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日本引领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研究.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日本引领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研究.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日本引领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研究.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日本引领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研究.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日本引领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引领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研究 摘要 循环经济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上世 纪9 0 年代就尝试将其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并且在实践中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虽然德国最早以立法方式确定循环经济发展 的具体措施,但日本却是循环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国家,而且还将“循环型社会” 确立为最终的发展目标。我国还处于对循环经济展模式的探索阶段,近年来从 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断探索、实践。由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 因此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 经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走向深入,就成为了当前一个迫切需 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以生态和谐的理念为指导,也需要科学有效的政策加 以引导和规范,特别是需要科技政策的引领和支撑。本文以日本引领和支撑循 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学和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力图全面 的考察分析日本循环经济科技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背景、内容、作用以及各种关 联政策,希望为我国建立循环经济的科技政策支撑体系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 首先研究了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政策制定的基础和背景,考察了日本循环 经济科技政策出台的深层原因;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日本循环经济科技政策的 基本内容,分析了其政策重点和运行机制;第四章、第五章,重点分析了循环 经济科技立法以及与循环经济科技政策相互作用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情况; 在第六章,围绕日本的家电行业、汽车行业和建筑行业三个发展循环经济的典 型行业,考察了其科技政策的应用和实施效果;最后一章,提出了我国制定循 环经济科技政策可从中借鉴的经验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日本;循环经济;科技政策;科技立法 i v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c i e n c e & t e c h n o l o g yp o l i c i e sf o r i n d u c t i n ga n ds u p p o r t i n gc i r c u l a re c o n o m yo fj a p a n a b s t r a c t t h ec i r c u l a re c o n o m yc a m ef r o md e v e l o p e dc o u n t r i e s i n1 9 9 0 s ,g e r m a n y , a m e i c aa n dj a p a nf i r s t l yb e c a m et op u ti ti n p r a c t i c ea s ad e v e l o p i n gm o d eo f e c o n o m y & s o c i e t yt or e a l i z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o b v i o u s l yo b t a i n e d e c o n o m i cb e n e f i t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b e n e f i t a l t h o u g hg e m a n yw a st h ef i r s t c o u n t r yt oc o n f o r mt h i sm o d eb yl a w s j a p a nw a st h eb e s to n et od e v e l o pc i r c u l a r e c o n o m y j a p a na l s oh a sc o n f o r m e dc i r c u l a rs o c i e t ya si t sd e s t i n a t i o n c h i n ai sj u s t o nt h ef i r s t s t e po ft h ew a yt op r a c t i c e c i r c u l a re c o n o m y , a n dt h ec e n t r a l g o v e r n m e n t ,l o c a lg o v e r n m e n ta r eg r o p i n gf o rh o wt op r a c t i c ec i r c u l a re c o n o m y b e t t e r s o ,l e a r n i n gf o r e i g nc o u n t r i e s a d v a n c e de x p e r i e n c e t o a p p l y t oo u r c o u n t r y sp r a c t i c a l i t yh a sb e e na ni m p o r t a n tt a s k d e v e l o p i n gc i r c u l a re c o n o m yn o to n l yn e e d sd i r e c t i o nb yt h en o t i o no fz o o l o g y h o m n o n y , b u ta l s on e e d ss u p p o r t i n gb ys c i e n c e & t e c h n o l o g yp o l i c i e s t h i se s s a y d i r e c t e db ye c o l o g ya n ds y s t e mt h e o r y , r e s e a r c ht h e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p o l i c i e so f c i r c u l a re c o n o m yo fj a p a na n dt r yt or e v i e w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c o n t e n t ,e f f e c ta n da l l r e l a t i v ef a c t o r s f i r s t ,t h ea u t h o rr e v i e w e dt h eb a s i sa n d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p o l i c i e so fc i r c u l a re c o n o m yo fj a p a n ;i nt h e3 f dc h a p t e r , m a i n l yi n t r o d u c e di t sc o n t e n t ,i m p o r t a n tp o l i c i e sa n df u n c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i nt h e 4 也c h a p t e ra n dt h e5 i hc h a p t e r , r e s e a r c h e dt h el a w so fc i r c u l a re c o n o m y , a n d r e v i e w e dt h er e l a t i v ee c o n o m i cp o l i c i e sa n ds o c i e t yp o l i c i e s i nt h e6 “c h a p t e r , t h e a u t h o ra n a l y s i s e dt h ea p p l i e de f f e c t so ft h e s ep o l i c i e sb y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i n d u s t r i e s o fh o u s e h o l de l e c t r i c a la p p l i a n c e ,a u t o m o b i l ea n d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tl a s t ,p u tf o r w a r d t h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a n ds u g g e s t i o n s k e y w o r d s :j a p a n ;c i r c u l a re c o n o m y ;s c i e n c e & t e c h n o l o g yp o l i c y ;r e f e r e n c e i h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志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金胆工些太堂或 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 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弓船 签字日期别年占月矽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合肥工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 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合肥工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论文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 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者躲豕硅 签字日期卿年月i o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蠹眵 签字日期叶钼f 泪7 电话: 邮编: 致谢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期间,我得到了许多老 师、同学和朋友的无私的帮助和关怀。在本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在读研期 间给予我支持、关心、帮助和鼓励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感谢我的导师万伦来教授。在三年研究生学习期间,得到了万老师的悉心 教导,不仅从学业上、还从生活上对我关怀有加,让我感动不已。万老师不但 知识渊博,在学术领域造诣精深、见解独到,而且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自己也 要求十分严格。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及平易近人的儒师风范,都令人非常钦佩, 终身难忘。 感谢黄志斌教授、吴椒军教授、刘志迎教授。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能够有 幸聆听他们的教诲,非常感激。他们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专家,不仅学识丰富, 学术研究水平高超,而且还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指点、教导。 三年中很幸运的有机会参与他们的课题研究,能当面请教这些名师,让我终身 受益。 同时也感谢人文经济学院的其他老师三年里给予的教诲以及我的同学和朋 友的帮助。 愿我的努力能够回报所有人! u 李万波 2 0 0 7 年5 月于合肥 1 1 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1 1 1 课题的来源 第一章绪论 课题的选题,来源于2 0 0 5 年导师参与的科技部课题:典型行业循环经济 发展的科技政策研究,课题号:2 0 0 4 b a 9 0 5 d 1 1 。 1 1 2 问题的提出 我国从上世纪9 0 年代引入“循环经济”概念后,从上至下都在开展循环经 济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在2 1 世纪头2 0 年,集中精力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做到经济、 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统筹城乡 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 发展与对外开放,确定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党 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和政府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为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中央更是明确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1 到目前为 止,我国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城市和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一 定成效,但还是处于试验示范和逐步推广的阶段。 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其理论起点可追溯 到上世纪6 0 年代全球环境保护主义兴起的时期。从上世纪9 0 年代开始,德国、 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就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些国家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建立起了配套的政策体系。实践表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确实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保障其实施与推行。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相 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要求更高,尤其在环境保护方面,循 环经济的发展与高新技术的创新密切相关。z 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更需要制 定科学、行之有效的科技政策来支撑。 刘志全,朱涣滇,徐云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 0 0 6 2 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5 1 1 1 3 研究目的、意义 对我国来说,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支撑循环经济 发展的科技政策制定上,还在逐渐摸索完善。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发展 得最好的国家,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也具有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完 备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发展过程经典的诠释了“落 后一一赶超一一领先”的国家和民族振兴历程,而且日本政府和民间团体在促 t 进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振兴中确实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总结的经验,因此,本课 题以日本的循环经济科技政策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其引领和支撑循环经济发 展的科技政策的制定基础、政策内容、关联政策及政策效果,努力探索其中的 成功经验,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来促进 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着重要面现实的意义: 第一,通过对日本引领和支撑循环经济的科技政策的研究,可以借鉴其成 功的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科技政策和专门支撑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 的科技政策,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也为我国科技决策部门在构建可持续 发展的科技条件基础条件平台时提供参考。 第二,以循环经济科技政策为出发点,考察和研究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 情况,可以为我国在建立新型工业化社会的进程中提供比较与借鉴。日本已经 在推动循环型社会建设,循环经济是其最主要的实现途径。我国也已出台建立 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因此日本的发展情况和经验具有研究价值。 第三,日本是循环经济科技立法最为完备的发达国家,其循环经济在国民 经济各部门、行业中已经具备很好的法制基础,研究日本的循环经济科技政策, 可以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乃至行业、企业微观层面获得实践性经验。 1 2 研究综述 1 2 1 国外研究情况 早在2 0 世纪6 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就提出了以新的“循环式经济” 代替旧的“单程式经济”( 线性经济) 的循环经济思想。据此,人们提出了一系 列诸如“零排放工厂”、。为环境而设计( d f e ) ”等体现循环经济思想的理念, 尤其是实现闭环经济的三种关键性思路:生态经济效益( e c o e f f i c i e n c y ) 的理 念和实践;工业生态系统( i n d u s t r i a le c o l o g y ) 的理念和实践;废弃物的减量 化、资源化的理论和实践。 ( 1 ) 理论研究方面3 :国外的学者研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多将循环经 3 赵鹏发展循环经济的手段研究 d 】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 0 0 4 - 0 8 - 2 6 2 济的内容看成了生态经济学的一部分,从上世纪9 0 年代初,他们对于资源使 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作了大量的研究:在促进资源循环利 用的手段研究方面,s t u a r tr o s s 、a l a n s b o v e n b e r g 、a n n e g r e t e b r u v o l l 、 l r e i j i n d e r s 等发表了最颓的研究成果。纵观国外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资 源的循环利用涉及面非常广,从原始资源到家用电器无所不包;促进资源循环 利用的手段比较多一一经济手段、命令控制手段等;对循环经济这种经济发 展模式本身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侧重于在具体领域的应用和实现手段的研究, 缺乏系统性,且这些研究大多数是基于国外实际情况进行的。 ( 2 ) 实践方面:国外关于循环经济的政策主要集中在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 在循环生产方面,发达国家都相继明确规定了企业责任制。瑞典议会于1 9 9 4 年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制”的原则方法,并通过了关于产品包装、轮胎和废纸 的“生产者责任制”法规,其后,汽车和电子电器的生产责任制法规也相继出 台。日本经济产业省2 0 0 3 年5 月还颁布了环境立国宣言,提出企业要促进 环保,用环保技术扩大企业经营在循环消费方面,一些国家业已形成相应的 社会机制,并出台有关政策,如美国的节俭商店遍布全国,节俭商店可以为捐 物的居民提供减税证明。德国从2 0 0 3 年l o 月开始实施对饮料瓶收取押金的规 定。日本于2 0 0 0 年6 月出台的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规定,国民在产 品长时间使用,使用再生产品和回收循环资源方面负有义务。从政策类型看, 主要有循环经济立法、制度和税收政策。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德国于1 9 9 6 年制定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 的高度,并建立了系统配套的法律体系。日本于2 0 0 0 年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 法规,包括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以及具体到生产和生活领域的特 定家庭机械再商品化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等。美国现在已有 半数以上的州制订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在循环经济制度方面,欧美制 定和实行了可归还的保证金制度,日本制定有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美国制定有 针对倒垃圾的收费制度等。在税收政策方面,欧美等国家设立和征收有新鲜材 料税、垃圾填埋和焚烧税等。 1 2 2 国内研究进展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从国外引进后,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全国人大也很重视,清洁生产促进法的第九条明确规定要发展循环经济。十 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循环经济法列入未来5 年的立法计划。国家环保总局 在全国大力推动和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将辽宁省列为全国第一个“循环经济 示范省”,并在全国建立了不同类型的1 0 个国家生态示范园区,还批准贵阳市 为“循环经济试点市”。现在,循环经济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全国很 3 多地方和企业都在积极推广这种先进的经济模式。 ( 1 ) 循环经济实践:上海市于1 9 9 8 年在我国最早引入循环经济,现已提 出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目标,正在加紧有关法规和政策的研究。辽宁省 作为我国第一个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省业已出台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方 案。江苏省明确提出要将循环经济纳入经济发展的主渠道,下发了关于加强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见,并着手于制定鼓励生态科技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税 收优惠政策。浙江省提出要把循环经济作为生态省建设的核心,在浙江省生 态建设规划纲要中,“循环经济”一词出现了3 8 次,并有专门一条规定要培 育发展循环经济。山东省则将发展循环经济看作建设生态省的治本之策,并初 步形成了几种循环经济的模式。天津市推出了实施循环经济的整体方案,天津 环保局计划在全市开展评选环境友好企业、清洁生产示范企业、i s 0 1 4 0 0 1 示范 企业、资源再生利用示范企业的活动以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贵州省贵阳市在 2 0 0 2 年被国家环保局正式批准为我国首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安徽省在 制定安徽生态省建设规划建设纲要时,充分体现了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思 想。 ( 2 ) 理论研究:国内学术界对政府循环经济政策的研究影响较大的有毛如 柏、冯之浚主编的论循环经济,季昆森所著的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等。 国内也相继发表了循环经济借鉴与经验介绍的专业论文,如日本发展循环经 济及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情况( 周长益,理论参考,2 0 0 5 年) 、日本循环 经济及其启示与借鉴( 唐敦挚,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 0 0 4 年) 、日本面向 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政策体系及其发展动态( 万忠娟,中国环境管理,2 0 0 3 年) 等等。一些高校的硕士、博士论文也对循环经济展开相关的研究,如循环经 济发展模式研究及评价体系探讨( 吴春梅,山东科技大学硕士,2 0 0 5 年) 、论 绿色循环经济( 吴小莲,武汉大学硕士,2 0 0 4 年)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 业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冯久田,武汉理工大学博士,2 0 0 5 年) 等。国务院 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课题组提出,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应 该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改变旧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发展 观、新价值观;以新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核各级干部;完善 财税体制,确保落后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完善跨部门的 协调机制,提高职能部门的管理能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合理的资源价 格体系、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完善法规体系,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推动 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 综上所述,国外政府循环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起步相对较早,覆盖面相 对较广,已从侧重于“事后解决”转向侧重于“事前预防”,从“以个人权利为 本位”转向“以社会为本位”,从约束、惩罚为主转向约束与激励相结合,从针 对生产领域为主转向对生产、消费、流通的全面覆盖。国内的政府循环经济政 4 策尚处于起步阶段,就立法( 硬政策) 而言,目前早已出台清洁生产促进法, 但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法 循环经济法以及在具体领域、具体产品上 的单项法规尚未建立就政策而言,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了较多的发展循环经 济的规划,但这些规划大多还没有转变成现行的可操作的政策。而与循环经济 政策相配套的支撑和引领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科技政策还极少有人研究,目前 主要是在科技部2 0 0 2 年8 月出台的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有所提及,在国家 发改委会同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说明中,也涉及到相关政 策及措施;4 1 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方法有:( 1 ) 文献资料查询法,论文的写作参考、引用了大量 的国内外文献资料;( 2 ) 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在阐述政策及实施效果时, 也伴随相关的数据支持;( 3 ) 系统方法,依据系统论观点从多层次、多角度研 究日本循环经济科技政策;( 4 ) 网络查询方法,从网上查询相关的网站和资料, 作为本论文的参考材料和数据来源。 因为直接研究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的成果还不多,所以在获取具 有很强针对性的数据方面有一定难度。本课题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 1 ) 国内外对日本循环经济研究的成果中推算或引用的有关数据;( 2 ) 互联网 资料提供的有关数据。 1 4 主要观点和创新点 研究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从目前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和实践情况 来看,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作为这一领域研究的尝试和探索,作者的研 究视角和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将生态学观点和系统论思想等先进的理念引入课题的研究。生态学 从最初的研究对象一一自然界生物系统一一已经扩展为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随 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人类与地球生物、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演化机 制等也成为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可以说,生态学的研究范围不仅从人类之外的 生物物种扩大到地球生态系统,也从有机生物扩大到无机物以及二者之间的相 互关系。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变化,还推动了生态与经济之问关系研究的新学科 一一生态经济学的发展。系统论思想的精髓是采用整体的、开放的及联系的观 点看问题,这很符合当代科技政策的制定,尤其是循环经济科技政策制定的实 4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说明,参见:h t t p :w w w s d p c g o v c n y :i z q w 0 2 0 0 6 1 1 0 8 3 2 7 1 0 4 2 9 5 5 5 7 d o c 5 际情况。因此,本文在研究中,考虑到循环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把循环 经济科技政策看作;生态服务的价值实现;社会大系统的一个要素。 第二,将“科技政策”与“循环经济科技政策”既联系又区别对待。作者 认为,单纯的“科技政策”主要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而“循环经 济科技政策”作为针对循环经济而制定的政策,尽管有着现实的科技政策基础, 但还远远不能涵盖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在本文的研究中,“循环经济科技政策” 着重针对循环经济而提出,其范围是有限制的,而且仅是作为“科技政策”的 一个组成部分,结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原则和具体发展措施而阐述。 第三,将循环经济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看成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的政策要素,并将科技立法也纳入到科技政策的范围加以研究。循环经济作 为新的发展模式,既需要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撑,也需要社会力量的推动以及经 济手段的引导,其发展实践也证明,法律法规的保障是其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本文在研究日本循环经济科技政策的过程中,将上述因素综合考察,以 “循环经济科技政策”为题,拓宽了其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第四,将循环经济科技法规的实施与效果、循环经济科技政策的实施与效 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本文在阐述宏观科技政策的同时,也以日本循环经济发 展的几个典型行业一一家电行业、汽车行业和建筑行业为基础,分析了日 本循环经济科技政策的应用措旌及实施效果,力图使研究建立在“政策制定基 础一一政策内容一一实施途径效果反馈”的结构上,使研究结论更有说服 力,突出其借鉴性。 第五,本文尝试体现一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生态技术创新的思想。如论 文中涉及到的日本具体行业循环技术、日本比较突出的绿色节能建筑技术等, 作者认为这些技术都是未来以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选择。 5 王金南,庄国泰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 0 0 6 :2 5 - 3 9 6 第二章日本循环经济科技政策制定的基础及现实背景 引领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属于国家整体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 分。科技政策制定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政策的制定要从国情 出发;二是科技政策政策制定要与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实力相协调;三是新的 科技政策要对原有科技政策的继承和创新。科技政策的制定也有其特定的现实 背景,要针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具体现实问题而规划和设计。本章作为研究日 本引领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的起点,主要对其政策制定的基础和现 实背景进行考察和分析,力图从日本循环经济科技政策的经济与社会大环境对 其进行把握。 2 1 日本循环经济科技政策的制定基础 2 1 1 日本的基本国情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是地处太平洋的一个岛国,属于地震灾害较为频繁的 国家,并且国内的资源非常贫乏,原材料和能源主要依赖进口,经济发展容易 受到国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日本的人口众多,这使得原本就有限的资 源更趋紧张。从“明治维新”后,日本学习西方国家的制度及科学技术,走上 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殖产业兴、富国强兵”的口号,这虽然帮助 日本也进入了近代工业化社会发展的时代,但也更加突出了其经济发展与国内 资源、能源紧缺的矛盾。二战中日本在亚洲疯狂的侵略扩张,掠夺资源、能源 和原材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种制约日本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二战后,为了尽快的恢复和振兴经济,日本制定了“产业优先”的经济建 设方针,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日本这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政策, 使其在上世纪7 0 年代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但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日 本首先振兴矿业的做法使得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一直很严重,战后的复兴又 使这一情况更加恶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加上长期忽视环境保护,让日本成为全 球震惊的“公害大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恶劣的环境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环境问题成为全日本从上到下关注的焦点;1 9 7 3 的“石油危机”,让日本的能 源问题凸显出来,国内发展与对国外能源的过度依赖,又促使日本又重新反省 并改进其能源政策。 从上世纪7 0 年代后期,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实现了经济高速增 长。在经历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发展阶段后,开始面临着 泡沫经济崩溃后持续1 0 年的经济停滞状态,同时也承受着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制 约。鉴于此,日本政府提出“要创造出经济与环境的新关系一一通过大量消耗 7 资源来支撑的经济增长已经结束,今后的增长要靠资源循环利用来支持”。进 入2 1 世纪,随着入口的爆炸性增长、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经济活动的飞速发 展,日本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的负荷也在同步增长,同时资源的有限性更明显、 更迫切地显现出来。 2 1 2 日本的科技发展状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j 日本的经济在世界上是比较落后的,但是经历 了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强国。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日 本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强大作用,适时制定了科技发展战略,提 出了“技术立国”的1 2 号,并取得了成功。1 9 8 0 年,日本政府正式提出“科技 立国”的方针,其新闻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宣传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了国民对科 技战略地位的认识。日本为促进科技研究和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科 技政策。既注重基础性的研究,也重视高科技的开发和应用。科技实力的增强, 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腾飞,它的巨额贸易顺差,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质量高数量大 的高科技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如今,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等高科技产品 依然在全球占有大份额的市场,其科技实力、竞争力也是全球领先。 长期重视科技投入与科研开发,使得日本成为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全球 第二经济大国和科技强国。根据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心( i m d ) 的测评,将 日本如今的综合国力从全球第四降到第十六位,但其科技实力一直居于第二位。 日本的直喷式马达、新型移动电话、兆兆位光纤、新型玻璃、地下物流网络等 技术仍然是全球最先进的。日本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先主要体现在9 个方面:智 能高速公路系统、新型汽车、新一代电视产品、电子商务及电子决算系统、家 用数字终端机、生物工程、精制陶瓷、太阳能和高性能节能建筑。光是其中的 智能高速公路系统,就涉及汽车卫星定位、自动收费、安全驾驶,交通调控等 技术,涵盖建设、督察、通产、运输及邮政等5 大部门。由于科技实力的支撑, 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规模已超过2 0 0 万亿日元。6 日本政府通过定期的科 技调查与预测活动,认为2 1 世纪是生物、生命科学世纪,制定了生物技术战 略大纲,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三大战略:大力充实研究开发,始终保证科技 的全球领先;充实生物遗传资源,特别重点投资的领域为医疗及医用品、微生 物及生物加工、功能食品及农业生物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纳米技术等。从 根本上加强产业化进程。建立国民能够恰当判断、选择的体系,加强信息的 公开与提供,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 6 赵川宇,赵连杰面向新世纪的日本科学技术【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 0 0 1 ( 2 ) :1 0 - 1 2 8 2 1 3 日本传统科技政策 日本有着深厚的科技政策传统。早在“明治维新”后的1 8 7 9 年,即设立了 东京学士会院,该院“负有促进学术发展,加强文化教育的使命,从制度上作 为国家机构对科学研究给予支援”。而且从1 9 1 3 年开始,就实现了对科学研究 提供经费补助。日本的科学技术体制建立以此为起点,逐渐演变成当代科技政 策。考察日本在上世纪6 0 年代以前的科技政策,可以看到,日本政府及民间团 r 体在科技政策的制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7 在政府方面,不仅建立了各级科技 政策的制定和管理实施部门,而且形成了政府、民间及私人资助科研的机制; 从民间团体来看,不仅有专门的研究学会,而且还有以民间形式和私人形式资 助科学研究的情况。日本这种传统的科技政策制定与管理形式,为后来的循环 经济科技政策制定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 从上世纪7 0 年代以后,日本的科技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政府主导科技 发展战略的制定,开始转向“技术立国”的实践。日本开始在全国实行大规模 的科技调查和预测活动,立足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预测了未来几十年 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的需求,而且这一政策每隔5 年就要实行一次。 随着日本向“环境立国”战略的转变,其科技政策的重点也向科学技术与环境 治理方面倾斜;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导致废弃物处理问题较 为突出的时期,其科技政策不可避免地有所侧重,所以,这一时期的许多科技 政策就是日本循环经济科技政策的前身和组成部分。从1 9 9 5 年开始,日本政府 就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战略,把科技政策重点放到“开发独创 性的科学技术”上来。进入2 1 世纪,日本更是明确提出了“建设循环型经济社 会”,其科技发展战略及具体的规划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资源、能源、环保等领 域成为其发展的重点。 2 2 日本制定循环经济科技政策的现实背景 2 2 1 全球可持续发展共识的影响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资源枯 竭、人口爆炸性增长、环境恶化、粮食短缺、大气和水源污染严重、能源供给 困难等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问题”,人类和地球生物系 统都在承受着可持续发展的压力。2 0 0 5 年3 月3 0 日,来自全球9 5 个国家的1 3 6 0 名科学家经过4 年的通力合作完成的“新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正式公布。7 在这份报告中警告,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三分之二支持地球生命系统运转的 f 荚】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6 9 生态环境已经遭到破坏,维持人类生存的一些自然资源也接近枯竭。可以说, 从人类诞生以来,从未面临如此严重的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各国都已认识到生 态危机的严重后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协调人类、资源、 环境的发展,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代人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全球合作以 及世代需要完成的使命。 1 9 8 7 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 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 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1 9 9 2 年的巴西里约 热内卢会议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此,人们开始正式对可 持续发展达成了共识。2 0 0 2 年,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 ( w s s d ,w o r l ds u m m i to n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 为各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个 做出具体承诺的重要机会以便采取行动执行( 2 1 世纪议程并实现可持续发 展。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日本制定循环经济科技政策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也就成为必然。 2 2 2 国际上循环经济实践的促使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 k e b o u l d i n g ) 1 9 6 2 年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被 看作是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当时,环保运动在全球刚刚兴起,鲍尔丁敏锐地 觉察到必须从经济过程来思考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他将人类生活的地球比做 太空中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能合理开发 资源、善待环境,地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最终走向毁灭。只有循环利用资源, 才能持续发展。82 0 世纪7 0 年代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造成的经济增长与资源 短缺之间的突出矛盾,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1 9 7 2 年, 罗马俱乐部发表了著名报告增长的极限,系统地考察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 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向全世界发出了1 0 0 年后经济增 长将会因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而停滞的警告。 到了2 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国家,在为解决环保 问题而对废弃物处理的过程中,逐步由单纯的末端治理,发展到从源头预防、 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后再生循环利用,而且确立了废 弃物处置的顺序:尽量抑制废物产生、再使用、再生利用、热回收、无害化处 置。至此,强调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污染的源头防控的循环经济模式呼之欲 出。1 9 9 0 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珀斯和特纳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 书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循环经济”( c i r c u l a re c o n o m y ) 一词。1 9 9 6 年,德国颁 布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首次在国家法律文本中使用循环经济概念。9 0 8 循环经济的起源及发展浙江循环经济网,h t t p j w w w z j x h j j c o m 2 0 0 5 1 0 1 1 1 0 年代以后,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循环经济模式兼顾了经济 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标,为正确处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一 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发达国家纷纷把大 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途径。 2 2 3 日本环境及废弃物处理问题的推动 二战后,7 日本集申力量发展重化学工业和矿业i 工厂林立、浓烟弊日。+ 由 于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伴随经济起飞,日本的环境可谓乌烟瘴气、塌糊涂, 濑户内海成为著名的死海,2 0 世纪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竞有一半发生在日本 骨痛病事件( 镉中毒造成) 、水俣病事件( 甲基汞中毒造成) 、米糠油事件 ( 多氯联苯污染米糠油) 、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工厂排放废气所致) 引起全球震 惊,日本人的健康和生存也受到巨大威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 水平的不断提高,日本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进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 废弃”时期。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必然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特别 是废弃物排放量大幅增加,使废弃物处理又成为日本一个深刻的社会难题。进 入2 0 世纪9 0 年代后期,日本的一般废弃物年排放量约为5 0 0 0 万吨,产业废弃 物排放量约为4 亿吨,经过资源再利用后,其一般废弃物最终处置量约为1 3 0 0 万吨,产业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约为6 8 0 0 万吨。据2 0 0 0 年预测,日本现有产 业废弃物处置场维持时间仅为1 6 年。而且,由于垃圾焚烧场和废弃物最终处 置场都会排放有害物质,因而建设新的最终处置场也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 问题。日本每年向海外出口的垃极高达1 0 0 0 万吨,相当于外贸总出口的1 0 , 这些垃圾主要是产业废弃物,而且增速很快。据统计,1 9 9 9 2 0 0 3 年的5 年里, 日本废塑料出口增长4 8 倍,废铜出口增长4 倍,废纸出口增长3 5 倍。日本 的产业垃圾向其他国家的转移举动,也引起邻国的不满和抗议。加 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不仅发起提出了国际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 议定书,还是推动循环经济模式最积极的国家:已经颁布了推进建立循环 型社会基本法、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法、建设再利用法、容器再利用法 等七项法律,建立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政( 政府) 企( 企业) 民( 民众) 三轮 驱动的垃圾回收系统。而且这种循环经济的理念不仅得到法律的支撑,也在各 大公司和民众当中扎下了根。东芝、松下等大公司都根据自己的环境理念制定 了中长期目标,列出了垃圾零排放、资源循环利用1 0 0 的达标日程,并落实 到具体产品上,而民众则从对政府、企业监督和自己身体力行两方面推动环保, 日本的环境非政府组织( n g o ) 规模之大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9 于青,曹鹏程日本环保吃过不少苦头【n 】环球时报2 0 0 6 - 1 0 - 2 4 ,第7 版 ”h t t p :s z b b s s f i i n e o m 2 8 1 0 0 4 3 1 7 9 1 6 9 9 3 2 6 3 _ 6 9 9 3 2 6 3 h t m 1 1 第三章日本支撑循环经济的科技政策及其运行机制 日本引领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依托于日本在环保领域的许多先 进技术( 如符合循环经济本质与3 r 原则的绿色技术、循环技术、清洁生产技 术及仿生技术等) ,渗透于经济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与其科技政策、经济政策、 社会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环境政策等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构成了政府主导全 社会参与的、门类齐全的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体系。在本章,主要从宏观层面 ,研究日本支撑循环经济的科技政策、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日本循环经 济科技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 1 日本循环经济科技政策的主要内容 3 1 1 科技管理体制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推出有效的科技政策加以规范和支撑,近年来, 为了实现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目标,日本在科技管理体制方面也做了很大调整。 在建设循环型社会发展战略前提下,为了强化政府对科技工作的管理,日本政 府对科学技术管理机构进行了改革,以促使科技活动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更好的 结合。1 9 9 5 年,日本政府撤消了1 9 5 9 年成立的日本科学技术领域最高的决策 机构“科学技术会议”,在内阁成立了“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由内阁总理大臣 兼任议长的“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具有制定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协调政府各 省厅之间有关科技项目、关系的职责。日本政府通过对科学技术管理机构的改 革,明确了各机构的职责和任务,从整体上强化了中央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与管理,为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体制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日本的“综 合学术会议”在科技管理方面具有权威性、综合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这也与 日本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相适应。 在强化中央政府的科技管理职能的同时,日本各地方政府也设立了“科技 振兴会议”等相应的机构,在“科学技术创造立县”的战略口号下,强化、落 实循环经济科技战略的实施。这样,日本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就形成了强有 力的循环经济科技发展战略的推进体制。近年来,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日 本制定、出台并着力推进的一系列旨在实现“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战略 规划,如“知识产权战略”、“信息技术战略”、“生物技术战略”等,可以说是 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科技工作管理的必然结果。日本不断推动科技管理体制 的变革,并且近年来主要通过知识型人才创新基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