性可包括认识适应、心理适应、行为适应和 职业期望四个方面 【5】 。 我国教师职业适应性研究能够立足实证,采用科学的统计方式来揭示中小 学、高职教师的职业适应性问题。但其研究也明显存在以下局限:首先,研究角 度单一化。 “职业适应性”有“人”和“职业”两个维度:对人而言,指人的个 性特征对其所从事的职业的适宜程度;对职业活动而言,指某一类型的职业活动 的特点对人的个性特征及其发展水平的要求。 而以上的教师职业适应性探究都拘 泥在“对人而言”的重复研究上,忽视了从职业本身出发对教师职业适应性的深 挖与总结;其次,研究维度平面化。虽然随着教师职业适应性研究的不断深入, 其研究从“三层面” 、 “四方面”发展到“七因素” ,但只是同一维度的横向铺陈, 是若干静态品项的展开,无法动态追踪教师品项在职业发展中的变化,就无法构 建起立体的教师职业适应性模型,难有质的研究突破;再次,研究对象偏集化。 教师职业适应性研究多集中在中小学、 高职教师、 高等院校的中青年教师群体上, 缺乏对幼儿教师群体和中老年教师群体的研究, 不利于教师职业适应性研究的整 体构建。 (三)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1. 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探究多来自经验总结,集中在“人对幼儿教师职业” 层面,曾提出过诸多品项。客观看来,幼儿教师职业从业者首先应具备健康的身 体状况。无残障的身体,才能够保证幼儿教师和幼儿一同活动、一同游戏,使自 己的一言一行成为幼儿行为养成中潜移默化的良好启蒙榜样, 最大程度地满足幼 儿好模仿、易感染的学习欲。其次,包括科研与引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自我 监控能力、工作品质、学习能力等五大品项。科研与引领能力,包括收集信息资 料的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参加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对年轻教师的指导、学年活 动的组织和策划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尊重幼儿、因材施教、引导启发、 创新能力、 了解和研究幼儿、 善于抓住教育契机; 自我监控能力, 包括自我反思、 自我总结、自我评估、自我调节;工作品质,包括热爱幼儿、热爱幼教工作、责 任心、奉献精神;学习能力,包括求知欲望、接受能力、善于借鉴。 【6】主观看来, 幼儿教师职业的胜任核心是健康的心理。幼教职业服务对象针对发育发展中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未完成”的幼儿,其内容涉及幼儿的生活起居、饮食睡眠、身体锻炼、身心健 康,另有游戏、上课、劳动、散步等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具备健康心理状态 的幼教从业者,才适宜于与幼儿朝夕相处,承担起保教重任,并进一步面对幼儿 全面、繁杂而细致的方方面面。迄今,已有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心理健 康”进行积极探索,如美国学者坎布斯的 4 种特质划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 10 条标准、斯柯特的 10 项衡量标准等。虽然“心理健康”标准莫衷一是,但为 其他领域研究提供了可贵思路。健康的心理,在幼教职业领域更多地理解为稳定 的心理倾向,即良好的人格特征,可划分为积极、主动、乐观、自信、灵活、宽 容、耐心,细致、客观公正、心胸豁达,勇于面对竞争的压力和工作的琐碎,积 极面对幼儿的各种状态,善于化解人际沟通中的矛盾,努力改善日常生活的氛围 等。 2. 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研究的评析 (1)幼儿教师职业群体易被忽视。从吴玉锋等人的中学青年教师职业适应 性三层面划分,到教师适应性绩效七因素模型,再到教师职业适应性四方面,我 国“教师职业适应性问题”的理论探究初见端倪,其研究能够立足实证,采用科 学的统计方式,揭示中小学、高职高校教师的职业适应性问题。但其研究对象的 偏集化,使得教师职业适应性研究对象多集中在中小学、高职、高等院校的教师 群体,且多关注中青年教师的发展状况,缺乏对中老年教师群体的研究,尤其忽 视了幼儿教师这一典型群体。缺乏幼儿教师的教师群体是不完全的研究对象,只 有攻破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问题,才能准确把握教师职业适应性理论的整体构 建。 (2)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问题尚未形成严谨的理论研究。如若查找“什么样 的人适合做幼儿教师” ,跟帖频率最高的莫过于“爱心” 、 “耐心” 、 “责任心” 、 “漂 亮”等美好词汇;如若搜索“怎样做合格幼儿教师” ,密密麻麻呈现的是品牌幼 儿园或幼儿培训机构的教师规章制度 。可见,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问题确实 客观存在,且一直是幼教学习者、幼教求职者、幼儿家长、幼教管理层关注的问 题。但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问题不是若干美好词汇的简单集合,不是若干规章条 目的层层堆砌,应是有其自身架构的理论整体“理论基础是什么” 、 “ 幼儿 教师职业适应性是什么” 、 “ 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认识维度有哪些” 、 “怎样促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进幼儿教师职业的适应”等命题都是其题中要义。可见,幼教领域关于幼儿教师 职业适应性问题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理论研究。 (3)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问题的探究角度单一化。这也同时是整个教师职业 适应性问题研究的突出弊端。其单一化主要源于对“职业适应性”的认识偏颇。 “职业适应性”应涵盖“人”和“职业”两个维度:对主体而言,职业适应性指 人的个体特征对其所从事的职业的适宜程度;对职业活动(职务)而言,职业适 应性指某一类型的职业活动(职务)对人的个体特征及其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 而在先前相关研究中,无论是吴玉锋等人的中学青年教师职业适应性三层面划 分,还是教师适应性绩效七因素模型,还是教师职业适应性四方面,以及幼儿教 师的五大品项总结,其教师职业适应性探究都拘泥在“对主体而言”的这个维度 的重复研究上,忽视了从“职业活动”维度出发,对教师职业本身的适应性的深 挖与总结。 (4)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问题的探究品项静态化。这也同时是整个教师职业 适应性问题研究不可回避的软肋。随着教师职业适应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 成果日臻丰富,适应性品项从“三层面” 、 “四方面”发展到“七因素” ,幼儿教 师职业适应性探究品项也有五条之多, 但这些不约而同的都是同一维度的横向铺 陈,不仅难有质的研究突破,而且无法动态地解释某些屡见不鲜的教育事实:陕 西省华阴市某校女老师, 为了教育一个调皮男生, 竟在他脸上划了一个 “贼” 字; 山东省济南市某中学老师因为一名学生迟到,并与其发生了争执,就指示其他学 生放学时在学校门口殴打该名学生; 汕头市某幼儿园老师因为一名四岁幼儿在幼 儿园里表现差,中午不睡觉,遂唆使另一名幼儿对其进行长达一分钟的殴打。怎 样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品项具有“与时俱进”的跟踪测评能力?这不仅为有效解 决教育教学事故提供了一条崭新思路, 更是动态构建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理论的 题中要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搜集职业适应性、教师职业适应性、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等方面的书籍、 杂志、博硕士论文及网络资料,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 己的观点。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二)个案研究法 本文通过个别案例的分析,一方面为本文清晰陈述观点作铺垫,另一方面为 提出的观点提供事实支撑。 (三)访谈法 通过自由式访谈, 即按一个粗线条的访谈提纲或主题, 与研究对象直接交谈, 旨在访谈双方在比较轻松、自由、随便的气氛中进行,谈话有弹性,能灵活转换 话题,追问重要线索,获得深层次的比较真实可信的信息。 五、创新点 本研究以幼儿教师职业的适应性为突破口, 在幼儿教师案例分析与个案访谈 的基础上,一方面借鉴美国教师发展理论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费斯勒的教师职 业生涯周期理论 ,一方面参考“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思维模式,提 出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阶段发展研究。本“阶段发展”研究,一改先前“教师 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横向研究,着重“幼儿教师职业对教师”的纵向维度研究, 动态描述“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 :将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阶段发展初步划分为 六个阶段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职业转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 离期;每阶段突出一组主要矛盾:喜欢该专业对厌恶该专业、基本掌控保教工作 对难以掌控保教工作、积极能力建构对消极能力建构、稳步发展对职业倦怠、突 破进取对瓶颈效应、 “老”有所为对“老”无所乐;并针对每阶段的矛盾特点提 出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第一部分 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 研究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 重要依据 一、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概述 在“职业适应性”的基础上,全面界定“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 ,突出 “幼 儿教师职业对教师”的研究维度,并充分探究其自身意义。 (一)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界定 职业适应性原属于人机工程学里关于“人对机”适应的研究领域,是个体从 事某项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素质特征,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 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7】其旨在客观认同个体在社会供职方面的身心发 展上存在差异性;承认在一定的人、机、环境系统中,一部分人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