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当代信仰问题的哲学反思.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当代信仰问题的哲学反思.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当代信仰问题的哲学反思.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当代信仰问题的哲学反思.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当代信仰问题的哲学反思.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信仰是人对其认定的体现着最高价值的一定对象的坚定信赖和执 著追求,是人对自我本质的探询,是人的精神价值的投影,是人对未 来生命的追求。信仰是主体对信仰目标稳定、持久、排他地执着追求 的精神活动,是人类精神领域的核心,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灵魂,是最 基本最深刻的精神现象。信仰提供给人完整的精神导向,给人以终极 关怀,引导主体实现生命的充盈和完满。信仰对人意义深远。 当代中国信仰处于矛盾与冲突、失落与迷惘之中,主要表现为理 想信仰的失落、信仰的多元化、信仰的非理性化和功利化以及信仰的 迷信与盲从等方面。本文通过对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的整体审视以 及对各种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信仰的剖析评价,力图解析当代中国信 仰问题的现状,探究中国人信仰的价值取向根源。本文对当代的信仰 进行反思的深刻动因,在于希望能廓清迷雾,在真理与价值的良性互 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找回信仰的科学性与崇高性,重新 培养科学信仰,让我们的信仰之舟早同重新启航。 【关键词】信仰信仰构成信仰冲突科学信仰 a b s t r a c t b e l i e fi sh u m a n b e i n g sf i r mc o n v i c t i o na n dp e r s i s t e n tp u r s u i tt o w a r d sa c e r t a i no b j e c tw h i c hr e f l e c t st h eu t m o s tv a l u e r e c o g n i z e db y t h e m s e l v e s i t i sa l s ot h e i n q u i r ya b o u tp e o p l e si n n a t ec h a r a c t e r s ;p r o j e c t i o no ft h e i r s p i r i t u a lv a l u ea n dp u r s u i to ft h e i ri d e a l i ti st h es t a b l e e v e r l a s t i n ga n d e x c l u s i v em e n t a la c t i v i t yf o ra c h i e v i n gt h eg o a l w h a t sm o r e b e l i e f i st h e c o r ea n ds o u lo fh u m a n ss p i r i t u a lw o r l d ;t h eb a s i ca n dm o s td e e p g o i n g p h e n o m e n o no fs p i r i t u a lw o r l d a sw e l l i to f f e r st h e i n t e g r a t e d i d e a l d i r e c t i o na n dg i v e st h eu t m o s tc a r et oh m n a n b e i n g s a l s o ,i th e l p sm a k e 1 i f em o r ep r o d u c t i v ea n dm e a n i n g f u l b e l i e fh a sa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o n h u m a n b e i n g s i nc h i n an o w a d a y s b e l i e fi sp u ti n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a n dc o n f l i c t i ti sa tal o s s t h i si sm a n i f e s t e d b y t h ed u m p i n g o f b e l i e f , t h ep l u r a l i s m i r r a t i o n a l i t ya n d 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 s u p e r s t i t i o na n db l i n d n e s so fb e l i e fa sw e l l t h r o u 出t h e h o l i s t i cr e v i e wt o w a r d sb o t ht h es c i e n t i f i ca n dn o n - s c i e n t i f i cb e l i e f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o fv a r i o u si n f l u e n t i a lb e l i e f s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z e st h ee x i s t i n g c o n d i t i o na b o n tc h i n a s p r o b l e mo fb e l i e fa n de x p l o r e s 恤e r o o tf o r 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 sb e l j e fo r i e n t a t i o n t h ed r i v e nf o r c eo f t h er e f l e c t i o ni st o d i s p e lt h em i s ta n dr e t r i e v et h es c i e n t i f i ca n dl o f t yv a l u eo f b e l i e f f r o mt h e b e n i g n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 t r u t ha n dv a l u e ,a n dt h eu n i t yo fs e l f - v a l u ea n d s o c i a lv a l u e b e s i d e s t l l i sp a d e ra l s oa i m st oc u l t i v a t es c i e n t i f i cb e l i e fa n d m a k eo u rb o a to f b e l i e f s t e e ra s t e a d y c o u r s e k e y w o r d s b e l i e f ;b e l i e f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b e l i e f c o n f l i c t ;s c i e n t i f i cb e l i e f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弗洛姆说过:“人在信仰中存在,而非占有信仰”。无疑地,信仰从 其诞生之日起就让无数人为之疯癫痴狂、慷慨激昂,无数人为之前赴后继、 舍生取义。信仰是人向内的躬醒自悟,亦是人向外的对未来生命的追求。 信仰对人的意义凝重而又深远。因此,在今天这样一个世界范围内科学技 术迅猛发展,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时刻,对当代的信仰进行审视和反思, 有助于我们廓清迷雾,走上信仰的康庄大道。 当我们在精神的荒原上流浪,当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守望我们的精神家 园,面对着那无穷的虚无,我们自问:生命的根基何在? 我们呼喊:回家 的路在哪里? 在失落了生命家园的困境中,我们仍然渴望着丰盈的生命; 仍然锲而不舍地寻找着让我们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人天生是一个寻找 者,一生寻找回家的路。当人回家时,心灵深处才能睁开明亮的眼睛,这 个家园就是信仰。我们寻找着信仰,这是我们的使命。 在信仰发展过程中,信仰的冲突与失衡是不可避免的。信仰的每一次 冲突与失衡都是定信仰问题的提出,而每一次冲突与失衡的克服都是信 仰的一次重大进步。信仰的建构有两根支柱:一是真理的建构,一是价值 的建构。如何在真理与价值良性互动的前提下,从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 统一的哲学命意层面上重新培养科学的信仰,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是我 们时代的重大课题。 。转引白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 9 8 7 ,第3 4 3 页 1 一、信仰的哲学释义 第一章人与人的信仰 1 、信仰的内涵 据辞海解释,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 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从哲学意义上更准确地讲,信仰是人们对其 认定的体现着最高价值的一定对象的坚定信赖和执著追求。它是人对信仰 目标稳定、持久、排他地执着追求的精神活动,是人类精神领域的核心, 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灵魂,是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现象。人对大自然与生俱 来的崇拜、感激和恐惧,人对生之意义的追问,人对生命无限的向往、希 冀和追求都需要信仰的解答、安抚、实现和满足。梭罗曾说过:我们生而 具有信仰。人承载着信仰,就像树承载着果实一样。人是一种需要性的存 在,信仰正是人本性的需要。人总是希望超越现实的存在,而这种超越是 有层次差别的,因而人有着现世的世俗关怀,亦需有指向未来的终极关怀。 人在生活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首先要满足自己基本的物质需求, 物欲满足之后,新的问题便生了出来,“衣食足而知荣辱”,人内心里对人 生价值的渴望便清晰地浮出水面,“即使是那些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的人 们,也会在不经意中感受到生存意义问题的折磨,会在夜深人静之时,扣 问自己的生活意义,掂量自己生命的分量。”o 信仰作为一种综合的精神活动,以一种整体性的精神姿态,使最高信 念成为人的精神活动的核心,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之服务,为人提供一 个完整的精神导向,使人在不断的努力之中追求人生境界的高远和深沉, 实现生命的充盈和完满。“作为灵性存在者的人类,某种形式的精神崇拜 或理想追求总是其灵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作为人的文化生命中理 。:”人的“类生命”j “类哲学”,高清海、胡海波、贺来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9 8 ,第8 3 砸 。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万俊人,清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2 0 0 1 第1 期 2 想和价值目的的表达形式,信仰体现了人向文而化、实现精神超越的期待 和愿望,在这个意义上,信仰也就为人提供了精神家园和终极归宿。 信仰具有三方面基本要素:一是理想目的性,作为人类的一种生命关 怀和终极关怀,信仰体现并代表着人生的最高价值,它超越了当下实际利 益关系的体验和调节,它关注着、追求着高于现实的尽善尽美。信仰是主 观上充分,但客观上不充分的一种信念,一种期望。二是其专一性和排他 性。信仰具有专一性,信仰一旦被树立,就有了执著性。对于特定历史背 景下的特定信仰主体来说,信仰不可能是多元的。信仰排斥怀疑,信仰更 排斥他种信仰,因而才有了人类信仰冲突与融合并存的壮丽篇章。三是其 持久性和坚定性。信仰的确立亦是人自身本质力量和人的未来生命发展方 向的确立。这一确立是人自觉地实现劣根性的祛除,实现品性改造的理想 性确定。人在这一过程中力图通过自我的清醒,实现自由理性的确立与延 伸,完成自我的强烈发展愿望。这就决定了信仰被坚定认同因而具有长期 稳定并持久不变的性质。 2 、信仰的文化构成 信仰本质上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意蕴的价值概念,它是人的自我反 思、追求之后达成的主体文化生命的价值指向。“对社会而言,它通常表 现为对某一社会、民族和社群所选择采取并确定的一以贯之的价值理想和 终极目标,有着鲜明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性。对个体而言,它总是显现为某 一特殊的成熟个体在其生活实践中所选择并坚信不移的主导价值观,对其 言其行有着支配性和决定性的影响。”。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由信仰主体、信仰客体和信仰实践三部分 构成的。信仰主体是信仰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条件,它包括信仰者、信仰情 感以及信仰态度三个要素。信仰者既包括单个的信仰个体,也包括由信仰 个体在共同信仰感召下所结成的用以进行信仰活动的机构、团体亦即信仰 组织。信仰客体就是信仰对象,包括语言、文字形成的信仰信条、教义、 理论等系统的价值观念体系亦即信仰观念,也包括被信奉的信仰偶像及组 织。价值性是信仰的根本性质,作为价值集中体现的信仰对象是整个信仰 系统的核心,它的科学与否是对复杂的信仰形态进行分类以及评价的最主 “,竹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万俊人,清华大学学搬( 哲社版) 2 0 0 l 第1 期 3 要依据。信仰实践即信仰主体的行为,是信仰主体在信仰观念指导下的活 动,是信仰的现实存在状态。信仰客体的不同是区分不同信仰的主要标志。 具体的信仰对象往往是观念形态和物象形态的有机统一。观念形念表现为 命题或理论,是体现为观念的认识结论。物象形态往往表现为形象性图景 或实体性人或物。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信仰分为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科学信仰是 指对人类运用逻辑理性或观察实验等方法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中存在 的本质规律进行系统、精确的认知、分析,形成的以概念、判断、推理为 基础的信仰体系。它是人们积极地、现实地求真求实的信仰。科学信仰包 括自然科学信仰和人文科学信仰,因具体信仰对象的不同又可细化为科学 理论信仰、日常生活信仰、职业信仰、理想信仰等诸多类型。非科学信仰 则是不以科学为依据的、非理性的、盲目的信仰,包括宗教信仰、迷信等 等。 二、信仰的人性关照 当人们面对浩渺的宇宙,浮沉的人世,总是遏制不住地想去探寻这个 世界的奥秘,追问人之为人的意义。这种好奇心从人直立行走的那一刻起, 一直并将永远伴随人类前进的脚步。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格言“认识你自 己”清晰地昭示了人对认识自我的渴望。“人作为宇宙精华的最高结晶同 时又集中了宇宙最尖端的矛盾,认识世界的那个最困难的部分因而就不在 人之外的存在而恰恰是人的存在”。从追问人自身到追问世界,人对世界 的追问必然又回到人的自身。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世界的探寻,对 人的追问,最终集中到人本身的问题上了。 1 、人对自我本质的信仰追问 历史是自然界生成为人的历史,是人通过劳动进行的自我创造、自我 产生过程。一部浩浩哲学史就是一部人的自我认识的艰辛历史。马克思指 出,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按其本能适应外界就行了,人则不然,人必须 靠其能动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来改造外界才能生存下来。人的本性 。人的“类生命”1 j “类哲学”,高清海、胡海波、贺米著,吉林人民出版孝 ,1 9 9 8 ,第5 7 砸 4 恰恰在于“他的存在就是他的活动”。人是能够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活动无 限地超越给定性,不断地向未来刀:辟可能性空间的自由存在物。人是主体 性、超越性的存在。人不断地否定自身的现实存在,同时又不断地肯定、 追求未来的可能性存在。这种未来的可能性是对存在的不满足和否定性评 价为前提,以对未来的发展与完善为期望,在真理性与价值性、客观规定 性与主观创造性结合的基础上,人们对自身与社会关系发展的前景的展望 与构想,是人的“超生命本质”的更高级的存在。信仰作为人类行为的价 值尺度,为人类生命意志勾勒出美好图景,为人的生命意志确立了价值目 标,信仰引导人为之奋斗并在奋斗中成就人、满足人。 2 、人对精神价值的信仰追求 人的价值意义高于本能生命,人成为人在于自为生命的创造,人成为 自己生命活动的主宰者。人在这个过程中把生命提高到崭新的阶段,提升 了生命的价值以及意义,并使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超越了自然给予的、 自在的、无法自主、注定要死去的、与动物所共同拥有的本能生命,人通 过自己的创生能力,突破了个体局限,为人本身获取了永恒、无限的性质。 人苦苦地奋斗,追求完美的人生,追求成就的大厦,但人又不得不面 临无法解决的人生有限的苦闷和恐惧。生,不容选择;死,无法逃避。人 在必然和偶然的统一中产生和死亡。生命是有限的,因而人总是倾尽所有 的努力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人们不断地追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人 为什么活着? 人怎样才能成为人自己? 归根结底,人迷失在自我本质的探 询中,迷失在人的未来生命的追求之中。而人的精神并未屈从于这种迷失, 一方面,人享受自然生命,率性而行;另一方面,人追逐着崇高的精神世 界,追求真、善、美,追求自由,追求超越时空的无限。在人成为人的过 程中,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惶恐和对大自然的崇敬,同时在人的成长 过程中,人的依赖性也由对自然的单纯依赖发展到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 的双重依赖,人的依赖感日益复杂与扩展。信仰从精神上满足了人所有的 惶恐、崇敬和依赖,并予以升华,即满足了人的神圣感。信仰的重要意义 在于它从超越凡俗的神圣高度满足了人对精神价值的追求。 3 、人对未来生命的信仰寄托 人生活在自然中,自然是人类起源和存在的场所。自然环境是所有生 命的载体,人从内心深处感激大自然的恩惠,然而人又饱受恶劣自然环境 的困苦,饱尝自然规律的惩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人在心灵深处 感到无可救赎的虚无、孤独、恐惧和绝望。人们原始的活动和能力,是同 原始的社会关系相适应的,或人们之间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人的活动和能力 的狭隘性。对自然的向往和回归,激起了人的无限的崇拜和依赖之情,这 是人为自己树立起信仰大厦的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动因。如宗教作为一种完 备的信仰形式,就力图创立一个高于现实人生与世界的完满存在,它向信 奉者承诺,它可以提供一种完整且完美的价值理想目标,为他们指明通达 这一理想目标的光明大道,让他们得以回归上帝的天国。随着历史的发展, 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拥有过 种种不同的信仰。这些信仰此消彼长,相互继起、冲突和融合,促进了人 类信仰的历史发展,构成了人类信仰的宏观图景。在人的发展史中,人不 断地创造新的价值;在信仰长河中,人不断地创造新的价值标准。这种新 的价值的创造已不是一种随机性的自然本能,而是有着特定的人的精神的 社会实践活动,而这种活动伊始就有着特定的理想目的和自觉的世界观、 价值观的支配和引导。人渴望在实践中超越,而信仰恰恰赋予了人超越既 有现实的理想品格。“人类信仰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主体力图自觉地对 现实关系的积极的创造性克服,它不仅是适应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不仅 趋利避害有效有用,而且是合法合理尽善尽美。”。人实践着、超越着,一 路从世俗关怀走向终极关怀。“人的意志、兴趣、热情在追求这样的目标 时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并迸发出辉煌壮丽的精神之花。人的生命由此得 到升华,生命意志在生命价值实现和生命目的完成中得到满足。”“人类 藉信仰之力成为宇宙中的超越存在。垴终极关怀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终极价 值和终极目标,是人对有限生命超越后的最终指向和归宿,是人最可宝贵 的非生命价值,亦是人的由衷的信赖和不渝的追求。 第二章信仰的理性审视 人是一种缺失性的存在,总是在渴望并寻找着自身的精神支柱,因而 。信仰探幽,顾伟康,卜海教育出版社 。信仰导论,冯灭策,广西人民出版社 。信仰导论冯天策,广西人民j 版社 页页页 ”旧 第第第0 3 2 2孵盼孵 必须树立起自己的信仰。自人生生不息至今,自人成为社会之人以来,人 的信仰亦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既有信仰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又有 信仰形式的多姿多彩,更有信仰间此消彼长、相互交融,不断发展的前进 历程。对信仰进行理性地审视是我们解析当代信仰状况,重构科学信仰的 必要前提。 一、科学信仰与非科学信仰的本质区分 l 、科学信仰的理性分析 从广义上讲,科学信仰指的是以某种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为信仰对 象,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或实证性、普世性的信仰,也包括得到科学证明 的具有真理性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内化为指导人们行动的信仰。前者是从 特定的信仰对象的角度来理解的,这种信仰起源于自然科学领域对客观自 然进行观察和实验的科学思维和行为方式,随着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对 人类的行为方式、思想和社会制度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人们不断地了 解大自然的秘密,不断地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并根据客观规律不 断地打破愚昧,树立科学信仰。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也树立起科学的法 律信仰、道德信仰、社会理想信仰等具备实践性、真理性的信仰。科学信 仰的本质是对规律事实本质意义上的理性分析思考的认识,具有现实的积 极的特性,它正确地反映人类实践活动,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意义。 科学的信仰产生于实践,被实践检验是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并随着实 践的发展开趋完善。科学信仰的积极作用,不是引导人们去做盲目的顶礼 膜拜,企求或等待来自天上的赐福,而是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自立,确立明 确的人生目标和崇高的理想。人类最好、最有效的信仰应该并且只能是科 学信仰。 2 、对非科学信仰的审视 非科学信仰是相对于科学信仰而言,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盲目的、 脱离科学规律的落后性的信仰,包括宗教信仰、迷信等等。非科学信仰摒 弃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真理特性,是信仰主体对自然界、社会以及人 类自身的客观状况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信仰内容或是崇拜超自然的力 量和彼岸世界,或是相信灵魂存在和灵魂不朽,信仰方式是盲目崇拜、绝 对服从。非科学信仰依赖于人的主观臆造或所谓的神启,是落后的、愚昧 的束缚和禁锢人们思想和精神的枷锁,阻碍人的发展。 信仰作为人的最高精神形态,居于社会的经济生活和人的物质生活之 上,具有相对稳定性。信仰中符合客观事实、体现世界发展趋向的那部分 对人及社会的发展起到长久的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那些盲目、虚幻的信仰 则表现出强烈的保守性、落后性。譬如些宗教以其严密的组织、严格的 教义、稳定的仪式同一些古老的迷信依然对一部分信仰主体保持着根深蒂 固的影响。 二、各类信仰面临的挑战 信仰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作为一种社会的文化价值理想, 信仰本身不单具有社会道德层面的意义,而且具有社会法律、社会制度层 面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讲,一个社会的信仰体系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作为一种个人的人生价值理想,信仰既是一种人性和道德的确信,也是一 种人类文化的理想追求。信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信仰发展史中,各种 信仰功能、意义各不相同,在相互冲突、融合中发展到当代,虽然在不同 的层次和不同的信仰群体中依然发挥着作用,但在各自存在的价值和领域 内,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1 、道德信仰 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的终极关怀,是人对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的 崇拜,贺麟先生把它解释为:“对人生和人性的信仰,相信人生之有意义, 相信人性之善;对于良心或道德法律的信仰,相信道德法律的效准、权威 和尊严。又如相信德福终可合一,相信善人终可战胜恶人,相信公理必能 战胜强权等,均属道德信仰。”。道德信仰是对社会生活领域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状念或目的的超越性把握,它是人的精神领域活动,具有不可实证性。 在哲学史上,康德是第一个从哲学层面上较系统地阐释道德信仰的哲学 家,道德信仰被康德解释为人们在行动中对至善和幸福的追求,他赋予了 道德信仰以极高的价值。而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礼俗社会,正是践行道德 。文化l j 人生,襁麟,商务印书馆,1 9 8 8 第9 2 页 8 信仰的典范。在人类生产力十分低下,血缘重于地缘的自然经济社会中, 天人和谐是人的至高理想。它赋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及意义,道德作为一 种出自内心自愿的善内化成人们的生存坐标和精神支柱。以自律意识为基 础的道德规范构成社会的主要调控体系。道德信仰作为人的精神生命形式 给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和“理想国”。 当代中国,道德标准的相对性使得道德信仰的原则、理想及其规范受 到多元价值取向的巨大冲击,道德观念的淡化、道德规范的无序与物质的 繁荣形成巨大的反差,道德评价标准丌始模糊、乏力。同时,在社会历史 演变过程中,一部分道德信仰开始落后于时代文明,那些与宗教信仰有着 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的道德信条和道德准则显露出它的低俗、落后乃至荒 谬。它的落后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过时的、具有封建桎梏性质 的愚昧意识,依然是一部分信仰主体的生活准则;二是对古老的、落后的 观念习俗和传统信仰的虔诚信奉和恪守。道德信仰如何作为一种科学的、 积极的生活价值取向,把人们的思想引向光明大道是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 的迫切要求。 2 、法律信仰 法是人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文明成果之一。追求正义、公平,追求宇 宙秩序,实现和谐发展,追求自由的真谛是法律的价值理想。自由与秩序 之和是法的最高价值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追求正 义、公平、效益、秩序、追求自由发展的法的历史。“所谓法律信仰,是 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是指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念为前提并在其支 配下把法律作为其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是主体在严格的法律规则支配下的 活动。”在当代背景下言指的法律信仰,已不再是因信仰图腾的习惯法信 仰,办非信仰神灵而产生的宗教法的纯粹崇拜,而是法律本身成为人们心 中深刻的信仰。 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在其发生之初以至以后相当长的历史 时期的发展中,多是迫于外力而被尊崇。在中世纪向资本主义新文化迈进 的过程中,传统的神圣观念文化经过扬弃,赋予自由并确保秩序的法律规 范不仅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影响愈加深远。西方文化中产生了强烈的法律 “法律信仰的理念和基础,谢晖,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9 7 ,第1 6 页 9 认同感、法律归属感以及法律t f 义感,无论是统治集团还是劳动者阶层, 都把法律作为行为的首要准则,法律作为一种神圣的规范,作为一种融涵 了自由、f 义、秩序的人类梦想的终极价值,已经内化成主体内心的自觉 认同,成为大多数主体的信仰。随着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 路的选择,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已为法律信仰的成长塑造着越来越坚实的物 质基础、价值基础和制度基础。法律信仰却面临着深刻的危机。首先,中 国的法律信仰脱胎于伦理母体决定了它的先天不足。i l 孟之重教、商韩之 重法直至清未礼教派与法理派的争论都蕴涵着礼与法的深刻矛盾与冲突。 直至今天,法意与人情的冲突仍是世人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华民族是一个 典型的礼俗社会,是以血缘本位、伦理等级为基础架构起来的德治社会。 这种社会中,人们追求伦理教化、固守田园亲情,强调自律内省,道德规 范化解矛盾,律令社会。道德信仰已经打造出一个温情脉脉的社会,法在 这样一个令其窒息的社会,本身就先天不足,缺乏成长的空间,更毋论树 立起信仰的大旗。同时,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及主体物欲的不断膨胀,以 致货币信仰淹没了主体,当效益价值目标压倒公平、正义的理想,法律信 仰的大厦就将遭到物质利益之剑的根本性破坏。 3 、社会理想信仰 社会发展理想信仰作为理想社会形态的一种价值目标,从大同社会” 到共产主义一直是人类对社会形态的至高追求。社会理想信仰揭示人类历 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终极社会理想的建设做出科学的预见和理论上 的支持。共产主义以科学的方式把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体系当作信仰对象,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科学 也最先进的信仰。现实性是共产主义的价值品格之一。共产主义信仰高扬 实践信仰主体,从本质上肯定人的意志、人的力量、人的自主创造精神和 批判意议,表现出了渴望参与宇宙人生创化的不息生命精神和超越意识。 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的发展自己的一切 能力。”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共产主义信仰面临着来自理论与实践的 挑战。相当一段时期以来,许多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的宗 教,共产主义是“是一种宗教,而且是最专横的一种,自以为一定被指定 m 马克思恩格斯争集第三卷,人民f f l 版社,1 9 6 0 年版,第2 4 8 负 1 0 来取代其他一切宗教的;一种无神论的宗教,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它的教义, 而作为生活制度的共产主义即是它的伦理和社会的表达。” 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关于社会理想的目标与信仰反而愈加 模糊。我们应该重塑这样一种社会形态理想:尊重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尊重人的自我独特性,让每个个体作为有个性的人都能够张扬个性,能够 实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它的社会制度应该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强 化着人的主体性与能力,赋予人应享有的尊严和实现自由自觉活动的权 利,肯定人的价值,并提倡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一,引导着人的 完善和幸福。 4 、宗教信仰 当人们最初在此岸的人生无法找到精神支撑时,彼岸的世界之光丌始 普遍透入人的心灵,宗教信仰曾成为人寻找慰藉和寄托希望的唯一出路。 宗教通过信仰者对超自然神灵的信奉和依附满足了人对有限的超越和对 无限的追求。在宗教信仰体系中,所有的缺陷、丑陋、罪恶,所有的不完 善和不幸,都可以通过虔敬归顺而获得救赎。宗教信仰观让人坚信,只要 以那些具有超越性及无限性的指向为期望,以神圣性的价值理想为自己价 值体现、价值理想、价值追求的目的所在,人就可以通过信仰创造出一个 高于现实人生和世界的完满存在。整个世界将摆脱有限法则的支配,实现 神圣和永恒,获得终极拯救,重塑完善辉煌。 虽然宗教以其教义的不可驳斥性、其论证方式的圆融性、其最终目标 的抽象性不断地磨合,不断地包容,不断地变通,已经稳定地适应了社会 的需要。但是,当哲学思考让位于宗教信仰,当世俗的价值关怀让位于彼 岸的宗教追求,当逻辑思维让位于灵性体验,宗教信仰便与物质实践活动 开始剥离,它将被科学证明的东西抛弃,将科学尚未证明或无法证明、不 能证实亦不能被证伪的东西奉作信仰,它基于人的感性,用上帝的神迹来 解释一切,是人的情感和意志的产物。它完全丧失了人类实践目标的特性。 信仰的对象越来越远离社会生活而成为一种超人间的存在,信仰活动变成 一种与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毫不相干的神秘主义的东西。也正是如此,“在 科学的猛攻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降了,直 到最后,自然界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 立足之地。”。宗教关于超自然神的信奉已经在科学的进攻下显得愈益脆 弱,宗教信仰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危机:科学通过不断揭露那些浅薄的宗 教谎言,如创世说、原罪说、末世论等,迫使宗教必须不断重修自身的形 象和理想;其次,科学通过不断揭示规律性和因果性,把人格化的上帝一 步步排挤到未知领域;再次,最重要的,科学从基本目标上对宗教发生影 响,以科学自身的最崇高的超个人价值替宗教清洗“拟人论的渣滓”。同 时,从世界范围来看,一种新兴宗教或者准宗教,在发展之初,都有危险 的一面,都可能走向邪教。它不象传统的宗教,经过几千年的磨合,教义 已经稳定下来。新宗教会不停地变化,在争夺信仰阵地的过程中,可能会 出现种种极端的邪教行为,这不仅有悖于信仰主体皈依的初衷,更有不可 预料的严重危害后果。当人们呆在宗教避难所里坦然地享受彼岸的救赎 时,人们不得不开始痛苦地面对宗教狂热、邪教横行、信仰迷失等问题。 宗教作为信仰形式显然不可能是人类最终也最完善的选择。因而,如何在 人类信仰的发展过程中,在合适的历史阶段,扫清宗教信仰的神秘主义迷 雾,汲取积极的超越内核,使信仰在一种健康、健全的形式上继续发展, 是当前宗教信仰的重大课题。宗教信仰是从广泛的假设和超自然神的先验 性原则出发主观演绎出来的,因而远离现实,具有虚构、非理性的特点。 宗教信仰消解着人对现世生活目标的努力,寄希望于永远无法兑现的来世 许诺和根本无法抵达的虚无彼岸。 5 、自然科学信仰 自然科学信仰是科学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对某些自然科学理 论、定理或某个学派的信仰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科学性的实用信仰。“科 学已经消除了最大的文化的神秘,清除了许多迷信,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没 有魔法的世界上,它把物质转化成毒气、液体、香味、惩具和生命力,重 铸了身体和心灵、自然和教养以及古典的技术和手艺,展现了人类的那个 大写的手。”。科学技术的同益发展,使得人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创新,自 然科学本身与生俱来的科学性、实证性以及合理性的特点,使得自然科学 信仰r 益满足着人们对客观性、真理性的渴望和追求。人的对世界和真理 认识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人不可能一步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在自然 。转0 臼论信仰的类型发意义,任眷晓等,南昌大学学报( 人社版) ,2 0 0 2 年4 月 。转0 【自论信仰的类型及意义,任春晓等,南昌大学学报( 人社版) ,2 0 0 2 年4 月 1 2 研究领域,许多信仰就是由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柬打破并获得进一步的科 学认识,比如“燃素说”、“地球中心说”等等。人对具体科学的信仰也在 不断确立与打破之中获得前进。科学实用信仰则对人的社会生活有着更为 切近的影响,比如相信化学科学的理论,确信硫酸的强腐蚀性,从而避免 意外伤害等等。自然科学信仰高扬了人类弘扬自我,战胜自然的斗志和信 心,但是却无法弥补现代社会人类同益远离自然的心灵无着,无法平复人 类面对高科技与激烈竞争的孤独与失落。相对于自然科学信仰对实证理性 的重视,其他信仰比如宗教就越发显得温情脉脉,有些信仰主体便开始转 移到其他信仰阵地去寻找慰藉。 第三章当代信仰的引导与确立 一、中国当代信仰的现实解析 探讨当代信仰问题,首要的是对我国当前信仰状况进行准确把握。有 相当多数的人认为我们正处在信仰危机之中,“就信仰危机而言,是指原 有信仰由于怀疑机制的驱散力的作用从信仰走向困惑、从困惑走向忧患、 从忧患走向幻灭亦即信仰的全部的失落和崩溃”,“真正本质是指信仰主体 原有良好而固定的信仰,经过一定的困惑和忧患对自己原有的信仰发生一 步步的怀疑和动摇,甚至全部的抛弃但还没有确立或无法确立新的信仰的 精神状态。而综观中国封建社会一直经过近现代直到今天中国信仰的发 展史,共产主义信仰、宗教信仰、道德信仰以及新生的法律信仰构成了多 层次、立体式的信仰系统,虽存在一定问题,但足以从不同层面满足不同 信仰主体的需要。当代中国人信仰迷惘的状态,透过人们所热衷议论的诸 如道德失范、价值多元、社会失序等“不适应性”,其深刻的原因在于, 没有从全面的角度,没有用正确的方式信仰正确的信仰。 1 、信仰的迷失与危机 由于信仰根基的迷失、作为主导信仰内容的失范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 对社会倡导的共同信仰认同的缺乏,许多人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试论信仰危机,荆学民,求是学刊,1 9 9 5 年第4 期 1 3 这种个体精神的迷茫和混乱又会引起连锁的社会问题,“现代主义的真正 问题是信仰问题。用不时兴的语言来说,它就是一种精神危机。大致说 来,当前的信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理想信仰的失落。从全民信仰马克思主义远大理想到当前 理想的现实世俗化,建国后政治上的几次大起大落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振荡 不安飘摇不定,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也从某种意义上让中国人 的信仰经历了一场痛苦的洗礼。思想的激荡引发情感的疏远,而利益的失 衡则导致了价值观念的背离和扭曲。人们开始躲避崇高、消解理想,东方 人特有的义利观被颠覆,个人与社会和谐正常的关系被个人主义的盛行和 社会道德感的丧失所扭曲。人们没有了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没有了崇高 理想信念的激励,不再追求生命的终极意义。 第二,信仰标准的多元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旧的信仰失落的 一种历史延伸。从清术至今,西方思潮几度涌入国内,而随着我们社会本 身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各种理论形态,各种价值观、信 仰观层出不穷,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相互交汇,各种宗教信仰、民间信 仰也得以蔓延,这些都使我国当代信仰形式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各 种信仰在发挥自己或积极或消极作用的同时,激烈地争夺着信仰阵地。信 仰的多元化引发了信仰标准的多元化,于是,一方面是传统道德信仰“天 人合一”的企盼,一方面是体现市场经济理性要求的法律信仰,马克思主 义信仰同道德信仰并存,完全不同甚至相互背离的多种信仰在同一时空遭 遇,是当代混乱而又奇特的信仰景观。 第三,信仰的非理性化和功利化。人的重要意义在于追求真善美的过 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尊重、自我完善与自我关怀。然而,精神生活的理想 境界已经从崇高跌落到世俗,外在性的物质满足与内在性的精神追求出现 矛盾时,当丰富多彩的感性经验生活与凝重的理性沉思出现矛盾时,当价 值追求与真理追求、情感意志与科学知识出现矛盾时,信仰的引导和制约 作用越来越小,真理和价值已经不那么重要,人们迟迟不走皈依之路,物 质满足显然已经取得了对精神满足的决定性胜利。信仰已经被世俗的功利 弱化,出现了“乏力”的症状。 。资奉主义文化矛盾,丹尼尔_ ! j 尔( 荧) ,三联书店,1 9 8 9 ,第7 4 页 1 4 第四,信仰的迷信与盲从。人只有在人的精神世界之中才能真正实现 人之为人。人的生命活动的保持和继续进行,其意义就在于它们已有了超 越的意义。放纵于物质享受追求和感观刺激,忽视内在精神需求,失去了 精神世界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支撑点。放弃崇高,只 能用其他的不崇高来填补。于是,就出现了不科学的信仰,就出现了迷信, 甚至邪教。信仰很容易被混同于迷信。恩格斯说:“即使最荒谬的迷信, 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尽管反映的很不完备,有些歪 曲。” 但这种不完备的、甚至歪曲的导航,会使人们失去善恶的标准,失 去道德的约束,无法消解心灵的空虚,无法修复心灵的创伤,永远失去心 之家园,失去终极关怀。一种科学的、健康的信仰应该给信仰者一种积极 向上的动力,使信仰者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人生的无限正是在 有限中生成,要在信仰的道路上不断丰富自己、造就自己、完善自己。它 还应该有超越现实的力量,把人真正提升为人。 2 、当代中国信仰危机产生的根源 信仰作为人的一种价值体系,蕴涵并展示着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 理想与现实,当下状态与终极关怀的关系。这种关系无疑地建立在一定的 实践水平基础之上,映照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随着社会发展 状况的变化,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丰富,与其形成对象性关系的客体 的范围就会不断扩大,人的力量不断增强,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理 想与现实的关系就会逐步变化,当下状态的波动反映到终极价值关怀,必 然出现信仰层面的迷惘状态。可以说,信仰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信仰要不断 地遭遇难题,再不断地克服难题。 第一,信仰危机的文化背景及原因。信仰是文化母体孕育出来的果子, 而果子的苦涩酸甜取决于它的价值内核。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干的 伦理文化,它是一种在总体性、全面性、最终达到性基础上的“实用理性”, 更多蕴涵了反本归原和发扬人生之道的关怀。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凡圣合 一”,讲究“安身立命”,把人生的至高理想一步步扩张、下移至政治、经 济文化及人伦日常。终极关怀的崇高性和至上的终极性的追求精神被世俗 化了。这种世俗化的终极关怀成为中国人伦理意义上的信仰特质,人从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版社,1 9 6 0 ,第6 4 7 - - 6 4 8 页 1 5 种程度上远离了自己的理想而成为完全现实化的人,从而以世俗化的眼光 关怀和维护着人本应追求的“至真至善和至美”。当代中困人的信仰当然 地继承了传统儒家的伦理特质,也就不可避免地遭遇其终极关怀的天然缺 陷。 信仰隶属于文化,信仰的生存状态亦仰赖于文化。今天,西方文化中 的占典性文化、现代性文化及后现代性文化对中国人影响深远,当它们与 中困传统伦理文化和现代市场性文化遭遇时,给中国人的信仰造成了激烈 的冲撞与挤压。多元文化在冲撞中不断交流,又在融合中不断斗争。文化 的困惑引发了价值选择的困惑,人们困惑于当下的现实选择,终极价值选 择也被这种当下的困惑淡化、稀释、瓦解,失却了现实性和理想超越性的 追求,失落了现实关切和终极关怀的和谐同一,现实价值物化,终极关怀 无以附着,信仰失去了生存的家园。 第二,信仰危机的现实背景及原因。社会的政治状况决定着信仰的性 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马克思主义信仰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毋庸讳言, 从某种程度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未被科学而深刻地理解,人们强加给 马克思主义许多根本不具有的东西,对共产主义理想也有太多的空想成 分。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的是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对于整个发展过程 和未来社会的细节并未做出过多的描述,它是一个相对抽象的、具有开发 性、发展性的理论。它提供的仅仅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和基 本方法,需要被具体化、现实化、中国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能 科学地、发展地、辨证地、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今天许多人信仰 动摇、失落甚至无所皈依的重要原因。历史已经证明,以一种低级的方式 信仰一种高级的信仰,带来的不是偏执狂热、盲目崇拜的灾难后果就是科 学信仰失落、邪教横行的信仰乱世。 文化是受制于经济和政治的。信仰亦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当信仰提 供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体系与现实生活出现抵牾,信仰便会遭到置疑。市场 经济是商品交换居支配地位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价值。商 品价值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在具体的交换过程中,商品价值以货币的 形式表现为交换价值。在交换价值起支配作用的生产活动中,谋取货币财 富成为唯一目的。生产目的影响到价值标准。从这个标准出发,一个事物, 不管其社会效益如何,只有能带来经济利益就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市场经 1 6 济这种强调交换、强调功利的特性,大大强化了人们的利益意识,也诱发 了人的对物的崇拜,膨胀了人的物欲导致了急功近利、责任感消失、个人 主义盛行等等问题。“人在对现实的物的拥有中安身,却在理想的空虚 巾丢命。”。 可以说,当代中国的信仰处于旧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已 经被打破的大背景下,新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还没有形成并 稳定下来,一切都处于断裂与冲击、嬗变与整合之中。在这种分崩离析、 新旧杂陈、相互更替、光怪陆离、复杂多变的社会状态中,科学信仰与非 科学信仰双面共生,人们的精神生活茫然失措、无所适从,迫切需要寻找 到一个新的价值支点和价值标准,将世界观、价值观整合成一个有序有力 的价值观念系统,找回丢失的人生意义,确定生存的框架,规范人生,丰 富生命,以平息浮躁、安顿心灵。 二、确立当代信仰的哲学前提 信仰的建构有两根支柱:一是真理的建构,二是价值的建构。信仰冲 突与危机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真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