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例,简述艺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的关系 撰写:万东平.doc_第1页
结合实例,简述艺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的关系 撰写:万东平.doc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试题:结合实例,简述艺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的关系。撰写:万东平“造境”与“写境”论艺术创作的表现与再现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作人间词话中便有“造境”与“写境”的论述,是对于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的集中探讨。笔者以为,再现是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关照与反映,而表现则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投射与抒发。笔者将从二者的统一性、侧重性与流变性三个方面展开一一摅论。一、 统一性清代美学家刘熙载关于再现与表现便有“咏物”与“咏怀”统一的论述,而诉及王国维的作品,其间更有关于“造境”与“写境”统一的论述。1.“造境”之中有“写境”“造境”之中有“写境”亦是表现之中有再现。一代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第七封印是其表现艺术的扛鼎之作,其中饱含创作者对生命、死亡以及宗教的反思与思忖,甚至有“上帝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拷问,但作品亦展现了英格玛伯格曼所生活的时代及时代背景下的现实生活状况,创作者节选了生活的片段加以提炼和改造,进行艺术创作,这当中纳入了人的主观意识,即选择的是这一段而非那一段生活。这便是表现与再现的完美结合;而阿伦雷乃的帧幅流淌中也充分展示了内心的诘问之词,在广岛之恋中我们看到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亦看到那个战争年代,曲折苦难的社会状况。这当中既有创作者的主观加工创造,同样也是对客观片段的详实刻画。2. “写境”之中有“造境”“写境”之中有“造境”亦是再现之中有表现。老舍笔下的茶馆向我们逼真再现了清末年间、军阀割据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夕那个动荡不安社会状态下普通老百姓的多舛命运,虽然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再现与描摹,但亦有作者内心情感的倾注与宣泄,表现出了老舍对于时代、对于人民、对于社会的同情。而诸如此类的示例不胜枚举。总之,没有完全脱离现实而创作的艺术作品,亦没有机械复制而不投入创作者真情实感的、枯燥无味的作品。二、 侧重性由于艺术门类及传播媒介的差异性,导致了艺术对再现和表现各有侧重。如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往往具有抽象性与非语义性,因此往往侧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也即刘熙载所说的“咏怀”;相反,绘画、戏剧、电影等更直观写实,所以长用以表现客观世界,其擅于“咏物”。三、 流变性作为艺术创作手段的再现与表现往往无高低贵贱之分。正如日本美学大师今道友信所言,再现与表现在中西方文艺史上呈现出逆向发展的趋势。纵览东方艺术史,我们率先开启了表现主义的先河,从绘画艺术上便可见一斑,中国的绘画如山水画、花鸟画等往往不求高度似物,画家们以景为基底,以个人情感倾泻为墨,挥毫泼墨之间趋于追求意境之美。更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创作主张。而后,西方画法的流入,使得不少人开始注意到西方的写实之风,并进行这一画法的学习与研究,此为东方艺术由表现走向再现;而西方艺术史则相反,他们的素描、焦点透视画法都是极为真实的写实记录,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直到以莫奈为首的印象画派的风靡盛行,西方绘画才开始了表现之究,也即西方艺术由再现向表现发展。这便是表现与再现流变性的鲜活反映。综上所述,再现与表现并非一对矛盾体,关键在于,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