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专业论文)金庸武侠小说和改编电视剧的承袭与疏离.pdf_第1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金庸武侠小说和改编电视剧的承袭与疏离.pdf_第2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金庸武侠小说和改编电视剧的承袭与疏离.pdf_第3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金庸武侠小说和改编电视剧的承袭与疏离.pdf_第4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金庸武侠小说和改编电视剧的承袭与疏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分析金庸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以我国内地近年改编的五部电视剧:笑傲江湖、 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连城诀、倚天屠龙记为主,兼议港台同类剧目的得 失。讨论原著与改编电视剧的得失,辨析原著和改编电视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对 二者问承袭与疏离的原因试做讨论。 认为应持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名人”。避免盲目拔高和片面贬低的倾向。 宜在赏析、评判文本的基础上,提炼出独到的见解。宜将会庸武侠小说定位为具有较强 感染力的、优秀的休闲文学作品。不要对其抱过高的期望值。既要肯定其艺术价值,更 应详加剖析,以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 关键词:金庸;作品;电视剧创作:文化内涵:比较分析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z e dt h e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j i ny r o n 旷sf i c t i o n :。b a s e do r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 so fr e v i s e df i v et e l e p l a y si nc h i n a ,i n c l u d i n g “x i a o a o j i a n g h u ” “t i a n l o n g b a b u ”,“s h e d i a o y i n g x i o n gb i o g r a p h y ”,“l i a n c h e n n u e ” a n ( y i t i a n t u l o n g j i ”,t h eg a i na n dl o s so fs i m i l a rp l a y si nh o n gk o n ga n dt a i p e w e r ea l s oa n a l y z e d t h es u c c e s sa n df a i l u r eo fo r i g i n a la n dr e v i s e dt e l e p l a y s t h ( c o n n e c t i o na n dd i f l b r e n c ew e r ed i s c r i m i n a t e d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r e a s o r b e t w e e na d o p t i n ga n dd i s p e r s i n gw e r ed i s c u s s e d f r o mt h ea b o v er e s u l t s ,w es h o u l dh a v el o g o sa n dg e n t l ea t t i t u d ef o l o o k i n ga l lt h e “f a m o u sp e r s o n s ”,a n da v o i d i n gt h et r e n d so fb l i n d n e s sl i f t i n a n du n i l a t e r a l i s m o nt h eb a s i so fe n j o y m e n ta n dj u d g m e n i ,w es h o u k a b s t r a c t i n go r i g i n a lo p i n i o n j i ny o n g ss w o r d s m a nf i c t i o n sa r eh i g h l yi m p e l l i n g a n de x c e l l e n tl i ef a l l o wl i t e r a t u r ew r i t i n g s w es h o u l dn o th a v eo v e re x p e c t a t i o n w en o to n l ya f f i r ma r tm e r i t ,b u ta l s oa n a l y z ei nd e t a i l ,a n dh a v er i g h tc o n s e n s u : g u i d e k e yw o r d s :j i ny o n g :w o r k s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 ;t e l e p l a yc r e a t i o n ;c u l t u r , c o n n o t a t i o n ;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 引言 引言 诗日“耳眼通天茶醉后,乾坤袖手弈枰边”( 见聂绀弩散宜生诗悠然六十之四散 宜生诗:4 6 页) 。金庸先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匠,以其才思横溢、文笔雄健而蜚 声文坛,从而拥有了广泛的读者群。根据严家炎先生的分析,自北京三联书店出版金 庸作品全集以来,到1 9 9 4 年为止,正式发行4 0 0 0 万套。以每套书有5 人阅读计算 在我国的读者约为两亿左右“。金庸先生的,j 、说虽然曾被转换为多种艺术形式,但对娱 乐性的追求始终占主导地位。近年我国接连将金庸先生的作品搬上荧屏,引起了相当比 例公众的注意,但争议也随之而来。笔者供职于文献信息部门,就工作理念而言,有导 读之责;于个人兴趣而论,有鉴赏之乐;于是将导读工作经验和个人休闲体悟归纳成文 就正于同好。以期对通俗文学的亚类新派武侠小说深入辨析。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金庸及其文学作品小识 一、金庸小说创作的缘由、际遇,作者的学术素养 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1 9 2 4 年生于浙江省海宁县( 今海宁市) o 他前半生适值国运 衰微,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求学生涯。小学就读于故里,中学始入嘉兴中学,遭日寇 入侵,辗转奔波,毕业于衢州中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奔赴湘西,后考入重庆中央 政治学校外语系。自1 9 4 6 年起,先后在杭州东南日报、上海大公报任职,毕业 于上海东吴法学院。于1 9 4 9 年移居香港。 移居香港之初,金庸先生仍供职于新闻界。自1 9 5 5 年创作书剑思仇录开始, 开始了从事文学创作的生涯。最初是应梁羽生( 陈文统) 之邀,共同襄赞他们供职的新 晚报( 香港大公报“麾下”的报纸) f 2 j o 恰似这部小说主人公陈家洛的“百花错拳”, 金庸先生首部武侠小说,虽不如其f i 后的扛鼎之作那样精湛、缜密:但在保持武侠小说 想象和传奇本色的同时,还涉及到文化、礼仪,兼具传奇与演义的风格。使人久看不厌, 其作品历久弥新,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 武侠小说并非“纯文学”,在“阳春白雪”的士大夫领域不易傲里夺尊。必须拥有 庞大的读者群才会“火”起来。香港恰恰具备了这个条件。上个世纪5 0 年代,从开埠 算来已经历了百年沧桑,又已度过了“二战”的恢复期,在亚洲是一个相对富庶的地区。 其居民的大多数已达到温饱以上的生活,因而产生了文化休闲需求。同时,香港居民“识 字率”比例较高,大都具有阅读、鉴赏武侠小说的能力。当时的电视普及率远不及上世 纪7 0 - 8 0 年代,阅读“闲书”必然会成为一般市民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从以上香港经 济、文化状况分析,说明当时金庸先生的小说必然有较广泛的读者群体。所以,一部文 笔精彩、情节生动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自然会“一炮走红”。 金庸先生是一位生性洒脱、才识卓绝而又志存高远的知识分子。上世纪4 0 年代末 移居香港,在经历一番周折立定脚跟后,必然不安于鬻文为生,终老市井:更不甘为人 驱驰,案牍劳形。然而以他当时的条件而论,仅是一位移居港岛未久的青年学人。纵然 不是“异己”、“边缘人”,也不易直接步入上层社会,遑论飞黄腾达。要开创自己的事 业,就必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智力资源的作用。金庸先生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敏 第二章改编电视剧对原著的继承、变更与背离辨析 捷的文思,走办报之路,是符合他的志向、性格的必然选择。 金庸先生于1 9 5 9 年创办明报,明报发行之初,全社仅四人。由金庸先生任 主笔兼总编辑。这是一份四开小报,其头版为时事新闻:二版为娱乐消息;第三版是“香 港小说”;第四版为社会新闻。当时香港的小报铺天盖地,一份“破土而出”的新报要 想脱颖而出,其主办者一定要有“必杀绝技”。这正是金庸先生的特长。他当时年富力 强,凭借其刊行的几部小说,已成为在国际上通俗文学界声誉日隆的名士。他3 4 岁那 年发表的射雕英雄传,奠定了其知名作家的地位。为了开拓明报的进取之路, 金庸先生别开生面,摒弃靠“香艳小说”以广招徕的陋习,毅然走上以“武侠”养报, 依靠副业带动主业,以主业促进副业的创新之路。 香港独特的社会环境,是金庸小说能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外部因素。金庸先生创作小 说的鼎盛时期是上个世纪60 年代。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语”,当时“两岸三地”的形 势迥异。大陆执政者在“反右”全面胜利后,“左倾”思潮愈演愈烈。经过“大跃进” 等一系列运动后,终于爆发了空前惨烈的“文革”。台湾的当局虽然惨淡经营使经济小 有起色,但政治上仍采取专制高压方式。形形色色的专制集团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 色厉内荏、神经过敏。大漠英雄传或英雄传 4 ,其原因无非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雪 中有一句“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便被当时台湾方面认为有“语碍”。仅此一例,足以说 明过分偏激的意识形态对于文化事业的窒息与阉割。而当时的香港,生活秩序基本正常, 公众主体无非是在熙熙攘攘地追逐名利。相当平静、正常的社会,对于休闲文学的创作 与传播是十分有益的。 另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香港经济的“起飞”,使电视高度普及。香港又 是华语电影的生产基地之一,对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佳作,自然会伎影视界人士倍加青 睐。于是这些小说相继被搬上荧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可以晚,电视这种新型媒介 和观赏电视剧的休闲之“风”,助长了金庸小说的“火”势:而金庸小说进一步广泛传 播的“火”势,也长了电视剧的“风”威。两者的良性互动,时势造英雄,“风助火势、 火长风威”,于是造就了“金大侠”一代宗匠的地位。 辩证法昭示人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与金庸先生同时或稍后从事武侠小说 创作者大有人在,但取得与金庸先生相似的成就者却为数不多。如果说适逢其会是新派 3 河北大学文学硕 学位论文 武侠小说走红的社会原因;那么久盛不衰,成为某一类型的文章魁首,则完全依仗金庸 先生的学术素养。金庸先生在史学考证、佛学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其先后发表的论著有袁崇焕评传、宋金之际全真教事略、成吉思汗及其家族、法 旬经以及在艺术方面的莎士比亚悲剧论、中国民间艺术等,都以其学识渊博、 论述精辟而令人心折。他撰写的政论文章,无论从时间跨度或文章的数量考察,均超过 他写的武侠小说。正如有人评论的“作为小说家的金庸,他的名气、早己掩盖作为报人 和政论家的查良镛”1 5 。 正因为金庸先生具备精深的文化功底,才能巧妙地运用丰厚的中华文化资源,创造 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浪漫故事。正如北师大教授王- ) j i 先生所言“金庸作品的特点是 用通俗手法表现深远的意义。情节和细节虽然荒诞,但写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对 儒释道兵等古典文化的神韵有了重新构建,而且作品体现了人的理想性格和对人生的考 察。他与别的武侠小说作家不同,靠的是文化”1 6 1 。 二、金庸武侠小说中蕴涵的文化理念 金庸先生学识渊博、思路开阔,目光敏锐,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实质是中国传统文 化心理在现实社会条件下的折射。 ( 一) 对基本文化理念的阐释 如从原型角度看,射雕英雄传中描写的江湖构成、蛇与雕的象征【7 】。是对“道” 的阐释。不同的思想流派,对“道”的理解可能大相径庭。为了与本文主题衔接及陈述 的便利,笔者借鉴叶宪舒先生的表述,“人类在数以万年的劳动生息中把握的大自然韵 律是神话思维循环模式基础,这种模式的建立取法于自然现象,通过类比而推广到众多 的具有周期性变化特征的事物,最后终于提升为宇宙本体的最高法则和运动规律,概括 于一个字,日道,【8 l ”。武侠小说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其中对“道”的阐释,于 许多篇章中有迹可寻。 如书中的“西毒欧阳锋”,驯毒蛇,练哈蟆功,而北方的黑风双煞、黄河四鬼等, 都属于“阴”的范畴,有冥幽称号。而相对于属于正义方面的人物如全真教的王重阳; “南帝”一灯法师。正面人物练的功法如“一阳指”、“降龙十八掌”。上述各称都与阴 阳五行中的“丙丁火”、“王癸水”之类观念契合。书中人物及其所练武功的名称, 第一章金庸及其文学作品小识 都与传统文化观念契合而隐含褒贬之义,起到了符号化的隐喻作用。 ( 二) 对某些事功理念譬喻 人类生活丰富多彩,但基本取向可化约为生存与发展。事功是人类生存发展中各领 域的事物,事功理念指统摄、指导事物运作的观念。金庸小说牛惯或事功理念的譬喻较参, 以下仍以射雕英雄传为例试作讨论。书中描述郭靖的“成才之路”,应隐念着对科 学教育理念的论述。舍去教郭靖骑射的蒙古族师傅,也可将郭靖的习武之路分为四个阶 段。起初,郭靖拜“江南七怪”为师,他们对郭靖急于求成。可惜郭靖生性鲁钝,在学 习中师传虽全力灌输,弟子却收效甚微。第二阶段是全真教马钰任教( 其实与第一阶段 时间上交叉) 马钰循循善诱但却只是一位“业余教师”,要避开“江南七怪”,不便过多 地占用时间,于是把全真教的“内功心法”“转换”成日常生活中呼吸、睡眠、走路的 方式。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恰似米卢在我国担任足球教练,以看似“轻松”的方式授 业,收到了较好效果。第三阶段系拜洪七公为师。洪七公因材施教,传授给郭靖与其性 格、特长相适应的降龙十八掌。这是一个门派的绝学,恰恰适于郭靖学习,于是郭靖的 武学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第四阶段则以郭靖自学、感悟为主,从而“在实践中提 高”终于成了大侠。对此,陈墨先生曾做过详尽的解析【9 j 。笔者转述以上分析,意在说 明小说中描述郭靖的“成长之路”中所阐释的教育理念,与当下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 个性化教育观念不谋而合。 ( 三) 塑造人物的审美意义 金庸每部长篇小说中,都塑造了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姑且不论陈家 洛,赵敏,狄云、乔峰这类主要人物早已家喻户晓,即使是小说中二流、三流陪衬人物, 也大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桃谷六仙”:天龙八部中 的“南海鳄神”岳老三,康敏,木婉青;笑傲江湖中的刘正风,曲洋。无论是正面 人物或反派角色,无不跃然纸上。作者或以工笔细描、浓墨重彩;或以速写方式勾勒人 物的显著特征。他笔下的人物不仅形象鲜活,而且具有典型意义。以下以几个人物为例 试做讨论。 段誉的崇高人性光辉。段誉这个人物给某些读者的印象可能是呆、痴情,甚至 有人轻蔑地称之为“活宝”。其实,透过段誉的“书呆子气”,阴柔美的表象,他身上闪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耀的人类善性光辉,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至善至真。王学海先生曾撰专文,列举段誉 的3 1 项善行或日义举【10 1 。其最可爱之处,在于感情真挚、仁慈。他对王语嫣的爱,爱 的真诚、执着。为爱可以涉险、蒙羞,乃至牺牲生命。这和他的养父、大理国王段正淳 的轻薄、不负责任判若霄壤。再者,他出身武学世家,又为王室贵寓,。但他不喜武、不 好斗,更不嗜杀,为了消弭仇杀,于本人尚不会武功之时,可以挺身丽出,劝盟格斗。 这正是出于“不忍之心”( 见孟子梁惠王上) ,是“良知良能”。如先哲孟子所言“人 之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尽心章上) 。 张无忌的复杂性格。张无忌也是金庸先生笔下的一个相对“不起眼”,甚至会 引起争议的正面人物。他有几分软弱,又往往优柔寡断。特别是他与几个女友的感情纠 葛,“剪不断,理还乱”,难免使某些读者不喜欢。在封建社会以“男权”为中心,两性 之间的感情关系也与现代不同。正如恩格斯阐释的“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 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1 1 1 。作者塑造人物之时,自觉或不自觉地透过现代人的视角, 对张无忌的性格阐释、描绘。这种跨越时空的联系,可能使读者观赏时出现隔膜。 笔者强调的是张无忌的善性。不错,他的忠厚、老实,往往会吃亏、上当,甚至会 当断不断,出现失误。实际上他聪明而不精明。他的存在正如一面光洁度很高的镜子, 通过他的“迟钝”折射出江湖( 其实是指涉人世间) 的险恶。正如陈墨先生分析的:“问 题其实不在于当时的张无忌有何作为。如何作为,而在于怎样去认识张无忌的这些 行动和作为。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将悲天悯人当成胸无大志,而将野心私欲当成伟 业宏图;将救死扶伤当成软弱无用,而将杀人如麻,流血飘杵视为英雄气概:将人道的 启蒙当成无知的呓语,而将霸道的逻辑当成天下惟一的人生至理箴言和历史的规律法 则,岂不哀哉? ”【1 2 j 。 几位“因可爱而美丽的女性”。有一句富有哲理内涵的话“女性并非因为美丽 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金庸先生笔下的女性人物,有三位最为广大读者喜爱 且不会有什么争议,她们分别是钟灵,郭襄和仪琳。天龙八部中的钟灵,虽仅在这 部作品的丌始“昙花现”,随后便成为陪衬人物,作者并未对其性格深入展开。这使 人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朦胧感,但其率真、聪颖又略带狡黠的性格却使人十分欣赏。 射雕英雄传中的郭襄,可以说继承了父母双方的优点。她如其母黄蓉一样聪颖灵秀 6 第一章金庸及其文学作品小识 但不刁蛮:似其父郭靖那么真挚诚笃却不鲁钝。她洒脱而又执着,终于在国破家亡后, 摆脱滚滚红尘的羁绊,自创门派,成了一代宗师。 如果说上述两位女性是因可爱而美丽的女性贤人,那么笑傲江湖中的仪琳则是 一位圣洁的女性。她的一生是不幸的,本应当得到家庭的关爱却直伴髓者青好吉佛; 内心希冀追求理想的异性却终老空门。她的人生之路,或许是永远无法密主韵命远:永 远不易真正地获得宁静的心灵。但书中的仪琳仍保持着善良本色,她清纯绝俗,温婉天 真。如明珠美玉般无瑕。使读者在欣赏小说中往往情不自禁地心向往之。 以上几位人物的性格、际遇各不相同,但从他( 她) 们的身上,体现着人类至真至 善的本性。在武侠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中,情节往往是出人意料的,甚至是荒诞的。但作 者能以奇诡的构思、精彩的文笔,使“出乎意想之外”的情节烘托、描述“合乎情理之 中”的人物形象,这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一大“亮点”。 ( 四) 写人、叙事中对事物的批判、剖析 金庸小说描述人物、展示情节不仅“讲故事”,还往往巧妙地把故事熔铸为一种情 境,以此感染读者,并表述作者对世态人情的剖析和批判。作者往往通过性格复杂的人 物、乖戾的人物、反面人物对世态人情的批判。以下分别以几个人物为例展开讨论。 伪君子岳不群。岳不群是笑傲江湖中一个着墨较多的重要人物。经作者刻 意塑造己成为一个较有普适性的典型人物。据作者说“当年南越国会中辩论之时,常 由议员指责对方是“岳不群”( 伪君子) 或“左冷禅”( 企图建立霸权者) ”( 见笑傲 江湖“后记”第1 5 9 1 页) 。然而这个伪君子却有性格复杂的一面。 岳不群的性情与行为中,虚伪做作、欺世盗名固然是主流,然而背后有更复杂的成 份。其中关键之一,是他的机巧、权谋,这毋宁说是一种“政治智慧”,是往上爬,实 现“政治抱负”的手段。 岳不群的形象,反映了一种以往社会环境中,欲以追求理想的道德人格达到政治目 的,终因“内多欲而外行仁义”而,t l , 劳日绌,只落得身败名裂的悲剧。这个形象颇为耐 人寻味,首先,这类人物在社会群体中比例不大,但由于这类人一般都有一些特长,更 不甘寂寞,往往成为社会“精英”层次中的一员。在治世,他们或许以道貌岸然的形象 产生一些消蚀作用:在乱世和险恶的环境中,这些人害人害己,是一种动乱之源。其次, 河北大学文学硕上学位论文 在漫长的封建宗法社会中,我们往往把“人人皆可为尧舜”与“人人皆为尧舜”混淆了。 前者是“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道德修养进取目标;后者却是普遍适用的道德人格 定位。再次,在传统观念中,我们过度地强调“君子”、“小人”之辨,以为世界黑白分 明,致使进取心强和“有野心者”为了个人飞黄腾达,要么是自我感觉、良好,以“癌” 自居;要么文过饰非,竭力地把自己“漂白”,为“白”而标榜僬秀。,岂不知在黑白之 间,有1 、2 、3 、乃至n 个层次“不黑不白,亦黑亦白”的“灰色层次”。正如我 国文艺理论家邵荃麟先生说的“不好不坏,亦好亦坏,灰不溜溜的芸芸众生”( 原 意如此) 。如果我们的社会道德标准适于一般人,不高到“使人可望不可攀”的程度; 如果我们能自审自省,按自己的素质,才能来定位人生目标:上述悲剧发生的概率会大 为降低。总之,但愿“地球村”的居民政治野心小一些;生活中“作秀”的成份少一些; 把自己份内的事办的好一些;则天下幸甚,苍生幸甚。 乖戾的“道德洁癖症”患者灭绝师太。“灭绝”本身就是个带有几分恐怖 色彩的“法号”。此人的表现特征有三点:一、“原则性强”,坚持“正邪不两立”。其二、 标榜自己一贯正确,从而对“逆我违我”者“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其三、原则信 念偏倚造成了人性扭曲。 灭绝师太在一部倚天屠龙记中,绝非“小人之尤者”,然而她的行为却比一些 恶人更令人恐怖,为人不齿。恐怖,是她不仅对敌人过分凶残,对门下弟子也十分冷酷。 另外,她们的一些龌龊言行也令人不齿,因为她表面上“一贯坚持原则”,其实为了达 到目的,有时可以不择手段。如在她要处死徒弟纪晓芙之前,曾表示要纪“去做一 件大事,大功告成之后,你回来峨眉,我便将衣钵和倚天剑都传了于你,立你为本派掌 门的继承人。”( 见倚天屠龙记第二册,第4 9 1 4 9 2 页) 这件所谓的“大事”,无非 是要纪晓芙去诱骗和刺杀杨逍。当这种要求被纪晓芙拒绝后,她将其立毙掌下。1 3 后, 她又对周芷若提出了类似要求,要求周以色相欺骗张无忌,并令周立下毒誓。本来,遁 入空门的“修行”之人,应破除“贪、嗔、痴”,投身入一个崇高境界( 起码对坚持信 仰者来说是如此) 。但灭绝师太却为了达到目的,胁迫本门弟子不择手段,甚至牺牲色 相。这就从虚幻的“圣洁”境界一下子堕落到最污秽的地步沦为“色情间谍”。 从灭绝师太的行为中,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欲沽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r 第一章金庸及其文学作品小识 她灭绝的不仅是“佛性”,而且连人性也荡然无存。 嫉妒的心理之“癌”症患者康敏。天龙八部中有一个虽着墨不多,却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人产生毛骨悚然巩恐怖感的人物康敏。她出身寒门, 有几分姿色,除了狭促、狠毒外,未见有何“特色”,更不具备智能,。才乏三方面的“强 项”。一个既无财势,又无出色才能的女子,在幼龄即形成逆反心理一康敏的欲望和能 力成反比。当家无隔宿粮之际,她祈盼新衣:在嫁给某帮派头领为妻之后,她觊觎“正 帮主”夫人的地位;与大理国贵族勾合后,她幻想成为王妃。她短暂而丑恶的一生,贯 穿着一个宗旨“女人通过征服男人征服世界”。只可惜对她来说,往往“天”不从人愿。 于是乎难填的欲壑如平庸才艺并存,使康敏的嫉妒心愈演愈烈。 康敏的嫉妒“水平”可谓“出类拔萃”,她不是一般的“气人有,笑人无”:也不仅 靠蜚短流长对胜于自己者恶语相伤;她奉行的信条是“我没有的,你也别想得到”。从 她幼年时羡慕邻家女孩的花衣,因无力购买于是偷来邻女之衣剪碎,到诱骗其情夫下毒, 企图“一口一口咬死”;极端的嫉妒心使康敏变态,成为破坏狂、迫害狂。如果说,绝 对平均是我们民族美好但不切实际的愿望;而少数人可能因“患不均”而产生的空想成 为偏执狂;那么极个别的如康敏者,则完全可能因此堕落成丑恶、凶残的恶魔形象。金 庸小说中许多打打杀杀的情节仅可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然而康敏这个反面人物却值得 思量。 ( 五) 于细微处见精神从某些“细节”看作品的文化意蕴 这里“细节”指在书中的非主要人物,甚至是关键场合匆匆一过的人物,某些事物 的称谓,书中人物的名字或绰号等。以下分别讨论。 天龙八部一书中写到乔峰( 萧峰) 最终明白身世真相,并与其父萧远山对仇家 慕容父子决一死战之际。少林寺的藏经阁内突然出现了一位高僧灰衣僧人。此人无 名无姓,连“法号”也没留下。然而正是这位僧人,化解了萧氏与慕容氏两代恩仇。灰 衣僧凭的是绝世武功,更有高超智慧和肯于牺牲的慈善情怀( 他为化解仇杀被打断了肋 骨) 。这个人物正体现了佛家禅宗的理念,禅宗六祖惠能( 一作慧能) 就是一位下层僧 人,凭借其高超的体悟能力继承了禅宗五祖弘忍的衣钵。其做的“偈”“菩提本无树, 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从染尘埃”也流传千古。灰衣僧是“无名氏”,然而他的 河北大学文学硕上学位论文 大功力、大慈悲超越了天龙八部一书中所有的人物。如陈世骧先生所言,天龙八 部中“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唯有这位老僧参透了人生悲苦。尽管我们对作者的人 文理念会见仁见智,但金庸先生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值得借鉴。 对书中人物的命名,也往往隐含着意义。如天龙八部中的g 可朱,尽盯紫姐妹,弗可 朱既聪明,又善良,慧巧,多才多艺:妹妹阿紫却狡黠、刁钻、偏猿又狠毒。姐妹二人 的“智商”似乎不分上下:但品质却判若云泥。作者为这两个人物取名源于论语“ 恶紫之夺朱也”意为“紫色夺去了大红色的光彩和地位,可憎恶”( 注释从杨伯峻先生 说) 【13 1 。 再如虚竹,是一位脱离空门,归复红尘的凡人。但他身上体现着人性的淳厚、善良 与真诚。一事当前,他都有自己的宗旨和操守。他的名字暗合“未出土时即有节,及凌 云处尚虚心”。 连城诀中的“江南四侠”的姓分别为“陆、花、刘、水”,谐音“落花流水”。 这些“侠士”在一场事变中全军覆没。先是藏边雪谷内,陆、刘、水三人遭到血刀老祖 的暗算相继殒命,剩下一个花铁干,受到血刀老祖的欺骗、威逼,在生死抉择之际堕落 成叛徒。正如古人所言“千古艰难唯一死”,求生的欲望使花铁干的“侠肝义胆、兄弟 情谊”都荡然无存,自然是落花流水,一败涂地。 天龙八部中的“星宿老怪”丁春秋,是一个欺师灭祖、“谋权害命”的恶徒。 后来他自创“邪门”一派。他的名字也另有深意。丁春秋不满足于做一派的魁首,而想 称霸武林,有一个放眼全局的总体目标。他不仅大搞个人崇拜,造就了一批厚颜无耻的 马屁精;见风转舵的机灵鬼:而且还提倡“斗争哲学”,让门徒自相残杀。这一个邪恶 的帮派自然不会天长地久。“春秋”在我国也往往被譬喻历史。丁春秋和他创建的帮派 的短暂兴衰,是一段可耻的、充满血腥气息的不及格历史“丁等春秋”。 其他如天龙八部中的“天山童姥”,虽凭借暴力控制了江湖若干帮派( 将“生 死符”打入他人体内实施控制) ,似乎具备了“尊贵”的地位。其实无论她演练的“八 方六合,唯我独尊”功也好,其他功法也罢,都未能使她的生理和心理得到真正成熟。 在经历一段时间后,她就要“返老还童”一次。其心理更是极端幼稚容易冲动,在九旬 高龄之际,早该心如古井,此“姥”却仍对情敌耿耿于怀,终于中了情敌李秋水的计, l n 第一章金庸及其文学作品小识 二人同归于尽。可见“天山童姥”的一生,始终在幼稚冲动和衰朽偏执的“周期性震荡” 怪圈中循环。 “天山童姥”盘踞的灵鹫峰也别有所指。灵固然可以是轻灵、空灵:但也可以是死 灵。鹫就是秃鹫,是专吃腐尸的怪鸟。可见这是一股以历史垃圾为动力的、凭暴力横彳于 世界,毕竟永远不成熟的恶势力。 另外,书中黑木崖暗指“黑幕遮盖下的悬崖”,东方不败,任我行等人名,葵花宝 典这样的篇名,明眼人一望即知,毋庸赘述。 三、理性、冷静地认识金庸及其作品 ( 一) 金庸小说中的艺术创新特征 前文列举金庸小说中若干人物与情节,就金庸小说中的文化理念略作探析。说明其 小说不同于以往武侠小说。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两个鲜明特征: 第一、塑造了不同于以往的复杂性格人物。金庸先生笔下的人物。大都摆脱了以往 在武侠小说中的程式化、脸谱化的窠臼。不仅外形不再有诸如“剑眉入鬓,目若朗星: 鼻如悬胆、一部胡须”之类的套话。人物性格更有如“多棱多面的圆柱体”。英雄、美 人差不多都有点形形色色的缺点;反面人物却未必一无是处,比如天龙八部中的“南 海鳄神”岳老三能诚实守信,比那些“职业谎言者”政客一般的“假侠客”要可爱一些。 立体的、丰富多彩的人物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以人物的行为、活动和经历为主线,通过“讲故事”表述作者的人文理念。 其中不乏一些深刻的、独到的见解。性格鲜明的人物次第出场,更会使人有“山阴道上, 目不暇接”之感。而作者运用指代、隐喻、象征等手法阐述的人文理念,更使读者在潜 移默化中得到启迪。有如”斑斑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金庸先生的学识、文采,丰富的想象力等优长,是他在文学创作中取得较成成就的 诸种因素。然而其武侠小说与众不同的显著特征,是奠定其在通俗文学领域杰出作家的 主要原因。 ( 二) 客观评价金庸 一位杰出人士的生前身后,总难免伴随着争议,金庸先生亦莫能外。作为文献信息 工作者,是社会文化系统中一个分支系统的成员。对在社会上有较大响应的,引起相当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比例公众关注的作品,即应视为一种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更兼笔者于茶余饭后,也偶 尔涉猎到这类作品,赏心乐事,小有所得。于公有弘扬先进文化,辨析休闲文学的导读 之责:于己有抒发感触,就正于同好之愿。以下就准确地理解、评价金庸试做讨论。 金庸是一位学识渊博、文思敏捷的作者。然而在我国他并非主流意识形态倡导、 嘉许的“人民文学家”。坦率地讲,只是在开放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的环境中,金庸 小说中表述的某些观点才有可能被允许存在。基于这一认识,有助于我们恰当地对待这 位杰出的通俗文学创新者。 对金庸先生,片面地贬损和盲目拔高都不足为训。过去,王朔曾点名将金庸小说列 为所谓“四大俗”之一,这难免让人怀疑王君是否有“借反名人自炫”的作秀成份。近 日又有人以愤世嫉俗的方式声称“崇尚没头没脑打打杀杀的金牌武侠作家受到顶级 理论家大肆追捧”【l ,这种钦差大臣似的指斥也让人觉得多此一举。一种文学作品走红 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现实社会中有广大的“受众”对其持肯定态度。只要这类作品可供 公众休闲而其基调又能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容,那么不妨给它留有必要的生存、发展空 间。打一个未必恰当的比方,正如“二人转”不过是一个地方性小剧种。既然有一部分 公众认可这个戏曲,那么社会应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为其存在、发展提供便利。不必因为 其“俗气”便予以排斥。更不宜片面强调“大俗即大雅”,把这个小剧种捧到天上。会 庸先生是通俗文学家中的佼佼者,其作品的艺术创新程度,文化知识含量都远远地超出 一般通俗文学。对此,我们宜予肯定,但不宜把“大师”的桂冠轻率地加在他的头上。 一个时代可以没有大师,但是不能轻率地”制造大师”。没有大师,只是某个历史时期 特定领域的缺憾;人为地制造大师,奉送廉价的桂冠,却是这个时代的耻辱。 ( 三) 准确剖析金庸作品的思想内涵 金庸先生创作的武侠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通俗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当前和可以预 见的未来( 即一至两代人之间) 他的武侠小说可能仍然对一部分公众有吸引力。其流传 的时间和空间必将超过还珠楼主( 蜀山剑侠传的作者) 和王度卢、郑证因等人的作 品。然丽正如国外学者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文学评论不同于一般的读 者欣赏。作为个体的读者,欣赏武侠小说不妨有自己的好恶;文化领域中讨论、评议这 类作品,则应注意“政治f 确性”( p o l i t i c a lc o r r e c t n e s s ) “。宜在与主流意识形态 第一章金庸及j e 文学作品小识 相容和与公众心态相符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古人云“行而宜之之谓义”( 见韩愈原 道) 采取这个基准点讨论问题,是适宜的,更是必要的。 金庸先生从事武侠小说创作接近2 0 年( 从上个世纪5 0 年代中期至7 0 年代初) ,与 他从事的其他创作( 学术论文、政论) 相比,武侠小说无论从创作年代或文字数量上, 都不占首位。然而恰恰是武侠小说使他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究其原因,除前文简 述外,可简单归纳为八个字:“写活了人,说透了事”。 金庸小说的思想演化过程可大致划分三个阶段:前期为1 9 5 5 年创作书剑恩仇录 直到1 9 6 0 年前后。这一时期内小说的主旨在于讴歌正义。塑造的正面人物以陈家洛, 郭靖为代表,他们的品质、行为,都符合中华传统道德规范。这些人物的价值取向和行 动宗旨,也属于公认的正义事业。或为“光复汉家天下”( 陈家洛) ,或为“抵御外侮” ( 郭靖) 。总之,书中的主人公都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侠之大者”。但从1 9 5 9 撰 写神雕侠侣起,小说中表现的思想已有微妙的变化。神雕侠侣的主人公杨过, 就隐约带有一些“反英雄”气息。从情节和叙事方面看,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 之间也有较大差别。射雕英雄传侧重于宏大叙事,使人物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系。 神雕侠侣却着重描述人物之间感情纠葛、悲欢离合( 大事件仅是叙事背景) 。可以 说,前者通过精彩的故事阐释正义性;后者却重在以优美的文笔、奇诡的情节烘托世上 情。 到1 9 6 3 年撰写连城诀,文风为之一变。连城诀是一部“审丑”之作,除书 中少数几个人物如狄云、丁典、水笙外,其他人的行为、表现大都乏善足陈。书中 许多人物都贪婪、狠毒、狭促、卑劣。真个是“弥天秽气千重障,遍地污浊万般脏”。 这反映了金庸先生对人性的劣点、弱点较以前有了深刻的认识,因而文笔更老辣。对天 龙八部的内容毋需再做讨论,但应指出其思想内涵是对人生世事的悲悯和基于悲悯的 反思。如雨果在九三年一书中借书中主人公郭文阐述的“在绝对的革命之上,还有 一个绝对的人道主义”“。天龙八部则是在讲“在民族冲突之上,有一个人类共建 和平环境的更高原则。”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的“封笔之做”。这是一部“另类”武侠小说。无论是架构、 情节,还是人物形象,表述的思想,都与以往和当前流行的武侠小说大异其趣。书中既 1 1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体现了作者洞悉历史的睿智,也反映出对世事无奈的悲凉。从韦小宝这个“文盲加流氓” 飞黄腾达的发迹史,映射出封建帝国的罪恶史及灭亡的必然性。韦小宝这个无赖都混不 下去了,最后“退隐”江湖,大清帝国还能有“万年基业”吗? 正如孔庆东先生揭示的 “包含着金庸对中国文化的深深忧虑与批判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现实 生活中侠的精神已日渐衰退。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崩溃,就是因为越来越多韵书小宝那 样的人身居高位“”。有必要在这旱申明,鹿鼎记已超越了一般武侠小说的范畴,不 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因涉及到金庸先生思想演化的历程,略举数端佐证而已。 综上所述,可将金庸小说的思想内涵做以下简略归纳:余庸小说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基本上符合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同时在较大程度上吸收了佛学观念。其后期的作品中, 却浸透了对现实人生无奈的悲凉。体现出一种深刻片面或日片面深刻的批判精神。 ( 四) 鉴赏、批判和扬弃对金庸小说的理性接纳方式 金庸小说风行海内外华人( 华裔) 文化圈,是当代独特的文化现象。在社会由高度 行政化逐渐转向高度商业化的过程中,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必然首先得到发展。文化界 人士的职责之一,是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态势下以适宜的方式弘扬先进文化。对通俗文 学中传播较广的作品,则宜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公众持健康心态赏析。 人们常说“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每位读者在阅读金庸小说后,都会留下或深或浅 的印象,产生不同的理解、感受。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这方面“统一认识”。但择其大 端,针对可化约的问题提出一些“说法”供公众参考,还是可行的。 第一、武侠小说不过是通俗文学的支脉之一,其主要功能在于供对它感兴趣的那一 部分公众休闲阅读。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对于调剂读者精神的功能可能强一些。但对其 要求宜止于此,不必对其寄予过高的期望值。以往所谓“文章者,经国之大业”指的是 学术文章,至于革命战争年代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时代赋予文化 界的使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完全必要的。但在和平环境中,公众需要的是丰富的、 多元取向的精神生活。大众文学也会被多维度阐释。然而要求休闲文学承担教化功能, 则“只恐这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第二、前文曾对金庸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广泛传播的原因试做讨论。说明金庸先生 是在“天时、地和、人和”俱有利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得今天的成功。所以说,金庸武侠 第一章金庸及其文学作品小识 小说得以在世界华人文化圈中广泛传播,是一种文化现象而非单纯的文学现象。我们没 有必要了解公众中具体的一员对这类作品的看法,但文化界对通俗文学的应对、辨析却 宜持审慎态度。宜注意到,金庸武侠小说声誉日隆,是中华文学趋于繁盛的表征之一。 打一个未必恰当的比喻,使金庸武侠小说在当代中华文学谱系中占适当的位置,饴似为 中华文学界妥帖地安顿了一批客户金庸小说的读者群体。 第三、我们接纳这个类型的文学作品,并不等于全盘接受它。倘若仅沉湎于“打打 杀杀”的幻境中,则会因欣赏的片面性形成对文本的误读。更重要的是,对金庸作品中 不合时宜的观念,我们宜持扬弃的态度。扬弃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意思“, 如国人欣赏武侠,实际上源于对暴力的祟尚,这是国人由来已久的一种消极心态。正如 吴思先生剖析的“金庸对武侠的想象色彩缤纷,但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拥有一种超常 的能力,可以保护自己不受暴力的伤害,自己都有能力随心所欲地伤害别人”“。吴思 先生进一步指出“我们的白f t 梦是一个富有f 义感的懒汉的富贵幻想”这些幻想的根源 在于“在一个缺乏安全和秩序的社会里,对获利能力的幻想,不如对加害能力的幻想那 么具有根本性,那么肆无忌惮所向披靡。对加害能力和自卫能力的幻想,对公平和 正义的热切幻想,反映了我们社会的缺陷”。以上鞭辟入里的分析。启示人们领悟到, 武侠小说中的幻想成份以及持续引发幻想的社会原因。 再者,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字里行间表露出一种男性中心意识。他的若干部小说中 的男性主人公,总被一批年轻、美貌的女性环绕着,如张无忌先后和周芷若、小昭、赵 敏;而段誉则与他的一些堂兄妹木婉青、钟灵、王语嫣有感情纠葛。虽说这类男主 人公用情专一,但男性中心论观念仍然成为“爱情主旋律”,这与作者承袭几千年宗法 社会的传统观念不无关系。“ 行文至此,可以大体上归结对金庸小说的总体评价和我们鉴赏这类作品时适宜的心 态金庸武侠小说是当代通俗文学中一个亮点,其特征是文化含量高。在艺术方面的创 新之处主要有两点:第一、通过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和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塑造了血 肉丰满,个性鲜活内心活动复杂的人物。第二、通过描述人物的经历、命运,阐述作 者的文化理念。这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的创新,使金庸先生超越了通俗 文字作者“为稻梁谋”而“码字”的俗套。使其作品中展现了一位因未能充分施展抱负、 河北大学文学坝土学位论文 从而能以置身事外的冷竣目光洞悉世界的观察记录,同时也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心 情。另外,我们宜注意到,由于会庸先生学识广博、思路开阔,因而其观念也较庞杂, 其中儒、释、道的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使他的作品中也夹杂着不合时宣的思想观 念。 我们欣赏金庸作品,宜以特定的方式解析、扬弃。即以闲适、旁观的态度鉴赏,有 如闲来研习丹青,描几笔兰草;把玩丝竹,奏一曲弦歌。正如张中行先生说的“闲,今 义表示可有可无;可是后面还跟着情,情者,欲之化身及羽翼也,有大力,于是可有可 无就常常变为必有而不可无”。就是说,可以把谈金庸的小说视为个人爱好,生活的 点缀,既要赏心乐事,又宜去留无意。唯其如此。作品中空灵的神来之笔,自然有益于 陶冶性情:而陈旧、“另类”与主流意识形态扦格之处,将如秋风过耳,不留痕迹。当 前流行的,几乎在所有公众家庭中普及的电视,为公众欣赏余庸文字提供了新的更直观 的途径我国大陆电视界近年的“金庸热”,使更多的公众从新的角度开始或重新对金 庸作品鉴赏对这种新产生的文化现象,宜引起我们的关注。 第二章改编f b 视剧对原著的继承、变更与背离辨析 第二章改编电视剧对原著的继承、变更与背离辨析 一、电视剧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 电视剧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审美,其文化定位和商业运作机制构成j :对影像 叙事的特定约束。以下分别讨论 ( 一) 电视文化的特征 1 、从电视剧制作者的角度看 电视剧是一种同常生活中的休闲审美艺术,其文化定位和商业运作机制对影像叙 事有特定的约束与规范。尤其是娱乐型的电视剧,更需要以速效的“短、平、快”的感 染力来博取煽情效果,以求“收视率”和广告效益的怠性互动。这个特征在市场经济体 制确立之初可能更显明显。 2 、从电视剧观众的角度分析 电视机的绝大多数属于公众个人生活资料( 用于电化教育和机构公有者除外) 。其 安放的位置大都在住宅的客厅内。电视剧对一般公众而言,是与新闻,纪实性直播( 球 赛,某现场) “鼎足而三”的观赏内容。如按“收视率”分析,电视剧要高于其它两者a 电视剧的叙事行为是在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获得实现的,不同的环境制约着观 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敏感点,社会文化环境因而也进入叙事研究的视野之中”。3 1 。因而,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观赏电视会产生“客厅文化效应”。“。电视和电影虽同为音像艺 术,但从接受角度看,两者存在两点显著区别:因为第一,目前看电影大多要付费( 单 位用于宣传的包场例外) ,而且价格不菲,在一般中等城市票价要一、二十元,遇”大 片”可能要3o 元以上。再者,电影院内必须维护公共秩序,不可能如茶楼酒肆般任人 喧哗。这种环境造成了一种安静的气氛。因而看电影基本属于“专注性观赏”。而看电 视则是在客厅内家人团聚或接待亲友,气氛随意,环境相对嘈杂因而看电视是往往是” 随意性观赏”。 第二,电影院是安静的环境,而且基本上是陌生人相处。除了个别情侣可能在观赏 时窃窃私语之外,观众是一种“当众的孤独”。从而可以把电影称为“间隔性观赏” ( 至于熟人间交流“观后感”,毕竟属于少数) 。然而看电视则是可能边看边谈,无拘无 河北人学文学硕l ,学位论文 束,甚至可能因选择频道发生争执。人们对剧中的人物的臧否,对演员水平的评价,往 往穿插于观赏的过程中。所以我们不妨把看电视称为“联系性观赏”。 至于电影和电视在制作和表现手法方面的特征与区别,非三言两浯能解释清楚,需 专文论述。笔者只从观众的角度,从接受心理和社会文化环境这两方面试做讨论。 ( 二) 电视的社会功能 电视作为一门艺术,是现实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分支。在高度行政化的环境中, 必然由主流意识形态为核心构建文化系统。这个文化系统的话语特征是强烈的意识形态 色彩。主流文化主要发挥价值导向、规范行为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