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魏晋“自然”概念的转变及其对审美文化的影响.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魏晋“自然”概念的转变及其对审美文化的影响.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魏晋“自然”概念的转变及其对审美文化的影响.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魏晋“自然”概念的转变及其对审美文化的影响.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魏晋“自然”概念的转变及其对审美文化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剃昱:魏晋“自然”概念的转变及其对审美文化的影响 三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魏晋时期“自然”概念的转变,及其对当时审美文化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老子、庄子把“自然”作为最高法则,将“自然”概念理解为自然 事物,或事物本来存在的状态。到了汉代,自然与人相结合,有了人性化的倾向。 魏晋时期,人们对“自然”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首次集中转向了内 在的性情、心灵,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反映在审美文化上,从过去对客观世界 的关心转变为对主观世界的关注,在人们的行为和审美观念上以及文学艺术方 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 ) 对魏晋以前“自然”概念进行考察。先秦时期老庄崇尚自然,反对人 为,他们倡导的“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老子提 出“道法自然”,追求自然本来的状态,庄子同样崇尚“自然”,他理解的“自然” 有了自然美的倾向。汉代董伸舒“自然”概念的特征是“天人感应”的观念占据 着统治地位,王充理解的“自然”是“天道自然”、“万物皆自然”。汉代“自然” 概念与人相结合,有了重视人的倾向。 ( 二) 对魏晋时期“自然”概念的转变进行讨论。建安时期刘劭、“三曹” 的“自然”概念延续并发展了汉代“自然”概念中重视人的倾向。正始时期,王 弼、何晏对“理”、“名教”、“情”的关注,标志着这个时期自然人性的苏醒。竹 林时期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任心”的思想。体现了士人追求 个体内心自由的心境。元康时期郭象把“性”等同于“自然”,这里的自然是“任 性而为”、“率性而动”的化身。南北朝时期刘勰的“自然”概念更多是指向了真 实的“心”和“情”。这五个时期,“自然”概念逐步转向主观世界即内在的性情 和心灵。 ( 三) 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论证“自然”概念的转变。表现在人物品藻上, 对人的气质、才情的关注,张扬个性之美;在诗歌中抒发内心苦闷,寻求精神寄 托,体现真情流露之美;在书画艺术里,抒写自由人生,追求神韵之美,任心表 意之美;在音乐的国度里,寄托人生忧愁宣泄生命意识之美。 关键词:魏晋时期;“自然”概念;心灵:审美文化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兰 a b s t r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c o n c e p t n a t u r e i nw e i j i n p e r i o d ( w e i ,j i n , a n d s o u t h e r na n d n o r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 a d 2 2 0 - a d 5 8 1 ) a n d i t s i n f l u e n c eo fa e s t h e t i cc u l t u r ea tt h a tt i m e ,i nt h ep r e - q i nd a y s ( i - e b e f o r e2 2 1b c w h e nt h ef i r s te m p e r o ro fq i nu n i t e dc h i n a ) l a o z ia n dz h u a n g z ir e g a r d e d n a t u r e ” a st h eh i g h e s tp r i n c i p l e t h i n k i n gt h ec o n c e p to f n a t u r ea sn a t u r a lt h i n g so ro r i g i n a t c o n d i t i o n so fn a t u r a lt h i n g s t ot h eh a i ld y n a s t y ( 2 0 6b c a d 2 2 0 ) 。n a t u r ew a s c o n n e c t e dw i t ht h eh u m a n ,a n ds h o w e da t e n d e n c yt oh u m a n i t y i nw e ij i np e d o d ,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n a t u r e h a d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t oc o n c e n t r a t eo nt h e i n t e r n a l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t e m p e r a m e n to fh u m a nb e i n g sf o rt h ef i r s tt i m e t h i si sa s i g n i f i c a n t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i nt h ea e s t h e t i cc u l t u r e ,p e o p l et r a n s f o r m e df r o mt h ep a s t o b j e c t i v ew o r l dt ot h es u b j e c t i v ew o r l d ,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 s ,p e o p l e sb e h a v i o r a n dt h ea e s t h e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sa l lg o tt h eh u g ei n f l u e n c e t h ep a p e r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 p a r to n er e v i e w st h ec o n c e p t n a t u r e ”b e f o r et h ew e ia n dj i np e r i o d i np a r t 。n e w ec o n d u c t st h er e s e a r c ht o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n a t u r a l c o n c e l 3 t i n 碗j i n p e r i o d , t h el a oz h u a n ga d v o c a t e dn a t n r e ,o p p o s e d a r t i f i c i a l i t y , t h e ya d v o c a t e d “n a t u r e ”i st h es o u r o fc o s i n ea n da l lo ft h i n g s , i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r u l eo fa l lt h i n g s n 增l a o 五p r o p o s e d “d a oa n dp r i n c i p l eo fn a t u r e ”, p u r s u e dn a t u r eo r i g i n a lc o n d i t i o n z h u a n g z ia l s oe d v o c 砒e d n a t u r e ) ,h eu n d e r s t o o d n a t u r e h a dt h en a u a i - a ib e a u t yt e n d e n c y i nh a nd y n a s t y , t h e n a t u r e c o n c e p to f d o n gz h o n g s h u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s “s k ya n dh u m a n i n t e r a c t i o n t h ei d e ao c c u p i e st h e d o m i n a n ts t a t u s ,w a n g c h o n gi s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n a t u r e i s t h es u nn a t u r e $ , t h e m y r i a dt h i n g sa l ln a t u r e ”1 1 1 ec o n c e p t n a t u r e ”i ni - i a ad y n a s t yc o n n e c t e dw i t ht h e h u m a n , a n ds h o w e dat e n d e n c yt oh u m a n i t y p a r tt w od i s c u s s e s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n a t u r e ”c o n c e p ti nw e ij i np c d o d 刘昱:魏晋“自然”概念的转变及其对审美交化的影响 三 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 , t h ec o n c e p to f n a t u r ew a sc h a n g i n gf r o mt h eo b j e c t i v ew o r l dt o t h es u b j e c t i v ew o r l d ,t h a ti st h ei n n e rt e m p e r a m e n ta n dm i n d l i us l m o ,s a n c a o ,w a n gb i ,h ey a n , j i l l l g ,r u a nj i ,g u ox i a n ga n dl i nx i ea r e a l l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o f t h i sc h a n g e p a r tt h r e ea n a l y z e s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c o n c e p t n a t u r e f r o mt h ea s p e c t o fa e s t h e t i cc u l t u r e i nf i g u r ee v a l u a t e ,p e o p l ec o n c 黜m o r ea b o u tt h et e m p e r a m e n t a n dt a l e n t st oe m p h a s i z et h eb e a u t yo fp e r s o n a l i t y ;i np o e t f y 9i n n e rs a d n e s sa n d d i s t r e s sa r ee x p r e s s e dt oe m b o d yt h eb e a u t yo fr e a l i t y ;i np a i n t i n ga n dc a l l i g r a p h y , a f z c el i f ei sd e s c r i b e dt op u r s u e 也cb e a u t yo fv e r v ea n di nm u s i c 。u n h a p p i n e s si s i m p l i c a t e dt og i v ev e n tt ot h eb e a u t yo f 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k e y w o r d s :w e ij i np e r i o d ;t h ec o n c e p to f n a t u r e ;m i n da n ds o u l ;a e s t h e t i c c u l t u r e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自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常指宇宙自然之根本的生成法则及 状态。先秦时期老子提出“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作为自然界生成之根源“道” 的存在状态和法则,要求顺应自然成为“道”的归宿。庄子认为的“自然”乃是 万事万物的存在方式,万物任其发展乃事物自身的性状和变化发展的规律。到汉 代儒家把“自然”作为社会人伦的最高准则,提倡顺从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 的内在契合。“自然”这一概念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逐步成为艺术和人生创造 的最高审美境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更扩大了它原本的内涵,超出 了事物的客观意义,用以指涉人的心灵,增加了其美学内涵。当这个变化了的思 想,为魏晋时期士人所倡导时,反映在人生和艺术上,就有了新的审美特征,成 为魏晋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关于魏晋? 自然”概念的研究已经有多位学者涉足,并且有一定的理论成果。 其中专门对魏晋自然观进行论述,对“自然”概念的演交作了深刻分析的著作有 章启群的论魏晋自然观中国艺术自觉的哲学考察、容肇祖的魏晋的自 然主义、卢建容的魏晋自然思想、蔡钟翔的中国美学范畴丛书美在自 然。此外,一些分析魏晋时期思想尤其是玄学思想的著作也涉及到对“自然” 概念的理解,如汤用彤的魏晋玄学论稿、刘大杰的魏晋思想论、贺昌群的 魏晋清谈初论等。直接或闻接地研究魏晋“自然”概念的资料和论文也有不 少,有从哲学和玄学的角度来揭示“自然”的意义,如四川师范大学毛明的硕士 学位论文魏晋玄学“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有从“会心”的角度去理解“任 自然”的,如谭容培的论魏晋时期自然审美思想,有将“自然”与名教结合, 把“自然”理解为自然界、自然物,如刘康德的魏晋名教与自然论笺,还有 强调“自生”、“自性”的“自然”概念,翔许雪涛、贾未舟的魏晋玄学之自然 与名教。他们所理解的“自然”概念是受时代变迁以及士人观念改变的影响, 从伦理、道德的意识形态下解放出来的“自然”,是人的个体价值得到前所未有 的重视的“自然”。 。纵观以上这些研究魏晋“自然”概念的著作和论文,虽然有不同的角度和新 的见解,但将! 自然”理解为内在性情和心灵的却很少,即使有的文章有所涉及, 也是简单拓展了“自然”概念的内涵,零星地论述自然与情、心灵的关系。显然, 刘昱:魏晋“自然”概念的转变及其对审美文化的影响 ! 这些对“自然”概念的理解还是不够的,要真正客观地考察魏晋“自然”概念的 转变,就必须从各个时期哲学家的理论观点入手,分析他们笔下的“自然”的特 点,系统地讨论其变化过程,把握本质。因此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一、魏晋以 前“自然”概念的总体倾向是什么? 二,在魏晋时期“自然”概念如何转向内在 的心灵? 三、魏晋“自然”概念的转变对当时的审美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论题采用魏晋“自然”概念而非魏晋自然观也是有所考虑后的选择。之所以 不沿用比较常见的魏晋自然观这个称谓,是因为魏晋时期的自然观包含的范围较 广,即魏晋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 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文章主要探讨的是“自然”这个概念在 魏晋时期的具体演变过程,在论述时也会涉及刭一些自然观静内容,借当时自然 观的变化来讨论“自然”概念的演变及特征。对论题中的“自然”如此界定是为 了更加准确和有针对性。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第一章魏晋以前“自然 概念的考察 一、先秦时期的“自然”概念 ( 一) 老子;“遒法自然” 中国哲学史上较早对“自然”比较关注的要属春秋末年道家创始人老聃。在 他的著作老子中就曾多次出现过与自然相关的范畴,直接出现“自然”的就 有五处。“自然”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论述中看出来,如: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七章第9 7 页) 希言自然( 第二十三章第1 0 9 页)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第1 1 4 页)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第五十一章第1 7 1 页)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第2 0 1 页) 首先,“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 出来的,可见它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老予将“自然”与其哲学体系的核心的“道” 结合起来,追求自然原始的生活状态,以自然为万物生成的本源,去除了人为因 素的初始状态,甚至认为自然生存的状态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他 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怨,将“自然”置于最高的地位,并使“自然”在其哲学 中成为一种最高的价值形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不仅 说“道”要法f 自然”,其实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是“自然”。这里的“自然” 是形容“自己如此”的状态的意思。老予书上所说到的“自然”都是这个意 思。如“百姓皆谓我自然”是说明治国者的作为以不干扰人民为上策,政策的职 责在于辅助人民,功成事遂,百姓并不感到治国者力量的存在,反而觉得是自我 发展的结果。老子认为,为政不宜扰民,扰民就不合于自然了。暴政之所以不能 持久,就因为它不合于自然的缘故。“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说 明了“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它不干涉,而让万物顺 任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和“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意义是相通的, 这都说明了“道”对于万物而言只起一种辅助的作用。从以上五处关于自然的分 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对自然的理解,不仅仅是自然的事物,而大多指自然 剜昱:魏晋“自然”概念的转变及其对审美文化盼影响! 物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客观的样子和状态。 其次,再从“自然”与“道”的关系来看老子的“自然”观。“自然”与“道” 的关系在老子学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的理论观点,把“自然”视为最高一级的范畴,认为“道”是以“自然” 为法为本韵。医此,老子所谓“道”,就是“自然之道”,“道”的特性是“自然”。 老子所谓“道”,也就是事物“自身如此”或“自己而然”之“道”,亦即事物“自 身生成变化”之“道”。“道法自然”也并非指在“道”上还有个更高的载体,而 是“道即自然”。历代学者对此看法都十分相似。童书业说:“所谓道法自然 就是说道的本质是自然的。”“1 冯友兰也认为:“道之作用,并非有意志的,只是 皂然如逝。故日人法鲍,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秘 再次,老子之说皆缘自其“自然”观。老予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之说,除了体现“自然”的重要地位之外,还有另外两层含义:第一、 在人、地、天、道与“自然”递次取法的架构内,人处于最初级地位,自然处于 最高位置;第二、在老子的理论架构中,天、地、人统一于共同的“法自然”的 “道”。老子所谓“法自然”的“道”,邸“自然之道”,“道”的特性是“自然”。 所以,老子的“守道”说,实则任随“自然”。老子正是从“自然”及“自然之 道”的基点出发,而提出了相关的一系列理论。 。 因此,在老子学说中,“自然”范畴的基本涵义即“天道自然”、“道法自然”、 “客观状态下的自然”以及“事物自身生成变化的本来状态”,这也就回答了事 物生成、变化本因的哲学命题。对老子中出现的“自然”一词,可以理解为 是用来说明不加丝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即本然、天然、自然 而然的意思。正如陈鼓应所说:“自然,自己如此。”“不加以干涉,而让万物顺 任自然。”。 ( 二) 庄子;自然观中自然美的倾向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周之庄子一书,也表明了他对“皇 然”的看法。他对“自然”基本涵义的理解与老子无别。和老子一样,庄子 也崇尚“自然”。庄子一书中提及自然,有以下内容: 内篇两条: 常固自然而不益生( 德克符第1 0 0 页) 顺物自然而无客私焉( 应帝王第1 3 0 页)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 外杂篇也有几处: 杂篇: 应之以自然调之以自然之命( 天运第2 3 5 页) 莫之为而常自然( 缮性第2 6 0 页) 知尧桀之白然而相非( 秋水第2 7 4 页) 无为而才自然矣( 田子方第3 5 1 页) 自然不可易也( 渔父第5 4 9 页) “ 这里“自然”的含义,从字面上看主要是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意思。然 而一种哲学自然观,它是与宇宙观和本体论相关的,同时还与知识论甚至人生观、 社会历史观相联系。所以,我们不能仅从字面意义上去论述庄子的“自然” 概念。首先要明确庄子极为推崇的“天地之美”即自然美。他是以极其崇敬的心 态来论述宇宙自然的:“夫天地者,吉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天 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丽不议,万物有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丽 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7 1 这些都是庄子对自 然美的论述,在此庄子指出“大美”存在于天地自然之中。与人相比,自然的美 德在于“无言p ,它服务于人类,不炫耀自己的功德,这正是自然“无为”、“不 作”韵伟大精神,也正是“圣人”追求的“观于天地”,“以明达”做人的道理。 他在天下篇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思想,提倡人要深入到自然之中,去寻求美, 观察美,只有“备于天地之美”,领悟自然美的真谛,才能开启人的心智,“神明” 人的思想。庄子如此强烈地提倡天地之美,旨在歌颂自然的率真、朴质、无为的 本性。 然而,“天地”何以会有美呢? 在庄子看来,因为“天地之美”体现了“道” 的自然无为的根本特性。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存、无所不在,因为万物各“自 然”,有其物则必有其“自然”。因此,庄子之言“道”,亦以“自然”为特性。 庄子提倡天地的自然无为,认为那生出万物的“道”就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如 果人懂褥这个道理,“游心”于“道”,体验“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并以之作 为入世生活的根本原则,一切纯任自然,不为利害得失而奔波,这样人世的生活 也就像天地那样“有大美”了。庄子还认为,顺应自然是必要的,只有顺应自然, 刘昱:魏晋4 自然”概念的转变及其对审美文化鳃影响! 不用外力去强行干预或改变它,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生命才能得到自由的发展。这 里包含有尊重事物自身规律,尊重客观状态下的自然的意思。 庄子的自然观基本与老子相一致,都认同自然是天道自然,但又有所不同。 其突出的特点是明确承认事物“各有所然”或“物各自然”,正因为事物各有其 “自然”,所以“道”无所不在。显然,这比老予依据的“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框架所持的自然观是大进步。庄子对天、入之分更是 有明确的论述。他认为有“天之所为”、“入之所为”,依今天的观点来看,这正 是天、人各自的“自然”,并以此有别。庄子也说:“何谓道? 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入道也”,“天遂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 察也”。鼬但是他认为“无为”是“天道”之“自然”,而不承认“有为”是“人 道”之“自然”。同时,庄子又突出或强调存在即“自然”,把事物的“自然”视 为一种“常然”,均为事物“自己丽然”。这就突出了“自然”的法则性或非可为 性。存在即“自然”,“自然”具有法贝口性或非可为性的前提下,任何事物的生成 存在都是合理的。在庄子看来,万物皆“自然”,存在即“自然”。庄子这种“自 然”观的主旨是强调物“自然”或客体“自然”的菲可为性及法则性,进而认为 人类有意识的主动行为是违背物“自然”的,所以人类不应“有为”。 我们可以认为,老庄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自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 韩非列传中指出:“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 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然而不同的是,庄子的自然观和老子 兹自然观相比更倾向回归自然界,体验自然美。通过心斋、坐忘的方式将道拉入 个体内心的无为之中。庄子自然观的审美的心态要求冲破功名利禄的束缚,从而 使精神活动达到优游自在的境界。总之,自然之道是老庄哲学的中心,也是其基 本观点。他们都提倡自然朴素之美,在他们看来,“道”是自然,“自然”即是道。 老庄代表了道家的自然观,他们认为的“自然”概念是:第一,“自然”指初始 混淹的本来的客观状态。自然没有任何外在的目的和意识,没有人为的功利性; 第二,“自然指事物的纯朴本性,它无饰无华,保持最初的纯真,这种自然与 质朴相联系。 二、汉代的“自然”概念 ( 一)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董仲舒的著作中关于“自然”的论述集中体现于“天入感应”的观点,如: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待使之若自然矣。故曰,圣人天地动四时化者。非有他也( 四库全书经部, 春秋类,春秋繁露卷九) 人不见其动之形,则谓之自鸣也又相动无形,则谓之自然,其实非自然也宥 使之热者丧。( 四库全书春戢繁露豢十三) 这里的自然,是指天人严密对应的宇宙结构。在董仲舒看来,自然和人处在 一种神秘的对应关系之中。这种关于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有着对自然和人 的一种独特的认识。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也成为人类行为的一种感应。从哲学 的角度来说,自然观一般围绕客体世界。他的自然观在这样的客观状态下,反映 了人和自然的一种关系,即自然和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是对先秦朴素哲学自 然观的另一种演进。自然和人之间已经不可分割,这就是董仲舒对自然的理解。 董仲舒自然观最大的特征是“天人感应”的观念占据着统治地位。所谓“天 人感应”是指在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通过这种联系,自然与人 类之问相互感应,相互契合,相互作用。董伸舒的核心理论即为“天人合一”。 他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以来的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的学说,并糅合了儒家传统的天 命思想,构建了自己的一套自然观体系。他认为“天”即人,人即“天”的化身。 在他看来,天地是以自身为模型创造了人,天与人的内在结构是相同的,人本身 就是天的副本。他甚至认为人的内在情感、意志品德也与天相符合。在这个严密 的天人结构中,顺命者昌、逆命者凶。人的情感和欲望必须与天理相合,才能顺 命安生。董仲舒的这一思想有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在里面,他无非是说天是放 大了的人,人是缩小了的天,将人比附自然( 天) ,将自然( 天) 也比附人,指 出天和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相似性。 在董仲舒的自然观中,完全是把人作为天的化身来考察的。故自然界的一些 现象,成为人类行为的一种感应,就非常自然合理了。在他看来,天与人的感应, 从表面看是自然的没有痕迹的,但却有一种内在的互动性。社会的兴旺与大自然 的太平有关,而自然灾害与社会动乱相一致。事实上,天人相应、天人一体的思 想始终是儒学的主流。诚然,这一思想存在许多不足,因为自然的春夏秋冬,与 人的喜怒哀乐之问,本质上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但是,它从整体角度去把 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它把人的外部生存环境与人一样看待, 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从人与自然的高度一致性、和谐性去认识人与宇宙 刘昱;魏晋“自然”概念的转变及其对审美文纯的影响 里 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董仲舒把天”视为万物之母、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万物的赐与者 和生命的守护神。他在春秋繁露服制像中指出:“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 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所以人必须尊敬、崇拜“天”,禁 止杀伐以回报“天”对入的生命恩赐与厚爱。董仲舒的“顺天”思想表面上是对大 自然的敬畏依顺,其深层却隐含了对自然法则的遵守,体现了人与天、地、人及大 生物环境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生共存辩证关系的朴素认g 】, r e l 把握。 ( 二) 王充的“天道自然” 王充在论衡中对自然作了如下表述: 故夫火生者不伤湿,水居者无溺惠火不苦热,水不编寒,气性自然焉,招 之? ( 逢遇篇* ) 春夏囚死,杖冬王相,非能为之也;日朝出而暮入,非求之也天道自然( 命 禄篇) 自然之道,适偶之数,非有他气旁物厌胜感动使之然也( 偶会篇) 故孔子称命,不怨奢伯寮;孟子言天,不尤臧仓,诚知时命当自然也人生 性命当富贵者,初禀自然乏气,养育长大,富贵之命效矣( 初禀篇) 这些都反映了王充对“自然”概念的理解,对客观世界、万物自然的关注。 他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与人间的政治动乱、吉凶祸福无关。那些同时或几乎同时 发生的天象人事,只是偶然相合罢了。他的结论只能是“天道自然”。可以说天 道自然既是王充哲学的出发点,又是王充哲学的归宿。 。王充自然观的核心是“天道自然”,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是对立的。 所谓“天道自然”,是指自然界的整体和天地万物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 非有意志、有目的的行为。他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是完全“自然”的,即自然而 然。没有先在的目的,惟有天地无为于万物,万物才能发挥他们的本性。借此否 定天人感应的神道目的论,强调天入不同类,天是没有意志的。对立于董仲舒“天 人感应”的观点,王充以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根据,驳斥了这种神秘主义的说 法。王充指出,天的运行、宇宙的生成是完全“自然”的,并没有先在的目的, 只是自然如此:为了说明万物自然而生的道理,他以天地为例阐述道:“何以知 天之自然也? 以天无口目也。案有为者,口曩之类也。口欲食而目欲视,有嗜欲 于内,发之于外,口目求之,得以为利欲之为也。今无口耳之欲,于物无所求索,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坚 夫何为乎? 何以知天无口目也? 以地知之。地以土为体,土本无口目。“1 王充在 这一段的下文说:“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 为:此则无为也。”1 这里的“自然”是说自然界是无目的的,“无为”是说自然 界不像人那样有所作为。无目的。无意识正是“自然”和“无为”的特点,有意 识,有目的的行为就是“有为”。“有为”和“无为”是人事和天道的根本区别。 王充的自然观乃至其全部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元气自然论”。王充认为,元 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其它万物的物质基元。他对“天”这个重要范畴作了唯 物主义的解释,认为天与地一样,都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天地间的万物包 括人也是由元气构成的,不过人具有精神智意,也是自然中之一物。他还认为, 自然界发生的一切现象,都源于元气自身的运动和变化,是客观的、必然的。他 把自然界看作一个客观的、必然的过程,把自然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归于 事物自身的矛盾性,并且还用元气自然论批判了天人感应的自然观。他说“天之 与地,皆体也。”“”又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他认为天不是至高无上的 神灵,天与地一样只是自然界的一种物质。天是物质而非神,所以就不会有意志 和目的,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过程都是自然的、无目的的。 通过以上论述可见,老子、庄子的自然观以“自然”为天地之本。老子阐述 自然,重点在“道法自然”、“客观状态下的自然”。他以“道”来解释自然,提 倡顺其自然。庄子论自然也言“道”,亦以“自然”为特性,但他更倾向于回归 自然界,体验自然美,主张顺其自然,实现精神自由,达到“逍遥”的境界。老 庄的“自然”概念主要是对天道自然、自然界的客观状态等客观世界的关注,“自 然”主要指向事物客观的状态。董仲舒则以天人感应为出发点,关注天和人的内 在联系,他的自然观可以说是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直到王充,倾向天道自然、 万物自然而生,才把道家的自然观变为实践性的哲学认识论。王充以自然观为依 据,证明自然必然性是自然及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因。如论衡自然篇说:“天 地不欲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5 1 云生两降,五谷生长,以至人的生老瘸 亡,无不是自然必然性制约的结果。王充的自然观不是政治哲学,也不是人生哲 学,丽是自然观的认识论。 刘昱:翌量! 自然”概念的转变及其对审美文化的影响 旦 第二章魏晋时期“自然”概念的转变 魏晋时期思想家对“自然”概念的理解主要表现为对先秦、汉代自然观的继 承和超越。以时代发展的脉络为顺序,可分为五个时期。各个流派和各个时期的 思想家,虽然在观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在重“自然”这一点上几乎是一致 的。“自然”这个概念在以下几个时期,逐步发展,不断深入,成为魏晋哲学中 的最高境界。在各位代表性思想家的理论著作中,“自然”有了新的特点和时代 意义,他们对“自然”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对主观世界加以关注。从建安时 期到南北朝时期,对入的关注,对“理”“情”以及“名教”的讨论,对入内在 心灵和个性的阐述,都体现了魏晋时期“自然”概念的转变,突出了“自然”是 人有意识的心灵活动。 一、建安时期:刘劭、“三曹”重视人的倾向 建安时期的自然观以刘劭和三曹为代表,他们的“自然”概念指向自然界的 事物和规律,追求本色自然,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变化,表现出对天命的怀疑, 对以人为本、以“人为贵”以及人的才性等主体世界的关注。可以将此看成是对。 于汉代“自然”概念重视人的倾向的一种延续。 刘劭在人物志中依照人的才能的不同,把人分为“三材”及“十二流品”, 并集中讨论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原则等理论问题。这对人物评论由具体到抽象, 对开启魏晋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还提出了自己的“用人之 道”,便是选择适合的能人。因而在用人方面,他特别强调“合”与“宜”。在材 理篇论述“质于理合”这个观点时,刘劭把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分为四种 类型的理,即自然之理、法制之理、礼义之理、人情之理,又相应地把人才分为 分别懂得这四种理的人才,即道理之家、事理之家、义理之家、情理之家。他认 为,既然四理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研究四理的人的素质也宜各有不同,而“质 性平淡,思心玄微”的人宜于研究自然之理,成为道理之家中提出的“能通自然” 之人。“是故质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这就是说,人的 资质和性情属于平和淡雅,人的思想能够琢磨深奥的问题,可以通达自然无为的 规律,就是“道理之家”。这里的自然主要指向自然乔的事物和规律,更多的是 倾向客观世界的自然。另外,在释争篇论述孟子、管宁等有修养德行高的君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竺 子懂得自我损抑反而益的道理时,刘劭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的德行至纯自然而然得 到的。“夫岂诡遇以求之哉,乃纯德自然之所合也”。“”这里的“自然”是指不加 人为造作的天然本色。它没有任何外在的目的和意识,没有人为的功利性,没有 矫揉造作的成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刘劭以为人之才智乃来自自然,此即所谓“人 性”。有学者直接将“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注释为“性质禀之自然,情变由 于染习。是以观人察物,当寻其性质也。“”1 可见这里的“材性”与“自然”相 联系,此时的“自然”概念开始关注到人以及人内在的才干和情性,关注到了主 体,显示出对“人性”的重视。刘劭论人重材性,而探究材性,又穷其根源,归 之自然,在这点上人物志体现了道家的基本思想。 建安时期“三蒈”对“自然”概念有着独到的见解。曹丕善哉行云:“冲 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表达了对自然人格的倾慕。通于自然之道,需具“冲 静”之质性。惟其“冲静”,故能平淡;惟其平淡,故能玄微;惟其玄微,故可 “通自然”、“得自然”。曹植神龟赋中“体乾坤之自然”、“淡泊无为自然” 的观点以及曹操的“顺乎自然”的思想,都延续了前人的“自然”概念,它们无 一例外地体现了自然而然、本色、原来的状态的含义。在自然观的生成论上“三 曹”又继承了王充等前人的物质生成万物说,认为宇宙是物质的。曹操在陌上 桑中提到他要“绝人事,游浑元”。1 而“浑元”即指大气、大自然。他们大 都认为天地间万物无不承受着“气”而生长,天地也是“含气之自然”,而自然 又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天地或阴阳相结合生成万物,他们互相转化推动着事物的 发展变化。但他们的自然观还体现出了新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唯物主义的色彩, 从过去的重天道,轻人道,变为逐步意识到主体人的地位和价值,人是自然的组 成部分,人可以辅助自然,不能代替自然。汉代盛行的天命自然观,在“三曹” 这里已经受到了质疑。曹操首先公开声明:“性不信天命之事”( 让县自明本志 令) 。他在龟虽寿一诗中写道:“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 永年。”在他的自然观里,曹操充分认识到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认为人的寿命 长短,不只是由上天自然所决定的,只要自己保养的好,也可以延年益寿。他在 度关山中写道:“天地间,人为贵。“这种不信天命,以人为本、以“人为 贵”的自然思想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另外,曹植对天道和天命也采取了怀疑的 态度,在神鬼赋中指出:“天道昧而未分,神明幽而难烛。”他认为人的寿命 的长短不在天命,而在于“骨体强劣”( 辩道论) 。从曹氏父子对宇宙的认识、 对物质运动的看法、对天命的怀疑来看,他们的自然观正从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剃昱:魏晋“自然”概念的转变及其对审美文化的影响 坚 向主体世界的自然观转变。 因此,建安时期“自然”概念的特点是,从过去的重天道,轻人道,变为逐 步意识到主体人的地位和价值,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可以辅助自然。“自然” 从过去的重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追求本色转向了重视人,重视人的自然性情, 重视入的气质材性。 二、正始时期:王弼、何晏等对“理”、“名教”、“情”的关注 到了正始时期,“自然”概念发生了变化。“正始玄风”的出现,特别是其代 表人物王弼、何晏的思想,集中反映了当时自然观的特点。就思想成就而言,王 弼的哲学显然是玄学的最大代表。这时的玄学,以老学为主,开创了“贵无论” 玄学的先河,系统提出了“无能生有”的自然观。 - 王弼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老子注中,他承认字宙本体“无”是事物的生 成者,其作用是以无为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王弼所论天道自然、物性自然,目 的是要讲人性自然,要求人们顺应自然。何晏与夏侯玄提出“天地以自然运,圣 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的观点,这进一步补充说明人与天地、天道具 有共同的自然本性。可见他们三人都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要求人也必须像天地、 天道一样顺应自然。尽管王弼承认字宙本根“无”的决定作用,但是“自然之性” 才是问题的关键。王弼在老子指略中明确指出,其论述宇宙本根“无”的目 的是为了证明事物自然本性的合理性,如:“论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 2 4 1 可 见在王弼哲学中,人性自然是终极价值。 在王弼的老子注中,“自然”一词共出现2 7 次。其中王弼对老子的 “道法自然”是这样阐释的: 道不连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因而法圃,与自然无所 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 老子二十五章注) 娜1 除此之外,王弼在其它地方也多次使用自然一词。比如: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追,万物自相治理, 故不仁也”( 老子第五章注) “绝学无忧”注:。自然已足,益之则忧故续凫之足,何异截鹤之胫,畏 誉而进,何异畏刑。( 老子第二十章注)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笪 “希言自然”注:“然则无味不足听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 老子第 二十三章注) “善行无辙迹。注:“顺自然而行”“善闭无关键,善结无绳约”注:。因 物自然,不设不施。( 老子第二十七章注) 。大巧若拙”注:。大巧因自然默成器。不适为异端,故若拙也。( 老子 第四十五章注) 从王弼对“自然”一词的解释和使用来看,首先其意义是自然而然、本然、 天然,即所谓“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顺其自然。如果只是这 样看,王弼似乎对自然的理解和前人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当我们仔细分析他的整 个哲学思想,就能发现他对过去自然观的突破和超越,即对“理”的重视。钱穆 曾说,王弼“其说以道为自然,以天地为自然,以至理为自然,以物性为自然, 此皆老子本书所未有也。然则虽谓道家思想之盛言自然,其事确立于王弼,亦不 过甚矣。”这很明显地说明了王弼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哲学自然观。从逻辑上来 说,王弼全新自然观的建立,也是从对老子宇宙论的解构开始的。在他的自 然观中,不存在对自然力的崇拜和敬畏的心理,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而然”。 王弼对老子的解释中,表现出了一种人在大自然面前的镇静和自信。在他看来, “天地任自然”,自然万物都有自己本身存在的“理”,不须依赖于一种外在的事 物或力量,也不受一种超现实力量的主宰。他认定事物的生成、发展是根据其自 身的目的,按照其自身的规律来进行的。他认为的“自然”即是对事物本身内在 必然性的肯定。汤用彤先生认为:“自然一语本有多义。王( 弼) 主万象之本体 贞一。故天地之运行虽繁,而有宗统。物无妄然,必由其理。故繁而不乱,众 而不惑。( 周易略例明彖) 故自然者,乃无妄然也。”也就是说,万事万 物,都有“理”可以说明。这里“自然”概念可以理解为“理”,也可以说是一 种事物的内在规律。王弼把自然物的内在目的,看作自然物生成、发展等运动的 最后根据,并把必然性看作是一种外在的条件,从而达到对自然客观存在的本质 认识。他把事物的这种自身发生、发展规律或逻辑,称为“理”,符合这个“理”, 就是自然的。这是一种纯粹的哲学自然观的标志,也是王弼对于老子自然观 的一个重大突破和超越。 其次,王弼是魏晋时期首先把“自然”与“名教”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提出来 讨论的人。他认为名教因于自然,反映自然,他说:“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 刘昱:魏晋“自然”概念的转变及其对审美文化的影响 笪 殊类生者,器也。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长官,以善为师,不善为资,移风易 俗,复使归于一也。”( 二十八章注) 道常无名,朴散为器则有名,既然“名教”是 根据“道”( “自然”) 而设立,故亦不可废。王弼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即谓自然是 主,名教是末。他在解释老子“始制有名”一语时说:“始制,谓朴( 道的别名) 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铝0 有名也。”嘲官长 名分既由道产主,它们的存在就是必要而合乎自然法则的。所以王弼的政治观点 是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主,以儒家的伦理名教为辅。在他看来,“名教”就是“自 然”。在王弼的观念中,自然、无、道,是三位一体的。自然就是无,自然就是 道。王弼认为“道”的本体是混然不可知的,是先天地而生的,无声无形,没有 任何征象,却又隐然有其普遍而永恒的规律,支配万物而生生不怠。因为无法用 言语形容它,所以就称呼它为? 道”。简言之,就是道的本体是无,道的表现则 是自然。他说:“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 老 子二十九章注) 。 , 王弼的自然思想,还可以从他的天道观、政治观和人生态度上反映出来。王 弼的天道观也是主张“天道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