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第二章.ppt_第1页
动物营养学第二章.ppt_第2页
动物营养学第二章.ppt_第3页
动物营养学第二章.ppt_第4页
动物营养学第二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物营养学第二章,主要内容,饲料的可消化性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学习并掌握动物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消化特点及影响饲料养分消化率的诸因素。,目的要求,第一节饲料的可消化性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二节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一、消化力与消化性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动物采食饲料是为了从饲料中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一般不能直接进入体内,必须经过消化道内一系列消化过程,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在生理条件下可溶解的小分子物质,才被吸收。,第一节饲料的可消化性,猪消化道结构,鸡消化道结构,马消化道结构,牛消化道结构,兔消化道结构,第一节饲料的可消化性,消化系统根据其结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3种:1单胃类包括单胃肉食类、单胃杂食类、单胃草食类。2反刍类3禽类,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主要有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和微生物消化。1.物理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靠动物口腔内牙齿和消化管壁的肌肉运动把饲料撕碎、磨烂、压扁,有利于在消化道内形成多水的食糜,为胃肠道中的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作好准备。,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1),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2),口腔是猪、牛、羊等哺乳动物主要的物理消化器官,对改变饲料粒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鸡、鸭、鹅等家禽对饲料的物理消化,主要是通过肌胃收缩的压力和饲料中的沙砾等的磨擦,达到改变饲料的目的。,动物消化方式,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3),2、化学性消化概念: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所分泌的酶和植物饲料本身的酶使食物中复杂化合物进行水解的过程。酶的消化是高等动物主要消化方式,对非反刍动物的营养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各种消化酶均具有专一性,根据消化作用底物的不同,酶被分为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2)肠粘膜细胞内进一步降解,如:,化学性消化在肠道中的部位,1)消化道腔内大分子的降解:如,部分消化道的主要酶类,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4),3、微生物消化反刍动物的瘤胃可看作是一个厌养性微生物发酵罐。瘤胃内环境特点:1)食物和水分相对稳定瘤胃内容物含干物质10%15%,含水分85%90%。2)瘤胃pH变动范围是6.07.0,呈中性而略偏酸,很适合微生物的繁殖。3)渗透压瘤胃渗透压比较稳定,接近血浆水平。,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5),4)瘤胃温度由于发酵产热,瘤胃温度超过体温12,一般为38.540,适宜微生物的生长。瘤胃微生物种类复杂,主要为嫌气性的纤毛虫和细菌两大类群,也含有酵母类和噬菌体。,.,瘤胃微生物,厌氧细菌,1011个/ml,二类:一类可利用纤维素、淀粉、葡萄糖等二类可发酵第一类细菌的代谢产物原生动物,106个/ml,吞噬食物和细胞颗粒,并可利用纤维素细菌作用原生动物,反刍动物微生物消化的重要性:,消化饲料中70-85%DM和50%以上的CF,化学性消化与微生物消化的异同,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6),瘤胃微生物能分泌-淀粉酶、蔗糖酶、呋喃果糖酶、蛋白酶、半纤维素酶和纤维素酶等,这些酶类将饲料中糖类和蛋白质分解成挥发性脂肪酸、NH3等营养性物质,同时微生物发酵也产生CH4、CO2、H2、O2、N2等气体,通过嗳气排出体外。瘤胃微生物在反刍动物的消化过程中具有2个优点:,一是借助于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分解酶,消化宿主动物不能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提高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7),二是微生物能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等物质供宿主利用。瘤胃微生物消化的不足之处是微生物发酵使饲料中能量损失较多。优质蛋白质被降解和一部分碳水化合物发酵生成CH4、CO2、H2、O2、N2等气体,排出体外而流失。,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8),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1),1.单胃动物单胃杂食动物以酶的消化为主,微生物消化较弱。猪主要靠大肠和盲肠中微生物发酵消化饲粮粗纤维,但消化能力较弱。马和兔的胃容积较小,盲肠和结肠发达,是微生物消化粗纤维的主要场所。,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2),兔盲结肠有明显的蠕动与逆蠕动,保证微生物对粗纤维充分消化。2.反刍动物以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瘤胃内进行,皱胃和小肠的消化为酶消化。,3.禽类禽类口腔没有牙齿,靠喙采食饲料。嗉囊具有贮存、湿润和软化饲料的作用;肌胃壁肌肉坚厚,可对饲料进行机械性磨碎。禽类对饲料中养分的消化类似于猪,但比猪弱许多。,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3),动物种类特异性-物理消化,动物种类特异性-化学消化,动物种类特异性-微生物消化,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1),概念: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理、化学、微生物的消化后,被消化的营养物质从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2),吸收部位:单胃动物,胃可以吸收少量葡萄糖、小肽和水。各种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吸收。反刍动物的瘤胃可吸收氨和挥发性脂肪酸,其余三个胃主要吸收水和无机盐。吸收方式:被动吸收、主动吸收、胞饮吸收,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3),被动吸收经动物消化道上皮的滤过、扩散和渗透等作用,一些分子量低的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这种吸收形式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此吸收过程比较缓慢。如寡肽、各种离子、电解质、水等营养物质。,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4),主动吸收主动吸收是靠上皮细胞壁“泵蛋白”来完成的一种需要消耗能量、逆电化学梯度的吸收过程。此吸收过程较快,是高等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糖类和氨基酸的吸收主要靠这种方式。,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5),胞饮吸收胞饮吸收是细胞通过伸出伪足或与被吸收物质接触处的膜内陷,从而将这些物质包入细胞内。初生哺乳动物对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吸收即为胞饮吸收。,第二节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一、消化力与消化性消化性即饲料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消化力即动物消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能力;消化率即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第二节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示例一头母牛采食含干物质8kg的干草9kg,其粪中排泄的干物质为3kg,该干草干物质的消化率为:,第二节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不同动物因消化力不同,对同一种饲料的消化率亦不同;不同种类的饲料,因可消化性不同,所以同一种动物对其消化率也不同。,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1),1.动物动物种类:不同种类动物,由于消化道的结构、功能、长度和容积不同,消化力也不一样。年龄及个体差异:动物从幼年到成年,消化器官和机能发育的完善程度不同,则消化力强弱不同,对饲料养分的消化率也不一样。,动物消化道长度(%),粗饲料差异大牛羊猪家禽精饲料差异小,不同动物消化力的差别(%),动物对干草的消化率比较,动物对玉米籽实的消化率比较,年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个体:以猪为例:瘦肉型与脂肪型对干物质和粗蛋白的消化率差异为一般混合料6%谷物籽实4%粗饲料12-14%,不同年龄猪对各种养分的消化率(%),瘦肉型与脂肪型猪消化率比较,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2),动物生理状态动物在快速生长期、妊娠期和泌乳高峰期的消化率要高一些,而在某些应激和疾病状态下则要低一些。,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3),2.饲料饲料种类不同种类和来源的饲料因养分含量及性质的不同,可消化性也不同。化学成分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高,有利于动物消化液的分泌和养分的充分消化。饲料蛋白水平对消化率的影响在反刍动物表现得比较明显;随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增加,有机物质的消化率下降。这在猪鸡表现得比较明显。,饲料粗蛋白水平对各种养分消化率的影响(%),粗纤维对饲粮有机物质消化率的影响(%),反刍动物饲粮粗蛋白水平对养分消化率的影响,粗纤维水平对有机物消化率的影响,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4),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是指饲料本身含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养分消化的微量成分。影响蛋白质消化:蛋白酶抑制剂、凝集素、皂素、单宁、胀气因子等;影响矿物质消化利用:植酸、草酸、葡萄糖硫苷、棉酚等;,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5),影响维生素消化利用:大豆中的脂氧化酶,能破坏维生素A、胡萝卜素;双香豆素能影响维生素K的利用;甲基芥子盐、吡嘧胺等能影响维生素B1的利用;异咯嗪等能影响维生素B2的利用。,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6),3.饲养管理技术饲料的加工调制各种方法对饲料养分消化率均产生影响,其程度视动物种类不同而异。适度的磨碎有利于单胃动物对饲料干物质、能量和氮的消化,适宜的加热、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