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本文是对宋代书论中论“俗思想的集中研究。首先对“俗”的本义进行考释, 梳理出它概念发展的历史脉络,及“俗”在书论中的应用,随后重点考查宋代书论中 的论“俗 思想:既引证宋代重点书家的书论文本,从他们的语言体系中抽绎出他们 各自对“俗的理解,结合书法家的作品作辅证,挖掘出“俗 的多层面内涵。接着 就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作进一步考察,并进一步阐明其对后世的影响及当代意义。本文 认为“雅俗 可看作中国审美价值范畴的核心概念之一,其他审美价值判断语汇往往 被其所统摄。故而,阐明“俗 的内涵有着重要的学理价值。 关键词:宋代书论俗审美价值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l u st h e s i sf o c u so nt h ei d e o l o g yo ft h e “s u 刀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f i r s t l y , t h ea u t h o r s t u d i e st h eo r i g i n a lm e a n i n go ft h e s u ,t h r o u g hd i s c u s s i n g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ei d e o l o g y o ft h e s u ”a f t e r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i ct h e o r i e s t h e nt h et h e s i ss t r e s s e so nt h ei d e o l o g yo ft h e s u o n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i ct h e o r i e s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 i tc i t e si nd e t a i ls o m ei m p o r t a n ts o n g c a l l i g r a p h e r s ,t h e i rw o r k sa n dc a l l i g r a p h i ct h e o r i e s ,s i m u l t a n e i t y , c o m b i n e dw i t h t h e i d e o l o g ya n dt h ep o l i t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d a y , t h et h e s i sm a k e s af u r t h e rs t a t e m e n to ni t s i m p a c ta n di t sm e a n i n gi nm o d e r nw o r l d t h et h e s i st h i n k st h a tt h e y a a n d s u c a nb e r e g a r d e d 鹤o n eo ft h ec o r ec o n c e p to ft h ec h i n e s e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 , t h a ti st os a y , t h ev i e w o f “y a ,a n d “s u c o m m a n d st h e o t h e r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 s t h e r e f o r e , c l a r i f y i n g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o f “吼1 h a sa nd o c t r i n a lv a l u e k e yw o r d s :s o n gd y n a s t y c a l l i g r a p h i ct h e o r y s u 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血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 保护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为申请河北大学学位所提交的题目为( j 莠确毒泡、恢文二乡霹斫的学位 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剖导并与导师合作下取得的研究成果,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是在河北大学所提供的研究经费及导师的研究经费资助下完成的。本人完全 了解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保护知识产权所制定的各项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河北 大学的相关规定。 本人声明如下:本论文的成果归河北大学所有,未经征得指导教师和河北大学的书 面同意和授权,本人保证不以任何形式公开和传播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内容。如果违反 本声明,本人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声明人:么氇茎邀日期:垒竺互年厶月坠日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目期:型年上月旦日 日期:至竺坌年之月三日 弓l言 引言 “俗 是一个极具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概念。“俗 在古代书法理论中有相当多的 出现频率,几乎历代的书法理论家都对何谓“俗 这一问题做过一定的阐释,而往往 其内涵又不甚相同,或者基于技法考虑,或者偏于美学阐释,或者与人格相联系做出 判断,但都脱离不了当时的时代原因( 社会的、文化的) 以及书法理论家( 其本身又 是书法家) 个体的人格修养、书学背景、个性气质等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成为形 成“俗概念判断的深层原因。本论文把研究范围限定在宋代书法流变的重要阶 段,我们先对“俗”的意义变迁进行勾勒,在此基础上再重点对宋代书法家论“俗 的思想及其他相关理论作整理和考释,尽量使对“俗的阐释入时、入人,力求多角 度、深层次的解剖。 在我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对概念的把握与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我们不像西方那 样追求概念的确定性、系统性,把事物作为客体与主体相对立的看待。中国人更多地 从感性、直观中去整体把握概念的内涵,倾向于在主客统一的感性经验中直接超越, 但这样虽缺乏了概念的确定性,却使概念在意向性中得到诗性的表达。中国古代书法 艺术的论说模式正与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学术建构方式是一致的,它多重视技法的 传承、书家的品评及心得体会,有关书法美学方面的思想也总是通过书法与物象的比 拟或在儒释道的思想体系下予以阐释,因此带有很大的模糊性。 本文是即兼顾现代学术的语言规范来审视书法领域中“俗 的内涵,但同时更重 视在民族思维特性下理解本民族的概念。所以对于“俗 ,我们在概念流变的线索中展 开,在儒释道思想的背景下诠释。 2 0 世纪初,书法在西方艺术的强烈冲击下显得弱小无援,甚至已经到了生死存亡 的紧急关头,但有些学者如梁启超、邓以蜇、林语堂等在当时就看到了书法在文化和 艺术中的地位。2 0 世纪6 0 年代,我国出现的美学的大讨论中,书法美学的研究更加 得到重视,但宗白华、朱光潜等先生虽然对书法美都有过一定的论述,然而并未能使 书法美学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7 0 年代末8 0 年代初,由于著名美学家刘纲纪的书 。参见刘宗超现代美学家对书法美学研究述评,书法研究2 0 0 2 年第l 期。 1 河北人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法美学简论等对书法性质的问题进行阐述,在书法界引发了一次美学热潮,西方学 术体系思潮被广泛用作诠释中国书法的理论工具。直到9 0 年代,随着我国学术思潮转 向对传统文化的再反思,“后国学 热勃然兴起,书法美学的视角也转向民族自身的文 化,出现了一批向传统精神中发掘书法美学内蕴的理论工作者,他们或者分别以儒释 道的思想派别作为深入的端口,或者用传统美学的“风骨 、“气韵 、“神采、“意境 等审美范畴作为研究的视角,笔者认为传统美学中的雅俗观念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 审美评判标准,现阶段在书法美学领域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专著。叶秀山的书法美 学引论 ,从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三个角度出发探寻书法的起源,富于启发意义; 陈振濂的书法美学 ,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书法美学学科构架;邱振中的书法 的形态与阐释,基于书法的时空共生性特征,建立了一套形式构成的分析方法,并 深入到语言学、美学、哲学的领域进行探讨;熊秉明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站在 哲学和历史高度,将书法理论分为喻物派、缘情派、伦理派、天然派等,为书法理论 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金学智的中国书法美学 ,从多个视角探讨书法的多质 性,以及在艺术群族的关系网络中定位书法,还对中国书法美学史进行爬梳;尹旭的 中国书法美学简史,用各个时代的那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书法家的美学思想简 明扼要地勾勒出中国书法美学史的基本轮廓;河内利治的汉字书法审美范畴考释 , 结合时代对审美范畴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的经纬做系统的考察,对书论中的审美范畴 术语实例进行分析判断;另外还有杨士林、马钦忠、傅京生、任平、葛鸿桢等书法理 论工作者也都深入传统书法的美学内核进行探讨。 相对于书法美学理论的研究,在中国传统美学研究和文艺美学研究方面的学术上 也有了较多的进展。比如成复旺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辞典 对中国美学的范畴进行 引证、分类;李天道的中国美学之雅俗精神 中对“雅俗 这对美学范畴的流变进 。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1 2 月版。 圆叶秀山:书法美学引论,宝文堂书店,1 9 8 7 年6 月版。 陈振濂:书法荚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9 3 年1 2 月版。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重庆出版社,1 9 9 3 年第l 版。 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天津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6 月版。 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 9 9 4 年8 月第l 版 。尹旭:中国书法美学简史,文化艺术h ;版社,2 0 0 1 年8 月版。 ( 日) 河内利治:汉字书法审美范畴考释,上海社会科学院,2 0 0 6 年5 月版。 成复旺主编:中国荚学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 h 版社,1 9 9 5 年版。 李天道:中国美学之雅俗精神,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年1 2 月版。 2 引言 行了梳理,并把它们放到文化的视界中给予观照。另外,于迎春的“雅”、“俗”观念 自先秦至汉末衍变及其文学意义、许伯卿的论宋代思想文化转型下的“雅 、“俗 矛盾及其变奏等论文也使“雅俗 观念研究更为深入和细化。 本人以书法理论为基点,以书法文本为参照,以书家思想为导向,以时代思潮为 背景来研究宋代书论中的关于“俗的理论,对其内涵进行抉微和整理,找出其理论 根源,并力争使之对现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河北大学文学硕 学位论文 第1 章“俗”概念的流变 1 1 “俗的语义学阐释 “俗 的意义有着丰富的内涵,仅从现代汉语的体系中,我们就能发现与之相匹 配的众多词语,如:俗陋、习俗、浅俗、民俗、风俗、俗媚、世俗、流俗等等。 在其中,我们可以划分出“俗 的三种意义指向:( 1 ) 指风气、习俗、民俗。是 因历久沿习而成的风尚、习惯,如:“俗”之风俗,便是指长时期形成的习惯和礼节t , “俗”之民俗,是指某一地域的广大人民的风俗习惯等。 ( 2 ) 指浅俗、俗陋、俗鄙。在这层意义之上“俗 大多与“雅 相对应,它所指 的对象一是人,二是文学艺术。指向入的粗陋、俗鄙、卑琐、好利,常形容人的庸俗 的气质、情调或不讲究礼仪,没有道德修养,比如,“俗辈”指鄙俗而平庸的一类人, “俗手 多指技艺平庸的人,“俗主是无高远见识,平庸的君主。 ( 3 ) 指向文学和艺术格调低下。比如:“俗调,指俗鄙而平庸的情调;“俗句”, 指流于凡庸滥熟的诗文词句;“俗野 ,指缺少文气而粗野的品位。 我们在此所讨论的书论中的“俗 一般指的是作为书法审美价值的“俗 ,即格调 低下,以及与之相关的书者的精神气质之“俗 ,而几乎不关乎风俗、习俗等本原意义。 但“俗”的本意却也是后来用于书法审美品评之“俗所因之生发的土壤。 1 2 “俗”义的历史流变分析 在说文解字中这样对“俗 进行解释:“俗,习也。 这也是“俗 字最初的 用法。淮南鸿烈主术训说:“权势之柄,其以移风易俗矣。礼记王制说: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可以看出,在周代,“俗 是与政治教化 紧密相连的,它指的与国家都城相对的广大农村地域风俗。在周礼大宰中记载 的“治都鄙”的八条,在祭祀、法则、禄位、赋贡、刑赏诸君人南面之术中,“六日礼 俗,以驭其民。”这说明“俗 在当时的政治系统中是用于教化、管理的手段和工具, 还没有后世赋予“俗的评鉴人格、艺术的内涵,也即当时的“俗”的观念并未与“雅 相对立。春秋战国是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的时期,在思想上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二者其实有着必然的历史联系,因为周王室的衰落,世卿世禄制度随之瓦解,“士”便 第l 章“俗”概念的流变 作为一个新兴的阶层活跃起来,文化的承载者由以前的依附于王权政治而变得相对独 立了,这也促使了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从而“俗”的意义也有了相应的转化, 村上哲见精辟的指出了这一点“随着自视甚高的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生长,俗 这个词加入了轻侮的意思,并渐渐有所增强。在先秦诸子中因为各家的观点不同, 所以对“俗的理解也显出了相异之处,现列举如下: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老子二十章)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于故圣人法天贵 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 ( 庄子渔父)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孟子尽心下) “往错习俗,所以化性,故人知谨往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纵性情 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 ( 苟子儒效)一 “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 ( 苟子儒效) 、 我们看到,在道家、儒家思想中“俗”已被道家“法天贵真”和儒家“崇文尚德 的理想视为反面。并且,这种对立正是本文所论述的重点宋代书论中对“俗 的 理解的源头。 到了汉代,“俗 更突出了“粗鄙”、“卑浅”的含义。淮南鸿烈中的“俗”字 有较频繁的使用:“故高不可及者,不可以为人量;行不可逮者,不可以为国俗。故行 齐于俗,可随也;事周于能,易为也。矜伪以惑世,伉行以违众,圣人不以为民俗。 ( 淮南鸿烈齐俗训)“东汉后期以降,作为价值否定评断的“俗 字,成了一个 积极、活跃的构词元素。俗说、俗议、俗论、俗好、俗人、俗儒、俗士、 俗吏、俗主等等,其较前频繁、广泛的多的使用。固故而,汉代“俗 字的意 义由最初的“风俗”之义到“庸俗”、“粗俗 之意,最终稳固、确定下来。 魏晋南北朝是政局变动不安的时代,“独尊儒术 的大统局面全面分崩离析,佛 教的广泛传播并与老庄思想互相阐发,广大士人掀起了“玄谈 的社会风气。这一时 年 年 9 9 论 论 评 评 学 学 文 文 义 义 意 意 学 学 文 文 其 其 及 及 变 变 衍 衍 末 末 汉 汉 毫 至 秦 豢 先 先 自 自 念 念 观 观 俗 俗 雅 雅 誊 春 迎 迎 于 于 见 见 参 参 轧 轧 考 考 俗 俗 雅 雅 :页:页觏靓m 上第上第 村,村, 月 月 河北大学文学硕f j 学位论文 期,“雅与“俗”真正明确了对立关系。文人们“好雅”而“绝俗,“超凡而“脱 俗”。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对当时的名士风流有着鲜活的描述,其选材中最重要的 审美标准也就是雅俗观念。现引数则如下: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 之,叹日: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遂焚之。( 德行第一) “王夷甫( 王衍) 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 钱远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日:举却阿堵物。m ( 规箴第十) “庾公尝入佛图,见卧佛,日:此子疲于津梁。7 于时以为名言。 ( 语言第二) “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 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日:已无延陵 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 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 ( 雅量第六) “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入以为f 玉人j 。见者日:见裴叔 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容止第十四) 刘义庆在上述文字中体现了他在德行、名利、举止风度等方面的雅俗观念。世说 新语所描述的都是当时文士的生活情态,这给后世的文人,尤其是文入艺术提供了 审美的范型,可以看作雅俗观念成熟的明显标志。我们知道,晋人的风流雅韵代表着 我国审美意趣的由“错彩镂金”向“出水芙蓉 的转化。如果说前者更多的表现了儒 家庄严典重的审美思想的话,那么后者无疑标示出了道家的审美趣味。在以后的时代 中,艺术的审美观念都是在不断地回眸这段历史,从中吸收养分而向前发展的。我们 认为,在魏晋时期,“雅俗 从思想观念史的角度讲,它们的意义已近完备,之后则是 不同时代的个人对它们的意义的阐述了。 1 3 “雅俗 观念对立与交融的历史变奏 通过上文对“俗的意义流变的简单勾勒,也基本能够看出作为“俗”的对立面 的“雅的意义来。“雅者,正也。 ( 毛诗序) 它有着标准、规范的意义。“言王政 事,谓之雅。 ( 释名释典艺) 雅也渗透着儒家王道思想,是其政教观念的进一 步发挥。据考证,“雅 与“俗”的最初对立是在苟子一书,在汉代继续演化分立, n t 魏晋时期,二者才稳定的确立为对立观念。这时雅俗观大体可归为在儒家、道家 6 第1 罩“俗”概念的流变 两个语言系统中的阐释。以儒家观念来衡量,雅俗是“文”与“野的区分,而在道 家的视角下,雅俗更多的是“超凡 与“世俗之别了。 “雅 与“俗”对立以后,“俗总体来说是一个贬意的概念,总是与负面的价值 判断相联系。从这点看来,两者的对立是绝对的,非此即彼;而从另一方面来看,“雅 与“俗 的对立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往往也会互相转化,彼此借鉴。从书法的发 展史可以明显看出,比如,民间的俗字往往成为字体演进的前导和原动力,篆书向隶 书的转变和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都清楚地显示出来。从宜从便的民间书法是字体演进的 第一声春雷。在清代所崇尚碑学也是从南北朝的“穷乡儿女 所书的造像中发现了质 朴的美并激发了创作灵感,而是化“俗为“雅,反之,“雅 作为文人情怀的体现, 如果走向僵化,便同样会到达“俗的一端,明清两代的“台阁体 和“馆阁体便 是很好的例证。 可见,“雅、“俗之间虽有对立,但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又会相反相成。因此, 它们共同构成了美学范畴的变奏曲。 1 4 “俗”进入书法评论领域 1 4 1 发展的阶段性 字体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但书法真正被确立为一门艺术,有理论形态的 阐释却是在东汉时期,而且从仅存的崔瑷、赵壹和蔡邕的书论中很少见到有关“俗” 的表述,在赵壹的非草书中有如下三则: “余惧其背经而趋俗,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 “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馀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 “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析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我们看到了引文中“趋俗 、“俗 、“俗儒都是对人的评价,明显有贬低之意, 但并未直接把人的雅俗与其书的雅俗对应来看。 魏晋南北朝书论上承东汉,有大量的书势、书赋、书状来描写和赞美书体的形态 美,而且,因为晋人品评人物的风气影响,书法理论也引入了“骨”、“肉”、“筋 等 。赵壹:非草书。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h 版社,1 9 9 8 年4 月,第卜3 页。 7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审美范畴,到了南朝,这种“品藻 之风直接渗透到书论之中,出现了以评品书家为 内容的论书著作,如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王僧虔的论书,萧衍的古今书 人优劣评,袁昂的( - d i 今书评等。但整个魏晋南北朝书论中“俗”字也鲜而能见, 而且其意义仍是指平庸、粗俗或风俗等,先列举如下: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回( 这 里的“俗字指通俗流行字形不合规范的字,别于正体字而言) “俗作于兹混,人途自此沌。刀( “俗作 为平庸之作) “后慎嗟时人之好奇,叹儒俗之穿凿,惋文毁于誉,痛字败于訾,更诡任情,变 乱于世,故撰说文解字十五篇。 ( “儒俗”指浅陋之儒士) “俗学鄙习复加虚巧,谈辩之士,又以意说,炫惑于时,难以厘改。 ( “俗学 指粗浅平庸之学问) “其古籀奇惑俗隶诸体,咸使班于篆下,各有区别。 ( “俗隶 是因习而成的民 间隶书) 经过隋代这个短暂的过渡时期,唐代又是书法史的一次高峰,一方面,唐代特重 法度,对结构、笔法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另一方面,唐代也把书法中的抒情浪漫推到 了极致,出现了一批像张旭、怀素这样的草书大家。唐代文化空前繁荣,儒、释、道 三家并立,书法理论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瑾的 书断等都较前入有了对书法更系统完备的阐发。但这时期“俗”字在书论中出现 的并不多,和魏晋时代有不同的是,唐人书论中的“俗 的意义进一步侧重于对书法 艺术的直接形容,而以前是偏重于对人的评判的。先列举如下例子说明: “文则易俗”( 张怀瑾六体书论) “耀俗之书,甘而易入。( 张怀瑾玉堂禁经) “俗且还淳,书未返朴。 ( 张怀瑾评书药石论) “浮华则是为俗也。 ( 韩方明授笔要说) 宋代书论中的论“俗”是我们着重阐释的内容,宋人的书论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王羲之:题卫夫人( 笔阵图) 后。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f i 版社,1 9 9 8 年4 月,第2 7 页。 圆庾元威:论书。参见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f l 版社,1 9 9 3 年8 月,第2 2 页 江式:论书表。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i 田i f 版社,1 9 9 8 年4 月,第6 5 6 6 页。 江式:论书表。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9 8 年4 月,第6 7 页。 第1 章“俗”概念的流变 那就是对于学养、胸次、人品的重视,而且往往把这些因素同书法的优劣直接对照, 形成了“以人论书 的特点。故而在前几个朝代的书论中的“俗 的意指又有了转向, 由集中用“俗”来评判人而转为用“俗 来看待书法。在宋代书论中“俗 成为一个 使用频繁的词语,而且常常把其人之“俗 与其书之“俗 相对应,即在人品与书品 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这无疑使得对书法的品评更深入了一层。 1 4 2 “俗力呈现多元性、复杂性和历史性特点 整个书法史的进程,显然不能作为一个简单的线性因果来看待,虽然我们能确认 每一种书学观念的形成都能在它前面的时代中寻绎出其发展线索,但并不能由此仅看 到二者的关联,而忽视其他因素,因为每一个审美范畴的形成都有着其广泛的的政治 文化背景和强大的思想体系支持,这在我们来审视“俗 字的观念演变时应当尤为注 意,对于每个时代的“俗 要放到它的时代大环境中去解读;对于书法理论中的“俗 要放到同时代的文论中去对照;对于每一个论者所说的“俗”,要放到他的总体书学思 想中去体会,乃至考察他们的语言方式和思维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比较全面地 认识“俗的真正时代内涵,所作出的评判也才相对公允。总的来说,我们要注意从 三个方面去把握“俗 的内涵。 ( 1 ) “俗”的意义的多元性 从书论中的“俗 的意义的发展阶段梳理,“俗 大致上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的意 义:指人的格调品位指文字中的俗体,即不规范的写法,与正体相别。指书法 的格调,这在宋代表现最为广泛,是人品与书品相联系的最终结果。 ( 2 ) “俗”的意义的复杂性 一方面从与“俗 相搭配的词语来看,有“俗儒”、“俗字 、“俗作 、“蒙俗”、“聋 俗 、“俗物 、“流俗 、“尘俗 、“俗病等等。 另一方面,不同论书者,对何谓“俗”又有着不同的标准。比如,后面将详细论 及的以“技为尺度,认为少古法而俗;以“学为标准,认为乏内蕴而俗;以“人” 为型范,无品格而俗,或者以“道 为指归,逆自然便是俗等。 ( 3 ) “俗 的意义的历史性 历史性也即时代的特殊性,为何东汉提到“俗并不指书法艺术本身? 为何宋代 又形成了深刻的“以人论书 的观念,从而书俗即是人俗? 这些不同都是“俗的意 9 河北大学文学硕i j 学位论文 i i 义的历史特殊性的表征。“俗的涵义由单一向多元,由浅而入深,由中性到贬意的历 史变迁的过程也承载了时代思想的发展和特征。 l o 第2 章宋代书论有关“俗”的论述 第2 章宋代书论有关“俗 的论述 2 1 “宋四家 的论“俗”思想 能代表宋代书法高度的、撑起整个宋代书坛的无疑为被称为“宋四家的苏轼、 黄庭坚、米芾、蔡襄。从风格特点、继承创新、学识修养等各方面,他们都有着各自 的优势,成为宋代尚意 书风的代表。在黄庭坚、米芾的书论中出现了大量的“俗” 字,而且二人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趣向。苏轼、蔡襄的书论中提到“俗的地方并不多, 但从论书材料上看,他们又有着很明显的趋雅避俗的倾向,所以,既根于直接论“俗 的言论,又不能拘泥于“俗字,而是把握他们对感觉的陈述方式及其精神趣寄,进 而全面而深入地探寻到他们所谓之“俗。再者,书法理论中的思想是书法家审美追求 的理性表述或创作实践中的感悟心得。总体来说,书法家的理论倾向和书法面目是统 一的,可以彼此印证,互为表里,所以对书法家的书法代表作品进行分析,也是把握 其书学思想的一种途径。 2 1 1 黄庭坚论“俗刀 黄山谷论书,深恶痛绝的就是一个“俗字。他曾自述其学书经历:“余学草书三 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 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书法之妙。他认为学周越致使自 己的书法俗气不脱。他在另- n 题跋中阐述得更加明白:“少时喜作草书,初不师承古 人,但管中窥豹,稍稍推类为之,方事急时,便以意成,久之或不自识也。比来更自 知所作韵俗,下笔不浏离,如禅家粘皮带骨语,因此不复作。 ( 山谷集钟离景伯小 字千文跋) 他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告诫人们“俗”笔是由于“不师承古人 而取法不高 所致。 那周越书因何而俗呢? 他又有过这样的话:“王著临兰亭序、乐毅论,补永 禅师、周散骑千字,皆绝妙,同时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 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盖美而病韵者,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 之罪,非学者不尽功也。 ( 跋周子发帖) 相对于此,他则“尝评景文胸中有万卷 。黄庭坚:书草老杜诗后与黄斌老。参见王振远中国书法理论史,黄山书社1 9 9 6 年版,第2 4 3 页。 1 l 河北大学文学硕上学位论文 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往岁东坡先生守余杭,而景文以文思副使为东南第三将。东坡 尝言:老来可与晤语者,凋落殆尽,唯景文可慰目前耳。( 山谷题跋) 周越书虽 劲利但韵格不高而俗。在黄庭坚看来,王著和周越的功夫不可谓不深,笔法不可谓不 精,但没有像景文一样“胸中有万卷书 的陶养,则不能广其胸次,胸中少了恢廓才 情,锦绣文章,终不识晋人之韵,可见要提高胸次修养,读书是必然之途。学习书法 仅下苦功是不能提高境界的。黄自称见到苏轼的书法,观之乃得笔意,可见他从苏的 文章之气中悟到了书道之妙。黄庭坚曾这样赞叹东坡的书法:“东坡学问文章之气,郁 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正是这“学问文章之气 才能医 得“胸次之罪”。 黄庭坚对古人尤其是晋人书韵深以为许,认为书法能得晋人风骨则为佳品,至于 不俗,他说:“此字和而劲,似晋宋人书。中有草书数字极佳,每能如此,便胜文与可 十倍,盖都无俗气耳。 ( 山谷集苏轼书蔡州道中和子由雪诗跋) 他说字“和而劲 , “和是端和,“劲 即道劲,二者相反相成,这显然是从字的意度出发加以评论,认 为气息类于晋韵而“极佳 、“无俗 。这也为黄庭坚力主学古,但其书法又能自出新意 作了绝佳的注脚。黄公学古,但不泥于古人字形,而是能从古人书迹的字里行间体味 其韵致,学书惟取其神。黄庭坚还以二王书风为标准,以“风尘气、“尘埃气 评论 书家,这二气也就是俗气。黄庭坚在跋法帖中说:“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 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耳 ,圆又说“见杨少师书,然后知徐、沈有 尘埃气 ( 跋王立之诸家书) 颜真卿、杨少师的不俗是因“无风尘气 ,而徐浩、沈 因“有尘埃气”便难逃其俗了。 黄庭坚追求晋入风韵,但他不主张模拟形迹,认为“韵是从文章、德行修养而 来。他对此作了明确的阐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入耳。 在评王著书时,黄庭坚又说: “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 在两则书论中,“胸中有道义 、 “不随世碌碌”指的是道德;“广以圣哲之学 和“胸中有书数千卷 指的是学问。这 。黄庭峰: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参见山谷题跋,上海远东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3 9 页。 国黄庭坚: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参见山谷题跋,上海远东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6 l 页。 黄庭坚:书缯卷后。参见潘运告主编宋代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5 7 页。 1 2 第2 苹来代* * 有关“俗“豹论述 里黄庭坚明确了没有坚实深厚的学识和道德修养,只有笔墨上的技巧也无益于书法。 他认为笔法的超绝仅作为书法的基础因素,而书法迈向更高层次,即绝俗则非饱学宗 儒不能也。甚至黄还认为即使书法在形态上有缺憾,只要不俗则其书法就是可取的。 他说:“近世惟颜鲁公、杨少师特为绝伦,甚妙于用笔,不好处亦妩媚,大抵更无一点 一画俗气。”黄庭坚推重颜、杨二人,“不好处亦妩媚”,这就说明字形的完美并不是黄 极力追求的。但他说到二人“甚妙于用笔”,这又表现出黄对古人用笔的重视,用笔精 妙是不俗的必要条件。我们发现黄庭坚这样锐意创新的书家对用笔也极重视。这可以 说是一切能名垂后世的书家的共性,没有精妙的用笔,学问文章之气也无藉以表达。 在论徐浩的书法时,他说:“书家论徐会稽笔法: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以余观之 诚不虚语,如季海笔,少令韵胜,则与稚恭并驱争先可也。季海妊处正是用笔。若有 工不论韵,则王著优于季海,季海不下子敬,若论韵胜, 则右军、大令之门谁不服膺? ”。在此他便把精于用笔和 “韵胜”相较而论。徐浩的用笔“劲正而心圆”,连王献 之也不让,但若论韵,王氏一门则无人能比。黄庭坚实 在的笔的基础上才特重晋人之韵,而有雅俗高下。倘笔 法不得,根本就不在品评之列。他在题绎本法帖中 也表露了这一观点:“两晋士大夫类能书,笔法皆成就。 右军父子拔其萃耳。观魏晋问人论事,皆语少而意密, 目( 1 ) 花气熏人帖 大都犹有古人风泽,略可想见。论人物要是,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在笔 法皆成就时,还是“韵胜为尤难得”,而韵胜则不俗,这是宋代所有论书的茫通标准。 而更重要的,对于颇鲁公。黄看重的是其忠义凛然的气节;对于杨少师,黄看重的是 其率真恣肆的性情,这才是书道不俗的根本。这种观念,黄在另一则书论中也明白的 表现出来,他在题王观复书后中云:“此书虽未及工,要是无秋毫俗气,盖其人胸 中块磊,不堕俗低昂,故能若是,今世人字字得古法,而俗气可鞠者,又何足道哉? ” 黄山谷岽尚人格、学养在书法中的地位,把其作为书法的内蕴。曾言:“士大夫处 事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 老夫日:难言也。视其平居, :i 毖燃糍:;:;:;麓燃:i :i 嚣瓣瓣:徽器9 9 3 ;0 f :i :裟; i3 洞北大学文学硕上学位论文 量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m 一一l , 曼曼舅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皇皇量璺 无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平居终日含瓦石,临事一筹不画,此俗 人也。( 书缯卷后) 黄庭坚对“俗人的概括,集中体现了宋代理学精神下儒者的 标准:重学问、崇道德、论心性、尊节义。这样的世界观直接影响到书法美学的评判。 所以要去俗,就要以圣哲之学来养其道义,开阔襟胸,发于笔墨之间才能使字格不俗 而意韵自生。 他的书法极具个性和表现力( 图1 ) ,其早年书作多有周越和苏轼的影子,中年以 后致力于草书,意在创出自己面目,可以说他在吸取了古人的精神后,着力点侧重在 一个“破”字,一破笔法,二破章法。笔法上,他的字横划、撇捺等笔画常提按明显, 有摇曳之姿;在点的处理上,他把多种笔画借用作点,有“落花因风起的特殊效果。 在章法上,他也能一变古人,似出于怀素草书的奇诡变异,但黄庭坚加强了字与字之 间的穿插、行与行之间的照顾,既有了烂漫的挥洒,也有理性的安排。他的那种中宫 紧收、四面开放的结体特征迥异于宋代其他书家,放到整个书法史中也可谓独树一帜。 早期在他人说他的书法“俗时,他大为在意,竞长时期“不复为草书。黄庭坚的 书风明显有着刻意劈凿的痕迹,这与他极力避“俗 的思想相承? 他曾说:“随人作计 终后入,自成一家始逼真。”( 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黄庭坚是宋代书论中提到“俗字颇多的一人。其极力避俗,又主张以学问之气 医俗,他还深悟佛理,以禅喻书,也是使书法脱去尘寰之气,离于“俗的方便法门。 2 1 2 米芾论“俗一 与黄庭坚把书法美视为书家学识、品德、胸次的表达相异,米芾的书论中很少找 到书品与人品相挂钩的表述。他论书不爱涉及人的伦理道德范畴,而是一种纯艺术的 眼光。这当然与米芾身为钦定的书画学博士,品书论画当以专业为标准的原因之外, 笔者认为,在米芾心中还有着一种对忠信德义的逆反心理,据史书记载,米芾出身冗 浊,仅在皇太后的庇佑下作些闲职小官,一直是处在政治边缘化的境地,故而他也索 性佯装狂怪。即然如此,儒家的礼教自然也不被米芾置于眼底,“以人论书”、“人品即 书品 的评判标准在米芾这里几乎被悬而不论,这一点他明显相异于黄庭坚。米芾更 多地关注作品形式本身的美丑,把技巧和古法提到相当的高度,他说: “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 自柳世始有俗书。” 1 4 第2 章宋代书论有关“俗”的论述 “欧、虞、褚、颜、刘,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 李邕脱子敬体,乏 纤浓。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皆不如作郎官时婺州碑也。董孝子、不空, 皆晚年恶札,全无妍媚,此自有识者知之。 “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其弟公绰乃不俗于兄。筋骨之说出于柳,世人但以怒张 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 唐代诸公书法笔画均匀,整齐划一,着意安排而遗失古法,是导致俗书的根源。 米芾把晋人风神作为书法的最高境界,而横亘于人们面前的困难,则是“古法 即晋 入法度之不及。他认为唐入以破坏了古法而有碍于获得晋韵,故有上述之激烈的言论。 米氏着意的是古法,不然,以“人的标准来评判,德为千古典范的柳公权的书 法不可能被冠以“俗修。和许多宋代书家一样,米芾崇尚晋法,并对失却晋人法度的书 法不可容忍,视为“俗书”。他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 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回 他认为晋人格调为最高,不入晋格,徒成下品,也即是俗品了。而且,米芾把张旭也 视为“俗子打称其为“变乱古法之人,米芾还在寄薛绍彭的诗中说:“欧怪褚妍 不自持,犹能半蹈古人规。公权丑怪恶札祖,从兹古法荡无遗。张颠与柳颇同罪,鼓 吹俗子起乱离。 他评唐代书法还是以晋人为标准,欧阳询和褚遂良也只是“半蹈古 人规 ,而张旭和柳公权却成了“鼓吹俗子、“惊诸凡夫之人了。“开元以来,缘明 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开元以前古气,无复有矣。 米芾在其书论中,把古法上升到无与伦比的高度,不厌其烦的从技法上加以评述。“颜 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对此,他是这样解说的:“颜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 挑剔名家,作用太过,无平淡天成之趣。”他讲究的无平淡天成也是指笔法上“作用太 过”而造成的繁复、拘忌而已,仍没有脱离以笔法论书的范畴,如像米芾并没有因颜 真卿的“仁义忠烈 和柳公权的刚正不谀而把他们奉若神明,但这也并不是说米芾否 认古贤的气节,他只是没有把人品和书品贴到不可分开的地步。他在评颜真卿的争 国米芾:海岳名言。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 版社, 9 9 8 年版,第3 6 1 3 6 2 页。 留米芾:张颠帖。参见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拿集3 8 米带二,荣宝斋出版社,1 9 9 5 年6 月版,第4 7 7 页。 引自米芾集,湖北教育 f 版社,2 0 0 2 年5 月版,第3 页。 回米芾:海岳名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j 母- j 版社,1 9 9 8 年版,第3 6 1 页。 。米芾:海岳名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i f j 版社1 9 9 8 年版,第3 6 3 页。 1 5 洞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座位帖时就说:“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在于此书。 米芾 还是可以“想其忠义愤发 但他的重点却是看到颜书的“意不在字,天真罄露 ,仍然 是以自然真率为高标。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 润不肥。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 也。 他对字的线条、枯润、结构、安排都倍加关注,这说明米芾对技法的重视,但 在他心中还有比技法更本质的“道 ,“技进乎道”是米芾的追求,他通过书法而契会 晋人的韵、趣、意,同时也妙合了老庄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境界。从本质上讲,米芾和 苏轼在书法所追求的境界上并无二致,只不过苏轼常通过庄子的原典予以表述,而米 芾则把它定位为趣、韵、意、自然等,不合于此,就必定是俗品。米芾曾说:“学书贵 弄翰,谓自然异 在这里他明确地提出“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是学书所贵,而得笔 乃是其次,而“笔笔不同,重轻不同”则更又次之了。用笔可学,而天真只能心会, 但须由得笔而会心,由学技而通道。空言会心是口头禅,只知求技也仅是“奴书罢 了,而奴书在米芾那里即是匠书、俗书。米芾还在谈论自己的字时认为自然随意,方 能达到古雅之境,他说:“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 以与求书者。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一 如果不能得于自然,也 必入俗流了。 米芾论“俗 ,还提到了人身处的环境和俗的关系,他在论书中说:“固为邑 判押,遂使字有俗气、。右军暮年方妙,正在山林时。吾家收右军在会稽时与王述书, 顿有尘意。又其验也。 米芾说王右军在为官时书有尘俗气,而身处山林书方致妙境。 这种视角在宋人书论中较为少见。 米芾是集古而成家的典范。在“宋四家 中,他的学识、修养、地位都不占优势, 但其一生追羡晋人韵度,花极大的气力于临摹古人法帖,这一点上又是旁人不能企及 的。故而,他对书法中的“俗”是多从技法的视角来进行关照,也是基于此。他的书 法作品中的技术含量为一代之冠。再者,米芾性情乖张,为艺真率,其书作也追求风 国米芾:书史,引自米芾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5 月版,第1 2 3 页。 米芾:海岳名言,历代书法论文选,:海书。- - “j 11 版社,1 9 9 8 年版,第3 6 2 页。 米芾:海岳名言。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l 田i i j 版社,1 9 9 8 年版,第3 6 0 页。 引自米芾集,湖北教育m 版社,2 0 0 2 年5 月版,第1 0 8 页。 1 6 镕2 * 论h * 。镕”述 樯阵马、淋漓痛快、全以势出的狂放天真。 米芾和黄庭坚都标举晋人风度,但他们对于如何汲取令人书法中的妙趣,方法还 是不一样的。黄庭坚临古不把形似作为第一要务,他说:“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 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 论书) ,又说:“几作字须熟视魏晋人书,会之 于心,白得古人笔法也”。( 山谷题跋) 黄庭坚认为只要把古人的书韵“会之于心”, 便能得“古人笔法”,即使临摹,也强调神似,不必亦步亦趋,正如他在论书所说: “兰亭虽真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只要通其意,则自能应便裕如。同样 对待临帖,米芾则不然,“米老酷嗜书画,尝从人借古画自临拓,拓竟,并于真赝奉归 之,俾其自择而莫辨也。”o 即使宇画的主人也不能辨真本和临本,可见,米芾对笔法、 章法无不临摹毕肖。学习方法的不同,也表明了黄是从精神中,由妙悟而领会晋人的 不俗,而米是从技法里,通过字法柬体味 晋人风雅的。 米芾的书法势态夸张,用笔跳宕,自 然真率( 图2 ) ,其笔法直取晋人,他的善 于学古也能从中体会出来,古人偶一用之 的笔法被米芾加以强调和夸张,反成为其 书法的特色。黄庭坚看到了这点,他说: “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 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亦似伸由未见孔子时肛l 气耳。”o 他指出了米 书中缺乏儒家的温雅之气,其实就是黄庭坚颇为自负的学问文章之气,但同时也肯定 了米芾在用笔上的巧妙绝伦。可见,米芾书法中对古法的重视也与他一贯的去“俗” 主张是相辅相成的。 2 1 3 苏轼的相关论述 与黄庭坚、米芾相比,苏轼关于“俗”的直接论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湖南邵阳市城区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广东省东莞市2026届数学九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IE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个人延期还款的协议书14篇
- 高中《体育与健康》开学第一课课件
- 互联网金融行业现状及前景预测
- 2026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新区华侨中学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邮储银行酒泉市金塔县2025秋招笔试言语理解题专练及答案
- 邮储银行乌兰察布市兴和县2025秋招笔试思维策略题专练及答案
- 邮储银行双鸭山市尖山区2025秋招笔试计算机基础专练及答案
- 消防安全周巡查记录表
- 俱舍论原文内容
- 第三章 护理伦理学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
- 能源化学与能源化工概论-第一章 能源简介
- GB/T 18742.3-2017冷热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统第3部分:管件
- FZ/T 52058-2021低熔点聚乳酸(LMPLA)/聚乳酸(PLA)复合短纤维
- 2023年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汉语言文字专业语言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试题
- 2021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教学课件-人教版历史纲要下
- 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主题班会课件
- 土方清表方案
- 食品加工厂管理的规章制度(大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