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搜神记》句法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搜神记》句法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搜神记》句法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搜神记》句法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搜神记》句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东晋干宝所撰的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 的代表作,口语化程度较高,对研究此期汉语词汇、语法等 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但当前学界就其语言现象进行专门 研究的相对不足,而就其句法研究的显得更为薄弱。 本论文对搜神记的一些句法特点进行专门研究探讨, 主要从其词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等部分阐述搜神 记的句法特点,以便为研究此期句法的学者提供较为准确 的数据。 关键词:搜神记;魏晋南北朝;句法研究 a b s t r a c t s o u s h e n j i ( a n e c d o t e sa b o u ts p i r i t s a n di m m o r t a l s ) i s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w o r k so f t h et a l e so ft h es u p e r n a t u r a li nt h et i m e o fw e i ,j i n ,a n dn a n & b e id y n a s t i e s ,w h i c hi sw r i t t e nb yg a n b a o i nd o n gj i nd y n a s t y i t so r a ld e g r e ei sh i g h ,h a v i n ge x t r e m e l y i m p o r t a n t v a l u et o w a r d s s t u d y i n g t h e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v o c a b u l a r y , p h r a s ee t c i nt h i sp e r i o d h o w e v e r , t h ec u r r e n t a c a d e m i ca r t i c l e st h a tc a r r yo nas p e c i a l i z e dr e s e a r c hf o ri t s l a n g u a g ep h e n o m e n o na r er e l a t i v e l yi n s u f f i c i e n t m e a n w h i l e ,i t s s y n t a xs t u d yi sr a t h e r w e a k t h i st h e s i s s p e c i a l i z e s i n s t u d y i n g s o m e s y n t a x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 s o u s h e n j i , m a i n l y f r o mi t sw o r do r d e r , j u d g e m e n ts e n t e n c e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a n dp a s s i v e s e n t e n c ee t c ,t oe l a b o r a t et h es y n t a x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o u s h e n j i , i no r d e rt op r o v i d eam o r ea c c u r a t ed a t af o rt h es c h o l a r sw h o s t u d yt h es y n t a xo f t h i sp e r i o d k e yw o r d s :s o u s h e n j # w e i ,j i n ,a n dn a n & b e id y n a s t i e s ; s y n t a xs t u d y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亩扣殍哮 签字日期:2 。7 年4 月2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鳓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铹弥:务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阻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砑寺孜串 f 签字日辩:三一7 年年月对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高校 s - 作单位:安徽蚌埠学院 通讯地址:安徽蚌埠学院中文系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钎缔 弘娃7 每羚式b 电话:0 5 5 2 3 0 5 2 9 2 3 邮编:23 3 0 0 0 引言 引言 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其作者干宝,字令升,新蔡( 今河南 新蔡县) 人,生卒年份不详。 现存题名为搜神记的古代小说,共有三个本子:二十卷本,旧题晋干宝 撰;八卷本,亦传为干宝所作;敦煌本,题勾道兴作。关于八卷本的时代问题, 范宁先生认为其内容与二十卷本“几乎完全不相同”,不可能是干宝所作 。江蓝 生先生从语言史角度考证,认为“八卷本搜神记在语言上有很多反映唐五代 以后特点的现象,肯定不是晋干宝所作,有可能出自晚唐五代或北宋人之手;在 内容上,它跟敦煌本搜神记共同之处甚多,应是出自同一系统。”。此论已在 学界达成共识。之后汪维辉先生及王镁先生均从词汇角度对之予以补证 。而敦 煌本“出自敦煌石室,书中语言又每有与变文相同之处,很有可能就是唐五代时 期的作品”( 江蓝生先生语) 。 至于二十卷本,余嘉锡先生曾指出:“余谓此书似出后人缀辑,但十之八九 出于干宝原书。”。江蓝生先生也认为“二十卷本文句古朴,与魏晋六朝时期的文 献基本一致”“二十卷本接近干宝原书,为一系统;敦煌本与八卷本内容相近, 为另一系统” 。 何乐士先生曾就专书语法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归结为以下几点:一、专书语法 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石;二、专书语法研究是专题研究的重要依据;三、专书 研究是比较研究的必要条件;四、专书研究是建立新理论的一个重要途径 。王 云路先生在谈及中古汉语研究的现状与任务时,明确指出“研究对象应当广泛, 视野应当开阔不要眼睛只盯着几种著名典籍”o 。二十卷本搜神记保存 了大量的神鬼故事及传说,由于这些内容多来自民间,其口语色彩相对较浓,无 疑对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但据本人了解,当前学界就 范宁关于( 搜神记) ,文学评论1 9 6 4 年第1 期。 江蓝生八卷本( 搜神记) 语言的时代,中国语文1 9 8 7 年第4 期。 汪维辉从词汇史看八卷本( 搜神记) 语言的时代( 上、下) ,上篇见汉语史研究 集刊第三辑,巴蜀书社2 0 0 0 年,下篇见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四辑,巴蜀书社2 0 0 i 年。 王镆八卷本( 搜神记) 语言的时代补证,中国语文2 0 0 6 年第l 期。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何乐士古汉语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版。 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 0 0 3 年第2 期。 搜神记句法研究 其语言现象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且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多是以单篇论文的形 式,而就其句法作系统专门地研究尚无人涉及,这显然与其所具有的潜在研究价 值是不相称的。基于这种研究现状,本人不揣浅陋,将搜神记作为研究对象。 何亚南( 三国志) 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指出:“作为专书研究,详细地占 有材料并作穷尽式的描写,是展开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没有详尽的调查,就无法 发现或总结汉语语法发展的规律,汉语断代史的构建也就只能是美好的空想。”。 蒋绍愚近十年间近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也指出:“语言是一个系统,语 法也是如此。对某种语法现象作细致的描写固然是研究的基础,但有很多语法现 象只有放在系统中才能看得更清楚。”蒋先生还指出研究时要将“共时的研究和 历时的研究结合起来”,“对某种语法现象的共时的研究( 专书和某一时期的研究) 是研究的基础但共时的研究必须和历时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看清楚这一语 法现象的来龙去脉,也才能加深对这一共时平面上的语法现象的理解。”国诸论可 谓真知灼见。 然本人天生愚钝,才疏学浅,要就搜神记句法特点作全面研究分析的确 是力所难及,故只得量力而行,就其句法中的几个方面作较为穷尽式的调查,以 求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搜神记的一些句法特点,为学界全面研究其句法提 供较为可靠的数据参考。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将尽可能运用历时比较、共时比较 等方法,考察一些句法现象的衍生与流变,探究搜神记在句法方面独特的个 性及体现出的时代共性,从而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搜神记在目前较为通行的是汪绍楹先生校注的版本。,本论文即以之为 底本。 何哑南 和( 世说新语 的比较看( 世说新语) 的语法特点,载程湘清主 编魏晋南北朝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版。 3 搜神记句法研究 例如: ( 6 ) 问郑容日:“安之? ”答日:“之咸阳。”( 卷四,p 4 8 ) “何等”共见5 例,其中2 例作宾语,均后置。例如: ( 7 ) 留者问之:“是何等? 名为何? 当与几岁? ”( 卷十九,p 2 3 6 ) “何所”共见5 例,其中3 例作宾语,1 例前置,2 例后置。如下: ( 8 ) 颖日:“子棺今何所在? ”对日:“近在君帐北十数步”( 卷十六, p 1 9 3 ) ( 9 ) 来至其旁,问妾日:“夫人从何所来? 车上所载何物? 丈夫安在? 何故 独行? ”( 同上,p 1 9 4 ) ( 1 0 ) 鬼问:“欲至何所? ”答日;“欲至宛市。”( 同上,p 1 9 9 ) 疑问代词“所”共见1 例,在句中作宾语,前置。如下: ( 1 1 )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日:“吾父所在? ”( 卷十一,p 1 2 8 ) “何物”为此期新生的疑问代词,搜中共有3 例,在旬中作宾语有l 例, 后置。如下: ( 1 2 ) 因问希日:“尔作何物也,令我一杯大醉,今日方醒? 日高几许? ” ( 卷十九,p 2 3 5 ) 根据笔者完全统计,搜中疑问代词宾语共有3 5 例,前置1 9 例,仍占一 定优势。王力先生曾指出:“到了南北朝以后,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后置的发 展已经在口语中完成了。”国但据何乐士先生统计,世说新语中疑问代词在句 中用作宾语时一般都前置( 当然也有少数不前置者) 。而据刘开骅先生对中古 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十种文献( 包括中土文献及汉译佛经) 进行统计,发现疑问代 词宾语前置占6 4 ,后置占3 6 。以上语言事实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疑问代词 宾语虽正处于由前置向后置的发展变化阶段,但前置现象似乎仍占优势。 二:否定代词宾语位置的变化 王力先生指出:“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到了汉代,后置的情况表现得更为 明显了”回,这种观点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但王先生又说:“到了南北朝以后,这 均见王力汉语史稿。 见何乐士从 史记) 和( 世说新语) 的比较看( 世说新语) 的语法特点。 刘开骅试论中古汉语疑问代词宾语的句法位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 0 0 5 年 第l 期。 4 第一章词序 种疑问代词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发展已经在口语中完成了。脚我们认 为此论尚有待推敲。因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这两类语法现 象的发展进程并不是平衡的,何乐士先生即指出:“总的来说,疑问代词作宾语, 其位置的变化比否定句要缓慢得多。” 正因为如此,魏晋南北朝疑问代词宾语前 置仍占优势,但此期否定旬代词宾语前置现象却在进一步减少,后置成为占主导 地位的词序。搜中情况也是如此,据笔者统计,搜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仅见8 例,而绝大多数不前置,前置的代词宾语也仅限于“之”( 共出现7 例) 及“尔”( 仅见l 例) ,例如: ( 1 ) 百姓愈恐,孙主未之信也。( 卷五,p 5 7 ) ( 2 ) 诸几莫之识也,皆问:“尔谁家小儿,今日忽来? ”( 卷八,p 1 1 3 ) ( 3 ) 其父拊而祝日:“若尔有命,当复更生,岂非骨肉所愿。今但欲还家, 不尔葬也。”( 卷十五,p 1 8 4 ) 结合此期口语化程度较高的世说新语古小说钩沉六朝民歌和百 喻经等四部载籍的统计数据 ,我们似乎也可以断定,魏晋南北朝时期否定句 代词宾语后置的发展在口语中虽未“完成”,但已经基本定型。 三、数量词组位置的变化 ( 一) 数量词组内部词序的变化 先秦时期数量词组组合的词序出现了“数+ 量”式与“量+ 数”式并用的现 象,两汉时期,“数+ 量”式日渐增加,而“量+ 数”式则日渐减少。发展到魏 晋南北朝时期,“量+ 数”式基本上已被淘汰,数词与量词的组合,一般都采用 “数+ 量”式。搜中数词与量词的组合即是如此。例如: ( 1 ) 玄复书符掷水中,须臾,有大鱼数百头。使人治之。( 卷一,p 1 2 ) ( 2 ) 以朱书符投井水,有一双鲤鱼跳出。( 卷二,p 2 2 ) ( 二) 数量词组与名词组合时词序的变化 先秦时期,这种组合一般是数量词组附于名词后面,前置的情况较少。两汉 时期呈现出一种过渡状态,即前置的词序逐渐发展,后置的词序日趋减少。发展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变化仍在继续,最终在唐宋以后,“数+ 量+ 名”式才 见汉语史稿。 见何乐士从( 史记) 和( 世说新语) 的比较看( 世说新语) 的语法特点。 周光午先秦否定句代词宾语位置问题,载语法论集( 三) ,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 搜神记句法研究 成为汉语中数量结构的优势语序o 。唐钰明先生认为:“名量前移,可使修饰限定 关系更加明确。” 搜中数量词组和名词组合时,数量词组i j i 胃、后置的用例 均不少,相对而言后置的用例略多一些。前置的用例如: ( 3 ) 见二女子,云:“可为买两量丝履,自相厚报。”( 卷四,p 5 0 ) ( 4 ) 诸祈祷者,持一百纸,一双笔,一丸墨,置石室中。( 同上,p 5 2 ) 后附的用例如: ( 5 ) 当得稻糠黄色犬一头,好马二匹,以绳系犬颈,使走马牵犬,马极辄 易。( 卷三,p 4 1 ) ( 6 ) 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 同上,p 4 2 ) 此期新兴的动量词与数词组合时,都采用“数+ 量”式词序,它们在计量动 作时,既可位于动词前作状语,又可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例如: ( 7 ) 复以白酒一过洗肠中。( 齐民要术卷八) ( 8 ) 煮乌豆汁,热洗五度。( 齐民要术卷六) 唐钰明先生认为:“动量后移,可突出中心动词以及提高动量词补充说明的 效能。” 搜中仅见的3 个动量词“下”“过”“度”与数词组合时,在动词前 作状语或在动词后作补语的情况均有,但仍以后移居多。例如: ( 9 ) 至晓头还,碍被,不得安,两三度堕地,噫咤甚愁,状若将死。( 卷十 二,p 1 5 2 ) ( 1 0 ) 府君下坐走出,应急追,至亭后墙下,及之。斫伤数下,应乃还卧。 ( 卷十九,p 2 3 0 ) 四、表示处所的介宾结构位置的变化 王力先生指出:“在殷虚b 辞中,处所状语的位置还没有十分固定,它可以 放在动词之后,又可以放在动词之前,但是放在动词后面的结构是常见的结构。 西周以后,这种常见的结构成为唯一的结构,场所状语必须放在动词( 及其宾语) 的后面”,“到了汉代,一般处所状语渐渐可以移到动词的前面”固。到了魏晋南 北朝时期,这种发展仍在持续。就搜中相关用例来看,此类表示处所的介宾 吴福祥等汉语“数+ 量+ 名”格式的来源,中国语文2 0 0 6 年第5 期。 见唐钰明古汉语动量词表示法探源。 见王力汉语史稿。 6 第一章词序 结构位置的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 一) 表示动作主体所处位置的介宾结构的位置 搜中介绍谓语动词动作主体所处位置的介词主要有“于、於、在”三个, 其中由“于”字组成的介宾结构共计4 9 例,置于动词之前的有8 例。例如: ( 1 ) 魅乃取伏虎,于神座上吹作角声音。( 卷十七,p 2 1 0 ) ( 2 ) 家人怪马独归,即行推索,乃于道边得之。( 同上,p 2 1 1 ) 置于动词之后的有4 l 例。例如: ( 3 ) 乃募取之。或见于市,欲捕之,而市人皆放同形,莫知谁是。( 卷一, p 9 ) ( 4 ) 后人遇放于阳城山头,因复逐之,遂走入羊群。( 同上,p 9 ) 由“於”字组成的介宾结构共有1 3 1 例,其中置于动词之前的有3 7 例。例 如: ( 5 ) 常於市中旬。市中厌苦,以粪洒之。( 卷一,p 8 ) ( 6 ) 数日,乃於宅前林中得之,已自经死。( 卷二,p 2 2 ) 置于动词之后的有9 4 例。例如: ( 7 ) 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於中,物变於外。( 卷六,p 6 7 ) ( 8 ) 鲁严公八年,齐襄公田於贝邱,见豕,从者日:“公子彭生也。”( 同上, p 6 9 ) 由“在”字组成的介宾结构共有2 5 例,其中置于动词之前占绝大多数,共 2 3 例。例如: ( 9 ) 旋复在市中乞,衣不见污如故。( 卷一,p 8 ) ( 1 0 ) 其祸甚急。君速归,在狐嗥处拊心啼哭,令家人惊怪,大小毕出,一 人不出,啼哭勿休。( 卷三,p 3 6 ) 置于动词之后的有2 例。如下: ( 1 1 ) 又有女子,阴在首,居在扬州,亦性好淫。( 卷七,p 1 0 7 ) ( 1 2 ) 械成,使置门壁下,坚闭门在内,有马骑麾盖来扣门者,慎勿应。( 卷 十七,p 2 1 3 ) 总的来说,此类用法的介宾结构置于动词后面的情况仍占优势( 前置与后置 之比为7 0 :1 5 8 ) 。 7 搜神记句法研究 ( 二) 表示动作所自位置的介宾结构的位置 搜中专门用于介绍谓语动词动作所自位置的介词主要有“从”“自”“由” 三个,其中由“从”字组成的介宾结构共有4 2 例,全部置于动词之前。例如: ( 1 3 ) 至时,安公骑之,从东南去。( 卷一,p 5 ) ( 1 4 ) 樊英隐于壶山,尝有暴风从西南起。( 卷二,p 2 0 ) 由“自”字组成的介宾结构共1 4 例,其中绝大多数位于动词之前,共1 2 例。 例如: ( 1 5 ) 乔有神术,每月朔,尝自县诣台。( 卷一,p 7 ) ( 1 6 ) 太安元年四月,有人自云龙门入殿前,北面再拜日:“我当作中书监。” ( 卷七,p 3 9 ) 位于动词之后仅2 例。如下: ( 1 7 ) 晋时,妇人结发者,既成,以缯急束其环,名日撷子髻。始自宫中, 天下翕然化之也。( 卷七,p 9 6 ) ( 1 8 ) 谷遂成宦者,诣阙自陈,留于宫中。( 卷十四,p 1 7 2 ) 以“由”字组成的表动作所自位置的介宾结构仅1 例,位于动词之前。如下: ( 1 9 ) 孔章日:“千年神木,何由可得? ”华曰:“世传燕昭王墓前华表木, 已经千年。”乃遣人伐华表。( 卷十八,p 2 2 0 ) 此外,介词“於”字也可介绍谓语动词动作所自的位置,搜中仅见1 例。 如下: ( 2 0 ) 蛇来,先闻臭气,便於鼻中入,盘其头中,觉泓泓冷。( 卷十七,p 2 1 4 ) 可见此类用法的介宾结构多置于动词之前。 其它的处所介词有“当”“对”“缘”等,用例分别为3 例、3 例、4 例,由 它们组成的介宾结构均位于谓语动词之前,各举1 例,依次如下: ( 2 1 ) 忽有一狐,当门向之嗥叫。藻大愕惧,遂驰诣智。( 卷三,p 3 6 ) ( 2 2 ) 尚对死马坐。须臾,马忽自门外走还,至马尸间便灭,应时能动,起 行。( 卷二,p 2 7 ) ( 2 3 ) 主帅大怒,令缘门入。从人窥门内,见大小械百余。( 卷十七,p 2 1 3 ) 此外搜中场所介词“在”“于於”“到”“至”等字组成的介宾结构表 谓语动词动作的着落时均位于动词之后,各举l 例,依次如下: 8 第一章词序 ( 2 4 ) 金五百斤,盛以青瓷,覆以铜桦,埋在堂屋东头,去地一丈,入地九 尺。( 卷三,p 4 0 ) ( 2 5 ) 君家不宜畜此婢,可于东南二十里荬之。( 同上,p 3 7 ) ( 2 6 ) 复为投符於井中,数千赤衣人一一自投於井。( 同上) ( 2 7 ) 时有一物,大如水牛,灰色,卑脚,脚类象,胸前尾上皆白,大力而 迟钝,来到城下。( 卷四,p 5 1 ) ( 2 8 ) 有一人,以小船载年少妇,以大刀插著船,挟暮来至逻所。( 卷五, p 6 0 ) 综合来看,搜中表示处所的介宾结构置于动词之后的仍略占优势,当然 置于动词之前的用例亦为数不少。王力先生指出:“从此( 指汉代笔者注) 以后,处所状语又变为前置后置均可了。直到动词在字代替了介词於字, 一般处所状语的位置才固定在动词前面。” 搜中表处所的“於”“于”的用 例高达1 8 0 例,置于动词之后占绝大多数,而同样表处所的“在”“从”等尽管 置于动词之前的比例极高,但用例相对不足,这或许是造成搜中表处所的介 宾结构后置略占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表示工具的介宾结构位置的变化 王力先生指出:“在上古,工具状语放在动词前面或后面都可以。”但发展到 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两可的现象发生了变化,即表示工具的介宾结构置于动 词之前已占绝对优势,后置只是少数。其中介绍工具的介词有“以”“用”两个, 冯春田先生认为:“在中古以前的汉语里,介词用虽然已经可见到不少用例, 但其语法位置主要是由介词以占据。而到了近代汉语里,介词以逐渐由 用所取代。”。此论诚是。据柳士镇先生统计,“以”字在世说新语中介 绍工具宾语共有1 7 8 例,其中置于动词之前1 6 4 例,占总数的9 2 ,而“用”字 介绍工具宾语共计6 例( 冯春田先生统计为2 例,似乎有误o ) ,全部置于动词之 前 。据笔者初略统计,搜中“以”字介绍工具宾语共见1 2 3 例,其中置于动 词之前9 9 例,占8 0 0 , 6 ,基本反映了此期表工具的介宾结构多前置的时代特点。 例如: 见王力汉语史稿。 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 9 搜神记句法研究 ( 1 ) 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 卷一,1 9 ) ( 2 ) 猛乃以手中白羽扇画江水,横流,遂成陆路,徐行而过。( 同上,p 1 3 ) 置于动词之后的有2 4 例,占2 0 ,例如: ( 3 )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卷五,p 6 5 ) ( 4 ) 乃各作绣香囊一枚,盛以金珠环,预婴二子。( 卷十一,p 1 4 0 ) 而“用”字介绍工具宾语仅见3 例,全部置于动词之前。如下: ( 5 ) 超皆能通其旨意,用之占候。( 卷一,p 1 7 ) ( 6 ) 今治中恶,辄用乌鸡薄之着,弘之由也。( 卷二,p 2 7 ) ( 7 ) 先将数石米瓷,用蜜缈灌之,以置穴口。( 卷十九,p 2 3 1 ) l o 第二章判断句 第二章判断句 判断句是汉语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句型,从古到今其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中古时期处于上古到近现代的过渡期,是判断句发展的重要时期。 关于“是”字判断句( 以下简称“是”字句) 的产生和发展,学界一直存有 分歧。王力先生曾认为:“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第一世纪前后,即 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夜。在王充论衡里已经有不少是字是当系词用的。”回 现在看来,王先生的观点有些保守。唐钰明先生通过句式变换以及出土文献的例 证,证明了西汉乃至战国即已出现“是”字句。王力先生曾提出中古时期判断 词“是”成熟的三大标志:“第一,它摆脱了语气词也字,是成为一个必 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系词第二,系词是可以被副词修饰第三, 系词是前面加否定词不字,在口语里代替了上古的非。” 但汪维辉 先生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句末也字的脱落,一般副词修饰“是”都不是 过硬的标准,只有“不是”代替“非”才是较硬的标准,汪先生利用学界所忽视 的佛经材料将判断词“是”的最后成熟年代定在汉末。唐钰明先生也认为东汉 时“是”字句已经走向成熟 。何亚南先生也认为:“副词修饰判断词是是有 判断词句产生之初就已存在的现象,所以这条标准可以用来鉴别是是不是判 断词,但却无法判断它是否已经成熟。非( 不) 是否定判断形式的产生,标 志着有判断词句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判断词是的成熟程度也有了很大 的提高。在上列两个鉴别标准以外,我们认为还应该再增补一条:助动词修饰判 断词是。这是代词是发展为纯粹的判断词的最后一道防线,跨过这道 防线,是就被视同动词而与指示代词彻底划清了界线。从这个角度看,这条 标准也许是所有标准中最为重要的一条。”何先生根据相关用例认为判断词“是” 的成熟年代“大约在两晋之交或稍前些,亦即公元四世纪前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是”字句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时期,判断词“是”在口 见- 手力汉语史稿。 唐钰明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中国语文1 9 9 1 年第5 期。 于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 9 8 9 年版。 汪维辉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中国语文1 9 9 8 年第2 期。 唐钰明中古“是”字判断句述要,中国语文1 9 9 2 年第5 期。 何亚南试论有判断词句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层级性,古汉语研究2 0 0 4 年第3 期。 l l 搜神记句法研究 语中开始全面成熟,“是”字句得到了普遍运用。据笔者初略统计,搜中判断 句共有2 9 3 例,其中“是”字句有9 1 例( “是”作代词有4 9 例) ,约占判断句总 数的3 1 铲,但我们认为无判断词句在搜中仍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 从以下用例亦可得到佐证。例如: ( 1 ) 以问主簿郭贺,贺日:“大殿者,官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 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象也。”( 卷十,p 1 2 2 ) ( 2 ) 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 ”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 卷十六,p 1 9 9 ) ( 3 ) 经三宿三日后,女即自言日:“君是生人,我鬼也。”( 同上,p 2 0 1 ) 例( 1 ) 后部分用“是”,但前部分两处都不采用判断词,例( 2 ) ( 3 ) 前部 分均用“是”表示判断,但后部分却仍然沿用前期的判断句形式,这种前后部分 时用“是”时而不用的情况,也可以说明搜中“是”字句仍处于发展阶段。 而从此期其他一些文献的统计数据来看,无系词判断句同样占有绝对优势。下列 表一是此期一些文献中判断句系词的使用情况( 除搜之外,三国志及裴 注的数据引自何亚南先生论著 ,其余数据均引自范妍南的硕士论文 ) 。表一t 类别无系词判断句有系词判断句 文趴 例数占判断句例数占判断句总 总数的百 数的卣分比 分比 列异传 2 18 8 31 2 搜神记 2 0 2 6 9 9 13 1 语林志怪搜神后记 6 1 2 7 9 9 61 6 52 1 灵鬼志甄异传拾遗 记 世说新语幽明录异 4 7 46 4 2 6 93 6 苑述异记续齐谐记 三国志 1 9 4 69 4 9 1 0 45 1 三国志裴注2 0 0 89 3 1 1 4 96 9 而据张振德等( 世说新语) 语言研究( 巴蜀书社,1 9 9 5 年版) 统计, 世说新语中 判断句共有4 4 3 例,其中“是”字句1 7 1 例,约占判断句总数的3 9 ,二者比例相差不大。 何亚南( 三国志) 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范妍南中古小说中的判断句,2 0 0 0 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1 2 第二二章判断句 何亚南先生指出:“当判断词产生以后,主谓之间的者字就成了羡余成 分,已无存在的必要。因此,在有判断词句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主语后再使用者 字,例外十分少见。”。奇怪的是,搜中却出现3 例: ( 4 ) 由斯百姓竞种之,今世所养是也。言桑蚕者,是古蚕之余类也。( 卷十 四,p 1 7 3 ) ( 5 ) 达曙,将人往寻,见有血迹,皆得之。云称府君者,是一老猛也;部 郡者,是一老狸也。( 卷十九,p 2 3 0 ) 这似乎可以进一步说明搜中“是”字句尚处基本成熟阶段。正因为如此, 所以搜中无判断词句仍占优势,共有2 0 2 例,占6 9 0 , 6 。 搜2 0 2 例无判断词句中,名词性谓语前无副词修饰的占大多数,为1 4 7 例。例如: ( 6 ) 女出门,谓永日:“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 ( 卷一,p 1 5 ) ( 7 ) 玉女遂求去,云:“我,神人也。虽与君交往”( 同上,p i t ) 而谓语前受副词修饰有5 5 例,其中受否定副词“非”修饰用例最多,为3 1 例。例如: ( 8 ) 西至华阴,望见素车白马,从华山上下。疑其非人,道住,止而待之。 ( 卷四,p 4 8 ) ( 9 ) 廷尉范延寿断之日:“此非人类,当以禽兽,从母不从父也。请戮三男, 以儿还母。”( 卷六,p 7 7 ) 其余的副词分别为“乃”( 1 1 例) “即”( 4 例) “必”( 3 例) “本”( 2 例) “亦” “当”“盖将非”( 各1 例) ,兹不举例。 下面从不同角度对搜中9 1 例“是”字句进行分析。 一、“是”字句的典型用法 所谓典型用法,是指主语、判断词、宾语三者具有的判断句。我们可以根据 句末是否加“也”字将搜中此类用法分为两类。 一是不用“也”字煞句的,有2 3 例。例如: ( 1 0 ) 举手招成日:“此是君家之蚕室,我即此地之神。”( 卷四,p 5 5 ) 见何亚南试论有判断词句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层级性。 1 3 搜神记句法研究 ( 11 ) 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之日:“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 耶? ”( 卷十四,p 1 7 2 ) 二是用“也”字煞句的,有6 例。例如: ( 1 2 ) 棺中人语日:“我是伯夷之弟,孤竹君也。”( 卷十六,p 1 9 1 ) ( 1 3 ) 日:“汝复谁耶? ”日:“我是老蝎也。”于是书生密便诵书至明,不 敢寐。( 卷十八,p 2 2 9 ) 事实上“是”字句产生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沿袭早期判断句用“也”字 煞句的做法,“因此,也字煞句的比率,就成为衡量是字句成熟程度的一 项标准”国。据唐钰明先生研究,西汉时“是”字句的“也”字煞句率高达8 0 , 而东汉则降至2 8 8 ,唐先生统计搜中仅见1 4 例“是”字句且无1 例“也” 字煞句 。这与笔者统计有很大出入,笔者统计的9 1 例“是”字句中用“也”字 煞句有2 7 例( 包括下面“是”字句的省略用法中有2 l 例) ,占2 9 ,明显高于 唐先生统计魏晋时的1 9 及南北朝时期的4 。据张振德等先生统计,世说新语 中“是”字句1 7 1 例,而用“也”字煞句的有6 例,占3 5 ;而据柳士镇先 生统计,口语化程度更高的百喻经中的“是”字句句末的“也”字已经绝迹 o 。2 7 例“也”字煞句也充分说明搜中系词“是”尚未完全成熟,仅处于基 本成熟阶段,而在口语化程度更高的典籍中,“是”已经独立担负起表示判断的 职能,发展走向完全成熟。 二、“是”字句的省略用法 何亚南先生指出:“判断词是的产生一方面为肯定判断句加上了固定而 又明确的形式标志,另一方面也为肯定判断句主语的省略开启了方便之门。” 事实上“是”字句广泛运用后,不仅是主语常可省略,而且宾语有时也可省略, 甚至主、宾语同时省略的用例也不在少数。搜中9 l 例“是”字句中主语或宾 语省略的有5 6 例,主、宾语同时省略的有6 例,可见省略之频繁。下面根据句 末是否有“也”字煞句分为两类。 ( 一) 用“也”字煞句 见唐钰明中古“是”字判断句述要。 见张振德等( 世说新语) 语言研究。 见柳十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 见何亚南试论有判断词句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层级性。 1 4 第二章判断句 此类型共2 1 例,其中省略主语的1 1 例。例如: ( 1 4 ) 此鸟白日见其形,是鸟也:夜听其鸣,亦鸟也。( 卷十二,p 1 5 4 ) ( 1 5 ) 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偶人也。( 卷十六,p 1 9 8 ) 省略宾语的5 例。例如: ( 1 6 ) 转号钟山为蒋山,今建康东北蒋山是也。( 卷五,p 5 7 ) ( 1 7 ) 历阳之郡,一夕沦入地中而为水泽,今麻湖是也。( 卷六,p 6 9 ) 主、宾语同时省略的5 例。例如: ( 1 8 ) 西行遥望,曲道头有一马车,似知琼。驱驰前至,果是也。( 卷一, p 1 8 ) ( 1 9 ) 对日:“其身如兔,两眼如镜,形甚可恶。”伴日:“试顾视我耶? ” 人顾视之,犹复是也。( 卷十七,p 2 1 1 ) ( 二) 不用“也”字煞句 此类型共4 1 例,其中省略主语的3 7 例。例如: ( 2 0 ) 汝是人,当使汝入泥死。是鬼,使汝入水。( 卷五,p 6 2 ) ( 2 1 ) 应遥问:“是谁? ”答云:“部郡相闻。”( 卷十八,p 2 3 0 ) 省略宾语的3 例。例如: ( 2 2 ) 或见与市,欲捕之,而市人皆放同形,英知谁是。( 卷一,p 9 ) ( 2 3 ) 人即云:“此羊是。”竞往赴之。( 同上,p i o ) 主、宾语同时省略的1 例。如下: ( 2 4 ) 颖即起,率十数人,将道顺水上,果得一枯杨,曰:“是矣。”( 卷十 六,p 1 9 3 ) 三、“是”前的修饰成分 唐钰明先生指出:“东汉判断动词是不仅常常接受各种副词的修饰,而 且可以直接加上否定副词来构成否定判断句,这是是字句在东汉走向成熟的 最有决定性意义的事实。”嘴先生还指出“x 非是”格式最早在东汉已出现, “由x 非到非是,再到不是,三者的承传关系十分明确, 其中x 非是起着一种上承x 非、下启不是的枢纽作用,三 种格式之间常出现共存、交替和变换。”。而“不是”的出现同样是系词“是”发 参见唐钰明( 1 9 9 2 ) 。 搜神记句法研究 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唐先生指出:“x 不是格式的出现,无疑是是 字句在魏晋南北朝最重要的进展。”。唐先生举了“不是”格式较早的西晋时 的用例,而汪维辉则发现更早的东汉佛经中的几个用例,而且“出自不同译者的 译经,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尽管搜时代以前早已出现“非是”“不是”格式,但搜中 仍未出现上述两种格式,在需要表达否定意义时,仍以前期惯用的无判断词句式 出现,用“非”来对整个判断谓语进行否定( 用例如前面提及的3 1 例) ,从中也 可看出搜在否定判断旬形式方面发展相对滞后。 搜中判断词“是”受副词修饰( 这是王力先生所说的判断词“是”成熟 的三大标志之一圆) 的有3 0 例,所用来修饰“是”的副词多达1 7 个,其中“必” “乃”“即”最为常见( 各4 例) ,各举l 例如下: ( 2 5 ) 望君之容,必是贤者,是以停留,依凭左右。( 卷十五,p 1 8 0 ) ( 2 6 ) 对日:“近在君帐北十数步,水侧枯杨树下,即是吾也。”( 卷十六, p 1 9 3 ) ( 2 7 ) 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偶人也。( 同上,p 1 9 8 ) 值得一提的是搜中还有一助动词“当”修饰“是”的用例,如下: ( 2 8 ) 魅大笑,问彦思:“复道吾否? ”郡中典农闻之日:“此神正当是狸物 耳! ”( 卷十七,p 2 1 0 ) 据何亚南先生研究,“是”字受助动词修饰是较晚才出现的语法现象,这一 语法现象出现的时代大致在西晋中后期,且认为:“是能够助动词的修饰,意 味着它基本具备了现代汉语判断词的所有性质和特点” 。何先生亦列举了搜 中此例,可见搜中判断词“是”受助动词修饰这一方面已较显著地体现其时 代特点,这也有力地说明了搜判断句各层面发展进程的不平衡性。 见汪维辉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 见王力汉语语法史。 见何亚南试论有判断词句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层级性。 1 6 第三章疑问句 第三章疑问句 柳士镇先生曾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疑问句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变化:一是出现 了一些不用疑问词语的疑问句,二是运用了一些新兴的疑问代词及选择连词等。 搜中未见不用疑问词语的疑问句,但新兴疑问代词及选择连词倒有不同程度 的反映。下面将具体提及,同时对其中疑问句语气助词以及两种重要的问句予以 重点讨论。 一、新兴的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前期一些疑问代 词到此期逐渐被淘汰,在口语色彩较浓的载籍中主要留下了“谁”“何”两个; 二是利用“谁”“何”构成了某些新语法形式,或者原有的由它们构成的语法形 式可以表达新的意义;三是产生了疑问代词的新形式。搜中的疑问代词也存 在上述的一些特点,为叙述方便,在此对它们分类加以说明。 ( 一) 表示人物的疑问代词 马氏文通说:“谁字惟以询人孰字人物并询。”王力先生认 为:“孰字还可以指无生之物,而谁字则没有这种功能。”圆这两种说法显 然都否定了“谁”指事物的可能性,对此王海菜先生己提出异议并对“谁”“孰” 的用法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 。搜中“谁”共见1 3 例,其中多用来问人,如: ( 1 ) 复问:“寝者为谁? ”日:“魏公。”( 卷九,p 1 1 7 ) ( 2 ) 日:“庙中有人气,是谁? ”铜云:“有人,言是天帝使者。”( 卷十九, f 2 3 3 ) 亦有2 例用以问“物”,如下: ( 3 ) 孔子日:“儿来! 汝姓为谁? ”( 卷八,p 1 1 1 ) ( 4 ) 文合问日:“子类衣冠,何乃徒步? 姓字为谁? ”( 卷十五,p 1 8 0 ) 以上2 例“谁”显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 关于“谁”作修饰语的用法,马氏文通说:“谁字在偏次,其后 见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 见乇力汉语史稿。 见王海菜先秦疑问代词“谁”与“孰”的比较,中国语文1 9 8 2 年第1 期。 见王力等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1 7 搜神记句法研究 概加之字。”王力先生等主编的古代汉语也说:一谁可以用作定 语但是谁字后面必须用之字。”。但王先生又举了“谁偶然也用 于定语”且“不用之字作为中介”的用例,如下。: ( 5 ) 何法之道,谁子之舆也? ( 苟子王霸) 显然“谁”作定语时可不加“之”,下面一例引自王海菜先生 : ( 6 ) 取牛官令舍妇人新产儿,婢六人,尽置暴室狱,毋问儿男女,谁儿也。 ( 汉书武五子传) 搜中亦有l 例“谁”用作定语,且不用“之”中介,如下: ( 7 ) 诸儿莫之识也,皆问日:“尔谁家小儿,今日忽来? ”( 卷八,p 1 1 3 ) 而“谁”作宾语时,仅见1 例前置: ( 8 ) 子征日:“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 ”( 卷十一, p 1 4 5 ) ( 9 ) 或见于市,欲捕之,而市人皆放同形,莫知谁是。( 卷一,p 9 ) 例( 9 ) 中“谁”看似前置,其实据上下文意可知,其义当为“没有人知道哪一 个是( 他) ”,“谁”显然非宾语。 搜中没有以“孰”闯人的用例,比较符合此期的特点。吕叔湘先生谈及 “谁”“孰”时说:“中古以后谁字独占优势。”回贝罗贝、吴福祥先生认为“孰” 在两汉时期已经在实际口语中消失,就问事物的“孰”而言,其在实际口语中消 失的原因,“我们认为很可能与何用法的发展有关表别择问的何者 的出现使得孰失去存在的价值”;而对于用以问人的“孰”来说,“西汉以后 谁开始用于别择问,也就是说,谁开始侵入孰的功能领域”,所以“孰 在这个时期( 即两汉时期笔者注) 文献里虽仍有一定的见次率,但我们相信 在东汉时期的实际1 :3 语里孰已经不再使用” 。而在搜中“孰”的用例 仅1 见,且以“孰与”( 卷十五:“其弟含,时尚少,乃慨然日:非常之事,自 古有之。今灵异至此,开棺之痛,孰与不开相负。”) 的形式出现,我们认为这 同样与“谁”“何”的广泛使用有关,特别是象搜这样口语色彩较重的载籍 见王力等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见乇力汉语史稿。 见王海菜先秦疑问代词“谁”与“孰”的比较。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1 9 8 5 年版。 贝罗贝、吴福祥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中国语文2 0 0 0 年第4 期。 1 8 第二章疑问句 使得“孰”用例更加少见。 ( 二) 表示事物的疑问代词 “何等”作疑问代词起源较早,可追溯到褚少孙补史记三王世家:“陛 下在,妾又何等言者? ”“何等”之“等”字本有表示“辈类”的实义,玉篇竹 部:“等,类也,辈也。”“何等”连用既久,这种实义丧失,“等”字只是同“何” 字结合在一起用作疑问代词,黄晖先生指出“何等”为“汉时常语”,“犹今言什 么”。魏晋南北朝时期“何等”甚为流行,搜中共有5 例: ( 1 0 ) 中黄门解步呵问:“汝何等人! 白衣妄入宫掖。”( 卷六,p 8 7 ) ( 儿) 娥在此积日,尸丧又当殡殓,当作何等得出? ( 卷十五,1 8 1 ) ( 1 2 ) 宽窥二翁形状非人,令卒持杖戟将入,问:“汝何等精? ”翁走,宽 呵格之化为二蛇。( 卷十九,p 2 3 2 ) ( 1 3 ) “汝是何等物? ”答日:“是庙北岩嵌中龟也。”非皆阴识之。( 同上, p 2 3 3 ) ( 1 4 ) 有顷,还。留者问之:“是何等? 名为何? 当与几岁? ”往者日:“男 也,名为奴,当与十五岁。”( 同上,p 2 3 6 ) “何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