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苏鲁豫皖区域汉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苏鲁豫皖区域汉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苏鲁豫皖区域汉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苏鲁豫皖区域汉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苏鲁豫皖区域汉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术学专业论文)苏鲁豫皖区域汉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犬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20 0 1 级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苏鲁豫皖区域汉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 内容提要 作者:潘欣信 导师:潘耀昌教授 汉画像石产生发展的原因问题,是汉画研究中的基础问题作为认识汉画像石艺术 精神的重要根据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应注重于对于具体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的平行关系 的探讨但是,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具有相当说服力的论证本文以苏鲁豫皖地区画像 石为对象,从画像石“人缘”和“地缘”两方面入手,细致考察这一地区画像石分布与 流变,确定墓主人群体,试图通过这一史实考察,重新认识汉画像石的发生发展原动力 从对苏鲁豫皖地区画像石所在的地区文化传统、人群的新认识中,作出了新的判断 认为:汉画像石是一种特定的区域、特定人群所接受并发展起来的墓葬艺术形式这特 定区域判断为:苏鲁豫皖画像石分布区,是秦汉及其之前,具有以中原为首的华夏文化 和当地东夷文化交融特征的区域;画像石墓主 群体则是生活于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具 有“非身份性地主”和土著性的中低层官吏这两个判断与以往的认识有所不同,为我 们认识画像石的精神内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汉画像石 苏鲁豫皖分布与流变墓主人群 d e p a r t m e n to ft h e o r y f i n ea r t sc o l l e g eo f g r a d e2 0 0 1m a s t e r o ff i n ea r th i s t o r y 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 a d i s c u s s i n ga b o u t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h a n b a s r e l i e f sa n dm u r a l si nt h ec o n n e c t e da r e ao f j i a n g s u ,s h a n d o n g ,h e n a na n d a n h u ip r o v i n c e s a u t h o r :p a n x i n x i n t e a c h e r :p r o f e s s o r p a n y a o c h a n g a b s t r a c t : t of i n dt h er e a s o na b o u tt h ei m p u l s i o no fh a r tb a s r e l i e f sa n dm u r a l s ,w em u s tp a y a t t e n t i o nt op a r a l l e l i n gr e l a t i v i t yb e t w e e nt h es o c i e t ya n da r t h a nb a s r e l i e f sa n dm u r a l si n t h ec o n n e c t e de r ao fj i a n g s u ,a n h u i ,s h a n d o n ga n dh e n a n p r o v i n c e si so b j e c to ft h i s t h e s i s ,w h i c ht r yt of i n dt h er e 煎p nf r o mt h ep o p u l a r i t ya n dt h er e g i o n ,a n da tt h es a r n et i m e ,t o r e s e a r c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a nb a s - r e l i e f sa n dm u r a l s i nt h e r e g i o n ,t or e t h i n kt h e i m p u l s i o no f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r o u g ha b o v ea n a l y z i n g ,w eg e tan e wj u d g e m e n tt h a th a nb a s r e l i e f sa n dm u r a l si sa s p e c i a lt o m ba r tf o r mb a s e do ns p e c i a lr e g i o na n dp o p u l a r i t y t h i sr e g i o nm e a n sac o n n e c t e d a r e ao fh u a x i a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d o n g y ic i v i l i z a t i o nb e f o r e 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y ;a n dt h e p o p u l a r i t y m e a n sn o n s t a t u sl a n d l o r d sa n do r i g i n a ll o w e rp l a c e m a n t h ej u d g e m e n ti s d i f f e r e n tf r o mo l dt h e o r i e s ,p e r h a p si tw i l lo f f e rc r e d i b l eb a s i s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s p i r i to fh a n b a s r e l i e f sa n dm u r a l s k e y w o r d : h a nb a s - r e l i e f sa n dm u r a l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h a nb a s r e l i e f sa n dm u r a l s t h ec o n n e c t e de r ao fj i a n g s ua n h u i s h a n d o n ga n dh e n a np r o v i n c e t h r o n go ft o m bo w n e r s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f 跏佬 日期占。型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i 汉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 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多孙( 乞 新躲陛嗍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苏鲁豫皖区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 引言 汉代画像石研究是秦汉美术史、秦汉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专题。 2 0 世纪以来,随着汉画像石的大量发现和科学的发掘。汉画像石无疑已经成为秦汉 时代留给我们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遗存。这种雕刻于石上的“图画”和文字,作为 用于墓葬的艺术形式,其中包含着汉代人各个方面的社会思想意识,使我们从艺术方面 得以深入认识和感受到汉代人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状态。 新的考古资料证明,汉画像石具有明确的产生、发展、兴盛有着特定的区域分布和分 期,这一现象是汉画像石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汉画像石在全国有四个主要的分布区o :苏 鲁豫皖交界地区、河南南阳及其周边地区,四川地区和陕北地区。苏鲁豫皖地区。是指由 山东中部、南部,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和河南东部组成的区域,这一地区是汉画像石 “出现时间早,延续时间长,题材内容丰富雕刻技法多样配置规律严谨,而且类型齐全 墓室、石棺、祠堂、碑、阙画像石和摩崖造像一应俱全,是汉画像石艺术发展水平最高 的一个区域”。,并多有早期画像石发现,向来被认为是汉画像石研究的重要区域。 汉画像石四个分布区之中有的相隔并不远,但却存在明显的间隔地带。这个特征背后 的原因十势重要,弄清楚这个闯题,才能知道汉画像石的所属人群阶层是基于怎样的目 标选择、利用了汉画像石墓这种比较独特的墓葬艺术形式。 汉画像石由区域分布、所属人群特征决定的发生、发展原因问题是一个基础性问题, 如果把汉代一般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为了汉画像石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原因,对原因的探 讨集中在经济、官员分布,帝乡等内容上。而不去具体而微的找出它的独到之处,就难 于探索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汉画像石的分布有明确的区域性,而其主人群体则是一个相 对稳定而又特定的社会阶层。这些特定的分布区域和社会阶层所具有的文化思想、艺术 背景,就是汉画像石产生与发达的原因与动力。所以,通过这一突破1 3 。区域性的特点 和主人的特定阶层特点所暴露出的恰恰就是汉画像石的独特性。 本文即从考察“地缘”( 即画像石分布与流变区域的详细考证) 和“人缘”( 画像 石墓主人群体的考证) 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细致统计的基础上确立了具有代表性的汉 画像石区域苏鲁豫皖地区汉画像石的明确分布与流交情况,在所圈定的地域范 围的基础上,分析这一人群的利用汉画像石墓葬艺术形式的可能。并通过分析前人在此 一问题的论述中的局限与失误之处,作出了新的判断。这特定区域判断为:苏鲁豫皖区 画像石分布区是秦汉及其之前,具有以中原为首的华夏文化和当地东夷文化交融特征的 区域:人群则主要定位于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具有“非身份性地主”和土著性的中低层官 吏这一特殊群体上。这两个判断与以往的认识有所不同。在这两个判断之上,还就些 问题进行了推测。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苏鲁豫皖区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 第一章此一问题研究的历史、现状与相关问题 汉画像石对于秦汉美术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早就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东 晋戴延之西征记中记载:“金乡焦氏山北数里有汉司隶校尉曾峻冢前有祠堂, 祠堂中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孔子七十二人形象,皆刻石记之” 。,是当前所知道的有关汉画像石的最早记载;郦道元、赵明诚、洪适等都对画像石有著 录。但是,由于早期汉画像石的发现是比较零星和分散的,所以早期的研究阶段主要是 从金石学的角度认识其意义。直至上世纪初,尽管瞿中溶等学者的著录或文章对于汉画 像石题材内容等方面不乏精辟的见解,对于汉画像石问题的发掘基本上是停留在金石学 研究的范围之内,并没有对画像石艺术风格以及内在精神的深入探讨。 2 0 世纪无疑是现代中国学术研究方式、方法确立的开始,由于王国维先生治史“二 重证据法”的提出之后,对于先秦秦汉史的研究越来越注重实物资料与文献资料的对 证,许多论者都拿汉画的形象或者图画来对证书面文字。就美术史的研究来说,一方 面,美术史的研究更加注重对于实物的考察,另外,相对于汉历史学研究,美术史学的 从方法、深度诸方面都显得落后。这样大规模、有规律的一种艺术形式的发现,在一定 程度上改写了秦汉美术史9 。因此,汉画像石金石学的研究之后,美术史的研究也出现了 许多。1 9 0 7 年左右,法国考古学家沙畹和日本古建筑学家关野贞等运用现代考古学的手 段调查、记录了山东河南等地的画像石;1 9 3 3 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发掘 了山东滕县的大型画像石墓:留德美术史学家滕固于1 9 3 6 年撰写的南阳汉画石刻历史 的及风格的考察一文。,更是开辟了汉画像石艺术史研究的新纪元。 第一节研究状况与闯题的提出 一、苏鲁豫皖地区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但是,2 0 世纪8 0 年代以前的汉画像石研究中,方向多针对其内容的考释、雕刻技法 的分类等几个方面。近年来,随着汉画像石考古学资料的积累,一大批、完整的大型汉 画像石从地下经科学发掘出士,综合的研究也提上了日程,成立了汉画学会,提出了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苏鲁豫皖区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 “汉画学”的概念,并且还一度有了自己的学术刊物汉画研究。近年由权威机构和 专家组织编写的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也把汉画像石做为了一个重要内容,出版了8 卷 本、大规模的中国汉画像石全集。 由于一些早期汉画像石墓的出现,墓葬形式的探究、汉画像石分区、分期原因以及 与此相关的起源、发展原因等问题开始有了新的证明资料,在画像石综合性研究的著作 中也开始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基本的问题来进行研究。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在为信立祥 的汉画研究著作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一书的序中说:“如果从理解汉画像石的历史 过程来说,弄清楚不同画像内容原来的分布位置和分区以及年代问题,则一定是最基础 的”“。苏鲁豫皖地区汉画像石的区域性综合研究中,8 0 年代蒋英矩等成功的完成了这项 任务”。而后在画像石产生、分区社会背景与原因、墓主人群体问题上,比较有代表性的 主要有这样一些文章: 1 、常任侠汉代美术的物质遗存分布地域与当时的社会关系、汉代经济政治文 化思想对于汉画艺术的影响” 2 、王黎琳试谈汉画像石的起源“ 3 、王恺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汉画像石的分布与墓葬形制” 4 、武利华有关早期画像石的几个问题” 5 、王建中试论汉画像石墓起源兼谈南阳画像石墓出现的年代” 6 、米如田汉画像石墓分区初探” 7 、王恺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画像石墓的分期” 8 、刘兴珍漫谈汉代画像石的继承与发展” 9 、蒋英炬、吴文棋山东画像石的分布、刻法与分期“ 1 0 、李银德徐卅汉画像石墓主身份考” 1 1 、夏超雄孝堂山石祠画像、年代及主人试探” 专著中论述到的有:王建中汉画像石通论第三章汉画像石的分区和特征2 4 信立祥汉画像石综合研究第二章汉画像石的区域分布和产生的社会背景“:吴曾 德汉代画像石”;李发林山东汉画像石研究第七节我国汉画像石的分布及其相 互关系问题”等。 这之中t 王建中汉代画像石通论与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两本著作,都 是近年出版的研究画像石的大型综合性专著,二者在占有大量考古材料和前人观点的基 础上,以相当大的篇幅来论述了全国画像石的分区与渊源问题,还通过详细分期的形 式,比较全面的整合了近些年在这个问题研究上的成果。因此,本文中以这两本著作为 主要对象,对照一部分研究论文,将这些观点归纳如下。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史论系苏鲁豫皖区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 在论述西汉早期画像石滥觞阶段,起论述的原因主要是:1 、无为而治的统治 政策”,2 、西汉初年以来经济发展:3 、稀罕早期的绘画艺术发展;4 、西汉早期墓葬制 度尤其是崖墓8 、石椁墓的影响。8 王建中汉画像石通论一书中,在论述西汉中期画像石时所援用的资料背景解释资 料是: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 、“大业( 指农业) 和铁冶的发展”3 、绘画和雕刻 艺术的进步;4 、厚葬之风的炽起。”在论述西汉晚期画像石墓发展时援用的资料背景解释 资料是:1 、“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2 、“西汉的社会危机”:3 、“西汉晚 期厚葬之风的发展”。“ 在论述新朝时期画像石的蔓延时援用的资料背景解释资料是:1 、“新朝的改制与失 败”:2 、“新朝时期的谶纬迷信思想”。“ 在论述东汉早期对于画像石墓的崇尚时援用的解释资料是:l 、“东汉早期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2 、“东汉早期的谶纬迷信思想”:3 、“东汉早期的绘画与雕塑艺术”,认 为东汉早期绘画与石刻艺术有很大的发展,更加广泛的应用于生活领域;4 、“东汉早期 的丧葬制度”,认为东汉早期较之于西汉和新莽时期,厚葬之风愈演愈烈。而在“丧葬 之礼上,基本沿用了西汉、新莽时期的制度和习俗”。” 在论述东汉中期画像石墓的流行时援用的背景解释资料是:l 、中期的社会经济,在 东汉早期的基础上,进一步缓慢的向前发展:2 、东汉中期的绘画艺术与雕塑艺术在前期 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3 、就全国而言,东汉中期的厚葬之风在东汉早期的基础 上愈演愈烈,迷信谶纬泛滥。“ 在论述东汉晚期画像石墓的盛行时援用的资料背景解释资料是:1 、东汉晚期经济的 凋敝3 5 ;2 、东汉晚期的绘画与雕塑艺术较前又有新的发展,除了民间绘画队伍日渐壮大以 外,还出现了一批史载的画家;3 、就全国大部分而言,社会上盛行前所未有的厚葬之 风。” 信立祥于1 9 8 9 年发表的在其硕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汉画像石的分区与分期研 究”一文,是一篇系统研究此一问题的论文。主要观点是:河南南阳、苏鲁豫皖、陕北 都是两汉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这些地区广泛分布着制作画像石所需要的石灰岩和 砂岩;汉代冶铁技术为石料的开采和画像石的雕造提供了得一l i , 应手的工具;西汉中晚期 厚葬之风愈演愈烈。在信先生1 9 9 5 年日文版中国汉代画像石。研究以及它的中文版 2 0 0 0 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书中,对于此一问题的探讨并没有超 越他1 9 8 9 年的这篇论文的内容。吴曾德的文章认为:在“视死人为生人”的思想支配 下,在墓葬建筑越来越第宅化的趋势下,地面建筑被照搬于墓葬建筑内,汉画像石艺术 就从汉代壁画艺术中脱胎而出。” 综合以上文章、论著,其对于汉画像石产生渊源、分区、分期原因的论述主要可以 概括为以下内容:1 、厚葬之风的盛行与楚文化的影响( 有建墓的心理需求) :2 、有建墓 4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苏鲁豫皖区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 的人事条件,认为画像石分布区域多为两汉帝王之乡和高官厚禄者分布密集的区域;3 、 有雕凿工具和技术上的便利,冶铁业发达,雕刻技术发达;4 、有营造的物质条件,画像 石分布区域属于秦汉时期经济发达的地区。多数的研究汉画像石的文章以及发掘报告在 涉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言必称厚葬之风、经济发达、官地之乡、冶铁业发达四项”。 二、问题的提出 2 0 0 0 年夏,在初步确定要对汉画像石做一番探究之后,我开始对苏鲁豫皖地区画像 石做细致和具有针对性的田野考察。从济南的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开 始,我基本上走遍了苏北鲁南的主要汉画像石发现县、市。因为汉画像石在鲁南苏北地 区的分布,既是一个重要的中心,又因时间的不同而有所转移。所以在行走的过程中, 我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扰:有时候甚至是面对相临极近的两个县市,为什么我要去这个地 方,而不是那个地方?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分布区域不均衡这一问题明显的凸现了出 来:我隐约的觉得,汉画像石的分布区域似乎有一个相对明显的界限。然而,影响这界 限的原因又是什么? 翻阅前辈学者与专家对此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在此前后研究探讨或者涉及此一问题 的专家、学者并不是没有,但少有系统全面的研究论文。没有圆满的、可以令我信服的 答案。因为,对于汉画像石的渊源问题,一般的描述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也许并非 难事,但是要具体而微的阐释这种变化背后的文化机缘,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 不从一些具体细节、形象和基本的事实材料出发,对画像石的分布地域和其中隐藏的精 神世界的主人进行具体而微的考察,就会步入玄乎其玄的认识歧途,从而使原本科学的 研究而缺乏科学性。并且,引经数典的研究越是发达,越容易使画像石研究步入歧途。 汉画像石作为汉一代最具特色和最重要的文化艺术遗存,标志着一种艺术形式和一 个重要时代艺术风格的确立。其在汉以后由于种种的原因趋于销声匿迹,一代艺术精神 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所代表的精神内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重要底蕴之 一,是我们的“汉唐文化”中“汉”的意义的主要负载体,或许直到今天,汉画像石的 意义或许还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汉画像石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分布、分区和流变问题与汉画像石墓主人群体问 题,以及由此基础上可以得出的汉画像石发生、发展的原因等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 答。许多的认识表面看起来有理有据,其实不无偏颇,与许多史实不符,所以,这一最 基础的问题甚至成了汉画像石研究领域的盲点,有重新考察的必要。在这些认识下,我 遂选择了这一问题作为自己论文探讨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吏论系苏鲁豫皖区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 第二节本文写作中的相关问题 一、资料、方法与过程 在上述想法的基础上,我首先着手进行的是资料长编的工作,因为要真正对此问题 有一个根本的解决,就不能不在尽量全面地占有现存以及新发现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资 料工作主要分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全面利用已发表的资料信息”,二是合理利用实地 田野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除了解放前出土的一小部分画像石曾集中收藏以外,大 部分建国以后出土或新发现的画像石遵循文物“原地保存”的原则,保留于各个出土地 点的县市,所以汉画像石的考察是与田野考古联系在一起的。我的一部分优势就是走遍 了苏鲁豫皖画像石分布区的的大部分基层博物馆,所得信息中考察资料与发表资料二者 重复的,则以正式发表的资料为主,并运用考察资料针对个别问题进行校准,未发表的 资料则根据新获得的资料信息将其补入。 具体的编辑方法是先将所有能获得的资料逐条登记,因为资料查找工作的前后时间并 不相同,在登记时并没有特别的规律,只撷取文中可利用的重要资料信息如其断代、发 掘出土地点、画像石数量、雕刻技法、艺术风格、个别特征等几项内容,然后在登记资 料的基础上将其按年代编排序列号形成表格,并将重要信息内容按以上内容分类,使 之有一目了然的效果。总之,全面、求实的搜集和占有基础材料是本文既定的基础写作 目标。 根据列表统计出这一区域中所能得到的所有的汉画石出土信息,把表格的统计结果以 时间为轴,描述出西汉早期一王莽时代、东汉早期一中期、东汉晚期苏鲁豫皖地区汉画 像石分布情况。再综合考察三个时期画像石的发展流变情况,一方面。可以描述出苏鲁 豫皖地区汉画像石的分布的详纽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汉画像石这一艺术形式随着 时间的变化其兴盛的中心地域的发展变化情况。 汉画像石的分布虽然有一个大体的范围,但是以往的区域论述过于笼统,其密集区域 和数量较少的区域没有详细的区分,一般性的认识导致了研究的不确定性。所以在全面 搜集材料和调查的基础上考证其详细的分布和流变情况是首要的。另外一个需要进行的 就是汉代社会中,这一区域的人群状况的考察,得出汉画像石纂主人群体的情况。本文 的目的是在确立详细分布地域和画像石墓葬主人群体的基础上,考察这些地域和特定社 会阶层的的文化、物质特征,并将前人对渊源问题的研究成果在这些地域的基础上进行 考察,以及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向与线索。把画像石置于民间墓葬艺术和丧葬文化乃 至整个汉代民间文化中加以研究,深入发掘汉画像石所蕴含的汉代普通社会风俗内涵, 着重把握汉画像石艺术与普通人的信念、理想之间的关系,实现汉画像石研究文化视角 的转移,确立其在艺术史上的应有地位。 6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史论系苏鲁豫皖区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计 二、本文的不足与局限 1 、本文将最后的落脚点放在了区域文化交流和特定的社会人群对于艺术形式、风格 的选择与影响上,这一重要的课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本文主要从考古学上可以见 到的地缘角度出发,不能涵盖画像石这一艺术形式渊源问题的全部内容,如果汉末社会 继续发展下去,会不会在现有区域上进一步扩大? 如果这样,那所扩大的范围显然与目 前所见的地域会有所不同,从本文所持有的角度,显然需要更为有力的证据来说明。并 且,所谓“孤证不立”,四个分布区域中,其他区域的类似情况,如南阳地区的汉画像 石也是一个重要的地区之一,对这一地区进行类似问题、状况考察,似乎也是必不可少 的。 2 、汉画像石这一古代遗存至今已有数千年,历经后世自然与人为的破坏,能够遗留 到今天叉被科学发掘和利用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而,即使是再全面的资料搜集也是 不完整的。再者,考古学只能部分或者是部分正确的揭示和研究这些古代艺术遗存中一 部分信息而不是全部,比如一些发掘报告结论的科学性问题等。这是考古学本身的局限 性。本文主要站在考古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显然不能摆脱考古学所固有的这种局限 性。 上海太学美术学院美术吏论系苏鲁豫皖区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 第二章苏鲁豫皖地区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 普遍性原因的分析与论证 第一节普遍性原因的考察与论证 如上所述,汉画像石产生、发展原因问题,王建中汉画像石通论中说:“我国 汉画像石分布区有以下特点:其一,分布于汉高祖刘邦故乡及其周边,其二,分布于汉 光武帝刘秀故乡及其周边,其三,分布于崇尚画像石墓习俗的郡县及其周边“”是非 常具有代表性的。类似的观点有1 、官地说,主要认为徐州沛县是西汉汉武帝刘邦的老 家、南阳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老家等;2 、经济发达、都市中心说;3 、楚重鬼文化影响 说:4 、汉朝厚葬风气影响说;5 、冶铁业发达说( 主要是论述有雕凿工具上的可能与便 利) 。根据汉画像石分区流变情况来看,无论是汉画像石产生、还是后来发达昌盛的区 域,多处并不完全具备或者根本就没有以上所述的几个条件:而当时许多地域都存在的 同样相似的物质、精神背景但都没有汉画像石或者不是汉画像石的产生地、昌盛地”。 需要解释的是,通常所认为的以上数方面的原因,不是完全没有合理的成分,但其不 足以作为汉画像石产生、发展渊源的原因,是因为研究者所犯的一个错误是没有立体的 考虑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也就是外部原因论的多,内在原 因分析的少。墓葬形式是体现一个时代人们人生观、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一种墓 葬形式的背后除了物质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应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因素。 一、“官地说”与“帝乡说”的分析 对于汉画像石的渊源问题和发展原因的论述中,官地说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砝 码。其主要原因是两汉开国帝王的家乡以及发家之处的江苏徐淮地区和河南南阳地区, 又恰恰是汉画像石墓葬艺术形式发生、发展的两个最重要地区之一,这个巧合很容易让 人产生把帝王之乡与汉画像石联结起来的联想。对于汉画像石分布和产生的社会背景论 述中,主要的论调是“这一地区为汉政府培养了大量的高级官僚,汉兴以来,鲁东海 多至卿相,“汉画像石分布最集中的徐州周围地区,是两汉楚国和彭城国统治 g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吏论系 苏鲁豫皖区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 的中心区域两汉工十八代诸侯王及其荫封的子孙在这里留下了众多规模巨大的坟 墓,其中有不少是画像石墓。例如,雎宁九女墩画像石墓所出土的大量的玉片就是墓主 王侯身份的证明”。” 李银德徐卅j 汉画像石墓主身份考一文中将徐州地区画像石墓主人分为四类:列 侯、二干石以下官吏、商贾巨富、一般平民。虽然作者也认为:“徐州画像石墓中,直 接说明墓主人为商贾巨富、郡县豪家的极少”,但是,还是根据出土有铜缕玉衣残片、 与其它墓比较、墓葬规模等得出了“身为列侯、大贵人、长公主一类任务较多的使用画 像石墓,是徐州画像石墓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论点,以下通过三个方面来检讨这一 问题。 l 、两汉诸侯王墓与画像石墓 考古资料证明,越是前期的画像石墓,随葬品越加简陋,其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就越 底,现有发掘的几座早期汉画像石墓的形式与状况,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平民墓葬“,“时 代较早的汉画像石墓都是内容简单和规模形制较小的墓。尤其是鲁南地区和苏皖北部的 早期小型画像石椁墓,大家基本认识到它反映了该地区汉画像滥觞阶段的情况,而这种 墓葬和一般官吏、地主都很难联系的上,更不要说封建贵族、豪门了”“,而大部分大型 汉画像石墓葬的断代是东汉晚期这当然跟汉画像石墓葬形式本身的发展成熟的规律有 关。但是,汉画像石墓这种从简陋的平民墓葬到社会中层相对豪华的墓葬的转变过程, 至少可以说明汉画像石墓的起源并兴盛于基层民间。 根据黄展岳汉代诸侯王墓论述一文提供的情况,“目前基本可以认定的目前汉诸 侯王墓、王后墓大约3 9 座,西汉3 4 座,东汉5 座”。其营造形式基本上为开凿山洞和在 山顶上凿竖穴土石坑两种,都是为了“凿山为藏”,费工巨大“。而从汉画像石墓发展的 时间上,在苏鲁豫皖汉画像石区,汉画像石从西汉早中期滥觞,经西汉末、王莽新朝、 东汉早期以及中期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过程,虽然在东汉早中期,画像石墓雕刻、形制已 经基本成熟,但一直没有特别的发达起来,其最兴盛的时期在东汉中后,尤其是东汉晚 期。对于诸侯王墓的营造过程中,从凿石技术上来说,对于汉画像石的采石、雕刻是不 存在任何问题的,经济问题当然更不会是影响的因素。 从墓室的形制、构造上来说,西汉诸侯王“营造于山腹中的墓室,大多由甬道、前 室、后室组成主干线,两侧的崖壁内凿出若干侧室和耳室前后室和部分侧室,又多 仿照地上富室”,东汉则“都是砖砌的或者砖石合砌的多室墓”。对比东汉末年的许多 大型汉画像石墓,如河南怀阳一号墓”、山东梁山东汉纪年墓“、山东淄博张庄墓。、江苏 泗阳打鼓墩墓、江苏邳县燕子埠缪宇墓”等等可以看出,它们正是诸侯王墓的“缩小与简 化”版。 9 上海大学美术擘院美术史论系苏鲁豫皖区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雎宁九女墩画像石墓,因为出土玉农而被怀疑为诸侯王墓,虽然没有定 论。但如果事实成立,将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座使用汉画像石墓葬形式的诸侯王墓。但 是。一方面“西汉末年以来,诸侯王墓与地方大吏墓已经难于区别”,另外,对于金 缕玉衣等葬制,“并不等于说所有的诸侯王墓里都有这些东西,也不是说非诸侯王墓里 没有这些东西,即使皇帝专用的黄肠题凑制和金缕玉表葬服,也可由皇帝特赐勋戚使 用”。所以,证明雎宁九女墩画像石墓是诸侯王墓葬的证据是极其不充分的。并且,即 使是诸侯王或同一级别人物的墓葬,作为东汉末墓葬,其解释的原因也只能是:汉画像 石在此一时期已经发展十分纯熟,影响广大,个别诸侯王陵也接受了这样的形式,但可 能是极其个别的现象。 但从这3 9 座诸侯王墓位置来看,处于苏鲁豫皖地区的就有2 4 座,没有确凿的证据证 明,诸侯王墓有画像石形式。如此多的诸侯王墓而没有画像石墓,清晰地说明可能是诸 侯王墓分布于画像石密集区域,影响了汉画像石墓的形制,而不是汉画像石这种具有雕 刻性绘画特点的、墓葬装饰艺术形式与内容,因为诸侯王墓是没有画像石这种形式的。 这问题,可以使我们客观准确评估社会高层对于民间墓葬艺术的影响。 z 、官员地理分布与苏鲁豫皖地区画像石墓 苏鲁豫皖地区作为两汉时期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其官员“多从其出”也是 必然的。但是,苏鲁豫皖地区在东汉画像石墓葬艺术形式兴盛期官员的情况是如何的 呢? 根据目前的这方面研究成果,西汉三公籍贯密集分布于“西起渭水流域,东至鲁南 沿海这条中轴线上,中轴线西端的三辅河东地区共产生三公1 8 人,中轴线中部的的中原 地区共产生三公4 3 人,中轴线东部的齐鲁地区共产生三公2 9 人,三区工9 0 人,占总数 的8 8 。这条中轴线以北燕赵地区和广袤西北地区三公总计不过9 人,江淮益卅产生的三 公更少,仅为3 人,而江南和东北的广大新开发地区竞无一人成为国家政权的上层人 物。”“通过这一组数字可以看出,即使在西汉时期,作为刘邦故乡的齐鲁地区,虽然是 高层官员比较集中的区域,但不如以郑州、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此外,根据,两汉 官吏、名人籍贯分布的研究成果”来看,西汉中高层官吏的籍贯分布的确以苏鲁豫皖地区 为中心,但相比较于关中地区,也还只是个次发达的地区。 所以,如果单纯以苏鲁豫皖地区是官员的籍贯分布的密集区域,来作为汉画像石墓 葬艺术形式发生、发达的证据,那么就很难说明两汉时代另外区域的情况,这个因素对 于许多地区来说都是具备的。根据h 宪群在秦汉官僚制度一书中所指出:汉代官僚 制度的流动性和机动性严格的遵循着籍贯回避原则和按照科目迁除的理性行政原则”。在 这种情况下t 显然中央委派的官员对于一地的风俗没有太大的影响力,真正起作用的还 是本地人。利用此一区域在汉时代官员的多数来说明汉画像石墓形式的发达并不确切。 l o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吏论系 苏鲁豫皖区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 此外,虽然许多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常有称墓葬规模为数百石、甚至干石,但是, 在东汉中后汉画像石墓葬形式最为昌盛的时期,非身份性豪族地主和土著性质的官吏已经 实力大涨,其经济与社会地位都不让于朝廷大员,如“济南日间氏,豪猾,二千石莫能 制。”,“汤郡大姓西高氏、东高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忤,日:宁负二千 石,无负大豪家”。可见,在视死如生的汉一朝,喜好营建画像石墓的地主完全有可 能建造一定规格的墓葬。以往对于汉画像石墓主人的探索常常简单的根据出土画像中的 “车马出行图”来判断人物的官阶,值得商榷”。 我们不能简单的根据墓葬的规模、车马出行的定制等就断定是那一级别的官员墓葬。 认为“车马出行图是主人为官的记录”,应该是正确的论断,但因为作为具有严格等级规 定的、“礼制”之一的墓葬形式、规制,时常被随便僭越,甚至在汉初就有这样的现象, 三国志说:“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于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 南尤盛,至六百余祠。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 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到东汉中后期,社会已经 腐败不堪,卖官鬻爵不是秘密葬俗僭制在基层的社会民间,更加成为普遍的现象。如 后汉书朱穆传记载了大宦官赵忠的父亲死时甚至用了天子之制进行丧葬。 在考古资料方面,安徽宿县褚兰胡元 壬墓就反映了这样的情况:诧墓的车马出 行图中车主使用了“龙舟华轼”,但是胡 元壬生前却并位做官享爵“。所以,不难 解释为什么画像石在东汉晚期达到了极盛 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大量规模巨大的、形 制规格比较高的墓葬。这与大地主的经济 势力在东汉末年快速膨胀有关。对于徐州 地区画像石来说,还涉及画像石分期问 题,徐卅l 并不是画像石的发源地。是受其 东北部山东临沂、北部山东枣庄早期画像 石影响发展起来的第二阶段,自然开始就 比较成熟。 安徽宿县褚兰汉画像石墓车马龙舟图 二、经济对苏鲁豫皖地区画像石影响的真实力度考证 因为建造大规模的汉画像石墓,经济方面需要很大的消耗,是一项“工匠雕制,积累 日月”的大工程,“计一棺之完成,功将千万,既其终用,重且千万,非大众不能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吏论系苏鲁豫皖区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 举,非大车不能挽”,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自然无法做到。许多的汉画像石研究文章对 某汉画像石墓的营造经费进行核算,以此来对比汉画像石对于经济发展的依赖性。但是, 这个问题尤其需要具体而微的考察,若单纯以汉代的经济发展背景来认识分析,会造成很 多的认识误区。 1 、自春秋战国以来,区域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以城市为核心的大的区域 经济兴起并繁荣。西汉以及新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以长安、洛阳、临淄、邯郸、 宛、成都六大都市是全国的几个经济中心,号称“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其他地 位稍次城市有蓟( 今北京) 、涿( 河北涿县) 、杨( 山西洪洞东南) 、轵( 河南济源 南) 、阳翟( 河南禹县) 、萦阳、定陶( 山东定陶东北) 、雎阳( 河南商丘) 、陈( 河南 淮阳) 等。东汉洛阳为国都,是全国最大的都市,极致繁华,但全国范围内都市繁荣远不 及西汉,除洛阳、宛、成都外,西汉其它经济城市都没有保持原来的地位。可见,无论是 在西汉还是东汉时期,苏鲁豫皖画像石区都不是全国经济中心区,虽然相对广东、西南地 区,经济状况要好许多,但仅是经济次发达的地区。而早期汉画像石出现的临沂、枣庄地 区,更非经济发达地区。汉画像石的发展与汉一代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官营经济的发展并 不成一个和谐的相辅相成状态。但是,由于处在大经济中心的附近,所以其经济发展在全 国也是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2 、“西汉政府最重视的冶铁、制盐、丝织三大官营手工业中,现在的山东地区所占 的比例居全国之首。在当时全国的4 9 处铁官之中,设在今山东地区的就有1 2 处,在全国 的3 8 处盐官之中,今山东地区有1 1 处,特别是在山东临淄设置的服官”,对于这 些认为决定画像石发达的因素中,再深入一步探究可以发现,西汉所设立的盐、铁官绝 大部分在今山东中北部以及沿海地区,尤其是盐官,与山东具有较长的海岸线,而当时其 他具有海岸线的地区尚未充分纳入汉代政府的管辖有关。苏鲁豫皖画像石分布地区集中在 鲁中南与今江苏、河南、安徽交接之处,远离经济发达的齐地,齐地虽然在东汉晚期有不 少火型汉画像石墓出现,但一直到东汉末,这里始终不是汉画像石发展的中心区域,并 且,以临淄为首的齐地在东汉晚期盛行画像石墓的时候经济发展已经大不如前。 三、苏鲁豫皖地区楚文化的发展与汉画像石之关系 楚文化因素一直是认识汉画像石的一个重要依据,对于苏鲁豫皖地区画像石而言是 比较牵强的。“楚文化是东周时期江、汉、淮水之间的一种考古学文化,是中国古代楚 人所创造出的一种有自身特征的文化遗产,这种文化有一定的时间范围、一定的空间范 围、一定的族属范围、一定的文化特征内涵。”。从周成王始封楚起至楚灭亡,到秦统 的8 0 0 年间,楚文化由兴盛到衰亡,不断发生变化,至秦汉的大一统之后融入整个华夏文 上海大学凳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苏鲁豫皖区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 化范围之内但是。由于楚文化强烈的文化特征内涵,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并对以 中原文化为主的华夏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楚文化中“重巫”、“重鬼”的思想被较 多的利用来解释汉画像石在这一地区的兴旺发达,和以楚文化的特质来读汉画像石的神 仙鬼怪内容。 楚文化的势力早期集中于长江流域,晚期以今安徽中部为中心,包容了鄂西、鄂北、 鄂东、豫西南、豫东南、湘西北、湘东北、湘南、皖中等广大的地区,另外,具有浓厚 楚文化因素的墓葬还分布于长江下游、岭南和四川盆地“。在楚文化发展的中期,曾以彭 城为中心,晟北的势力达到了莒( 今山东临沂东北) ,所以,一直到西汉初年,徐州地 区还称之为楚,如项羽都彭城( 徐州附近铜山县) ,称西楚霸王。汉高祖封韩信为于下 邳( 徐卅f 郡县) ,称楚王。“以上诸地,均不出山东南部与江苏一带。”汉书- 高帝 纪颜师古引孟康之语:“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汉初的楚 很可能沿用先秦地名,实即代表楚族的三个停踪之地”“。事实证明:荆楚是一个极其具 有流动性的文化群体,其势力在苏鲁豫皖地区仅仅是在公元前2 0 0 年之前有过极其短暂的 停留,随着南方越国的兴起北上,在楚越之争的情况下,此一地区旋即被南方新兴的越 国占据,其领土甚至一度越过菖而接近于齐。楚国侵苗的历史表明,荆楚的势力在苏鲁 豫皖画像石分布区中心甚至只有数月之久的停留,更长久的停留之地则在苏北鲁南的西 南方向的豫东与皖北地区。显然对三百年之后汉画像石的兴旺发达无法造成很大的影 响。 楚的势力在这一地区及其附近的发展情况,还可以通过“陈楚文化”的区域来进一步 说明。作为苏鲁豫皖画像石分布区边缘的安徽北部和河南省东北部,是一片北抵今河南 开封,南至今安徽阜阳西部,东达今安徽涡阳,西迄河南漯河东部的区域。周代时在这 里建立陈国,是周初所封的十大诸侯国之一,至战国初期,楚灭陈,融入楚文化因素。 所以,这一地区“其原生土著文化为以太吴氏为代表的东夷文化,周初融入华夏文化因 子,春秋战国中一段时间楚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而“名之为陈楚文化”“。后来, 楚的势力在此地很快被原有的徐国、陈国文化同化而成为种新的文化陈楚文化, “楚文化与陈地原有的东夷文化交流、融汇,从而形成了种独具特质的新型文化,” 已经与原来的荆楚面貌大不相同, “比荆楚文化更具有多元性和融汇性。”可以看出, 陈楚文化是南方楚文化势力与东北方齐鲁文化势力、西北方中原文化势力交接混融的中 间地带,正是这一“陈、楚文化共生的区域”成为了南方楚文化与北方中原文化和齐鲁 文化的缓冲。根据苏鲁豫皖地区汉画像石的地望考察,这区域是苏鲁豫皖画像石分布 区的边缘地带,也有少量画像石出土”,并且越是这一区域靠近山东南部、江苏地界的地 方,越是画像石的出土之地,这一区域的中心以及靠近漯河、驻马店一边没有画像石出 士。8 上海天学美术学院 美术史论系苏鲁豫皖区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 所以,一方面,汉画像石* 盛的时候,原荆楚的势力早已经无影无踪,另一方面,战 国末苏鲁豫皖地区的楚文化就已经是陈楚丽非荆楚。苏鲁豫皖画像石分布区的边缘恰恰 就在陈楚文化的边缘区域,即使说就是陈楚文化影响了汉画像石的发生发展,那么这里 有汉画像石墓葬形式的传统,理应当成为一个汉画像石的中心繁荣地带,而事实却不是 如此。 四、汉代厚、薄葬观念的变迁与汉画像石墓的发展 两汉时期的厚葬之风是论述苏鲁豫皖画像石发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几乎所 有的论述汉画像石的文章都会涉及到这个话题。虽然一些画像石研究者也未必不认为这 是一个具有“社会决定论”说教色彩的话题,但却一直没有其他的更契合的语言或者是 话语来代替论述。画像石墓葬形式因为其自身制作工艺、石料采取等的特征,在某一地 区大摄的流行很容易引起人们把它作为“厚葬”的证据,反过来“厚葬”风气说又为它 的出现解释原因,长久以来的研究就陷入了这样一个“以证论证”的怪圈。 同把经济问题作为苏鲁豫皖地区画像石决定因素的论调样,把“厚葬”之风作为苏 鲁豫皖汉画像石的决定因素同样是充分条件而非充分必要条件。以往也有学者提出了质 疑认为:厚葬是汉一代的整个社会现象,但如何只有在这一区域才出现了密集的画像 石分布? 这个质疑是有道理的,但是似乎还不够彻底,应该从汉代丧葬观念的演变去发 现“厚葬风气”这一论调在论述画像石的发生、发展原因中的偏颇之处。 l 、苏鲁豫皖地区汉画像石的发展过程与汉一代整个丧葬观念的演变并不相一致。苏 鲁豫皖地区画像石的发展状况与分期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比较详细的阐明,从西汉早中 期开始,经西汉晚期、王莽时代的初步发展至东汉发达在东汉末年形成极盛的发展局 面。而“从考古发掘材料和史籍中明显可见: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丧葬习俗从观念到 实践均发生了一定变化呈现出厚葬( 秦一西汉前中期) ,亚厚葬( 西汉晚期一东汉 初) ,薄葬( 东汉中晚期一魏晋南北朝) 的鲜明时代线条。”文章并指出:“在这一历 史大段落中,物质性的悼念形式由浓厚趋向淡漠而精神性的、情感化的悼念形式却反 趋强烈,成为影响左右一代风俗的社会思潮”。这两个过程明显是相悖的,既然从秦到 东汉中晚期人们的丧葬观念一直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需要一定经济消耗的画像 石如何是迎着这样的“薄葬”的风气逐渐发展壮大的起来,尤其在东汉中晚时期形成了 极盛局面的的呢? 简单的厚葬说显然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 苏鲁豫皖地区汉画像石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原因,应该从西汉到东汉社会的 经济发展,尤其是非身份性地主经济发展中去寻找原因。非身份性地主在西汉向东汉的 上海大学美术擘院- 美术史话系苏鲁豫皖区画像石发生发展问题探讨 发展过程中是逐渐兴起的,到东汉后期的经济势力达到了盛期。而对与中低层次的官 吏,是如何承受画像石的经济消耗的呢? 首先,与宗族势力结合。“西汉中后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